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軟體市值為什麼這么高
⑴ 一個業務撐起300億美金Zoom教你如何氣死百度!
網路:我是全球最大中陪裂文搜索引擎!
Zoom:我只有一個業務。
網路:我有無數科學家團隊!
Zoom:但我市值和你一樣。
網路:我人工智慧專利數中國第一!
Zoom:但我市值和你一樣。
網路:我app日活有2億!
Zoom:但我市值和你一樣。
網路:先不聊了
01 Zoom是什麼?
Zoom是我一個山東老鄉在美國開的互聯網公司,只做網路視頻通話這一個業務。
就這一個業務,撐起了300多億美金的市值。
網路的變現研究室都快研究出變態來了,卻和Zoom幾乎相同市值,於是很多創業者和投資人又硬了。
由於疫情,我國內外的朋友同事一夜之間全都用上了Zoom,導致我也成為了Zoom的深度用戶。
之前看了業內幾篇分析Zoom的文章,大概總結了這么幾個原因:
①中國工程師便宜,所以Zoom招了許多中國工程師降低成本。
②Zoom在全球各地買伺服器,所以視頻效果好。
③Zoom企業文化好,是全美最佳僱主,所以能留住人才。
但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覺得他們全都沒說到本質。
所以今天我們就好好聊聊Zoom。
Zoom的創始人叫袁征,英文名Eric,山東泰安人。
大學畢業後想去美國,結果簽證被拒8次。
到美國後,長著一張中餐館老闆臉的袁征,卻加入了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
這主要也是因為袁征當時的資質進不了大公司,外加這家創業公司老闆是寧波人,中國老鄉,眼淚汪汪,就互相扶持了一把。
而這家公司叫Webex,就是做網路視頻會議的。
袁征加入後,非常努力,每天都第一個到辦公室。
慢慢地,他從程序員一步一步做到了Webex的工程副總裁,奉獻了十幾年青春。
網路視頻會議這個行業,觸發場景很重要,所以需要一些外部時蘆圓閉機的幫助。
比方說Zoom最近大火,就是受到全腔態球疫情的影響;而Webex當年也是受到911事件的影響,因為911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不敢坐飛機出差了,於是Webex業務快速增長。
2007年的時候,Webex就以32億美金賣給思科了。
但袁征其實在思科做的不開心,因為當時Webex的體驗已經讓很多客戶不滿意了,而袁征提的意見,在新公司又沒得到重視。
於是他當時就思考,用戶一邊罵Webex,但一邊還在用…說明這是一個創業機會啊!
於是袁征從當時管理的800人團隊中,帶出來40個,創立了Zoom。
而他當時已經41歲了。
02 41歲紅海創業?
網路視頻會議當時已經是紅海了,但還好,2B和2C業務的邏輯不太一樣。
2C業務想在紅海創業是艱難的,因為C端的網路效應很強。一個行業你做不到前三基本就活不下去了,比如我們熟知的外賣行業,美團第一,餓了么第二,第三的網路外賣就直接涼涼了。
但2B還好,你只要服務好幾十家客戶,往往就能養活自己。
所以袁征當時作為視頻會議這個領域的資深大佬,他做這樣一家公司,應該是沒什麼問題的。
但當時大家依然不看好Zoom,因為這個市場不僅有很多創業公司,而且巨頭也在裡面摻和,競爭太厲害。
比如Microsoft的Skype、Google的Hangouts、甚至蘋果的Facetime,都算是廣義的競爭對手。
但Zoom依靠技術領先,勉強算是在行業里活了下來。
在巨頭面前講技術領先?
