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为什么会偷东西
1. 孩子为什么老是还偷东西
发现孩子偷东西怎么办?
当孩子偷东西时,家长应该怎么办?——这是我们作为家长经常遇到却不愿进行探讨的问题之一。儿童偷东西的原因各异,而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纠正这种行为。
幼儿是不会故意偷窃的。4岁或5岁以下的幼儿对于“物品所有权”没有任何概念。他们并不知道拿走属于他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当孩子上小学时,他们就应该明白偷窃是一种错误行为了。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拿走他人物品通常是因为他们缺乏自控能力。
对于接近青春期的孩子或者13-19岁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偷窃通常是为了寻求刺激或是盲目模仿周围的朋友。青少年试图借此获得主宰人生的良好感觉,或是填补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空虚。
无论孩子在何种原因的驱使下发生了偷窃行为,父母都需要运用智慧来解决这一问题。假如家长仅仅由着性子来对待偷窃事件,他们勃然大怒的过激反应肯定是完全错误并且极具破坏性的。
(一)儿童偷窃行为的诸多原因
第一,儿童无法控制自身行为。
较为年幼的儿童在自控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哪怕他知道偷窃是不对的,他也有可能拿走某样东西,这仅仅是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家长必须培养孩子通过诚实方式获得所需之物的能力。与此同时,父母也必须将物质诱惑最小化。
第二,儿童的基本需求没有获得满足。
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儿童来说,他的衣食住行都要完全依赖自己的父母。倘若孩子感觉自身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最终会选择自己动手。最为简单的解决之道莫过于 “自取所需”。
人的需求源自主观思想。尽管父母可能觉得小孩子不会追求物质方面的东西,但这不代表孩子真的没有要求。譬如,如果他学校的朋友都有零花钱,他自己肯定也会想要。如果孩子没有零花钱,即使其他方面应有尽有,他也会觉得若有所失。如果禁不住诱惑,这种类型的孩子很可能会偷钱,只有这样,他才能和大家一样都有零花钱。
第三,儿童需要更多关爱。
孩子觉得生活里缺乏情感和关爱——这可能是儿童偷窃行为更加普遍的诱因。如果小朋友的情感需求无人问津,他们内心深处会觉得空虚,就有可能通过偷窃来填补这份空白。有偷窃习惯的儿童通常比较孤独,在学校人缘一般,与朋友相处也会有问题。他们缺乏表现自身感受的渠道和机会。
许多孩子没有得到他们想要那种关爱。他们觉得没有人爱自己,或者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这可能是真实情况,也可能是孩子的臆想。笔者在《如何改善儿童行为》里曾经提到,相对于家长关爱的多与少,孩子如何感知这份关爱更为重要。无法感知家长关爱的孩子有可能将情感需求转化为物质欲望。偷窃成为他们表达不满以及需求满足的方式。
第四,儿童希望主宰自己的生活。
儿童对于自身弱点有着非常强烈的意识。他们缺乏对主宰自己生活的能力。部分孩子在这方面确实有困难。如果孩子的依赖感觉出现了问题,他们可能会进行偷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控制感或者反叛感。
第五,来自同龄人的压力。
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喜欢模仿朋友们的行为。如果他和一群通过行窃来寻求刺激的孩子混在一起,为了成为团体的一员,他也会加入偷窃行列。有的时候,孩子偷东西可能是为了向伙伴们展示自己所谓的勇敢。如果孩子和一群不良少年纠缠不清,家长需要采取很多具体措施。这方面可以参考《青少年交友不慎应该如何应对》这篇文章。
(二)如果怀疑自己的孩子有偷窃行为,家长应该怎办?
