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理解不了孩子的心理
Ⅰ 为什么父母总是不能理解孩子
身为父母,尽管很爱孩子,但大多数父母做事情的时候,都不曾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他们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也导致了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隔阂,父母只考虑了自己的立场,没有考虑过孩子的立场,这也是大多数父母无理解孩子的原因。
很多父母在对孩子做一些事情时,都不曾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也不能理解孩子的心情。比如:拿孩子做比较时,他们只想着要去激励孩子,却不曾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也不曾考虑过孩子的立场,也不能理解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这也是父母无法理解孩子的原因。
影响:
1、失去孩子的信任
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人,孩子在孩童时期,就会和父母建立起依恋关系,父母可以说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够理解他们,共情他们,但父母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理解孩子,这样的伤害远大于打骂孩子,父母对孩子的不理解,将会失去孩子的信任。
2、伤害孩子的心灵
大多数父母都是只看结果,不结过程,尽管孩子为了考上好成绩,已经很努力了,但父母只会看孩子的学习成绩。当孩子考的成绩不如意时,他们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他们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指责孩子,拿别人家优秀的孩子和他做对比,打击他,嘲讽他,父母这样的行为,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Ⅱ 为什么父母就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总是把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较
有很多的父母都没有去了解孩子的心理,也根本不会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且更多的父母是把自己想要的东西附加在孩子的身上,包括孩子在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大人和孩子对事情的看法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造成了父母和孩子有很大的代沟。
还有就是当自己的孩子与比别人家的孩子相比,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家的孩子强,那么作为父母都非常的高兴,因为孩子是他们的心头宝,所以喜欢听到别人夸赞自己的孩子非常聪明,这个时候父母听上去都感觉面上有光,比夸赞他们自己还高兴。
Ⅲ 为什么有些家长总是不理解小孩的想法呢
作为父母,他们总是有自己的思维惯性。他们认为他们的孩子是自己抚养长大的。他们能不理解他吗?此外,生活经验比孩子丰富,所以他们经常不能完全听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代沟的存在。但是我们不应该因为代沟而轻视别人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代沟带来的差异。第二,父母可以改变他们的心态,以更积极的态度学习新的东西,和他们的孩子更亲近。孩子们也可以耐心地向父母解释沟通,并努力缩小代沟。
总之,代沟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代沟,积极缓解代沟带来的摩擦和麻烦。
Ⅳ 当我们慢慢长大,为何父母却难以理解我们的内心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慢慢意识到现在就连00后也是慢慢成年了,身边所有的孩子都在慢慢长大,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是我们心中的神,我们觉得父母说什么都是对的,很顺从父母的心,但是呢等到我们长大成人步入社会之后我们却觉得父母和之前不一样了,不是那么万能了,父母是很难理解我们的内心的。我们今天就来说说为什么当我们慢慢长大之后,父母却难以理解我们的内心了呢?
