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引导孩子情感
㈠ 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情感引导教育
情感引导不仅会帮助你的孩子学会认识、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还有助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掌握了丰富的情感表达词汇的孩子会较少耍脾气或者用行为来发泄情绪。 情感引导还可以促进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加深你们之间的感情。在你的引导下,孩子将学习到宝贵的社交技能,以及如何去照顾别人的情绪,他还会学到如何结交新朋友,并和他人愉快地相处。 情感引导会为你的孩子打造一件“保护盔甲”,在逆境时庇护他——让他能够更快地从消极的情绪和经历中恢复过来。情感引导会让孩子学会忍耐,让他们知道快乐来之不易,同时还能提高他们控制冲动行为的能力。获得情感引导的儿童在学校里学习更专心,也学得更轻松。 你的孩子会通过情感引导认识到沟通、尊重和交流对于增进感情的重要性,所以在他们成年之后也就更能理解和安慰他人的情感,更容易赢得友谊,获得幸福!
㈡ 第2章情感引导的重要性:奠定父母与孩子一生的亲密关系
为人父母的生活里充斥着数之不尽的小意外,循环往复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突发事件,我们都宁愿相信只有心理变态的父母才会用损害孩子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遗憾的是即使是充满了爱和善意的父母也免不了对孩子进行责备,羞辱,指责,嘲笑,威胁,贿赂,否定,惩罚,说教和宣讲。选自海姆G吉诺特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为什么要进行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不仅会帮助你的孩子学会认识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还有助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掌握了丰富的情感表达词汇的孩子会较少的耍脾气或者用行为来发泄情绪。
建立情感的纽带
情感引导的关键在于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密程度,这是你们所有互动的前提条件。
一个被父母当做小麻烦的孩子,即使是有饭吃有衣穿有人管也不一定会觉得自己是被关爱的,真正能让孩子们感受感到受重视的是和父母单独相处而不被打扰的时间。父母应当努力投入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共度快乐的时光,并给予他们积极的影响。
孩子在不乖的时候,更需要父母的指导和支持。正在耍脾气的孩子的的确非常棘手,但是如果家长也因一时冲动而大发雷霆的话,就会伤害到亲子关系。父母应当事先种下正确的种子,提前告诉孩子你的期望是什么,这样可以帮助孩子调节和控制某些情绪,起到预防针的作用,当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家长最好正视他们的感受,忽视或者轻视都只会令孩子感到沮丧和被误解。
陪孩子一起玩的重要性
玩耍不仅可以释放孩子的能量,还为父母提供了走进孩子世界的契机,儿童通过玩耍来排遣内在情感和处理他们小小世界里的各种烦恼,花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玩,父母将会加深对孩子情感世界的了解。
提供选择
虽然条件和规矩都是由父母规定,但我们还是可以尽可能的为孩子提供一些选择的机会。适当赋予孩子选择的权利,能够训练他们的独立性,以便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他们能自己做决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等于在对孩子说你重视他们的意见,这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同情的力量
情感引导的成功基础是同情,就是感受孩子的感受。
撇开自己的情绪
对父母而言,同情所遇到的最大阻碍,也许就在于要同时控制自身的情绪和反应。
成功的情感引导也意味着你要处理自己的情绪,了解什么样的情况,容易挑起你的愤怒,可以帮助你提前做好准备,避免让自己的情绪成为教育的障碍。
通过陈述孩子的感受,你可以帮助他扩充现有的词,情感词汇量,同时你也在告诉孩子生气也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情绪。
在适当的情况下,同情孩子的感受,能够让任何消极的情绪都很快过去,这远胜于你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策略或者出于对孩子感情的轻视,而对她说一些不应该说的话。这两种处理方式都只会让你的孩子更生气,或者让她困惑于自己的感受。
了解孩子的性格
父母首先要认识和了解孩子的个性和他们在平日里的正常表现,有些孩子天生比较活泼和喜爱自由,有些则害羞和内向。一个孩子的异常行为,换成是其他孩子,可能是正常行为,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来调整你进行情感引导的方式。
要认识不同的发育阶段
如果你的孩子是两岁或两岁以下的话,转移注意力通常是最有效的手段。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你可以鼓励他自己想办法来解决问题或者应对挑战。如果他请求你的帮助,你可以提供一些建议,但也要让他自己想出一些来。这是在尊重她的想法,让他知道你不会因为他发表意见而讨厌他,无论他是生气还是沮丧,你都会陪在她的身边,这会让你们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
1、播下种子
播下种子是要提前让孩子知道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情,以及你对他的要求是什么,如果事先知道要求是怎样的孩子就更有可能合作。
2、观察和判断
观察和判断的本质是关注你需要关注孩子的行为,关注他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烦躁吵闹或者沮丧,孩子的个性是怎样的?什么样的情况能最让他不满?
