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的孩子为什么不喜欢捉知了
❶ 现在的有些猫不捉老鼠了,是进步还是退化的表现
先说一下人吧,有以前勤劳吗,过去天不亮都起床劳动,晚间半夜还没睡,一心想用勤劳过上好日子。而现在的人要是不上班有吋间限制,睡到十点不一定起床。晚上即是不睡也不会忙这忙那。因为日子富裕了,不想去劳作了。猫也是一样,吃饱不饿了还有必要去抓老鼠吗?:
自古以来猫捉老鼠就被人们看作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事情。 中国古代有“御猫”展昭和“锦毛鼠”白玉堂的武侠故事,近代又有黑猫警长抓老鼠的童话故事,国外也有“猫和老鼠”的卡通形象。可以说猫咪跟老鼠好像生来就是死敌,而抓老鼠也应该是猫咪与生俱来的本领。 但现在有些猫不捉老鼠了,是进步还是退化的表现?下面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猫咪捉老鼠的原因是什么?一、食物需要
据研究数据表明,猫体内有一种牛磺酸,可以提高猫咪的夜市能力,帮助猫咪在夜间活动。 但猫咪本身不能产生牛磺酸,所以猫咪需要捕猎其他动物来补充牛磺酸。 猫咪属于独居动物,只能捕猎比自己小的动物,所以老鼠变成了猫咪食谱上重要部分!
二、环境需要
古代劳动人民家里屯放粮食,会吸引很多老鼠,让人们不厌其烦。而老鼠的增多又吸引猫咪前来捕食,发现这一现象的劳动人民便开始驯养猫咪捕鼠。 被人类驯化的猫咪毕竟是食肉动物,而家里的老鼠便成了猫咪主要的猎物。 所以长久一来,猫咪捕鼠便变的天经地义起来。
三、角色定位需要
猫咪其实不光喜欢捕捉老鼠,它还喜欢捕捉小鸟,捕捉昆虫等等。小时候我就喜欢看我家猫咪捕捉壁虎和知了。 但以前人们养猫的主要目的就是捕鼠,所以猫抓老鼠的说法深入人心,很多人都会觉得猫天生就必须该捉老鼠,会捉老鼠!
为什么现在有些猫咪不捉老鼠?一、没有了捕鼠的食物需求
从食物角度来讲,猫咪现在大部分被人喂养, 猫粮中有猫咪所需的牛磺酸,所以猫咪不用去捕捉老鼠了。 饥饿感是动物捕猎的原始动力,现在的猫咪吃喝不愁,不捉老鼠也不难理解。
二、人和猫咪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以前养猫是为了捕鼠,说白了,猫咪是作为一种捕鼠工具错在的。 而现在的猫咪大部分是被当做宠物养的,它的主要作用是陪伴。 所以现在大部分猫咪任务就是吃好喝好玩好,撒娇卖萌求抱抱,根本不需要捕捉老鼠。
三、老鼠越来越少
人类 科技 的进步使越来越多灭鼠手段层出不穷,猫咪的捕鼠任务被药品,器具代替。 现在家庭里面的老鼠也越来越少,就算猫咪想捉老鼠也变得无鼠可捉。 甚至很多猫咪从出生到长大都没见过老鼠长什么样子。
猫咪不捉老鼠是进步还是退化?其实有些猫咪不捉老鼠,是 社会 发展的自然规律导致的,不算进步也不算退化。猫咪在人类家庭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变化,捕鼠技能不是必须技能了,但它们又不会因此失去食物,依然可以活的很好。而且一旦猫咪回到大自然,它们依然是矫健敏捷的捕猎能手,不信你看那些流浪猫,个个身手矫健!所以,猫咪不捉老鼠只是一种自然变化,不算进步也不算退化!
讲的不好,希望能帮到你,我是阿喵小九妹,欢迎评论区讨论交流!
