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眼观万物 » 埃博拉病毒为什么会藏在眼睛里

埃博拉病毒为什么会藏在眼睛里

发布时间: 2022-10-07 09:51:20

⑴ 埃博拉有的是怎么治愈的

首名欧洲境内埃博拉感染者病愈

目前,全球都在关注埃博拉病毒最新消息,在经历了近一个月的隔离治疗后,首名欧洲境内埃博拉病毒感染者、西班牙女护士特雷莎·罗梅罗5日康复出院。

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医院临床微生物学和传染病部门主任阿里巴斯说,罗梅罗已经痊愈,没有任何传染风险,“她的身体里已没有病毒,能够过上完全正常的生活了”。

罗梅罗在新闻发布会上感谢医护团队合力帮助“创造奇迹”。她说,如果自己的病例能有助于埃博拉出血热研究或者相关疫苗的研制,她将自愿提供帮助。但对于如何感染埃博拉病毒一事,罗梅罗表示仍无头绪,“我不知道哪里出了错”。

罗梅罗是西班牙国内收治的第三例埃博拉感染病例。此前两例均为在非洲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神职人员,两人被送回马德里后因医治无效去世。罗梅罗曾参与护理因患埃博拉出血热去世的神父曼努埃尔-加西亚,她于10月6日被确诊感染埃博拉病毒。10月21日,卡洛斯三世医院宣布罗梅罗已痊愈,但由于埃博拉感染导致肺水肿,罗梅罗不能马上出院,还需要几天时间治疗。

埃博拉病毒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传播。医护人员工作指导中推荐使用个人防护装置,包括手套、防液体手术衣、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指导中还推荐了一些具体的防护技巧,比如在脱手套的时候要里外翻转,这可以使医护人员在接触埃博拉患者后安全地卸除防护装置。

医护人员是怎么接触到病毒的?

密歇根大学健康系统以及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安阿伯市医疗保健系统的传染病专家桑德罗·辛提医生表示:“最大的风险可能是在脱下防护装置时。”

脱下防护装置的时候,医护人员应该注意不要污染到自己或者自己的衣物。埃博拉不能透过皮肤进入人体,但是留在皮肤上的病毒可能会转移到眼睛里或者通过黏膜进入人体。辛提强调说,就算是一个极小的创口都有可能引起感染。

根据CDC的意见,在照料现场有很多血液或者体液的情况下,医护人员需要做好额外的保护措施,比如穿戴一次性鞋套和腿套。许多医院正在考虑是否要让医护人员穿戴一次性防护工作服特卫强防护服(Tyvek suits,杜邦公司生产的一种由高密度聚乙烯制成的防护服)。

辛提指出,穿上防护装置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确保手和手腕被完全覆盖,而最保险的方法是让医护人员互相监督对方穿上防护装置。

CDC表示,防护装置在使用完毕后应该丢弃。如果是可循环使用的防护装置,应该经过清洁和消毒后再使用。辛提表示,经常洗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预防感染的方法。“病毒很容易被肥皂和洗手液杀死。”他说。

目前埃博拉疫情在西非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爆发,迄今已造成了超过5160死亡。

⑵ 你对埃博拉病毒有了解吗

说起埃博拉病毒,有很多人都很惧怕,这仿佛是一场人类的大灾难,因为一旦被感染埃博拉病毒,整个地区的人都会在短时间之内迅速遭遇感染。

除此之外,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会在短时间之内出现高烧不退,便血呕吐,以及眼睛往外渗血等症状。而且这种病毒也会大面积的攻击人类的内脏,导致体内和体外出血,所以有些人会从口中肛门中往外渗血,最后死亡。

最严重的一次埃博拉病毒的传播是在1976年的苏丹南部,也就是刚果地区。那次大灾难一共感染了602个人,其中有397个人死亡。

⑶ 埃博拉病毒究竟有多可怕它具有哪些特征呢

“时值秋日,蜘蛛把卵鞘留在了蛛网上,为自己的复制循环做准备。生命又在猴舍里安营扎寨。埃博拉曾在这些房间里兴起,闪现身影,进食,然后回归森林。但是,它还会回来的。”这段话摘自小说《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说起埃博拉病毒,很多人都闻之色变,因为它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危险的病毒。为什么这么评价它,有如下理由:


每一次病毒事故的发生,都给人类敲响一次警钟。要吸取足够的教训,不可掉以轻心。

⑷ 让人身体爆炸的“丧尸”病毒,非洲死神埃博拉究竟是怎样的恐怖存在

让人身体爆炸的“丧尸”病毒,非洲死神埃博拉真的是非常恐怖的存在,只要感染就几乎不会有生还的可能,而且传染性极强,起初只有一个村民被感染,到最后竟然发展成周围的55个村子都被感染了,而且几乎没人幸免,而它的发病过程更是让人闻风丧胆,据说在最初被感染的时候,感染者会因高烧陷入昏厥的状态,在这期间人们会觉得他已经死亡了,但其实并没有。

妻子非常伤心,痛哭流涕,用手擦了眼泪,就因此被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就这样在非洲扩散开来,埃博拉病毒确实很可怕,不过大家也不要太担心,因为埃博拉病毒的疫苗现在已经研制了出来,虽然短期内还不能彻底消灭这种病毒,但我想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不管是什么样的病毒,都一定会被我们打败的。

⑸ 埃博拉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病毒之一,这种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样的

科学家认为,人们最初是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动物(例如果蝠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而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之后,病毒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从而影响很多人。该病毒通过直接接触(例如通过眼睛、鼻子或嘴巴中的破损皮肤或粘膜)传播,患有埃博拉病毒病 (EVD) 或死于埃博拉病毒病 (EVD) 的人的血液或体液(尿液、唾液、汗液、粪便、呕吐物、母乳、羊水和精液)中会含有这种病毒,被他们的体液污染的物品上也会有(如衣服、床上用品、针头和医疗设备)。埃博拉病毒病康复患者的某些体液中可能存在病毒,即使他们不再出现严重疾病的症状。

当人们感染埃博拉病毒时,他们不会立即开始出现症状,从接触疾病到出现症状之间的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此外,尚不确定埃博拉病毒是否会通过食物传播,在世界某些地区,埃博拉病毒可能通过处理或食用被猎杀的野生动物传播。

⑹ 埃博拉病毒究竟是种什么样的病毒

埃博拉病毒是一个非常恐怖的病毒,是最致命、最恐怖的病毒,不过暂时这个病毒只在非洲出现过。让我们从头开始,看看埃博拉病毒有多可怕。起初,患者发烧、头痛、嗓子疼,很快就会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随着病情的恶化,很多患者反应迟钝、迟钝、出现紫色疹子,并伴有打嗝症状。

那些孩子在树桩旁玩耍不久,其中一个名叫埃米尔乌尔穆诺的男孩出现了伴随呕吐和血变的发烧症状。他父亲希望给他吃汤粥,能缓解肠胃症状,但没什么用。接着是他三岁的姐姐。他们的病情伴随着更严重的出血症状。12月13日,埃米尔的母亲和未出生的胎儿一起死亡,他的姐姐也紧随其后。

⑺ 认识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于1976年首次被发现。从今年2月开始,这种据称死亡率高达90%的病毒又一次在西非肆虐。今年埃博拉病毒最早在几内亚小村庄被发现,随后蔓延到邻国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尼日尔爾利亚。
如果一个人不幸感染埃博拉病毒,早期症状和感冒类似:发烧、食欲不振、头疼和嗓子痛。此时,埃博拉病毒已开始摧毁人体的免疫系统。这种病毒潜伏期(从被感染到首次出现症状的这段时间)是2到21天,一旦受害者突然开始出现发热、严重的头痛和肌肉酸痛等症状,则说明他们已经被传染。
几天后,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会发展到第二阶段。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导致血栓形成和出血不止,患者肝、脾、大脑和其他内脏里会出现血液凝块。病毒穿透血管和毛细血管,迫使血管里的血液渗入到周围组织。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会出现全身性疼痛、慢性腹痛、呕吐和腹泻。
接下来,患者躯干上会出现皮疹,并会很快蔓延到四肢和头部。几天后就会达到转折点——此刻一些幸运的患者将会痊愈,而其他一些患者则会发展到致命阶段——出血热。机体的免疫系统被全面破坏,人体微小血管破裂,导致患者从眼睛、嘴巴、耳朵和其他孔里向外渗血。
此时,患者胃肠道和其他内脏也可能会发生内出血。他们的白眼球将变成红色,呕吐物和腹泻物里会有血液出现,其皮下会形成大血疱。绝大多数患者最终因多器官衰竭、出血不止或者是休克(经常发生在第一次发病的8到17天之间)死亡。现在,还没有特效药能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
尽管埃博拉病毒来势汹汹,但仍有一些人能幸存下来。他们须经常接受检查,以确保其体液里不含有病毒。据悉,男患者痊愈40天后还能通过性行为把病毒传播给他人。这种病毒通过接触被感染的人或者动物血液、分泌物、器官或者其他体液传播。因此,医护工作者和患者家属最容易被感染。

