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太后为什么害李妃的孩子
‘壹’ 刘妃是谁,为什么要害李妃
宋真宗盼子后继江山,恰好两位王妃李妃和刘妃同时有了身孕,于是真宗颁诏封先生皇子者为后。李妃先产子,刘妃生妒,与太监郭槐密谋,用剥皮狸猫换出太子,并命侍女寇珠将太子抛入御河。珠不忍,求助总管太监陈琳。陈将太子密送八贤王府抚养。
刘妃又诬陷李妃产妖,真宗偏信,将李妃贬入冷宫,册刘妃为后。十二年后,刘妃所生皇子夭亡,八贤王将收养的太子赵祯过继给真宗,得封太子。
因太子与真宗面貌相似使得刘妃生疑,火烧冷宫,并命陈琳拷问寇珠,珠不屈触柱自尽。又过五年,太子继位,陈琳寻回被救的李妃,通过八贤王做寿,将刘妃、郭槐一网打尽,李妃终于沉冤昭雪,母子重圆。
这个故事流传到南方租借地上海,被改编成京剧搬上戏台,演出后轰动上海,后被改编成评剧、豫剧、黄梅戏、吕剧、湘剧、潮剧 等等各种剧种,竞相传唱。民国时期这个故事深受蒋公喜欢,国军退居台湾后,台湾歌仔戏也改编有此剧。
(1)刘太后为什么害李妃的孩子扩展阅读
历史上仁宗确有认母一事。据历史记载,宋仁宗既非刘后所生,而是宫人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抚养并成为皇后,赵祯年幼继位刘德妃就成皇太后并垂帘听政。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不敢说。
后来仁宗生母李氏憋屈病重时才被刘太后晋升妃位,李太后病故,刘太后怕仁宗将来知道真相对自己不利、以皇后之礼给予下葬,第二年刘太后逝世仁宗左右有人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
言下之意,宸妃乃刘后所害。宋仁宗极为愤怒,多年来对刘太后的恐惧全部都变成了对刘太后的怨恨。原来正是因为刘娥并非自己生母,才会对自己那么冷淡,才会经常刁难自己。宋仁宗立刻下令,派兵包围刘太后寝宫,包围刘娥娘家。
然后派心腹前往李宸妃停灵的奉先寺,来到奉先寺之后,宋仁宗不顾大臣的反对,开棺验尸。当时,刘太后虽然去世,可是朝中大臣多是刘太后故旧,杨淑妃虽然也是后宫长辈,可是在朝中却势单力薄。故此,开棺却意外发现,棺材中的李宸妃面貌如生没有中毒的迹象。
宋仁宗撤去兵马下诏嘉奖刘太后的亲眷,燕王受到了惩罚,宋仁宗自己也亲自到刘太后灵前谢罪,焚香哭泣,说:“从今之后,在也没人会冤屈大娘娘了。” 可是,对揭开此事的养母杨淑妃,宋仁宗却没有任何怪罪。
‘贰’ 李妃死因之谜,宋仁宗生母真的是被刘娥毒死的吗
应该不是,在古代杀害妃子是十分严重的,刘后就算是地位再高 也不敢贸然出手。
‘叁’ 狸猫换太子事件出自哪个皇帝
宋仁宗赵祯 关于赵祯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传闻毕竟不是事实。据可靠资料记载,真宗病危时,惟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儿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后一次在寝殿召见了大臣们,宰相丁谓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诺,皇太子聪明睿智,已经作好了继承大统的准备,臣等定会尽力辅佐。更何况有皇后居中裁决军国大事,天下太平,四方归服。臣等若敢有异议,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当万死。这实际上是向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新皇帝,决不容许有废立之心。真宗当时已经不能说话,只是点头微笑,表示满意。事实上,真宗晚年,刘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谓等人的附和,因而真宗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真宗留下遗诏,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 这样,仁宗就在养母的权力阴影下一天天长大。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李顺容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这大概与刘太后有直接关系,毕竟她在后宫及朝廷内外都能一手遮天。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不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告诉仁宗身世秘密的。明道二年,刘太后病逝,仁宗刚刚亲政,这个秘密也就逐渐公开了。至于是谁最早告诉仁宗实情的,现在已很难弄清楚,凡是那些与刘太后不和的人均有可能向仁宗说明真相,但可能性最大的当是“八千岁”皇叔赵元俨和杨太妃。赵元俨自真宗死后,过了10余年的隐居生活,闭门谢客,不理朝政,在仁宗亲政之际,赵元俨突然复出,告以真相,应该是情理之中。杨太妃自仁宗幼年时期便一直照料其饮食起居,仁宗对她也极有感情,在宫中称刘后为大娘娘,呼杨太妃则为小娘娘,杨太妃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说出实情也是极有可能的。