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20岁的男人被称为什么
❶ 男子20岁古代叫什么
古代男子成年叫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
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
❷ 我国古代男子二十岁称作什么
我国古代男子二十岁称作“弱冠”、“加冠”。
《礼记·曲礼上》曰:“(男子)二十曰弱冠。”就是说男子到了二十岁即称“弱冠”。早在周朝,男子二十岁时要行成人礼,其仪式主要是加冠礼,还要加冠 三次,表示有权力参与管理、报效国家、参与祭祀。为什么说“弱”呢?孔颖达解释说:“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原来是指体格还不够强壮。在实行加冠礼的时候,男子还要把头发盘起来,做成发髻,因为要戴帽子,由此又产生一个现象:“结发”。当然,“结发”还有指结婚或者妻子的意思。
男子20岁。古代男子二十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汉代刘向《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
(2)古时20岁的男人被称为什么扩展阅读
行加冠礼:
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家庙,祭告天地、祖先。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赞是宾的助手﹚,叫“礼宾”。“礼宾”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古人认为成年后,只有长辈才可称其“名”,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其“字”,因此要取“字”便于别人称呼。
接着再依次拜见兄弟,拜见赞者,并入室拜见姑姊。之后,受冠者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在乡有官位者﹚和乡先生﹙退休乡居的官员﹚。
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风东渐,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
❸ 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之年
男子二十岁称弱冠之年。
三十岁称而立之年。
四十岁称不惑之年。
五十岁称知命之年。
六十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七十岁称古稀之年。
八九十岁称为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一百岁岁为期颐之年。
(3)古时20岁的男人被称为什么扩展阅读:
古代其他年岁的别称:
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男子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摽(音: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7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其中耄年80到90岁,耋年70到80岁),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
参考资料:网络-年龄称谓
❹ 古人称男子二十岁称为什么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
(4)古时20岁的男人被称为什么扩展阅读:
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另外,其他年纪划分为:
童年称为垂髫之年,10岁称为幼学之年,男子20岁称为弱冠,30岁称为而立之年, 40岁称为不惑之年, 50岁称为知命之年, 60岁称为花甲之年,
70岁称为古稀之年, 77岁称为喜寿之年, 88岁称为米寿之年, 99岁称为白寿之年, 80、90岁称为耄耋之年, 100岁称为期颐之年。
❺ 古人称男子二十岁称为什么
古人称男子二十岁
为(若冠
)之年
童年称为垂髫之年,10岁称为幼学之年,男子20岁称为弱冠,30岁称为而立之年,
40岁称为不惑之年,
50岁称为知命之年,
60岁称为花甲之年,
70岁称为古稀之年,
77岁称为喜寿之年,
88岁称为米寿之年,
99岁称为白寿之年,
80、90岁称为耄耋之年,
100岁称为期颐之年
❻ 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什么之年三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一百岁
1、二十岁:
(1)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弱冠”。
(2)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
2、三十岁:
而立,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3、五十岁: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4、六十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5、七十岁:
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6、一百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
❼ 古人称男子20岁为 之年、30岁为 之年、40岁为 之年、50岁为 之年、60岁为 之年、70岁为 之年
古人称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延伸: 人初生叫婴儿, 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 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