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男生女生 » 以前生孩子为什么坐炉灰上

以前生孩子为什么坐炉灰上

发布时间: 2025-04-27 21:05:25

⑴ “散文” 故乡情

[散文] 故乡情

作者:来日方长

人老易怀旧,每当我听程琳演唱《故乡情》,便想起自己快乐的童年。“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有我幼年的足印。几度山花开,几度潮水平,以往的幻境,依然在梦中。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难锁我童年一寸心。”
出生在水乡的我,虽然在城市生活了几十年,但还自觉或不自觉地保留一些水乡农民的习性。我的血管里流淌的是水乡农民质朴而倔强的血液;我的面孔呈现的是水乡农民和善而胆怯的表情;我的躯体摆出的是水乡农民悠闲而散漫的姿势。每当我向陌生人介绍自己都会在身份的前面加上“农民”两个字。我经常自恋般地对熟悉我的人理直气壮地说,我的生命最活跃的十五年是在与世无争的水乡度过的。
故乡在扬州城外的一个宁静、温润的村子里。我一直有个愿望,退休后就再一次回到乡村去。在祖屋门前辟一块地种上各种蔬菜,不施化肥,不用农药。青菜、韭菜、包菜、空心菜样样不缺;黄瓜、丝瓜、南瓜、西红柿一应俱全。在屋后的竹园里散养几只草鸡,每天一直睡到雄鸡报晓才醒,天天还能吃上新鲜的鸡蛋。在东面的水塘养一塘的荷花。夏天雨后赏荷,秋天乘橡皮筏采摘红菱。在西面通往村庄的大路旁种下扁豆,让扁豆藤爬满两边的树,树上挂满各种颜色的扁豆荚。如果有吃不完的扁豆荚,就把它们烀熟了、晒干,在冬天做扁豆粥喝。等到了实在走不动那一天,就与老妻一起坐在田埂上看蚕豆花开,听布谷鸟唱,恬静而安祥。

记忆里春天的故乡是绿色的海洋。只是在海洋的尽头是水连着天,而这里是绿叠着绿。近处是翠绿的麦苗,它们相挽在春风中,似有说不完的情话。远处是高大的意杨,如同屹立的庄稼汉,在明媚的阳光下,葱绿的叶片闪闪发亮。偶尔见到一片黄色,那是盛开的油菜花,正欢快地拍着手,欢迎每一只飞过的蜜蜂。三三两两的村民在田间劳动,他们累了就往田埂上一躺,折一根麦杆做一支哨子,面对蔚蓝的天空,吹奏乡野小调。孩子们跟着大人在田里玩耍,蓦见一只野兔从地墒里惊出,顿时欢叫一声:“大黄,追!”那条盘坐在田头的猎犬立即猛扑过去。孩子们也嬉闹着跟着一路飞奔。大人立即收拾农具往回走,刚到村口,就见孩子们已经拿着猎物在前面等着了,身后是兴奋得摇头摆尾大黄犬。把炊烟升起来,整个村庄都弥漫着兔肉的香味,孩子们大快朵颐,好不快意!
杨柳树下是一塘清亮的河水。一群鸭子在水里刨食,不时拍打着翅膀,肆意享受这春池的水暖。放鸭老人含着一根旱烟斗,坐在一棵树下,吧哒、吧哒地吸烟,眯眼看着近处倒影在水里的白云,不时用眼角扫描一下池塘里的鸭群。等鸭子吃饱了,嬉闹够了,老人就把鸭子赶回去。孩子们圈起裤管,赤脚下水,在浅水区用脚趟。鸭子一般凌晨在窝棚里下蛋,但也有例外。早上放鸭人把鸭子赶出来觅食,迟生蛋就漏在水塘里了。孩子们一路趟过去每次都能趟到鸭蛋。春天池塘的水还很凉,又怎么能阻挡得住孩子们收获的喜悦呢?积攒鸭蛋多了就拿到集市上去卖,得了钱为自己买几本连环画,可以消遣整个春季;不忘给放鸭老人带回一包旱烟,算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吧。