【一】 判断动物某一种动物的行为变化属于进步还是退化,主要看这种行为变化是否有利于其在生存环境中的竞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变化有利于其在竞争之中生存,那么就是进步的表现,反之就是退化的表现。此外,进化或是退化应该是相对于基因上来说的,后天的改变只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不具备遗传性质,说以算不上进化或者退化。
回到题主的问题,现在确实挺多猫咪已经不捉老鼠了,但这些不捉老鼠的猫都是饲养在家里的宠物猫,想让长期圈养在家里的宠物猫咪们捉老鼠也确实为难它们了,猫咪们表示臣妾做不到啊。
首先,家里没老鼠啊。其次,宠物猫的生活简直不要太滋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饭、睡觉,外加鄙视家里的两脚兽,所以长期优越的生活环境就决定了它们没法去捉老鼠,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宠物猫一生都没见过老鼠长什么样,要是一不小心看到只老鼠,凭猫主子那个尿性说不定会吓一跳,接下来猫主子和老鼠在物质充足的生存环境里慢慢培养出与老鼠的基情,然后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所以对于题主的问题来说,这只是猫咪对优越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三】不知道题主有没有注意过乡下的猫咪,或者城市各个角落里的流浪猫,这些猫咪捉老鼠的本领可一点都没有退化,乡下的猫咪不但捉老鼠,家里的鸡鸭一样长期生活在猫咪的白色恐怖之中,如果哪天家里突然鸡飞狗跳的,那么一定是猫咪又心情不好了。至于流浪猫,每年天气热起来之后我们小区的流浪猫就会换一批,这些年年年换,在猫生不顺,被宠主抛弃之后不得不开始流浪生活,失去原先优越生活的猫咪们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恢复野性,霸占垃圾桶,相互厮打,追捕老鼠小鸟等各种小动物为食,直到天气变冷,然后慢慢销声匿迹,至来年天气热起来又是一批新的流浪猫。
在此也恳请各位亲们,养猫之前一定要好好问问自己,是否能对其负责到底。
您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猫不捉老鼠,除了猫的品种外,是猫退化的行为表现,农村里养的土猫,都是主人吃什么,猫咪吃什么;而宠物猫却要吃好的猫粮,猫零食。
因为不缺少食物,所以宠物猫自然而然也就丧失了捕猎的能力。
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也导致了土猫和宠物猫所接触到的外界事物不一样;宠物猫每天被圈养在家里,最多在小区里被主人牵着溜,所以也就逐渐失去它的猎食本领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进化论
达尔文认为,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争斗,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
关键词是自然的选择,而不是人类的选择!
我再抛出下一个论断
失去自由,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也许有人要问,猫咪在人类的喂养下不是过的很好么?我告诉你,人类是自私的,请注意,我指的是不是个例,而是所有人类,一旦人类缺乏食物来源,还会供养猫咪么?
那我再抛出一个问题
众所周知,狂犬病致死率100%,如果出现一种在猫里传播的病毒,且有极高的传染性,已经威胁到人类,人类会不会抛弃猫咪?绝对会!!!
那连捕猎都不会的猫咪回归自然后果将是如何?只能说再从新进化一遍。只有自然能够帮助它进化,人类不会帮也无法有上帝般的能力帮其它物种进化。
猫咪吃老鼠是我们大家从古至今公认得现象,这其中的生理现象是因为猫咪体内缺乏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
牛磺酸是为了保持夜视能力的一种物质,由于猫咪体内不能自己合成,只有从外界食物中获取。
在以前生活条件不好,猫咪的食物来源大多是自己捕猎,而老鼠体内正含有猫咪所需的牛磺酸,只有大量的捕食老鼠才可以保证自身牛磺酸需求,才能在自然界中好好的生存下去。
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猫咪的食物来源也丰富了,不再需要猫咪为了生存拼命捕猎,也就不需要特别好的夜视能力,偶尔的捉捉小鸟老鼠什么的也只是为了玩。
猫咪现在不吃老鼠害怕老鼠主要原因还是生活方式改变了,家里能见到老鼠的机会也不多,从小没有过捕猎经验的猫咪,见到老鼠当然会惊慌失措。
哈哈,是老鼠进步,太狡猾了
老鼠少了,自然看不到猫捉老鼠
有吃的费那劲干啥
只是不需要
❷ 夏季又到了出(知了)的季节,为什么没人呼吁,不要再捉蝉,吃蝉,油炸蝉呢!可怜的蝉在地下蛰伏三年刚
蝉我都是无吃过,夏天很多,晚上全部向往光的地方端着,我看见有意次就捉来听听它的叫声,听完就放掉,也没有害过它们
❸ 为什么有人认为现在的知了越来越少了
农村的孩子,记忆最深刻的当数金蝉了,小时候家里穷,很少能吃上肉,要想解解馋的话,就要下午捉金蝉了。天黑之前,就要找小孔,用小树枝一拨,如果洞口越来越大的话,里面必然就是金蝉,晚上拿着竹竿…
小时候金蝉还是比较多的,虽说捉蝉的人比较多,但是晚上收获还是颇丰的,油炸的金蝉至今让人回味悠长啊。可是现在却是很少捉到几个,夏季铺天盖地的蝉鸣也少了啊!这是为什么呢?
