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男生女生 » 披汶为什么送桑的孩子来中国

披汶为什么送桑的孩子来中国

发布时间: 2022-04-12 17:31:28

❶ 銮披汶是华人吗

他祖先是华人。

銮披汶·颂堪,原名贝·奇达桑卡,1897年生于泰国暖武里府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本姓吴,是由中国广东潮州移居泰国的第二代华人。

銮披汶祖先是华人,祖籍广东潮洲,父亲姓“吴”。銮披汶·颂堪在泰国政坛上的巨大影响力,被人们尊称为永年宰相。銮披汶·颂堪是泰国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国家领袖,尤其是二战期的亲日政策和权力垄断、战后的虚弱,后世更是对他的功过各执一词。

人物介绍:

1938年12月,銮披汶·颂堪就任内阁总理兼任国防部长、内务部长和陆军总司令等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开始了军人专制统治。銮披汶执政后,对内实行独裁统治,积极推行“大泰族主义政策”;对外奉行亲日外交,屈从日本军国主义的威逼利诱。

銮披汶·颂堪有一句最着名的言论:“哪一方在战争中溃败,哪一方就就是我们的敌人。"就是谁的大腿粗我们就抱谁,谁有实力谁就是大哥。日本来了日本是大哥,美国来了美国就是大哥,墙头草随风倒这是小国的外交特点。

❷ 电视剧海棠依旧的常怀的原型

电视剧海棠依旧的常怀的原型是西林·帕他努泰,她的中文名字是常媛,是周总理的泰国养女。1956年8岁时,西林·帕他努泰与她12岁的哥哥常怀,由泰国当时的总理秘密送到中国读书,随后住进了周总理事先安排好的一座三进四合院,还为他们配备了翻译、厨师和司机,其中有的是泰国华侨。

西林·帕他努泰的一生,有着传奇的经历,从西林·帕他努泰的故事里,可以看到中泰两国曲折建交的过程。

西林·帕他努泰对中国的友谊。

常媛的两个儿子虽然是亚欧混血儿,但都有中国名字,1975年生的长子叫常念周,1978年生的次子叫常念廖。他们都曾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读书。在泰国曼谷,常念周创办自己的公司“战略613”,专做投资顾问,他的名片上还写上了中文的“六幺三”。

常家对周总理的友好情谊一直在延续。2009年1月份,常念廖在曼谷举行婚礼,常家特邀周秉德出席。对于为什么被邀请去参加常念廖的婚礼,周秉德用常媛的话解释说:常家最尊重的长辈周总理,将常家与周家穿连成了一家。所以,我们是以家庭长辈的身份,邀请你们来参加这婚礼的。

