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女人为什么戴帽子
‘壹’ 沙特阿拉伯的女人为什么要带面纱
阿拉伯妇女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她们受伊斯兰教规的束缚。伊斯兰教戒律认为,妇女全身全是羞体,假如男人看见陌生妇女的面孔,则被认为是不吉祥的。因此,妇女戴面纱不但是保护男人,同时是对妇女的保护。 另外一部分阿拉伯国家的教规则更加严厉,女孩子长到六岁则要深居闺房,到十岁就要整个身体遮盖起来。如果要出门,就得戴上面纱,并且只可以在僻静的小巷里匆匆而过,日落之前必须回到家里。很多阿拉伯妇女不参与工作,就是少数部分在政府机关任职的女性也要隔着面纱和男同事打交道。假如那些必须得由妇女担任的职业,像空中乘务员等,就聘请其它国家的小姐来担任了。 当然,各个阿拉伯国家的妇女戴面纱也是不同的。一部分国家的农村或是牧区,妇女不只不戴面纱,并且还和男子一块下地劳动。另外有的地方的妇女,用戴草帽代替戴面纱。还有的区域的妇女,用头巾或者披肩代替面纱。 如今阿拉伯妇女受到妇女思潮开放的影响,很多大城市里的妇女也逐渐抛弃面纱及长袍,穿着时装,和男子一同参与社交活动呢。
‘贰’ 沙特阿拉伯人喜欢穿宽大的白袍,连头上也蒙戴白布,这是为什么
主要原因是沙特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沙特阿拉伯的国教,在沙特阿拉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其中,逊尼派穆斯林占85%,什叶派穆斯林占15%。教徒一天必须祷告五次,祷告时当地人都必须要去清真寺做礼拜。女人必须穿黑袍。
沙特人待人热情真诚,乐于助人。饮食习喜好甜食。沙特妇女始终保持着伊斯兰教的传统习惯,不接触陌生男人,外出活动穿黑袍、蒙面纱。 青年男女的婚姻由父母决定。沙特人衣着朴素。男人穿白色长袍,头戴白 头巾,用黑色绳圈压着。
许多人喜欢戴红色格子的头巾。社会地位高的人士,在白袍外边穿一件黑色或金黄色镶金边的纱袍,王室成员和大酋长们都穿这种纱袍。
(2)沙特女人为什么戴帽子扩展阅读:
沙特阿拉伯位于阿拉伯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同约旦、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阿曼、也门等国接壤,并经法赫德国王大桥与巴林相接。海岸线长2448公里,领土面积位居世界第十四位。
沙特阿拉伯除西南高原和北方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外,其他地区均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最高气温可达50℃以上;冬季气候温和。年平均降雨不超过200毫米。
沙特阿拉伯地势西高东低。全境大部为高原。西部红海沿岸为狭长平原,以东为赛拉特山。山地以东地势逐渐下降,直至东部平原。沙漠广布,其北部有大内夫得沙漠,南部有鲁卜哈利沙漠。
‘叁’ 为什么沙特阿拉伯人头上都要包块头巾
阿拉伯人的包头巾,也是沙漠坏境产物,模改起帽子的作用,夏季遮阳防晒,冬天御寒保暖。这种头巾是块布,将其放于头上,再套上一个头箍固定之。其色多为白色,也有其他颜色。布料有优劣厚薄之别,随季节和条件而定。
头箍是用驼毛做成的圆状旦凯判环,多为黑色,偶有白色,粗细轻重不等。年轻人喜欢粗重的头箍,再系根飘带,显得潇洒、英俊。
有些阿拉伯国家,如半岛上的也门和北非的毛里塔尼亚,男人们头上缠一条白色的长头巾,不戴头箍。他们的头巾除起帽子的作用外,还有其它用途:睡觉时做铺盖,礼拜时当垫子孙猜,洗脸时做毛巾,买东西时当包袱,刮风时蒙在脸上挡风沙。
阿曼男子只披头巾,不戴头箍,头巾的颜色有等级之分,多为白色或素色,王室人员用红、蓝、黄三色为基调的特制头巾,其他人们禁用。