观察的目的还在于体察孩子的需要。不乖的行为往往是孩子表达这些基本需要的手段,一旦满足了这些需要孩子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3、聆听
如果你愿意尽最大的努力去认真聆听和理解孩子们的想法的话,他们其实会非常耐心地讲给你听。
用你的眼睛和耳朵去关注他,甚至需要蹲下来和他的视线齐平以便和他进行眼神的交流,让他知道你确实在专心致志地关注着他。
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遇到让她情绪激动的状况时,或者在他表现不好的时候,她最需要你去接受并回应他的感受,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你作为情感引导者的责任都是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感受。
承认并接受他的情绪,我们可以说我知道你在生气,你需要爸爸的帮助吗?这样说可以帮助他扩充情感词汇量,他很快就会记住内心的这种感觉,原来就叫做生气,他还由此得知人们在生气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渐渐地他便能够判断别人的情绪了,他也会知道如何去应对自己的情感。
父母应当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其他孩子听,但绝对不能允许孩子把情绪发泄在另一个孩子身上,父母只能鼓励孩子用语言去表达,并给他们示范该如何去做。
情感引导的其他注意事项:让你的言行保持一致;让孩子知道大人会帮助他们。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有时候不确定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找谁帮助,所以你一定要让他知道你和其他的大人都会帮助他,你可以告诉他妈妈在这里,妈妈随时都会帮助你的。这种提醒会让他们在需要的时候知道来找你。
该认错时就认错
你要让孩子知道不完美并不是错误,所有的人都会犯错,父母勇于承认错误,就是在用自然和健康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去面对世界的不完美,并指导他们去建立和维持与他人的关系。
闪电妙语:当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或者加以管教。但是在这种时候,你更应该除了给予同情之外什么都不做。最好等到每个人都平静下来之后,再和孩子一起去探讨解决的方法。通过同情孩子所培养起来的感情是一种无比奇妙的感觉,他也是我鼓励各位家长都去尝试的首选策略。
㈢ 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情感引导教育
因为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都很低,所以需要家长去引导。
㈣ 怎样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孩子健康、快乐的情感
引言:一定要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的长大。一个孩子只有身心健康快乐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情感。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对孩子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小编今天就来跟大家说一说怎样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孩子健康快乐的情感。
三、怎样进行情感教育?
家长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懂得爱,要一直用宽容和善良对待别人,只有这样孩子的情感才能够进行培养。如果一个孩子拥有爱的话,就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并且对世界探索有更大的动力。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情感教育的话,就不会懂得如何去报恩,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的生活事例培养孩子的情感教育。
㈤ 情感启蒙比教育启蒙更重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情感启蒙比教育启蒙更重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你的孩子会通过情感的引导认识到沟通、尊重、交流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成年后会更能理解和安慰别人。适当的时候,情感引导会让你的孩子也成为富有同情心的父母。教育孩子可能是我们一生中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对于我们来说,如何让孩子更健康快乐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教育并不总是立竿见影,所以不要在我们一开始没有成功的时候就灰心丧气。如果我们投入至少50%的努力,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亲密、更健康,教育效果也会更有启发性!让我们一起培养健康快乐自信大方的孩子。
㈥ 孩子在幼年需要“心理抚养”,父母要进行正确的“情感引导”
有不少的家庭都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来带大,这就导致孩子很容易会缺失一个完整的教育,因为长辈们通常都会有隔代亲,会对孙子孙女格外的宠爱,而这样的“隔代亲”发展过度了就会变成溺爱,我也会把孩子养成一个无法无天,没有规则意识的“坏”小孩。而等到父母察觉到孩子的教育出现了问题的时候,也已经是无能为力,“管不了”孩子。
有一些父母在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养大的孩子是那么的陌生,本来在自己看来是非常乖巧的孩子,却突然变得很可怕,而当父母开始意识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大多数已经是为时已晚了,因为他们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心理教育时间。
心理抚养是由李玫瑾教授所提出的,他认为人在幼年的时候是需要心理抚养,因为他发现在一些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里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数的犯罪动机都跟他们年少时所有过的经历有关。
相信不管是父母还是长辈们,对于孩子的爱肯定是只多不少的,但是在宠爱的过程中,父母们要注意的是不能够过分的溺爱孩子,这样很容易会把孩子养成一个,无法换位思考,替他人考虑,只会为自己考虑的自私的“巨婴”,当孩子开始犯一些小错的时候,父母还能够把孩子兜着,但是有一天孩子要是闯了一个更大的祸,父母没有能力去“兜着”的时候,那又该怎么办呢?
