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为什么迷恋红发女人
Ⅰ 为什么民国很多大作家或者大艺术家都在外有姘头
我们国家最早的一夫一妻制出现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在那之前我们国家一直都是流行三妻四妾的。在我国古代,一个男人可以同时娶多名女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妻妾成群。并且时候很多男性不止可以在家里娶多名女性,还可以经常出入烟花之地,在青楼拥有佳人知己。特别是古代的文人雅客,有几名红粉知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所以古人常说风流才子,好像文人不风流就显得不够格了。
还有最后一个原因就是那个时候人民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很多人不明白一夫一妻制的作用,所以并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推广开来。
像我们知道的作家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胡兰成,他就在外面有很多女人。还有民国时期的各路军阀,基本上都是像古代的时候一样妻妾成群。
Ⅱ 罗丹的一个故事
罗丹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让·巴蒂斯特·罗丹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玛丽·谢弗是穷苦的平民妇女。罗丹的出生让父亲欣喜若狂。这位从诺曼底来巴黎谋生的农民,做梦也没想到在他38岁时还能抱上儿子。罗丹和她的两个姐姐克洛蒂尔德和玛丽都长着一头的红发,而“罗丹”在诺曼底的意思正是“红色”。
让·巴蒂斯特请来了妻子的妹妹泰蕾兹姨妈,让她到区里填写罗丹出生登记表,因为他和34岁的妻子都不会写字。他说:“我们叫他弗郎索瓦·奥古斯特吧。”于是姨妈就写道:“弗郎索瓦·奥古斯特·罗丹,1840年11月12日,生于巴黎市阿尔巴莱特大街3号。”
19世纪的法国,政治动荡,战争频繁,这是一个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伟大时代。1848年6月,法国人在“民主和社会的共和国”的旗帜下,掀起了波及全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尽管是失败的,“至少是带着不愧进行过世界历史性伟大斗争的光荣而失败的,不仅法国,并且整个欧洲都被6月的地震所惊动”,它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准备和扫清了基地。自此之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此志彼伏,连绵不断。1870年,普法战争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灭亡。1871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失败后,法国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到70年代末,法国工人运动又有了新的发展。在这勃发的年代,哲学、自然科学日趋繁荣,出现了雨果、巴尔扎克、德拉克洛瓦等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罗丹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云际会的年代。
Ⅲ 现代艺术创始人毕加索靠殴打女人获取灵感你还知道哪些伟大艺术家的特殊癖好
靠抽象画闻名于世界的毕加索是一位西班牙的画家,雕塑家更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他在各地都是人们所推崇的对象。
随着交往的人数越来越多,地下所表现的更为暴虐,他经常以话来宣泄他的情绪,通过他话就可以看出,他对女性的歧视,女性在他心中畸形的形象。可以说毕加索就是靠对女性的折磨,来获得他的创作灵感。
每一位艺术家似乎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灵感,就算维克多雨果19世纪法国文学泰斗。也是靠寻找新鲜的年轻的女人来保持自己的创作,他在他写作的间隙占有他们。就连托尔斯泰也不能例外,他经常在他的情欲和良心谴责中相互交替,痛苦不堪。
所以世人常常羡慕艺术家,平凡人有平凡人的好处,艺术家有艺术家的好处,我们只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就好。
Ⅳ 多莉·艾莫丝的个人经历
Tori Amos,90年代乃至整个女性另类摇滚史上声誉最高的音乐人之一,其标志的红发、钢琴和神经质而近似呻吟的唱腔早已成为乐坛永恒的风景。与Bjork、PJ Harvey并称为乐坛三大女权主义者。她独具个性的音乐角度和思想深度奠定了她的地位,并使她成为许多摇滚女将心中的偶像。
音乐启蒙甚早的多莉艾莫丝(Tori Amos),从小就显得与众不同,从音乐怪胎到重金属摇滚狂妄青春再到一头红发的音乐精灵,艾莫丝在琴艺、词汇与歌声之间的真实情感,如鬼灵精一般的洞察力与创意,摆在90年代的女性创作风潮,确实有其独立神采.
原名ELLEN AMOS,1963年8月22日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在马里兰州牧师家庭长大的艾莫丝,两岁半开始接触钢琴,尽管还踏不到踏板,她却一边看着哥哥姊姊,一边用耳朵记下旋律.到了4岁那年,小艾莫丝就已经能够熟练地弹奏莫扎特等人的名曲了,并在教堂唱诗班担任钢琴弹奏与演唱,5岁时她可以演奏任何她听过一遍的曲子.幼时的乐器才华,让她五岁就以奖学金申请进入巴尔地摩的Paebody音乐学校就读,成为该校最年轻的学生,她父母希望她接受正统的古典音乐教育并发展自己的钢琴才华.对节奏有着奇特感应的她,小时候就不时获邀为派对弹奏,十岁时,校方因无法忍受艾莫丝颠覆传统的古典钢琴演绎方式,而将她开除.AMOS的音乐教师PARICIA SPRINGER曾这样评价过她:她是个个性倔强的小姑娘,会用自己的一套理论去诠释音乐,这真令人吃惊.从一开始我便知道这个学校是想留也留不住她的.带着困惑与愤怒离开学校,她转而呼吸到来自齐柏林飞船合唱团(Led Zeppelin)、披头士(Beatles)、吉米汉克斯(Jimi Hendrix)等摇滚乐的恣意能量,决定矢志当个摇滚歌手,13岁的她跟着爸爸巡回驻唱,弹一些盖西文(Gershwin)的作品. 辍学后的艾莫丝在一家钢琴酒吧中找到一份工作.两年后,她的父亲EDISON把她带到乔治城,并在那儿为她找了份工作,同时她可以在当地俱乐部中进行表演.我曾很为她担心,EDISON说,对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小姑娘来说,一个人在外地讨生活可不容易.就这样,从13岁到21岁,艾莫丝在酒吧中弹了8年钢琴.8年后,她把自己的名字改为TORI AMOS,并来到大城市洛杉矶追寻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摇滚歌手,她父亲这样说,她从11岁起就一直嚷着要成为一个摇滚歌手.