四,总结
愿我们大家响应国家号召,多种树,少破坏,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愿青山绿水常在,人类的朋友也常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❹ 为什么有人认为现在的知了越来越少了
农村孩子对金蝉的记忆最深。他们年轻时家境贫寒,很少吃肉。如果他们想满足他们的饥饿,他们必须在下午捕捉金蝉。天黑之前,你需要找到一个小洞,用一根小树枝。如果洞越来越大,那一定是蝉,晚上拿着竹竿
我小时候,有很多蝉。虽然捕蝉的人很多,但晚上的收成还是相当丰收的。炸金蝉余味悠长。但现在难得捉到几只,夏天长满蝉的也少了!为什么?
4、 摘要
愿我们响应国家号召,多植树,减少破坏,改善生活环境。愿青山绿水在那里,人类的朋友也在那里,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
❺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农村的孩子也没了童年的快乐
是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能幸福吗,孩子们不在本村小学就读远离它乡上学能块乐吗,孩子从小就知道钱的重要性从幼小的心灵种下想法成龙变虎,光前浴后出人头地的思想能快乐吗。是孩子学习压力增大,是外面坏人太多治安环境差劲,是父母忙碌孩子们姊妹少等造成了孩子们没有童年的快乐。
自从改革开放的40多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如果完全靠种粮食是无法养活一家老小的,而去城市打工才有可能养家糊口,才有可能过上较为丰足的生活。于是农村中大多数的青壮年农民都出外打工,所以留在农村的人基本上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而留下来的儿童则长期见不到自己的父母亲,在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下,缺乏父母肌肤之爱的农村儿童能会有快乐所言吗?
因为无钱交学费,许多农村儿童只能被关在学校大门之外,而无法享受到上学读书的乐趣;这样的儿童能会有快乐吗?即使这些儿童能够上学,但是大多数儿童每天离家远走要去很远的学校就读,风里来雨里去,你说这样的农村儿童能会快乐吗?
在农村学校读书中,少数富家子弟穿的是名牌,吃的是西点,而大多数贫困农家儿童却是缺衣少食,饥寒交迫,如此对比之下他们的 情感 能会幸福吗?
统而言之,如果一个农村的儿童长期生活在以上的生活阴影下,你能说他不会有性格上的缺陷?还会有 健康 的心理,还会有阳光的心态,还会有理性的思维,还会有美好的人生吗?但愿上帝赐给他们幸福吧!
父母都出去打工了,孩子们见不到父母能快乐吗!
是生存的原因造成了现在农村的孩子没有了童年的快乐。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出去打工,很小就跟着老人艰难的过日子,经常坐在门口,眼巴巴的望着无边无际的天空,能有快乐吗?
农村儿童可怜,城市儿童虽然有父母在身边,但也不快乐。家长的期望,学业的负担,压得这些没长大的孩子喘不过气来,还要上什么暑假班,兴趣班,连玩的时间都没有,又能有多少快乐可言呢?
人类为了生存,从儿童开始就失去了自我,真的是人生不易啊!
城市里的孩子有童年的快乐吗?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农村孩子也没了童年快乐?首先我认为不仅仅是农村孩子,所有孩子都没了童年快乐!