无论如何,仁宗了解了自己的身世。 蒙受了20年的欺骗,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当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其震惊无异于天崩地陷。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作出处理。此时的仁宗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竟死于非命,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仁宗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李氏是在临死时才被封为宸妃的,刘太后在李妃死后,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大权在握的刘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生母虽然厚葬,但却未能冲淡仁宗对李氏的无限愧疚,他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争论,最终,将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于太庙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奉慈庙的建立,最终确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年轻的仁宗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渐摆脱了刘太后的阴影。
‘肆’ 探秘真实历史中的狸猫换太子,刘太后为什么不杀李妃
要是真杀了,日后小皇帝知道了,那就是刘家大祸临头的时候了。
历史上大概是这样的,真宗宠爱刘妃,所以把李妃的儿子给刘妃养,这种事历史上很常见。仁宗登基,刘太后去世后,有亲王告诉皇帝亲生母亲是谁,仁宗很哀痛,以为被后妈黑了,但是调查发现他妈并不像传说中是被害死,反而得以厚葬,才没有找刘氏一门的麻烦。
‘伍’ 真宗时代的教训.是什么事件
传说在宋真宗的皇后去世后,刘妃和李妃都怀上身孕,为了争夺皇后之位,刘妃串通太监和产婆,在李妃分娩昏迷之际,用一只剥掉皮毛的狸猫换走刚出生的太子。真宗看到血淋淋的狸猫,以为李妃产下妖孽,怒将李妃打入冷宫。因此刘妃所生之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后来刘妃之子夭折,被换掉的李妃之子又被刘妃找到,养为己子。刘妃谗害李妃,李妃逃往民间。真宗死去,李妃之子即位。包公包拯遇到流落民间的李妃,得知真相,将李妃带回京城,设法让仁宗皇帝与生母李妃相认。真相大白后,已成为太后的刘氏惊厥而死。悲剧以中国人习惯接受的皆大欢喜收场,包公也被任命为宰相。
近年上演的电视剧则将传说置放于当时朝廷政治斗争的背景之下,进行了极大的铺衍,成为这一传说的最新版本。
历史上,刘皇后、李宸妃真实存在,并且仁宗确曾被刘皇后养为己子。从这样些许的历史事实而生发出来的“狸猫换太子”事件,从原始传说到电视剧本,人物形象愈发鲜明,故事情节愈发曲折,事件构架愈加张大。层累地造成虚构,早已将那一丁点真实淹没。
无论是原始传说,还是电视剧的最新演绎,“狸猫换太子”在事实层面上的荒诞不经非常明显。比如“狸猫换太子”事件的主人公包拯,出任知县,开始政治活动时,“狸猫换太子”的主角李宸妃、刘太后早在四、五年前已经相继死去。不过,剥开厚厚包裹着的荒唐,不仅可以透视出宋代政治不大为人所道的真相,观察到自宋代以来士大夫政治引导历史走向的大趋势,更可以向人们展示历史在逻辑层面上的真实,我以为,这正是“狸猫换太子”传说所体现出的另一层深刻意义。
宋真宗:在严酷环境中生长的庸懦皇帝
宋太祖凭借实力夺得政权,宋太宗则是在“烛影斧声”的疑惑之中登上的皇位,宋真宗才是宋朝第一个正常继统的皇帝。真宗是太宗的第三子,在嫡长为继的传统下,本来轮不到真宗来承继大统,可阴错阳差居然就落在了他的头上。
长子元佐,原本是太宗作为继承人培养的,但由于反对太宗迫害叔侄,佯狂放火烧宫殿,被废为庶人。次子元僖则跟太宗关系紧张到快要兵戎相见的地步,后来不明不白地死去。真宗是按顺序轮到的,但其中也有寇准说项的因素。不过,在多疑的太宗下面,做继承人并不舒服。真宗在担任开封府尹时蠲免属县租税,让太宗感到了收买人心的不快。承唐末五代百年混乱之后,都城的人看到首次册立的太子真宗,欢呼为“少年天子”。这事传到太宗耳中,跟寇准抱怨说:“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类似的事情一定不少,为了保住继承人的位子,真宗只能更加低调,临渊履冰,小心翼翼。如请求对太宗指定的老师李沆等每见必拜,不让大臣对他称臣等。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从一开始,这个少年天子的自尊心便已消失。在他即位之初,见到吕端等大臣时,常常是又鞠躬又作揖,并且还不直呼其名。真宗对大臣的这种态度,与他一直生活于太宗的阴影之下有关。