80年秋天,艾莫丝推出与哥哥合写的一首推崇家乡棒球队Orioles的单曲Baltimore,还获得市长赞扬.83年转往旧金山发展,在英国新浪潮入侵美国乐坛之际,她开始将目光从钢琴移转自其它乐器与自己的歌声特质.84年在洛杉矶的某一夜,艾莫丝经历人生最可怕的梦魇,搭便车的她竟遭到乐迷的强暴,事后还遭受死亡威胁,一时之间,艾莫丝不愿再提起这可怕的经历,甚至也停下了音乐创作的脚步.87年与Atalntic音乐厂牌签约,隔年以自组乐团Y Kant Tori Read名义发表的专辑《Y Kant Tori Read》宣泄重金属摇滚火力,专辑石沉大海,也没有受到好评.他们可以嘲笑我,但我不会放弃.总有一天我会证实自己音乐的价值.她说. 在1990年初,Atlantic公司感觉出Tori即将走红,便派Davitt Sigerson去“帮帮”Tori创作,当他来到Tori家,听完她写的歌后说“你不需要我的帮助”就走了。Tori让公司听了一遍,他们说Tori可能会在伦敦找到机会。她去了伦敦在那儿俱乐部演唱,人们喜欢上了她,因为她是一个真实的歌手。Tori花了大量时间在英国,了解了关于这个国家许多知识,从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学里得到了许多启示。她是个历史爱好者,特别对诺曼底登陆感兴趣。她几乎全待在英国没怎么回过美国,在英国她的歌迷日渐增多。
她改以钢琴创作为主轴,但仍然保持了摇滚元素。91年推出EP《Me And A Gun》,俱乐部的驻唱为艾莫丝博得不少乐迷与乐评的掌声,EP中的同名单曲Me And A Gun则是在看完与自身强暴梦魇相关议题的电影《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后,以歌曲勇敢面对自己的强暴伤痕。它细致地描写了女性对于暴力犯罪的厌恶与仇恨,歌词与旋律都颇为感人。此曲一推出便赢得了众多女歌迷的心。鉴于此歌引起的社会反响很大,美国一个反性犯罪组织授于AMOS一枚荣誉勋章。艾莫丝更进而筹设“强暴、虐待、乱伦的国际机构”(Rape Abuse And Incest National Network,简称RAINN)与地方上的强暴危机中心联机为遭受性虐待者提供救助。 91年冬季的处女大碟“小地震”(Little Earthquake)进占英国金榜第14名,单曲Silent All These Years获得MTV音乐录像带大奖最佳女歌手、新进、创意与摄影4项提名,艾莫丝的歌声与琴声串联的真实表白情绪,透过China等作品创造出相当悦耳的情感共鸣,展现出忠于自我情绪的惊人创作力量,全球200万张的销售让她初尝成名的喜悦。92年推出的EP“Crucify”挑战涅槃合唱团(Nirvana)惊世之作Smells Like Teen Spirit、齐柏林飞船的经典作Thank You与滚石合唱团(Rolling Stones) 招牌作Angie。
94年英国金榜冠军专辑《红粉心事》(Under The Pink) 与Cornflake Girl(#4)、 Pretty Good Year(#7)两首Top 10单曲更奠立情绪女声的翘楚地位,使她在世界范围获得成功。在这张以存在于女性之间的暴力为探讨重点的专辑中,两性的情感互动、性厌恶、性开放与宗教社会的瓦解皆有触及,一首创作God还提出上帝需要有个女人来照料他的大胆观点,Tori说自己无法理解为什么没人想听一些关于上帝干着一个让自己生气的工作的事情。专辑的另一首歌cornflake girl则是讲述女人互相撕碎对方的手段。Tori说专辑名字Under the pink的意思就是我们都一样。而Nine Inch Nails (九寸钉)核心人物Trent Reznor也为Pass The Mission跨刀,专辑首度入围葛莱美奖“最佳另类演唱”项目。这张专辑表现出了更强的女权倾向,而Tori对钢琴魔鬼般的驾驭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其中有一首Icicle的前面的一段钢琴solo和Bells for Her的击弦古钢琴的演奏可谓晶莹剔透,人仙莫辨。这次AMOS在歌的内涵上又下了一番功夫,如专辑中有对男性权威的质疑“GOD”,有对女性之间产生矛盾的心理探源“CORNFLAKE GRIL”,还有对青少年犯罪动机的探讨“THE WAITRESS”。据说这张专辑推出后,AMOS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来信,来信者多是些被凌辱或强暴过的年轻姑娘。她们把AMOS作为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和亲切的姐姐,向她诉说烦恼。AMOS总是尽其可能给她们以帮助,从此聪明、热情和平易近人的AMOS更是在歌迷中深得人心。 与前两张专辑的制作人男友Eric Rosse的分手,让艾莫丝首度独挑制作大梁的96年专辑“火山女神的男孩”(Boys For Pele)听说是从一个神话故事中得到的启发,意思是献给女神Pele的男孩。在这里Pele是指夏威夷毁灭与创造女神,而那些男孩则是被扔进火山献给女神的祭品。Amos解释说Boys For Pele中的14首歌分别代表了埃及地狱判官身体的14个组成部分,使得这张唱片长达70分钟。专辑中的男性绝大部分是叛徒、奸人、议员及郡主。Blood Roses结束时的铃声仿佛预示世界末日的来临。Little Amsterdam中的电子噪音效果、Way Down结尾处的和声处理、Mr Zebra中铜管乐器的应用都是点睛之笔。另外Horses一曲中Amos哀怨的呢喃配上时隐时现、跌宕起伏的钢琴声使你宛如置身于一场深秋的葬礼之中。Tori的抒情诗是如此的奥妙,它们会让人不由自主地随声舞动。但是她也为她的抒情角色创造了很多噪音:充满拒绝高潮的呼吸,紧扣着铜管乐器的修饰音与宛转的旋律,阴郁与勇气交辉相映。Boys For Pele包括一些变形的布鲁斯音乐及奇异的噪音,相对加深了混杂的效果,也平衡了她残缺不全的仙女传说。她还使用了少见的拨弦古钢琴,她的声音让你想起其他女人,但她更具自我意识,尤其是在Professional Widow中,在两秒钟的低调内,Amos从一位害羞的Joni Mitchell走向痛哭的PJ Harvey,然后进入Kate Bush似的高音域的喃喃细语。