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很伤心
‘壹’ “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为什么让孩子很伤心
一个孩子考了90分,自己本来觉得还很好。如果腹父母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考了100分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觉得伤心、不服气那还是好的现象,说明并没有歪曲自身的感受去迎合父母强加的价值观。如果孩子不伤心,反而认为父母说的是对的,并以此要求自己,这就形成了非常糟糕的价值条件化的作用,成为背负一生的心理问题的根源。
我听我的老师讲过一件事情,很不错的大学里,有个女孩食堂打了一份排骨,吃完就开始哭,说自己考得不好不配吃排骨,吃也是浪费食物,呼吸也是浪费空气。你想想接下来她会做什么?她这个情况的根源就是,小的时候考一百分妈妈就给她做排骨,没到一百就不让吃饭,这样的教育造成的。
其实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一件本身他觉得很快乐的事情,父母却跟别的孩子比较,指责或批判他做的不好,他会伤心不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情吗?一个孩子打碎了碗,可能会觉得和好玩,可能会想进一步探究碗为什么会碎,什么样的材质容易碎,这是个好的现象。但家长来了啪啪两耳光下去,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都老老实实的就你老惹祸。孩子能不伤心吗?
‘贰’ 如何化解“别人家的孩子”带来的心灵伤害
0.比较的语言带来的伤害
小时候,你是否被别人家的孩子伤害过?
曾经,你是否拿别人家的孩子伤过自家的孩子?
比午睡:”别人都有午睡,你也要午睡“
比成绩:”你看,别人家成绩,而你只考了80“
连吃饭也要比:”别人能吃两碗饭,你才吃几口。“
在比较的语言伤害下,你是不是成功地让孩子厌睡,厌学和厌学了?
提供一个妙招:如何让孩子厌恶一件事,只要拿他跟别人比较就足够了。
你长大后,听到自己被拿来跟别人比较时,内心依然觉得受伤,甚至怒不可遏,被刺激到了。
你可以尝试回忆:是否小时被比较过,有了限制性信念。
谢谢L的倾听,在她的倾听下,我逐渐清晰了,为什么我听到”被比较“的语言,会有止不住的悲伤。
1.观察
当我听到主管说:”你看某某,她做事的方式更高效。“或者”你看下我做的表格,能帮你节约很多时间。“
理智上,我知道主管希望我能成长,有更高效的工作方式。
但情感上,听到”把自己拿来跟另一个人比较“的语言,我会感到深深的悲伤,会不自觉泪流,喉咙会堵塞,心会难受。
这里不去苦口婆心: 不要用”比较的语言“伤害他人。
而是去体会:为什么这样的语言特别会刺激到我,让我陷入敏感伤感的状态?
我并没有去做自我同理,也没有去看见这份悲伤在传达什么。
只是人前点头,人后伤心。抹完眼泪,继续工作。
我知道我在物化自己,麻痹自己,也忘了之前学习的非暴力沟通,也没有想到要让朋友同理自己。
幸运的是,这周天的共修场域上,我有了表达的契机。
表达挫败和悲伤之后,我向L倾诉:我会陷入自责,因为我把这一切归因为:能力不足。
”都怪自己能力不足,所以才无法胜任。如果自己有能力了,那么我就能完成任务了“
一刻不停地自责之后,有用吗?
效果非常明显,我并没有因为”深刻反省”而醉心于提升自己。
相反,我开始对工作有些厌倦了,我想逃离压抑的工作环境。
我开始做类似高考的梦,高考梦是进入考场,发现题目是天书,一道题也不会做。
而这一次做的梦是迟到梦:我竭尽一切交通工具,仍然会迟到。
2.想法
当被比较时,我认为自己不被接纳,以及把不被接纳归因于能力不行。
我幻想的是,如果我有足够能力了,那么我就能被接纳。
所以我情不自禁指责当下“能力不行”的自己,企图用“抽鞭子”的方式压迫自己,
然而副作用很明显,我丢掉了自己,哪有能量去成长?
我陷入了一个怪圈:被刺激---归因能力不行-----自责---陷入情绪----再次被刺激----循环---想逃离。
3 限制性信念
L说:"把你的手放在胸口上,去体会自己的感受,跟感受呆一会儿。你小时候有类似的感受吗?”
浮现在脑海中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小学念完书,要升初中时,有几名要好的女生朋友辍学打工了。
妈妈“半开玩笑半认真”对我说:“别人都开始挣钱了,而你还在花钱!”
第二件事,有一次上桌吃饭时,妈妈对我说:“人家都可以烧好多菜,而你什么都不会!”
小时候的我听到这样的话,
她征住了,愣住了,她眼神迷茫,她很想忠诚于父母,去赚钱,去烧菜。可是她做不到。
她开始怀疑自己去读书是不对的,她 厌恶自己为何没学会烧一手好菜。(顺便汇报下,至今依然“手残党”。以此证明:比较和指责并不能真正让一个人成长。)
她犹豫不决,不知所措,内心的声音和外界的声音拉扯着她,她感到分裂:一方面,她想服从权威,按照权威的语言去做。另一方面,她想做却做不到,哪怕做到了,她也非常不开心。
一开始,已经35岁的我遇到小女孩,有些尴尬。她沉浸在自己世界里,没有觉察到我的存在。
而35岁的我似乎还不会好好照顾自己。
感恩的是,在L同理倾听的支持下,我尝试去倾听小时候的自己。
--"你好,我是长大后的你。你看见我了吗?你听到妈妈说那样的话,你是不是很迷茫,不知怎么做?你想忠诚于父母的,但你也想有自己的选择,是吗?”
---小女孩慢慢转过身,看着我,点点头。悲伤涌起,那是一份被看见的感动。
---“做你想做的事吧。那些比较的对象是被捏造出来的!”
L提醒用小女孩听得懂的语言。
我意识到自己内在生发出一丝“被玩笑”的愤怒,我期待小女孩去反抗,去呐喊,去拒绝被比较。
遗憾的是,我没有做到真正的倾听,但我欢迎目前“抗拒”的状态。
没关系,下次还可以跟小女孩见面,与她连结。
通过“自我观照”,我发现过往事件在我内心种下了一个限制性信念:
“权威说得是对的,我要取悦,往权威的方向去努力,哪怕忘记忽略牺牲真实的自己。”
这个信念在提醒:我需要接纳,我需要真实。我需要自我接纳真实的自己,然后这个基础上成长。
4.再回到同样的刺激源
跟小女孩告别之后,L引导我想象主管说出同样的带比较的语言,”某某做事更高效,而你。。。"
同样的刺激源下,不由自主的悲伤少了很多。
我感受到内心扎根,不会急于被对方的语言带跑,从而瞬间就来到指责自己能力不足。
我愿意停留在观察:”咦,对方是怎么做的?我可以学习,她是我学习的素材之一。“
内心多了安定和些许好奇。
5.启发:
花点时间,看向自己,照顾自己的内在家庭成员,是很有必要的。
这些”家庭成员“可能用各种讯号提醒你:身体的感受,脑海浮现的画面,内在的声音。
欢迎他们,看见他们,倾听他们。
而不是驱赶他们,无视他们,否定他们。
不管外界发生了什么,记得回到自身来。
原来他人”比较“的语言,容易让我陷入幻想,我会陷入到过往事件,带着限制性信念,小女孩上身,我会因此陷入小时候想取悦而不得的悲伤情绪中,久久不能自拔。
通过倾听和自我观照,我跟这份情绪有了距离。我清晰地感知到,我不是那个小女孩,我已经长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