真宗在即位之际,也经历了一场惊吓,差点没当成皇帝。太宗病重,内侍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就密谋拥立已被废为庶人的元佐。这一阴谋还极可能有李皇后参与。因此在太宗驾崩后,李皇后命王继恩去召宰相吕端。吕端一定是事先对阴谋有所察觉,所以他扣押了王继恩之后,才去见李皇后。李皇后对吕端说应当立嗣以长,当即被吕端否决。他说先帝立太子就是为了今天。哪能先帝刚刚去世就违命呢?这样,真宗才被召来。在即位之时,看着垂帘的殿上,吕端就是站立不拜,要求卷帘。然后他亲自上殿看清楚确实是真宗后,才下殿率群臣拜呼万岁。试想倘若殿上帘后被李皇后等人换成了元佐,吕端等群臣糊里糊涂地下拜,那就极有可能生米煮成熟饭,真宗的即位成为泡影。由于新君即位之际变幻莫测,所以政治经验丰富的老臣吕端充满警觉。无愧太宗曾评价吕端“大事不糊涂”。这一未遂的宫廷政变,惊心动魄,想必对真宗刺激很大。因此,也可以理解他何以对吕端等大臣又揖又拜。这里面,包含有感激和敬畏。
即位虽然还算顺利,但真宗并不轻松。谋立元佐的几个人已被贬往地方,但李皇后还在,他的几个兄弟都有可能成为皇位的觊觎者。真宗可以依靠的,只能是忠心维护他的宰相吕端以及太子时代的老师李沆等一批人。从成为继承人的时代开始,长期严酷的客观现实与巨大的心理压力,终于铸成了真宗庸懦的性格。
满朝尽是读书人:士大夫政治的形成
真宗的庸懦却给士大夫们重塑皇权带来了契机,也给中国历史后来的走向带来了契机。
在“烛影斧声”之下不清不楚登上皇位的太宗,最初想收复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以不世之功竖立威望,冲淡人们对他即位的疑惑。但太宗毕竟不是善战的太祖。连连败北的太宗最后将精力转向内政建设。内政建设需要人才,当时从中央到地方充斥的,多是后周入宋和降服后诸国的官员,并且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批官员也在逐渐老去。维持王朝运营的官员急待补充。然而,官员再生产装置的科举,自隋历唐至宋初,不过如涓涓细流不绝若线,只给少数及第者带来荣誉,并未在王朝统治机器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有鉴于此,太宗毅然扩大科举取士的规模,由原来一榜取士十几、几十人骤然扩大到几百人、上千人。十几年下来,宋王朝的统治机器,从中央到地方,终于由自己培养的士大夫全面接手。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大批读书人通过科举及第走上仕途。其中的出类拔萃之辈迅速脱颖而出,十几年不到,便登上了政界的制高点,或是成为代掌王言的翰林学士之类,或是成为宰相、执政。贯穿了整个真宗朝的几个主要宰相,都是在太宗朝进士及第的士大夫,如李沆、王旦、寇准都是太平兴国五年(980)的进士,而王钦若、丁谓则是淳化三年(992)的进士。太宗朝的进士到了真宗朝,蔚成气候,开始了全方位的掌控,士大夫阶层全面崛起,士大夫政治从此形成。
传统中国的君主制政体,赋予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不过,宋代皇帝的角色定位,到了宋真宗,却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也是一个决定性的时期。在士大夫政治业已形成的新形势下,性格谨畏的宋真宗,无法做到像开国皇帝太祖、亚开国皇帝太宗他的父辈那样专权,大事小情无所不统。真宗自幼接受的是正规的帝王教育,据他自己讲,在东宫时,光《尚书》就听了七遍,《论语》和《孝经》也都听了四、五遍。传统经典的为君之道,已在真宗的头脑中设置了不可逾越的政治伦理规范的“雷池”。不仅如此,在士大夫政治的设计下,真宗即位后,对皇帝进行再教育的侍读侍讲制度也被重新建立。据南宋的陈亮讲,相对于台谏劝阻皇帝不正确行为的谏身之制,侍读、侍讲制度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谏心之制”。真宗所接受的教育,使他拥有较强的自律。这个既无创业之功又是非长而立的皇帝,对政务几乎都是“每事问”,根据宰执大臣的意见做出决定。当他的意见遭受抵制时,很少固执己见。有时他还要动点脑筋,耍点小花招,才能使自己的想法在宰臣那里获得通过。比如,真宗在王钦若的建议下打算行封禅大典,担心宰相王旦不同意,便在一次酒宴后,送给王旦一坛好酒。王旦回家打开一看,原来竟是满满一坛珍珠。于是,等于是受贿的王旦便没在封禅一事上再提出过反对意见。
中国过去的君臣关系,不同于商业中的主顾关系。皇帝常常把臣僚看作是师友。贯穿于真宗在位二十六年间的几个重要宰相,我略微做了归纳。真宗初年的宰相李沆,可以称之为畏友。因为他在真宗即位前就是太子师傅,真宗即位后也一直向真宗灌输忧患意识,以此来规谏真宗,让真宗整天战战兢兢。继李沆之后长达十二年为相的王旦,可以称之为诚友。他兢兢业业,以忠诚获得真宗的信赖,从而达到真宗对他的话言无不听的地步。力主真宗亲征,以澶渊之盟开创北宋一百余年和平局面的寇准,可以称之为诤友。忠心耿耿,但处事强硬,让真宗虽不满意又不得不依靠。靠投机取信,靠阿谀获宠的王钦若,可以称之为佞友。他同真宗一起伪造天书,鼓动真宗东封西祀,真宗对他“一见辄喜”。而丁谓则是初期靠他的能力让真宗离不开他。后来大权在握,在真宗病重的特殊时期,对真宗公然欺瞒,当面矫诏,十分霸道,而真宗也拿他无可奈何。对后来临朝听政的刘太后,丁谓也不放在眼里。因而可以称之为霸友。
