脑电图为什么有颜色
⑴ 谈谈颜色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的生理机制
光刺激引起视觉的过程,首先是光线透过眼的折光系统到达视网膜,并在视网膜中形成物像,同时兴奋视网膜的感光细胞,然后冲动沿视神经传导到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觉过程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光机制、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一)折光机制和感光机制
眼睛是我们的视觉器官,其构造颇似照相机,具有较完善的光学系统及各种使眼球转动并调节光学装置的肌肉组织。眼球由眼球壁和折光系统两部分组成。图6-6是人类眼球的剖面图。眼睛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它们具有透光和折光作用。当眼睛注视外物时,由物体发出的光线通过上述折光装置使物像聚焦在视网膜的中央凹,形成清晰的物像。眼的折光系统与凸透镜相似,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是倒置的、左右换位的。由于大脑皮质的调节和习惯的形成,我们仍把外物感知为正立的。
图人眼的构造
视网膜是眼睛最重要的部分,由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形成三层。感光细胞组成视网膜的最外层,离光源最远。光线到达感光细胞前,必须通过视网膜的所有各层。视杆细胞约一亿二千万个,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围部分;视锥细胞约七百万个,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中央部分。特别是中央凹,全是视锥细胞。视神经穿出眼球的地方没有感光细胞,叫盲点。由于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结构不同,它们的机能也不同。视杆细胞对弱光很敏感,但不能感受颜色和物体的细节;视锥细胞则专门感受强光和颜色刺激,能分辨物体颜色和细节,但在暗光时不起作用。视杆细胞含有视紫红质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在弱光作用下,分解为视黄醛和视蛋白,并使视杆细胞去极化,产生神经冲动,把信息传向大脑,产生暗视觉。视锥细胞中的感光物质叫视紫蓝质,能感受强光。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含有感红色素、感绿色素和感蓝色素,它们各自分别对红、绿、蓝色光最为敏感。
(二)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视觉传导通路有三级神经元。视网膜的感光细胞接受刺激后,将冲动传至双极细胞(第一级神经元),再传至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第二级神经元)。神经节细胞的轴突集合成视神经,入颅腔后延续为视交叉。在视交叉处,来自两眼的视神经纤维,每侧有一半交叉至对侧,余者不交叉。其结构是,凡来自两鼻侧视网膜的纤维(即接受颞侧光刺激的部分),均交叉至对侧,并上行至对侧外侧膝状体。而来自两颞侧视网膜的纤维(即接受鼻侧光刺激的部分),则不交叉并上行至同侧外侧膝状体。由外侧膝状体起始为第三级神经元,其细胞的轴突组成视放射,最后到达枕叶的距状裂两侧的纹区。
视网膜上各个不同的点,在视觉传入通路和皮质视区是按空间对应原则投射的。来自视网膜中央部分的传入纤维投射于枕叶的枕极,来自视网膜周围部分的传入纤维投射于枕叶的较前部分,即皮质的内侧面。由于视网膜是点对点地投射在皮质上,所以皮质视区的微小损伤就会引起视野对应部分的盲。当视网膜的兴奋达到皮质后,枕叶区的脑电图便发生变化,α节律被抑制,产生带有断续频率的振动,这时便产生了视觉。
在视觉过程中各级视觉中枢还有传出性的神经支配,对视觉器官进行反馈性调节,如瞳孔的变化、眼朝光源方向转动、水晶体曲度的改变等,以保证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⑵ 脑电图红色什么意思
你好,脑电地形图用是不同的颜色来表示脑电活动的正常与否,不同颜色代表不同能量等级,但是判断是否有癫痫、脑炎等需要对脑电地形图进行直观判断,不能仅凭一句红色来断定是什么病,但出现红色肯定是脑电放电活跃,一般还是有问题的。
⑶ 做脑电图如果图片上有红色到很少证明有病脑吗
这个什么也证明不了,你去检查,单子是医生看的不是给你看的,医生看后,是什么状态的,就可以对症的进行调理,就会好起来的,所以不是你看到什么而是医生看图后会把你的结果写在你的单子上你看单子上的病因和情况就可以了。
⑷ 关于哲学上的蓝绿色盲问题,这样解正确吗
这个假设是错误的。我们看到颜色是主观的,即颜色在眼睛里是一种主观的说法。颜色不同是因为光谱不同而不同,我们并不知道这种光在我们眼里跟在别人的眼里的感觉是否相同,但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说这种颜色是一种,如是蓝色,这样,大家都认为是蓝色,而英国人认为是BLUE,所以,我们知道BLUE就是蓝色。所以,没有矛盾或冲突的地方。现实上也没有这种冲突的现象。所以,当假设是错误的时候,你怎么能指望答案正确。
