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孩子会玩
A. 23:孩子为什么会玩手机、玩游戏
我的儿子上个学期及这个暑假玩手机时间明显增加,老公曾抱怨我买了手机,而自己又管不住自己手机,总被孩子占有己有。锦明老师有节音频课,讲到了孩子为什么会沉溺于游戏和手机。下面是据音频整理的文字资料,供大家参阅。
相信很多家庭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就是一个孩子如果他活在一个家庭里面,这个家庭是死气沉沉的,也就是说,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很少有一种和谐,开心,舒服的感觉,整个家庭的气氛都是比较压抑,无聊的。在这种家庭氛围底下成长的孩子,受到这个家庭的影响也很不开心,也就是说在现实的家庭环境中,他是不开心的。
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这些父母,他们习惯性的聚焦在不好的一面,那么这个人就会比较的不开心,因为他习惯性地去挑剔批判。
也就养成了比较爱抱怨的习惯,比如说他们在工作上不如意,他们就会抱怨,然后呢,他们对社会也有抱怨,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然后呢,他们觉得工作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自己那么努力去做,也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因为通常他们也会喜欢去比较,跟那些比自己过得好的人去比较。
如果父母都是这样子,长期的去抱怨,去负面的聚焦,那么久而久之,就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会觉得生活是无趣的,工作是辛苦的,是不好玩的。因为这些都是从父母对生活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对人生的这个态度所潜移默化的影响过来的嘛!
这些家长本来就对这个社会抱怨,对工作抱怨。他们却希望孩子不要对自己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抱怨,希望孩子不要去抵触这个学习,希望孩子能够爱上学习。这个是一个很奇怪的一个逻辑和愿望,也就是说,自己本身都不喜欢自己的本职工作,却希望孩子去喜欢孩子自己的本职工作。
这就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他们希望孩子要珍惜目前父母所提供的这个环境,希望孩子要珍惜目前的这个幸福,所以他们就会有意识的去强调说父母的不容易,讲自己的各种痛苦和无奈,讲自己如何含辛茹苦委屈自己来抚养孩子成人。以为这样子孩子就会更加的体谅父母、更用功的去学习,其实这样子做呢,非但不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反而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而且这个影响很可能是一辈子的。
这样的一种潜移默化,就给孩子描绘了一个压力重重很不好玩的未来。如果一个家庭氛围不快乐不温馨不开心,然后家长又为孩子描绘了一个非常枯燥痛苦的未来,那孩子基本上就会没有太多成长的欲望,他们不想要往前走,因为他们相信未来的生活是很艰难的。
所以,这样的孩子呢,他整个的生活的常态,就是压抑不快乐,这个是在现实的环境当中。那么相反的呢,每当他一玩游戏,他感觉就很好,因为他在游戏这个虚拟世界里边它可以主宰一切,他可以为所欲为,他感觉非常的开心,非常的轻松和自由。
他在游戏的世界里呢,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没有烦恼,没有唠叨,没有任何的压力。游戏的世界跟现实的世界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堂,所以孩子就更愿意待在这个游戏里面,就是因为玩游戏的时候很轻松很开心,自由自在,可以自由飞翔,无拘无束,很幸福。