❸ 銮披汶·颂堪的个人经历

祖先是华人,祖籍广东潮洲,父亲姓“吴” 。銮披汶·颂堪在泰国政坛上的巨大影响力,被人们尊称为永年宰相。 銮披汶·颂堪是泰国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国家领袖,尤其是二战期的亲日政策和权力垄断、战后的虚弱,后世更是对他的功过各执一词。不过,作为民族主义者和宪政主义者,披汶维持了宪法、三权分立的存在,在泰国民族国家建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给泰国注入了鲜活的动力。 披汶其从政生涯横跨专制时代末期、第一波民主回流、大萧条、立宪革命、训政、太平洋战争、自由泰时期、东西冷战初期、万隆会议以及民主试验时期,在泰国现代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披汶是在泰国历史上少数够留下自己印记的人之一,他的发家史堪称平民政治精英的成功典范 。他原来名叫贝·奇达桑卡,他于1897年7月14日生于泰国暖武里府一个卑微的农民家庭 ,12岁时被送往曼谷陆军军官学校学习 ,1914年毕业后选择加入了炮兵, 1916年开始深造,这决定了他未来人生的命运 。他在深造期间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1924年去法国枫丹白露军事学院学习的机会,在法三年间,披汶积极地去质疑君主专制,接受了民主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的熏陶 ,成为了一个进步军人。同时披汶结识了比里·帕侬荣、萨乃·尼育瑟、巴云·帕蒙门迪等主张革命推翻专制政府的学生 ,其中意味深长的是披汶与比里的友谊,两人在之此后数十年的岁月中因为政治立场与主张而分道扬镳,成了彼此间最强力的竞争对手,乃至一度反目成仇,但又在各自失势或得势时惺惺相惜,放对方一条生路 。到了晚年,两位末路人后悔了早年的决裂,开始试图挽回这段友谊,这当然也是后话了。披汶在法期间的经历是受益扉浅的,这三年的见闻为披汶从目光短浅的普通尉官成长为一个有远见而且锐意进取的领䄂奠定了扎实而深厚的基础。 而1938年12月16日披汶正式成为总理,他主持着一个25人的内阁,其中有15位军人 。在一个月内,披汶又逮捕了40位政敌并且经过可疑的合法审判 ,通过国会投票处死了十八人 ,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暹罗第一次明确的政治正法 。有众议员批评披汶独裁,披汶反驳道:“就杀18个人,还能算多吗?法国大革命时砍下的头装车都能排成队”。 披汶还批评君主,起诉他滥用皇家财产。披汶还把训政期从10年修改为20年 ,这所有的行动都在加强他的权威 。不久以后,披汶把暹罗改名泰国,他致力于用自己的权力来建立一个新的民族,而非一个国家 。
泰国”还是“暹罗”
1939年6月24日,暹罗国民议会决定将国名由“暹罗”改为“泰国”(MuangThai),英文国名由“Siam”改为“Thailand”。“泰”在泰语中是“自由”、“独立”的意思,“暹罗”一名则来自梵语,意为“黄金”。废弃这一使用了13个世纪的古老国名,无疑与当时暹罗的沙文主义和民族主义倾向有关。泰国的民族沙文主义者还提出了“大泰国”的口号,认为老挝人、越南的孟族、中国的傣族、缅甸的掸族都属于“人种学上的泰族”,打算把“3000万有泰族血统的人”全都联合在“大泰国”之内,在中南半岛建立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国家。披汶如是解释:“通常而言,国家的名称都是以该国主体民族的名称命名的……我们是泰族……显然暹罗并不适合我们的民族……如果有(庞大数量的)移民定居我国,那么,或许千年之后,我们可能将无法再分辨暹罗究竟是泰人的,还是华人的,抑或是其他人的国家……”

❹ 有没有人看过这样一部电视剧

1956年8月,泰国政府的最高顾问乃讪·帕他努泰在总理銮披汶的支持下,将12岁的次子常怀和8岁的女儿常媛送到中国学习。

二战结束后,泰国政府意识到一味盲从美国反共反华并非是正道。恰好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泰国外长万亲王同周恩来总理有了接触,并接受周赠予的中国丝绸等礼品。万亲王十分赞赏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周总理也深怀好感。于是,他和銮披汶总理商量,决定由乃讪负起秘密同中国建立联系的重担。首次尝试是通过中国驻缅甸大使馆来建立同中国的联系。不料,美国获悉后严加阻止。其后,乃讪决定把自己的两个孩子送到中国去学习,以此表示改善泰中两国关系的真诚。他的想法得到了总理銮披汶的赞同。作为掩饰和平衡,乃讪在送一双儿女——常怀和常媛去中国同时,又将其长子常曼送往美国学习。此举可谓用心良苦。

1956年中秋,周总理夫妇在中南海西花厅接待这对泰国小兄妹。初来乍到,这对小兄妹感到乏味,想立刻回国。

中文女教师每次上课,他俩总是捣蛋,捉弄得老师伤心掉泪。他俩以为,若表现不好,中国领导人就会送他俩回泰国。这一切,周总理已得到汇报。他深情地对两个孩子说:“今天是中秋节,咱们这家人先过个团圆节吧。我理解你们初来中国的感受。我在日本时,年龄要比你们大,我也曾感到很乏味,语言也不懂。所以,我劝你们要抓紧学好中文课,好吗?”常媛懂事地点头,常怀则取出小本子记录。周总理抚着他们的肩头,说:“銮披汶总理和你们的父亲都是有远见的人,他们把你们托付给我,你们就要听我的话,好好了解中国和它的文明,这样,你们将来可以干大事。”

周总理日理万机,为了更好地照顾这对小兄妹,他嘱咐廖承志多加关照。就在小兄妹第三学年开始时,泰国发生军事政变,銮披汶政府被推倒,乃讪被捕。震惊不安中的小兄妹听到了“廖爸爸”的话语:“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我们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保护你们,让你们在中国安定生活、学习、成长!”