⑻ 说明文《你不知道的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Ebola)病毒名,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可导致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罹患此病可致人于死,包含数种不同程度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埃博拉病毒的名称出自非洲扎伊尔的“埃博拉河”。
这种病毒来自“Filoviridae”族.“埃博拉”属于丝状病毒,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该地区靠近1976年Nhoy Mushola记载的在扎伊尔的Yambuku和苏丹西部的Nzara第一次爆发的地方。在这次爆发中,共有602个感染案例,有397人死亡。其中扎伊尔284例感染,有151例死亡;苏丹有284例感染,151例死亡。
“埃博拉”病毒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埃博拉病毒属成员的研究显示,其呈现一般纤维病毒的线形结构。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现“U”字、“6”字形、缠绕、环状或分枝形,不过实验室纯化技术也可能是造成这些形状产生的因素之一,例如离心机的高速运转可能使病毒粒子变形。病毒粒子一般直径约80纳米,但长度可达1400纳米,典型的埃博拉病毒粒子平均长度则接近1000纳米。在病毒粒子中心结构的核壳蛋白由螺旋状缠绕之基因体RNA与核壳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病毒蛋白VP35、VP30、L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从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纳米长,另外10纳米则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这层套膜来自宿主的细胞膜,在套膜与核壳蛋白之间的区域,称为基质空间,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组成。病毒主要通过体液,如汗液、唾液或血液传染,潜伏期为2天左右。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埃博拉共有4种亚型。两种分别命名为EBO-Z(Ebola-Zaire,埃博拉-扎伊尔)和EBO-S(Ebola-Sudan,埃博拉-苏丹)在1976年被确认。相对于扎伊尔亚型的90%的死亡率,在苏丹爆发的埃博拉亚型的死亡率较低,约为50%。1990年,相似的病毒在从菲律宾进口到Reston,Virginia的猴子中发现。这种病毒被命名为Ebola-Reston。
更进一步的爆发发生在刚果扎伊尔(1995年和2003年),加蓬(1994年,1995年和1996年)以及在乌干达(2000年)。1994年在科特迪瓦人体个别案例上发现一些病毒的变种。
在大约1500例确诊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达88%。
此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此地接近首次爆发的部落,刚果民主共合国仍是最近四次爆发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尽管世界卫生组织苦心研究,至今没有辨认出任何有能力在爆发时存活的动物宿主,目前认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因为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埃博拉被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级(Biosafety Level 4)病毒,也同时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
二〇〇九年七月九日,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说,他们在菲律宾一些农场的猪身上鉴别出一种名为reston的埃博拉病毒此但与其他类型的埃博拉病毒不同,到目前为止,它还没有对人造成威胁。
[编辑本段]埃博拉发热
在人类之间,病毒通过与受感染的人的体液,例如血液的直接接触传播。埃博拉发热的潜伏期从两天到三个星期不等。症状也不相同。但是当发病时通常有突然而明显的高烧、虚脱、关节痛、腹部疼痛和头痛的症状。这些症状进一步发展为呕吐、腹泻、结膜炎、器官损坏(特别是肝和肾),蛋白尿、以及内外出血,通常通过肠胃道。在6-10天内,病人就会死亡或者康复。