人类隶属于自然,必定看不到限制人口无限增长的自然法则、在冥冥之中的存在。
计划生育很显然牵动 社会 各个领域的连锁反应,人们对家庭唯一传承寄予厚望是古老中国的传统观念;
所以教育、引导、管制孩子是每一个家庭大事中的首选,长辈父母的劳累辛苦都成了培养孩了的必然;
因为父母们没有选择,孩子没有替代,父母和孩子的责任都是唯一和孤单的。
农村的孩子试图跳出农门、都是爸爸妈妈的愿望,他们竭尽全力,多给孩子一些严历和分离;不冻不饿尽量满足学习和生活需求,至于其它: 孩子的心灵、心理是否 健康 快乐,则无暇顾及。
长辈同孩子的对话多局限在学习及未来的探讨,僵硬的话语对孩子多留下阴影很少欢快!
孩子从小更多的感觉是责任、是要靠自己,过早承负了没有快乐的压力。
每一个家庭在 社会 的洪流中不由自主顺流而下, 社会 针对孩子形成一个自然框架;在这个自然框架的制约下,孩子们只有心无旁骛的奔跑。
他(她)们的身旁似乎是高墙壁垒,不敢撒些野性与自然和天然挑逗一番;有一些孩子在不甘的既定路线辛苦、不知道为谁而学、为谁而活!
有时候我觉得人的知识和智慧并不一定都来自于书本学堂的启迪,如果脱离自然生活的基础磨练、我相信这种空洞的知识是没有承载力的。
儿时那种背着书包做迷藏、跳绳、踢毽子、抓石子;劳动课到生产队捡棉花、学插秧;
给家里寻野菜喂猪,夏天到水田抓泥鳅、挖蚯蚓,捉知了、蜻蜓、蚱蜢;记得在大杨树下寻找蝉壳,记得在棉花田、妈妈的身旁、攀上一棵粗壮的棉花摇啊摇!
这些孩子时的记忆…至少是对自然物种的亲伲认识;那些黄花菜、地米菜(荠菜)木心草、刺儿菜、是曾经孩子们的伴,他们欢快的在草地嘻闹打滚、追逐,至少孩子们放逐满满的稚嫩天性时认识了这一切;可如今紧张兮兮的孩子们又知道些什么呢?
记得上世纪本村一个小时候极不爱读书识字的人,老师讲课,他却在用他的小刀削木头;后来他索性不读书了,学做了木匠,成了当地一个极有名的木匠;
并且在70年代未完成村办工厂中多种高难度模具设计,成了当时当地高学历不敢相比的能人。众多的孩子们被一个模型定格,他(她)们能有快乐吗?
一种无法逃避的压力、责任,因为孩子的未来成为父母和子女的共同责任,他(她)们没有权力、没有时间和空间去品尝传说中的天性快乐!
现实不但地施加压力告诚他们为高质量生存拼搏,为别人拥有的享受去追求享受!
孩子们除了不懈努力,对生活中的其它内容必须尽量淡漠,时间和 社会 气氛养成的习惯,如同笼子里的小鸟,即是放飞,它们会觉得一切陌生,不知向何处飞?
城市和农村的孩子一样不快乐,原因在于当今的教育已经演变成一种严重的 社会 问题,急需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不说很远,就说我上小学那时候。那时候农村还没有各种补习班辅导班和兴趣班,小朋友们到了周六日和节假日,只要把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写完了,就可以玩了,想看动画片看动画片,想找小朋友玩就可以满村子跑着玩。那时候一到周末和假期,村子里到处都是小朋友的欢歌笑语。现在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周末和节假日写完作业也还要去上补习班,一点玩的时间都不给(大都是学生自己老师开的,补习的时候写家庭作业,还有额外的补习班作业),不说让孩子自由玩乐的时间少了很多,压力也大了很多。
而且不知道其他人那里有没有这种情况。我们这里农村的小孩子现在也不像以前那样到了节假日,喜欢去找同学朋友出去玩。现在要么是窝在家里看电视,要么是用父母的手机玩 游戏 。本来农村小孩子的童年 游戏 和活动是非常丰富和有趣的,但是如果经常窝在家里,或者把注意力放在手机上,不说这会对他们的视力和 健康 造成一定的伤害,对他们的成长发育也是有一些阻碍的。
我们从九十年代起,很多老板发展成富人,打工子从农村走向城市,在城市安家。我们的孩子一起搬进城市里,好吃好喝好玩,不结地气。而且农村孩子少了,根本不知道农村孩子的童年快乐和生活。
大环境不改变,焉有净土?