当初乃讪把一双儿女送到北京时,估计中泰两国会在一至两年内建交。孰料世事多变,乃讪被囚7年后才出狱,他曾来中国探望儿女。

常怀在中国生活了10年,现为泰国上议员;常媛在中国生活了13年,现居巴黎,她将自己所生的两个儿子分别起名为“念周”和“念廖”,以志感恩和怀念中国的一代伟人。

❺ 押尾桑或者岸部真明等大师多久会来中国开演奏会

一时半会是不能来了,在中国没有那个氛围,喜欢指弹的人太少了!而且还误解指弹,有些白痴会说指弹怎么光弹不唱的啊?你说蛋疼不! 上次押尾来开的演奏会,现场及其简陋,还好押尾没有应付了事,弹得台下观众热血沸腾啊!! 我估计啥时候有关部门开始重视指弹了,那些大师才有可能来。。。

❻ 晏子使楚、童区寄传、西门豹治邺、陌上桑、诫子书、西湖游记两则、墨池记、少年中国说 翻译 急啊

1晏子使楚翻译;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公差两名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权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2 童区寄传》译文:儿童区寄,是郴州地区打柴放牛的孩子。一天,他正一边放牛一边打柴,有两个蛮横的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离开本乡四十多里地,想到集市上把他卖掉。区寄装着小孩儿似的哭哭啼啼,害怕得发抖,做出一幅孩子常有的胆小的样子。强盗并不把他放在心上,相对喝酒,喝醉了。其中一个强盗离开前去集市谈买卖孩子的生意,另一个躺下来,把刀插在路上。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便拿起刀杀死了那个强盗。
区寄逃出去没多远,那个上集市谈买卖的强盗回来了,抓住区寄,非常惊恐,打算要杀掉他。区寄急忙说:“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他不好好待我,主子你果真能保全我的性命并好好待我,无论怎么样都可以。”强盗盘算了很久,心想:“与其杀死这个奴仆,哪里比得上把他卖掉呢?与其卖掉他后两个人分钱,哪里比得上我一个人独吞呢?幸亏杀掉了他(被杀的强盗),好极了!”随即埋藏了那个强盗的尸体,带着区寄到集市中窝藏强盗的主人那里。越发把区寄捆绑得结实。到了半夜,区寄自己转过身来,把捆绑的绳子就着炉火烧断了,虽然烧伤了手也不怕;又拿过刀来杀掉了做买卖的强盗。然后大声呼喊,整个集市都惊动了。区寄说:“我是姓区人家的孩子,不该做奴仆。两个强盗绑架了我,幸好我把他们都杀了,我愿把这件事报告官府。”
集镇的差吏把这件事报告了州官。州官又报告给府官。府官召见了区寄,不过是个幼稚老实的孩子。刺史颜证认为他很了不起,便留他做小吏,区寄不愿意。刺史于是送给他衣裳,派官吏护送他回到家乡。
乡里干抢劫勾当的强盗,都斜着眼睛不敢正视区寄,没有哪一个敢经过他的家门,都说:“这个孩子比秦武阳小两岁,却杀死了两个豪贼,怎么可以靠近他呢?” 3陌上桑的翻译: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岁还不足,十五岁略微有多。”太守令小吏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长得皮肤洁白,疏朗朗略微长一点胡须;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与众不同。” 4诫子书的翻译: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5西湖游记两则 翻译:西湖一: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了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雇小船划向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桃花嫣红,好似少女的面颊;暖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像绫罗般轻软柔滑。我刚刚抬头一看,就已心醉神迷。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了。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西湖二:西湖最美的时间是春天和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时刻是烟雾迷蒙的早晨和山光笼罩的傍晚。今年春雪很大,梅花受到寒气的抑制,跟杏花、桃花依此开放,更是难得的景观。
石篑多次跟我说:“傅金吾家园中的梅,是宋朝张公甫遗留下来的,赶紧去看看吧!”我这时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桃红似雾,弥漫二十多里,到处都传扬着歌声和器乐声,年轻的女子们香汗淋漓,衣着华丽的富家子弟往来不绝,多得像堤边的春草,真是美丽妖艳到极点。
但杭州人游湖,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绿、暮烟凝聚在山间的佳景都出现在旭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才把西湖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呢?
6墨池记的翻译: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7少年中国说 翻译 日本人称呼我们中国,一张口就叫老大帝国,再张口还是叫老大帝国。这种言论,大概是沿袭着西洋人的说法翻译过来的。唉!我们中国难道果真是老了吗?我梁启超说:不!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在我的心目中只有一个少年中国存在。

