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有虚拟朋友
❶ 为什么孩子会有幻想朋友
孩子们小时候,总是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他们常常幻想有一个并不真正存在的朋友,他可以每天陪自己玩耍、聊天,甚至一起吃饭睡觉。他们喜欢这样的朋友,有时更甚于现实世界里的伙伴。其实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一个幻想朋友,也许就打开了一扇心灵之门。
相信不少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成长阶段中,曾观察到有些孩子会有一个、或数个幻想朋友,这些幻想朋友会陪伴孩子一起玩耍、和他说话、一起开心、难过,好像真的存在着一样;有些家长会因此感到不安,担心孩子是不是因为太孤单?这样的行为会不会因此影响孩子与现实生活的朋友互动?为什么我的孩子会有幻想朋友呢?
幻想朋友是什么?
心理学上来说“幻想朋友”,英文为“Imaginary friend”,就是指小孩子利用幻想虚构出来的朋友;这个朋友会陪小孩子玩?但事实上这朋友根本只存在于孩子的幻想中。
根据研究?3-7岁左右的孩子,大约65%的人都有至少一位幻想朋友存在在身边。这种现象开始于幼儿时期,可能延续至青少年?这期间幻想朋友可能会不停地变换身份、外貌、个性?小孩子也会在不特定的时间用不同的幻想朋友来取代。
孩子的幻想朋友是对自身需求的投影;想当英雄的孩子,他们的幻想朋友可能就是拯救世界的超人;在学校容易被欺负或是生活不如意的孩子,他的幻想朋友可能就是一个愿意聆听心事的对象。因此我们也可透过孩子对幻想朋友的描述,了解孩子心理的思维,借此认识孩子的心理世界哦~
孩子为什么会有幻想朋友呢?
幻想朋友不同于真正的朋友,玩输了从不发脾气、使性子,还总是能做孩子们做不到的事,去孩子们去不了的地方。
拥有幻想朋友并不代表孩子的心理有问题。事实上,它可能是心理生长发育必经的阶段。通过与幻想朋友交谈,孩子们也许能悟出现实生活的真谛;而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在探究他们所感兴趣的议题。
拥有幻想朋友的孩子,智商及创造力高于普通孩子
根据研究显示,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有幻想朋友,而通常女孩的幻想朋友都会是人,而男孩的幻想朋友多以动物为主。有些孩子的幻想朋友是个实体物品,像是布娃娃、小玩具等,孩子会跟这些幻想朋友对话。
一般来说,小女生对幻想朋友的互动,常常都是观察大人来做角色扮演。比方说:“爸爸妈妈去上班,我们要在奶奶家乖乖等哦!”“妈妈说青菜有营养,你要乖乖吃哦!”或是将自己心里害怕的事情跟幻想朋友诉说,比方:“天黑黑的,我保护你,别怕!”
孩子喜欢与幻想朋友互动,主要是因为他们喜欢担任导演的角色;而许多小女生的幻想朋友会多于小男生,因为她们较需要发展她们的语言和社会技巧。她们会期盼朋友喜欢她们,也会希望大人能够理解她们,自然而然,小女生在这些需求未被满足的状况下,就有可能会有幻想朋友的产生。
怎么面对孩子的幻想朋友?