❻ 小孩为什么不能去地里捉知了
一群群孩子带着各种瓶子去捉,每次都要捉一麻袋的知了,为什么不捉别的喜欢知了...能捉知了算不错的了。。。都想想现在的孩子吧。。除了你说的这些。
❼ 童年四季-夏季之“知了猴”
《童年》的歌曲里唱着“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在我们这个北方的小村庄,虽然没有池塘与榕树,但是知了却是一点儿都不少。
在傍晚时分,放学之后晚饭之前,小孩子们便结伴去捉知了,我们一般只在知了变形之前捉它,我们叫“知了猴”(学名叫“蝉蛹”)。这个时候主要是找地上的洞,主要靠近树木找,当然其他的洞也可以顺便挖一挖。找洞也是有技巧的,一般面上比较大的洞口,掏进去是没有的,这种一般是知了已经爬出来后的空洞了。如果看到一个不起眼的扁扁的小洞,用手一抠,洞口越来越大,那这个洞十有八九是有戏的。
有些洞比较浅,就比较简单,一般用手就可以顺便抠出来。可是大多时候洞是比较深的,这些“知了猴”也很狡猾的,他们感觉到有动静,就窝在洞口的最下面不出来,毕竟手指抠的深度是有限的。这时候就要想办法了,我们有时候就回家用瓶子灌了水倒进去,可能是“知了猴”不大会游泳吧,一般灌水之后他们就会爬上来。还有就是找个小木棍伸进去静静的放在那里,有些上当了的“知了猴”也会主动顺着棍子爬出来。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找来铲子,挖地三尺。反正无论怎样,只要我们确认洞里有猎物,我们一定是不会放过的。另外就是下过雨后,无论是一天的什么时候,到处走走,有时就能看到主动爬出洞的“知了猴”,所以我猜想这些小家伙们一定是不会游泳的。当然也不是所以的洞口都可以随便乱用手抠的,大的离谱就最好谨慎,听说有人碰到过蛇,这种说法一度让我很害怕。
除了费力的通过找洞来捉“知了猴”外,还有另外一种守株待兔的方式就是去树上找。我们的流程一般是这样的,放学后,先玩耍,然后在天黑之前找下洞里的“知了猴”,被各家大人喊回家吃晚饭,晚饭后和大人一起,拿着手电筒,再带根长棍去树上找已经爬出洞的“知了猴”。因为知了一般是要爬上树去变形,长出翅膀然后飞走,所以天黑之后他们会主动从洞里爬出来,找最近的树爬上去。此时的我们只需要拿着手电去沿着路边沿着田野的树上找就可以了。我们拿着手电绕着树照一圈,对于还没爬的很高的,直接用手拿了装进随身带的瓶子里,对于已经爬的很高的,就要随身带的长棍戳到地上,再从地上捡起来装进瓶子里。我们一般绕着有树的地方转一圈,回家看一集电视剧再出来绕一圈。因为这些“知了猴”也是分批出洞的,有可能你刚找完后,就有新的“知了猴”刚好爬出来,所以田野上路边上的哪些树大家每晚都是一遍遍的去搜索,你搜索完的别人也可能再来搜索。
第二天早上上学的时候,大家都会炫耀昨晚找了多少多少的“知了猴”,讨论哪里的树上“知了猴”多之类的。外婆家离公路不远,听表妹说舅舅他们每晚去公路边上的那些树上总能找到很多的“知了猴”,当时听了羡慕极了,想着我们这儿怎么没有公路啊。
