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淀粉水解的颜色不同
Ⅰ 淀粉经水解呈什么颜色
淀粉为高分子化合物,一定条件下可以水解,可加入稀硫酸或加热。淀粉是一种重要的多糖,是一种相对分子量很大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虽属糖类,但本身没有甜味,是一种白色粉末,不溶于冷水。在热水里淀粉颗粒会膨胀,有一部分淀粉溶解在水里,另一部分悬浮在水里,形成胶状淀粉糊。
Ⅱ 淀粉为什么遇碘变蓝
这主要取决于淀粉本身的结构。淀粉是白色无定形粉末,由直链淀粉(占10—30%)和支链淀粉(占70—90%)组成。直链淀粉能溶于热水而不呈糊状,支链淀粉不溶于水,热水与之作用则膨胀而成糊状。其中溶于水中的直链淀粉,呈弯曲形式,并借分子内氢键卷曲成螺旋状。这时加入碘酒,其中碘分子便钻入螺旋当中空隙,并借助范得华力与直链淀粉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络合物。这种络合物能比较均匀地吸收除蓝光以外的其它可见光(波长范围为400—750钠米),从而使淀粉变为深蓝色。
Ⅲ 淀粉水解过程中加碘液为什么会出现多种不同的颜色
淀粉为人体提供能量,淀粉在人体内先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然后麦芽糖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
经过糖酵解过程生成丙酮酸,丙酮酸;或者淀粉直接分解成糖酵解中间产物葡萄糖-1-P(这一部分没来
得及和唾液充分混合)。然后生产丙酮酸。丙酮酸又和酶结合生成乙酰辅酶A。然后进入柠檬酸循环圈。
先生成柠檬酸。柠檬酸循环圈里面每消耗一个葡萄糖,生成6个NADH,2个FADH2 (电子载体)。然后在
线粒体膜结构内这些电子通过ATPase生成大量的ATP,能量。
淀粉在制作其他食品中的作用
淀粉除了用于烹调之外,在各类食品加工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利用淀粉作为配料或主料的食品有:各
种粉肠、灌肚、凉粉、炯子、粉皮、粉丝、火腿、罗汉肚等。
Ⅳ 做淀粉水解实验(硫酸催化)时,水解完全后溶液会变黄是为什么
原因:淀粉水解形成糖,然后高温下糖与硫酸容易发生脱水反应,生成带双键的有色物质。
酸对于糖的作用,因酸的种类、浓度和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很微弱的酸度能促进α和β异构体的转化。在室温下,稀酸对糖的稳定性无影响,但在较高温度下,发生复合反应生成低聚糖,或发生脱水反应生成非糖类物质。
糖受强酸和热的作用,易发生脱水反应,生成环状结构体或双键化合物。例如,戊糖脱水生成糠醛,己糖脱水生成5-羟甲基糠醛,己酮糖较己醛糖更易发生此反应。糠醛比较稳定,而5-羟甲基糠醛不稳定,进一步分解成甲酸、乙酰丙酸和聚合成有色物质。糖的脱水反应与pH有关,实验证明,在pH3.0时,5-羟甲基糠醛的生成量和有色物质的生成量都低。同时有色物质的生成量随反应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多。
参考:碳水化合物 糖与酸的作用 http://file1.foodmate.net/lesson/349/2.doc
Ⅳ 淀粉水解程度不同为什么会使其与碘形成的颜色不同 看清楚题目哦~
碘遇淀粉变蓝,淀粉水解的中间产物糊精(有分子量较大的红糊精和分子量较小的白糊精),对碘反应的颜色变化是:紫色—棕色—黄色,若淀粉水解不彻底,也会有不同的颜色出现。
Ⅵ 淀粉水解可能出现的颜色
1、 在试管1中加入0.5g淀粉和4ml水,在试管2中加入0.5g淀粉和4ml 20%的硫酸溶液。分别加热试管3~4min。
2、 把试管2中的一部分溶液倒入试管3中,留作下一步实验用。
3、 向试管1和试管2中加入几滴碘溶液,观察现象。发现试管1的溶液呈蓝色(淀粉遇碘变成蓝色),试管2无明显现象。
4、 向试管3中滴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调溶液pH值约为9~10。
5、 另取一只试管4加入3ml氢氧化钠溶液,并向其中滴入4滴2%的硫酸铜溶液,立即有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生成。再取试管3中的水解液1ml滴入,振荡混合均匀后,用酒精灯加热煮沸,溶液颜色常有蓝色--黄色--绿色(黄蓝两色混合)--红色等一系列变化。最终有红色沉淀生成。原因是氢氧化铜被还原生成红色难溶于水的氧化亚铜。实验结论:淀粉在酸的催化作用下,能发生水解;淀粉的水解过程:先生成分子量较小的糊精(淀粉不完全水解的产物),糊精继续水解生成麦芽糖,最终水解产物是葡萄糖。
制备方法
1、酸解法
以酸(无机酸或有机酸)为催化剂,在高温高压下将淀粉水解转化为葡萄糖的方法。
优点:
生产简易,由淀粉逐步水解为葡萄糖的整个化学反应过程,仅在一个高压容器内进行,水解时间短,设备生产能力大。
如采用10oBe`浓度淀粉,在0.294 Mpa压力下需20min;在0.343 Mpa压力下仅需7-10min