在士大夫政治形成的初期,这几个宰相为主的士大夫精英的活动,无论忠奸美丑,都给士大夫政治打下了鲜明的印记,为后来的理论建设提供了最近的审视与解剖的活体。降至仁宗朝,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发轫的政治文化重建,最主要的参照系就是刚刚过去的真宗朝。因此说,研究宋代以及宋代以后的历史,真宗朝实在可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起点。真宗朝君臣的共同行为所形成的祖宗法,又对后世的君主形成规范。从真宗朝开始,士大夫政治走上君主合作下的宰辅专政轨道,而皇权的实际政治空间则日渐狭小,逐渐走向权威化、象征化。
“狸猫换太子”两位女主角:刘皇后与李妃
“狸猫换太子”事件的主角刘皇后,其活动不仅贯穿整个真宗朝,还在真宗后期和仁宗前期对宋代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实在是一个不亚于其他宋代皇帝的重要存在。
刘氏身世不明,《宋史·后妃传》的记载多属显赫后的伪造,不足为信。从少年时代起,四川出身的刘氏便走上街头,成为拨鼓卖艺的艺人,后来嫁给银匠龚美。由龚美携至京城,转让给还是皇子的真宗。襄王跟一个来历不明的卖艺女子交往,很快为奶妈告发,被太宗下令赶走。十年后的至道三年(997),真宗即位,终于如愿以偿,将刘氏迎入宫中。时光飞逝,又过了十多年,大中祥符五年(1012),刘氏从地位低下的美人已成为仅位于贵妃、淑妃之后的一品德妃,并且在年末终于被皇后去世了七年的真宗立为皇后。这一年,刘氏已经四十三岁。刘氏以这个年龄成为皇后,比三十二岁成为皇后的武则天还要让人吃惊。作为一个女人,四十三岁宠压群芳,母仪天下,绝非仅凭颜色容貌。
刘氏成为皇后,不仅要击败宫内众多的竞争对手,还要冲破来自朝廷的重重阻力。李沆为相时,真宗就想把刘氏超迁为贵妃,但被李沆烧掉手诏,强硬地否决了。如此强硬地左右皇权,拒绝皇帝的提议,也显现出李沆时期君臣关系的冰山一角。连升迁为贵妃都不可能,更不要说成为皇后了。若是李沆在世,刘氏的历史恐怕要改写。李沆的过早去世,温和的宰相王旦没有坚决阻止,才使刘氏获得机会,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这里,还需要提及一下“狸猫换太子”传说的另一个主角李妃。李妃初入宫就被指派给刘氏做侍儿,从此便与刘氏结下不解渊源。这个比刘氏小十八岁的宫女,在真宗到刘氏那里去时,被指定为司寝,因而有孕。大中祥符三年(1010),生下一子,是为仁宗。在丧失唯一的九岁儿子之后,真宗复得此子,欣喜逾常。李氏因此被封为县君,但还没有进入嫔妃之列。到了真宗快去世时方升为二品婉仪。由于李氏是当时尚为修仪的刘氏房里的侍儿,因而所生之子为无子的刘氏养为己子,并无不自然之处,而犹如刘氏奴隶一般的李氏也不敢作声。由于地位的悬殊,李氏根本没有可能同刘氏争夺皇后之位。刘氏无需抢夺,更无需以什么狸猫来偷换。
在“狸猫换太子”传说中有一个情节,说真宗看到李妃产下剥了皮的狸猫,大为惊恐,指为妖孽。这很具有逻辑真实。真宗笃信天命鬼神。《宋史·真宗纪》说真宗出生时左脚趾有文成“天”字。其实这不过是新生儿的皮肤皱褶,但真宗相信这是天命的暗示。他生长在宫中,幼年时曾跳上太祖的龙椅玩耍,太祖问他“天子好作否”,他回答说“由天命耳”。后来真宗伪造天书,大搞封禅,除了在澶渊之盟之后昭示宋朝的奉天承命,还有真宗缓解自身的精神焦虑,以天书的“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真宗名赵恒)”来强调自身正统地位的因素。而选择天书封禅这种形式,则主要是出于真宗以及王钦若等人的宗教狂热,不然不会有长达数年的持续。与李妃有关,《宋史·后妃传》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说李妃有孕后,同真宗出行时,头钗掉在地上。真宗暗卜道,若钗不坏,当生男孩。钗果然未坏,而李妃后来又果然生下仁宗。见钗不坏而喜,见狸猫而恶,都反映的是同样的真宗笃信天命鬼神的真实。
后真宗时代的复杂政局
在大中祥符末(1016),真宗中风病倒。此后虽略有康复,天禧四年(1020)春,病情再次加重,这便将刘皇后推到了处理政务的前台。不过,刘皇后并不是突然走向前台的,这之中有一个很自然的过渡。据《宋史·后妃传》记载,刘皇后与唐朝的武则天一样,不仅通晓文辞,还有见识,成为皇后之后,在内廷充当了真宗的秘书与助手的角色。从这一角色转身,从幕后走向前台,驾轻就熟。《宋史·后妃传》接着记载,在真宗病倒后,以真宗名义发出的诏令裁决,多出自刘皇后之手。不待真宗去世,真宗病倒,刘皇后走向前台,就意味着后真宗时代已经开始。
天禧三年(1019),“狸猫换太子”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寇准,取代政敌王钦若,再度执掌相印。似乎是上天有意给寇准树立一个对立面。在与寇准拜相的同一天,真宗朝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丁谓也再次进入中书,成为副宰相参知政事。
在共事之初,丁谓对寇准恭敬有加,但这样做反而更增加了寇准对人望不佳的丁谓的鄙视。据宋人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3记载,有一次大臣们聚餐,汤汁挂在了寇准的胡须上,丁谓忙去上前擦拭,寇准讥讽道,参政也算是国家大臣了,还要为长官溜须吗?寇准的讽刺让丁谓无地自容。可以想象,在寇准与丁谓在中书共事期间,类似的事情肯定不止这一件。仇恨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爆发。