那么对于找来的“知了猴”我们一般怎么办呢?第一种方式是自己吃,现在说给很多人听可能觉得接受不了,那个东西怎么吃啊?但是小的时候经常吃也没觉得怎样,就像是吃馒头面条一样的自然,但是比馒头面条好吃多了,反而是现在觉得自己以前吃这些东西确实怪吓人的。我们一般将捉来的“知了猴”放在一个碗里或者小盆子里,为了防止他们变形成知了,一般会用盐水泡着。因为变成知了的“知了猴”是不能吃的,至少我没吃过,也没见其他人吃过。父母们一般是在第二天做午饭时, 先将前一天晚上捉来的知了用油炸下,可以直接炸,也可以裹上面糊炸,反正怎样都好吃。就这样,在中午快放学的时候,小孩子们想着前一天晚上捉来的“知了猴”此时已经变成了美味的盘中餐,就更迫不及待的想快点飞奔回去了。
除了自己吃外,捉来的“知了猴”的另一种处置方式就是卖。我记得我小时候最开始是每只1毛,后来是每只2毛,这已经很不得了了,捉五只就是一块钱了,够吃10个冰棍呢。而这个钱父母一般是不会要回去的,完全可以当成自己的零花钱。这些人收了“知了猴”后,一般是批量卖给饭店的,听说这个东西在饭店卖的可贵呢,好像是一块钱一只。那时候大家都说这个东西的营养价值很高,不知道有没有科学依据,反正一般父母都舍不得吃,都是留给孩子们吃。
记得那个时候自己比较小,竞争对手又很多,每晚一般捉的都不多,很少有够10只的。有一次下过雨之后,自己在一个坡上挨着的几个洞里连着挖到好几只“知了猴”,当时开心极了!即便是现在,自己偶尔也会做梦,梦到捉到好多的“知了猴”,可开心了!
那时候的小伙伴现在都已经长大,“知了猴”也越来越少,不知道是不是被当年的我们找完了,也不晓得现在的小孩子们每到夏日的傍晚,还会不会出来再找“知了猴”。
❽ 入伏后扒知了猴是怎样的文化
炎炎夏日到了,知了已经爬上枝头,在夏日里展示自己的歌喉,但这片夏日虽然是知了们的狂欢,也是人们早早就翘首以待的日子,在乡下,这个时候孩子们早已放了暑假。夏日之中孩子们
作为今年来新兴的一种美食,知了在年轻人中倍受欢迎,在夏日中的夜市上可谓是一道大菜了,凡是到这道菜上来必然被洗劫一空!可见人们对知了的喜爱了!
夏季抓知了经过多年延续,嫣然已经成为农村夏日的一场必不可少的夏日活动,即是人们的一项娱乐,也是人们夏日的一项经济来源!
❾ 蝉(知了)
小时候,放暑假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抓知了。每年夏天我都会不管有多炎热,我都要出去捕知了。
捕知了其实很简单,只要一个知了网就可以了。知了网的制作也很简单,所需的材料有:铁丝,竹竿,硬的塑料口袋或者布袋。首先,我们先取一根铁丝,然后将它拧成一个圈,(注:下面要留点长度,以便下面的操作)然后再用另一根铁丝将铁环和竹竿连接在一起。最后一步就是将塑料口袋或布袋套在铁环上,可以用针线缝,能够固定在铁环上,否则很容易漏口,从而放飞知了。(注:建议小孩子不要自己动手,要家长协助做,以免受伤)
因为家在农村,周围都是树当然知了就有很多了,所以就不用去很远的山上抓知了了。每次我最先去的就是我三爷家,因为他家院子里有一棵大枣树,那里是知了的“汇集地”。
每次去我三爷看到我就会问我:“乐乐,你作业写完了就在这玩?”