从Little Earthquakes 开始,Tori Amos的独创性得到了很大发展。她已渐渐成熟起来,在精神上更接近她曾经的合作者Trent Renzor。所有艺术家都把他们颓废、腐朽的哥特式想象反常地艺术化地集中并挤入流行这个紧身围腰中,而Boys For Pele正是这个围腰的缝隙里冲破出来的音乐。专辑内页中一张艾莫丝与一只乳猪的哺乳照片,引起不少争议话题,专辑直闯英、美流行专辑榜亚军,辑中的Professional Widow经由Armand Van Helden混音改造后于隔年跃登英国榜冠军,专辑再获葛莱美奖“最佳另类演唱”提名,96年推出的EP《Hey,Jupiter》,她完美演绎经典作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97年抽空为电影《烈爱风云》(The Great Expectations)唱作插曲Siren。
在面对流产冲击后,98年春季推出的专辑《吟唱殿堂》(From The Choirgirl Hotel),可以听见艾莫丝紧紧抓住流产前拥有生命体的珍贵体认,阐释着孕育与拥抱生命的意义,堪称她个人感觉最投入的唱作,原有的钢琴与自我情绪有了更多来自摇滚乐的共鸣,专辑首周打进全美流行专辑榜第5名。“在我流产后不久,这些歌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很奇怪吧?你的爱不会因离去而消失,在你怀孕时你将不是从前的自己。最后,你并未成为一个母亲,但你依然感觉到那股力量。我尽力找到一个与之保持联系的办法。在寻找的过程里,就象濒死前的散步,那些歌自然就出现于脑海里。对我而言发生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我发现了女人内心独有的情感,你创造了一个你能抵及的地方,即便你不能创造一个生命,但你会找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如果是音乐,那就用音乐来表述它。我开始寻找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并竭力到达它。我为之感到遗憾,与之跳舞。我们一起演唱。这张专辑真正成为一个鲜活的生命。”因此这张专辑听起来有些“过火”,有愤怒、痛苦甚至恶毒。但这也真实地反映了这个耀眼的红发女人丰富的内心世界,那头发,更像是她的保护色。 同年3月,出人意料地,艾莫丝与英籍录音师Mark Hawley结婚,此张专辑发表后的巡回演唱中,艾莫丝首度将电子乐器带进演唱会,隔年荣获葛莱美奖“最佳摇滚女歌手” (Raspberry Swirl)与“最佳另类演唱”双项提名。99年发行双CD专辑《到金星一游》(To Venus And Back),内容是将《From The Choirgirl Hotel》时期的演唱实况与新创作汇整,电子乐器与弦乐的运用让情绪音色有了不同的情境空间,专辑跃登全美Top 12,再获葛莱美奖“最佳另类演唱”提名。她的音乐风格也逐渐从偏重民谣、爵士,过渡到了融合电子、爵士、民谣等风格的钢琴摇滚,唯一没变的是她高亢而带有迷幻的嗓音,和音乐中那始终如一的尖锐和敏感。被人爱对女人并非最重要的,被人尊重才是女人的追求,这或许是许多女艺人的梦想,Tori Amos作为活跃于另类摇滚坛的着名的女歌手之一,与PJ Harvey、Bjork等人相比,Tori Amos的音乐显得更为成熟和天然,同时也不失其个性与深刻的内涵,她所涉及的主题是女权,女性的心理,性犯罪的动机等等。
2000年为《M:I2不可能的任务2》电影原声带献唱Carnvial后,2001年9 月发行专辑《怪怪小女生》(Strange Little Girls),艾莫丝借由翻唱男性歌手乐团的唱作,透过角色扮演执行穿透男性观点的颠覆概念专辑,颇有要男性为其创作的情感负责的严厉态度。被她改编了作品的艺人中包括大名鼎鼎的摇滚乐团Beatles、The Velet Underground和流行乐团Depeche Mode,民谣巨匠Neil Young,传奇歌手Tom Waits,饶舌痞子Eminem等。她借着惊耸的编曲情境,俱现Eminem绘声绘影的携子杀妻歌曲97 Bonnie And Clyde底层的歌曲暴力,为受暴力胁迫妇女哀悼,谴责玩笑创作不负责任的态度,艾莫丝还让参与97 Bonnie And Clyde杀害妈妈事件的女儿在英国团The Stranglers 82年畅销曲Strange Little Girl中长大,陷入童年与父亲共谋母亲的阴影;为了替长期受制于宗教压迫的阿富汗女性出口气,艾莫丝在极端金属队伍Slayer的Raining Blood歌曲中,幻化成了法国的反叛妇女,不惜施予法术反抗威权;到了Depeche Mode90年作品Enjoy The Silence,艾莫丝变成年长的秀场女子,把浮躁的合成器替换成平静的钢琴,以母性关怀眼神旁观狡猾阴狠的角落;而Lloyd Cole And The Commotions的Rattlesnakes在动听旋律中则是映照着欢场女子的无奈星梦;10 cc合唱团的I'm Not In Love中则蜕变为物化少女,进行生平唯一一次的真爱人生大冒险;Neil Young脍炙人口的Heart Of Gold在她惊人的大手笔改动下竟成了玩弄商业巨子谋略的双胞胎姊妹;Boomotown Rat乐团20年前描述小孩无端射杀校园的创作I Don't Like Mondays,对照着近几年的美国校园暴力事件,让人感慨暴力阴影的无限张狂;连Beatles的Happiness Is A Warm Gun都巧妙成了刺杀John Lennon的凶嫌动机辨证,艾莫丝在此成了凶嫌行兇前在一起的应召女郎。