我解釋下,軟體公司都有一個悖論:一個軟體它存在的越久,架構就越老舊和過時,歷史遺留問題堆積,最後就是積重難返。
舉個例子,Zoom當時有些競品,是做設備的,好像華為也搞過。
就真的是一個會議室,每個座位上都放一個顯示屏,然後進入他的會議系統開會,類似這樣:
但這種設備造價昂貴,而且如果分公司之間開會,那麼分公司也得建一套,非常原始。
隨後,手機、網路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很快就將這些做設備的淘汰了。
另外還有一些做軟體的競品,比如Skype:
它其實並不是針對視頻所設計的,視頻只是它的功能之一,所以它就沒為視頻做太多優化,用的時候經常卡頓。
然後像蘋果的Facetime,連跨平台都不行,那更是不可能完全普及。
所以我前面提到這些大公司,雖然也涉及視頻通話產品,但不是技術老舊,就是沒把視頻會議作為核心功能去經營。
但我們反觀Zoom,視頻會議就是它唯一的核心功能,它所有的開發、設計都是圍繞這件事展開,整體戰略也是建立在當代的硬體、雲計算等技術上來制定的。這種專注加先進,讓Zoom活了下來。
03 如何用一個業務比肩網路?
但活下來不等於成功,300億市值也不是活下來就可以達到的。
我覺得Zoom能成,最根本的原因是它的產品調性。
這是所有文章都沒提到的一件事,因為幾乎所有的文章,都把Zoom定義成一個商務會議軟體,然後拿釘釘這樣的軟體做對比。
但Zoom早就破圈了
Zoom其實是一個社交屬性非常強的產品,不單單做商務會議,而是把本來在線下的很多場景都搬到了線上。
辦婚禮、畢業典禮、生日Party等等,Zoom早就變成一個有社交屬性的產品。
為什麼我前面提到了調性這個詞,因為我覺得一個產品酷不酷是非常重要的事,是年輕人,或新潮的公司是否接受它的重要的參考。
比如說微軟的Teams、或者Skype,這一套東西都是和微軟生態以及Office深度綁定的。
這樣做不是不好,大企業各個產品之間協同是正確的,但對於很多人來說,它就不夠酷,不喜歡微軟生態的人那就更不會用。
但這種感覺其實沒法精確的描述,它就是一種調性和一種感覺。
Zoom是一個獨立品牌,新潮、高級,在鄙視鏈最頂端,這讓用戶分享Zoom的鏈接出去不會有任何心理負擔,不會擔心收到鏈接的人喜不喜歡。
產品做裂變,分享是關鍵,於是把握用戶的心理這非常重要。
如果用戶分享時會擔心這個鏈接別人會不會喜歡,會不會很low,他肯定不願意分享。
另外Zoom在商務和活潑之間做了很好的平衡,舉個正面案例:
有一家叫Slack的公司,產品是主打團隊溝通的。
我們可以通過他的logo看到,他使用了色彩明快的設計,產品里還支持表情包等功能,是辦公軟體的一股清流。
它打破了傳統辦公軟體的沉悶,所以很多年輕公司都願意去嘗試。
但扮酷要有個平衡,比如說Zoom有個競品,反面案例我就不說名字了,它加了一個AR換頭,可以把自己的頭換成奇奇怪怪的東西…
但這個功能出現在一個商務型產品上肯定不合適。
你開一個電話會,結果下面無數坨屎,你說什麼感覺?
雖然我知道在很多領導心裡員工就是屎,但真的換上很多人還是接受不了的。
另一個極端,比如Webex,它商務范就太足,用戶用它上個瑜伽課、美妝課,但搞得像在談5個億的生意,那也很誇張。
前段時間,有人說在釘釘上和同事開會就很尷尬。
因為一開攝像頭,發現同事住的都是180平的房子,而自己卻在廉租房裡,背後掛的都是臟衣服,牆上裂痕都被看見。
然後Zoom就周全的想到了保護隱私及避免尷尬的方法,就是可以給自己加一個背景:
那你說你想在知乎裝逼,什麼人在美國,剛下飛機,上都上了還下什麼?
直接換成駕駛艙:
還有像美顏這種功能,很多軟體都有,但Zoom的美顏程度就把握的很好,稍微磨一磨皮,不會把人搞的尖嘴猴腮。
商務會談和社交之間,Zoom找到了一個平衡點,所以在調性上,達到了最廣泛的適用性,結合社交軟體自上而下的特點,也成為了Zoom致勝的關鍵原因。
04 能在國內復制Zoom嗎?
