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谢医生微课 ▏孩子容易出汗,是身体异常吗
1
小儿为什么更容易出汗
中医认为汗是由皮肤排出的一种津液,汗液能润泽皮肤,调和营卫,维持体内阴阳平衡。小儿由于形气未充、腠理疏薄,加之生机旺盛、清阳发越,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比成人更容易出汗。
也就是说,小孩子新陈代谢旺盛、活泼好动,尤其是婴幼儿,皮肤含水量及微血管的分布都比成人要多,所以由皮肤蒸发的水分也较多。且小孩子对寒热的调节能力比成人要差,所以小孩子比大人更容易出汗是正常现象。
2
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
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区分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呢?
如果孩子是因为天气炎热、衣被过厚,或喂奶过急,或剧烈运动,或进食热量高的食物之后出汗,且没有其它疾病表现,一般属于生理性出汗。
宝宝睡着了容易出汗,如果多在上半夜刚入睡时出汗,深睡后汗液便会逐渐消退,这也属于生理性出汗,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病理性出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汗证”,是指小儿在正常环境和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一种病证。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
小儿汗证常有自汗、盗汗之分:
①盗汗:睡觉的时候出汗,醒来后汗止;
②自汗:在安静时且未着过多衣物,室内温度并不高的情况下出汗,不分昼夜。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分析,病理性出汗可见于以下疾病:
①感染性疾病:如:伤寒、肺炎、结核病、疟疾等。
②营养性疾病和代谢疾病,如:佝偻病活动期,这是婴儿最常见的多汗原因,一般有未足量补充鱼肝油或少见阳光史;还有Ⅱ~Ⅲ度营养不良、糖尿病、低血糖等。
③结缔组织病,如:风湿热、类风湿病、全身播散性红斑狼疮等。
④循环功能不全,如: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等危急重症,可出现全身湿冷。
⑤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⑥精神因素,如:小儿紧张、兴奋、感到恐惧或受到惊吓等。
⑦药物作用,如:使用解热镇痛药,布洛芬等药物后出汗。
以上疾病中,佝偻病的出汗常发生在入睡后的前半夜,头部汗出明显为特点,且多伴有“枕秃”;结核病的出汗以整夜均可见汗出为特点,同时伴有低热、疲乏无力、食欲减退、面颊潮红等症状。
3
小儿汗证应该怎么治疗
如果是由原发病引起的异常出汗,当然应该先治疗原发病。比如佝偻病的孩子,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有结核感染的孩子应当抗结核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服用药物治疗。
如果排除了基础疾病,或这些原发病经过治疗已经得到控制后,孩子仍然有异常出汗,当然要考虑选择中医内外合治。
中医认为,汗证多属虚证。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以血虚、阴虚为主,因此,补虚为其根本。但是,临床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多汗表现为湿热熏蒸之实汗,此时又当以泻为主要治法。辨证多分为以下几型。
(一)辨证治疗
1.肺卫不固:自汗出,以头颈、胸背明显,动则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易感冒。治以益气固表,方选玉屏风合牡蛎散加减。
2.营卫失调:自汗为主,汗出遍身,抚之不温,畏寒恶风,胃纳不振。治以调和营卫,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3.气阴亏虚:盗汗为主,形体消瘦,心烦少寐。治以益气养阴。方选生脉散加减。
4.湿热蒸迫:汗出多,以额、胸为甚,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便干。治以清热泻脾,方选泻黄散加减。
(二)外治法
除了中药汤剂内服之外,也可以配合药物外治,比如湖南中医附一自制的止汗敷脐贴,可以辅助治疗汗证;小儿推拿,对汗证也有一定的疗效。足浴法:五倍子、乌梅、艾叶,煎水足浴,也可以试用。
4
小儿多汗应该怎么护理
1.对于多汗的宝宝,家长们注意及时增减衣物,及时在宝宝把衣裳汗湿后帮宝宝把身体擦干,避免宝宝着凉,不要让空调或者风扇对着宝宝直接吹。而且还要注意给宝宝及时补充水分。
2.如果是有佝偻病早期相关表现的宝宝,家长们就要注意了:鱼肝油要足量补充,出太阳时要多带宝宝到户外活动,如果上述症状无明显好转,家长们就要带宝宝到医院,行微量元素检测、维生素D含量检测等相关检查,并遵照医嘱进行相关治疗。
如果是怀疑结核病的宝宝,则要注意至医院行肺部X线检查或做结核菌素试验以便及时诊疗。如果考虑其它疾病,也应该带孩子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
⑵ 小孩子睡觉出汗多怎么回事
很多妈妈在照顾宝宝时,会注意到宝宝睡觉时额头和身体会出很多汗,有时甚至浸湿衣物。对于这种情况,许多妈妈可能会担心宝宝是否体质虚弱或患有疾病。但实际上,婴幼儿在睡眠中出汗是常见现象,并非总是疾病或体质虚弱的征兆。那么,宝宝睡觉出汗多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婴幼儿期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加上活泼好动的天性,即使在晚上上床后也可能无法安静。这种生理性多汗指的是孩子身体健康、发育良好,没有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家长往往以自己的感觉来决定孩子的最佳环境温度,喜欢给孩子多盖被子,使得孩子体温过高。由于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加之机体代谢旺盛,孩子只能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
其次,有些活泼好动的孩子白天运动量大,产生的热量多,机体无法及时通过出汗散发多余热量。这些热量会积聚在体内,导致晚间体温达到约38℃。入睡后,产生的热量减少,交感神经敏感性减弱,身体通过出汗来散发多余热量,以维持正常体温。
此外,小儿在入睡前喝牛奶、麦乳精或吃巧克力等也会引起出汗。这些食物在小儿入睡后会产生大量热量,主要通过皮肤出汗来散热。另外,室温过高或保暖过度也是小儿睡眠时出汗的原因。这些都属于生理性的出汗。
最后,夏天天气闷热、卧室通风不良时,宝宝更容易出汗。这种出汗在医学上称为“生理性出汗”,通常发生在上半夜刚入睡时,深睡后汗液会逐渐消退。对于生理性出汗,家长不必过于担心,这是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种生理现象。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逐渐减少。
⑶ 宝宝多汗是什么原因
小儿多汗有时是因为各自体质决定,而且小孩本身的汗腺发育特点也较容易有出汗。如果出汗同时身体有不良反应或不健康的状况,那么则应看看是否是生理性盗汗造成。
1、正常反应
婴幼儿离开母体后,便在逐步适应自然界的生存环境,他们新陈代谢旺盛,经神经中枢调节所产生的热量较大,而散热便要出汗。另一方面,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外界刺激所引起的兴奋到抑制状态过程中的调节功能较差,孩子从白天活动到晚上转入睡眠时,由于神经功能的作用,交感神经容易出现一时的兴奋状态,则会促使汗腺分泌而排汗,许多幼儿之所以在入睡时或睡眠时辗转不安,满头是汗,甚至大汗淋漓,便是这个道理。此外,穿得多、被褥盖得太多、太厚或室内温度过高等,均可引起盗汗。
2、病理性盗汗
常见于结核病、佝偻病等。但两种病的盗汗形式有所不同。结核病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患儿伴有低热、消瘦、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症状,通过检查血沉、结核菌素实验和胸部透视均有助于结核病的诊断。佝偻病盗汗则以上半夜为主,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血钙过低而造成的。
最好先做一下判断,如果是病理性的,就要到医院好好检查一下,遵医嘱治疗或补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