目前没有有效的特效疗法,也没有埃博拉病毒的疫苗
[编辑本段]病毒简介
埃博拉病毒(EBOV)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EBHF)的烈性病毒,由此引起的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已造成10次具有规模的暴发流行。埃博拉病毒首次暴发就夺走了近300人的生命,2003年又在刚果(金)让100多人命丧黄泉,2004年5月下旬苏丹南部疫情再发,已有4人死亡,同时俄罗斯一实验室女科学家因针刺感染而丧命,这一病毒杀手已引起WHO的高度重视。
EBOV属丝状病毒科丝状病毒属,为单股负链RNA,其分子量为4.2?06,根据病毒抗原不同分为4个亚型,即埃博拉-扎伊尔、埃博拉-苏丹、埃博拉-莱斯顿及埃博拉-科特。不同亚型EBOV的毒力不同,扎伊尔亚型毒力最强,引起人类感染且病死率最高,苏丹亚型次之,莱斯顿亚型仅在非人类灵长类中引起发病和死亡,尚未见引起人类致病的报告。
EBOV可以通过感染者的血液、体液、精液及各种器官迅速传播,感染潜伏期约为2-21天,感染者最初的症状是突然发热、头痛和肌肉痛,继之出现呕吐、腹泻和肾功能障碍,最后体内外大出血,根据不同病毒亚型,病死率最高可达90%。
快速灵敏准确地诊断EBHF是防治关键。由于急性期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相当低,其诊断价值远不如抗原或核酸检测高。为此,Towner等采用EBOV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检测方法,测定了急性期病人的EBOV和病毒载量,快速诊断为苏丹埃博拉病毒,敏感性较高。同时发现病毒载量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死亡病例RNA的复制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病例。研究者还指出,监测EBOV亚型至关重要。
目前EBHF尚无有效疗法,主要采用支持治疗,要特别注意维持循环血容量,监测血压,吸氧等。最近美国科学家用1种抗血凝蛋白质对感染EBOV的猕猴进行治疗并取得一定疗效,但对人体的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验证。EBOV疫苗尚处于实验阶段,在灵长类动物已显示效力,世界上首次人体EBOV疫苗试验最近在美国进行。
世界上六种神秘病毒最致命 埃博拉病毒位列第一
据英国《焦点》月刊2月号发表文章《几种最可怕的病毒》:
1、埃博拉病毒。1976年在非洲中部出现,埃博拉病毒能使人体内脏破碎,感染者每个毛孔都会往外渗血。高达90%的被感染者死亡。
2、拉沙热病毒。医生们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注意到该病毒。一旦染上这种病毒,人的内脏会大出血。每7个感染者中有1人死亡。
3、马尔堡病毒。这是又一种致命性病毒。25%的感染者死亡。
4、西尼罗河病毒。病初起时像是得了流感,之后可能出现脑膜炎、其它脑疾病和阵发性疾病。有1/10的感染者终身无法痊愈。
5、登革热病毒。这是热带地区的一种地方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50%的感染者死亡。
6、马秋波病毒。该病毒由老鼠携带。染病初期表现为发烧,然后鼻子和牙龈开始出血,胃肠内出血,30%的感染者死亡。英国杂志排出世界最致命6种病毒埃博拉居首位。
[编辑本段]病毒特征
“埃博拉”病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这与艾滋病相似。但艾滋病患者一般尚可活上相当长的一段日子,而一旦染上埃博拉病,在经过病毒潜伏期后,先出现高烧、头痛、呕吐等症状,然后病人在备受几天腹泻和眼睛、耳朵、鼻子出血的折磨后,痛苦地死去,前后往往不到一星期。患者死亡率高达80%以上。“埃博拉”病毒是1976年在扎伊尔埃博拉河附近一个名叫扬博科的小村庄首次发现的,并由此得名。那一年,“埃博拉”病在扎伊尔的55个村庄及其邻国苏丹、埃塞俄比亚流行,造成近千人的死亡。
埃博拉病毒是人畜共通病毒,尽管世界卫生组织煞费苦心研究,至今没有辨认出任何有能力在爆发时存活的动物储主,目前认为果蝠是储存宿主的可能候选。因为埃博拉病毒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埃博拉被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级(Biosafety Level 4)病毒剂,也同时被视为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
