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在妈妈身边容易闹
Ⅰ 为何一旦妈妈在孩子的身边,孩子就开始哭闹呢
早教专家林怡说:孩子的很多负面行为都像是水面上突然出现的小漩涡,看似微不足道,底下却暗流涌动,积蓄的都是成长的力量。
其实,孩子的每一个负面行为背后,都蕴藏着积极的心理动机。他们不是故意使坏,只是为了表达某种需求。
就比如孩子“磨娘”行为的背后,也是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其实愿意表达负面情绪的孩子,比看起来听话懂事的孩子,要幸福得多!
下次孩子再只对妈妈“作妖”的时候,想想这背后的积极力量。
宝宝小的时候,妈妈给宝宝足够的爱与回应,等孩子长大后,内心才能是充满安全感的,遇到挫折时,也愿意跟妈妈倾诉,不至于一个人活成“无比懂事”的模样。
再反观那些和和妈妈在一起才不乖的孩子,是彼此的福气。
Ⅱ 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在妈妈身边又哭又闹的吗
首先是因为现在的孩子被宠溺惯了。
以前的孩子都是在田野里打滚长大的,所以有一点磕磕碰碰,自己都感觉不到,更不会哭哭啼啼的,孩子从小就像一个小男子汉一样,根本就不会在母亲面前轻易的流下泪水。然而现在的孩子就特别的娇弱,甚至可以说是恃宠而骄,但凡是摔个跟头都要哭上好久,好像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家长的溺爱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懂事。
其次,他这么做无非是想要确定母亲是爱自己的。
因为现在的妈妈很多都不是全职妈妈,毕竟新时代的女性还要兼顾自己的事业,所以他们陪伴孩子的时间也很少。经常被丢在家的孩子就会没有安全感,一旦妈妈有时间和他们相处,他们就会经常大哭,闹小孩子脾气。但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爱妈妈,只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妈妈会多哄哄他们,这样的话他们才能够确定自己的妈妈是真心爱自己的。
Ⅲ 为什么孩子在妈妈面前更闹人
这个根据你们自己孩子家庭的教育不同,因为家庭氛围家庭环境不同,可能有的孩子很依赖妈妈,觉得妈妈在的话就可以任意妄为,所以说才会在别人面前更加闹,而有的妈妈说跟他讲道理,这样的话在妈妈面前就不会闹,不会烦了。
Ⅳ 为什么孩子总是在妈妈身边哭闹
这很正常的。孩子离开妈妈失去了安全感,哭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身边的亲人或者老师给予爱的安抚,与孩子建立一种信任关系后,孩子对周围环境和人熟悉了,就会拥有安全感,那时,他就不会再哭了。
Ⅳ 为何孩子一见妈妈就开始“闹腾”需要教育他吗
“妈妈,你抱抱我!”“妈妈,我累了,不想走路了!妈妈,你抱抱我吧!”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很多家长都会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孩子只要见到妈妈就会花样百出,原本很乖的孩子见到妈妈之后也会变的不乖了。其实这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我们这里有种老话就叫做“见娘愁”。其实孩子一见到妈妈就开始闹腾,是有着原因的,我觉得是不需要特殊教育的。
再次,接纳孩子,做到耐心陪伴。
所以作为妈妈,我们学会接纳我们的孩子,接纳孩子的任何行为方式。孩子的行为是他们内心最好的体现,他们见到妈妈就“闹腾”,其实是他们想要引起妈妈的注意,想要妈妈把自己放在第一的位置,这是每个孩子的“小私心”,也是孩子想要和妈妈表达爱意的一种体现。
不需要特殊教育这样的孩子,这是孩子最本真的一种表现,只要做到接纳孩子,给孩子足够的爱就可以了。
Ⅵ 宝宝在妈妈身边爱哭闹
0~3岁的孩子获得安全感,最重要是来自于妈妈
对于婴幼儿期的宝宝来说,妈妈不在时,他对于身边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足够的信任感,不管是爷爷还是奶奶或者是爸爸,所以她才会那么乖,因为他们不敢去试探别人的底线。
每个人肆无忌惮的发泄感情,那是在最爱的人身边才敢这样,对于小孩子们来说,他们也不会例外。在他们心中,妈妈是自己最亲的人,只有在妈妈身边才能有事无事的去哭闹,因为他们知道,即便自己再无理,妈妈也不会责怪。所以这也就形成一个现象,孩子们和妈妈分离之后相见,感情的表达就是搂着妈妈哭一场,这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
孩子在妈妈身边格外调皮捣蛋,是因为他们需求安全感
孩子虽然小,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当需要妈妈的爱,妈妈的关怀时,他们就会通过哭闹不止或者黏人等方式,来将妈妈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而且每当自己使用这种方式时总是屡试不爽,妈妈无论在干什么,都会立马转过来用在自己的身上。在这个时候,妈妈不要过于厌烦孩子的哭闹,要亲热的把他抱起来,然后拍一拍,你会发现这种方式非常奏效。
宝宝在0~3岁时和妈妈分离,他会有强烈的焦虑不安感
因为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分不清楚离开和消失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所以当妈妈不在家,他们可能就会非常不安,等再次见到妈妈之后,那种委屈会一下爆发,当然就会哭闹不止了。
建议妈妈们出门时,可以告诉宝宝自己大概什么时候回来,有了准确的时间,他们也会无比的期盼,也就不会再焦急不安。
孩子哭闹,也是在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