转眼麦子灌浆了,不久就成了一片金黄。“三夏”大忙时节,维扬大地上金色波涛随风涌动,一直接至远处蔚蓝的天空。柔美的水乡女子开镰收割,挥汗如雨。强壮的庄稼汉子挽着高高的裤筒,挑着两大捆麦穗杆,吆喝的声音可以与川江号子媲美。阴凉的柳树影下,一个半大的女孩搁下担子,高声招呼田里的家人歇午用餐。无边无际的金色田野,在一块块缩小,村民们如同鱼儿在金浪里遨游。孩子们就在收割完的田里拾麦穗,累了坐在田头树荫下,用一块帆布包住麦穗使劲地搓,迎风吹去杂物,就剩下红红的麦粒。回家用小推磨把麦粒磨成面,在锅里一炒,用开水一烫,再在面糊里放一勺子红糖,一小坨猪油,吃起来很香。夕阳西下,孩子们在收完麦子的地里追逐低低萦回的蜻蜒,高叫着,嬉闹着。累了,就静静地坐在田埂上,将疲倦的小脚丫伸入沟溪里拍击水花,等待月亮从东方缓缓升起。富饶宽广的故乡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忙碌、喧闹的童年,也埋藏了祖祖辈辈所有的沧桑与不幸。说她富饶,只经过一场漫雨,田地里便又是一片青翠,即使在荒年,遍地的野菜也能让人充饥;说她宽广,这里曾是抗日的战场,依稀还能想象闪动在鬼子们头上的刀光剑影。
盛夏的清晨,故乡的炊烟慵懒地屋顶上缓缓升起,村庄刚从睡梦中醒来,就有男孩在河岸上放牛了。细嫩的巴根草含糖量高,水牛很爱吃,就像割草机一路啃过去。四周寂静,只听到水牛啃草的咯吱声,偶尔从村上传来一声狗吠。突然,从蒿草丛中传来一阵凄厉的哀鸣,像是青蛙的呼救声。男孩循着叫声,拨开蒿草一看,果然有一只青蛙被水蛇紧紧地缠住了。可怜的青蛙奋力挣扎,却怎么也逃脱不了。青蛙是庄稼的守护神,男孩从小就懂,连忙弯腰捡起泥块狠狠地向蛇砸过去。水蛇受到惊吓,连忙松开青蛙,慌张地朝对岸游去。青蛙得救了,迅疾隐匿在芡实叶子的下面。男孩笑了,迎风而立水岸,胸中洋溢一股英雄豪气。

到太阳爬上屋顶时,牛也吃饱了,被牵回家拴在栏里反刍。男孩喝完大麦粥,肚子撑得像水牛一样,背起竹篓,提着钓竿走出家门。他先在河面上撒下饵料,然后在鱼钩上穿上一条红红的蚯蚓,轻轻地将之沉入水中,提着钓竿,盯住浮标。如果提着钓竿久了,感觉累了,干脆就把钓竿放下,任其浮在水面。有时刚转过身去,“嘶嘶”地还没等把尿撒完,就见水面上翻起了星星点点的水泡,只见浮标先是一颠,接着猛地向下一沉,很快又都一节节浮出水面时,男孩急忙提起钓竿,好沉!原来一条青鱼上钩了。盛夏河里的鱼活动范围大,钓到鱼不必沉浸在收获的喜悦里,赶紧再准备好诱饵。于是,下钩,提竿,摘鱼,再下钩,不到晌午就能钓到三四斤鱼了。
中午烈日炎炎,大人聚在村头的杨柳树下纳凉,有的坐在板凳上轻摇蕉芭,有的靠在树干上打盹,就连奶着婴儿的村妇也进入了梦乡。村庄一片沉寂,狗都变得安静了,懒洋洋地伏在主人的脚下喘气。水端口上有位女孩一边用淘米箩捕捉旁皮鱼,一边消夏纳凉。她把盛有米粒儿的竹箩隐匿在水下,看到有鱼游进来觅食,便迅速提起竹箩。鱼儿离开了水,只得无奈地在竹箩里打挺、蹦跳。她把小鱼放进木桶,不忘给身后的小猫扔去一条。只见猫像一支离弦的箭猛扑过去,一把按住鱼就在河崁上津津有味地吃起来。男孩折一根柳枝儿,弯成一个箍戴着头上用做遮阳,就像邱少云一样埋伏在树丛里。只见他手持鱼叉,紧盯着水面。盛夏午间气温高,水中缺氧,鲢鱼就成群结队地浮出水面。男孩尽量把身子压低,对准鱼群猛地将鱼叉掷过去。只听得“哗”的一声,鱼群惊跑了。拖起系在鱼叉上的麻绳、提起叉竿一看,白鲢如雪,还在叉刺上扭动、挣扎呢。这一叉居然刺中了两条!