其實,Zoom的興起也是離不開美國互聯網這個特殊大環境的。
Zoom這家公司,營收基本上來自於北美市場,本身是一家賺錢的良性公司,這一點非常重要。
為什麼重要?因為不賺錢的互聯網大公司在中國太多了…
在美國,巨頭公司是沒有燒錢玩補貼的習慣的,這才讓Zoom的產品定價可以在同類產品里非常便宜。
這話可能很多人聽著怪怪的,大家肯定覺得大公司東西貴,小公司便宜不正常嗎?
這個觀念只在線下市場有效,而互聯網市場的付費,大公司往往都更便宜!
你們想想,釘釘、飛書、騰訊會議,它們的核心功能都是免費的。
這時候你在國內搞一個Zoom這種創業公司,然後還敢收費,和自殺有啥區別?巨頭公司早就把你逼死了。
美國用戶他還有兩個特點,一是付費習慣比較好,二是比較喜歡功能單一的產品。
就是一個APP就干一個事讓美國人很放心,如果功能太多反而會讓他們覺得不夠專注。
但國內就不是了,微信推了半天的小程序,就是希望以後大家手機里只有微信這一個app。
那為什麼美國用戶喜歡功能單一的產品呢?
因為美國互聯網環境更加的開放。
比如說美國各種商務軟體,它們都開放API,互相之間可以兼容,用A公司的視頻會議接B公司的聊天,甚至再接C公司的項目管理和D公司的文檔管理,自由搭配,高效辦公。
但一旦到中國就是:
這其實就是赤裸裸的壟斷!
中國這些巨頭,確實做了不好的表率,但這個沒人管,法無禁止即自由,我們也無法評價。
但結果就是我們中國的用戶,就只能去用那些全家桶產品,所以說投資人找中國的Zoom,我覺得就別想了,因為時空背景用戶習慣都不一樣。
那有人說:「中國也有很多人用Zoom!」我覺得原因主要有兩個:
①:中國用戶還是以白嫖為主的。這次疫情,Zoom為了中國市場所以修改了原有的收費標准,這也算是用美股的錢補貼國內用戶了,但一旦Zoom在國內開啟常規收費,我堅信一定90%的中國用戶會迅速離開。
②:互聯網專業人士有站隊問題,比如騰訊系和阿里系的兩個人,聊天是微信還釘釘?
所以不如大家都用Zoom好了。
05 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01:城池都沒有,你挖什麼護城河?
最近和幾個做2B的朋友聊天,結論就是做2B不用太多考慮所謂的「壁壘、護城河」問題。
護城河是古代戰爭的產物,而現代戰爭靠防守是很難贏的,現在很多創業者他業務還沒做起來,就先考慮護城河問題,這個我覺得說不通。
所以我的建議是先把業務做深做透,先建立城池,再建造護城河,尤其是2B市場。
02:創業要學會借力!
