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教授为什么要打孩子
① 孩子犯错不听话只能靠家长打骂如果不是,家长该怎么管教才好
孩子犯错不听话只能靠家长打骂?如果不是,家长该怎么管教才好?
惩罚好还是不惩罚好?孩子犯错不懂事家长到底该不该打孩子?
我们说的惩罚不是根据暴力手段来实现的。惩罚的目的在于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承担,让孩子承担自身犯错的代价,这样才能有效遏制孩子再次犯错。
李玫瑾教授曾提出: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假如孩子违法了,惩罚事实上是一种维护,让他知道怕,了解后悔,之后再也不敢了,这才是维护他。
10岁以后最好不要打孩子。孩子此刻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自己的观点,拥有自尊,打孩子也许回上海到孩子的心态,但这也并不等于10岁以前的孩子能够随便打,家长得用正确的方式“打”。
② 北大教授:长大之后有出息的孩子,离不开这3种“报复”式教育
很多家长秉着“不打不成才”“打是亲,骂是爱”的心理去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也有一部分是喜欢跟孩子讲道理,讲很多的道理给孩子听,但孩子听进去的并没有多少。
北大教授曾说过:及时地“报复”孩子,是一种比较好的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把孩子教育好的,管的太多,怕孩子起逆反心理;管的太少,又怕孩子自我放纵惯了,影响发展,很多家长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德国着名的天才教育家卡尔·威特三岁的时候发生过这样的一个事情:
有一天,家里来人做客,正聊得开心的时候,威特家养的小狗跑到了客人那里,威特就跑过去一把抓住小狗的尾巴,想把小狗拽出去,小狗疼的汪汪直叫。父亲看到了,什么都没说,直接用手抓住威特的头发,威特疼的松手去捂自己的头,威特的爸爸也就松开了威特的头发。
后面威特爸爸说:被人抓住头发疼吗?
威特说:疼。
威特爸爸:那么就不能这么对待小狗。
父亲的举动其实算是一定的惩罚,但跟孩子的行为很相似,让孩子知道别人用他的行为对自己会有什么后果,之后再做事情就会考虑到后果了。这里威特的父亲对对威特就是用了 “报复” 的方法,没有对孩子长篇大论,也没有“不打不成才”的教育,就这样一个“报复”行为,轻松的让孩子明白了这件事不能这么做。
及时的对孩子“报复式教育”,家长坚持“3不惯”:
1、一遇到挫折就哭不能惯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充满坎坷,不管大小,总会有的。当孩子自己遇到小的挫折,能自己解决的时候,家长不要去插手。就像孩子摔跤了,自己可以站起来家长就不要去扶去安慰了。
2、不懂礼貌不能惯
不管在什么场合,礼貌是最基本的。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礼貌都不懂怎么和别人相处。所以家长要从小教导孩子对人对事要有礼貌,不要让孩子变成“小霸王”。
3、沉迷手机不能惯
有些家长顾名思义看孩子,陪孩子,就是孩子自己玩,家长保证孩子的安全,然后自己玩手机,孩子是需要人的陪伴的,父母不跟自己玩,总是看手机,会导致孩子对手机产生兴趣,接触的多了就会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
对于孩子不要总是宠溺,一味的娇惯,父母有时候也该狠狠心,从小给孩子立好规矩,这样长大了孩子才会受益。
③ 凭栏一片风云起曾念乔和曾教授的关系
1、《凭栏一片风云起》曾念乔和曾教授是养父子的关系。曾念乔虽然称呼曾教授为父亲,但他们并没有血缘关系。
2、曾教授对待曾念乔的教育非常严苛,当然了,对他也非常关心,担心他的生命安全。
3、曾念乔和曾教授这一对养父子,令很多观众感动,胜似亲生父子。
④ 俗话说“不打不成器”,家长培养教育小孩子,到底需不需要打你怎么看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最初都是善良的,我觉得,人是因为受到后来环境的影响,才改变了最初的模样。孩子最初被影响的环境是家庭环境,后来才是社会各种的环境,而这家庭环境最重要的角色就是父母。
当代教育理念
提倡大人和孩子沟通,互动,交流,和孩子成为亲密的朋友。严格教育但不是严厉,悉心关爱但绝不溺爱,满足正常需求而不是一味地给予。所以作为新时代父母,我们应该摒弃一些不好的传统育儿理念,多一些耐心,多一些交流。有时候小孩子不可避免的会犯错,我们必须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和孩子沟通交流,找到犯错的根本原因,给孩子讲解其中厉害,教育他们不要故错重犯。
当然有时候小孩子太调皮,不听话,无法沟通交流,当然可以“敲打”一下,比如孩子乱扔垃圾,我们可以陪着孩子一起去公园捡垃圾。孩子调皮捣蛋,我们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看书,让他们安静下来,但不是体罚,只是为了让孩子有深刻的印象。
⑤ 曾子杀猪中:曾子与他的妻子谁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是对的,曾子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曾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有必要对他的教育思想进行探讨。现谈一点自己初浅的看法。
一、明确坚定的教育方向
