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孩子不黏妈妈
① 宝宝不粘妈妈粘爸爸原因
普遍来看,3岁以下的孩子更喜欢和妈妈腻在一起。孩子依恋母亲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增强孩子与他人交往的安全感,有利于孩子日后与他人建立亲密和信赖关系。但是孩子过分依赖妈妈,而疏远爸爸,只喜欢时时刻刻呆在妈妈身边,就需要引起父母爸爸妈妈的注意了。
背后的原因可能有:
1、宝爸陪伴宝宝的时间过少
虽然作为一家之主,爸爸的工作忙碌,回家已经很累,陪宝宝的时间很有限。主观原因,爸爸有大男子主义情结,觉得照顾宝宝是女人的事情,哪是大老爷们干的事,拒绝陪宝宝玩。甚至有些爸爸,更愿意打王者荣耀,玩游戏也不愿和宝宝玩。
2、爸爸和妈妈的教育方法差别大
母亲通常比较温柔,有母性关怀,对宝宝的要求更有耐心;而父亲则比较严肃,原则性强,要宝宝独立。母亲能更好的理解宝宝,和宝宝心灵交流;父亲比较专断,更多的是直接强制。
3、爸爸不懂如何和宝宝玩
虽然有些爸爸很想和宝宝玩,但不知道如何哄宝宝。很多时候都是事与愿违,把宝宝弄哭,一哭,爸爸更是束手无策。
当爹的,到底如何获取宝宝的芳心?
1、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加入养育宝宝的重要性
男性和女性的气质特点不同,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各有优缺点。父亲能在意志力、自信力和智力等方面影响宝宝,对培养宝宝的良好性格极其重要。宝宝只有在爸爸妈妈共同的爱和关怀下,才能获得最稳固的安全感,人格才更健全,更好的被爱和爱他人。
2、坚持天天和宝宝互动一定时间
亲子互动中,爸爸对宝宝的爱和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宝宝的性格和生活习惯。
3、提高和宝宝相处的质量
爸爸不要嫌宝宝烦,琐事多,要多点耐心,用心学习怎么和宝宝玩,通过聊天、讲故事、玩游戏、户外散步等,多拥抱、抚摸宝宝,增强和宝宝的感情纽带。
分析:宝宝为什么喜欢妈妈?
本宝宝的本能,就是粘着妈妈
妈妈可是宝宝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了,对于刚出生没多久的宝宝来说,他们还没有独立个体的概念,只要饿了要喝奶的时候,妈妈就会喂奶,让自己吃饱。于是宝宝就会本能地想要粘着妈妈,而妈妈一旦离开,宝宝就会认为妈妈再也不会回来,产生被遗弃的恐惧。所以宝宝粘人时,想想宝宝的哭声中有多少是担心妈妈不再回来的恐惧,妈妈们就不会再嫌宝宝烦了。
需要安全感,只想和妈妈粘在一起
对于宝宝来说,出生以来陪伴他时间最长就是妈妈了,妈妈是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最亲近的人。每当到了晚上的时候,四周光线变暗,宝宝心里会变得恐慌,特别需要妈妈给予他温暖和安抚,这个时候只有闻着妈妈身上熟悉的气息,听到妈妈熟悉的声音,宝宝才会感到安全,才能安心地入睡。
② 宝宝快一岁了,不是很粘妈妈,这是孩子没有安全感吗
家长对于孩子都是非常关注的,因为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加的出色。所以家长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自己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宝宝快一岁了,但是并不是很黏妈妈,这是因为孩子没有安全感吗?
这个时候妈妈也不喜欢太过担心,因为有很多妈妈感觉孩子不喜欢自己,所以这个时候妈妈的情绪也会变得特别的焦躁。但是这比较正常,所以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而且妈妈这个时候也应该耐心一些,一定要多陪伴自己的孩子。
③ 孩子长大后为什么和妈妈越来越不亲
身边有的孩子,小时候总是离不开妈妈,即使有时妈妈态度不好,孩子也还是最爱妈妈,非常亲昵,但孩子长大后,和妈妈的距离越来越远,有了隔阂,再也不亲了,一般这个时候,妈妈喜欢说一句话“越长大越不听话,翅膀硬了”!