这是一种致命的流血热(hemorrhagic fever)传染病,目前无法医治,会感染包括人类、猴子及黑猩猩在内的灵长类动物。人类患者半数以上在两星期内七孔流血而死。有人比喻说,把爱滋病HIV病毒一年所起的作用浓缩在一星期里,那就是艾博拉病毒的威力。
艾博拉病毒通过体液传播,粘液、唾液或血液都是媒介,甚至握一握手就会传染。传染病专家除了进行检疫,也集中力量寻找首个病患者(index case),一方面便于追查可能被传染者,另一方面希望能找出病原体到底来自何处。
艾博拉病毒相信是寄生在一种当地动物或昆虫身上,可是目前还无法确认寄主是什么?世界卫生组织的玛丁尼兹医生(Lindsey Martinez)说:没人知道艾博拉病毒在病疫爆发之间藏身何处、什么因素促使它活跃起来?
追查首宗病例是检疫的重要工作。经过一番抽丝剥茧,终于发现36岁的阿薇蒂(Esther Awete)是乌干达的首个艾博拉患者。她生病发烧5天后就死了。以当地习俗,遗体停放在住家两天,等待亲友一起参加葬礼。葬礼上,死者亲属清洗遗体,然后把她葬在离住家不到10公尺的地方。
仪式结束后,亲友们同在一个大水盆洗手,象征亲密团结。大家却不知道,阿薇蒂的遗体带有艾博拉病毒,简直就如一枚计时炸弹一样。接着,与她同住的母亲、3个姐妹、她9个月大的女儿,以及3个亲戚相继死亡。家中唯一生还者是阿薇蒂8岁的儿子,他当天没有参加葬礼。
病毒也在乌干达北部地区的古鲁镇附近蔓延。当地政府在确定是艾博拉之后,立即禁止传统葬礼,所有尸体都由政府处理与埋葬,以避免传染。
经过化验,专家发现病因是一种称为“苏丹艾博拉”(Ebola Sudan)的病毒。目前已知的人类艾博拉病毒有3种,都以疫区国家为名,分别是“苏丹艾博拉”、“扎伊尔艾博拉”、“科特迪瓦艾博拉”。
“苏丹艾博拉”1976年及1979年曾两次出现苏丹南部,死亡率约65%,是致命率较低的一种。1995年在扎伊尔出现的“扎伊尔艾博拉”,死亡率高达81%,那一次共死了315人。
这是乌干达首次发生艾博拉,而且古鲁镇附近的人不像其它国家疫区居民一样常吃野生动物。过去几次艾博拉病疫,专家怀疑居民吃下带病毒的野生动物所造成。由于病原来自苏丹,有人猜测,或许是以苏丹为基地的乌干达叛军无意间把病毒带过来。
不寻常的传染病例越来越多,而且不仅发生在卫生水平不足的发展中国家,今年4月号的《新英格兰医学学报》同时刊登4篇关于传染病的报告,包括意大利因玉米中listeria菌造成的感染,马来西亚因猪只传染的脑炎,美国亚特兰大糖尿病男童因吃受感染食物而进行两次肠手术等案例。
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居民大量涌向城镇,居住在缺乏卫生条件的环境中,形成传染病温床。另一方面,海运及航空交通带来全球人口及产品流通,病原体传染的范围因此扩大。
1989年、1990年、1996年,美国检疫单位曾发现从菲律宾入口的猴子身上,带有专门感染猴子的Reston艾博拉病毒。4名检疫人员因接触而体内产生抗体,幸亏没发病。类似猴子艾博拉病毒也在意大利与菲律宾发现。
曾在非洲参加救治艾博拉的玛丁尼兹医生说:“人类不断开发,不断侵入过去毫无人烟的地区,肯定会接触一些从没碰过的昆虫动物,一些隐藏着的病菌病毒正等待机会对付我们。”
“艾博拉”原是刚果一条河流,1976年首宗艾博拉病例在那里出现,从此它成为这致命传染病的代号。
病人感染病毒后4天,会出现类似感冒症状,发烧、头痛、喉咙痛、肌肉疼痛等。接着是呕吐及肛门出血,然后鼻腔、牙龈、眼睛、皮肤也出血。这时病毒也开始破坏内部器官,病人因内出血而吐血。50%至90%病人在两星期内因失血过多造成休克而死。
病毒可能潜伏在患者体内两星期,这期间没有感染性。当感冒症状出现时会通过体液感染。出血时期及死后一段时间,病毒感染性极强,非常危险。
一直以来,研究人员只知道在感染初期,病毒在血管中产生大量糖性蛋白质(glycoprotein),却不知道它如何造成大量出血。
两三年前,密歇根大学的病毒学家奈贝尔(Gary Nabel)才发现,原来这种糖性蛋白质会黏附在称为neutrophil的白血球上。这种白血球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前线防卫,负责吞食及消灭入侵的细菌或病毒,并向免疫系统发出警报,动员白血球B细胞制造抗体,以及T细胞对付已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研究者猜测,艾博拉的糖性蛋白质把neutrophil包住,使它无法作用,病毒就能如入无人之境,攻击血管壁细胞,使血管壁弱化甚至破洞。病人因大量出血,血压太低,循环系统无法把血液送到重要器官去,病人因休克而死。
英国专家解释了出现“活死人 ”现象的部分原因。这些专家在研究一种自然疾病——埃博拉病毒热时,发现了“活死人”现象的奥秘。他们称,“活死人”现象就是一种由这一病毒引起的疾病。