曾子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与他的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相一致的。这一目标非常明确,也非常坚定。就是培养治国人才和仁德之人。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见《论语·泰伯》)
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对生死存亡的关头却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这里讲的是治国,是说培养治国人才,而且是生死关头不动摇的治国人才。
曾子又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见《论语·泰伯》)读书人不可以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这里讲的是仁德,是说培养为仁德奋斗一生的人才。这里讲到“弘毅”,又讲到“死而后已”,这个“仁人”仍然具有相当高的标准要求。
治国人才与仁德之人两个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治国人才必须是仁德之人,培养仁德之人的目标是为了治国理民,实现仁政。这两个目标是以仁德放在首位的。“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得志,不安贵位,不博厚禄,负耜而行道,冻饿而守仁”。(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能够参与治国就增益国君的声誉,并减少百姓的忧愁,这实际上是说的实行仁政;如果推行仁政的愿望不能实现,就不要参与治国,就是干农活与普通百姓也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挨冻受饿也要坚持自己的仁爱。
关于德与才的关系,《大学》引用《尚书·秦誓》中的话:“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虽然没有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能够容纳别人,“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用这样的人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况且也有利于国家啊!德才兼备,德是第一位的。
二、明德博学的教育内容
曾子在教育内容上的主张,是与他的德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他强调的是以德育为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是素质教育。
在德育上,曾子倡导的是明德,即培养光明正大的品德。《大学》一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革旧图新,在于达到最善的境界,也就是所说的三纲领。这三纲领是紧密相联的,它们的关系是递进的。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就要在思想上不断革旧图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保持天天弃旧图新才能达到改善的境界,实质上还是明德这一纲领。曾子讲的修身是明德教育,孝道是明德教育,这在“曾子十篇”、《大学》、《孝经》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在智育上,曾子提倡博学。博学就是广泛地学习知识。他在《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中多次提到博学问题,如“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君子既然学习了,就担心学习的知识不够广泛;“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君子要广泛地学习知识并小心谨慎地去实践它;“君子多知而择焉,博学而算焉”,君子要能识别多种人并区别对待,能够广泛地学习并辩别好坏等等。
孙子教授学生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教,曾子基本上也都作为教学内容,这在一些记载曾子的古籍中有所反映。如《礼记》中有曾子讲礼的记载,《庄子?让王》有曾子居卫曳縰而歌《商颂》的记载,曾子在《孝经》中也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等等。曾子还以《诗》、《书》教弟子,《孝经》、《大学》多次引用《诗经》、《尚书》上的句子就是明证。曾子还传授自然知识,如《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这是孔子所没有的。
曾子尊老爱幼,并把这种思想传授给弟子,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亲自参加劳动,曾出薪于野、耕泰山下、敝衣耕于鲁。他不仅教育学生不得志就去农耕也要坚持自己的仁德,(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还对秉德之士从事耕嫁的做法表示赞同。他以禹为例说:“昔者禹见耕者五耦而式,过十室之邑则下,为秉德之士存焉”(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下》),从前大禹坐车行路,见到有五对耕田的人就低头抚轼表示敬意,经过有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他就下车步行,这是对有道德的人表示问候。当然,儒家是主张积极入仕的,但是在曾子看来,不得志或不被任用的情况下,农业劳动也是君子的一项选择。