某個彈幕網站,剛開始做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彈幕播放器。
他把視頻架在別人的伺服器上,因為視頻的伺服器是很燒錢的。
Zoom其實也可以成為這種能讓創業者借力的點,譬如我們把Zoom當成是一個免費的視頻連線平台,一種免費的基礎設施,再加點別的料在上面。
譬如國外有個網站叫做OKZoomer,專門匹配美國大學生線上社交的:
上線兩天就注冊了2400多個學生,現在已經有超過1萬名學生通過它來匹配約會了。
最後我總結一下:
Zoom當然不是完美的產品,最近也爆出隱私問題,受到中美關系的影響這個事就有點敏感。
我有個朋友是Zoom的高管,我就嘗試打給他問點內幕,結果尼瑪這哥們守口如瓶,什麼都不說,確實能感受出恐懼與謹慎,畢竟一個公司一下子變這么大,完全沒問題是不可能的。
雖然我們開頭拿網路開玩笑,但現在Zoom的股價確實有些虛高,無論看市盈率還是看市銷率,都不是特別理性的一個市值。
那就有人擔心,Zoom疫情之後怎麼辦,這個問題就挺難回答的。
但我還是覺得會有很多用戶的習慣已經發生了改變,這次疫情就讓人們發現有些會不開也是可以的,甚至有些人不存在都是可以的。
所以我覺得疫情之後,Zoom的用戶數肯定會回落下來一些,但也會比疫情之初高很多,習慣的改變是多方的配合與時間的沉澱,我還是看好Zoom的,因為他是一傢具有長期價值的公司。
⑵ 現在的聊天軟體為什麼市值好幾百億,靠什麼盈利
即時通訊自誕生至今經歷了1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了一種成熟的產品類型,即時通訊工具以其擁有的實時性、成本低並且可以與手機等終端通訊等諸多優勢,已經成為網民最喜愛的網路溝通方式之一,也因能聚集高黏性的用戶而被人們公認是最具價值的一種產品類型,很多即時通訊工具市值達幾十億、幾百億,作為商業產品,如何實現盈利是最重要的。
即時通訊工具作為移動互聯網的產物,更是離不開流量和關注度的支撐,通過龐大的流量和用戶關注度可以帶來經濟價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騰訊旗下的微信,微信在2016年9月平均日登錄用戶達7.68億,用戶登錄微信並沒有收費也不會給騰訊帶來利益,但是這些活躍用戶的存在都是潛在的利益製造者,通過流量和關注度實現盈利已經是目前即時通訊工具普遍的盈利模式。
移動運營商及通訊增值服務
這種模式主要是從移動通信運營商那裡取得分成來獲取利潤。運用這種模式最成功的當數騰訊QQ,國內的移動通信運營商大力開發數據增值業務,尤其是點對點消息業務。這時QQ通過與運營商合作,讓QQ用戶可以使用電腦與手機進行即時消息交互,這帶動了運營商點對點業務的增長,騰訊可以從中提成。除此之外,QQ還成為移動運營商的服務提供商,並依據QQ用戶手機上網產生的相關流量向運營商索取分成。
網路廣告
此類模式主要是在即時通訊工具操作界面展現廣告盈利。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包括啟動頁廣告、彈出式窗口廣告等,近年來品牌植入式廣告由於其宣傳效果突出而受到越來越多廣告主的歡迎。點擊進入後的啟動頁製作成廣告模式,已經成為各大APP使用的方式,當然即時通訊工具也經常使用此種模式,而通過把廣告植入QQ空間和朋友圈是即時通訊工具獨有的方式,用戶點擊進入廣告後,運營商即可獲取利潤。
在目前看來,即時通訊工具發展前期都是通過免費使用的手段來獲取用戶,積累用戶達到一定數量後,就通過流量和關注度獲取商業價值。但是即時通訊工具的盈利方式也不僅僅只局限於以上三種,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開發者要用創新的眼光去發現更多的潛在機會。
⑶ 新浪微博市值突破290億美元,微博為什麼這么火