避免给孩子贴标签,不过分干涉孩子的幻想朋友:
首先应该了解,幻想朋友通常在童年早期出现,在童年晚期消失,是一种儿童发展的暂时性心理现象。幻想朋友就像是孩子的安全依附品,他们可以陪伴孩子度过各种情感经验,之后孩子会慢慢的遗忘,不需要过多的担心、也不需要干涉孩子的幻想朋友,让孩子可以借由幻想朋友,陪伴他们跨越成长中可能面对的情感等等的问题。
参与孩子幻想朋友的互动,适时运用发挥教育功用:
有时可以利用幻想朋友陪伴孩子进入想象世界,运用孩子对假想玩伴的信赖,促使孩子产生正面行为。比方:“你的朋友不喜欢吃胡萝卜,但是胡萝卜对眼睛很好,还能让你的朋友快快长高,我们要不要劝他吃一些呢?”可以适时运用孩子的幻想朋友作为楷模,引发孩子表现好行为的动机。
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让孩子能够与真实的朋友有互动: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来自父母的关注是引导孩子正确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重要条件。在发现孩子有幻想朋友的情况后,爸爸妈妈们需要更加关注孩子,引导其与周围的孩子交往、玩耍,鼓励他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另外,也得设法为孩子创造机会,开发真实的友伴关系。这样当孩子接触到更多年龄相近的幼儿时,他们对自己的假想玩伴需求度也会随之降低哦。
❷ 我的孩子为什么经常会幻想出一个玩伴
首先,我觉得你需要弄清楚你的孩子经常幻想出一个玩伴的具体情况。他只是一种口头上的或者是心理上的一种期盼呢,还是他真的在脑海里幻想出一个有实体的玩伴,这是两种完全不同情况,成因和解决的方法都有很大的不同。
我认为第一点情况下,只是孩子缺少陪伴和内心极度孤独,他想要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孤独感,然后引起父母的关注,所以他才会说自己幻想出一个玩伴的形象,这种情况还比较容易解决。但是第二种情况就非常的棘手了,因为他已经出现了幻觉,我觉得此时孩子心理上已经产生了非常大的障碍,父母的交流和开导已经没有什么用了。而且非常需要专业的治疗,让他去不要走上歧途,这种是非常典型的心理出现了疾病,此时父母一定要立刻将孩子交到有专业心理辅导的心理医生那里进行辅导。
❸ 喜欢对空气说话的孩子,是不是想象力都比较优秀
在韩国综艺《超人回来了》中有一期,宋家三胞胎正在和爸爸吃饭,突然他们指着爸爸的身后说:''爸爸那个人在看什么啊?'',''人要撞上了,要撞上了。''
爸爸宋一国本能转身去看后面,但是除了墙上的一幅画之外什么都没看到,这可让爸爸吓得不轻。
但是如果仔细观察那副画,其实就会发现孩子的话并不是空穴来风。
在这幅画中,有一个女人正在餐桌前用餐,一辆汽车突然破墙而入,眼看着就要撞上这个正在用餐的女人,所以孩子才会假想出这幅场景。
生活中会有一些孩子总是在某一时间段喜欢和空气说话,或者是和自己喜欢的玩具做朋友。
看着他们对着一个不具生命力的物品说话时,不少家长都会有些担心,甚至会带孩子看心理医生。
父母别大惊小怪,其实这些只是孩子的''假想朋友'',是一种非常自然而又正常的现象。
3、发现假想朋友的积极作用
假想朋友对孩子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通过和小朋友的相处,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所提高,而且他们也能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从而让自己的社交能力得以提升。
当孩子在假想朋友身上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和社交需求时,他们的心情便会豁然开朗。
这会让他们变得更加阳光,自然也就更善于而且更勇于表达自己,让孩子活出最真实的自我,变得更轻松更快乐。
❹ 小孩子13岁可以看到鬼吗
小孩子13岁可以看到鬼吗
小孩子13岁可以看到鬼吗,人们对于鬼的存在一直都保持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但是在生活中有着不少关于小孩子能看到鬼的传闻,下面一起来了解小孩子13岁可以看到鬼吗。
小孩子13岁可以看到鬼吗1
能
小孩或多或少能看到些这个,但是长大后就看不到了...
不过有些神通或者鬼眼的人能看到,一般阴气重的人也能看到,比如一个人生病的时候,阴气重,也是能看到的
总之,看到了,我们最好不要去伤害他们,众生平等嘛,我们可以念经回向给他们,渡他们对你自己也有好处的啊...
小孩子见鬼对孩子不好,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影响。
鬼是不存在的,有时候胆小的人在看一些恐怖电影时,会做梦梦到,但它并非真实存在的。所以对于胆子小的人,是不建议看鬼片的,有时候会产生心理阴影,造成睡眠质量下降。那么小孩晚上看见鬼怎么办?