虽然孩子长大后,会有自己的想法,也表现得比较有主见了,但还是和妈妈关系好的话,心里的距离还是近的,如果妈妈自己感觉到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那这个时候,需要妈妈想想自身的问题了。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和妈妈有距离感,并不全是孩子造成的,而大部分原因在妈妈身上。
朋友筱筱和儿子就是这样,以前关系很好,有说有笑,但现在筱筱和儿子几乎没话说,特别是筱筱儿子小乐从不主动给筱筱说话,这是从小乐六年级开始的。
筱筱说当时接小乐放学,小乐老师跟自己说了小乐最近的表现,说完后,筱筱很生气,因为儿子表现不好,筱筱也没多想,正在气头上,就在老师面前教训起小乐,旁边还有很多同学和家长,小乐只有听着,闷不做声。
回到家后,小乐将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没有吃饭也没有说话,第二天还是没有和筱筱说话,筱筱这才意识到自己昨天说的很过分,给小乐道歉后,小乐依旧没有说话。
筱筱老公知道这件事后,批评了筱筱,说筱筱太冲动了,小乐已经上六年级了,现在自尊心很强,还当着那么多人面说他。
四、品行不端的妈妈
有的妈妈品行不好,而孩子在学校受到了良好教育,回家后会看不惯妈妈的做法,时间久了,会特别嫌弃妈妈,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距离了。
其实和孩子相处很简单,只要妈妈对孩子是真心的,那么孩子一定可以感受的到,并且懂得尊重孩子,不随意打骂孩子,做一个品行端正的妈妈,这样的话孩子只会和妈妈越来越亲近。
④ 我家宝宝不粘妈妈,我应该怎么办呢
那需要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平时要多带孩子,和孩子做朋友,建立好孩子的安全感。
1、0~3岁,尤其是1岁半至3岁之间,是培养孩子的依恋关系的敏感期。
2、在宝宝3岁前妈妈要全身心地呵护、照顾孩子,每天至少要保证有2小时陪伴。
3、孩子在3岁前,千万不要完全丢给保姆或者爷爷奶奶带,如果妈妈必须与孩子分离,在孩子3岁前分离最好不要超过3天,
4、6岁前不要超过一个星期。如果孩子与妈妈分开的时间长了,其本来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可能会中断。而孩子与父母的亲密关系是所有亲密关系的基础,只有与妈妈的爱连接上了,才能去爱别人。
⑤ 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亲近,究竟是为什么呢
你要知道孩子的世界是很单纯的,对于他们而言,谁对他们好,他们自然会以同样的态度去对待这个人;当然谁对他们不好,他们也是会有感觉到,他们自然也不会跟这个人有多么的亲近。
二、父母不能理解孩子。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父母不能理解孩子,很多父母他们只是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来不会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为他想。如果长时间都是这样的话,孩子跟父母之间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远。
⑥ 百问百答 | 我家孩子1岁3个月了,完全不黏妈妈,正常吗
宝妈提问
宝宝1岁3个月,为什么不黏妈妈呢?每次我去上班他都能很好地说“再见”,不哭不闹。邻居的小孩子看见妈妈出都会哭,只有我的宝宝不哭,是不是因为妈妈对他的爱不够多?
