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喜欢说谢谢
㈠ 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为什么要说谢谢精品教案
课题 说声“谢谢” 学科 品德与社会 学段: 中段 年级 三年级 相关 领域 我们的学校生活 我们的社区生活 中华传统美德:感恩教育 文明用语 教材 书名:品德与社会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5月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育即生活”要源于生活,提升生活,指导生活。 课标中强调“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生活中鲜活的实例,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不断拓展与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入社会,让学生在感受到社会温暖的同时去回报社会,关爱社会。 《说声“谢谢”》一课中,感谢,是对他人行为的认可、尊重与赞赏,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亲近起来。不论是谁,能在为人服务、帮助他人时,听到一声“谢谢”,心里都会感到温暖与满足,同时增添努力工作和继续帮助他人的动力。 本课,简单的两个字──“谢谢”,学生说起来容易,难的是在内心中,理解他人,在态度上,懂得感谢和尊重;在行为上,做到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2.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说声“谢谢”》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不能没有他们》中的最后一课。本单元的三课,有着密切的逻辑关联:《我们的生活需要谁》旨在让学生了解社会上谁在为我们服务,为我们提供着方便;在此基础上,《阿姨叔叔辛苦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他们是怎么为我们服务的,他们付出的艰辛;《说声“谢谢”》则是让学生学会我们该如何对他们表示尊重和感谢。 可以说,本课既是前面学习的延续和升华,又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结和反思。 教材中 “你会表示感谢吗”、“小记者在行动”、“尊重不仅仅是说声谢谢”这三部分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调查采访、观察思考、合作分享、反思自己的行为,使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要向我们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们表达感谢;我们要理解、尊重他们,学会将这份“感谢”落实在日常的行为活动之中。 学情分析: 通过访谈、观察、问卷调查等(问卷见附页 1),我发现: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 学生现阶段认知: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密切接触身边简单的社会生活,乐意用自己的视角来发现身边的人、事、物。在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感受到了我们的生活需要各行各业的人为我们提供服务,他们的工作十分辛苦,这节课重点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感谢,应该说,孩子们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基础。 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因为授课班级的进度未到,学生们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距离。加之现在孩子比较自我,尤其是这个学段,他们往往对他人的帮助,对社会给予,认为是理所应当,与己无关。让学生怎么能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呢?怎么能发自内心地说声“谢谢”,并将这份感谢付之于行动中呢?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 学生现阶段认知:我校和中关村三小的学生处于社会文化生活丰富的海淀区,熟悉的生活场景是丰富多彩的。每天上学、放学路上的所见所闻,在校的学习生活,在商场购物的经历,接触的小商店,课外补习的老师,驾驶各类车辆的司机……这一幕幕,都深刻印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 实地授课班级更能参与到精彩纷呈的社会活动中,但是,通过课前采访,与家长的交流,发现尽管家长自身素质较高,但是对于孩子如何表达感谢,孩子面临疏于感恩的现状,没有过多的关注,这也无形中给本次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在这丰厚的生活经历中,孩子对于说声“谢谢”,持的是不置可否,可有可无的态度,有时认为心里感谢了即可,有时因为匆忙而忽略……他们没有认识到一声简单的“谢谢”对彼此的帮助,没有认识到说声“谢谢”是一种美德,应该成为一个人终生的良好习惯和基本素养,更没有意识到尊重不仅仅是说声“谢谢”。普遍存在着“知行不统一”的现象。 教学策略和手段: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考虑到他们在学习中会遇到的困难,我需要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实地采访法、合作探究法、情境体验法、任务驱动法,调动学生的感官,用他们的心灵去触摸、去发现,进而理解他人,从而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感谢,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们的课堂生成,调整教学预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满足孩子在不同教学环节上有可能生发出的真实需要。 教学准备: 学生的准备: 1. 填写“前测问卷”(见附件 1)。 2. 采访身边劳动者,记录采访内容和感受 (见附件 2)。 老师的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设计“前测问卷”,基于前测,设计“采访记录表”。 3.老师的备课本、参考资料等。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对劳动者的尊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感谢,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劳动,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对为自己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人心怀感激之情。 2.能力与方法: 初步学习运用观察、访问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社会调查,并把所调查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3. 知识: (1)知道接受他人提供的服务或帮助后,要表示感谢。 (2)会表达自己的谢意,愿意用行动珍惜别人的劳动。 【教学重点】知道接受他人提供的服务或帮助后,要表示感谢。 【教学难点】懂得对劳动者的尊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感谢,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劳动,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问题框架(可选项) 单元标题:《生活不能没有他们》 基本问题:为什么说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单元问题: 1.我们的生活需要谁? 2.这些劳动者是怎么付出的? 3.我们该如何表达对他们的感谢? 内容问题:(课题:说声“谢谢”) 1.在生活中,你记得对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服务的人说声“谢谢”吗? 2.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说“谢谢”,又该怎样表达对他们的谢意呢? 3.谢意换来什么? 4.对别人的尊重和感谢,仅仅是口头上说声“谢谢”吗?
