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为什么带孩子
1. 为什么东北家庭基本是“一家一个娃”,不愿生二胎
之所以很多的东北家庭都不愿意生二胎,就是因为东北人的思想相对来说比较开放。他们并不会有多子多福或者是一定要生很多个孩子的想法,一些东北家庭他们更加看重自己的生活质量,因此不会选择为是孩子而去放弃属于自己的生活。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想法,所以说才会使得很多的东北家庭,他们不愿意生二胎。
所以一些父母会认为生一个孩子可能想要将他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才的话,就需要在里面投入很多的资金。如果说是两个孩子的话,更是会消耗家庭很多的支出,因此很多的父母他们是也不敢再去生二胎。这样的一种现象,无论是在东北地区或者是在全国范围,甚至是在世界上都算是一种趋势,日后这样的情况恐怕只会更加的明显。
2. 为啥东北孩子更能说会道南北方不同的环境,养出两种性格的娃
文|爸妈盒子
互联网越来越发达,不少宝妈宝爸平时都会刷刷萌娃 育儿 小视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一个小细节——那些东北萌娃,总是特别能说会道。
虽说也有不少南方孩子也口齿伶俐,但总体来说,东北萌娃的语言天赋更深入人心,同龄的孩子中,东北娃说起话来语速更快,逻辑性也更强。
网友开玩笑说这真是刻进dna里的天赋。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如何培养一个能说会道、口齿伶俐的孩子?
一提到东北人,人们总是联想到热情开朗、自信豪迈和能说会道,打开各类手机小视频,里面“叭叭”说话的很多都是东北人,从老人到小孩皆是如此。
东北孩子看似都有“语言天赋”,其实跟东北家庭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
家庭教育更早进入新阶段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东北地区都是经济更发达,生活条件和教育水平更好的,在这种环境下,东北地区比南方更早进入新的家庭模式,接受新式的家庭教育观念。
很多东北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现代提倡亲子之间平等对话的家庭教育观念更早被接受。
我们常常能看到很多东北孩子跟父母一起拌嘴说笑,有时候在很多家长眼里甚至会觉得孩子有些“不知轻重”,但是孩子的父母却并不觉得冒犯,反而很鼓励孩子去说,如果谁家孩子特别能说会道,父母会感到特别骄傲。
2019年有一个这样的小视频在网上火了,视频里东北父母亲吵架,两人很不高兴地出门了,三四岁的女儿自己在客厅里玩,看到这一幕非常愤怒,等父母回来后大声训斥:
“为啥你俩吵架就说一个人的错呢?你俩……你第一个走的,我妈第二个走的,说走就走,我还在客厅玩呢!没看见你姑娘在客厅玩呢嘛?大半夜的,干啥去啊?”
而爸爸在边上一个劲跟女儿道歉:“爸爸知道错了。”
当时这个视频因为小姑娘一口 搞笑 的东北腔和豪迈的气势走红了,但这也让不少做父母的感到吃惊,一个三四岁的孩子, 不仅能在父母吵架的时候勇敢站出来批评他们的错误,还能逻辑如此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场景过去在很多南方家庭里都是很少见的。
大多数家庭里,孩子总是会被教育 “父母的事小孩别插嘴” ,更别提父母跟孩子道歉了,这种传统观念在多孩家庭中更普遍,相对来说,在南方家庭里也更明显。
语言环境更良好
①方言本身易学
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加勒·埃弗雷特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 ,一个地方的湿度会对当地的语言造成影响 ,在北美、亚马逊和中国以南的地区,语言发音更复杂,音调也更多。
加上这些温暖湿润的地区大多有茂密的树林和高山丘陵,有时候相邻的两个村口音都会有所不同。
在这样的情况下,语言交流就没有那么便捷,即使放到现代来看,同样是几个小时的车程,广西桂柳话、广东粤语、和贵州复杂的各种方言就互相难以交流,而占地广阔的东北三省之间仅仅只是口音略有不同,使用方言交流基本无障碍。
可见,如果一个地方水土丰饶,气候宜人,很有可能他们也不会没有必要去跟外界频繁联系,渐渐地,语言复杂化、多样化就会带来语言难学的问题。
普通话源于北方方言,能超越保留更多汉语古音的粤语,成为官方话,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语言音调少,发音简单,孩子也更容易学会。
②听得越多,说得越早
在 科技 还没有这么发达的年代,人们在寒冬里唯一的乐趣就是聚在一起喝酒驱寒,瞎唠嗑是最有意思的打发时间的方式,这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即便是现在人人都有手机,互联网非常发达,人们只要聚在一起就爱唠嗑的习惯还是保留了下来。
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一次讲座上表示,孩子在1-3岁的婴幼儿阶段,听得越多,说话也就会越早。
李玫瑾提到,保 姆带大的孩子跟妈妈、姥姥奶奶带大的孩子,长大后语言能力是不一样的。
因为孩子的亲妈、姥姥和奶奶带孩子时,即便孩子不会说话,她们也会对孩子充满爱意,喜欢对着宝宝说话,虽然宝宝还不会说,但是一直处于接受语言的状态,他们会更早学会说话,也更开朗,更愿意开口。
而保姆带大的孩子就不一样,保姆对孩子没有亲生父母那样的喜爱,对他们来说照顾宝宝是工作、是责任,更多情况下她们管的是孩子的吃喝拉撒问题,即使出门遛娃,他们也会和其他大人聊天,而不是对着宝宝说话。
交流得少的孩子,主动说话的时间会更晚,对说话这件事也会更被动。
从这个简单的道理上就能看出,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的父母如果每天都经常在孩子面前聊天,或者跟孩子说话,那么这对孩子的语言表达来说是非常良好的启蒙。
东北人喜欢瞎唠嗑、拌嘴的习惯已经深刻融入家庭,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语言接受和表达能力更强。
近些年我们经常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表示自己“社恐”,不敢社交,不愿社交的问题也正在低龄化发展。不少家长都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 我家孩子总是很怕生,遇到熟人从来不敢主动打招呼,这可怎么办?