要想谈论国家的老少,请先让我谈谈人的老少。老年人经常怀念往事,年青人常常思索未来。正因为怀念往事,所以产生了一种留恋的心情;正因为展望未来,所以产生了一种希望的信心;正因为留恋过去,所以思想保守,正因为希望着未来,所以勇于进取;正因为保守,所以永远守旧,正因为进取,所以日日求得更新。正因为思念往事,而每件事都是自己已经经历过的,所以只知道墨守陈规;正因为思索未来,而每件事都是自己从没有经历过的,所以常常敢于打破常规。老年人常常多忧多虑,年轻人常常喜欢游戏娱乐。正因为多忧多虑,所以就心灰意冷,正因为娱乐欢欣,所以就精神旺盛;正因为心灰意冷,所以胆怯懦弱,正因为精神旺盛,所以豪迈雄壮;正因为胆怯懦弱,所以得过且过,正因为豪迈雄壮,所以敢于冒险;正因为苟且求存,所以使世界毁灭,正因为敢于冒险,所以能创造世界。老年人经常厌弃做事,年轻人经常喜好开拓新的事业。正因为厌弃做事,所以常常感觉任何事情没有什么可做的;正因为喜好开拓新事业,所以常常觉得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老年人好象夕阳晚照,年轻人好象初升的朝阳;老年人精力疲惫好象瘦弱的牛,年轻人朝气蓬勃好象初生的虎。这些就是老年人和年轻人性格不同的大致情形,我梁启超认为:人本来就有这种区别,一个国家也应该这样。

我认为造成现在这样的老大中国的情形,是中国老朽官僚的冤孽罪恶,创建将来的少年中国,是中国年轻人的责任。那些老朽腐败的官僚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他们跟这个世界作别的日子不远了,然而我们年轻人却是新到这个世界,从而跟它结下缘份的。如果全国的年轻人果真都是青春年少,那么我们中国将成为新兴的国家,它的发展进步是不可估量的。如果全国的少年也成了老朽,那么我们中国就象过去一样仍然是落后的国家,它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所以今天的责任,不在于他人,全在我们年轻人的肩上,年轻人聪明智慧,国家就聪明智慧;年轻人富有,国家就富有;年轻人强盛,国家就强盛;年轻人独立,国家就独立;年轻人自由,国家就自由;年轻人进步,国家就进步;年轻人胜过欧洲人,国家就胜过欧洲;年轻人在世界上称雄,国家就在世界上称雄。旭日东升,前程光明;黄河从地下流出,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潜藏的巨龙在深渊腾跃而起,各种水中生物纷纷散逃;幼虎在山谷吼叫,各种野兽无不震惊惶恐;雄鹰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珍奇的鲜花含苞待放,万木逢春,生机勃勃;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出,发着耀眼的光芒。我们青年头顶着青天,脚踏着黄土大地,从纵的时间上看有着千年万载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可通达四面八方,前途就象大海一样宽广,未来的岁月正长。美好啊,我们年轻的中国,跟青天一样不会衰老!壮丽啊,我们年轻的中国,同国土一样万寿无疆!