新浪微博橡埋市值突破290億美元,微博這么火的原因是其功能多樣且方便有利。
微博是一個由新浪網推出,提供微型博客服務類的社交網站。用戶可以通過網頁、WAP頁面、手機客戶端、手機簡訊、彩信發布消息或上傳圖片。用戶可以將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事情寫成拍伍一句話,或發一張圖片,通過電腦或者手機隨時隨地分享給朋友,一起分享、討論;還可以關注朋友,即時看到朋友們發布的信息。
新浪微博的產品特點:門檻低、隨時隨地、快速傳播、實時搜索。
微博的功能這樣多種多樣,很多時候方便了我們交流。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都在用微博。
⑷ 平台經濟時代,拼多多的市值這么高究竟有哪些「過人之處」
拼多多的過人之處莫過於它的營銷手段,除了商品價格低之外,它還推出了砍價的方式,砍到零元就可以免費帶走,這就更加刺激了人們的消費,同時,也讓拼多多更加的普及,另外,拼多多在電視上大量的投放廣告,增加曝光率。雖然拼多多上面假貨比較多,大家的評論也不是特別好,但是它價格低就能夠做到吸引廣大的顧客。
而那些打擊拼多多的人大多都是對商品價格不敏感的人,他們不在乎商品價格,他們在乎的是生活質量和產品品牌,他們樂意花更多的錢去享受更有體驗的產品。
⑸ ZOOM:市值1291億美元的狂熱風,怎麼吹起來的
本文為《創造一下·公司兵法》欄目
矽谷新貴ZOOM1291億美元市值背後的商業邏輯
作者|苗正卿
狂熱繼續。
9月1日,視頻會議服務商ZOOM股價一度暴漲 47%, 以 1291億美元 市值超越IBM,成為 美國市值最高的20大 科技 公司之一 。
憑藉手中股份,ZOOM創始人、CEO袁征以超過200億美元的身價殺入全球富豪榜前70名。
讓資本市場對ZOOM信心大增的根源,是ZOOM交出的成績單。 二季度ZOOM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55%,而其中81%的收入增量源自新訂閱用戶。
在過去的一年之中,如何獲得新用戶成為了華爾街和矽谷都在憂心的事。這甚至成為了To B和To C公司都繞不開的必考題。
貴為FAANG成員之一的奈飛,只是因為新用戶預期增速放緩,便引來股價暴跌10%的「懲罰」。而中概股、To B玩家聲網,則憑借疫情引發的「用戶超額增量」態勢成功在納斯達克IPO。
ZOOM已經成為華爾街和矽谷都在研讀的新「兵法書」,因為獲得新用戶的能力正是ZOOM擅長的事。
2020年以來,ZOOM最重要的目標客戶群「擁有10人以上的公司級客戶」增長了29.5萬個,比2019年全年增擴293%。值得玩味的是,從2011年開始創業算起,袁征帶領ZOOM殺入的並非藍海。在當時的視頻會議市場,微軟的Skype、思傑公司的GoToMeeting以及並入思科的WebEx旗下產品已經成為市場激陵主流。
如何在競爭激烈的賽道迅速獲得企業級用戶? 這成為了袁征和ZOOM需要思考的問題。
「ZOOM用To C的思維,做了一款To B的產品。」 分析師、SAAS市場研究者Baldwin對《創造一下》表示,ZOOM暗示了一種潛在趨勢: B端和C端市場界限逐漸模糊。
ZOOM的誕生和一場愛情有關。
1987年,考上山東礦業學院的袁征出現了一個剛需:如何與異地女友保持聯系。當時二人分隔兩地,只有乘坐10小時火車才能見面,剛需焦慮讓袁征萌生了一個想法:用某種技術實現音視頻同步。這其實是袁征的底層邏輯: 從需求出發設計產品,技術只為需求服務。
「在矽谷,有太多的天才工程師,但其中大多數只是在開發自己喜歡的產品,而非用戶真正需要的產品。」工程師秦潔早在WebEx時代便與袁征共事,在敏渣他眼中袁征屬於矽谷異類:在WebEx的會議桌上,當一群工程師討論技術時,袁征也會用溫和語氣指出「這個設計似乎不符合用戶需求」。
甚至用戶需求成為了袁征日後從思科離職的導火索。