小孩晚上看见鬼多是由于近期跟着大人一起看过类似的鬼片。所以家长要注意了,以后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去看一些对他没有任何意义相反却有坏处的电影,这对小孩子的心智发育是没有益处的。
长期接触到恐怖的事物,会让他们对这个世界有了自己的看法,觉得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战争和恶势力。所以家长在空闲之余,可以陪宝宝玩一些有益的户外游戏,让他在游戏的乐趣中不断的成长,提升自我。而且户外活动能让他的性格更加的开朗活跃,将来出入社会,适应能力也会更强一些。
小孩子的十几万一天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对于3到6岁的宝宝,妈妈们可以多多培养一下他的兴趣爱好,没事带他到书店去了解一些新的知识。
对他来说,这些事物或者故事都是未知的,他们会在学习中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而且接触面越广的宝宝性格越开朗,越自信,而自信的孩子会是无所不能的。
小孩子13岁可以看到鬼吗2
小孩晚上看见鬼怎么办:小孩子会看到灵异的事物的真相
我家女儿有一天晚上悄悄告诉我,让我不要大声说话,说会吓跑她的朋友。“这位妈妈问她的朋友在哪里,女儿神秘地说”在床上玩玩具“,这位妈妈感觉毛骨悚然。
最近经常见到儿子在房间的一角摆上玩具茶杯茶壶,跟一位叫”大牛“的小伙伴喝茶,他经常咕哝着叫大牛不要太粗暴,会打翻杯子之类的话,我事实上啥也没见到。
有一天晚饭后,女儿拿出一张刚画完的画,问我是否知道她画的是谁,我摇头。女儿说是她最好的朋友。她还说这个朋友很调皮,刚刚打坏了她的一只红色小瓷杯(事实上是女儿自己刚刚打坏的)。
因为这些看不见的.现象,父母就认为孩子能看见一些不干净的东西,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童童就用科学的角度告诉你,小孩子见到的”鬼“究竟是什么!
鬼可能是孩子的虚拟伙伴
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艾莉森。高普尼克曾经说过一个《高普尼克家的恐怖故事》:
艾莉森2岁时,她的婴儿床上多了一个小伙伴,艾莉森把他叫邓泽,妈妈从来没见过这个叫邓泽的孩子,她总说艾莉森瞎说。艾莉森说她一开始很喜欢跟邓泽玩
但是邓泽不知什么原因脾气越来越坏,艾莉森被吓坏了,经常不敢睡觉。苦恼的妈妈打算让1岁的弟弟跟艾莉森换床。结果弟弟刚被抱到姐姐的床上就恐惧尖叫,他手指的方向正是邓泽坐着的位置。
这是恐怖故事吗?这不是。这个叫邓泽的孩子,只是艾莉森的虚拟伙伴。
虚拟伙伴的普遍性
调查研究显示,大约60%的儿童在3-5岁时,都会出现虚拟伙伴。虚拟的小伙伴只有儿童自己能看见。 对3——5岁的儿童来说,他们会非常具体地谈论自己的虚拟朋友,比如:”他的个子比我小一点,可以穿我那条蓝色的吊带裤,他会跟我玩拼图游戏“等,好像是真的存在一样。
孩子为什么会有虚拟伙伴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虚构自己的朋友,是一种健康的适应性行为。 主要原因在于父母不太了解儿童这种虚构朋友的行为,认为不需要在头脑中和一些虚拟的朋友交往。
缺乏同伴交往和亲密依恋,孩子的性格非常开朗活泼,无法忍受没有嬉戏和交流的单调环境。当周围没有知心伙伴时,他们只好虚构一个出来。 当孩子想要表达愤怒、羞愧、嫉妒等情绪时,虚拟朋友可以充当他们的代言人。
鬼可能是小孩镜像映射
如果经常和孩子们聊天,可能不难发现一些端倪。
正在感知的事物
孩子说:”我和小狗玩。“(其实这孩子的小狗已经死了)
有一位妈妈讲述了这样一个现象:晚上临睡前,2岁多小丫头忽然对着窗户叫‘奶奶’。妈妈回头一看什么也没有,正以为听错的时候宝宝又喊了一声‘奶奶’,妈妈被吓到了,她家可是在8楼啊!