第一,保持冷静。
不要反应过度。虽然孩子发生了偷窃行为,这不意味着他变成了小偷或是朝着犯罪生涯一路狂奔。偷窃行为和孩子的其他错误实际上没有任何区别。
第二,不要认为孩子在故意作对。
获得关爱是儿童偷窃行为的动机之一。如果家长认为孩子从自己那里偷东西是故意跟自己对着干,孩子进行偷窃的动机会就进一步强化。
第三,不要责骂孩子或者与其当面对峙。
这点需要特别强调——家长必须当场捉住孩子的偷窃行为,只有这样,其中的道理才能不言自明。
绝对不要通过间接证据与儿童进行对质。这样做只有两种结局:第一种,孩子欺骗家长或被迫撒谎,第二种,他们承认自己的偷窃行为。倘若孩子承认错误但家长却惩罚了他,家长就向孩子灌输了“撒谎也值得”这种观念。两种情况都会令家长在解决问题时陷入僵局,因此,间接证据是毫无用处的。
从他人那里听说孩子有偷窃行为对于解决问题也是没有帮助的。假若孩子对此表示否认,家长也不得不相信他的说法。如果家长提出质疑,就等于向孩子表明自己不信任他。
没有什么事情比知道父母不相信自己更能怂恿一个孩子变得不诚实。如若孩子承认了错误,家长就不能惩罚他。
即使家长完全确定自己的孩子存在偷窃行为,责骂孩子也不是明智之举。比方说,家长查看自己的钱包,发现昨天刚从银行取的50块钱不见了,结果却在收拾孩子的换洗衣物时找到了藏匿其中的崭新钞票。但是,家长并没有当场捉住孩子的偷窃行为。有很可能是别人丢了一张崭新的50块钱,而孩子碰巧捡到了。也有可能是家长不小心把钱弄丢了,正好被孩子拾起来了。除非家长目睹小孩子从钱包里翻出并拿走了50块钱,否则就不能算发现偷窃行为。
第四,确保孩子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对于较为年幼的儿童来说,这点尤其重要。
(三)当捉住孩子的偷窃行为时,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不必要求孩子进行解释,只需告诉他不可以随便拿走别人的东西。令人厌烦的陈腐说教要不得,举些简单例子就足够了。
例如,“偷东西是不对的。你肯定不希望别人拿走你的玩具。所以你拿走别人的玩具就是做错了事情。”
绝对不要在言辞里暗示孩子的品行不端。偷窃是不良行为,但孩子本身是可爱的。千万不要用“做贼”、“撒谎”、“骗子”之类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小孩,你绝对不会希望他成为这种人的。当你给孩子贴上某种类型的标签时,他也会逐渐向着这方面发展。
(四)如何纠正偷窃这种错误行为?
第一,假若孩子在家庭以外的地方行窃:孩子必须向别人归还所物品。
如果孩子在商店或者邻居家里偷窃,在事发之后家长必须监督他归还物品。要求孩子进行道歉并表明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在道歉时,家长应陪同孩子前往,这样他更容易改正错误。
第二,如果孩子从家长那里偷钱:估计一下他到底拿走了多少钱,并向他说清楚这些钱必须偿还。
孩子可以通过帮忙做家务来还钱。家长给孩子的“工资”应足够让他在一个月内还清这笔钱。告诉孩子家长知道他需要更多的零花钱,并给他一些钱或者增加零花钱的数目。
第三,隐藏物质方面的诱惑:不要把钱放到孩子能够轻易找到的地方。
告诉孩子的兄弟姐妹,你要暂时看管他们的零花钱,但不要向他们说明具体原因。不要让孩子拿着大面额钞票去商店替你买东西,因为这样营业员会找他一大堆零钱。
第四,已经发生的事情就让它过去:找出孩子偷窃行为的根本原因。
如果孩子需要更多关注,家长就要更加关心他。如果孩子渴望控制自己的生活,家长需要给他更多零花钱以及更大的支配自由。如果孩子需要借助某件东西来融入自己周围的同龄人,那么就买给他吧。
第五,一如既往地信任孩子:偷窃事件不能表明孩子品质不好或行为不端。
家长不会希望自己对事情的过激反应令孩子走向极端。小朋友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满足家人对他们的期望。倘使家长把孩子看成喜欢小偷小摸、行为不端或经常撒谎的人,孩子极有可能如其所愿,变成这样家长所形容的这种人。
第六,家长要担当诚实楷模:儿童是通过观察家长的一举一动来学习做人的。
家长应该注意保护他人的财产所有权。假使家长总是把办公室的办公用品拿回家私用,或者经常因为超市收银台算错了帐而沾沾自喜,孩子也会觉得诚实与否是无所谓的。
(五)结论
儿童偷窃属于常见问题。和孩子犯下的其他错误一样,家长要用平常心来对待这一问题。这种错误行为必须给予纠正,但千万不要矫枉过正。倘若家长能够恰如其分地采取措施,迅速解决儿童偷窃问题可以说是易如反掌。
2. 宝宝居然会偷东西,是哪些因素引起的
偷东西就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行为,如果说孩子偷东西成为了一种习惯的话,以后就很难改正了,最终也会导致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那么在他现在孩子偷东西之后,该如何进行改变?