菁鹰宝宝回答
宝宝不黏妈妈的原因有很多。
1. 可能是妈妈照顾得不够多
可能是妈妈照顾得不够多,孩子更信任其他养育者。生活中可能平时照顾孩子起居的是奶奶或者保姆,那么孩子跟妈妈之间的情感联结可能就不够。
2. 可能是孩子有安全感
可能是孩子有安全感,孩子和妈妈之间的互动质量比较高,是安全的依恋关系,所以就表现得没有那么黏人。
菁鹰宝宝建议
如果孩子不黏妈妈,菁鹰 宝宝处理的建议:
孩子安全感、依恋关系的建立需要时间的培养和情感的流动,妈妈应该加强和宝宝之间的互动。妈妈与宝宝相处的过程中,如果宝宝要黏妈妈,这时候妈妈的态度十分关键,如果妈妈表现出冷漠或者对于孩子的需求不耐烦,那么孩子可能会受挫,这时妈妈应积极地给予回应。
⑦ 如果孩子不黏妈妈反而黏奶奶,应该怎么办
所以妈妈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缺少对孩子的陪伴,虽然我们也理解妈妈一定是最爱孩子的,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失去了陪孩子的时间,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只要高质量的陪伴才有助于建立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宝妈可以固定时间给宝贝亲子阅读,一方面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给孩子难得的温馨的亲子时光。当妈妈宝贝抱在怀里,温柔而平和的阅读一本孩子喜欢的绘本,那种甜蜜和温暖,孩子能够体会的到。
孩子最能摸透大人的心思了。谁在家里有地位,谁说话管用,孩子一清二楚的。当妈妈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奶奶不能和妈妈意见一致,经常护犊子,否认妈妈的观念,让妈妈威信树立不起来,常常半途而废。如果在相同的情况下,先不要急着与奶奶或者孩子红脸,观察几天奶奶对待孩子的态度,留心为何孩子愿意听老人的,肯定是有原因的,仔细观察一下。
每个孩子都喜欢玩具。你可以找一些理由,比如六一儿童节、孩子生日、表现好的奖励等这些作为理由,给你的孩子买玩具嘉奖他/她。这样慢慢的孩子会记得他有一个特别疼爱自己的妈妈,逐步建立好印象。这样孩子也会慢慢听你的话了。
⑧ 宝宝八个多月黏奶奶不黏妈妈
依恋分为“安全性依恋”和“不安全性依恋”。不安全性依恋主要表现为焦虑一一回避性依恋和焦虑一一抗拒性依恋两种。这两种不安全性依恋的共同点是孩子的焦虑感较强。有焦虑一一回避性依恋的孩子时常表现出回避母亲的亲密行为,当母亲接近他时,他反而转过身去。 有焦虑一一抗拒性依恋的孩子则表现为抗拒母亲的安慰和接触,对母亲缺乏信心,也缺少对外界的探索。 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形成不安全性依恋呢?心理学研究认为,早期的“母性分离”是一个重要原因。所谓“母性分离” 不仅指缺失母亲,也包括缺乏母爱,缺乏一个固定的、关心孩子的照看人,更重要的是缺乏一个刺激丰富的照看环境。婴儿在一个缺乏相对固定的、敏感的照看人的环境中,无法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交往模式,无法建立特定的依恋关系和良好的依恋类型。 因此,为了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应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照看环境中,有相对稳定的照看人。在现实生活中,母亲(或其他照看人)与孩子的短时间分离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短暂的分离不但无害,反而有一定的益处。有研究表明,习惯于短暂的愉快分离的孩子,对于不愉快分离(如母亲外出、生病住院等)也不会有多大的苦恼。孩子与家长相处的质晕,比相处时间的长短更为重要。
⑨ 让孩子变得更独立、不再那么粘妈妈的秘诀是什么
可以借助这三个小妙招,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会独立。
一、玩"躲猫猫"的游戏
若是家长强行要求让孩子必须独立,那么他们内心会觉得恐惧,甚至以为妈妈不要自己了。因此严厉的方式,并不适合让孩子独立,反而会加剧他们内心的恐慌。分开的过程需要缓慢,同时还需要有耐心才行,家长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打开,说不定事半功倍呢。
陪伴孩子的途中,跟他协商一起玩游戏,然后暂时离开他的视线一小会儿。让孩子感受一下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感觉,并且邀请孩子去寻找。这个过程,他会觉得很有意思,这样妈妈哪怕躲起来五六分钟,孩子也不会觉得难过。当然,离开的时间也比较重要,最好选择孩子情绪高涨的时候。要是能够在"重逢"的时候,给孩子一个仪式感满满的拥抱,说不定他会更开心哦。
二、让他人代替父母去陪伴
生活中,孩子依赖的对象是固定的,这时可以试图分散他的注意力。可以请家里其他的大人去陪伴及照顾孩子,父母减少陪在孩子身边的时间,让他适应被别人陪伴。慢慢的,孩子会体会到不一样的快乐,自然注意力也会被其他人所吸引。对小孩来说,一旦适应之后,就会变成习惯。
只要他适应了跟妈妈分离,那么很快孩子黏人的行为就会逐渐减少。因为他知道,旁人也能给他更多不一样快乐,而这些是妈妈给不了的。
三、试着放手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有些妈妈平时管得宽,习惯性去包办孩子的生活,所以才让他们养成了依赖及黏人的毛病。换句话说,孩子的黏人就是父母的不放手导致的。因此要试着给孩子信任,然后放手让他们去独立做决定。在独立的空间里,孩子可以自由的玩耍,自由的做决定。