2005年的The Beekeeper在春天要到来时昭示了即将来临的花房蜜意,再次给乐迷们带来惊喜,Tori Amos时而温柔悠闲,时而清冽忧伤,时而狂放不羁,时而沙哑沧桑的演唱让很多喜欢另类音乐的歌迷为之着迷。她的这张专辑中文译名叫“养蜂人”,颇有点田园色彩,专辑封面也做得相当精美,与专辑Beekeeper的名字相得益彰。其中主打歌Sleeps With Butterflies受到了众多欧洲歌迷的热烈追捧。 《American Doll Posse》是Tori Amos史上最重的一张专辑。作为欧美乐坛屈指可数的钢琴摇滚女魔头,Tori Amos这一次为了突出摇滚乐的本色一面,甚至裁减掉了许多钢琴的配额,而是换上了很老炮的Hard-Rock偏配。像在《Big Wheel》里,你甚至可以顺着这条线索,去串连起Root-Blues如何演变成Hard-Rock的沧桑历史。运用《Bouncing Off Clouds》里沉重的鼓击,将自己的声线变出几缕Dolores O’Riordan式的轻飘,但这种轻飘这段的线头,她却自始至终牢牢捏紧,所以她不仅依然足够做Tori Amos那样的熟女,又能够在略微的新鲜中让人感觉搞出了新意思。
2009年的Abnormally attracted to sin,Tori Amos显示出了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渐成熟的思想深度。在这张专辑里,她不仅仅探讨了关于女人的话题,还包括对许多社会话题独到的见解。她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向我们展现她依旧不妥协的年轻态度。她的标志——女权,也更加清晰。她所擅长的另类钢琴摇滚经过时间的沉淀显得优雅异常,也许是家庭和孩子的原因,她少了一些从前的桀骜不驯,逐渐变得更加内省,更加宁静。但这个不一般的女人,注定会让人们在许多年后还记起她来。这就是无可比拟的艺术家。
她的第一张圣诞专辑<Midwinter Graces>发行于2009年末,温暖与神圣参半,展开了一场西方传统文化的礼赞之咏。第一个音符响起,仿佛中世纪。第一声唱腔响起,仿佛回到《怪怪小女生》时代,别人的歌,是悠扬迂回的小调。不知为何,我却听到悲伤。拨弦钢琴从四面八方砸来,那是何方的小镇,如此神圣。
Tori每张专辑都有贯穿全篇的闪烁点,你可以凭借这些底色去识别她的不同时期。比如小地震时期的层迭推进的合成器,火山男孩中的羽管键琴(即前面提到的拨弦钢琴),维纳斯中的电子迷音,养蜂人中的牙买加鼓点等等。这些总是在钢琴之外,然而却夺人耳目。此次钢琴之外的主线,我认为是弦乐和铃响。作为圣诞专辑,铃响并不罕见,所以我把它去除,那么这次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弦乐了。大面积使用了弦乐,既有仿佛从远方而来的绵绵合奏,也有张力十足的大提琴独奏。弦乐成为空中的一条蓝色绳索,团团包裹了这个即将到来的冬季。乐器的迭加,加上圣诞的氛围,制造出一种属于Tori Amos的前所未有的华丽。包括女儿倾情献声的Holly,Ivy And Rose,时而沉静,时而欢快,弦乐畅快奔走的时刻,令人不禁想起加拿大的Loreena McKennitt。
Jeanette,Isabella是十分轻灵的民谣作品。令人感受到几分到养蜂人时期的甜美舞动。主打歌Star Of Wonder则大气十足,非常利落的弦乐牵动了些许异域风情,是阿拉伯还是哪里?Snow Angel是另一个关于弦乐的明显例证。这首歌曲的编曲方式很传统,但是却完完全全浮现出一股温暖的冬日情怀。关于大雪席卷,隆冬降临,关于诞生。个人对这首歌很是钟情,反复聆听,凝凝回味。 在爵士风的Pink And Glitter中,Tori表现了她全面发展的一面,甚至用那种沙哑的嗓音唱出了独属老爵士的风情,但这丝毫不会出乎歌迷的意外,因为早在“蒙娜丽莎的微笑”电影原声中,Tori就展示了她的爵士韵味。
Winter's Carol本可以成为Seaside或者Apollo’s Frock那样的作品,然而却也在前奏增加了类似Jorane的那种大提琴,但这首歌仍具备Tori从前歌曲的特点,具有绵长而富于变幻的曲调。经典永远是艺术作品所热衷表达的题材。Tori这次其实是把自己放置在某种标准之内的,想必会有压力,却也建立在自己已获得的位置之上(一个特色鲜明的新人不大可能以圣诞专辑华丽登场)。总的来说,这张作品依旧处处展现Tori特有的功力。一方面是一种出道多年对乐迷的一种特殊回馈,另一方面,也必将成为Tori艺术生涯中的重要历程。
每一次创作都带来不同的情感表态,多莉艾莫丝的唱作所带来的听觉经验,越来越像生活中的情绪一样,越来越难以捉摸.
Ⅳ 为什么艺术家都很多情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
且不论人 假如一个作品没有了作者的“情感投入”在里面那么它也就不能被称之为艺术品了——似乎有些牵强离题
艺术家的多情大概因为他们的心思较常人更为细腻 他们对于周遭事物的感受力 观察力 捕捉力 也更强 甚至有些人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 譬如卡夫卡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创造出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他们的作品在理性的大范畴之下融入自己的感性认识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风格
“几乎所有的艺术家或多或少都有很多心爱的女人?”
刚看到楼主的这句话 看来我以上的回答偏题了
这点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 但我感觉应该因人而异吧
无所谓艺术家还是非艺术家
Ⅵ 艺术家为什么都风流
严重同意。
艺术特性一直就很吸引人,尤其是更为感性的女人。美是艺术家追求和迷恋的,女性可以说就是美的化身,所以二者间的暧昧不可避免。男人本就是风流的,作为艺术家更就不在话下了
Ⅶ 为什么艺术家痴迷于红发
有人曾说过:“如果哪位不喜欢红头发,艺术史中的这些名画将会是最有力的辩驳。”最初红发一词具有贬义,玛丽抹大拉把它比喻为“堕落的女人”。在另外一些文化中,红头发却是幸运的象征,如果你看到一位红发的女士,那将会带来一些列的好运。在丹麦,如果你的宝宝是红发,你就会得到荣誉……
《抹大拉的马利亚》弗雷德里克桑蒂斯约1858年
西堤欧洲古董家具--致力于在国内推广和展示18-19世纪欧洲装饰艺术与馆藏级精品古董家具。作品种类涵盖家具,雕塑,绘画…年代从1640年至1930年,跨度近300年。
欢迎光临西堤高碑店展厅,我们的收藏顾问将会非常高兴与您一起交流艺术收藏的心得体会,并非常乐意与您一起为您的居室营造完美的空间。