缺点:
1)由于水解作用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的,要求设备耐腐蚀、耐高温、高压;
2)在酸水解过程中,除了淀粉的水解反应外,尚有副反应的发生,将造成淀粉的利用率降低;
3)酸水解法对淀粉原料要求严格,颗粒大小均匀,淀粉浓度不宜过高
2、酶解法(双酶水解法)
酶解法是用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酶解法可分两步:
第一步:利用-淀粉酶将淀粉转化为糊精和低聚糖,使淀粉的可溶性增加,此过程称"液化";
如采用BF7658菌的-淀粉酶,反应温度在85-90°C,pH6.0-7.0;用糖化酶,反应温度50-60 °C, pH3.5-5.0
第二步:利用糖化酶将糊精或低聚糖进一步水解,转变为葡萄糖,此过程称"糖化"。
"液化"和"糖化"都是在酶作用下完成的,故得名。
酸解法一般10-12°Be` (含淀粉18-20%)
双酶法一般20-23°Be` (含淀粉34-40%)
3、酸酶结合法
酸酶法
有些淀粉,如玉米、小麦等谷类淀粉,淀粉颗粒坚实,如用-淀粉酶液化,在短时间内,液化反应往往不彻底;
可采用酸将淀粉水解至葡萄糖值10-15,然后将水解液降温、中和,加入糖化酶进行糖化。
葡萄糖值(DE值; dextrose equivalent value )-- 指葡萄糖糖(所有测定的还原糖都当作葡萄糖)占干物质的百分率,用于表示淀粉水解程度及糖化程度。
Ⅶ 淀粉完全水解加入碘水颜色呈
没被完全水解的淀粉试管有紫色,是因为淀粉没有被完全水解,所以呈现淀粉与碘单质结合而成的特征蓝色.(至于紫色吗,可以理解成碘单质水溶液本身的棕/橙黄色与蓝色的混色所致)
呈橙黄色,那就是淀粉被完全水解,所以呈现碘水溶液的棕/橙黄色.所以说明淀粉被完全水解.
Ⅷ 淀粉水解程度不同为什么会使其与碘形成的颜色不同
碘遇淀粉变蓝,淀粉水解的中间产物糊精(有分子量较大的红糊精和分子量较小的白糊精),对碘反应的颜色变化是:紫色—棕色—黄色,若淀粉水解不彻底,也会有不同的颜色出现.
Ⅸ 为什么淀粉完全水解后加I-KI溶液会呈橙黄色求大神帮助
没有被水解的淀粉遇碘呈紫色,淀粉链越短颜色越浅蓝紫色,紫色,红色到无色。你说的遇碘水变橙黄色那是碘水的颜色,稀碘水就是橙黄色的,并不是遇淀粉变色了。你说的本尼迪克(Benedict)试剂,与还原糖应该是黄红色。
Ⅹ 如何检测淀粉的水解程度及是否水解完全
你是指淀粉在酸或者酶的催化下发生水解的反应吗。
一。首先明白淀粉的分类:淀粉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①直链淀粉:
在淀粉中含量约为百分之十到三十,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结构模式是一条卷曲盘旋的多糖链,每一圈螺旋越有六个葡萄糖基(葡萄糖基的数量和显色有关)。
②支链淀粉:
在淀粉中含量为百分之七十到九十,相对分子质量大得多。支链淀粉结构比较复杂,就像树一样,多条糖链连接在一起,有大量分支(大概相隔二十个葡萄糖单位有一个支链)。内部不易被水解,所以经常会发生水解不完全的现象。
二。其次了解一下淀粉水解后产物它会有这样的一个链式变化:
淀粉——糊精(大分子红 糊精,小分子白糊精)——麦芽糖——葡萄糖。如何判断水解是否完全呢?要涉及到淀粉和碘的显色反应了
三。 再说碘和淀粉与淀粉水解产物的显色反应。
①显色原因:
直链淀粉遇碘呈蓝色,支链淀粉遇碘呈紫红色,红糊精和白糊精也因为 遇碘显色不同而得名。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颜色的区别呢。主要原因是碘会和淀粉形成包合物,这些包合物改变了吸光性能而发生了色变。
②颜色不同的原因:
由于前面提到过,这几种淀粉以及淀粉的水解产物,糖链的长度是 不同的,当链长小于六个糖基的时候,不能形成一个螺旋圈(参见直链淀粉),不能呈色;当平均长度为二十个糖基时,呈红色;六十个时呈蓝色(支链淀粉分子质量虽 然很大,但是每个支链只有二十到三十个糖基,所以遇碘呈现蓝色红色混合,即为紫色)。所以淀粉的显色,取决于两种淀粉所占的比例。
③准备条件:
在实验中使用碘液检测淀粉是否水解完全是有条件的:
<a>.ph值,实验表明,该显色反应的环境可以是中性,可以是酸性,但不能是碱性(因为在碱性条件下,碘会被歧化成次碘酸盐和碘化物,没有单质碘的存在自然无法显色)。在ph=3-5的弱酸性溶液中反应最灵敏,所以第一步最好先调节ph值。
<b>.温度,温度高时,由于分子运动加剧,包合物不易形成,最好将显色实验的温度控制在摄氏温度45度以下。
④后续操作:
还有一种神奇的斐林试剂,可以检测是否有淀粉的水解产物存在,因此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加碘液,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a.不变蓝,再加入斐林试剂,出现砖红色沉淀,就是完全水解。b,变蓝加斐林试剂,出现红色沉淀说明部分水解,不出现红色沉淀说明完全没有水解。
解答完毕,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