埃博拉是一大批神秘而格外危险的非洲出血病毒之一。人们有理由恐惧埃博拉。在躲开可能的攻击后,除了骨头和骨骼的肌肉外,埃博拉病毒对人体任何其他组织后器官都一视同仁地加以侵蚀,像一场公平的游戏。首当其冲的是血细胞。当病毒将自身复制到血细胞中,血细胞便开始死亡并凝结在一起。凝块阻塞血管,切断全身的血液供应;感染的器官开始出现死片。病毒蛋白质以特有的凶残攻击胶原,这是固定器官的连接组织中的主要蛋白质。当胶原变成浆状物,器官表面开始出现孔洞,包括皮肤,血从孔洞倾泻而出。皮肤下面出现血斑,液化的死皮在表面形成水疱。在这个阶段所有的孔窍都会渗血,同时皮肤和肌肉的表面隔膜开始炸裂。在身体内部,心脏开始渗血,并将渗入它周围的空腔。肝脏肿大,开裂,然后开始化脓腐烂;肾脏失灵,塞满了死细胞和血块。死的、凝结的血细胞比比皆是,包括大脑,妨碍了供氧,最终导致痴呆和大规模的癫痫发作。崩溃的血管和肠子不再固定在一起,而是像流水一样涌入体腔。虽然在体液中漂浮,但组织自身是脱水的,无法执行其功能,于是病人开始死亡。这稀奇古怪的过程一直持续到病毒成指数地繁殖,毁坏内脏使之完全失去作用直至宿主死亡为止。像血液、分泌物和呕吐物这样液体,每一滴都充满了上百万的病毒。在其成员密集的社区,这些有毒液体的扩散为病毒从一个宿主跳向另一个宿主搭起了桥梁。
埃博拉病毒与造成艾滋病的HIV病毒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它的“杀人”速度却比艾滋病毒快得多。一开始,埃博拉病毒感染者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一般的感冒患者没什么两样。病人只感到发热、头痛、喉咙痛、胸闷。但是仅仅几小时后,病人就会开始全身出汗,胸痛、皮疹、出血、腹泻、呕吐、肌肉和关节酸痛等,半数病人于发病后第5天出皮疹,大多数则在第5至7天七窍流血不止。出血者占71%。最严重的是皮肤粘膜、鼻、齿龈、内脏均出血,粪便呈黑色,出血往往是导致病人死亡的原因。再过一天,病人将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就连睁开眼都会感到疼痛,脑袋像是要爆炸。即使在这个时候,医生仍无法确定患者得了什么病。直到几天后,病人开始体内外大出血,连眼睛和耳朵也流血不止,医生才敢确定病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不过,到这个时候一切都太迟了。一位传染病专家曾这样描述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病死的恐怖景象:“ 病人体内外大出血,由于体内器官坏死、分解,他还不断地把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我觉得就像看着一个大活人慢慢地在我面前不断溶化,直到崩溃而死。”正在乌干达执行埃博拉病控制使命的美国传染病专家海曼作出这样的描述:“埃博拉患者住的病房里到处都是鲜血,被褥上、地板上、墙壁上;他们吐血、便血……埃博拉是人类迄今未能征服的致命杀手,是世界医学界面对的一道难以解读的“哥德巴赫猜想”。
埃博拉病毒的解析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丝状病毒,通常看起来像一根精心制作的构杖。病毒由一串RNA成辫状编结的七个蛋白质组成。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为什么这些蛋白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力。它们的一部分功能似乎是一直宿主的免疫系统,但它到底如何发挥作用至今没有弄清楚。埃博拉热病爆发的相对短暂和相对自足的另一个原因是病毒绝对致命的力量。它很容易快速毁灭它的宿主——大约在五天以内,所以它很少有机会跳到另一个新宿主身上。除了极罕见的情况,它的传播是依靠直接的体液交换来进行的,最终缺乏机会找到传播的桥梁。同时,埃博拉病毒是低能的,因为它过于稳定,极少变异。有些病毒——如流感病毒以及HIV,以某种方式进化,可以帮助它们克服障碍存活下来。它们变异非常快,这便增加它们适应新宿主的机会。埃博拉没有走这条路。1996年CDC发表的一份对埃博拉基因的分析,揭示在扎伊尔1976年和1995年两次的热病爆发的病毒事实上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基因改变只有1.6%。这给治疗和预防它的传播带来了希望。
研究证实,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实验室检查常见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严重减少和转氨酶升高(AST>ALT),有时血淀粉酶也增高。诊断可用ELISA检测特异性IgG抗体(出现IgM抗体提示近期感染);用ELISA检测血液、血清或组织匀浆中的抗原;用IFA通过单克隆抗体检测肝细胞中的病毒抗原;或者通过细胞培养或豚鼠接种分离病毒。用电子显微镜有时可在肝切片中观察到病毒。用IFA检测抗体常导致误判,特别是在进行既往感染的血清学调查时。