回到现实世界就非常的痛苦,现实的世界里边全都是让他感觉不好的事情:老师要催作业,家长要督促他做作业,然后家长看到他表现不好,又批评他了。种种这些没有一样不让他烦心,所以每一次的一进一出,也就是说从游戏出来回到这个现实世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就是让他进一步的确信,在现实世界里面是痛苦的,活在游戏的世界里边简直就是天堂,所以就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呆在天堂。
我们来看另外一种的情况,如果一个孩子,他平时就活在一个很开心很放松的家庭氛围底下呢,他即便玩游戏他也会有所节制的,他不会一直沉迷下去,因为玩游戏的感觉,跟他平时所处的感觉基调,没有太多的偏差,也就说那种对比没有太强烈。平时没有玩游戏的时候它感觉就已经不错啦,玩游戏的时候呢,只是让他的感觉更好一些而已。
一个孩子,如果大部分时间都活在压抑,消极而不自由的状态里面呢,那逃避痛苦,获得自由的需求就变得异常的强烈,这样子的孩子,他们沉迷电脑游戏的可能性就很大,他们也就很容易对某一项让他们感觉好的事情上瘾。相反的,如果孩子平时和在一个家庭氛围,很轻松,亲子关系很融洽的一种环境里边呢。因为孩子常常就能够体验到爱感受到自由和喜悦,这样的孩子他就不那么容易对某些行为产生病态性的上瘾。
想要孩子不沉迷电脑游戏,我们首先要对孩子有更多的关爱,让他能够活在幸福温馨的家庭氛围里边,这个是改变了孩子沉迷游戏的关键第一步。
学习了之后,大家就应该知道怎么拉回孩子了吧。
首先接纳孩子玩手机这一现实,因为不接纳只能让你们的能量对撞,发生冲突。进而让亲子关系更恶化,让孩子更痛苦,更加投入时间去玩手机玩游戏。
然后放任孩子一段时间,仼他玩得天昏地暗。但是放仼孩子期间我们不是无作为。放仼指对孩子玩手机这事放任,不去唠叨责骂。而父母自己要做一些功课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与能量。可以把这件事聚焦在一个好的面向上,比如你可以看到手机起码让孩子暂离了痛苦与烦躁,不去想更多,没有做出更糟糕的事去解脱他内心的不快。比如你可以看到游戏也可以锻练孩子的智力,它和其他玩具功能是一样的,不要妖魔化。比如孩子通过玩可以与同学朋友保持联系,不至于当别人谈起这些话题他完全插不上嘴,让自己觉得被孤立边缘化。比如孩子现在这么早接触,不会对这个东西一直感觉神秘向往,以后再大一点就会理智,因为他体验过,知道不过如此。我就看到很多孩子初高中完全屏敝掉这些,结果到大学加倍疯狂,大学毕不了业。再比如,你从孩子的玩中看到孩子有如此好的专注精神,然后投射孩子会把这种专注用到学习与工作中。总之想正面的东西,让自己心境好起来,让家庭氛围更融洽轻松,孩子的感受就会慢慢好。孩子就愿意回到现实中,毕竟他也知道自己不能永远在手机世界里的 。
另外,做父母的要带好头,积极工作、愉快生活,不抱怨任何人、任何事。学会去看正面的东西。当你天天嘴角上扬、容光焕发、脚步轻快时孩子也会感受到这份从容与轻盈,他也会乐观面对一切。
最后我们还要帮孩子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帮他减压。多表扬孩子的进步,哪怕暂时退步也要接受并送上及时的拥抱与鼓励。当孩子在学习上找到自信与成就感,他就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自然就会控制自己玩手机的时间了。
感赏锦明老师的这节课,和李影美妈的文字整理。投射老公学习后再不抱怨手机和孩子,把责任回归己身
感赏儿子昨晚上我去看孩子时,他告诉我他内心有点痛苦睡不着,抱着我说:"妈妈,你别管我,你好好睡。"还让我早上八点喊他起床。投射儿子轻松愉快点。
感赏自己勤奋努力学习、工作,任劳任怨地做家务,对孩子的过激情绪与言行做到心平气和接纳,内心一点责怪孩子的感觉也没有了。有的只是心疼孩子、理解孩子感受的心理。投射爸爸早日达到我的境界。
B. 为什么说会玩的孩子更聪明