头巾下再戴一顶小白帽是许多阿拉伯人的习惯。在非正式场合,他们更喜欢只戴小白帽而不包头巾。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国的部分男子不用头巾,不戴小白帽,只戴一顶红色或黑色土耳其式的高筒毡帽。一些人爱在毡帽下缠一条白布,更显艳丽新颖。
‘肆’ 沙特人为什么戴头巾
阿拉腔散伯人的包头巾,也是沙漠坏境产物,起帽子的作用,夏季遮阳防晒,冬天御寒保暖。这种头巾是块布,将其放于头上,再套上一个头箍固定之。
布料有优劣厚薄之别,随季节和条件而定,颜色有缺圆漏贵贱之分头巾,阿拉伯语叫“卡菲耶”,一般用棉布、薄纱、绸子或真丝纺织,并往往施以刺绣、挑花等。
有些人以为阿拉伯人的头巾千篇一律,其实并非如此,阿拉伯男子的头巾其实有很多讲究。
(4)沙特女人为什么戴帽子扩展阅读:
有些人以为阿拉伯人的头巾千篇一律,其实并非如此,阿拉伯男子的头巾其实有很多讲究。
阿拉伯人头巾刚问世时,只有白色和米色两种,到现在几乎什么颜色都有。
不过,现在除了苏丹等国家的男子喜欢戴纯白色的头巾外,一般阿拉伯人更青睐杂色的,尤其是白、红、黑、蓝等混合色系。
而且在一伏烂些国家,颜色还有贵贱之分,比如阿曼,以红、蓝、黄三色为基调的头巾是王室家族专用的,老百姓则只能用白色或素色的。
‘伍’ 伊拉克妇女为什么蒙头
民族风俗。就像我们国家的回族戴白色帽子类似。以下详细介绍下~
在阿拉伯世界里,多数妇女都有穿罩袍的规定与习惯。其实,那就是一件宽松的黑色拖地大外套,只是罩袍因各国不同的风俗习惯而有不同的款式、颜色与剪裁,甚至有不同的穿法。除此之外,受到西方服饰潮流的影响,中东妇女的罩袍也跟随时装流行,不再只是块简单的黑布而已。
阿拉伯妇女也有不穿罩袍的时候。一是在家里,穿居家便服,但若有男性亲属在场时,仍须包戴头巾;另一是在纯女性(不可有任何一名男士)的聚会场合中,可以脱下罩袍头巾,露出庐山真面目。若是出席纯女士们的正式晚宴,这将是女士们亮出美貌、身材、名牌服装、珠宝首饰的难得机会,穿着各式晚礼服不管是无肩露胸或露背及腰,加上彩妆发型、首饰配件,这时的妇女令人惊叹!原来黑罩袍之斗困下的她是如此美艳动人。
但在一般有男有女的公共场合,女士们几乎是黑罩袍从头包到脚,不管你是身着华美礼服还是休闲服也没人看得到。但是,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比美更是女人的本性,虽然都是黑色罩袍,若经过仔细挑选、精心设计,一样可以让你光彩夺目。
先从罩袍的颜色来说,传统的纯黑仍是主流,深蓝、咖啡、浅紫等暗色系列次之,另一种是双层布料,外层薄纱以黑色为主,但里层的颜色就比较鲜艳,有红、黄、白、橘等,另有金色、银色大红色罩袍,例如结婚等盛宴时才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或依出席场所的气氛来考量。
在剪裁样式方面,有一件式套头,有大衣款式开前扣或暗扣,或者在正面加一片内里,另有连帽子一起的设计。最特别的是罩袍穿在最外层,所以大多以直线、宽松、略长的剪裁较为合适,但近年来,街头出现许多合贴、有腰身的罩袍,多数是年散答轻时髦、跟随流行的女士们穿戴,走起路来婀娜多姿、曲线毕露。
除了颜色与款式外,在质料的选择上有很大的不同,这直接关系到罩袍的价格,从普通的黑布、棉麻、人造丝到纯丝质罩袍;加上不同的装饰配件,譬如机器缝绣的彩色花形图样或上等手工刺冲销慧绣,在袖口、裙摆手工缝制的亮片、珠子、水晶、碎钻等。沙特阿拉伯沙漠气候酷热干燥,质地好的罩袍,穿起来轻盈舒适,没有负重与闷热的感觉,微风徐徐吹来,裙摆、荷叶袖口迎风摇曳,每个都像童话中的公主一样,美的不得了。
西方世界常认为罩袍头巾是阿拉伯妇女权力被剥夺的象征。他们以为阿拉伯妇女被逼着穿罩袍,其实不尽然,我所认识的沙特妇女会因为买到一套漂亮的罩袍而雀跃不已,或跑遍各大商场就为了选购一件自己最锺意的罩袍,她们知道上市场穿普通罩袍,出席宴会穿高级罩袍,特殊的场合搭配合宜的款式,每个沙特妇女的衣橱里都有好多套罩袍头巾。对沙特妇女而言,西方妇女华丽的洋装礼服她们也有,但她们独特的罩袍头巾,西方妇女却没有。
‘陆’ 阿拉伯妇女戴头巾的由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风俗!