三、灵活务实的教育方法
曾子教授弟子有五大特点:
一是原原本本地传授孔子的教导。例如,一次曾子对他的弟子子襄讲什么是勇敢,就直接引用孔子的话。他说:“你喜好勇敢吗?我曾听孔子说过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义不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吓他们,自我反省,正义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见《孟子·公孙丑上》)再如:曾子在回答弟子单居离关于“天圆地方”的问题时说:“过来,我告诉你,我曾经听孔子说:天的事理叫做圆,地的事理叫做方,方幽暗,圆明亮”。(见《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以致他的弟子乐正子春在授徒时也象他一样:乐正子春走下台时伤了脚,伤好以后,仍几个月不出门。他的弟子问他:“老师脚上的伤好了,几个月不出门,还有忧愁,为什么呢?”乐正子春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从曾子那里听到孔子说的一番话:“上天所化生的,大地所养育的,人是最伟大的。父母完整地生下儿女,儿女死时也要把身体完整地归还给父母,这才算是孝;不伤害自己的身体,才算是完整啊。所以君子即使走上半步也不敢忘记孝道。如今我忘记了孝道,因此忧愁。”(见《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后世写文章引用名人名言,可能就是受曾子这一做法的影响,这也对我们今天开展读经活动是个启迪。
二是注意教学相长。《说苑?反质》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公明宣跟着曾子上学,三年不曾读书。曾子说:“你当我的学生,三年不学习,为什么呢?”公明宣说:“哪里敢不学习呢?我见先生在房内,父母在,呼喊的声音不曾让狗、马听到,我喜欢这一点,学习了但还没做到。我见先生接待宾客,恭敬节俭却不松懈怠慢,我喜欢这一点,学习了但还没有做到。我见先生在庭院,严格对待下人却不诋毁伤害他们,我喜欢这一点,学习了但还没做到。我喜欢这三点,向您学习了但还没有做到,我怎敢在您的门下而不学习呢?”曾子离开坐位道歉说:“我不如你,你是在学习啊!”《荀子·大略》有这样一条记载:曾子吃鱼剩下了几条。曾子说:“用米汁浸渍起来吧。”他的一位弟子说:“用米汁浸渍的鱼吃后容易伤人,不如腌制的好。”曾子流着泪说:“是我有了不专心的情况啊!”他伤心自己听到的晚了。善于向学生的长处学习,在教学中增长知识,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向曾子学习的。
三是交谈式教学。提倡师生互动,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这也是曾子的一个长处。《礼记·檀弓上》记载,一次,曾子对子思说:“孔伋!我办理父亲的丧事,七天没喝一点汤水。”子思说:“先王制定礼制,是让做的太过分的人屈身接近礼的规定,又让做不到的人努力达到礼的规定。因此,君子为父亲守丧,不喝汤水只要三天就可以了,要能够柱着杖站起来。”《孔丛子·居卫》也记载,曾子对子思说:“从前,我跟随老师周游于各诸侯国,老师不曾丢掉做臣下的礼节,而先王的礼法还不能推行。如今我看你有傲慢国君的意思,岂不是不合乎礼法吗?”子思说:“时代改变了,世事不同了,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相适宜的做法。在我祖父的时候,周朝的制度虽然已遭到破坏,但君臣还各在原来的位置上,仍保持着上下的关系,象一个整体。想推行先王之道,不按礼节去寻示,就不会被接纳。当今天下的诸侯,正欲用实用相竞争,竞相召请英雄,用来作自己的助手。这是得到贤能的人就昌盛,失去贤能的人就灭亡的年代。在这个时候,我不提高自己,别人就会贬低我;我不尊重自己,别人就会轻视我。舜和禹以礼相让,商汤王和周武王用兵相争夺,不是他们故意相违背,而是时代不同了。”看这段对话,多么象两位朋友在交换意见啊。
四是身教重于言教。曾子是主张“行必先人,言必后人”(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的,即行动一定要在别人前面,说话要在别人后边。他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弟子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讲孝道,他做到至孝;讲修身,他“日三省自身”。曾子主张“不得去,不安贵位”(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实行,就不安居高位。因此,“齐迎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就”(见《韩诗外传卷一》)。他主张谨慎,又主张守身。因此,在重病的时候,他把弟子叫到身边,对他们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不会再受到损伤了!弟子们。”(见《论语·泰伯》)曾子在临终前用自己的一生慎行来教育弟子们。