丁谓报复寇准的机会是伴随着一场宫廷政变来临的。患上中风的真宗不仅说话不利落,而且神智也有些恍惚。因此,“政事多中宫所决”。这就使颇喜欢干预政事的刘皇后权力骤然增大,并且也给朝廷的政治派系的角逐与组合提供了新的机会与可能。
寇准不是看不出刘皇后权力增大的政治形势,但寇准与刘皇后结怨已久。当年,真宗准备立刘氏为皇后时,寇准就提出过反对意见。这件事已使成为皇后的刘氏怀恨在心。就在刘氏权势日增之时,寇准又要坚持法办犯罪的刘氏亲属。结果,“重失皇后意”,深深地得罪了刘氏。新仇旧恨,彻底把刘氏推到了寇准敌对势力的一方。
当时朝廷的政治形势,尽管刘氏权势增大,但毕竟处于宫内,在发号施令上,则不如宰相有力。因为从业已形成的政治传统上,宰相主政,皇帝则基本上是实施名义上的裁决权来支持宰相主政。因此,当时中书内有寇准与向敏中两个宰相,在权势上足以敌过刘氏,至少可相抗衡。
不过,暂时的平衡很被打破了。寇准重要的同盟、首相向敏中于天禧四年三月薨于相位。这使政治天平开始倾向于寇准敌对势力一方。表面的力量对比看,似乎两个阵营难分轩轾。但寇准阵营在首相向敏中死后势力大失。最主要的是失去了与皇权的平衡,这就给了反寇派以可乘之机。而朝廷中一些见风使舵之人,也纷纷投靠向丁谓阵营。
寇准政变:一个被真宗认可的夺权行动
面对严峻的政治形势,寇准把目光从病入膏肓的真宗移到年仅十岁的皇太子身上,企望“挟天子以令诸侯”。然而由于丁谓的阻挠,使寇准让皇太子监国的方案未能全面实现。所以寇准便棋走险招,尝试让皇太子即位,真宗退位做太上皇。但这在程序上,在名义上,都必须要征得在位皇帝本人的应诺。于是,寇准找机会与尚属清醒的真宗单独谈话。《长编》卷95天禧四年六月丙申条记载寇准劝说真宗以社稷为重,传位给太子。并且说丁谓是奸臣,不能辅佐幼主。对寇准的话,真宗表了态,即“上然之”。
有了真宗的这一态度,寇准大受鼓舞,打算大干一场。据《五朝名臣言行录》卷4记载,寇准的计划是,“废章献(刘皇后),立仁宗,尊真庙为太上皇,而诛丁谓、曹利用等”。这无疑是一次政变计划。如果成功,不仅会打败敌手,平弥政争,而且寇准也会因此而成为拥立两朝君主的元勋。这对他权力的稳固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事情进行得相当隐密,政变还是功亏一匮。据讲是寇准在饮酒忘情之际,不慎失言,泄漏了机密,被丁谓的党羽听到,跑去报告了丁谓。丁谓得到情报后,慌忙半夜乘牛车赶到其党羽枢密使曹利用家商量对策。第二天曹利用入宫报告,刘皇后矫诏罢免了寇准的宰相。诏,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出的命令,体现的是皇权。矫诏,则是伪造皇帝的命令,是对皇权的借用。成功的矫诏便也成为真正皇权的实施。《长编》的记载不是刘皇后矫诏,是与刘皇后有着姻亲关系的翰林学士钱惟演跟真宗商议后的草诏。尽管如此,寇准罢相,秉承的还是刘皇后的意志。
丁谓和曹利用以及刘皇后,在真宗面前对寇准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这种攻击无非还是拿真宗作文章。私下劝真宗退位无妨,但一经别人披露出来,就是阴谋废上的不赦之罪。所以,当初杨亿要极为隐密地操作。而计划一旦曝光,寇准必须罢相,真宗也保不了他。
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还在计划之中,就这样连点响动都没发出,便流产了。
寇准的政变目标主要针对的是丁谓集团,但为何要废掉刘皇后呢?这主要是真宗不满意刘氏过份干预朝政,《五朝名臣言行录》卷4载“天禧末,真宗寝疾,章献太后渐预朝政,上意不能平。”没有真宗的这种态度,寇准等人对刘皇后即使再不满,也不敢斗胆废后。因此,上述寇准与真宗谈话,“上然之”这样真宗的表态,实在有无限玄机,其中可能就有对刘皇后处理的计划在。
因此,我推测,实际上这次未遂政变的计划是真宗与寇准共同策划的。这种推测并非毫无根据的臆测。
由于“章献太后渐预朝政,上意不能平”,从打击刘氏的目的出发,真宗想采取一些行动。而能帮助他实现这一目的,只能是与刘氏对立的寇准和李迪等人。《长编》卷96记载真宗躺在宦官周怀政大腿上,商量让太子监国的事。周怀政出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寇准,于是就有了寇准密会真宗,并密令杨亿草诏之事。
宦官周怀政告诉寇准真宗与他商量的事,决不是他自作主张的个人行为,而是受真宗之托,传达给寇准的,等于是给寇准下达的密诏。寇准与真宗商量后,计划变得具体化了。
在政变计划中,“废章献,立仁宗,尊真庙为太上皇”是真宗要达到的目的,而“诛丁谓、曹利用等”则是寇准要达到的目的。这个计划体现了君臣二人的互相利用的一面。
当计划失败后,真宗无法面对攻击寇准的人说出这是他的计划。这就委屈了寇准,使寇准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牺牲品。攻击的结果使寇准的宰相被罢免。但真宗还是尽最大的努力对寇准做了保护。后来,真宗在受到更大的压力的情况下,尽管对丁谓一党的主要人物,“擢丁谓首相,加曹利用同平章事,然所以待寇准者犹如故”。将寇准依然留在了朝廷。这一切,都表明寇准所进行的那场未遂政变,是与真宗合谋的,所以真宗才如此回护寇准。