阿拉伯妇女戴头巾的由来是因为宗教信仰,阿拉伯地区大部分国家信仰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中妇女的戴头巾的风俗,蕴含着独特的意义:头巾不仅仅是穆斯林妇女的服饰之一,它更是一种信仰的标志,对造物主的敬畏。由于阿拉伯地区的炎热气候,头巾也有夏天防止日晒,冬天御寒保暖的作用。
穆斯林妇女穿着的面纱或头巾又称作“希贾布”。在阿拉伯语里,“希贾布”意为“窗帘”或者“遮盖物”。大部分伊斯兰法律将这种类型的服装定义为在公开场合遮盖除脸和手的其余身体部位。按照伊斯兰观点,希贾布带有谦逊、隐私、美德的含义。
穆斯林对于希贾布有不同要求。在一些国家如伊朗和沙特阿拉伯要求妇女在公共场合穿戴希贾布,而在土耳其,则在学校不必穿戴。另一些国家将这个问题交给妇女自行决定。
而在法国,2010年起禁止女性穿戴尼卡布和布卡,但并未对希贾布作出限制,穿戴尼卡布或布卡的妇女将会被处罚150欧元的罚款。如果家族中男性成员强制家人穿戴这类面纱,则有可能被罚款3万欧元或判处一年监禁。
(6)沙特女人为什么戴帽子扩展阅读
阿拉伯男性头巾
在阿拉伯语中,男性头巾叫“库非耶”,一般用棉布、薄纱、绸子或真丝绢纺织而成,并往往施以刺绣、挑花等。
从颜色上看,阿拉伯头巾最初只有白色和米色两种,后来逐渐发展到五颜六色。除了苏丹等国家的男子喜欢缠纯粹的白色外,一般的阿拉伯人都更青睐杂色头巾,尤其是白、红、黑、蓝、紫等混合色系。
在阿曼,颜色还有贵贱之分,以红、蓝、黄三色为基调的头巾是王室家族专用的,老百姓则只能用白色或素色的。
从款式上看,大体分戴头箍和不戴头箍两种。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巴林等海湾国家,都在头巾上面缠个头箍。
北非国家如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以及同样是海湾国家的阿曼等,男子却不戴头箍。头箍是用驼毛做成的圆状环,以黑色居多,也有白色的,与头箍配套的还有一根长长的飘带,戴在头上显得英俊洒脱。
‘柒’ 沙特人为何头披布帽上围黑圈
沙特阿拉伯人(Saudi Arabins)。有两义:①西亚沙特阿拉伯的阿拉伯人。有896万人(1980),约占全国人口的90%,分布在阿拉伯半岛三分之二的土地上,以及红海和波斯湾许多沿海岛屿。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部分混有尼格罗人种特征。使用阿拉伯语,属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以回历作为正式历法。自中世纪起从非洲运入奴隶,至1962年始废除奴隶制。如今某些城市和绿洲仍有大量讲阿拉伯语、信伊斯兰教的非洲黑人。游牧半游牧民中保留着部落结构和宗法残余。有大小部落100多个,最大的有桑马尔人,阿奈扎人等。希贾兹(汉志)地区的麦加和麦地那是伊斯兰教圣地,每年均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批穆斯林到此朝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其收入主要来自为商队和朝觐者提供交通工具和其他服务。自20世纪30年代开采石油后,收入主要依靠石油。绿洲上的定居农民利用水浇地种植小麦、大麦、黑麦、高粱和枣椰,饲养骆驼、马、牛、羊,牧民主要牧放骆驼。传统服装与其他国并首家的阿拉伯人基本相同。沙特阿拉伯人没有影剧院和其他娱乐场所。妇女禁止开车。女医护人员只为女患者服务,女教师只教女学生。②沙特阿拉伯全体居民的总称。宽答