展厅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古典家具街15号西堤欧洲古董家具
开放时间:10:30- 18:00(节假日无休)
Ⅷ 如何从艺术角度去赏析“香水 杀手的故事”
从香水到香水——说说《香水:杀手的故事》
(一) 聚斯金德和他的奇特《香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聚斯金德的《香水》是20世纪80年代德国文坛的一个“奇迹”, 荒诞、反讽同时又精美,奇妙。聚斯金德在传承古典小说对于“情节”、“人物”、“叙述”、“细节”等基本元素的要求同时,吸纳了现代主义小说对于世界认知意义以及个体存在确认等方面的“哲学质询”,透过气味这一题材的夸张、想象与放大,将一个有关嗅觉神话单一、表层的故事延展到气味链以外的社会化、历史化层面,以内在意义的严肃支配来外在形式的通俗,呈现出某种命运和叙事的逻辑。 在聚斯金德那个由“气味重构的世界”中,作为气味内核之一的香气及其衍生物香水并不像它本身那样散发着迷人的芬芳,飘荡着爱与和谐的气息,而成为一种现实世界腐烂、奢靡、肮脏和丑陋的对立面,成为一种掌控薄弱意志,蛊惑贪婪人心的魔具,被推演成时时有些漂浮的能指,变幻地指涉着自我标记的缺失、与社会对立的孤独、卑贱生命的顽强、经验世界的记忆、对世俗偏见的仇恨以及对他者操控力的消除与颠覆等等。 因而,尽管小说的故事发现在似乎遥远的18世纪巴黎,它仍然以某种穿越时空的透视和讽喻能力折射着今天的现实,实际上成为一部迷人而悲哀的现代生活寓言。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孤独自闭却拥有超常天赋的人由弃儿到天才及至毁灭的人生历程;但它同时也是一个纷繁冗杂、风格多元的故事。聚斯金德通过对众多人物生动细腻的刻画(亦正亦邪的天才、贪婪庸俗的香水商、刻薄功力的乳母、冷酷残暴的屠夫、虚伪腐朽的主教、奢靡堕落的贵族等等)把一个畸形、腐败、堕落的社会状态寓言化,并依靠悬疑意识将那种迷人而骇人面具下的天才异秉与非凡技艺与操纵庸众的欲望和对纳粹式心智的指认联系起来,在更大的范围关注着孤独这种普遍生存状态和探询着技艺、天赋和理性不平衡结构下可能导致的精神后果。爱欲和生亡、美好与毁灭、短暂与永恒、天才与理性、纯粹与混乱……仿佛是一个变化不穷的万花筒一样被神奇地圈划到一起,融合在一起。于是,作为神话载体的气味和香水发展成为一种意义地符码,不幸地具备了他在《深度的强制》中讥嘲过的所谓“深度”。而整个故事本身也仿佛是一剂精心调制的香水,杂取着种种引人入迷的元素——传统叙事的清晰框架,丰富多样的文学形象,哲思化的考察和文本,多重编码的意义符号,以及融合了侦探、历史、艺术、发展、传奇、传记等多种小说样式的结构片段等等,给人留下了多层交错和分化变幻的嗅觉体验。
小说中对于“香味”的深度描写以及本身多散射的多元光辉使其一度被库布里克定性为“一部无法被搬上银幕的小说”,但最终它仍然在一片期待的目光中被德国影坛多面手蒂威克搬上银幕,而文学和影视在表现手法及审美本质上的区别也必然使电影的改编与原着小说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分离和断裂。
(二)从香水到香水:漂浮的能指于纯粹的追求
《香水:杀手的故事》在素有“德国奥斯卡”之称的第57届德国电影节上获得银奖,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蒂威克对于原着二次重写的成功。然而,这种成功与其说是出于对原着精髓的深刻理解和继承,不如说是因为编导在当前之历史语境下去讲述神话故事的能力,即通过将神话寓言通俗化、商业化以便获得习惯了电影电影思维的当代观众更多共鸣的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是依靠技术的手段,比如通过镜头语言和影像科技将对于气味的捕捉和体验视觉化,通过造型艺术和道具科技来重现18世界巴黎奢靡堕落的社会风尚和污秽阴暗的角落……等等——这一点无疑是蒂威克的强项;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原着内容的选择、删减、重写来营造更符合大众心理需求的风格和情节——而这一点对于图像结构能力出众的蒂威克而言,似乎也不成问题。香水:一个杀手的故事,仅从名字来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种以奇特的方式来讲述的恐怖故事,那种类似于惊险/侦破的构成方式而提供的具有游戏可能性的叙事文本。但显然,蒂威克这一次并没有着力于确立某种模式、逻辑或者阐释,没有去重建一个陌生的常识世界以印证真相的可能性。影片的大量篇幅依旧聚焦在那个悲惨的男主角身上:一个在当时”最天才最万恶又不缺少可怕天赋“的气味王国的统治者。
事实上,蒂威克的选择仍然是好莱坞式的,带着某种梦幻的神话色彩。由于省略了相关人物的史前史以及淡化了环境的本体作用,影片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传统英雄电影和人物成长传记结合起来的情节剧变体。拥有超人能力的主人公在苦难的人生旅途与丑陋庸俗的世俗世界中执着地追求对于纯粹之美的永恒追求,从交代天才的出生到技能的发现和加强,从脆弱心灵的封闭到“伟大目标”的确立,从诡异凶残的行动到危险重重的高潮,夹杂着传统英雄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隐修和磨砺,以及最后救世主般的神奇逆转与幻化涅磐。所有这些元素都是好莱坞意义上个体英雄成长史的必要组成。而最能反映这种商业化倾向的无疑当数在小说和电影出于文本中心的“世间万物的精魂”——香水这一道具了。