当然,父母要确保提供的空间是没有安全隐患的,这样孩子哪怕一个人,也不用过分的担心他们。其实独处的环境,对孩子的独立和思考都是很有助益的。成长路上,独立包括很多方面,不管孩子学会哪一样,对他未来都是好事。
⑩ 为什么宝宝更爱爸爸却不爱黏你教育孩子,父母战线要统一
很多家庭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小孩子更黏爸爸或者妈妈。以前我也更喜欢妈妈,我发小就更喜欢爸爸,后来自己有了孩子才发现,原来这种情况是有原因的。
我是个瞎操心的性格,家里什么事都爱管,可能和孩子爸也有关系。他的态度是只要不过分,怎么样都行。就比如在教育小孩的问题上,孩子做错事我会去制止,他却觉得小孩子天性使然,不要去限制太多。
有一次宝宝咬玩具被我看见了,这还了得。本来玩具细菌就多,吃到嘴里难保不会拉肚子,而且一旦养成咬玩具的习惯,万一误食了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我就训斥了他两句,叫他不能再这样做了,没想到这孩子估计是平时被爸爸惯坏了,竟然还挺倔的,等我转过头继续做事的时候,他咬得更响了,似乎是在和我故意发脾气。
这下可把我气坏了。我跟他说玩具不能咬,万一你吃进肚子里了,到时候肚子痛只能进医院。可是这熊孩子完全不听话,气得我吼了他几句,他就可怜巴巴的坐在地上。果不其然爸爸又开始打圆场了。一边摸着宝宝的头说“不哭不哭哈,摸摸头,妈妈再凶你就让妈妈变成小猪猪”,一边转过头来跟我说,宝宝这么小,你凶了他他也听不懂啊。
孩子爸这么大一个人学着小孩子说话,让人好气又好笑。本来紧张的气氛,完全被打破了。于是这次教育又以父子两联合一气告终。
虽然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但我始终认为父母之间的这种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夫妻双方在没有沟通的前提下,教育孩子的方式出现了分歧,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最常见的就是两个大人之间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孩子在不辨是非的情况下,肯定是跟着顺着自己心意的那个人走的。这样不仅无法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事,下次还是会顺着自己的心意来做事,犯同样的错误。
双方教育方式不同,还会出现我们上面说到的,孩子更黏父母中的某一方。一个人在教育时,另一个人在安慰,势必会让孩子形成这样的意识:妈妈总是批评我,在她面前做这个不行做那个不行,经常被她说,不喜欢和妈妈在一起;爸爸最好了,爸爸什么都帮我,都不会骂我,所以爸爸是好人。于是在孩子心中自然就更亲近爸爸,不想和妈妈待在一起。
在教育孩子方面,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始终有家长这样认为:孩子年龄太小时,我们不应该去抹杀他们的天性,所以不要对孩子有过多的指责。但是,孩子并不是所有的天性都是正确的行为,我们需要对他们做适当的引导,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父母,怎样教育孩子才能减少分歧,帮助宝宝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呢?
1. 教育孩子方向要一致
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父母最好提前做好沟通,一定要保持一致的态度。在老一辈的教育方式中,有的人喜欢用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其实这种方式非常不妥当。双方教育方式不一样,会让孩子养成“看脸色行事”的习惯。当孩子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就得到大人的安慰,反而会让他产生一种“自己没有做错,却受到指责”的感觉,长久下去还容易产生逆反心态。
2. 一方在教育的过程中另一方最好别插手
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双方肯定会有产生分歧的时候。在一方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另一方即使有疑问,本着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原则,也不要去插手。等到事情结束后再进行沟通,讨论一下刚才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下次是否有更好的沟通方式可以改进。
3. 教育之后应该进行适当的安慰
很多孩子犯错后被家长教育时是带着情绪的,当时对他们的教育不一定能真正听进去。在事情结束要给孩子适当的安慰,等到气氛缓和下来后,再一次用温和的态度指出他们的错误,并告诉他们不听话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时他们的情绪已经稳定下来,通常都会非常乖巧听话,跟他们好好讲道理也更容易听进去。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作为父母还有很多需要摸索的地方。我们要和孩子一起磨合,一起学习,与宝宝共同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