五是抓住一切机会及时进行教育。《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记载,曾子有个弟子将要到晋国去,对曾子说:“晋国没有我熟悉的人”。曾子说:“为什么要有熟悉的人呢?去吧。有熟悉的人称他为朋友,没有熟悉的人就去做他的客人。君子坚持仁爱,成就德行,先做后说,千里之外都是兄弟。假如你不知加强学习修养,那么就是你的亲人,有谁愿意亲近你呢!”弟子临出发前,曾子也要进行一番加强道德修养的教育。《论语·子张》记载,孟孙氏任命阳肤做法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不按正道行事,民心离散已经很久了。如果了解到罪犯的真实情况,就应该怜悯他而不应该居功自喜。”曾子又抓住阳肤去做法官的机会,对他进行了一番爱民的教育。曾子在病中,仍念念不忘教育弟子。《论语·泰伯》记载,曾子有病的时候,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他说出的话是善意的。在上位的人应该重视的礼貌有三个方面:严肃自己的容貌,就可避免别人的粗暴轻慢;端正自己的表情,就接近于诚实守信;说话注意用词和口气,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仪方面的事情,自有主管的官吏在那里。”对弟子进行了礼仪方面的教育。
四、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
曾子十分关心弟子的成长,悉心研究学习方法,对弟子的学习提出了严谨科学的要求。
一要勤学好问。他说:“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易者弗从” (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要珍惜时间用于学习,学到的知识及时用于实践,不回避困难,不贪安逸。又说:“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没有才能就学,有疑难问题就问,想做事就仿照贤人,虽然有艰险的道路,沿着这个方法去做就没有行不通的。他还交给问的策略:“问而不决,承间观色而复之,虽不能亦不强求也” (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问了而没有弄明白,抓住时机观察老师的脸色再问,老师就是不解答也不要强求。
二要自省自励。他说:“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要祛除他不好的方面,查找自己的过去,增强自己的薄弱环节,去掉偏爱的欲望,见到义举就跟着去做,才称得上学习了。但反复强调自省:“唯义所在,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残其身,亦可谓守业矣”(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以正义为行为准则,白天从事事业,晚上自我反思,以这种态度坚持终身,就可说守护基业了;“君子思仁义,昼则忘食,夜则忘寐,日旦就业,夕而自省,亦可谓守业矣”(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君子思慕仁德和正义,白天从事事业忘记吃饭,晚上自我反省忘记睡眠,以此锻炼自身,就可说守住基业了。
三要互帮互学。他说:“人之相与也,譬如舟车然,相济达也。已先则援之,彼先则推之。是故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人们相处,就象行船使车那样,相互帮助才能通达。自己在前就拉,别人在前就推。因为人没有别人的帮助就不能成功,马离开马群就不奔驰,土堆不增添新土就不再增高,水不增加新水就不会流动。所以,“君子已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己虽不能,亦不以援人。”(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自己好,也喜欢别人好;自己有才能,也喜欢别人有才能;即使有的事自己没做好,也不要牵连别人。要求得相互帮助,必须注重选择朋友,“与君子游,如长日加益,而不自知也;与小人游,如履薄冰,每履而下,几何而不陷乎哉!”(见《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与君子交往,就好象时间长了,虽每天都有增益而自己感觉不到;与没有德行的人交往,就好象走在薄冰上,每走一步都在下滑,能用多长时间而不陷入水中呢!怎样交往朋友呢?“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见《论语·颜渊》),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凭借朋友辅助自己修养仁德。
四要循序渐进。曾子说:“君子学必由其业,问必以其序”(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请教问题也要讲究次序。又说:“行无求数有名,事无求数有成”《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行动不求过急就能做好,做事不求过快就能成功。为了实现循序渐进,他为学习和修身规定了一定的程序。在学习上,“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彼此五者而已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既然学习了,就担心学的不够广博;学的知识广博了,就担心对这些知识不能够温习,就是对这些知识温习了,担心的是不能够理解;就是对这些知识理解了,担心的是不能用于实践;就是能够用于实践了,可贵的是能够谦让。君子的学习能够做到这五点就可以了。把学习分为了博、习、知、行、让五个步骤。在修身上,“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见《大学》)穷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了知识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思,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自身的品德,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后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把修身分解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环节,即八条目。