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香水在小说中是一个时时漂移的不确定的能指,它既是主人公施展嗅觉天赋的物质载体和连环凶杀案背后隐没的行为动机,同时也是格雷诺耶自我身份丧失的延续证明和世俗世界肮脏丑恶的对立。小说中的巴黎是在味道中浮现的,而令人震惊的却是作家一连用了17个表示“发出恶臭”的德语动词来形容这座城市。“我们要讲到的这个时代,在城里面到处弥漫我们这样的现代人几乎无法想象的臭味。路上有堆肥臭;后院有尿骚臭;楼梯间有木头霉味,老鼠屎味,厨房有烂包心菜和羊油味;通气不良的房间里有陈年灰尘的闷臭;卧房里有油腻的床单味,微湿的鸭绒被味,尿壶的炝鼻骚味;烟囱发出硫臭;皮革厂碱水池臭和屠宰场凝血腥臭;人身上散发汗酸和没洗的衣服臭,口腔有烂牙味,从胃里出来的洋葱汁味;身体呢,从不再年轻开始,就有放很久的奶酪味,酸奶和发疹性肿瘤病的味道。河岸臭,教堂臭,桥下臭,王宫也臭。农人和教士一样臭;徒弟和师傅的老婆一样臭;贵族一身从头臭到底;国王自己也臭,臭得像只野兽;王后是臭得像只老山羊,不分冬夏……”作为一项具有二元对立属性的感觉机制,香和臭本身便隐含着一种对于文化/制度意识形态式的解释。毫无疑问,对于环境之“臭”的强调突出了一个时代的嗅觉特征。可讽刺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正在巴黎那个弥漫着恶臭的圣婴公墓旁边的一个鱼摊上出生的拥有着异常灵敏之嗅觉的异人。这也就意味着他将将注定比一般人更为剧烈和深刻地体尝到人间的腐朽和肮脏,因而也更具有对于气味建设性或者破坏性的冲动。因此,小说中的天赋异禀绝非塑造英雄神话的前提性条件,而是一个悲剧的先验性设定。而这一设定同时也为格雷诺耶对于少女之香的心醉神迷提供了解释:在那个臭气熏天的世界中只有一样东西超然于外,那便是处女的体香,同时也可能是这个世上最难于收集和保存的气味。这样,格雷诺耶对于气味的辨认、记忆、重组以及此后的技能学习实际上都被这种对于唯一美好的追求欲望所驱动,而不仅仅是命运的偶然。
更重要的是,与香水之爱相对应的深层原因是格雷诺耶本身体味的绝对缺失。在一个弥漫着恶臭的世界里出生居然不带一丝人的气味意味格雷诺耶先天地与环境、与他人划定了界限,而处于与外在对立的状态;没有了人的气味,也便缺乏了人类固有生理标记之一,从而也无以在社会中确立起自我。于是,这种气味的缺失必然在他生命的历程中转化为环境所强加的仇视压迫和主人公并非自愿的孤独自闭。聚斯金德用了近乎三分之一的情节来展示这一线索,比如乳母让娜·比西埃格说什么也要把这个“杂种”从家里弄走,泰里埃神父断定这孩子是“魔鬼附体”惊惶失措地将他扔给了冷酷无情的加拉尔夫人,而在育婴堂中,也是因为这种无味给其它孩子带来的厌恶和恐惧几乎断送了他的性命,等等。当然由于体味缺失而引发的他对于特异嗅觉最初的本能反应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这也使他能够在格里马制革厂非人的生活中幸存下来,并获得接触香水商人的机会,因为他可以像“扁虱”那样预视并等待用以维持生命却只能偶然获得的下一滴血的到来。而这种人之味道的空缺事实上成为格雷诺耶对于人体气味执着狂热的深层动机,因为只有学会了收集、保存并调制人体的气体,他才能获得令生命形态正常舒张的假面,才能切切实实地摆脱融入人群的恐惧,不落痕迹地从异类中抽离。因而成为一名专业的香水师对他而言就等于申请到了在正常人群居住的绿卡,等于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得到爱与尊重的可能性。由此,小说中那段不断更换衣服并相应变换自己用的气味以测试气味对他人施加之影响的试验描写在表明他能够将气味对他的剥夺与压制转化为借由气味对他人施加控制的同时,也对其在控制气味的体验中初次感受到的惊喜自我,以及后来创造出能够操控众人意志的“终极香水”做了铺垫。可以看到,气味的缺失实际上是主人公人格损害、痛苦挣扎和非常人生的基本归结点,是他与外部世界所产生的一系列联系中最单纯、最深刻的基础,他的所有追求以及此后衍生的偏执、疯狂(于当时而言)都是从这里开始(包括不善言词的自闭性格、在深山蛰伏七年后的复出,以及最后的自毁冲动)。内在的气味平衡机制的缺失核心地构成了格雷诺耶的行为动机——本能而有意识地追寻着他所缺乏的东西,即或可改变其自身处境的气味(包括香味)。气味的不在场,作为第一或许也是唯一的激发,推动着格雷诺耶嗅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而香水正是在这种深层结构的相互对立和映射中变为一种可见、可识别的意义符号阐释着那邪恶,盲目、或许没有人性的行为背后单一而善良的“为人”冲动。
而影片为了实现寓言像世俗神话的转变,为了情节的统一与合理,不可避免地或许是无可奈何地将香水/气味这一漂浮的能指固定化了。剔除了环境对于“没有人味”的偏见与残酷,格雷诺耶看上去将更像是一个有着特殊癖好的天才艺术家。他在育婴室险些被扼死的命运成了无知少年为争夺生存空间而进行的一次杀戮;他的自闭性格和对语言的滞后掌握不是源于他以嗅觉为第一官能去感受和认识世界(如他闻到木头的味道,所以会说“木头”这个词,无法闻到“跑”的味道,所以很难掌握“跑”这个词),似乎更像是一个天才应该具有的孤独和个性;他在制革场幸存的原因也由此被现在地归结为超乎常人的体力和忍耐力——这里,明显地赋予其传统英雄的生理优越性,在艰苦环境下生存的能力。而最主要的道具——香水,在这里成了一次偶然的宗教式的启迪或曰神秘主义的自我发现,是因为那次进城的经历拓展了他对于嗅觉世界的具体经验,从而照亮了他利用自我天赋制造“嗅觉”奇观的伟大理想,也因此使得他的人生变得充满意义。事实上,尽管格雷诺耶拥有敏锐的嗅觉,他对于那些平常的香味和一般的人体气味是敏感而厌恶的,他真正在乎的是一种能够使自己与众不同又可以获得众人认可的“气味外衣”,因而他可以为了有机会学习更多更古老的萃取方法而不理会香水商商业交换式的配方保留要求,而他跑到僻寂的康塔尔火山山顶穴居也是为了逃避人类社会的任何腐朽气息。当然,影片中的格雷诺耶绝非是原着中那个相貌丑陋、有明确目的性、偏执隐忍、伺机而动、外在冰冷内心却异常焦渴的复杂个体,他的偏执变成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执着,他不顾一切手段寻找自我确认的冲动——或许也带着对于社会的仇视和报复,变成了对于少女激越、哀恸、近乎神圣的爱情,他是一个更为天真、单纯、执着和忧郁的,带着些许苦难所造成的扭曲的孤独而忧郁的天才。因此,演员换成了气质阴郁却不乏俊朗的本.