一直存在的问题也并没有解决,所以这个时候给孩子培养规则意识就尤为重要了。
要教会孩子和他人分享,让他们懂得合作共赢的道理,并且还要让他们意识到有一些事情是自己不该触碰的底线,比如,暴力、欺骗、违法犯罪等等,除此之外,
也要尽量多陪伴孩子,有的时候陪伴的时间不一定要非常的多,但是一定要有质量,而一个有质量的陪伴,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对孩子的规则意识培养,所以在这方面上需要父母们多去注意,做好了规则意识的培养,其实也是在给心理抚养搭建一个好的平台,让心理抚养和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情感 引导其实就是通过跟孩子传授一些 情感 上的规则,来让他们知道 情感 的区别以及如何去应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孩子当下的发展阶段来帮助他们去学习认知 情感 以及学会自信的表达自我。
不管是什么场合,什么时候父母都可以对孩子进行 情感 引导,这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进行的惯性养育方式,可以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对于 情感 的理解认知程度。
有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少会把决定的权利交给孩子,这其实就很打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他们在面对问题时的积极性,其实不妨把决定权交给孩子,可能会让孩子变得更有担当,同时,也会更有积极性。
比如说,当孩子想要看电视的时候,你就可以先询问他说你是真的想看电视吗?这个时候孩子一般都会肯定性回答,那么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给孩子提供两个电视节目选项,并且要告知他们这个电视他们所看的时间,让他们去进行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孩子在无意识中接受了规定好的电视时间这件事,同时又会因为他们可以选择这件事情,而让他们对这件事情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感受的更加深刻,也就是更能接受到了其中积极的影响。
㈦ 情感引导——教孩子说出感受
上一篇说到,父母要教孩子体会自己的情感,一方面帮助构建孩子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使亲子沟通更高效。
问题是,怎么教呢?
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作者给出了她的答案——情感引导。
所谓情感引导,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具体来说就是在孩子表现出情绪的时候,准确地教会他这种情绪叫作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做。
例如孩子摔倒了,我们一般会采取两种做法。一种是立马抱起来,一边心疼的摸摸摔到的地方,一边问疼不疼,甚至还要打那个撞到孩子的地板或桌角;另一种是笑着到孩子身边,告诉他不疼,没事的,宝贝最勇敢了。
如果作者看到了,她恐怕要说,这两种做法都不对。前者关心了孩子生理的疼痛,但是没有关注孩子的情感,同时无形中教导孩子外部归因的方式,可能导致孩子今后出现问题总是找外部理由;后者则直接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我明明疼啊,妈妈为什么跟我说不疼?孩子可能会理解为“疼和害怕是不该去关注的”,最后习得性忽略感受。
那正确的做法是怎么样的呢?
可以到孩子身边,问他疼不疼,摔倒害不害怕,需不需要帮助。如果查看孩子没有摔伤,也没有哭,可以告诉他,摔倒了也不哭,这种行为就叫勇敢,宝贝你很勇敢,真棒!
如果孩子哭了,先帮助他起来,抱抱他,询问是不是摔疼了,吓到了,告诉他妈妈/爸爸在这里。稍后可以一起查看有没有伤口,跟他讲讲要怎么样处理伤口,适当转移注意力,等他完全平复下来之后,仍然可以教他什么是勇敢。
分析一下,上述处理方式基本抓住了两个关键点:
一、体察情感并无条件接纳
站到孩子的角度,体会他的感受,并帮他说出来,让他知道自己是被理解的,相应的情绪反应就会大大降低。
无条件接纳不是接纳要求,是接纳情感。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大都不擅长接纳自己的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孩子疼了,怕了,生气了,难过了,就是真的有这些感受,不要说“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不要生气,先给他玩一会儿”,也许我们本意是安慰,但在孩子听来,这些都是在否定自己的感情。
二、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其实,在接纳孩子感情时,他的情绪就已经平复大半,这时,家长再引导他正视自己的情绪,解决问题,孩子就能慢慢学会正确的处理这种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他们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例如对于学龄前儿童,他们有不同程度的自我中心倾向,即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意识不到他人的观点和感情,特别是1~2岁的学步儿,更是会用“试误法”来学习“如果我…,会发生什么”,比如他们会把沙子倒到其他小朋友头发里。所以,在教导这些年龄段的孩子遵守公共秩序、分享等社会性行为时,要理解他们的“无知”,并非出于故意。同时,父母不能抱着一教就会、会了就不会忘的期待,多次、反复是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看到上面的内容,有的妈妈可能会疑惑了:完了,连孩子摔倒了怎么扶都有讲究,怕不是又在贩卖焦虑,我!好!难!呀!