2011年作為思科工程副總裁的袁征在用戶走訪調研時發現,思科提供的遠程會議系統已不能滿足用戶。這套基於昔日WebEx技術而成的系統在穩定性和便捷性上已不能讓2011年的用戶滿意。在和思科高層交涉無果後,袁征決定創業並開發全新的系統。
重視需求的基因,最終嵌入到ZOOM之中。和矽谷同行相比,作為To B企業,ZOOM在產品研發和推廣時採用了不同的模式,B端企業用戶之中的員工需求被視為重要信息。
Anne是在美國一家創業型生物公司工作的員工。她最早使用ZOOM,是因為一封郵件。當時她給一位ZOOM的工程師推薦了自己公司的生物產品,在愉快的交流後對方又發來了一封「推薦ZOOM產品」的明拿戚郵件。這讓Anne略感意外,之前她使用過的企業會議軟體,都是由軟體公司直接向客戶公司的采購負責人推薦。像ZOOM這種直接將產品推薦到目標公司基層員工的打法並不多見。
一位供職於ZOOM的人士回憶,在早期推廣產品時,ZOOM銷售部門制定的策略可以描述為 「由小到大、由下到上、由散到聚」 。ZOOM銷售人員的KPI考核之中,對接了多少採購部門負責人或公司高層並非最重要指標。「和多少目標公司基層員工實現對接」反而被看得很重。
當時ZOOM的銷售推廣理念,甚至是鼓勵銷售人員引導客戶公司員工將ZOOM用於私人場景。「我們並不是讓這些基層員工向公司高層推廣產品,從而實現公司采購,ZOOM的目標是讓這些人真正用產品,並獲得體驗。」
Emergence Capital普通合夥人蘇博托夫斯基是最早投資ZOOM的投資人之一。在和袁征接觸時,袁征並沒有向蘇博托夫斯基展示PPT。在會議室中,袁征將ZOOM的產品直接放在蘇博托夫斯基等投資人面前,並允許他們隨以使用,而體驗後蘇博托夫斯基決定參與投資。「人們想要的是一款他們喜歡的工具。」 蘇博托夫斯基說。
分析師Baldwin將ZOOM的模式歸結為兩個基本點: 產品本身質量過硬+能滿足用戶需求。 「在滿足這個前提下,ZOOM的產品通過個體向群體推廣。這和傳統的To B公司模式不同,並非那種公司統一采購後向下分發的模式。」
國內某中型風投公司在2019年開始使用ZOOM。最開始是幾個海外留學背景的員工在夜裡居家協作時自行使用,之後ZOOM的產品被「安利」給了部門領導,兩個多月後,ZOOM成為了這家公司統一採用的遠程會議軟體。這其實是ZOOM崛起過程中最常見的情況: 先贏得C端用戶,再逐漸影響到B端。
遠望資本創始合夥人程浩是ZOOM的用戶之一。他發現ZOOM成功的邏輯是To B的企業「 通過病毒式營銷 ( Viral Marketing,利用人際網路,讓營銷信息像病毒一樣傳播和擴散 ) 」迅速發展。
ZOOM深度用戶張翰是一家9人創業公司的CEO,最早他發現ZOOM還是在和投資人交流時。當時他身處北京,而投資人遠在新加坡。在對方的提議下,張翰試著使用了ZOOM。
「當時非常緊張,擔心軟體復雜,耽誤聊事。」讓張翰意料之外的是ZOOM的極簡主義設計。他用了3分鍾的時間下載軟體並加入會議,而在之後32分鍾的交流中也沒有出現任何意外。這次體驗之後,張翰將ZOOM推廣到自己公司之中,並且將之推薦給了其他幾個創業的朋友。
社交裂變並非ZOOM的唯一打法,ZOOM也善於借力知名品牌。ZOOM國際和合作夥伴營銷部負責人德里克·潘多透露,除了用戶個人通過社交網路推廣ZOOM,公司本身還很看重和品牌的合作。在F1方程式匈牙利布達佩斯大獎賽上,ZOOM已投入使用,車迷通過ZOOM可以看到實時更新的賽況。
「這其實是一個簡單的邏輯,很像許多消費電子產品甚至消費品公司的打法,通過品牌露出擴大影響力,並通過個人的社交裂變獲得新客戶。」營銷研究者朱民認為ZOOM最大的特點,就是獲得C端流量後,最終演變為B端的公司級客戶。「這是ZOOM在產品質量之外,最大的成功秘訣。」
