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建议孩子全盘散养
① 对于孩子散养和圈养方面,你是怎样看待的
对于孩子的散养和圈养其实都不是特别的正确,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将这两种结合到一起。有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觉得应该给孩子自由,于是就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发展自己的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孩子的成长就会变得更自由一些,而且小孩子个人的能力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但是同样的小孩子很有可能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有很多家长在这个时候往往会忽略孩子身上的问题,那么小孩子就只能越走越偏。
不要强行的约束孩子也不要过度的散养孩子,要尽可能的做到松紧有度,只有松紧有度才能够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教育,只有松紧有度才能够让小孩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一切对于孩子的人都是非常好的帮助,而且能够让小孩子变得越来越好,所以说作为家长一定要懂得用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帮助。
② 养孩子是散养好还是精养好
人体自带的免疫系统是这个世界上最精密完美的防御系统,就好像杀毒软件,一出生的人的系统是刚出厂的,没有完善的病毒样本库,杀毒防御能力不完善,在成长中,疫苗就是在线更新升级病毒库,属于人为干预升级,生活中的自然接触会实现免疫系统的自动学习更新,增加防御能力。大家有没有发现,容易过敏的人一般都是小时候生活环境太干净了,反而是散养的孩子致敏原就很少。所以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尽量让他接触更多的不同物质,完善他自身的免疫系统的功能,这才是正常的培养方式,例如我家姑娘从小感冒之类的小病,我很少让她吃药,老一辈的人喜欢动不动就要她吃抗生素,这个我是竭力反对的。
对于养孩子这个事情,我觉得不要太过于过分,比如说也不能太精细,但是也不能一点不注意卫生。不要认为不讲卫生,散养的孩子就是好的。有的时候是需要在孩子的发育情况,或者是他的卫生情况,都要稍微注意一点
③ 对孩子过分散养的话,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现在父母提倡散养教育,经常听到父母自豪地宣称:我们希望孩子有个幸福的童年,所以我们的孩子是散养的!就是让他玩,怎么玩都开心。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心理健康,生活幸福!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当然是一个孩子成长为心理健康快乐的人的必要条件。
所以,我对免费教育问题的回答是——要把握三个度:给孩子机会去感动,去探索,去选择。这里需要敲在黑板上的重点是,我们需要给孩子“选择”(即规则),这些已经是大人定下的。如果每个家长都能理解哪些规则和限制必须给孩子,哪些部分必须给孩子自由,那么以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为基础的“自由放养”当然是最可取的。
④ 关于培养孩子问题,你认为散养好,还是圈养好呢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肯定会觉得散养比较好一点的,虽然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爸妈的心肝宝贝,他是应该要受到滋养和呵护的,但是我们不应该让他们在温室里面长大。应该让孩子们在大自然的环境之下去奔跑,去学习,这样才能够经历风雨,才能够更加的强壮。如果你总是把他限制起来,那么他一定不会过得特别的开心。
不要总是觉得把它关在家里面就能够给他最好的孩子嘛,你就应该要让他在外面无忧无虑的奔跑,多去接触一些人,多去接触一些事情,才能够增长他们的见识。不要担心散养的孩子会变得特别的无法无天,只要家长能够给他们给予正确的教导,一样是可以让他们走正路的,让他们非常的优秀。
⑤ 孩子散养的好处和坏处
对孩子散养究竟是利还是弊呢?很多人认为散养得小鸡吃起来爽香可口,比家养的有味道,以此类推,在养孩子时也应该像小鸡一样散养,这样养出来的孩子才能独立,有主见,于是散养孩子又成了家长的追求,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散养究竟是利还是弊呢?一起看看。