干净的右手,不洁的左手:阿拉伯人吃饭很有特色,通常是席地而坐,
将面包掰成小片或是将米饭撮成小团,用右手的几个手指捏住送进口中,即使
是带有汤汁的菜肴,他们也都能全部吃下去。实际上,用手直接抓着进食也不能算做是阿拉伯人独享的"专利",全世界用手抓着吃饭的有好几亿人口,其居住的范围能从北部非洲一直延伸到南亚次大陆。按照阿拉伯人的生活习俗,他们的右手总是干净的,故吃饭时必须用右手将食物直接送进口里,而不能用左手,因为在他们的传统观念中,左手是不洁的,只能用来辅佐右手撕扯食物。即使是在平时干活,阿拉伯人也是更多地使用右手。当地妇女总是忙不迭地用右手劳作着,而左手则是将裹在身上的长长的布料紧紧地捏在腋下,左手偶尔腾出来帮一下,然后倏地缩回去。
为什么在阿拉伯人的观念中左手是不洁的呢?原来,阿拉伯人入厕出恭后从来不用卫生纸揩净,而一概是用左手拌着清水冲洗干净。所以,初到阿拉伯国家的人,对其酒店客房里没有摆放卫生纸大感不解,同时也对卫生间里的洗便器感到困惑。据当地的医生介绍,阿拉伯人的痔疮发病率极低,应该说与他们的这一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接人待物方面,阿拉伯人的左右手也是绝对地内外有别。凡是对外的事情,譬如递送东西给他人,他们必须要用右手,否则就是极大的不恭敬,而在别人看来也是相当不礼貌的。同样地,阿拉伯人在接别慎蔽慧人递送过来的东西时,也要使用右手,即使是右手正在忙碌着,也要赶紧腾出右手接过来。
‘捌’ 沙特人为什么戴头巾
沙特人戴头巾是为了防晒,沙特阿拉伯地处赤道附近,气候炎热干燥,风沙急驰,为了保护皮肤所以包头巾起帽子的作用,夏季遮阳防晒,冬天御寒保暖。这种头巾是块布,逗判前将其放于头上,再套上一个头箍固定之,布料有优劣厚薄之别,随季节和条件而定。
他们的头巾除起帽子的作用外,还有其它用途:睡觉时做铺盖,礼拜时当垫子,洗脸时做毛巾,买东西时当包袱,刮风时蒙在脸上挡风沙。 阿曼男子只披头冲敬巾,不戴头箍,头巾的颜色有等级之分,多为白色或素色,王室人员用红、蓝、黄三色为基调的特制头巾,其他人们禁用。
女人们的头巾很难去除
其实除了日常习惯以外,在某些教义中,也有这方面的规定。教义中规定9岁以上的女性出门时必须戴上头巾,这是为了防止招蜂惹蝶。其实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古代也有,不过当时我们注意的是脚。
在儒家思想中,如果一个陌生男人看到了一个女人的脚,那这个女人只能自杀。从南宋朱熹开始,对女性的压迫越来越严重。在阿拉伯国家也差不多,不但头部,就连胳膊和腿也是不能裸露的。所以在那些比较闭塞的国家,会经常看到一身黑色的阿拉伯妇女。通常她们只露出两个眼睛,她们的脸是留给丈夫看的。
在欧洲国家,在欧洲一些比较开明的国家,妇女上街只是需要戴上头巾就可以了,对其他部位没有过多的要求。对于那些留学西方的阿拉山清伯女性来说,她们也是非常不喜欢头巾的,不过由于传统教义根深蒂固,她们很难违背。
‘玖’ 沙特人头上戴的是什么为什么有白有红,有的有黑环有的没
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传统风俗的阿拉伯民族,随着社会的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交流,其人民的传统习俗也随着演变,他们的审美观、穿戴、居住既蕴涵着传统色彩又带有朝代气息。
[一]男子的装束
身着大袍,外加披风,包头巾上戴头箍,为阿拉伯人的形象。
阿拉伯大袍多为白色,衣袖宽大,袍长至脚,做工简单,无尊卑等级之分。它既是平民百姓的便装,也是达官贵人的礼服,衣料质地随季节和主人经济条件而定,有棉布、纱类、毛料、尼绒等。