❼ 孙维刚的孙维刚生平简介

孙维刚老师(1938~2002),汉族,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938年12月6日生于山东省海阳县郭城。大学毕业,中国共产党党员。自1962年起在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任数学教师兼班主任。
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教师生涯中,孙维刚同志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以自己突出的智慧、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教学教育方法,培养出了一批批全面发展,学有特色的优秀学生。
自1980年开始,孙维刚开始在二十二中进行从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的大循环实验,致力研究数学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用德育促进智育,德、智、体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数学实验教学和担任班主任的整个过程中,他将自己扎实的学科知识能力,深厚的文化素养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充分地加以运用和发挥,并用自己的灵魂去铸造学生的灵魂。将施教者与受教者的个性因素巧妙地融入了原本枯燥的课程。孙维刚的实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中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90年,孙维刚同志患膀胱癌,1998年又患直肠癌,期间经历了多次大手术,但是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同病魔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并始终坚持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而他的大部分成就,就是在他患病的这十年中取得的。为了表彰他为教育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党和政府给予了他许多荣誉:1986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并被评为“北京市模范班主任”;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并获“人民教师”称号;1996年荣获“孺子牛金球奖全国中小学十杰教师”称号,同年获得胡楚南北京中小学优秀教学成果奖;1998年荣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称号,同年成为“北京市精神文明奖章”获得者;1999年,获得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特等奖及全国苏步青数学教育一等奖。同年还获得第四届全国“十佳职业道德标兵”称号和“首都楷模”称号;200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除去日常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外,孙维刚同志还担任了许多社会性工作,他是中国数学会理事、北京市数学奥林匹克学校校务委员兼教练、东城区奥林匹克学校校长。先后当选为东城区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十届人大代表和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孙维刚同志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他所为之献身的教育事业。当他成为受到公众和社会信任的人时,他真心实意的把自己当作了社会和公众的财产。他待人谦虚平和,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了挚爱和责任感。他严谨治学,学识广博,勤于求索,思想深刻,他在数学教学中所取得的成就,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领域中极为难得的范本。
从教四十年来,孙维刚同志把他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献给了他所挚爱的学校,他所挚爱的学生和他所挚爱的教育事业。他的才学,他的自信,他的勇略,他的毅力和他永无止境的进取精神,都会长久地激励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创新,努力工作,一无返顾地走向奋斗之路,成功之路!
1992年,孙维刚执教的北京22中高三(4)班,高考平均分达534分(满分710分),全班40人中有15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1996—1997年度全国数学联赛中,全班共14人获奖;1997年高考,全班40名同学平均分为558.67分,数学平均分为117分,38人达到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线,600分以上的9人,22人考入北大、清华。(当年北京市清华录取线567分)。而在当年升入中学时,这个班2/3的学生,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1/3的学生是就近入学的学生,俗称“大拨哄”。
孙维刚怎样教数学?他说:“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
孙维刚的教学方法被称为“结构教学法”,讲究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他从不担心学生的脑子够不够使,比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课本上只是延长三角形底边并做出一边的平行线引导学生做出证明,而孙维刚则是把问题交给学生,上来就让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证明。几种证法出来后,孙维刚再问“那么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学生答“(n-2)180,”并把几种证法写在黑板上,孙维刚做总结—这就是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数学归纳法是高二才接触的东西,可是,求三角形内角和的初一学生就知道了,这么教学生受得了吗?可跟着孙老师学下去脑子就会“强大”起来。
一个初一的学生问他的数学老师:“您在课上讲,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总称,有理就是有道理的意思,我不明白整数和分数有什么道理呢?”
老师回答:“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什么。”
这一问一答被孙维刚听到了,他为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而欣喜,也为老师轻率的回答而遗憾,甚至感到了残酷—几经如此,求知的火花将熄灭,孩子们将会懒于思考。
孙维刚说:“科学上的任何规定都有为什么,数学尤其如此,世界上没有没有为什么的事。”
“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1980年9月,孙维刚开始了从初一教到高三的“大循环”实验,这下就轮了3轮,轮了17年。
有一位同事满腹委屈地跟孙维刚说:“这点儿东西(指教学内容)开揉碎地给他们(指学生)讲了8遍啦,可一考试,48个有47个照错不误,这学生可怎么教?而人家重点中学的学生,你怎么教,他怎么会,你不教,他也会。”
孙维刚说,应当承认,学生的聪明程度是有差别的,有的老师曾用这样的办法—找来重点中学的练习与作业连夜复印,第二天布置给学生。重点中学讲什么,怎么讲照过来,这套办法当然行不通。因为你的学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作业,这么做永远赶不上重点中学的学生。