家长讲的时候仍一脸惊恐,我问她,孩子为什么叫奶奶而不是爷爷或阿姨叔叔呢?
妈妈答:因为她刚学会叫奶奶。
过去储存的印象
2岁左右的婴儿大脑中有可能存储较多的信息材料,平时听到的、看到的、感觉到的都存在大脑里。
由于脑发育很不成熟,不能形成大量的神经联系,因此信息以零散的方式存储,在提取时呈现出无逻辑的、没有联系的,只是对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
外界刺激引发联想
儿童最初的想象是无意想象,没有目的、零散,由外界刺激引起,是一种自由联想。
可能随时随地突然冒出一句话,蹦出一个词,与当时的情景完全无关,并不是看到黑暗中的某个东西才说‘阿姨走了’,而是阿姨走了这段信息早就存储在孩子的大脑里,只不过突然被提取了出来。
鬼可能是孩子认知障碍
我很小的时候,估计也就是3——5岁的样子,和父母出门走亲戚。
半道我看见点东西,就伸手指着问:”那是什么?“ 答曰:飞机
但并不是。我看到的是一条半透明曲曲弯弯好像虫子一样的东西。它似乎并不会动,但我想看它时,它就会逃出视野中心区。
于是我再次指着问道:”那是什么,会飞?“,同时手指顺着那东西的移动向下滑去…… 父母再次回答:飞机
我知道那不是飞机。又仔细看了看。可能中间眨了眨眼吧,那玩意儿忽然消失不见了。
后来长大了,终于知道那是什么了:可能是棉絮或者别的什么纤维沾到眼球上了,所以看什么都隐隐约约叠着一条”小虫子“。
因为小孩子认知能力有限,表达能力也差,所以经常任由大人解释;而一些大人解释着解释着,就把自己吓坏了。
鬼可能是孩子在撒谎
这个现象主要发生在年龄5岁左右的孩子身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了自己的认知,会通过平时的观察寻找父母的”软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这样一个例子:5岁的悠悠平时都很听话,最喜欢父母带出去玩,但一段时间开始,每次父母要带她出门的时候,她都说门口有个小女孩不让她出去。
悠悠走到门口的时候总是自言自语像是在和人对话,时而表情惊恐,父母也不再带她出门,只能留在家里。
后来在无意中悠悠说出了真相,因为那段时间频繁下雨,她害怕出门弄脏新裙子,才编造这么一个谎言骗父母。
小孩子13岁可以看到鬼吗3
小孩晚上看见鬼怎么办
1、婴儿床不要摆在窗户旁
宝宝出生了,许多父母会给宝宝准备婴儿床,但是婴儿床千万不要摆放在针对门窗的地方。这样容易招受到邪气,和鬼魂,而小孩看见这些鬼魂后,也会感到非常的害怕。
2、被大人带回家的鬼
鬼多半是大人带回家的。有位朋友,参加了一场恶丧葬礼,回来手不洗衣不换,就抱孩子。你孩子能不看到脏东西么?无论喜丧恶丧,参加完后务必到人多的地方转转,回家沐浴更衣。还有家长,不知从哪里淘换了一些老物件,经常当着孩子面把玩。请务必住手,藏在远离孩子的地方。
3、古画带煞气应收起来
中有了小孩后,一定把古画摘下来。一位朋友买了幅高仿的清明上河图挂在客厅,后来孩子犯了夜嚎煞。想想看,这清明上河图里有多少作古的人。能不吓到孩子么?多挂温馨的画,可爱的宝宝之类最好,但切忌黑白画,慎用老照片。
4、祖传长命锁驱邪
其实佩戴祖传长命锁是小孩晚上看见鬼怎么办最有效的,如果有祖传长命锁,直系亲属戴过,比如父亲,而且父亲身体很好,不妨给孩子戴上。跟随你家多代的长命锁,可以说是成为了一种灵器。
5、孩子出生后赢告知祖先和城隍
无论住在老家还是在外地,生孩子后一定要报告你的祖先,祈求保佑。尤其请求祖先不要触摸孩子。古代,生了孩子,长辈会到城隍庙中告知。城隍,是冥界地方官。大意是:孩子姓甚名谁?父母是谁?生辰何时?所住何处?望城隍庇佑,等等。
❺ 如果娃有“假想朋友”,孩子喜欢对空气说话对吗
有好几位宝妈向我发了紧急邮件,向我述说了最近教育孩子地烦恼。我从这几封邮件中发现宝妈们的烦恼有一个共同点:孩子总是无缘无故对着空气讲话,并且表现得很开心,不亦乐乎。宝妈们为此很担忧,担忧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精神等方面出现了问题。然而,我想说:这只是孩子脑海中的"假想朋友"出没了。