五要注重实践。曾子总是把学与行紧密联系在一起,如“爱日以学,及时以行”,“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博学而孱守之”(均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等等。他们高明之处,已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践。他说:“言不远身,言之主也;行之远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谓之有闻也。”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见《大戴礼记·曾子疾病》)言论不离开实际去做,是言论有根本;行动离不开亲身去体验,是行动有根本。言论和行动都有根本,就能使自己的知识见闻得到丰富。君子尊重知识,就能使德行高超明达;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就能使事业宽广宏伟。他还把实践分为“思考、论证、行动、检验”四个阶段:“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 (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考虑好再行动,论证后才去做,行动必须考虑符合计划,符合计划后必须考虑经得起检验。从哲学的角度说,曾子的这一思想,也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做事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⑥ 孩子不听话家长打手心,为何还是屡教不改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快乐的源泉,更是父母一生的寄托。作为爸爸妈妈总是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不想让孩子受到什么委屈,尤其是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或两个孩子,更是这个样子。
但是爱孩子不等于放纵孩子,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要独立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因此要掌握好育孩的方法,让孩子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面对社会并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将来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更好的立足。这期间父母会遇到许多疑惑和问题,可能也会出现教育不当的地方,父母们需要好好学习为人父母的这门必修课,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得更加优秀。
【暖心寄语】
教育孩子一定要认清“暴打”和“家暴”的区别,一定要拎清楚。
- 暴打——是孩子出现过激的行为,家长对他严厉的惩罚,并且使用次数不能超过3次,这是帮助孩子长记性。
- 家暴——是家长行为言辞失态顺手就打,家暴对孩子的伤害不在肉体,而在内心,甚至会毁掉孩子的自信、勇敢、开朗、甚至扭曲了孩子的心态 。长期在家暴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心灵都会被摧残,这将是孩子一生都无法弥补的痛。
⑦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孩子,在哪两种情况下千万不能打
每当听到教育专家说,对待孩子要温柔坚定的时候,被气急了的老父亲老母亲就会不禁怀疑:
这些专家是不是跟普通人不一样?面对熊娃也能忍住不动手。
这是一位家长给小编留的言:
我今天才打了孩子,我女儿上小班一周后,哭闹说不愿意上学了,我两天急性扁桃体发炎,嗓子疼的快冒血了。
3:50接她放学后,耐心的跟她好言相劝,听她哭诉,她一直说一直说,一直纠缠哭闹,我就这么陪着她说到8点多,嗓子都快痛死了,还是硬忍着开导她。结果到8点多的时候,刚刚好不容易她稍微恢复一点的情绪,突然又回到了回家时候的状态,等于说我这么熬着嗓子讲了4个小时的道理回到了零。就感觉她的脑袋跟石头一样,油盐不进,一句话没进到她的大脑,她全部处在她自己的情绪里,我再怎么温和的讲理,循循善诱都没用,真的忍不住啊。我跟她说,该讲的妈妈全讲了几十遍了,真的没话讲,也没力气讲了,她还是执拗的哭闹,我急火攻心,就把她痛捶了一顿。打完后,她冷静下来了,我又平复心情,继续跟她好好讲道理,这下她终于把我的话进去了。
不过,想要提醒大家的是,方法都很简单,但这个反思与改变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
改变之路虽然艰难,但为了孩子,相信每个家长都愿意付出与坚持。
当然,最好走的一条路是,从最初的那一天就温柔地对他,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和温暖。
家里的气氛越来越好,冲突越来越少,孩子越来越好沟通,做父母的会越来越省心,这个并不会,养育孩子哪有省心的,不是吗?