现在很多父母看开了,放手了,什么都不管了:“我什么课外班都不给他报,让他快乐一些。我们是散养。”“我不给孩子立那么多规矩。”“我不过多地管束他,不能压抑孩子的天性。”“只要他快乐就好,我们不要求他一定如何如何……”不过,这些号称什么都不管的父母,细究起来,做不到“什么”都不管,甚至管得还不少。例如,见人要打招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上学不迟到,等等。
父母管得多或者声明不管,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的,忽略了孩子是需要你管还是不管?孩子需要你管什么,不需要你管什么?很多崇尚散养的父母对孩子的完全不管,肯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带来伤害。
错过了从他律到自律转换的关键期
我遇到过两例,求助者都是家庭经济上比较宽裕的孩子:一个男生,16岁;一个女生,18岁。他们求助的原因都是厌学,也没发生什么大事,就是不想去上学了。这两个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小时候,男生学过围棋、两种乐器、乒乓球等,女生学过钢琴、素描、陶艺等,都是他们自己提出来想学,父母才给报的兴趣班或单独请的辅导老师。后来也都是他们自己不想学了,父母听之任之,不学就不学了。
这应该是散养的理想状态吧?让孩子发挥天性,随心所欲。我们现在做个假设:当他们一时兴起,提出要学围棋或素描时,父母是花钱的那位,所以决定跟孩子立个“约定”:学习的目的、过程和时间,遇到困难时怎么处理,等等。从有兴趣、好奇,到真的潜下心来去学习、钻研,直至有心得,是挑战,同时也是训练一个人的过程。借由这个过程,一个人学会耐心,学会勤奋,学会在有瓶颈的时候如何去鞭策、鼓励自己,学会在有所得时如何不自满,继续保持好奇和探索,学会协调、安排自己的时间,收获“一分努力一分成就”的自信和快乐。从两三岁时搭积木、拼图到后来上学、学习才艺,到最后选择职业以及自己认为应该去做的事,这些都在一点一滴地进行。
小的时候,孩子控制不住自己,容易转移注意力,容易放弃。此时,需要来自父母的“他律”,帮助孩子慢慢习得上面说的要做成一件事所需要的品质,逐步在10岁以后由他律变为自律。浅尝辄止,轻言放弃,不仅是虚度时间和浪掷精力,更重要的是错过了从他律到自律转换的关键期,孩子容易形成任性而为、“想一出是一出”的习惯。
让孩子变得散漫、任性
还有一种散养是对纪律和社会规范的无视。散养的目的不应该是让孩子变得散漫、任性吧?这些孩子最终要长大,走上社会,若一直保有这样的行为习惯,谁会愿意当他们的同事、上司、下属?谁愿意与他们做朋友、谈恋爱?
在社会上受的挫折多了,吃的苦头多了,可能他们会变得收敛一些、抑制一些,但与自律—自我控制不同的是,他们的收敛是被动的,是因为失败和教训而不得不为之的。因此,他们不会满足,不会心甘情愿,会充满抱怨、失望、无奈、愤懑。他们是不成熟的,也是不自由的。
父母为什么会这样?
1. 出于自己的心结而散养。
父母对孩子过度散养,往往是其自身有些心结没有处理好:感觉自己从小到大处处被束缚、被管制,把自己的挫败和不得志归因于环境或他人的压制。这种被动忍受型的父母,会倾向于过度放手孩子的教养,甚至挺身而出,去反抗那些他们认为对孩子约束、压抑的人或制度,就像前面案例中的那位母亲一样。
我们很多人心里都有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那是小时候的自己,带着未被满足的需要,倔强地拒绝长大。这个内在的孩子会时不时地闹起来争取他的利益,于是我们会在很多成年人身上看到他们不成熟、不理智的行为。
大多数时候,我们压抑着这个内在的孩子,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这两个孩子合体了。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大多是为了满足我们内心这个孩子的需要,而不是为了眼前的孩子。我们自己小时候需要疼爱,现在我们就过度疼爱自己的孩子;我们自己小时候需要自由,现在我们就会过度放纵自己的孩子。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的成长问题,要安抚好自己内在的孩子,让他长大,这样才能成为成熟、理智、客观的成年人,才能当好爸爸妈妈。
2. 拿散养当借口。
有的父母事务缠身,即便身在家中,也不住地打电话、发短信,运筹帷幄于沙发之上,咂摸回味于饭桌之旁,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教养孩子。这样的人如果事业还算成功,家里物质条件还过得去,就会觉得可以给孩子买到诸如家教、留学等条件;孩子有了这些条件,自动地就会有所成就、会做事了。他们都忽略了自己的“管”与“参与”,除了对孩子的指导,还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期待、被陪伴。