综艺节目《超人回来了》有一集讲到宋家三胞胎去吃饭的时候,突然说:"爸爸那个人在看什么啊?","人要撞上了,要撞上了。"爸爸宋一国转身一看,发现除了墙上的一幅画之外什么了,可是孩子们在说什么呢?刚开始确实是把宋爸爸吓坏了。然而,这其实是孩子根据画上的汽车和桌子想象出来的情景。所以父母面对孩子的"假想朋友"不要慌,了解后再做决定。
- 父母工作忙碌,孩子感到孤独
在这里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父母们的工作压力也很大,自然陪伴孩子的时间就不足,孩子长时间独自一人相处就会有一种孤独之感,渴望得到陪伴的孩子脑海中就容易出现"假想朋友"。
除此之外,随着孩子年龄的慢慢增加,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也在慢慢减少。父母容易忽略孩子内心的情绪表达,孩子无法向父母倾诉自己的情绪,自然而然需要一个朋友来听自己倾吐内心。
由此看来,"假想朋友"也并非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那么父母要如何对待孩子脑海中的假想朋友呢?下面这些锦囊等你签收!
家长莫惊于"假想朋友",签收下这份对待锦囊- 认识并接纳孩子的"假想朋友"
首先,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假想朋友"是一种正常的行为,所以父母不要制止孩子,甚至是批评孩子。要知道,"假想孩子"也能让孩子变得更加出色。
育儿教父皮亚杰同样也认为7岁之前是孩子的一个特别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会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玩具、电子产品、布娃娃等都是有生命。
❻ 小学女孩幻想出一个人来做自己最好的朋友,而且是长期的。在现实中不愿意交朋友,喜欢动漫。这正常嘛……
如果要按正常来说这个不算正常但是可以理解,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可以给花草叶子取名,还和镜子里的自己说话想象她是另外一个人,我害怕一个人的时候总是幻想我身边有一个朋友是一直陪着我的这样就没那么害怕,也没那么孤单了。现在长大了,依然不爱说话,也不会和朋友家人交心,所有一切我都写在自己的日记本,哪怕有时候孤独了也会忍住,喜欢沉浸自己的内心,依然喜欢动漫,可以说人际交往或者朋友或者一些观念几乎都是在动漫里面得到的,里面有很棒的朋友们,有热血的羁绊,还有美好的青春,各种天马行空,它依然满足我对世界所有幻想,害怕的时候,孤独的时候,想被治愈的时候就会藏到二次元里。
怎么说,如果是家长的话,就多陪伴孩子多与她交流,不能否认她的想法只能慢慢带她去了解并且也可以试着去接触孩子的爱好这样能有共同话题。就在这个现实世界里,一起做点有趣的事,知道也感受到被爱的孩子,以后也会是个很棒的人哦。
如果是孩子自己的话,那就慢慢发现世界的美好吧,虽然肯定不像动漫那么美好,但是好好活着去创造,真正的人生是会过得比动漫里还要精彩的,我也依然在前行的道路上
❼ 孩子是因为有一个“假想朋友”,才会总是和空气说话吗
许多父母都发现,自家的孩子有了一些“奇奇怪怪”的朋友,这些朋友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只有孩子自己可以交流,就是孩子假想出来的朋友。很多父母都很担心,甚至有家长认为自家孩子是被魇住了,要请法师来作法……
有一天,邻居发现自己的儿子最近有一个很奇怪的行为——和空气说话。有时候宝宝在咿咿呀呀的,还会笑,有时甚至用手比划,儿子现在3岁了,有时候自己在客厅玩,玩着玩着就自言自语了,问他在跟谁说话,她就说是在跟好朋友聊天。我问,好朋友是谁,在哪里?她又说你看不到。邻居表示很担心。
孩子很喜欢和空气说话,是不是代表孩子“出了问题”呢?那些“朋友”真的存在吗?