以上的就是我自己的看法了,大家要是有别的看法的欢迎和我交流讨论。
Ⅳ 很多父母都搞不懂孩子在想什么,这是为什么呢
引言: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是很多父母共同的烦恼,很多父母在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会想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呢,这些问题的根源其实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沟通。每个人都有他独立的思想,我们不能左右别人的思想,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样,所以其实父母搞不懂孩子在想什么,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不用太苦恼。
二、有代沟
父母和孩子之间相互不理解的一大原因,也是因为代沟,很多孩子不理解父母的想法,而父母也不理解孩子的想法,这是因为两代人之间的思想有差距,在平时父母也不必强求孩子,按照他们的想法生活和行为,也不需要完全的理解孩子们的想法,这样就会让亲子之间的感情变得更好。代沟是很容易产生的,但是如果正确地看待代沟问题,就会让亲子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Ⅵ 为什么家长永远不懂孩子
孩子的世界,家长永远不懂,我觉得这是很多孩子的一个内心声音 。其实孩子的世界,家长永远不懂,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
首先,不会尊重。
很多孩子的世界,家长不懂的原因,首先就是因为我们家长不会尊重孩子 。其实孩子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孩子生下来之后,他就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思考。他需要的是家长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自己才能够有自信,但是我们很多家长都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家长觉得自己是家长,孩子就必须听我们的。所以这种局面就造成了孩子内心有很多事情不愿意告诉家长,慢慢的就和家长形成了两个对立面。
其次,不会平等。
还有一点就是说家长不会平等的对待孩子,好多家长认为我们是家长,那我们就要以家长自居,我们就要用自己的威严或者是其他的方式控制住我们的孩子,不让他们自由发展。其实这是错误的一种做法,孩子也需要平等对待。 只有我们平等的去对待孩子,孩子自己内心才会有足够的动力或者是信心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家长总是想用自己的想法去束缚住孩子,这样我们的孩子就像是被绑住了手脚,无法动弹。
再次,不会换位。
另外就是家长不懂得孩子世界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家长不会换位思考。很多时候,在和孩子之间有问题的时候,如果家长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就能够体会到孩子内心的想法,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明白孩子的感受。只有学会换位思考,我们才能够真正明白孩子的问题, 帮助孩子走解决一些问题。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很多家长都做不到这几点,所以说孩子的世界,家长永远不懂。
Ⅶ 父母为什么不理解孩子原因是什么
很多家长和孩子朝夕相处,但是确依然不懂孩子的内心,很多孩子也会抱怨为什么家长不理解自己。下面我为大家介绍,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
父母不理解孩子原因
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群在反应,不知道孩子将来想干嘛,对他们了解太少。但反过来想想,其实我们过多的关注的是怎么给他提供物质上的关心,穿的好,吃的好,在心理需求和成长关怀上,我们家长也需要自省一下,真的用心了吗 ?
如果家长为了挣钱,而远离了孩子的 教育 ,那么我们挣那么多钱,留给谁花?如果因为忙,而没办法参加学生家长会,无法参加孩子成长的每个节点的重要仪式,那么,我们又怎能了解孩子?
一个客户的饭局,也许会让生意上多金,提升家庭生活品质,确换不来孩子在家满满的期待;一个朋友的邀约,一个陌生人的来电,都会让我们费劲心思去殷情陪待,你们了解客户、了解朋友要比了解孩子多的多,是因为时间的缺失忽略了对孩子真真切切的爱。
有调查显示,一个家庭,家长能够花时间陪孩子成长,能进行有效沟通的家庭,幸福指数会更高一些,多以,在工作之余,尽可能的多花时间陪陪孩子,听听他都说了些什么,看看他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作为最亲密的人生导师,你相比自然也知道怎么去帮助他。
切记:不要把挣钱当做目的,挣钱只是为了提升爱的品质,如果对孩子,对家庭的爱都无法保证,那么挣钱还有什么用呢?