他说,根本的办法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第一轮实验班上到初二结束时,不少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不及格,但孙维刚的教学实验并没有因此止步。等到这个班初三毕业参加中考时,数学平均分达到了94.47。
1985年春节,班里女生蔡冰冰因为平常学习成绩很好,上课时有点儿无所适从,所以来跟孙维刚聊一聊怎么学习。孙维刚说,我上高中时听数学课,有一次忽然觉得老师在讲以前讲过的东西,我就掐大腿,结果还疼。这说明,我不是在梦里,老师的确在重复以前的知识。这种感觉在以后的课堂听讲时经常出现,而且频率越来越高。为什么?实际上是许多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高中时要学的余弦定理,你就应该明白勾股定理就余弦定理的一个特例。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那么数学就变得简单多了。
那次“春节谈话”之后,孙维刚和蔡冰冰约定,谈话内容不要向别的同学透露,这或许是怕别的同学误以为孙维刚在鼓励“上课走神”吧。但蔡冰冰的成绩却使他反思起“听课”的效率——听讲要专心,专心的标准是什么?精神集中,不走神。孙维刚觉得这不是一个思想的回答,只把精神集中到老师的讲授内容上,很可能是跟在老师的后面亦步亦趋,处在被动姿态。他建议它;一个例题提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去判断它的真假;一个定理或公式写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去证明它;一个例题写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分析、解出它。甚至在学习进程中自己设想,该提出什么命题了,该定义什么概念了,让思维跑在老师的前面。如果达不到大幅度的超前,也要设想正在说着的这句话的下一句是什么。
从1987年开始,孙维刚就不再给学生留家庭作业。而这时的第二实验班,数学成绩却相当惊人——1989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北京赛区一、二等奖共15人,这个班占12名(北京拥用千所中学,重点赛区前137名,这个班占12名(北京拥有千所中学,重点中学50所以上),中考数学平均成绩96分(满分100),高考平均102分(满分120)。
大多数中学生,上到高三,数学课就不再学新东西,他们要开始整整一年的复习。而孙维刚则要把高三教材的全部内容都讲完——微积分、概率,他相信,让同学们掌握的东西越多,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越强,而讲课越琐碎越重复,学生思维受到的限制就越多。
孙维刚说:“人们喜欢说,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做人成长没有唯一的标准,但我认为还是有最高标准,比如正派、诚实、无私。”
很多学生的家长信赖孙维刚这个“品牌”,尽管这个“品牌”的另一面听起来颇为“残酷”,1983年初,孙维刚给他的第一轮实验班立下了班规:不许留长头发,不许穿皮鞋,不许唱庸俗的流行歌曲,男女生不许轻浮地说笑,不开生日晚会,不寄贺年卡。
这套班规是怎么出台的?那一年,北京22中一位物理老师跟孙维刚聊天,提醒孙维刚注意,那些中考成绩原本排在前几名的学生在22中上完高中后,考大学时往往名落孙山,为什么?因为他们相对优秀,更容易引起异性同学的好感,更容易分散注意力……
孙维刚这套班规一出台,就流传于附近的诸多中学,在不少学生的想象中,孙维刚堪称“凶神恶煞”。但10余年来,这套班规却被孙维刚的学生遵守着,更有不少家长正因为这种严厉,更愿意把孩子交给孙维刚。
1991的,学生桑丽芸母亲把孩子送到孙维刚的初一新班时说:“我宁可孩子将来是个笨蛋,也不能让她成个混蛋。”如今让这位母亲自豪的是,她的女儿桑丽芸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系。
“宁可孩子是个笨蛋,也不能让他成个混蛋”这句话曾被孙维刚多次在家长会上引述。学生温世强的父亲还保留着1994年1月12日的家长会记录——孙老师:“一如既往,我们要坚持品德第一,学习,第二;训练发达的脑子第一,学分第二。”
学生张悦的父亲说,孙老师班里的学生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懂礼貌,知道向收发室的大爷和电梯工问好,家长会服务时站得笔直,双手接物,毕恭毕敬。学校劳动,图书馆搬书,都愿意找这个班的学生,因为他们干活儿认真。我们这些家长也都是在50年代、60年代成长起来的,对那个时代中一些美好的东西非常留恋。在孩子上中学的这6年里,孙老师就是我们和孩子聊得最多的话题——孙老师怎么样了,孙老师说什么了,等等。
孙老师说什么了呢?他给学生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普通一兵》,讲“活着,是为了他人的幸福”。在一次数学讲座之后,他给学生们布置的作业是:今天回家,向爸爸妈妈问一声好。
第三轮实验班的建班方针是,第一,诚实,正派,正直;第二,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立志为人民多做贡献;第三,做一个有丰富情感的人,要因为我来到世界上而使别人生活的更幸福。
1997年8月,这个班的学生毕业之后,孙维刚曾这样谈论他的高三(1)班:“快乐幸福的标准因人而异。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想是成为划朝代的科学家,他们应考虑更大的例题,比如国家、人民。我以为,我他们的幸福快乐就是刻苦学习,磨炼自己,奉献于他人。这一阶段的成功就在于获得一种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和卓越的品格修养。人们说,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做人成长没有唯一的标准。但我认为还是有最高标准的,比如正派、诚实、无私。”
1998年4月27日,孙维刚住进了肿瘤医院接受第8次手术,这一次是直肠癌,前7次是膀胱癌。30多位学生家长日夜轮流陪床护理,直到孙维刚6月1日出院。这些家长都还记得,1991年,当他们把学生送来时,孙老师被查出患有膀胱癌,他对学生家长说:“我一定要好好活下去,活6年就行,一定要把他们送进大学。我要让一半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
后来,他教的这个班几乎全班考进了清华、北大。
一位学生家长回忆说:“那一年,孙老师患膀胱癌,手术治疗时不去协和医院,要去北京六院。因为六院离22中近,他住在高层,上课间操时,孩子们看见孙老师站在窗口。”
很难说是孙维刚的情感还是孙维刚的班规在无形中约束着他的学生——因为每个中学都强调纪律和秩序,但布鞋、短发、不谈恋爱所标榜的价值观正被普遍地漠视。孙维刚说:“作为一个中学老师,面对流俗,我是苍白无力的,我无法左右社会上的大气候,但可以构建自己的小气候。”
2002年1月20日上午9时41分,在北京市第六医院,63岁的北京22中数学教师孙维刚因癌细胞扩散去世。
孙老师逝世后,几十名教育专家、400多名优秀教师后续又参与了研究工作。不断研究、总结和提炼孙维刚老师教学经验背后的科学规律和他所运用的操作方法,希望能形成一整套便于素质教育推广的模式和方法。
课题组经过近十年对孙维刚老师教学经验背后的科学规律和运用的操作方法的研究,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世界上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而这些联系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孙老师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就是在训练学生大脑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看问题,进而升华到从哲学的角度认知世界,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能力。所以孙老师带的实验班,不单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他各科成绩也有显着提高。我们把孙老师的教学思想在各个学科进行应用,都取得了显着的教学效果。