在獲客方面, 免費增值模式 也是ZOOM的戰略之一。ZOOM的產品分為兩大體系,一對一的免費模式,以及40分鍾免費的群組會議模式。一對一免費模式,進一步促進了C端個人成為ZOOM產品的體驗者。而群組會議的40分鍾免費模式,也是基於用戶實際應用場景而設計出的方案。在公開采訪時袁征透露,40分鍾免費模式,是早在WebEx時期團隊通過實際調研發現的「最佳時間」。來自ZOOM的研究顯示,40分鍾免費模式最容易實現付費用戶轉化。
「本質上這是一種免費增值模式。」 Baldwin對比了在2020年成功IPO的聲網。和袁征類似,聲網創始人、CEO趙斌同樣源自WebEx,而聲網和ZOOM同樣是To B的公司。有趣的是,趙斌和袁征不謀而合地都選擇了免費增值模式。
「聲網給每個賬號提供了10000分鍾的免費使用時間,之後才收費。」趙斌認為10000分鍾足以讓用戶體驗到聲網的優勢並抉擇是否繼續使用。和ZOOM頗為類似的是,聲網在營銷推廣過程時,最看重的也非客戶公司的采購負責人,而是實際使用聲網API的工程師。
Brown同時是聲網API和ZOOM產品使用者,作為工程師他經常需要用ZOOM和加拿大等地的分公司工程師交流協作。他覺得ZOOM和聲網和傳統的思科、Oracle等To B類公司有所不同。在傳統的模式下,基層員工無法提前嘗試使用這些To B級產品,除非公司高層決定購買、引入。但聲網和ZOOM的產品首先讓基層員工用到,而且這些產品甚至具備To C的特質。「一位個人開發者也可以使用聲網API,家庭成員間也可以用ZOOM交流。」
但程浩認為,並非所有的To B產品都可以To C化發展。在他看來,ZOOM的產品「足夠通用、足夠標准化、足夠獨立並且非常年輕化」。而大部分To B產品並不具備ZOOM的這些特點,如果一味模仿ZOOM或聲網的模式,可能水土不服。
ZOOM並非一帆風順。
2020年4月初,袁征在YouTube平台親自下場直播,主題是「道歉」。讓袁征坐立不安的是ZOOM爆出的安全隱患問題。
ZOOM轟炸 ( ZOOM Bombing,指突然有人闖入到會議視頻中並留下不可描述的行為或言語的現象 ) 在2020年第一季度開始在網上發酵。這導致ZOOM的股價一度暴跌15%。
除了安全隱患,ZOOM所在的賽道可謂擁擠。2020年4月Facebook推出同類產品Messenger Rooms。而谷歌的Hangouts Meet則實現「雲化」,無需安裝軟體在Web頁面即可實現100人視音頻遠程會議。
缺失場景一直是ZOOM被質疑的地方 。
「ZOOM說到底是一款工具,它缺少了自帶的場景。」以谷歌為例,從2019年開始谷歌就開始整合Gmail和Hangouts Meet。這是谷歌場景化戰略的一部分,用戶在一個場景內可以體驗到產品的多種功能。以Gmail最大的單一市場印度為例,印度的Gmail使用者在通過Gmail進行工作交流時,可以即時通過Hangouts Meet實現音視頻深度交流。相比於單獨一款軟體,這種場景化服務的優勢在於便捷和系統整合。
這也是ZOOM在2011年創業伊始就面臨的問題。在袁征初創ZOOM時,他的朋友曾提出過質疑:公司采購思科的產品,不僅為了遠程會議一款產品,還會有諸如企業路由器、安全產品等。
「ZOOM作為一款工具,在面對平台類公司和巨頭公司競爭時處於天然劣勢,除非產品競爭力保持持續優勢。」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表示,ZOOM業績大漲離不開疫情帶來的「無接觸經濟」。在無接觸經濟的業態下,ZOOM規避了「場景化缺失」的問題。但在疫情之後,ZOOM能否保持如此高的增長性,並不能輕易判斷。
起碼在新興市場,ZOOM的好運氣並未延續。2020年5月,ZOOM逐漸停止了中國個人用戶在產品上的注冊。8月ZOOM將在中國的發展模式改為OEM經營模式 ( 新模式下,ZOOM在中國選擇三家代理商進行合作 ) 。
「隨著ZOOM逐漸成為市值近萬億元的公司,ZOOM所面臨的挑戰已經和以前不同。」 Baldwin表示ZOOM已經走上了Facebook曾經的道路,隨著體量增加,宏觀環境和所在市場政策的影響,將會對公司發展起決定性影響。
