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还是喜欢父母
1. 为什么妈妈付出所有,孩子却更喜欢爸爸
01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你更喜欢爸爸还是妈妈”。
一翻底下回复,发现很多人的想法都是这样的:
小时候更喜欢爸爸,现在更喜欢妈妈。
我把这个话题发到姐妹群,她们说自己差不多也是这样的情况,小时候跟妈妈相处时间长,跟爸爸相处会更轻松。
这并不是只发生在我们这一代身上的现象。
我想起上周追的一个少儿语言类综艺,学员程小夏做了一个调研,主题是“孩子能不能和父母做朋友”。
在采访视频中,百分之六七十的孩子都把爸爸当朋友但不能把妈妈当朋友。
朱丹发现这点时,另一位导师说是样本问题,便又采访了现场的几位小朋友。
结果,无一例外,都是在挑妈妈的毛病,更愿意与爸爸做朋友。
程小夏说,一是自己跟妈妈性格不符,二是觉得妈妈没啥文化,无论妈妈怎么沟通,她的朋友圈都不愿意对妈妈可见。
李玥潼说,父亲玩心更大,愿意放下自己的威严和担子,所以孩子也更愿意与父亲敞开心扉。
晏炜喆说,跟爸爸关系更好的原因是妈妈管的太多了,空间太少了。
现场的妈妈听到孩子的回答后,脸上失落的情绪明显。
特别是晏炜喆妈妈,举了一个正面案例试图得到儿子的理解失败后,如果不是导师调节气氛,感觉她下一秒就要哭出来了。
真的特别扎心。
02
明明妈妈才是付出最多的人,为什么吃力不讨好呢?
朱丹听到妈妈陪伴晏炜喆多时,一下就发现问题了:
另一位导师补充道:
恰恰是因为不管(才亲),越不管越亲。
这也是“孩子小时候更喜欢爸爸”背后的第一个原因:
诈尸式 育儿 。
《2017年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显示:
2010年妇联和统计局的数据一对比,父母之间的差距更大:
在40岁以下被访爸爸中,最近一年从不或很少照料孩子生活的占到70%;
从不或很少辅导孩子功课的占到47%;
这就意味,绝大多数孩子是在妈妈的照顾和教育下长大的。
我朋友老公诈尸式的 育儿 神操作经常都能把她气到差点吐血。
女儿生病不见他踪影,将好快好时,孩子一句“想吃冰激凌”,他立马双手奉上,结果女儿感冒加重。
平时也不见他辅导作业,每次听到我朋友辅导作业发脾气总免不了出来指点江山,说对女儿要耐心点、温柔点。
女儿玩了一个小时ipad,朋友提醒时间到了,孩子耍赖再玩15分钟,朋友不答应,一去她老公那,女儿分分钟就拿到了通行证。
末了,她还收到老公一句赠言“给孩子立规矩也要讲究方法,不能那么死”。
对于这种现象,傅首尔在《奇葩说》这番发言,简直说出了老母亲们的心声:
爸爸也不是完全不出力,就是偶尔跳出来冒个泡,宠一宠孩子,陪孩子玩玩,不声不响就打劫了妈妈的劳动成果。
一个管着你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学习大过天,一个是给你吃这个带你玩那个,想也不用想,孩子会更愿意与谁玩。
坏人都给妈妈当了,孩子当然跟爸爸更亲。
因为爸爸的不懂得分担,妈妈只能背水一战。
03
第二个原因则是养育过度。
但这种家庭,往往也伴随着夫妻双方 育儿 步调不一致,妈妈通常是用力过猛的那一个。
《少年派》里的妙妙妈,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上空,时刻掌握孩子一举一动,包办一切。
化身孩子的终生保姆兼人生规划师,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学习工作、交友结婚,每个环节都要提供最细致的照顾和支持。
什么都要管,一步都不能有差错。
孩子只需一门心思读书、上兴趣班就好了,其他一切都不用操心。
仿佛只要孩子按照她的规划成长,就能顺利实现提前设定好的蓝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上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这类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养育、教育,即使顶着重重压力,也尽力给孩子最好的条件。
对小一点的孩子来说,这种模式是依赖,是舒适区,可一旦孩子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烈,感受到的更多是高压、是控制。
在这种模式之下成长的林妙妙,跟妈妈的关系并不好,上了高中不但成绩垫底,其他问题也一堆,什么跳楼、闹着要休学她都干过。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妈妈虽没有林妙妙妈妈那么极端,但多多少少也这样的问题。
孩子一点点毛病就很紧张,等孩子长大一点又开始鸡娃,猛抓学习,越来越着急,越来越焦虑。
到头来,妈妈疲于奔命,孩子精疲力竭,大人孩子都无喘息,亲子关系一塌糊涂。
等孩子过了青春期,能明事理、辨是非,明白妈妈的用心良苦后,便也到了妈妈的阵营,反而更能体谅妈妈。
这是很典型的中国式家庭。
04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
诈尸式 育儿 ,不仅都不能发挥父亲应有的作用,反而经常拖后腿。