真宗驾崩与寇准之死
寇准留在朝廷,不仅是对丁谓集团的威胁,也给寇准集团的人留下了一线希望。事情至此,本来还可能回转的余地。因为这段时间真宗的神志还算清醒,并且在内心是支持寇党的。然而,寇党操之过急了。就在寇准与真宗进行上述谈话的时候,他们计划进行一次反扑,一举打垮丁谓集团。据《长编》卷96天禧四年七月甲戌条记载,寇准罢相后,丁谓派人限制了内侍周怀政的行动,不准他接近真宗。于是,周怀政便计划杀掉丁谓,废掉刘皇后,奉真宗为太上皇,传位太子。他与同是宦官的弟弟联系了几个宦官,打算在某一天发动政变。但就在前一天,参与计划的两个宦官向丁谓告密,丁谓再一次乘牛车去曹利用家商量对策,在第二天将周怀政等政变宦官一网打尽。
这是一次真正的有计划的未遂的武力政变。政变主谋竟是以宋代防范甚严的宦官为主,这在宋代历史上是罕见的。这说明连宦官也卷入到了朝廷的党争之中。在这次未遂政变中出面的宦官,既有寇党,又有丁党。最终是由于丁党势大,也是由于丁党的出色的情报系统,使寇准集团的最后一次挣扎归于失败。这次未遂政变,真宗及寇准都未必知情,但却给丁谓集团彻底清除寇党找到了借口,并且让真宗即使是有心袒护也无能为力了,只能在极为有限的范围内,使寇准等人不致被迫害得太过分而已。
从前引史料中“使不得亲近”这句话中,已反映出当寇准的第一次未遂政变之后,在丁谓集团的严密监视下,包括真宗的亲信在内,一般人已不能随便接触真宗。这反过来也表明,真宗已处于半软禁的行动不自由状态之中了。这次未遂政变促使皇权加速了向刘皇后转移,并且与朝廷中大权在握的丁谓走向合流,形成了丁谓左右一切的局面。
《宋史·寇准传》除了记载上述真宗说那番话,还记载了真宗临终之时对寇准和李迪的眷顾:“帝崩时亦言惟准与李迪可托。”在此后,史官议论道:“其见重如此。”回光返照之时,清醒地说出的这番话语,一切都出自真宗的肺腑,也述说着真宗在政治天平上向寇准集团倾斜的事实,也印证着真宗确实参与并策划政变的真实性。
乾兴元年(1022)二月,一切都被人架空了的真宗驾崩,从此他不再有作为皇帝的一切烦恼了,然而作为真宗时代还尚未结束,朝廷的一切都没有变化,只是皇权以“权处分军国事”的形式真正转移到垂帘听政的刘太后手中。十二年后仁宗亲政,才给真宗时代打上了终止符。
就在真宗驾崩的当月,寇准被丁谓再贬为当时的烟瘴之地雷州司户参军,一年后便死在那里。并非如电视剧所云,寇准最后活着胜利还朝,正义战胜邪恶,结局皆大欢喜。
丁谓专权与失势
在当时的执政集团中,有这样一个人物值得注意,即在真宗大中祥符末年就已经成为参知政事的王曾。当时担任宰相的王旦对王曾的评价和期待很高。在丁谓专权的时期,他审时度势,相当注意策略,尽可能不同丁谓发生正面冲突。
然而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在不致同丁谓冲突的前提下,王曾还是不断提出自己的意见的。比如他劝阻丁谓,不要去掉真宗遗诏中“军国事兼权取皇太后处分”的“权”字,杜绝刘太后向武则天演变的可能性。这件事透露了一个秘密,即皇帝拟定的遗诏,在公布之前往往经过了大臣们的改动。这种改动无疑是从一定的利益原则出发的。
真宗驾崩后,“得志便猖狂”的丁谓,朝廷政敌一扫,兼权军国事的刘太后深居内宫,朝廷的一切他几乎是说一不二。这就更助长了他的专横跋扈,有时甚至就连刘太后也不大放在眼里。比如,本来平时是仁宗和刘太后一起接受群臣例行朝拜,但因为仁宗年幼,早晨起不来,刘太后就同中书的大臣商量,想独自一个人接受群臣朝拜。在刘太后看来,这似乎不是什么大事。但在大臣以及官僚们看来,皇帝受朝,这是极具象征性的一件事。如果没有即使是小孩子的仁宗同在,刘太后单独是没有资格受朝的。一旦受朝,就改变了性质。刘太后可以在实际上执掌皇权,但在名分上却不能代替皇帝。
基于上述的理念,丁谓无法答应刘太后。在这件事上,丁谓并没有错,但却“由是稍失太后之意”,即与刘太后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这也意味着同皇权开始分离。后来,丁谓“又尝议月进钱充宫掖之用”。这等于是在经济上对宫廷开支加以限制。长期担任三司使的丁谓,这样做自有其理由,但却因此让刘太后非常不满。对这件事,《长编》卷98记载说“太后滋不悦”。不管行为正确与否,一旦与皇权发生分离,执政的政治家在派系斗争激烈的环境下,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在丁谓的地位发生动摇之时,“朝廷赖以为重”的王曾开始了他的夺权行动。《东轩笔录》卷3记载说,王曾请求今后一切决策都要由中书、枢密院的所有正副长官签署方有效。王曾是要用集体领导的方式取代在执政集团内丁谓一人的独断专行。而“两宫可其奏”,即对王曾奏疏的认可,则等于是结束了丁谓的专权局面。从逻辑上推理,王曾上奏一定是发生在丁谓与刘太后的关系发生裂痕之后。
或许是丁谓厄运的开始,就在这时,发生了负责建筑真宗陵墓的内侍雷允恭擅自改变陵墓位置的事件。兼任山陵使的宰相丁谓,要包庇雷允恭。但纸包不住火,“当时以为移在绝地,于是朝论大喧”。
在这种形势下,职责所在的权知开封府吕夷简悄悄开始了调查。据《东轩笔录》卷三记载,吕夷简的调查材料一点也不涉及丁谓,丁谓便安心地让吕夷简向刘太后和仁宗汇报调查结果。但在汇报时,吕夷简却突然揭发了丁谓的罪行。