��宽松舒适为阿拉伯大袍的特点,但其做工装饰各区存在细微差异;如沙特人的大袍为长袖、高领、镶里子。苏丹人的大袍无领,胸围和绝汪烂袖子肥大,呈并漏圆筒形,长至脚踝,前后都有袋兜,侧面还有腰兜,可两面轮换穿。阵曼人的大袍无领,领口处有一条约30公分长的绳穗垂于前胸,穗底部有一花萼状开口,可向里边喷洒香水,放香料。
阿拉伯大袍的颜色除白色外,也有深蓝、深灰、深棕色和黑色。阿拉伯人的内衣,各地区也不相同。上衣多为条纹长衫,也有白色汗衫,夏季许多人不穿内衣。下身穿着奇特,也门、阿曼、阿联酋等国流行男穿裙子女穿裤,偏僻地区的部落或穷人仅用一块布把下身一围了事。利比亚、突尼斯等国的男士是喜欢穿肥大的灯笼裤。由于阿拉伯男子一年四季大袍不离身,内衣的式样和色彩就没有多少显露的机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阿拉伯各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但传统服装白大袍并没有被冷落,至今仍相当流行。即使是赶时髦的年轻人和公务人员,上班时西装革履或牛仔服,一到家仍都换上大袍。国家元首、高级官员身着大袍出席盛宴和庆典活动陵稿的也屡见不鲜。有一些人士洋结合,在大袍外穿西装,或西装外披大袍,可谓别具风格。
阿拉伯大袍历经千载而不衰,是它对生活在炎热少雨的阿拉伯人有无法取代的优越性。生活实践证明,大袍比其他式样的服装更具抗热护身的优点,无论白色或其他颜色的大袍,在吸收外来热量的同时,里面形成一个通风管,空气自下而上流通,犹如烟囱一样,使人体感到凉爽。
披风在阿拉伯人看来,是节日盛装,男人在大袍外加件披风,显得神采奕奕,有男子汉气概。披风花色繁多,质量也不相同。如科威特的披风市场上,男式、女式、夏天穿的透明纱披风、冬季穿的羊毛、驼毛、呢绒披风样样俱全;有平民穿的物美价廉的普通披风,也有王室成员及富翁们穿用的做工精细、镶有金银丝的豪华披风。
阿拉伯人的包头巾,也是沙漠坏境产物,起帽子的作用,夏季遮阳防晒,冬天御寒保暖。这种头巾是块布,将其放于头上,再套上一个头箍固定之。其色多为白色,也有其他颜色。布料有优劣厚薄之别,随季节和条件而定。
头箍是用驼毛做成的圆状环,多为黑色,偶有白色,粗细轻重不等。年轻人喜欢粗重的头箍,再系根飘带,显得潇洒、英俊。
有些阿拉伯国家,如半岛上的也门和北非的毛里塔尼亚,男人们头上缠一条白色的长头巾,不戴头箍。他们的头巾除起帽子的作用外,还有其它用途:睡觉时做铺盖,礼拜时当垫子,洗脸时做毛巾,买东西时当包袱,刮风时蒙在脸上挡风沙。
阿曼男子只披头巾,不戴头箍,头巾的颜色有等级之分,多为白色或素色,王室人员用红、蓝、黄三色为基调的特制头巾,其他人们禁用。
头巾下再戴一顶小白帽是许多阿拉伯人的习惯。在非正式场合,他们更喜欢只戴小白帽而不包头巾。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国的部分男子不用头巾,不戴小白帽,只戴一顶红色或黑色土耳其式的高筒毡帽。一些人爱在毡帽下缠一条白布,更显艳丽新颖。
佩物,是阿拉伯各部落长期养成的装饰习惯,其式样繁多,各有千秋,尤以也门和阿曼的腰刀最具特色。
腰刀最初是用以防身自卫的武器,后逐渐成为珍贵的装饰品和民族风俗。阿拉伯人觉得只有佩戴腰刀,才能显示男子汉的侠义、潇洒和威武气概,不佩腰刀的男人不算好汉。同时,佩戴腰刀也是男孩子长大成人的标志。至今还有些部落,当男孩长到15岁就为他举行佩戴仪式,以示祝贺。
腰刀的制做,在也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在不少城市仍有制造腰刀的作坊,有机制也有手工制做,做工考究、精细。腰刀多为双刃,成弯钩形,刀鞘饰有银环,与宽皮带或绣有精美图案的丝带连结,便于佩带。