在这里如果您是家长,请花两分钟想想怎么能够基挤出时间给孩子,千万不要做只能提供孩子物质需求的提款机;如果您是高考的考生,那么希望你能了解你的父母的努力,因为你是他们的唯一,没有理由不爱你。
孩子的特征孩子认知特征
在孩子阶段,从婴儿开始,最初的思维比较多的是直观的动作思维,很多东西你给他讲他听不懂的。比如说我们把一杯滚烫的开水倒进玻璃杯,告诉他这个东西烫,不能碰。他说什么叫“烫”,他不理解,你让他亲自用手碰一下,触摸过了才知道那叫“烫”,他是通过一个动作理解了“烫”,所以光跟他讲抽象道理没有用。然后再逐渐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要借助具体事物的形象,要借助自己做过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
可是教育者对孩子的这个特征不太了解。比如有一对夫妻都是大学 毕业 生,辅导自己家的孩子写小学一年级的应用题。这道应用题是文字题,其中有一句话叫白兔比黑兔多三只。可是这孩子死活不理解,一直认为黑兔比白兔多。父亲颠过来倒过去解释了无数遍,结果他就是不理解,后来父亲不干了,换母亲上场。母亲说,你把这句话给我读出来。他读了白兔比黑兔多3只。问他什么兔多,还是黑兔。结果这对夫妻实在不耐烦了,就训斥孩子,说这么简单你都不理解。孩子被训斥之后也着急了,说明明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黑兔多3只,你们俩怎么都说白兔多。我们认为很简单,但是他不认为简单。
比如我孩子上托儿所的时候,有一次我带他去托儿所,他问爸爸这是什么,我说这是水泥。水泥干什么用的?人家修房子用的。为什么修房子?我说房子用的时间长了。房子为什么用的时间长了?好多年前人家没地方住。那好多年前人家为什么没地方住……他会连续不断问你几十个为什么。针对这种情况,其实有些问题的答案我们作为教育者,家长或者老师,可能自己也没有把握,但是我们要有一种态度,要应对他。不然的话,你总是说他烦死了,或者到学校教育以后基本上是标准答案来控制他,因此孩子以后就没有问题意识了。所以有人讽刺,说孩子在入孩子园、入学校之前是大大的问号,受若干年的教育出来以后什么问题都没有,都变成句号了。
孩子情感特征
第二个讲孩子的情感特征。孩子阶段首先是逆反心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期时他会逆反,然后到了青春期他会逆反,不听老师、家长的话,叫往东他往西,给教育者带来了难题。但是我们教育者包括家长仍然要意识到,这是成长过程中必然表现的一种正常现象。如果你指望孩子从来不逆反,从小到大每句话都听你的,那这个人这辈子没出息。
第二个特征是自我中心,只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这是一个很强烈的表现,很多心理学实验证明过这一点。自我中心在行为上、在情绪里就表现出来,可是我们家长不理解。比如我以前住集体宿舍的时候,隔壁住了一个小朋友,冬天快来了,她妈妈给她买了一件漂亮的新棉袄。第二天早晨上孩子园之前给她穿上新棉袄,结果她就是哭闹。妈妈不懂得孩子为什么哭,但早上时间宝贵,来不及问什么原因,也不给她讲道理,把棉袄给他穿上就下楼去上孩子园。到了傍晚孩子从孩子园回来,我就问,你妈妈给你穿了一件很漂亮的新棉袄上孩子园,你为什么还要哭还要闹。结果她说那朵花在背后有什么意思。原来在这个新棉袄的背后绣了一朵大红花,我们正常的穿法就是这个花在背后,可是她自己看不见,想把这个棉袄从前面套上,扣子扣在后边,这样低头就可以看到那朵大红花,就满足了。这是她的愿望,可是我们成人包括服装设计师根本没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她妈妈也没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就认为孩子不讲理。
另外,他们的嫉妒心强,我没有的你有,我千方百计让你变得没有。有时候这种嫉妒心会到达一个违法、变态的程度。再者,现在的孩子缺乏快乐,尽管整个社会的经济在发展,家庭经济在发展,可是经济发展与快乐指数不成正比,孩子也是这样。因为我们给予他的负担太重,我把现在的孩子称为“千斤顶”。“千斤顶”是很小的东西,他要把一辆两吨的汽车顶起来压力很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教育系统的人,如果有压力,总有办法往下移,可是唯独在他那没有办法再往下移。
孩子行为特征
以上就是情感特征,那行为特征呢?孩子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有自己的需求,要发展自主性、主动性。可是我们的家长,爷爷奶奶不给他自己做,一个很小的书包也不让他背,什么事情都不让他做。按理说孩子园阶段可以给予孩子很宽松的环境,让他自由地、无拘无束地表达。可事实并非如此,比如我孩子在孩子园的时候,孩子出去春游、秋游以后,要求回家完成布置的作业:把你今天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讲给你爸爸妈妈听,然后由爸爸妈妈把你说的话记录下来,整理出来,打成电脑稿,配上旅游的风景交给老师。很多家长都爱面子,孩子的讲话显然是不合语法的,逻辑性不强,会重叠,可是家长整理得漂漂亮亮以后交给老师,老师看到哪个好就用红笔画出来,挂在走廊两边的橱窗里面,然后家长相互看、相互攀比,最后这些东西全是家长的作品,不是孩子的作品。