我说:“还没有,我先玩会,一会再写。”
三爷:“还不赶紧回去写作业,信不信我拿铁锹把你脑袋拍到肚子里去?”说着就拿起一旁的铁锹示意要拍我。
我听完二话没说把知了网一扔,就往家跑回去写作业。因为那时我还小,并不知道我三爷是在开玩笑,然后我每次都信了。
小时候我也会在晚上出去捉“地黄”,(所谓的“地黄”就是知了成虫后的样子。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这里的人会叫它“地黄”,是因为它从地里爬出来的,而且壳是黄色的,所以才叫它“地黄”。不知道反正我到现在都没弄明白。)然后我会把它带回家,看着知了破壳而出的样子。那时,我还没有手机没办法把它破壳的过程拍下来。现在有手机了,可是回家的次数都变少了。
现在我也长大了,也不用人管了,而且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有事没事都去捉知了了。因为我知道知了的寿命其实很短的,都说知了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昆虫。其实我觉得不是的,成年的知了真正的存活期只有40~60天,也就是一个夏天,有的只能存活三天,之所以说知了的寿命最长,是因为知了在变成成虫之前是在地下生存数年。
知了在地下生存数年只为见这一个夏天的风景,有的却只能从这个世界“路过”三天,真的是以后都不想在捉知了了。
知了有清热,镇惊,治小儿惊风,夜啼等功效,这是后来我在某本书上看到的。
如果没必要的话还是别捉知了了,让它们在这个世界上多飞飞,多欣赏欣赏风景吧。
❿ 捕蝉两三事
四年的地下苦工,只换一个多月阳光下的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法布尔
01
哥哥和妹妹认识知了,很小的时候看见图片上的知了就记住了,以后在其他的书上看见知了,他们就大喊,从来没认错过。
有一个周末的上午,散步的时候,我已经热的像干旱了很久的小草,低着头,无精打采,连话都懒得说。一阵阵聒噪的叫声传入耳畔,让人觉得格外的烦躁。妹妹问,妈妈,什么在叫?我无力的说,知了。她一听,兴奋的要去找知了。
小区里的树并不高,叶子也不算密实。可是,足以庇护知了。我们仰着头,从下到上,沿着树干找,硬是没找到。妹妹也不着急,听我喊她回来,乖乖的就回来了。不过,以后只要路过那棵树,不管听没听到知了叫,她都要仰着头找一番。
爸爸到山里玩,给他们逮了一只知了,装到瓶子里,要拿回来给他们看。爸爸先把照片发过来, 我问他们,这是什么,他们大喊,苍蝇。
我又把爸爸拍的蜘蛛网粘住的知了给他们看, 他们说,我不知道这是什么。 是啊,他们只见过知了的正面照的图片。他们又怎么知道知了的肚子是长这样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能道理就在这。书看的再多,也只是想象,只有全方位,360无死角的看到了,摸到了,闻过了,感受了,玩过了,才能记住。
我小时候,夏天就是探险和冒险的时刻,自打记事起,放暑假的中午,就是到果园里逮知了。
知了也是分品种的,大一点的,通身黑亮的,就是大家熟知的品种,我们叫“马猴”。稍微小一点的,肚子有点泛着绿色的,我们叫“棺得哇”。还有一种特别小的,体长只有2cm左右的叫“届了”(音)。
逮知了的杆都是自己做的。 就用谁家都有的竹竿,拿一根铁丝,两头分别留出一段,然后把中间位置弯出一个圆形,用两边的铁丝绑在竹竿上。弯出来的圆形正好可以把一个方便面袋子套过去,然后翻出个边。大家都是做杆小能手,不用量,就知道该做多大的圆。
袋子也是有讲究的,方便面袋子硬度正好,可以挺起来;而且大小也正好,太小了,逮知了时阻力大,知了会感觉到,袋子太大,进了网的知了就容易转头就飞了;袋子还是不透明的,让知了在里面摸不清头脑,在袋子里瞎扑腾。还有一点,我们小时候,方便面都算紧俏货,换着花样的换方便面袋子或别的小朋友跟你要,你一拿出一大把,那自豪,不亚于现在背着奢侈品包包逛街。
捕知了的最好时机是早上 ,它的翅膀上粘着露水,飞不起来。早起的大人拿着桶到果园捡就行了。 当然这是大人的劳作方式 而不是我们小孩子的乐趣,我们更喜欢捕的过程。
对于我们来说,捕知了的最好时机是每天中午最热的时候 ,这时候知了也热的懒洋洋的。吃过午饭,大人开始睡午觉,我们精神抖擞的就出了门。大人虽然说我们几句,可是也不阻挠。那可是有山有水有蛇的地方,大人对我们是如此的放心,换做现在的我,就算孩子15+我都不见得放心他们自己到那样的地方去。对孩子会有各种不放心,万一中暑了怎么办?万一过敏了怎么办?万一掉水里怎么办?万一被蛇咬了怎么办?万一遇到坏人或变态怎么办?