孩子天生喜欢玩耍,大人也知道孩子的这个天性,但是对于玩耍好处到底在哪儿?家长未见得都有很清楚的概念。我们在衡量一件事情的重要与否时必然依据自己对事情的认识,而我们在这方面缺乏很清晰的概念,以致家长们忽略让孩子玩的重要性。现在我们生活的封闭性,以及家庭娱乐的多样化,也使得孩子户外玩耍的时间减少,这都是不利于孩子的智力成长的。
为什么玩耍能促进动物大脑的发育?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园丁与木匠》一书对此有如下阐述:
1. 打闹是一种社交演练。
在人类儿童中,早期的打闹游戏与长大后更好的社交能力有关。幼时的玩耍经验不仅会促进大脑产生许多新的神经连接,还会使大脑对这些化学物质更加敏感,从而有助于保持大脑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将来会帮助孩子成人后以更灵活、更多样的方式做很多事情。或许可以说拥有更高的情商。
2.聪明的动物对一切都感兴趣。
通过对一些动物的观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就是聪明的动物拥有的童年时期相对较长,在童年期善于玩耍的动物大脑发育得更大,有更多的神经连接和更大的前额叶区域。经常有玩耍机会的动物大脑中产生的有助于学习的化学物质也较多。人类也是如此。
3. 玩玩具就是在做科学实验。
当婴儿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时,他们会看得更久一些。他们积极渴望异常的东西。通过一遍遍地玩玩具来验证他们得知的信息,直到他们掌握了玩具的秘密。
4. 假装是人类特有的玩耍方式
孩子从一岁起就会假装,在三四岁左右达到顶峰。假装与人类的另一种特殊能力密切相关,即假设或反事实思维能力,即思考世界可能存在的其他方式的能力。反过来,这问是人类强大的学习能力的核心。
爱假装的孩子善于弄清别人怎么想,在理解他人方面有明显的优势。18个月到5岁是发展心理理论的重要时期。
5. 反事实思维,想象力与创造力之源。
反事实思维对了解世界至关重要,为了学习,我们需要相信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可能是错误的,并想象世界将会如何不同。在玩的时候,为给孩子提供了反事实思维的训练,这帮助他们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6. 玩耍教会我们如何应对意外。
玩耍可以让孩子们随机多变地尝试一系列的行为和想法,然后计算出结果。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孩子得到的礼物就是如何应对意外。
玩耍的好处还不止以上,父母们会帮助孩子玩得更好吗?令人沮丧的是,成年人实际上会妨碍孩子的玩耍。
父母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帮助孩子玩耍,而不需要告诉他们如何玩耍或者试图控制他们的玩耍方式,让孩子自发、随机、自主地玩耍有助于他们学习。
人类的大脑在生命的最初几年是最活跃、最饥饿的。即使是成年人,我们的大脑也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当你只是坐着不动时,你身体里的20%的热量会进入你的大脑。一岁大的孩子消耗的热量远远不止这些,到4岁的时候,足足有66%的热量进入大脑,比其他任何发育时期都多。事实上,孩子的身体发育在童年早期就减慢了,这是为了弥补他们大脑的爆发性活动。如果孩子在这个时期能够充足而自由地玩耍,对他们大脑的发育将是非常有益,他们将来的学习能力也正是通过玩耍培养起来的。
人类拥有一个非常漫长的童年,比其他任何物种都要长得多。这并不是巧合,漫长的童年为我们提供了探索的良机。童年越漫长,智力越发达。我们家长不要做短视的家长,过早地剥夺孩子的童年,让他们在各种培优教室里度过本来用于玩耍的童年时光。我们能教给他们的东西永远为时不晚,但是他们错过的东西我们将永远弥补不了。
以上观点来源《园丁与木匠》
如果你热爱读书也关注儿童教育。我等你,也懂你。
C. 小孩子为什么会喜欢玩
那是孩子的天性
他们对这个新鲜的世界感到好奇
需要动手以及其他的方式去体会这个世界!~
D. 孩子为什么这么会玩
小孩子在童年的时候 对什么东西都充满了好奇 所以肯定都是比较好玩的 小孩子在童年就应该多多得玩耍