秋天的故乡最盛大的节日莫过公社派人来放映露天电影。电影屏幕就树立在打谷场边上,一片刚刚收割完稻子的田地里。放学后,有的孩子一到家便丢下书包跑到放映场,摆上一只小方凳,占据了一个好位子。头一天就请来的亲戚,有外婆、阿姨、出嫁了的姑姑、姐姐,还有一大群表姐妹、表兄弟。他们走进了各家各户,整个村庄一下子热闹起来。男女老少早早地吃过晚饭,拎着小马扎,扛着长板凳,成群结队地赶过去。就那么一会儿,整个放映场地被挤得水泄不通,黑压压的一片。电影还没开始,乡亲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他们迫不及待的盯着那一片挂在两棵大树之间的大屏幕,只盼着它早些亮起来。嫁出的同龄姐妹平时难得碰到一起,回到娘家互相问候,一聊就是半天,根本不在乎电影的故事情节。即使原来有些过节的姐妹,路上碰到了,也会亲亲热热地招呼一番。彼此难免一通感慨,想起以前为着你家的鸡偷啄了我家种的庄稼而指桑骂槐的事,都觉得很可笑,嘻嘻哈哈地笑上一阵便恩怨全消了。
立冬过后,故乡气候越来越冷,北风吹得屋后的竹园沙沙地响,偶尔听到南归的雁鸣,引得圈里的白鹅跟着叫了起来,给沉寂的村庄带来了生气。冬至一过,寒潮就来了。早上起床了,妈妈就给我们制作一只火炉子。炉子一般是用黄铜制作的,传热效果特别好。先在铜炉的底部放一层干牛粪,然后在牛粪上面放上一层阴燃的草灰。翻动草灰与牛粪,渐渐地牛粪也阴燃起来。我们捧着铜炉子取暖,在炉灰上依次放上蚕豆。只一会儿便听到“噼啪”一声,蚕豆炸开了。大家连忙捡起熟蚕豆,放在手里,烫得一边跳脚,一边不停地对着豆子哈气。等蚕豆温度降下来连忙剥去皮放进嘴里,“格崩,格崩”地嚼起来。手上的灰粘在脸上,黑乎乎的,更显得一对眼睛亮晶晶的。