《东轩笔录》记载的是来自下面的调查。那么,执政集团内部是如何动作的呢?《默记》卷上记载,王曾借口请求为其外甥脱去军籍,在进行了多次铺垫之后,丁谓不仅不生疑,反而还多次催促王曾早日向刘太后提出请求。于是,在一次晋见之后,王曾单独留了下来,历数丁谓的罪行。终于借助皇权,扳倒了权势如日中天的宰相丁谓。
一报还一报,在打倒丁谓后,如同丁谓在打倒寇准之后一样,王曾同样是在朝野内外清洗丁谓党羽。当贬黜到丁谓党中的首恶枢密使钱惟演时,当时的另一个宰相冯拯也说了话:“惟演以妹妻刘美,实太后姻家,不可与政,请出之。”本来,这种话在刘太后摄政时期是会惹恼她的,但在当时对丁谓一党是朝野共愤的气氛下,刘太后尽管不满也无可奈何。
‘陆’ 宋代的"狸猫换太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关于赵祯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清末成书的小说《三侠五义》称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自宋朝以来,由于小说、戏剧等各种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演绎,仁宗生母之谜日益鲜活生动,备受世人关注。尽管历朝历代增加、删改了不少或虚假或真实的内容,而且,戏曲和小说中情节也不尽相同。然而,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亲生,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辞,认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刘皇后之子。
事实也大体如此。李氏本是刘后做妃子时的侍女,庄重寡言,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后宫嫔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经生过5个男孩,都先后夭折。此时真宗正忧心如焚,处于无人继承皇位的难堪之中。据记载,李氏有身孕时,跟随真宗出游,不小心碰掉了玉钗。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钗若是完好,当生男孩儿。左右取来玉钗,果然完好如初。这一传说从侧面反映出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态,也是真宗无奈之余求助神灵降子的真实写照。虽然不尽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后来的确产下一个男婴。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赵祯还未来得及睁开眼睛记住自己亲生母亲的容颜,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许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刘氏据为己子。生母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夺去,却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情绪,否则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给亲生儿子带来灾难。
乾兴元年,13岁的仁宗即位,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后人或许是出于男权意识,或许是基于正统观念,将刘后比作唐代的武则天,而对她当政非议甚多。加上宋初有过兄终弟及的先例,而真宗又确有一个能干的弟弟泾王赵元俨,便出现了许多传闻,说刘后在真宗临终时,以不正当手段排斥赵元俨,从而攫取了最高权力。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称,在真宗病逝前最后一刻,真宗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展三指,以示意叩榻问疾的诸大臣。后有人臆测,当时真宗是想让自己的弟弟,也即小说戏文中知名度极高的“八千岁”元俨摄政并辅佐赵祯。但刘后于事后派人对大臣解释说,官家所示,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别无他意。元俨闻听此事后,发现自己已成为刘后当权的障碍。为了避免遭到刘后的残酷政治打击,他立即闭门谢客,不再参与朝中之事,直至刘后去世,仁宗亲政。
然而,传闻毕竟不是事实。据可靠资料记载,真宗病危时,惟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儿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后一次在寝殿召见了大臣们,宰相丁谓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诺,皇太子聪明睿智,已经作好了继承大统的准备,臣等定会尽力辅佐。更何况有皇后居中裁决军国大事,天下太平,四方归服。臣等若敢有异议,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当万死。这实际上是向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新皇帝,决不容许有废立之心。真宗当时已经不能说话,只是点头微笑,表示满意。事实上,真宗晚年,刘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谓等人的附和,因而真宗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真宗留下遗诏,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