作为家长,估计谁也不希望自己家孩子陷入这样的困境,如何改善这种情况成了当务之急。
如果孩子还比较小,那么家长可以参考前文里提到的李玫瑾教授的方式,在孩子牙牙学语时要主动跟孩子交流,尽管孩子听不懂,甚至无法做出反应,父母也要坚信这样的交流并不是无效的,甚至是影响深远的。
不敢主动说话,不敢社交,孩子就会严重缺少说话的机会和动力,即便心理活动再丰富,他们也没有能力和意愿去按照逻辑好好表达自己的观点。
鼓励孩子表达,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孩子的思维速度比成年人慢,语言和逻辑思维也没有那么发达,家长在倾听他们说话时, 千万不能带有“想当然”的习惯,更不能频繁打断孩子的表达。
这对孩子的性格有极大的影响,而性格又会反过来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当代青少年越发社恐,跟他们的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住在高高的独套公寓里,要么家长忙于工作,缺乏交流,要么过于宠爱,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把孩子当成宝。
这就容易导致孩子陷入两种情况: 过于自卑,和过于自我中心。
过于自卑的孩子,容易把事情都归因到自己身上,性格情绪化、敏感化。
大人可能只是因为工作在烦恼,孩子却会以为是自己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同龄人一起交流,冷场了他们会觉得是自己不够有趣;他们不敢主动跟大人,担心自己会惹别人不高兴,同时又觉得自己很没礼貌……
孩子长时间陷在自我怀疑和自责中,必然会缺乏勇敢,不敢主动交流。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更具备耐心,积极鼓励孩子去表达, 减少评价性的词汇 ,当孩子不敢打招呼时,不要立刻贴上“胆小”“没礼貌”的标签。
过于自我中心的孩子更是如此。不少家长有个误区,觉得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一定就是变得自大骄傲,其实自我中心指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他们容易把自己看得过分重要,只会以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世界。
当别人没有热情回应他们时,他们会觉得对方一定是嫌弃、厌恶自己,完全不会思考别人是不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的心情不好,当其他小朋友聚在一起说说笑笑时,他们又觉得背后是在说自己的坏话,如果上一次没能主动跟别人打招呼,下一次见到同一个人时,他们很可能会觉得“他一定不喜欢我了,我要躲开”……
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在社交上不断退缩,想说的话说不出口,势必会带来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的下降。
3. 为何东北家庭基本是“一家一个娃”不愿生二胎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非常有发言权的,因为我就是东北的,而且家里只有一个女孩不打算再要二胎了,其实对于大部分只要一个娃的东北人来说,主要的想法有两个,第1个是经济方面的压力,第2个是价值观方面的不同。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觉得人生很短,区区就这么几十年时间,想早早的把孩子培养成才,然后留下自己的一点时间来游山玩水不是很好吗?
如果再有一个孩子,那恐怕10年8年的又没有办法过自由生活了,所以对于二胎这件事情,我们有自己的想法,想用更多的时间来为自己而活,至于孩子,有了一个就够了,证明我们有那个生孩子的能力,并且对得起家庭对得起社会责任这就OK了。
4. 东北人为什么一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因为东北人没有因为没有儿子感到受歧视。东北男孩和女孩差不多的思想很普遍。然后就是东北人养孩子比较细致,很少有单独孩子在外面跑着玩,因为一家一个也比较重视培养,一般家庭如果养俩孩子补课都忙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