㈡ 孩子为什么要说声“谢谢”的阅读题答案是什么
(1)给文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照样子,补充下面的诗句。
我想对小河说“谢谢”,因为他滋润了我心田;
我想对()说“谢谢”,因为( );
我想对()说“谢谢”,因为( )。
(3)文章结尾,“她的路还很长很长……”中的“路”指的是()
(4)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你学到了什么?
㈢ 古语是“大恩不言谢”,现代人教育孩子常说“谢谢”,怎么理解
首先人要懂得感恩,别人对你好,你要懂得礼貌。大恩不言谢不是教你不懂礼貌,而不是一句谢谢了事,大恩,比如救命之恩,不但要知道感恩,还得永记于心,将来有机会一定要报答。两者并不矛盾。
你掉河里,有人把你救上来,你说个谢谢,是不是显得很不合适?救命之恩,要厚报。
别人给你第一张纸巾,你说个谢谢,足够了,难道你还想跪下磕个头?
这叫适度。
“大恩不言谢”的谢与“谢谢”的谢不是一回事,
现代人只有利用,没有大恩只有小惠。
“谢谢”足够了!
是的,在这一点上面有些熊父母做得非常好,就人者还在水里面没有上岸,父母已经带小孩离开了现场,真的不用说谢谢。
大恩不言谢的意思是说,别人对自己的恩情太过重大,只好记在心里,而感激的话也在恩情前显得很轻薄,所以就不说感激的话了。而不是恩情太大就不需要感谢了。
这叫让孩子常怀感恩的心!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运气不会太差的!
古语里的大恩不言谢意思是说嘴上说谢谢并没有多大作用,对你真正有恩的人记在心里,当恩人需要助力时,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
古代人的大恩不言谢,现在的都是送礼表达谢意。不能比。
㈣ 孩子说谢谢父母要回应吗
孩子说谢谢父母要回应吗?孩子说谢谢父母就是说很有礼貌的一句谢谢,如果父母呢,可以微笑一下,也可以说。你是我的孩子不需要这么客气就可以了。
㈤ 当孩子对母亲说谢谢意味着什么
母亲做了让孩子高兴的事 孩子学会感恩了 孩子懂事了 就是这样吧
㈥ 小孩子吃饭的时候只说谢谢没有让是不是很没礼貌
小孩子嘛,是这样,不需要跟他计较这些。能说声谢谢就很不错了。
㈦ 为什么有的人总爱说“谢谢”
我也是一个经常把“谢谢”挂在嘴边的人。家人给我盛饭放到我手里,我会说声“谢谢”;服务员帮我送来饭菜,我会点头说声“谢谢”;服装店试衣服,店家来回的拿衣服给我试穿,我会说声“谢谢”。“谢谢”这两个字基本是充斥着我的生活。对于为什么总爱说“谢谢”,大概是因为自己比较习惯吧,也是对别人帮助的感谢和尊重。
一句简单的“谢谢”就可以换来别人的笑容;由心而发的“谢谢”能让人如沐春风。文明和平的社会环境,存在这一句句简单的“谢谢”中,存在这懂得尊重别人劳动成果和服务的感恩之中。
㈧ 儿子说谢谢我咋回复
回复不用谢。
儿子说谢谢可以回复儿子不用谢,告诉儿子都是一家人,付出都是自愿的,不求任何回报,让儿子知道自己照顾好自己就是最好的回报。
谢谢的意思是对别人的好意表示感谢,一种发自内心用言语表达的感谢,也常用于受到别人帮助,得到别人宽容等场面,谢谢的完整意义在表示你对他人的感谢之外,还意味着你某日将有所回报。
㈨ 孩子说谢谢妈妈怎么回复
妈妈要说不客气。
1、妈妈帮助了宝宝,宝宝要知道感恩,说谢谢妈妈,这时候妈妈就要说不客气。
2、一般小孩子就要从小引导梳理正确的价值观,在宝宝想要拿什么东西的时候。
㈩ 说什么话都喜欢加“谢谢”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我觉得这样的人,首先肯定是个有礼貌的人。一个有礼貌的人,首先就会说你好,谢谢,之类的,一个经常把谢谢挂在嘴边的人,会让别人觉得很有涵养,知书达理,亲切,温婉,这样的人,内心应该是充满阳光的,善良的,也许自己无意的一声谢谢,给别人带来的是一种内心的温暖,很舒服,生活多一声谢谢,又是另一番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