韦肖(而非钟楼怪人 的形象),山间的隐居成了长途跋涉过程中一次短暂的歇息,成了成为英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隐修,而他在结束罗拉生命时那种本能般的冲动也被添加了怜香惜玉式的莫名犹豫……蒂威克说“格雷诺耶的偏执恋情最终宣告破灭是本片的要义所在。这并非是一个幻想世界里的怪人怪事……他从一开始就在讲述一个男人的故事,他非常地孤僻,是传统文学作品或者叫座影片中的某个人物,这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立体。这种孤独的痛苦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很显然,蒂威克强调的孤独感,正是好莱坞孤单英雄或反英雄模式中经常倚重的“同情式的共鸣、扇动式的移情”。如果你仔细回味,这里的格雷诺耶与那狂热崇拜肉体的情色艺术家,迷恋于收藏器官的开膛手杰克,以及于优雅中分解生命的汉尼拔等人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象。而整个故事也确实可以被简化为发现才能——强化天才——自我觉醒——运用天才——救世济人的过程,不同的是,他在最后又多个一个自我升华的悲剧化结局。在这里,我无意对残酷寓言或者世俗神话作出选择,但是从香水到香水,编导们实际上像创造一剂全新的香液一样,在萃取了原着关于前调、中调、后调的基本脉络的基础上,使用了一瓶以好莱坞思维作为“主香”的奇特香料;这种香料的气味盖过了其他的精油而成为这一视觉香水的主要灵魂。
(三)怪人,情圣或者救世主
如果说,每一部关于英雄的电影都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个爱的主题,那么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香水》的母题之中同样包含了这样的因素。只是,对于爱的对象的指认直接关系着人物形象的定义,因而无疑小说与电影中的天才之爱是不同的。与常态世界隔绝的格雷诺耶显然不可拥有常态的爱,当他那第一声“处心积虑”地哭喊将自己的亲生母亲送上断头台的时候,他便注定将弃绝于世俗之爱以外,因为相对于爱的缥缈,他出于“纯粹的反抗和纯然的恶毒”选择了生存。然而,当格雷诺耶在格拉斯城嗅到少女的体香时,他又像当年嗅到巴黎红发少女的气味那般变得激动,甚至快要瘫痪,而为了验证那奇妙的香气是否真的依然存在时,他竟然“象一个情郎似的深深地为爱而陶醉”。小说中,这是他第一次体尝到爱的滋味,而他所爱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某种被泛化的人之体香。对他而言,这种爱虽然确实存在,而且异常强烈,但却像第一次沐浴到某种新的嗅觉经验那样无法理解、无法描述、无法归类。在这里,少女之香是一个更高更深的抽象,是与他所处的外部世界相对立的“温柔、力量、持久和多样性”,是“令人惊惧却又无可抵御的美”。从那时起,他找到了一种能够与外部世界臭味相对抗的气味——来自于处女的身体,需要精心的收集和保存。这种奇异的感觉在他久已疲惫的内心点了一盏明灯,催生了重新确认自我的信心,使他原本动物般的生存状态与创造旷世香水的所谓“使命”相对接,进而赋予他另一种存在形式。实际上,从他开始用少女体泽提炼神奇香水的那一刻起,格雷诺耶为自己寻找通行证的渴望已经悄悄地上升为一种与他者权力和支配力的争夺上,即制造一种操控他人的终极香水。是对于这种权力的渴望以及这种权力对于报复这个混乱世界的能力,使得格雷诺耶最终表现出生理上的迷醉和伦理道德的崩裂。但是,他的这种爱是矛盾的,他的爱最终是出于恨,出于对那个世界以及那个仇恨他的人们的恨。当他在伸张正义的刑场仅仅依靠一滴魔力香水便成功实现了这种权力的倒转,在成千上万前来复仇的人们身上引发了亘古未有的奇迹时,在众皆拜倒的一片疯狂中,他没有丝毫的满足和喜悦,因为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对于眼前这些“信徒”的厌恶和憎恨。他从本质上讨厌所谓的权威与崇拜,讨厌这个只有恨的世界。从某种程度上,他更希望这些在香水的意识催眠下狂乱将他神化的人们能够象他憎恨他们那样憎恨他,他甚至暗暗期盼里希斯冲上前来是为了杀死他,可惜的是后者却哀怜地将他抱住,称其为“我的儿子”,祈求他的宽恕。于是,格雷诺耶在人生中最为辉煌伟大的时刻,被一种对他而言唯一真实的感情——憎恨袭倒在地。他能够通过自己对于气味近乎完美的辨别、记忆、搜索和重组能力定位及创造世人任何一种香味,却唯独不能找到或认识真正属于自己的味道;他能够通过控制气味的刺激密度和作用方向来对人们施加不同的影响,却无法将这些影响作用到自己身上。当他彻底失望地望着那些香水诅咒下扭曲的灵魂时,他也最终醒悟了自己的扭曲。这种爱的不可获得以及自我身份的永恒空缺组后导致了格雷诺耶选择以彻底毁灭魔法与权力之创造者肉身的方式来消解作为他者的操控力。在这里,格雷诺耶的体味之爱是恨的变体,是永远都无法指认其对象的空洞的能指,因而也增强了其悲剧和讽刺效果。
而电影中的天才之爱作为世俗英雄的标签,显然更加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气息。除却影片中对于提取人体香气时那些涂油、吸取、剥离等技术动作精致而富有审美情绪的渲染与扩大不谈,影片中另外两处颇为明显的修改提示了编导们这种好莱坞化的改编倾向。第一是马莱街红发少女的死因。小说中格雷诺耶杀死第一个少女时完全是出于内心阴暗面贪婪、凶残而冷静攫取本能,他要的是少女的香味而非少女本身,因而在谋杀之后只是疯狂地嗅尽她身上每一寸香气,而没有正眼看过受害者的面容;而在影片中,这一情节被转换成误杀,仿佛是一个为命运所作弄的不幸之人在一次意外中阻断了爱与被爱的可能性,而他对于被害者脸庞的亲触和对她体香的回味似乎也成了关于某种神秘情感的记忆与复写过程。与此相对应的第二点则是刑场那场戏。前面的情节几乎相同,先是在场所近万名观众几乎于一瞬间从格雷诺耶身上看到了纯洁和无辜,认定他绝不可能是杀人凶犯;接着行刑的刽子手害怕得无法举起正义的法棍;继而所有人心中都汹涌起对于格雷诺耶无可遏止的爱意,纷纷地拜到在他的眼前,幸福地呻吟,兴奋地抽搐,激动地哭泣;最后这种情绪上升为无限的狂喜和迷乱,他成了天使,成了人们所能想象到的“最迷人、最完美的人”。