我起初也有这种困扰,但很快又打消了顾虑:我们学习这些知识和方法,是为了减少犯错,能在已有的经验上做得更好,而不是要求自己做的完美无缺。如果已经有了不对的做法,那我们争取慢慢调整,但不必为了自己的每一次不恰当回应自责。如果真的很在意,那就去跟孩子道歉,说明自己哪里做的不好,下次怎么做。
毕竟,发自内心的爱和尊重,才是一切方法的落脚点。
㈧ 情感引导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进行情感引导?
从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对于父母来说,情感引导可以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加深感情。
第二,对孩子来说,情感引导不仅会帮助孩子学会认识、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还有助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情感引导会为孩子打造一件“保护盔甲”,从逆境中恢复、学会忍耐、控制冲动的能力。更能培养出坚强、合作、有责任感、善于调节自己情绪的孩子。
建立情感的纽带
陪孩子一起玩非常重要,这不仅可以释放孩子的能量,还为父母提供走进孩子世界的契机。孩子是通过玩耍来排遣内在情感和小烦恼的。当在玩耍中,给了孩子表达情绪的权利,当孩子被父母尊重,她们内心的不满和对立情绪就会减弱,更愿意与人和睦相处。
父母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一些选择机会,可以训练孩子的独立性,以便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他们能自己做决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等于在对孩子说,你重视他们的意见,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同情的力量
同情就是感受孩子的感受。家长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去感同身受,然后再作出恰当的反应。
了解孩子的性格
父母首先要认识和了解孩子的个性和他们在平日里的正常表现。有的孩子活泼,有的孩子害羞,作为家长你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来调整你进行情感引导的方式。
要认识不同的发育阶段
两岁或两岁以下通常最有效的手段是转移注意力。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鼓励他自己想办法来解决问题或者应付挑战,父母可以适当的提供一些建议。
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
一、播下种子
播下种子是要提前让孩子知道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情,以及你对他的要求是什么,如果事先知道要求是怎么样的,孩子就有可能合作。比如:今天晚上我们要出去吃饭,也就是说我们要在餐厅里安安静静的吃饭,不可以到处乱跑,也不能大喊大叫。出发前说一次,路上说一次,进饭店之前还可以问一次,还记得之前妈妈说过的话吗?
二、观察和判断
观察和判断的本质就是关注。我们关注孩子的个性、孩子的行为,还要关注到孩子的需要。
三、聆听
聆听对情感引导至关重要。听孩子说话,需要同时用你的眼睛和耳朵去关注他,尽量和他的视线齐平,观察他的肢体语言。让孩子感受到你确实在专心致志的关注着他。
四、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遇到让她情绪激动的状态时,或者在他表现不好的时候,他是最需要你去接受并回应他的感受。父母要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给他们示范该如何去做。“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你需要妈妈的帮助吗?“”我能感受到你很难过,可以说说吗?”
五、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不是简单的告诉孩子怎么做,而是引导孩子学会怎么做。
那你看咱们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太好了,你的这个想法就叫做分享。这时候孩子才学会了什么叫分享,更乐于去分享。
情感引导的其他注意事项
让你的言行保持一致。为了有效的进行情感引导,一定要让肢体语言和话语保持统一。
让孩子知道大人会帮助他。我们尽力发挥各方面的技能,用观察、倾听、辨别情感,跟孩子孩子反复说帮助这个词,然后再给予他们帮助,这些棘手的情感状况,正是增进和孩子感情的绝佳机会。
情感引导实践。情感引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练习变得更加的容易。
该认错时就认错。我们不仅是孩子的情感引导者,更是他的榜样。当我们在扮演榜样的过程中,要牢记自己首先是一个正常人,其次才是一位家长,所以难免会偶尔倒退到过时和无效的教育手段上去,只要能够及时的终止自己的错误行为,并马上修复你与孩子的关系,你的一时不慎和缺点反而会激励你成为更好的榜样。道歉的内容一定要具体,要点明自己错误所在,并和孩子分享你当时的心理状态和之后的感受,这样你也向孩子证明了自己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要让孩子知道不完美并不是错误,所有的人都会犯错。,父母勇于承认错误,就是在用自然和健康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去面对世界的不完美,并指导他们去建立和维持与他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