曾经有一条影评让我印象深刻:“冰棒的消失,就像是对童年单纯、无忧、充满幻想的小世界做了一次郑重的告别仪式。”
❽ 3到5岁的小孩好奇想象力丰富,你会怎么来应对呢
但是有的时候,感到孤独的孩子每天会花上好几个小时来讲述这种虚拟的朋友或者历险,而不只是把这当成一种游戏。他似乎认为这个朋友或者经历确实存在。如果你能帮助这样的孩子跟真正的孩子交朋友,他对于虚幻伙伴的需要就会降低。
❾ 孩子看不见的朋友究竟是谁
孩子看不见的朋友究竟是谁
孩子看不见的朋友究竟是谁,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绝对不能忽视,努力帮助孩子解决成长的烦恼,对孩子的教育切不可“揠苗助长”,要学会挖掘孩子,现在分享孩子看不见的朋友究竟是谁。
孩子看不见的朋友究竟是谁1
小小:儿子最近有一个很奇怪的行为——和空气说话。有时候宝宝在那里说得很开心,还会用手比划,老母亲表示很惊讶!
然然:我女儿现在3岁了,有时候自己在客厅玩,玩着玩着就自言自语了,问她在跟谁说话,她就说是在跟朵朵聊天,朵朵是她的好朋友。我问,朵朵是谁,在哪里?她又说看不到。
宝妈们,是不是觉得有点惊悚?好好的孩子,怎么会有看不见的朋友呢?
“看不见的朋友”究竟是谁?
前面的两个例子,宝宝都是在跟“看不见的朋友”聊天。“看不见的朋友”到底是谁?
其实,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假想朋友”,假想朋友的出现,是宝宝心智发展的正常现象。
学龄前孩子想象力正在发育,对一切事物都很好奇,但同时认知也非常有限,有时候他们会把从绘本里或者故事书里学到的人物事物和现实联系起来,甚至混淆,于是就出现了“假想朋友”,也就是宝妈平时看到的宝宝和空气聊天这种现象。
为什么会有“假想伙伴”?
伴随着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 ,2-6岁的学前期儿童正处于特殊的游戏发展阶段,皮亚杰将这一阶段命名为象征性游戏或假装游戏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会创造出一个“假想伙伴”一起玩耍。
假想伙伴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与儿童玩耍的真实,它们存在于儿童的想象之中,是儿童主观创造出来的精神伴侣。
这些“假想伙伴”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看不见的“虚拟伙伴”,另一种是看得见的物体,例如洋娃娃、各种玩具等。
同伴交往少、平常生活中被关注的比较少,或者受到家庭内部的一些压力(例如二胎家庭中被忽视的老大等)的孩子,更容易创造出“假想伙伴”。
所以,如果咱看到宝宝有时候一个人自言自语时,可别再表现地惊恐又害怕了。
心中“默念”:这很正常,这很正常,这很正常……
假想伙伴没什么坏处
假想伙伴是儿童解决内心矛盾的一种手段,不是病态的反应。
对大多数儿童而言,假想伙伴并没有干扰他们的正常成长,而且还有不少好处呢!