E. 为什么小孩子超级喜欢玩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应为玩可以让他们接触许多事物提高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千万别要去阻拦孩子爱玩的天性,前提是可以玩下但是别过头了。鲁迅的文章中也写到,他弟弟爱玩风筝,他却认为这是弱智的,但是在看完国外的一本书后就明白了这样的做法十分残忍,把孩子的天性扼杀在摇篮中,还有就是你与孩子年龄不同看法与阅历都是不同的,所以小孩爱玩很正常。
F. 为什么小学生会贪玩或贪吃
玩是人的天性,无论哪个阶段的人都喜欢玩,因为这是人的天性,是没办法改变的。
之所以说小学生贪玩或者是贪吃,那是因为小学生的自制力和监控能力是比较弱的,它不像中年一样可以控制住自己的这种行为。
而那时候的他们并没有认识到玩有什么错,我只是在玩儿我赶上什么,到了中年时我们才明白我们在干什么,有没有意义等一系列的事情,那是问咱们只是天性的玩儿纯真的吧,不掺杂着任何感情。
G. 为什么会玩的孩子,比会读书的孩子,将来更有出息
生过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大部分的小孩,在小的时候都比较淘气,比较贪玩,而上了小学初中之后呢,很多也不喜欢读书,而是喜欢做一些娱乐活动或者玩游戏,因此很多家长都说,如果孩子小时候就是那种喜欢读书的人就好了,可是北大教授提出言论说,爱玩其实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不贪玩的话,比他不爱学习还要可怕,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样的观点到底如何。
北大的专家学者郑也夫指出,虽然大家都希望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当父母有这样的心理时,其实就让孩子输了,因为这句话的意识就是,不尊重孩子生长规律,如果孩子的成长没有符合相关的生长规律,那他自然就长不好,长大了自然也就输了,所以说不要轻易的去相信这句话。
H. 小孩子为什么爱玩
小孩子爱动爱玩是天性,也是动物的本能,同时也是自觉适应环境和成长的自我意识。
小孩子爱玩并不是坏事。他们能从玩之中学到、了解到很多东西。正如网络上的说法:我们去玩一下文章,去玩一下开发等都称之为玩。所以,玩不是一个坏东西,只要我们能够正向去引导这个玩的内容,那就可以让“玩”变成“学”。
而小孩子大多对于玩没有目的和控制力,这就需要家长的陪同和引导。通过家长的从旁辅助,让小孩子对于他所玩所接触的事物能去想去了解,而且是正向地了解,那就是好的。
I. 孩子为什么会爱玩游戏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多游戏制作团队的背后都有一批心理学家,他们的作用就是要想办法让游戏者喜欢上它,爱上它甚至沉迷它……不管其动机为何,但最终还是有不少游戏达到了这个目的。
那游戏为什么这么受孩子的喜爱呢?因为在这里,满足了孩子最需要的一些心理需求。
我本身不怎么玩游戏,所以只是简单举例了几条,游戏本身的魅力可能还不止这几点。所以,这样你就能知道,为什么很多孩子喜欢玩游戏而不学习,为什么宁愿玩游戏也不愿多跟你说一句话……就因为游戏满足了孩子很多的内心需求。要想打破这种局面,不是说去管理和控制孩子玩游戏的行为,而要从孩子内心出发,去给孩子实际的体验,进而给到现实生活中的成就感、自尊感、归属感等,这才是核心和关键。
J. 为什么孩子会玩手机上瘾
孩子本身就有好奇心,尤其是一些科技产品更为吸引孩子,因为他们对科技产品的使用充满了好奇,而接触手机以后,发现还可以玩到很多有趣的游戏,所以不能自拔。
个人建议,在家庭承受范围内,可以多领孩子出去游玩,引发孩子对社会对大自然对其他领域的好奇心最好,也可以给孩子找个课外特长班,培养孩子其他兴趣爱好,现在都市现代化互联网时代,孩子变得越来越孤僻,没有玩伴,没有对大自然的喜爱,所以最后落入手机游戏的沉迷。
以上是我个人见解,如有不对之处还望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