别忽视对孩子自控、自律的培养。
对于散养,我没有支持还是不支持的态度,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说法,不同的人对“散养”有不同的定义和做法。我强烈反对打着“散养”的旗号,放弃对孩子的教养责任。
1.关注孩子成为一个成熟社会人的过程中所应该有的一些能力。
例如做事情的条理、规划、耐心、毅力等行为自律,与人相处的关心、同情、友善、沟通互动等情感力。这些会影响到孩子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到他对自我价值的界定,终极影响是他对自己人生意义的判断,更不要说对他每时每天是否快乐、舒心的影响了。
2.做循序渐进的自我控制训练。
孩子很小就会自我抑制,但自我控制则是要心智比较成熟时才能做得到。
⑥ 管教孩子应该“放养”还是“散养”
是放养还是散养其实往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来定,对于一些比较跋扈的孩子当然是散养比较好,这样才能够规避他的不良行为。
⑦ 散养的孩子有什么缺点
缺爱,自信心不足,内向。散养的孩子一般感觉不到父母真正的关心,总感觉缺乏父爱母爱,久而久之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得不到好的教育还可能使他堕落。
⑧ 为什么把孩子全盘交由保姆或老人照顾,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现在很多年轻父母在生完宝宝后,如果家里老人愿意照顾宝宝就让老人帮忙照顾一下孩子。
如果家里老人已经年迈,不便照顾孩子,他们就会请保姆照顾孩子,夫妻则加入职场赚钱养家。
但据育儿专家表示:父母如果全盘把孩子交由保姆或者老人照料,自己对孩子的一切事宜撒手不管,这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刘丽和丈夫结婚一个月后,刘丽成功怀孕了,经过十月怀胎后,刘丽生下了个女儿。
刘丽一家人都为孩子的到来感到非常高兴,刘丽生完孩子后,婆婆一直让刘丽要多休息,整个月里,刘丽几乎都没抱过孩子,孩子晚上也都是跟着婆婆一起睡,并且喝配方奶粉。
二、由保姆/老人带与父母带的孩子的不同之处
1、老人育儿观念传统不科学
如果父母将孩子全盘交由老人照料,但一般老人的育儿观念都是比较传统而不科学的。
比方说:老人认为“孩子没有六月天”,就算是炎热的六月天,老人依然会给孩子穿上长袖长裤,把孩子闷得一身痱子;老人永远觉得孩子吃得太少,就算孩子跟老人表示他已经吃饱了,老人依然会追着喂孩子,巴不得孩子多吃一些,这样只会引起孩子肠胃消化不良。
因此,老人育儿观念不科学也会“坑”了孩子。
⑨ 教育孩子该圈养还是散养
我目前是一个孩子,还没成为父母,结合我二十二年的自身经历以及周围人的经历说说我的看法吧。
我认为在教育孩子应该做到:七成散养三成圈养、张弛有度。这里的散养并不是完全散养、放任不管,圈养也不是完全圈养、把孩子看得死死的。
对于经常陪在孩子身边、围绕孩子转圈、生活中只有孩子的父母,你们可能不知道这样做会降低孩子对父母的期望值与感情。以下分析均基于上述情况。首先,毕竟任何人对一个人都是有一定的新鲜感的,就像夫妻双方,父母陪孩子时间过长,孩子对父母的新鲜感就会下降,感情也会跟着下降,尤其是在孩子上了初中之后。这种做法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成年、成家后就不想见到你们、不想跟你们一起生活(尤其是儿子),因为你们已经在孩子年少时耗尽了孩子对你们的感情,孩子对你们的新鲜感远不如年幼时;其次,由于成长环境、思维方式的不同,父母与孩子两代之间的矛盾也会增加,这同样会降低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再者,父母长时间陪伴孩子容易将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不论好的还是坏的)传递给孩子,时间久了,孩子的思维方式容易固化、变得不灵活,因为孩子只有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处理不同的事情、应对不同的情况,灵活性才会提升,而你们却占用了孩子过多的时间,孩子周围除了父母没几个朋友,如果这时又是那种经常强迫孩子按照自己意愿做这做那的父母,孩子更容易丧失自己想法、主动性、创造性,孩子容易变得木讷缺乏活力。所以父母应该适当放手,让孩子多与他人面对面交流,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除了你们还有很多有趣的人和事。至于完全放养孩子的弊端各位父母应该都了解,网上都有,这里就不谈了。