三、总结。
反正大家都听说过小时候偷针长大就会偷金,这句话吧。如果说我们不想让孩子变成一个以后会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就一定要拒绝孩子偷东西的这种行为。对于孩子,一些合理的要求,我们不要总是选择拒绝,有的时候适当的给孩子一些零花钱,也能够让孩子养成一个合理理财的好习惯。
3. 孩子居然会偷东西,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一旦发现孩子存在不道德的行为,比如说偷窃等,父母一定要重视。尤其是在孩子第一次发生偷东西的现象时,父母应该正确指导孩子,让孩子往正的方向上走,这样才不至于在以后发现孩子已经习惯偷盗了,最终整日头疼孩子的教育问题。那么,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偷东西的行为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简单的分析吧。
三、利用“偷”的行为来发泄自己。
有的孩子可能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或是父母对他的期望值过高,结果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个时候孩子可能就会通过一些不良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比如说“偷盗”等。当他们在偷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紧张感和刺激感时,他们的内心或许感受到了一定的愉悦。所以他们才会继续这样的行为。父母在了解孩子为何偷盗之后,才能够更好地展开相应的对策。毕竟孩子都是需要一步步仔细教导,最终才能够成才的。所以,希望父母在发现孩子有偷东西的行为时,能够先找出具体的原因,然后再制定相关的对策,不要对事情进行一刀切,否则很难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4. 为什么孩子偷东西怎么办
首先孩子拿了别人家的东西,千万不要说孩子偷东西,因为孩子的性格比较顽皮,他们只是对这个东西喜欢,而自己又没有,他们想要把它占用了。而家长给他们冠上偷的罪名,他们就会觉得父母对自己不好。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温和地对他们说:你是不是拿了其他小孩的玩具了,人家找不到得多着急呀,要是你的玩具丢了,你找不到你会不会着急呀?父母或者老师应该用一些温和或者反问的语气来询问孩子,而不是以强硬的态度去询问他们,这样他们是不会承认的,反而下回还会去做这样的事情。
在家长的一点点开导下,孩子慢慢也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时候父母就要继续开导他们去承认错误,有时候孩子可能不好意思去承认错误,所以父母一定要陪伴他们一起去,到了同学家里要教导孩子说:对不起,我不应该拿你的东西,请你原谅我吧。一般小孩之间是不会记仇的,双方发生这样的事情反而会让双方之间的感情加深。
各位家长一定要记住让孩子亲自去承认错误,而不是家长代替承认错误,因为孩子不懂得承担责任,他们是永远不会改正自己的错误的,只有让他们真正内心知道自己做错事了,他们才会慢慢改正过来。
5. 孩子总喜欢偷盗,家里没人有这种习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小孩子算不上“偷”东西,更多的是出于好奇,特别是自己不曾拥有的,就想把别人的拿来满足一下自己。比如说小女孩喜欢拿自己妈妈没有的但是别人有的口红,眼影,来满足自己的幻想。小孩子好奇心比较重,对于别人的东西总是觉得比自己的好,又不好意思开口就拿走,也有侥幸心理,觉得你那么多,拿走点又如何。
对于小孩子这种行为,家长不应该过多斥责,而是讲道理,加以正确的指引,慢慢地引导孩子的心理趋于更合理,这需要家长细心关注自己的孩子的行为,教导孩子用什么正确方法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孩子有了错误的想法和做法就要坚决制止。还有就是去别人家乱开别人家抽屉也要当场及时教育。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还需要家长给予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想要的东西都要通过一定的付出才能换来等值的物品。
6. 孩子的偷窃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家长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什么
孩子的偷窃行为源自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家长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叫停,千万不要认知发展下去。爸爸妈妈如果发现孩子有偷窃行为的话,要让孩子知道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并且也不要用过激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有很多爸爸妈妈觉得孩子偷东西非常的恶劣,因此就直接会打骂孩子,其实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就会伤害到自己的孩子。