捕知了的路线几乎都是固定的,哪棵树上知了多,我们了如指掌。
我同学家屋后有个水塘,水塘边有棵高大的梧桐树,我们的抓捕行动往往开始于此。因为知了是以树汁为生的, 梧桐汁液丰富,是他们的最爱。 它们躲在树枝上歌唱,渴了就用尖尖的吸管喝树汁。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知了都叫。有的叫的厉害,那是公的,有的默不出声,那是母的。动物界,雄性总是有特殊的功能,比如公孔雀,公山鸡等都有美丽的外表,吸引雌性。熊猩猩,雄熊猫都有把蛮力,争夺雌性,就连知了和蟋蟀,都有特殊的乐器吸引雌性。 难道只有人类相反?所谓的女为悦己者容,要求女生要漂漂亮亮的,来吸引男性?
抓捕开始了,先要找一个好位置。 知了应该是没有听力的 ,你闹出声响没有关系,只要别让它的眼睛看见。 它的眼睛特别灵敏 ,要想逮到它,必须躲开它的眼睛。看准知了,然后慢慢的把竹竿移过去,趁其不备迅速出手,把袋子往它身上一罩,就听见它在袋子里扑腾了。逮到的知了就把翅膀给掐掉半截,以防它飞走。
一路沿着小路,钻果园,过菜地,爬草堰,逮的津津有味,热的汗水直流 ,还好,有沿海的风吹来,也并不像北京的干热或闷热,总是还有一份清爽。
其实捉到的知了,也就拿回家玩了 。把掐了翅膀的知了放在水泥地看它高频率的扑腾,美其名曰叫刷锅。晚上把他们放到蚊帐上,为了避免他们叫,用针把他肚子下的膜扎破,它就不能叫了。偶尔,我们也能捡到刚刚爬出,还没蜕皮的,也把它挂在蚊帐上, 在昏暗的灯光下观察它蜕皮 。
蜕皮是从背上的中线开始的,头先拱出来,然后是前腿和吸管,然后是后腿和翅膀,整个身子是淡绿色的。它的尾巴是最后出来的,靠自己的身子后仰,前爪把壳揪掉的。
看的困了,倒头就睡。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已经日上三竿。知了已经变得黑亮黑亮的,翅膀也变得有力了。蝉蜕还挂在蚊帐上,蝉蜕还是一种中药。
或者油炸知了 。全国人民都知道山东人吃知了。其实,吃的就是没蜕皮的幼虫,我们那吃的倒不多。山东有些别的地方,小孩子晚上用手灯照着去挖知了,地面上,有很多小小的,跟我们小拇指一般粗细的小洞,这就是它的家了,知了趁着夜色爬出来,成了孩子们的战利品。
孩子们第二天早上把一宿的收获送到饭店或者就站在马路边,就有人来收。一个暑假能把学费挣出来。这些知了都成了盘中餐,成了闻名全国的油炸知了。
现在的我,却觉得不论是折它翅膀还是扎它腹膜还是逮幼虫,那都是很残忍的事情 。以前上学的时候,学到蝉这课,我只是觉得对蝉的很多未知的事情有了新的认识。而当我近期再翻阅法布尔的昆虫记时,却对它们充满了敬意。
法布尔写到:
爸爸逮的知了,在瓶子里呆了一上午,竟然还活着,放出来还能飞到绿植上。休养了半天,它扑棱扑棱又飞到窗前的绿植上。 看着它想出去,心生怜意,于是我问哥哥要不要放生。
哥哥说,不,爸爸刚给我抓的。
我说,让它也找它的爸爸妈妈去吧?
哥哥还是不同意。
我说,你都在爸爸妈妈身边。
他说,不行,我会想它的。
我说,你想它我可以每天带你下楼看它,可是如果放到家里,它爸爸妈妈想它却看不到它,好可怜。
哥哥还是不松口。
姥姥看不下去,打开窗户,把它放走了,它竟然一下子飞了好远,感叹于它顽强的生命力。
哥哥妹妹看着它飞走,转头干别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