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3~4岁的孩子,在情感方面有自己表达的敏感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状态处在非常脆弱的境界。妈妈上班一天回到家,他们会无休止的去索取温柔,钻在妈妈的怀里,亲吻着妈妈,一刻不停的黏着妈妈,其实这也是在索取爱,表达自己的情感。宝妈要理解并且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就会让孩子觉得妈妈在自己的身边,始终如一的爱着他,也有利于以后的成长。
相信看完孩子哭闹的原因后,很多妈妈都会很心疼吧?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其实也是妈妈们学习的一个历程,只要你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孩子就会慢慢的强大起来,最终会成长为能量充沛而又独立的人。
Ⅶ 为什么在妈妈身边,孩子反而更容易哭闹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对于胆小的孩子来讲,更容易出现这种状况。
当然和不自信,孩子的不独立也是有关系的。
Ⅷ 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在妈妈身边又哭又闹的吗
宝宝上幼儿园,老师评价宝宝各方面都不错,就是脾气非常大。其实,宝宝从小就一股牛脾气,一阵一阵的,有时候犯起脾气,就任性地胡闹,谁的话也不听。宝宝说喜欢同伴玩具车。家长知道宝宝的脾气,就赶紧给买来了。谁知又不对宝宝的心思。宝宝就开始发脾气,又哭又闹,怎么劝说也不行。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父母过分娇宠、纵容是宝宝任性的结果。现代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呵护倍至,对孩子的要求诚惶诚恐。无节制、无原则地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照顾不周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孩子自然会得寸进尺。
1.隔代喂养。这很常见,也极具中国特色。祖辈不仅溺爱孙子,也不敢严加管教。现在尽管许多年轻的爸妈都已经意识到其中的弊端,但由于双方都得上班,又信不过小保姆,因此只能把隔代喂养进行到底。
2.父母缺乏耐心。孩子一不听话,爸妈开始还坚持原则,可当孩子继续为所欲为时,爸妈觉得烦,认为“反正教了他也不会听”、“孩子还小,不懂事,等他大了自然就会好的”,而不再坚持。这些父母其实不知道,幼儿的自制力还没有觉醒,他们大多都希望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做,因此父母必须坚持原则。一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基本道理很简单:假如在孩子尚小的时候不尽教导的责任而是一味妥协,就不要期待孩子将来自动会“变”好。
当孩子跟其他人在一起相处的时候,不管是多亲近的人在孩子眼里都是外人。孩子不了解外人的脾气和性格,心里没有足够的安全感个信任感,不敢任着自己的性子来,万一要是姥姥一生气,爷爷奶奶一生气打自己一顿可怎么办。
妈妈在家就不一样了,孩子从一出生就跟妈妈在一起,吃喝拉撒都是妈妈负责,他对妈妈极度相信,认为自己再顽皮,妈妈也不要丢下自己不管,所以就会一直哭闹。
除了信任,宝宝还相信只要自己一哭,妈妈肯定会心疼,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能得到。有一次,我下班回家,孩子非要吃冰淇淋,他奶奶在家的时候,其实他已经说过想吃了,只是遭到了奶奶的拒绝,他没敢再要。看到我回来,孩子就来劲了,哭闹着还打饭饭碗,只是为了引起我的注意。虽然我狠狠训了他一顿,可是最后冰淇淋还是给了。孩子知道妈妈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心疼自己,所以才会肆无忌惮地“欺负”妈妈。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在妈妈面前撒娇,哭闹,有的孩子看见妈妈从外边回来,明明很激动,但也不会主动往妈妈怀里凑,这样的孩子更需要妈妈注意,给予更多的关爱。
撒娇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孩子最容易遭到忽视,所以妈妈回到家,不管家里有几个孩子,都不要只顾着那个哭闹缠着你的,另一个坐在沙发上安静不说话的孩子,也需要你的拥抱,一天不见你了,他也很想你的。
Ⅸ 妈妈在孩子就闹腾,妈妈不在反而乖,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妈妈在孩子就闹腾,妈妈不在孩子就比较乖,这是妈妈的问题吗?当然不是。这是孩子的问题吗?也不是。这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变奏曲”,作为家长我们都应该明白。
孩子喜欢粘妈妈的这些说法要立刻反驳
孩子粘妈妈是安全感不够。错,妈妈离开后,孩子看到妈妈的那一刻是高兴且愉悦的,她喜欢和妈妈在一起,这不是安全感不够,相反证明孩子的依恋关系是正常的,安全感是充足的。
孩子粘妈妈是孩子胆小。错,孩子粘妈妈并非孩子胆小,只要在陌生的环境下孩子可以自如地面对,证明孩子不胆小,不要过分强调孩子胆小,给孩子添加标签。
孩子粘妈妈是妈妈不会带娃。错,和妈妈无关,和孩子的性格无关,这是孩子正常发育过程中的特殊表现。
孩子粘妈妈说明孩子独立性差。错,这么小的孩子独立性还看不来,独立性是逐渐发展出来的,不是一刀切的。
其实孩子粘妈妈恰恰说明亲子关系很好,所以如果你的婆婆总是说你不会带孩子,下一次你可以直接告诉她,孩子不粘奶奶是因为不信任奶奶,并不是说明孩子带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