还有比如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在孩子阶段语言发展容易出现假象的、表面的口吃现象,说话时一个一个词汇不断地重复,一句话说得断断续续。我们看起来就是所谓的结巴、口吃,但是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吃,不是作为人格特征的口吃,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暂时的现象。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没有掌握语法结构,词汇很贫乏,说了一个主语以后,他得想后面的谓语动词应该跟什么,所以他就不断地把前面那个主语重复再重复,然后再等待,于是就表现得结巴,我们讲外语也是这样。很多家长看到这种情况以后就训他,说你想好了再说,你慢点说,你不要结巴。你越训他,让他越紧张,他可能真的成为了结巴。所以在这个年龄阶段出现这种语言表达的暂时现象,我们别管,当他掌握语法结构了,词汇丰富了以后,就像我们学英文熟练以后,讲话自然就流利。
另外,孩子会表现出老毛病重犯的现象。我们不可能指望通过一个阶段的教育,就彻底消除孩子的不良的行为,消不掉,他会出现几次反复。比如他的不良行为表现频率很高,经过你慢慢教育、训练以后,慢慢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还有一点的时候,结果几天以后,或许你没有关注他,或者不在他跟前,结果他又出现老毛病重犯,然后经过慢慢训练又下来,下来以后再过几天又跳过去。所以一个不良行为的消除,包括一个观念,会经历若干次的反复。所以在教育里出现一种原理叫做反复抓,抓反复,他有这种必然性。我们要了解的,不能说这孩子无可救药了,就放弃。
孩子心理的时代特征Ⅷ 为什么父母,总不理解孩子的想法呢
父母总不理解孩子想法的原因大概是:
一、现代人之间有代差,加上平时缺少有效的沟通,使孩子的一些想法与大人的理解有偏差;
二、大人比较霸道,自认是长辈无需理采小辈的想法。
Ⅸ 为什么父母不理解孩子呢
1、父母小时候也没有被理解过,所以没有感受力,没有同理心。也就是,父母传承了,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
2、父母有父母的经历和想法,他们会很自然地认为,自己有经验,说的话就是对的。因为缺乏同理心,他们自然就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
3、你认为说清楚,说明白了,其实,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跟父母沟通,彼此都有自己的“认为”,而且每个人的理解力还不一样。你觉得简单的东西,对方不一定就能理解。
其实,沟通的冲突就是彼此都各执己见,互不想让,才会不断的发生。在这其中,只要有一方能够耐心倾听对方的想法,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或许,冲突就不会发生,彼此的沟通也会顺畅很多。
我们不可能改变对方,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而且,理解是相互的。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谁会先走出“耐心倾听、同理对方”这一步?父母?还是你自己?
Ⅹ 为什么父母不能理解孩子
1、父母小时候也没有被理解过,所以没有感受力,没有同理心。也就是,父母传承了,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
2、父母有父母的经历和想法,他们会很自然地认为,自己有经验,说的话就是对的。因为缺乏同理心,他们自然就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
3、你认为说清楚,说明白了,其实,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跟父母沟通,彼此都有自己的“认为”,而且每个人的理解力还不一样。你觉得简单的东西,对方不一定就能理解。
其实,沟通的冲突就是彼此都各执己见,互不想让,才会不断的发生。在这其中,只要有一方能够耐心倾听对方的想法,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或许,冲突就不会发生,彼此的沟通也会顺畅很多。
我们不可能改变对方,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而且,理解是相互的。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谁会先走出“耐心倾听、同理对方”这一步?父母?还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