实验室研究有很大的危险性,应该只在有防护措施防止工作人员和社区感染的地方开展( 4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埃博拉病毒粒子的直径为80纳米,长度为970纳米,属丝状病毒科。较长的奇形怪状的病毒粒子相关结构可呈分枝状或盘绕状,长达10微米。来自扎伊尔、科特迪瓦和苏丹的埃波拉毒株其抗原性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第4个埃博拉毒株(Reston)能引起人以外的灵长目动物致命性的出血性疾病;文献报导有极少数人感染此病毒,临床上无症状。1976年在苏丹流行时,病死率为53.2%;在扎伊尔,高达88.8%。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级病毒”。 有些患者在感染埃博拉病毒48小时后便不治身亡,而且他们都“死得很难看”,病毒在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袭击多个器官,使之发生变性,坏死,并慢慢被分解。病人先是内出血,继而七窍流血不止,并不断将体内器官的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最后因广泛内出血、脑部受损等原因而死亡。 照顾病人的医生护士或家庭成员,和病人密切接触后可被感染。有时感染率可以很高,如苏丹流行时,与病人同室接触和睡觉者的感染率为23%,护理病人者为81%。医院内实验人员感染和发病也有好几起。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性
专家们在研究中发现,“埃博拉”病毒有一定的耐热性,但在60摄氏度的条件下60分钟将被杀死。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的体液、血液中,因此对病人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各种穿刺针、插管等,均应彻底消毒,最可靠的是使用高压蒸气消毒。埃博拉病毒还可能经过空气传播。实验人员将恒河猴的头部露出笼外,让其吸入直径1微米左右含病毒的气雾,猴子4~5天后发病。每天与病猴密切接触的6个工作人员的血清发现该病毒抗体阳性,其中5人没有受过外伤,也无注射史,因此认为可通过飞沫传播。
虽然埃博拉病毒目前仅在个别国家、地区间歇性流行,在时空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在传染病的历史上,许多传染病的流行开始时往往是个别散发,以后演变成局部地区流行,进而变成广泛流行。副霍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1905年在埃及发生第一例,1937至1960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局部流行,而1960年后迅速波及五大洲。埃博拉病毒会不会像副霍乱那样在不久的将来波及五大洲?现在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控制“埃博拉”的扩散,首先要密切注意世界埃博拉病毒疫情动态,加强国境检疫,暂停进口猴子主要限制来自疫区的猴子,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除灵长类动物以外的其他动物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对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应隔离观察。一旦确诊应及时报告卫生部门,对病人进行最严格的隔离,即使用带有空气滤过装置的隔离设备。医护人员、实验人员穿好隔离服,可能时需穿太空服进行检验操作,以防意外。对与病人密切接触者,也应进行密切观察。

热点内容
为什么人的眼睛会长大 发布:2024-06-26 17:52:49 浏览:333
为什么误删了照片在回收站找不到 发布:2024-06-26 17:39:38 浏览:829
为什么超市的调料里都找不到白芷 发布:2024-06-26 17:39:36 浏览:82
淘宝金币为什么是未获得兑换资格 发布:2024-06-26 17:34:35 浏览:642
晚上不排尿为什么白天少 发布:2024-06-26 17:31:32 浏览:710
港股很便宜为什么有公司不收回 发布:2024-06-26 17:30:42 浏览:245
圆声带耳机为什么那么便宜 发布:2024-06-26 17:16:25 浏览:773
男人为什么喜欢睡兄弟的情人 发布:2024-06-26 16:40:04 浏览:994
淘宝直播为什么会被投诉 发布:2024-06-26 16:35:50 浏览:335
为什么电脑充到99就充不动了 发布:2024-06-26 16:32:04 浏览: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