⑧ 清华教授弃女不养,称长期遭受孕妻打骂,他被打和孩子有啥关系
当一个人厌恶另一个人的时候,会顺带着连这个人的一切都厌恶,哪怕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也会觉得不过如此,有句话叫“爱屋及乌”,在这俩人身上估计这话得反过来,应该是“恨屋及乌”。
不管他争不争抚养权,这个孩子应该都不会给他抚养,毕竟还是个奶娃娃,尤其还是个女娃娃,怎么可能让一个性别不方便的父亲照顾呢。
⑨ 孩子在校被欺负,告诉老师也没用,为何李玫瑾教授却说要打回去呢
孩子在校被欺负,告诉老师也没用,为何李玫瑾教授却说要打回去呢?
小孩上学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担心孩子考试成绩提不上、担心孩子在学校的膳食、也担心孩子在学校是否会遭受欺压。刘女士近期就会有这样的苦恼。她认为儿子软弱无能了,在学校被欺负了不知道抵抗。
事情经过是这样子的,刘女士的儿子在吃午餐时,不小心汤洒到同学们身上,原本道个歉事儿也就过去了。但被汤淋过的那个同学,是班里的“恶霸”。总喜欢惹事生非的,千辛万苦碰到个撞抢口,毫无疑问也不会轻易的放了刘女士的儿子。
放学以后,“恶霸”把刘女士的儿子拦住了,让他把零花钱交出去,原因是陪它的衣服钱。刘女士的儿子一向是个讲道理的,碰到这样的事儿就好像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傻不拉几的钱给了,也被“恶霸”揍了一顿。回家以后,刘女士心痛儿子,给教导主任打了一个手机,说明原因。想不到过了几天,儿子也是头破血流的回家。
原先“恶霸”的爸爸收到班主任的手机,听见儿子打架,把儿子打了一顿。但在这一“恶霸”的心里,就更为反感刘女士的儿子。他称之为刘女士的儿子状告,才害他被父亲打了一顿,于是就开始找各种机遇报仇刘女士的儿子。
许多家长碰到这种情况也无计可施。良好的教养打小就文化教育她们“冤冤相报何时了”。中国公安大学的专家教授李玫瑾就曾回答过这种情况。有青年代表问:假如孩子被打,你会适用他打回去吗?李玫瑾毫不犹豫的说:一定会呀!中国一向是个泱泱大国,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当父母们碰到小孩在学校被欺负的现象,应当这样操作。
1.先礼
谦谦君子素来动口不动手。首先清晰孩子们为什么打架?谁是名副其实的施暴者,谁是名副其实的受害人?孩子们打架斗殴这件事情可多可少,往小说,便是孩子间有磨擦和矛盾,往大了说就是校园霸凌。
所发生的许多校园霸凌事情,是因为孩子们心里并没有正确是非对错意识。只要有一个人逐渐施暴,也会有很多的孩子添加,他们也许是觉得好玩,做为消遣娱乐的一个项目。还有一些冷淡的局外人,她们没去干预,也不会去帮助,她们担心自己将会成为下一个目标。但对于受害人而言,受到的这种难受会一点一点的积累,又找不到出口宣泄,大多会以悲剧收场。
⑩ 清华大学退休教授:从小管住孩子哪几点,孩子将来想不成才都难
清华大学退休教授:从小管住孩子哪几点,孩子将来想不成才都难?
都很难!共享至文化教育,始终都是家长们恒久不变讨论的话题!自打孩子以后,家长们经常会在教育热点问题上面临相当多的困难,并备受困惑。自孩子出世的那刻起,每一位家长便对孩子的发展、文化教育操碎了心。许多家长总感觉,教导孩子,从小时候逐渐就行了。其实不是...在我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并不仅仅是古人的经验分享,反而是拥有很明确的科学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