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孩子在与假想伙伴玩的时候,他们的小脑袋瓜也会飞速的运转。
他们沉浸其中,语言组织能力、叙述能力也会有很好的提升。
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合适的机会,问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也许还会跟大人再叙述一遍,这样的互动对孩子的语言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提升。
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研究表明,孩子们会与假想伙伴建立一种真实的人际关系,而且会把他们当做好朋友对待。
例如,他们也许会给心爱的洋娃娃喝水、喂饭、一起做游戏,给“看不见的小伙伴”聊聊天。
这不仅会让他们获得一些社会技能,还会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对真实的小伙伴有着更高的接纳度,更容易建立起平等的互动关系。
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想象力
拥有假想伙伴的孩子们,在玩耍的过程中,更善于用想象力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而且在耐心等待的能力上会有突出的表现。
正确引导,假想朋友也能发挥更大价值
有些家长担心假想朋友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只要正确引导,假想朋友也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好伙伴。
1、接受尊重
一些家长看到孩子的“怪异”行为后,第一时间就是无情戳穿,并且恐吓孩子以后不能这样做。殊不知,这样对宝宝来说很暴力,孩子很受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接受他,尊重他。你可以问问孩子,他的“好朋友”有什么本领,是什么性格,这样可以侧面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2、多陪伴孩子
虽然孩子有假想朋友有很多好处,但我们还是要帮孩子更好区分想象和现实,更好区分他们之间的界限。否则,孩子把假想和现实混淆了,会出现一些负面的影响,甚至发生危险呢。
孩子有了假想朋友,家长不要担心。家长除了要正确引导之外,还要给孩子多一些陪伴,这样孩子就不用总是跟假想朋友玩耍啦。多点带孩子出去户外玩,结交新朋友,这样孩子对假想朋友的依赖自然就越来越少了。
孩子看不见的朋友究竟是谁2
如果对孩子的朋友们过分热情,并且硬要他们成为好伙伴,那么我们肯定会讨人嫌的。孩子们呆在一起时,不喜欢有成年人在场。而且不论我们怎么殷勤好客,表现得如何机敏,当我们在场时,小客人总会觉得不好意思。他们是来找我们孩子的,不是找我们的。所以我们最好呆在别的房间,要是没有其他房间,大家最好都挤在厨房或餐室里。如果人家没请我们参加谈话,我们就应尽力不插嘴。也不要禁止孩子与朋友们出去散步。因为很显然,他们需要讨论一些不便公开的问题。
这是讲究分寸和有良好教养的起码标准。可是许多人觉得,父母会打扰孩子,这种想法不可思议。其实这不足为怪。我们不是经常说:“走开,走开,别打扰我!我要干会活儿!”一类的话吗?那么对孩子们来说,与朋友的交往和咱们的工作也有同样的意义。我们的在场会打扰,扼止他们感情的突发,妨碍他们才智和自信心的发挥。此外,在孩子的朋友面前,我们也不自在,常常表现为:举止不自然,要么太专横,要么象慈父一般太宽厚,要么太热情,太郑重……
在这种场合下,对孩子们的朋友不予注意,则恰恰是正确的做法。有时,在大家谈话时,有某个小客人坐在角落里被冷落而沉默着。应当尽力打破他的孤寂,但要有礼貌,不招他烦。因为这必定是个胆怯的孩子,而且我们的关照也许会使他觉得难受。应当以别的方式吸引他参加共同的谈话和游戏。
❿ 孩子经常凭空想象出朋友,是不是孩子精神出现了问题
很多孩子在两到六岁的年纪里往往都会自己虚构一个小伙伴出来,这时候有些家长就开始担心长时间下去孩子会不会分不清楚现实和想象,会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作为父母,我们可能会听到孩子有时候自己坐那边咕咕叨叨的不知道在说什么,这个时候他们很可能是在和自己看不见的小伙伴讲话。小孩子们很喜欢将自己的事情分享给这些虚拟伙伴们,甚至睡觉的时候也要匀出一个位置给他们。
另外父母要充分观察孩子与假想伙伴相处时的情况,当发现孩子对假想伙伴产生过度依赖情形出现的时候,及时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缓解这个情况。
家长们要多陪伴孩子,不要用上班忙当做借口,平时的关心可以体现在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当孩子不孤独的时候,也就不会太多提及依赖自己的假象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