过去故乡家家户户都养猪,猪几乎成了家庭的一员。年关到了,猪长大,长肥了。大人们惦念的是花花绿绿的钞票,小孩儿期盼的则是家长卖猪后带回来的油条和烧饼。杀年猪是隔壁人家孩子的节日,自家孩子更多的是伤心。凌晨三四点,天还没亮,大人就从左邻右舍借来几盏煤油灯点着,堂屋里亮堂堂的。几个壮汉把五花大绑的猪死死地按住。屠夫用一把明晃晃的尖刀直插猪的咽喉,将喷涌而出鲜血,引到一只早已准备好的木盆里。猪开始还能凄厉地哀号,后来只能粗粗地出气,渐渐地变成呻吟,再后来连出气的力气都没有了。四周慢慢地静下来。小孩子在睡梦中似乎听见猪的叫喊声,常常翻个身子又睡着了。孩子早晨醒来发现猪寮已空,只见门口留下一盆鲜血,心里很难过,还要帮母亲煮熟猪血。把猪血倒进锅里,加入料酒、生姜、葱等,用小火慢慢烧。待猪血凝固后,用刀切成豆腐块一般大小,盛在水桶里,然后挑着从村头走到村尾,分发给各户人家。
……
现在回想起来,我一个人跌跌撞撞地走进这片异乡的天地,得到了一些,失去的也不少。城市是商品的集散地,是利润瓜分的场所。华灯初上,驾车穿梭在高大的楼宇间,我时常想起在故乡的岁月。暮色降临,寒风凛冽,小小的我就站在村口对着远方的灯火默默地眺望。孤单的我久久地站着,全然不知手指已经冻僵,一任北风吹疼了脸颊,其实我只是为了等待晚归的父亲,为了亲热地叫一声:“爸爸!”然后被一双粗糙而宽厚温暖的大手,牵着回家。多少个凄冷无助的夜晚,每当我想起故乡,生命便有了一种被拥抱的温暖和酸疼,那瞬间的感觉是寂寞而无奈的,如同一个在深山荒野中饥寒交迫的跋涉者,明明看到不远处袅袅升起了炊烟,却知道那不是自家的......

网络搜索逸飞中文网,欣赏更多精彩文章,诗意每一个平凡人生。

⑵ 伏羲兄妹的故事

传说远古人类曾经历一场巨大浩劫,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失败,一怒之下,以头碰倒不周山。于是,“天柱折,地维绝”,天西北角倾塌,地东南部下陷,洪水浸淹,一片汪洋。

这时,女娲出来收拾残局。她在骊山炼五色石修补天空,杀巨鳖用鳖腿为柱撑稳天穹,又用炼石的炉灰填平大地沉陷,挽救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经历这场浩劫,整个世界只剩下女娲和伏羲兄妹二人。

为了人类得以继续繁衍,他们站在骊山上相议结为夫妻,但又自觉羞耻。正好山顶有两扇石磨盘,使一齐向天祷祝:“老天啊!请你裁决吧!现在,我们把这两扇石磨分别推下山谷,如果允许我们结为夫妻,石磨就对合在一起;不然.就让石磨各自分散。”

祷祝完毕.他们各把一扇石磨推到山下。两扇石磨在山下紧紧结合,于是女娲与伏羲结为夫妻,生儿育女,人类才得以重新繁衍。



(2)以前生孩子为什么坐炉灰上扩展阅读

伏羲是燧人氏之子,生于成纪,定都在陈地,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他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自古以来三皇五帝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敬与祭祀,作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伏羲是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作为各民族团结协作、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直到今天,伏羲女娲以及炎黄二帝依旧是国家正经提出要祭祀的人文始祖,他们是华夏儿女共同的父亲母亲。

热点内容
螳螂为什么隔一晚上腿就少了 发布:2025-04-28 06:48:20 浏览:408
电脑存储空间很大为什么反应慢 发布:2025-04-28 06:41:42 浏览:974
苹果手表se表盘显示倒的是为什么 发布:2025-04-28 06:41:41 浏览:647
为什么老物件不好卖 发布:2025-04-28 06:40:29 浏览:40
有的苹果手机为什么无面容 发布:2025-04-28 06:38:04 浏览:610
准对象心情不好不知道因为什么 发布:2025-04-28 06:37:16 浏览:712
感冒为什么晚上好点白天严重 发布:2025-04-28 06:19:10 浏览:873
为什么我学什么东西都学不进去 发布:2025-04-28 06:18:20 浏览:542
为什么10月2号机票便宜 发布:2025-04-28 06:12:38 浏览:890
苹果预订价同款为什么价格不一样 发布:2025-04-28 06:09:38 浏览: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