在阿曼,腰刀是国家的象征,其图案绘在国徽上。阵曼国的地图形状也酷似一把腰刀。
腰刀柄的制作也很讲究,有牛角、羊角和木质的,最名贵的是用犀牛角或长劲鹿角制成,用金银镶上图案或经文,光彩夺目,价值连城;有的还镶上主人很氏、制做年代,代代相传。
名为腰刀,并非都挎于人们的腰部,有的别于金银彩线绣成的腰带上,更多的插在胸前特制的宽皮带上,每当他们高歌起舞时,常以腰刀伴舞。腰刀几乎不离身,如从主人身上夺下腰刀,是对主人最严厉的教训与最大的侮辱。也门政府规定,佩戴腰刀的人打架斗殴,治安人员和部落酋长有权扣押他的腰刀,罚他在若干天内只能带刀鞘外出,晓谕人们他正在受过。所以,无论何时,都不可随便摘掉别人身上的腰刀。
毛里塔尼亚人的佩物与其他阿拉伯国家有所不同,几乎人人身带护身符,有的甚至要带几个。护身符装在皮制的小袋里。除美饰外,主要是图吉利。
[二]女子的服饰
头戴黑面纱,身穿黑大袍是伊斯兰教规定下的阿拉伯妇女形象。阿拉伯妇女的黑面纱很薄,戴上面纱,外人见不着主人的脸,主人却能透过纱同网视物如常。有少数妇女戴双层黑纱,视物困难,常需儿童帮助;有人用一块黑纱盖住头发,另一块遮住面部和嘴巴,露出眼睛;有人在黑纱上开一个或两个小洞,便于视物。黑纱有大小,小的罩住头及脖子,大的蒙在头上,四角可垂至胸部,甚至腿部。多数妇女除戴黑纱外,里面还戴有做工精细、镶嵌饰物的帽子。
黑大袍是阿拉伯妇女的传统服装,做工简单,式样和花色因地而异。如沙特妇女的黑袍是一件宽大的黑斗篷。
也门女子服式有二种:一种是头顶黑纱,将头部盖住,再披块黑布(或花格子布)裹着全身;另一种是分头部、上身和下身三部分,头顶黑纱至脖子,上身黑披肩垂至腰部,在胸前系牢,下身穿条黑裙子盖至脚面。
埃及妇女的黑袍是块长方形的黑布,即将5米长的布一分为二,两边缝在一起,根据个人喜好绣上花边即成,穿、披均可,灵活方便,还可随意穿着袒露身体的某一部分。
苏丹妇女爱穿拖地长袍。长袍是一块布,可裹全身,黑色、白色皆有。
利比亚妇女外出时,常用一块类似被单的花布把全身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双眼。
阿拉伯妇女看起来衣着简单,甚至赤脚,其实不然,她们浑身几乎戴满各式金银首饰。头戴银头箍,头箍系银链,前额挂金银链,鼻饰镶花,耳坠一环又一环,项链一圈又一圈,十指戴戒指,手腕挂镯子,脚饰脚镯与足铃……,倒也十分别致,充分显现披金戴银的雍容华贵。
滚滚石油财富改变着中东这块古老的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规律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如今,阿拉伯人的传统服饰除在边远地区仍占统治地位外,大城市已逐渐让位于土洋结合,东西方款式共存的服饰新时代。尤其男女青年一代装束更喜欢追赶时髦。
埃及女装的主流是表现女性的体态美,款式不拘一格。西装、茄克、套装、长裤、连衣裙、超短裙、牛仔裤等,都很流行,传统斗篷式长袍,也仍有人穿着。
在利比亚,传统服装虽仍占主导地位,但年轻男人常是西装革履,女士们也身着西装套裙,庄重高雅,欣赏和追求“淡化”了的西方化妆术,胭脂、口红,轻描淡抹,染指甲、洒香水,佩耳环、项链等钝金首饰。
即使是伊斯兰教规最严格的沙特阿拉伯,服饰也在发生变化。妇女们虽仍戴面纱,大袍也依然如故,但大袍里边却是五光十色,年轻的学生身穿牛仔服、T恤衫,上流社会的女子也穿上了潇洒的西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