这样,仁宗就在养母的权力阴影下一天天长大。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李顺容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这大概与刘太后有直接关系,毕竟她在后宫及朝廷内外都能一手遮天。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不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告诉仁宗身世秘密的。明道二年,刘太后病逝,仁宗刚刚亲政,这个秘密也就逐渐公开了。至于是谁最早告诉仁宗实情的,现在已很难弄清楚,凡是那些与刘太后不和的人均有可能向仁宗说明真相,但可能性最大的当是“八千岁”皇叔赵元俨和杨太妃。赵元俨自真宗死后,过了10余年的隐居生活,闭门谢客,不理朝政,在仁宗亲政之际,赵元俨突然复出,告以真相,应该是情理之中。杨太妃自仁宗幼年时期便一直照料其饮食起居,仁宗对她也极有感情,在宫中称刘后为大娘娘,呼杨太妃则为小娘娘,杨太妃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说出实情也是极有可能的。无论如何,仁宗了解了自己的身世。
蒙受了20年的欺骗,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当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其震惊无异于天崩地陷。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作出处理。此时的仁宗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竟死于非命,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仁宗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李氏是在临死时才被封为宸妃的,刘太后在李妃死后,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大权在握的刘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生母虽然厚葬,但却未能冲淡仁宗对李氏的无限愧疚,他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争论,最终,将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于太庙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奉慈庙的建立,最终确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年轻的仁宗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渐摆脱了刘太后的阴影。
‘柒’ ”狸猫换太子“的真实历史是怎样的
狸猫换太子只是人们杜撰出来的一个故事而已,但是历史还真有件类似的事情。
故事的主人公是宋仁宗。他的母亲刘娥祖上原是后晋后汉年间的右骁卫大将军,后来家道中落,迁徙到了益州。刘娥呢在婴儿时期就成为了孤儿,是外祖母一家抚养长大。
明道二年,仁宗知道了自己的母亲是宸妃,并且还知道了自己的母亲是按照皇后的仪式厚葬的。仁宗对刘太后很感激。不久刘太后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宸妃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
‘捌’ 没有诞下皇嗣的刘娥,是如何一路晋升的
世人评刘娥“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她才智过人、手段不凡,那么出身卑微的她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权倾天下的太后呢?
宋真宗病逝以后,刘娥成为皇太后,除掉权臣丁谓,开始临朝听政,登上权力的最高峰。这时候,刘娥在犹豫要不要当女皇帝。不久,有朝臣献上《武后临朝图》,又有朝臣劝谏她,于是她下定决心不做武后。虽然,刘娥没有称帝,但她曾“黄袍加身”,穿着帝王服饰去太庙参加祭祀,群臣反对,第二年祭祀她就把龙袍修改了一下。一个月后,刘娥染病过世,一代风云人物就这样退出了人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