我认为,在孩子上初中之前父母是该多陪陪孩子。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人格还不健全、对世界还不了解、行为习惯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因此需要父母的陪伴。在孩子上了初中之后,孩子意识和思维开始真正觉醒,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三观与处事方法,但还不成熟、也并不都是正确的,此时父母不该对孩子用一种强迫的态度,而是要起到一种指引的作用。有些父母可能会说:我不强迫他这样做他改的过来吗。我知道,父母都是过来人,都想让孩子少走弯路、不想让孩子吃亏,这无可厚非。但事实上,让孩子吃点亏并不是一件坏事,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因为孩子吃亏后他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反思自己的不足、总结教训与经验,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而且吃一次亏远比父母苦口婆心的教导影响要深刻。这时候也一定有一些父母担心孩子的学习,怕孩子贪玩、交友不慎,其实,成绩的好坏看重的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与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身边有很多那种经常通宵、上课睡觉、天天和不好好学习的人混在一起的同学,但他们的学习成绩却非常好。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父母应该多多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交友准则,因为初中时期的学习方法与上述能力会直接影响高中时期的成绩。感觉聊偏了哈......回到正轨,谈到指引,这是一门学问,需要父母们好好研究。
当孩子上了高中之后,父母已经管不到孩子什么了,这时候父母能做的就是多与孩子交流。在高中这个时期,孩子会经常受到升学的压力、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周围人没我努力却考的比我好等因素的影响,孩子的心理会发生变化甚至会扭曲、抑郁,此时父母应该敏锐地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多与孩子交流,解开孩子的心结。至于怎么与孩子交流,这也是一门学问,各位父母可以结合自己当孩子时的经历去谈。
上了大学之后,孩子已成年,三观已逐渐成熟,这时父母几乎可以完全放下孩子了,唯一能做的就是提一些建议、指引孩子对未来做一份规划,这份规划会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最好从大一时就开始做。有的父母高瞻远瞩,会让孩子从初高中时就做规划,这个我就不谈了,毕竟没发生在我身上。
以上为我关于“孩子是该散养还是圈养”的观点。码字不易、仅做参考、不喜勿喷。
⑩ 《父母爱情》:王振彪的嫌弃,抹杀了张桂英的辛劳,换你会怎么做
如果要在观众中搞一次投票活动,选出《父母爱情》里面,最惹人讨厌的角色,会是谁?
王振彪!
一定是他,除了他还有谁?
虽然和江德福是工作上的搭档,又是比邻而居,可是江德福明显跟他不亲近,只维持表面的和气,比起和老丁那样打趣、喝酒的天然亲,差了十万八千里。
为什么?还不是因为王振彪的人品有问题。工作中上纲上线,好整理别人的黑材料,打着组织的名义拆散老丁和葛美霞的婚事,甚至把卫国牵狗、穿军装那些孩子气的做法,也归结到江德福身上。特别是媳妇得病去世不久,就急吼吼地娶了葛美霞,很是让人不齿。
第四,随时保持转身离开的勇气。
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
就像王振彪这样的人,从骨子里就看不上张桂英的农村女人做派,所以她就算累死累活,也不会得到丈夫的青睐,让他回心转意。
那么,这个时候,就应该转身离开。
张桂英受那个时代影响,自己作为一个家庭妇女,很难离开,所以只能凑合着过。
但是,现在,你可以。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总能找到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那个人,绝不在一棵树上吊死,让自己保持着敢于随时离开的勇气。
真的,别不信——有时候,他的嫌弃,就是推着你投向更幸福彼岸的契机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