妈妈一个人用力过猛也一样很难培养出优秀幸福的孩子。
对孩子来说,父母缺一不可,妈妈不该事事都管,爸爸也不该事事放手。
在 育儿 这条路上,只有父母步调一致,并肩作战,对孩子不用力过猛,也不自由过度,一家人各司其职,才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
因为, 育儿 不是一场“孩子喜欢谁”就赢了的拔河比赛,而是父母联手、并肩作战的马拉松。
你家孩子和爸爸妈妈的关系现在怎样呢?一起来评论区聊聊~
转移公众号:龙妈日记
2. 即使妈妈对孩子很凶,孩子还是喜欢黏着妈妈,这是为什么
很多小孩子对于妈妈有过强的依赖性,即使妈妈对孩子再凶,孩子还是特别喜欢黏着妈妈。这也是因为妈妈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这会让孩子的内心有一种很好的依靠。所以说父母也是需要多关心和呵护孩子,这样也能够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心理发展。大家也都觉得多关心孩子比较重要,这样也能够让孩子感觉到温暖一些。很多小孩子也都把爸爸妈妈当做避风港,所以说他们也是会毫无保留的爱着父母。
要给予孩子更好的温暖
所以说父母也是需要对孩子随和一些,这样也能够让孩子体验到更多的温暖。大家也都觉得孩子在小的时候才能够收获到最纯真的依赖和爱,这样也可以让父母感觉到特别欣慰。所以说父母也是需要更好的保护孩子,也应该给孩子更好的温暖。
3. 孩子总爱黏着家长,是因为什么原因
孩子在哭,不愿与母亲分开。这个场景太普通了。人们经常认为这是因为孩子太不愿意母亲了。实际上,这确实是对孩子的误解。在大多数时候,只要孩子有玩的东西,母亲也可以做。
如果您不相信我,请听我讲一个刚刚发生的故事。
我丈夫打算带我的亲戚去动物园玩耍。我不得不去接我姐姐去上课。我没有时间一起去。因为弟弟小玉又很喜欢粘着我,所以我计划带着小羽在家玩耍。
大家一起出去之后,小玉听说我们提到了动物园,便大声疾呼要去。我告诉妈妈不要去。他立即提出了一个新计划,并要求我父亲留下来接我姐姐。我带大家去了动物园。这真的让我转瞬即逝。不久!但是我不同意,所以我把不情愿的小玉带走了。
首先,孩子出生是为了探索世界。他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和掌握,因此他必须离开母亲。如果母亲认为孩子无法与母亲分离,那就等于阻碍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步伐。一条绳子绑在了孩子身上。
其次,母亲不想让孩子离开,孩子也舍不得让母亲失望。结果,母女俩像琼瑶的戏剧一样难以分开。为什么每天早上这么多的孩子在幼儿园的门口哭泣和哭泣,实际上,母亲已经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了孩子。孩子拒绝哭泣,而不是哭泣,最好是说母亲希望孩子不愿放任自己,而孩子只是和妈妈见面。
最后,母亲与孩子的分离越纠结,就越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安全感。母亲带给孩子的安全感不是整日与孩子在一起,而是无论孩子走了多远,母亲总是在那里。当孩子不幸被从她母亲分开,只是静静地听着。孩子回来后,她会发现母亲仍然爱着她,就像她离开之前一样,她感到安全,下一次,她可以走得更远了
4. 孩子都特别喜欢跟妈妈,这是为什么
其实很多人应该都能理解这个问题。毕竟,大多数孩子通常和妈妈住在一起,爸爸通常在外面工作,每天晚上才回来,一大早就走了。孩子,尤其是小的时候,基本上整天和妈妈待在一起,谁更习惯谁就一定会跟谁在一起。与父亲相比,母亲在照顾孩子,尤其是孩子时更加细心和体贴。出生的时候就要吃母乳,每天还要有妈妈照顾,所以很多孩子小的时候根本离不开妈妈,一分钟都做不到。
平时都是妈妈做饭、洗衣服或者陪着做作业,肯定是孩子对妈妈比较黏,妈妈也不是每天都照顾他们,更习惯妈妈在身边。父母在生活中要多与宝宝交流互动,增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共鸣,搭建情感联系的桥梁,让宝宝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注意亲子关系的建立,保证宝宝形成良好的依恋心理,提高安全感。
5. 无论家里贫穷还是富有,孩子都始终爱着父母
最近在看《奇葩说》的一期辩题,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之所以关注到这个辩题,就是因为刷到了傅首尔的视频,讲到我们要不要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
其实,对于有孩子的家庭,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有些家长认为告诉孩子好,有些家长认为不告诉孩子好。告诉孩子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知道家里的实际情况,这样才不会乱要东西。