⑸ 脑电地形图是什么
脑地形图是指将大脑内的电波各频段内功率值用不同颜色表示的球面头皮展成的平面图形。
脑地形图是脑功能研究和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脑地形图,是一项具先进的,新的检查方法。既能进行病理诊断又可进行功能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比脑电图带来更多的信息。
优于常规脑电图检查脑电地形图可动态观察在治疗前后大脑病变及其对周围正常脑组织功能影响的变化情况,可评价大脑病变的疗效和预后。目前脑地形图主要用于精神病、痴呆,癫痫、脑肿瘤、脑外伤、脑血管病的辅助诊断。
(5)脑电图为什么有颜色扩展阅读
脑电地形图的成像原理:以二维内插补差法为原理,利用直线型和/或曲线型插值运算,从数值矩阵中推出各个点的电压变量值,以等电位效应原理用彩色带和数值化表示出不同的灰度等级,并用打印机在一个预置形态如CT一样的平面图上打印出来,并列出灰度标尺供分析。
工作原理:从头部不同部位的电极上收集脑电信号,经过滤波器删去干扰信号,再经放大器信号放大后输入计算机的模数转换器,将波形信号转化为数字信息贮存在计算机的贮存器中,根据不同时间相的电压变量进行快速付立叶转化(FFT),处理为不同频域的功率段的功率谱。
⑹ 脑电图颜色为什么会有不同颜色蓝色正常吗
你好,很好高兴,为你服务,根据你的描述,脑电图是一门非常专业的检查仪器,期波形及颜色是主要结果图示
⑺ 精神分裂症脑组织和正常人脑组织颜色有什么区别,最好发一下脑电图,谢谢了
关于您提问的问题,建议您到正规的专业医院进行一系列的检查以免耽误您的病情,为您推荐一个专业治疗以及检查精神分裂的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医院很不错前段时间我有个亲戚也是得了这种疾病的现在已经看得差不多了。
⑻ EEG详细报告
一)脑电图(EEG)检查:是在头部按一定部位放置8-16个电极,经脑电图机将脑细胞固有的生物电活动放大并连续描记在纸上的图形。正常情况下,脑电图有一定的规律性,当脑部尤其是皮层有病变时,规律性受到破坏,波形即发生变化,对其波形进行分析,可辅助临床对及脑部疾病进行诊断。
脑波按其频率分为:δ波(1-3c/s)θ波(4-7c/s)、α波(8-13c/s)、β波(14-25c/s)γ波(25c/s以上),δ和θ波称为慢波,β和γ波称为快波。依年龄不同其基本波的频率也不同,如3岁以下小儿以δ波为主,3-6岁以θ波为主,随年龄增长,α波逐渐增多,到成年人时以α波为主,但年龄之间无明确的严格界限,如有的儿童4、5岁枕部α波已很明显。正常成年人在清醒、安静、闭眼时,脑波的基本节律是枕部α波为主,其他部位则是以α波间有少量慢波为主。判断脑波是否正常,主要是根据其年龄,对脑波的频率、波幅、两侧的对称性以及慢波的数量、部位、出现方式及有无病理波等进行分析。许多脑部病变可引起脑波的异常。如颅内占位性病变(尤其是皮层部位者)可有限局性慢波;散发性脑炎,绝大部分脑电图呈现弥漫性高波幅慢波;此外如脑血管病、炎症、外伤、代谢性脑病等都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异常,但脑深部和线部位的病变阳性率很低。须加指出的是,脑电图表现没有特异性,必须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判断,然而对于癫痫则有决定性的诊断价值,在阗痫发作间歇期,脑电图可有阵发性高幅慢波、棘波、尖波、棘一慢波综合等所谓“痛性放电”表现。为了提高脑电图的阳性率,可依据不同的病变部位采用不同的电极放置方法。如鼻咽电极、鼓膜电极和蝶骨电极,在开颅时也可将电极置于皮层(皮层电极)或埋入脑深部结构(深部电极);此外,还可使用各种诱发试验,如睁闭眼、过度换气、闪光刺激、睡眠诱发、剥夺睡眠诱发以及静脉注射美解眠等。但蝶骨电极和美解眠诱发试验等方法,可给病人带来痛苦和损害,须在有经验者指导下进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近年来又有了遥控脑电图和24小时监测脑电图。
(二)脑电地形图(BEAM)
是在EEG的基础上,将脑电信号输入电脑内进行再处理,通过模数转换和付立叶转换,将脑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处理成为脑电功率谱,按照不同频带进行分类,依功率的多少分级,最终使脑电信号转换成一种能够定量的二维脑波图像,此种图像能客观地反映各部电位变化的空间分布状态,其定量标志可以用数字或颜色表示,再用打印机打印在颅脑模式图上,或贮存在软盘上。它的优越性在于能发现EEG中较难判别的细微异常,提高了阳性率,且病变部位图像直观醒目,定位比较准确,从而客观对大脑机能进行评价。主要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及疗效予后的评价,小儿脑发育与脑波变化的研究,视觉功能的研究,大浮肿瘤的定位以及精神药物的研究等。
异常的EEG模式如果包括了整个大脑。意味着广泛的脑功能失调,异常的如果是局灶的,则提示有局灶的脑功能异常。EEG有可能提示大脑疾病的诊断,某些特殊EEG模式能够提示特定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