他成了“修女们的肉身救世主、撒旦信徒的幽暗之主、开化之士的无上主宰、少女们的白马王子以及男人们的完美投射”,甚至本来怀着满腔仇恨的里希斯,也忘记了丧女之痛,祈求他的原谅。当那块擎着香水的丝巾随风飘向人群的时候,在场的所有人仿佛中了魔咒一般纷纷启动自己的“爱欲程序”,狂欢起来,亲吻起来,胶合起来。在这里,蒂威克成功地利用影像的色情本质为在我们贡献了一副难得一见、姿态万千的肉欲盛宴的同时,实现了聚斯金德对于所谓理性道德的无情消解以及对于肉欲之“爱”的假面粉碎,因为如果香气能够持续下去,众人将在阳光之下连续高潮直至死亡。然而,接下来的场景却并非对于格雷诺耶阴暗之喜悦以及膨胀之控制欲的连续表现,他面对着凝视他、感受他,渴望他,崇拜他,热爱他的疯狂人群时并没有表现出小说中那种充满了“彻底的制胜感和全部蔑视”的阴冷微笑,他仿佛摒弃了所有的执拗和憎恨,当众人沉醉在香气四溢,神鬼朝拜的天堂中,以孤独而忧伤的眼神注视着远方,带着某种令人心碎的沉痛和思考。此时,切着黄色米拉李的少女再次浮现,并在一片幸福的梦幻色彩中与其温柔地交织缠绵,而格雷诺耶则最终流下了神圣而炽烈的泪水。很显然,蒂威克的改动赋予电影更为强烈的情感力量,以好莱坞悲情英雄般的忧郁和深沉将故事雕塑为一个孤独不幸的嗅觉天才因为偶然的悲剧误入魔道,并以只属于自己的方式延续自己爱与被爱之梦想的世俗神话。而影片也由此呈现出一种集传奇、悬疑、爱情、另类、边缘和神秘等时尚元素的现代商业属性。
事实上,仅仅通过对原着部分情节的萃取来创新出一个完全体现小说精髓的文本框架是困难的,因为小说中众多关键元素之间实际上是一个相互联系封闭的圆环。格雷诺耶首先是一个怪才,他拥有一项与时代不相符合的天才,正如在一个流言四起,男盗女娼的时代拥有超乎常人的听觉一样,在一个充满腐朽和恶臭的年代拥有超常的嗅觉同样是有幸中的不幸,因为这意味着他将比别人体会到更多的罪恶和丑陋。而格雷诺耶的这种天赋又先验地与其自身体味的缺失形成对位,匮乏造成本能的敏感,敏感又在一个充满偏见和仇视的环境中滋长。于是,他只能依靠这种附着的天赋去寻找能够使自己平静的气味。讽刺或者是注定的是,恰恰只有处女身上那种能精致、娇嫩、纤细的香味能够使格雷诺耶产生持久的留恋。这种留恋在时刻缠绕的创痛体验中变得剧烈,逐渐成为他连环谋杀的直接动机。但是谋杀这个词对于格雷诺耶而言又是不恰当的,生理机能的不平衡决定了他对于世界感知方式的不平衡。他超凡的嗅觉使其能够将外部的一切气味收入内心、记忆和想象,同时在混合着无数气味的记忆中清楚地区分,清理,追溯和重组,并随时调动动自己的储藏在思维世界中创造出世间不存在的新型气味。但这种通过嗅觉认识世界的偏差也使得他对语言的控制能力滞后,似乎只有嗅到了具体事物的气味,格雷诺耶才能说出这些物体的名称。而那些他无法把握其气味的由抽象概念组成的词汇,如良心,上帝,道德,喜怒和爱欲之类的东西始终没有在他的生活和观念中真正形成过,因而也必然不是他能遵奉与实行的。从某种程度上,格雷诺耶只是一个对上帝全然不知、对世俗伦常没有半点认识的动物。他只是通过嗅觉来把握世界,在气味中积累经验,并以此建立自己的经验世界。因而,格雷诺耶同时也是一个隔绝于世俗社会的怪人,一个封闭在对气味王国的统治、占有、回忆和想象中的异常灵敏的鼻子。由此,他所遭受的种种磨砺,锻炼和学习无法使其得到真正的发展和完善,他也不可能是浪漫主义月光照映下孤独无助的吟游诗人,因为虚幻和错位对其而言只能是一种永恒。于是,他只能得到对人类的厌恶,只能在山洞中动物般蛰伏冬眠。而他唯一一次试图冲破这种隔绝,以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喜爱的尝试也只能以闹剧与乖丑来终结。最后,格雷诺耶再次凭借自己对于气味的记忆回到其出生的地方——巴黎的圣婴公墓,目的是消灭自己。在经历了所谓正法的迷乱之后,他终于获得了在自己在幻灭和仇恨中生存的验证。当他把剩余的香水像佩戴王冠般从头上浇灌而下时,所有的乞丐、妓女、强盗和小偷在疯狂的争夺中将他分食。格雷诺耶如愿以偿地求得了毁灭或者说解脱,同时也一并销毁了操控力与迷患力的媒介——香水及由它而衍生的狂想与放纵。香水味消失的时刻也就是格雷诺耶作为曾经生活过的个体消失的时刻。可以看到,格雷诺耶本身就是一剂融合着生死、反问、对立、爱欲、暴力、权力、崇拜等多种原料的层次复杂而变幻无穷的怪异香水,它随着气味这一能指符号的不断生成和反转,经历了一个从非人状态(无主体的本能生存者)到浪漫主义的分裂艺术家(低贱的苦工和学徒工)再到唯美主义的迷醉自我(香水师和穴居阶段)再到最后后现代的“被分食”自我(主体消解)的短暂人生。
影片《香水》作为一种再创造,在编导们重新的设计与规划下对原有封闭的要素环进行了拆解,实际上最终将格雷诺耶定义为一个浪漫主义背景下的迷醉自我。省略了穴居阶段格雷诺耶对于气味想象力和重构力的锻炼,导演以快速流动的镜头,高度放大的特写,以及上天入地的特效技术化地强化了他对于气味的超强掌控。某种程度上,影片中的格雷诺耶拥有超人的影子,他能够像最先进的搜索定位系统那样通过对气味元素的快速拆解与重组想象出气味携带者的位置及具体行动。而童年苦难的经历和学徒时期的成长也更多地被结构为对于天赋发掘过程的交代,以及一个英雄必须经历的磨练。而对于反讽行刑场面的巧妙改编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经典意义上的救世主和反偶像意义上的变态情圣,那26个丧生在香味汲取过程中的少女以及最后格雷诺耶本人的自杀式举动也相应地结构成对于某种神圣情感或艺术追求的仪式化献祭。撇开原着不谈,影片在观赏性方面的价值将超过其在思想性方面的贡献,而影片也确实像伊钦格所说的那样,“用意象、声响和音乐的力量营造出气味的氛围”,以流畅的节奏感、油画般的影像、精良的美术和服装,使各种味道透过镜头语汇,将我们氤氲环绕。德国电影奖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美术、最佳服装和最佳音响5项技术奖正好说明了这一偏重。我忽然想到,如果将电影也比作一种香水的话,蒂威克或可称作一名优秀的香水师,他知道什么样的香水能够卖得更好,不是最贵的,不是最稀有的,当然也不是最具创意的。
Ⅸ 艺术家喜欢什么的女人
体态窈窕的,丰韵健康的,亭亭玉立的,明眸善睐的,观之可亲的,弱柳扶风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