而不告诉孩子的家长认为,让孩子知道了家里不富裕,担心孩子会自卑。我专门跑到某乎上,找了找这个问题,结果有很多人回答和关注。看来大家遇到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想从别人身上得到一些认同。
我在这些回答里面,看到几个赞同高的回答,都是在讲告诉孩子家里的实际情况。她们自己还进行了举例,大多都是在讲,当孩子在实体店里想买玩具买糖果,告诉他去网上进行对比,网上的东西卖得更便宜。如果讲教育孩子如何省钱,我觉得这样的举例还可以。但是在这里这种举例,跟问题完全不搭边啊。
我们总拿孩子举例,不如这一次就来讲讲自己吧。像我们这一代父母,大多是八零后九零后父母。我们从小生长的环境,相对于六零七零后的父辈来讲,真的是有天壤之别。用他们的话讲,以前普通家庭兄弟姐妹多,大部分人家里都不富裕。
小孩子们放了学就去干活,帮家里挣工分。等到了我们这一辈人,受到改革开放后的影响,商人、工人和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区别,所以每个小孩家里的情况,就变得不一样。
以我自己为例,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我小时候,虽然我父母都是工人,但是我母亲经常跟我说,家里没有钱,需要攒钱做这件事,做那件事。所以,每次出门的时候,我没有糖葫芦吃,没有小玩具玩。我很小就懂得,不能问父母要东西,因为要了也不会给买。
后来,我来城里上学,被同学欺负,跟同学打架。我这从农村出来的,从小就下手重,经常被老师叫家长。我母亲就告诉我说,你自己一个人,人家亲戚孩子都在这。不要跟同学打架,打坏了人家,还得赔医药费。
从那以后,我就变得不敢跟别人起正面冲突,慢慢地做什么事情就变得有顾虑。这就是原生家庭带给我的性格变化,而这样的影响都是终身的。
现在到了孩子这一代,我觉得有必要跟孩子说家里的情况。但是,没有必要跟孩子说得太多,可以选择提前培养他这方面的意识。
第一,实事求是,没有必要跟孩子哭穷。
很多家长喜欢跟孩子哭穷,家里明明没有这么困难,却什么事情都能跟钱扯上关系。“花这么多钱,你不好好学习”,“报这么多班,你不好好听课,你对得起我吗”,“我辛辛苦苦赚钱,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这些话听着就让人很有心理负担。
家里有什么情况,可以选择在孩子合适的年龄,让他知道。这样可以让他知道,自己作为家中的一分子,对于创造美好家庭,可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孩子自己会分辨,会思考,懂得如何去做。
第二,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而不是处处让他省钱。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范蠡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跟随经商,明白做生意的难处。二儿子好斗有侠士之风,三儿子是个富二代,过惯了有钱人的日子。后来,二儿子在楚国因杀人被判死刑,范蠡知道后,就派三儿子带千金去救人,大儿子知道后非得要去。范蠡劝不动,只得让大儿子去救人。
大儿子在楚国送钱给庄生打点,庄生通过运作让楚王下令大赦。结果大儿子知道楚王要大赦,认为庄生并没有帮上忙,又去找庄生把钱要了回来。庄生感觉丢了面子,就使计让楚王把二儿子杀掉了。大儿子最后傻眼了,找个车拉着尸首回家了。范蠡知道后说,早就知道有这结果,老大是苦日子过来的,舍不得千金,三儿子是过惯了富足生活,肯定能救回来。
为什么在这里提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大家,对于孩子的培养,应该要有大局观。不要总是在意那些瓶瓶罐罐,你教他这里省钱,那里省钱。他以后做什么事情,就总要想着省钱。这样,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不见得是好事。该大方就得大方,该省钱就得省钱。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让他知道钱可以成为他做事的工具。
第三,如果家里条件真不好,更应该给孩子做榜样。
如果家里情况确实很困难,那我们就要更加努力赚钱。孩子都很聪明,很多事情,家长不说,他也知道。与其我们在那里跟他讲道理,还不如我们去努力做道理给他看。让他知道,只有找准目标,
踏踏实实做事,才能够自给自足。你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得努力去拼搏。在做事的过程中,可以找到自我,找到朋友,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现在这个 社会 ,孩子的东西越来越贵,但是父母就是舍得为孩子花钱。各大厂商正是抓住了父母的心理,自己再苦一点再累一点,只要孩子开心就好。我们既不能跟孩子哭穷,让孩子认为家里很困难,也不能跟孩子充大方,让孩子认为家里很有钱。
哭穷容易让孩子自卑,充大方容易让孩子过度消费。这些行为都是错误的,只有父母摆正自己的心态,慢慢引导教育孩子,即使告诉他们实际情况,他们也可以坦然接受,甚至比我们处理的还要好。