原来各学科的思维结构和思维原点是相通的,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从这些思维原点中提炼出来一个基本模型,这个模型是由四种基本学习能力组成,即发现研究对象的能力、围绕研究对象确定研究角度的能力、寻找知识之间联系规律的能力、建构知识网络制作联系导图的能力。这四种能力的训练能够在短时期内使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进行学习,令学生能够经常处于浮想联翩思潮如涌的思维状态。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学生可以熟练掌握这个基本学习模型,学习能力有了显着提升。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研发出一个复合学习模型,这个复合学习模型是由六种复合学习能力组成,即理解概念的能力、研究概念的能力、理解原理的能力、研究原理的能力、审题解题的能力和研究试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了这个复合学习模型,提升的是自己的智力素质,这样就可以很轻松自在的运用到所有科目的学习中去,一理通,百理通。更为重要的是,它使使学生在思维的根源上具备了面对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打开了思维的万千视角,让学生将这种领悟延伸到未来,受益终生。
课题组将基本学习模型和复合学习模型定名为学习源点认知论。利用这个理论,在孙维刚实验班中进行了大胆尝试,高一入学在普通中学分数线的学生,通过基本学习模型的训练,用一年的时间轻松学完三年的高中课程。
(附文)《 让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孙维刚
如何让中学数学教学在整个中学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在于正确的观念和有效的实行两个方面。
一、关于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
人们常把数学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的地位与数学教学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同等看待,其实,它们有着不同的重要性。
几乎在一切人类活动中,都离不开数学工具,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一切领域,数学更是重要的工具,是基础。但以此来认识中学数学教学的作用,却不够全面,甚至是舍本取末了。
中学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各科知识吗?诚然,它们是需要的,但是,仅此而已吗?爱因斯坦曾援引过劳厄的一段名言:“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他把几年来学到的知识忘光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育的真正成果。” 我理解这“真正成果”,是指知识之外的东西,是人的能力、素质。就是说,学校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的教育既要见“物”(知识)更要见“人”(能力、素质)。数学教学,尤宜如此。
北京大学张筑生教授曾谈过一种看法:“数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方式的科学。”因此,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自然地应当表现为,通过教授数学知识,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能力提高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素质。
在这个目标逐步实现的过程里,中学生逐步掌握了数学知识,并且由于能力和素质的大大提高,必将使其它课程的学习效果大大改观。在非智力因素等同的条件下,智力的差异是决定性的。因此,把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定在“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能力,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的聪明日益长进”上,不恰恰是使中学数学教学在整个中学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远见卓识吗!而且也正是中学教育的需要。
二、有益的实行
1.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总使知识以“系统中的知识”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着眼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使学生养成从系统的高度去把握知识、认识世界和进行思考。
2.着眼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的同时,着意于数学思想的渗透,更着重哲理观点的升华。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哪一位不同时是思想家、哲学家?他们都是站在思想的高度、站在哲理的高度进行观察与思考的。把这些思想和哲理观点编成教材来教中学生,他们无法接受,学会了也是教条,无助于他们以此为武器进行思考和应用,当然增长不了聪明才干。但是在数学教学中点点滴滴地长期渗透,则会使学生在耳濡目染过程中得到熏陶。
3.课堂上,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学生“超前思维,向老师挑战”的课堂气氛。例题写出来了,由学生思考、分析,到讲台上讲解;定理、公式写出条件时,鼓励学生想出它们的结论;再进一步,学生主动构造定理、公式;甚至,瞻前顾后,审时度势,提出应该给谁以定义和如何定义;乃至,对于教师课堂上的讲解,都抢在前面猜想它的下一句是什么……这样做的优点,将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同时,一切都是自己动手完成,历尽艰难”,熟知其中的“沟沟坎坎”,必将印象深刻、记忆久远。学生向老师挑战,如果思考失误了,将从反面加深对正确认识的理解;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当然要大大改善只模仿教师一个人的局限性。另外,这种给学生们以在自己同伴面前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将是一种很好的鼓励青年积极追求的方式。
4.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学数学需要做题,别的课程也如此,但怎样才能起到做题的作用,达到做题的目的呢?我认为,题不在多而在精彩。在这里,精彩是指题目本身无错误,不只是对定义、定理、方法进行复述,题目的思路应充满活力、综合性强等等。但更重要的,是“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一题多解,将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理解;多解归一,是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乃至不同知识类别及思考方式的共性,上升到思想方法、哲理观点的高度,从而不断地抽象出具有共性的解题思考方法——多题归一。为了这种“把题做透”的目标能够实现,教师必须少留作业。
5.倡导学生从小进行学术研究。围绕中学数学内容,从初一到高三只要你去发掘,可以研究的课题大量存在。自1990年以来,我的学生在报刊、杂志发表的及在中学生论文比赛中获奖的论文,有30篇以上。这里也一定要指出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学生进行研究,最大的收获不是成果本身,更不是获奖,而是成长。