但是爸爸妈妈也需要让孩子明白偷东西的严重性,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关于小偷的故事,也可以让孩子看一看小偷的纪录片。当小孩子知道偷东西会有怎样的后果之后小孩子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了,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找准方向教育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改变偷东西的想法。
7. 孩子为什么要偷东西家长除了“打”,还有什么方法管教呢
孩子为什么要偷东西?家长除了“打”,还有什么方法管教呢?生活中,孩子会有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占有欲,很可能会偷东西。另外,如果父母平时对孩子“有求必应”,很可能会过度滋生孩子内心的占有欲。别说孩子,就连大人都有很强的占有欲,所以为了防止孩子因为占有欲而偷窃,家长一定要教会孩子分享。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偷东西是不对的。当父母发现孩子偷东西时,一定要及时指出这种行为的错误,让孩子认识到偷东西是非常错误的。在把错误说清楚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场合,尽量不要在公开场合给孩子指责,私下里给孩子解释道理,澄清利弊,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当儿童为错误付出的代价太少时,他们很可能认为这种错误的成本很低。那么同样的情况下,孩子很可能还会再做,所以家长有必要让孩子承担错误行为的后果,引导孩子去弥补。
8. 孩子“偷窃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家长偶尔会发现,在帮孩子整理物品时,出现了一些不属于自己家孩子的物品。
而当自己向孩子询问物品来源时,孩子要么支支吾吾答不出来,要么编造一些被一眼识破的小谎言(例如“捡到的”“xxx送给我的”“某个长辈给我买的”“老师奖励给我的”……)。
这时候家长内心往往警钟大震,因为一个念头在脑海中油然而生——这个东西,可能是孩子“偷”来的。
为什么孩子从小就“偷东西”?
其实给孩子贴上“从小就会偷东西”这个标签是不对的。
在教育心理学中,在 学龄期之前的孩子是没有“偷东西”这个概念的 。(PS:幼儿期:指1-3岁的孩子;学龄前期指3-6岁;学龄期:一般是6-12岁)
而学龄期之前(即处在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时期,他们对物品所有权的意识较为模糊 。所以会出现看到新奇或喜欢的东西,就顺便收起来归自己所有。
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不对的,并构成了“偷窃”的行为,所以并不是主观意义上的偷窃,所以家长不要觉得孩子从小就会偷东西,更不要给孩子贴上这样的标签。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偷窃”的行为?
一、是非观念没有成型
学龄期前的孩子正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是非观和规则这些概念在他们的意识中还没有完全成型。 所以孩子往往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把它收起来。这属于无意识的侵占,并不是孩子主观意识的偷窃行为。
二、幻想型“赠与”
学龄期前的孩子因为年龄较小,不能很好地区分想象和现实 (这一点在前几天有关孩子说谎的文章中举例说明过),所以有时候会幻想这个东西是“好朋友”送给自己的。
可能比较难理解,我们再举个简单的例子: 西西在公园和小朋友玩的时候,另一个小女孩头上的蝴蝶结掉了,但是没有注意到。 游戏 结束后,大家都回家了。西西在草坪上捡到了这枚好看的蝴蝶结,并戴在了自己的头上。妈妈看到了不属于西西的蝴蝶结,问西西是哪里来的。西西回答妈妈:“这是白雪公主的蝴蝶结哦!是白雪公主送给我的。”妈妈大概听明白了,让西西把蝴蝶结还给那个小女孩,但是西西拒绝,并坚持一定是白雪公主送给她的。
西西的蝴蝶结算偷窃的么?我们只能说这个行为确实是不正确的。但是西西在意识中就是认定蝴蝶结是白雪公主送给她的。所以也不算主观意义上的撒谎和偷窃。
三、模仿从众
因为孩子年龄较小,所以不能像成年人一样对信息有高度的甄别能力。再加上现在的碎片式信息轰炸,很容易让孩子接收到不正确的信息。加上孩子正处于模仿阶段,所以很容易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
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又有了很强的从众心理,偶尔会有无意识的攀比(例如谁的衣服更好看,或者大家都听说过的“我哥敢吃屎”这个笑话)行为,所以有时候会做出一些“顺手牵羊”的行为满足自己小小的虚荣心。
四、人际关系的缺失
或许家长也会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好像孩子和自己不如以往亲密,并有了自己的小秘密。
其实这是孩子 人际亲密关系的转移 ,他们有了自己的小伙伴,朋友关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亲子关系。
但总有些孩子的这个过程衔接不是很紧密,那么这种 情感 可能就会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如物品/宠物/ 游戏 )。
对于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不要过早地给孩子下定义,更不能通过暴力的手段去惩罚和镇压,避免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同时应该使用合理的引导和教育方式,来帮助孩子改正这个不好的习惯。
教育是场长跑,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