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在孩子眼里,都不在乎这些。他们最在乎的,最珍惜的是,父母对他无私的爱。在他们心里,也始终爱着父母。
我是小镇,有两个娃的超级奶爸,总结分享 育儿 感悟,当个有趣的阅读推广人。
6. 孩子们总会嫌弃妈妈很唠叨,但还是很爱妈妈,这种爱你是如何定义的
小朋友们在平时的时候非常的讨厌自己的妈妈,总是会嫌弃这个妈妈非常的唠叨。但是如果让孩子离开妈妈的话,孩子也是舍不得的,所以说小编也觉得这个情况非常的搞笑,而很多的孩子对于父母的感情一般都是这样的。当我们真的喜欢一个人的时候,真正的把一个人放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才会选择去直接的说别人唠叨。
三、总结。
孩子喜欢父母就是天生的一件事情,孩子是绝对不可能跟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得差劲的,但是在这个前提下,父母一定是要认真的去对待自己的孩子。总而言之,我们跟孩子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关系,所以一定要认真的去对待这件事情。
7. 孩子虽然叛逆但内心还是疼爱父母是种什么情况
“孩子突然像变了个人一样,真难管”,这是诸多家长对孩子叛逆的共鸣,却不知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其实这一切是孩子青春叛逆期到来的表现,我国把11-12岁定为青春期早期,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难管,所以国外也将其称为“狂躁期”、“困难期”等。
由于升学、人际关系等压力的增大,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对其进行适当引导,孩子很容易在认知、理解、运用等环节产生技能和心理上的障碍,尤其在一些非正常的外界因素影响下,往往会激发他们潜意识的反抗,刺激他们对外界采取抗拒行为,形成逆反心理。
据调查显示,由于现今孩子所处环境较其父母所处环境复杂得多,所以他们的青春叛逆期比其父母早到1-2年,也承受了更多的压力。所以当孩子有些“叛逆”时,家长不必过于担心,要理解孩子,注意调整教育方法。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为什么难管教?要知道原因,家长还需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变化引发心理变化,他们遇事开始思考,形成并不成熟的主见,对父母的话开始怀疑。而父母在权威动摇后,一时难以适应,又不愿降低身价、调整教育方法去面对孩子,对此,孩子便心生抗拒,让家长觉得难以调教。
面对这些处在十字路口的孩子,家长的教育要更加耐心、细心和用心。
8. 仅约5%的孩子喜欢自己的父母,为何会是这样
调查显示,大概仅有5%的孩子特别喜欢自己的父母,剩下的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不讨厌,但也不是特别的喜欢,有很少的一部分是讨厌,因为这与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有关系,与孩子受到的教育观念有关系。
父母和孩子的角度总是不一样的,也受到传统的教育方式的影响,孩子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更多的是文化知识,而不是思想品德,不是三观胜的灌输,三观上思想上的一些东西,还得靠父母的言传身教,一个好的家风,一个好的家教,对孩子的影响绝对是一生的,乃至说会影响孩子的孩子,影响一个家族的传承和发展,我们也一定要重视起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9. 孩子为什么特别喜欢依赖父母如何培养他的独立能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父母、长辈都非常疼爱孩子,舍不得孩子干一点点活。有时候即使孩子想帮忙做些事情,父母也会阻止,生怕孩子会累坏。
这样,孩子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差是必然的。而且,如果长期这样,孩子还会遇到事情就找父母,养成事事依赖父母的坏习惯,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作为大人,我们知道,在生活中,很多事情只能自己去面对,别人是帮不上忙的。因此,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让孩子纠正依赖父母的习惯,变得独立起来。
结语父母想让孩子变得独立,改变离依赖父母的坏习惯,那么,就不要太过宠爱孩子,让孩子从小就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让孩子明白,如果想要得到某样东西,就要努力去争取。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