❽ 法国漫画家桑贝的“坏孩子” 在中国的潜力是怎么样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桑贝是何许人也?桑贝,法国知名漫画家,他与作家勒内·戈西尼合着的《小淘气尼古拉》影响了欧美几代人。虽然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但是他的漫画善用抽象的线条,并且总会引起人们的共鸣。


我觉得桑贝笔下的“坏孩子”值得一看,并认真揣摩其中的深层意义。

热点内容
为什么视黄醇只能在晚上用 发布:2024-11-15 14:41:23 浏览:479
马为什么颜色很多 发布:2024-11-15 14:14:07 浏览:793
大众车尾箱盖的颜色为什么不一样 发布:2024-11-15 14:13:58 浏览:438
为什么水能反射出不同的颜色 发布:2024-11-15 13:58:43 浏览:756
为什么淘宝手机版暂无评价 发布:2024-11-15 13:45:10 浏览:472
华为手机为什么找不到usb 发布:2024-11-15 13:41:44 浏览:255
草莓为什么有些没有颜色 发布:2024-11-15 13:32:21 浏览:301
为什么中医治疗放疗不好 发布:2024-11-15 13:27:14 浏览:727
男生为什么会雀雀痒 发布:2024-11-15 13:05:43 浏览:326
软件编程好为什么打不开 发布:2024-11-15 13:04:04 浏览: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