不過袁征似乎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應對潛在危機。比如在新興市場上,ZOOM正在全力開拓印度市場,到2020年5月時印度已經成為了美國之外的ZOOM最大單一市場。
而為了解決場景缺失的問題,ZOOM也開始 定製化服務 。隨著疫情帶來的在線教育市場飛速發展,ZOOM為多家在線教育廠商推出了定製化軟體。ZOOM不僅可以根據公司特點調整軟體功能,還可以將ZOOM的功能嵌入到一些企業的產品中去。「未來在To B的市場,人們也會更加關註定製化,每個企業都希望獲得針對自己需求的精準服務。從這個角度上B端和C端都正在進入個性化時代。」 Baldwin說。
為了拿掉「安全隱患」這條鎖住ZOOM生死命脈的鎖鏈,ZOOM也在奮力一搏。最新的消息顯示,ZOOM宣布啟用雙重驗證功能,這被視為ZOOM提高用戶賬戶安全的舉措。畢竟在ZOOM基於社交裂變的獲客模式下,一個用戶選擇離開ZOOM時也會影響其朋友對ZOOM的評價。
正如袁征自己所說:「ZOOM需要小心謹慎地發展。」
⑹ 騰訊市值43511億,微信、QQ卻免費使用,馬化騰到底靠啥賺錢
對於騰訊,大家都很熟悉了,畢竟是國內最著名的互聯網企業之一,旗下微信和QQ,更是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每當我們需要聯系其他人的時候,都會將這2款軟體作為首選,然而對於騰訊,我們卻更好奇,騰訊市值43511億,微信、QQ卻免費使用,馬化騰到底靠啥賺錢的?
所以說,大家可不要再對騰訊有刻板印象了,馬化騰不只是靠游戲賺錢,騰訊還有很多業務,而且實力相當強悍,在領域內取得的成就也很高,是不是不敢相信呢?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舉報/反饋
⑺ 抖音的市值為什麼這么高
抖音的市值高是因為互聯網的盛行。因為今年互聯網經濟的肆山肆盛行,抖音把握住了時代的大趨勢唯毀,因為抖音現在打造的是一種短視頻與直播帶貨相結合的方法,包裂轎含各個領域的短視頻內容。
⑻ Facebook用戶達30多億,碾壓微信11.5億,為什麼微信走不出國門
如今,全球社交軟體的格局已經定型,國內微信以11.5億的用戶體量成為國內其他社交軟體無法逾越的一座大山。而反觀海外市場Facebook以30多億的用戶直接碾壓全球任何社交軟體,幾乎無人能逾越。那也許就有人問了,為什麼微信走不出國門和Facebook一較高呢?其實微信曾經是有機會成為比肩Facebook的,只不過期間扎克伯格搗鬼,害得微信錯失了征戰海外市場的大好機會。
前不久,馬化騰因纖畢腰椎舊傷復發再次成為新聞關注的焦點,也正因為馬化騰再一次錯過今年的兩會,上一次腰椎舊傷復缺席兩會還是2014年,嘩豎巧可見腰傷已經成為馬化騰的痛點。而正是腰傷讓馬化騰錯失了收購WhatsApp,微信也因此在海外舉步維艱。當時,騰訊已經著手收購海外社交軟體事情,之前與SnapChat CEO埃文斯皮格爾探討投資事項卻被無情拒絕。然後騰訊轉戰收購WhatsApp,當時兩家公司基本上談妥了,幾乎就差最後板上釘釘簽協議了。
可是,這時候馬化騰腰椎舊疾復發太嚴重,不得不暫緩去矽谷與WhatApp創始人Jan Koum進行最終細節談判,可誰能想到就在這個時候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卻直接開出了190億美金的天價收購了WhatsApp。如今,在Facebook的支持下WhatsApp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社交軟體,用戶量高達20多億,如果當初微信能成功收購WhatApp,那麼今天全球第一亂鍵大社交軟體是誰還不一定。
現在,Facebook和WhatsApp的生態圈已經建成,在兩者的夾擊下微信在海外舉步維艱,此時微信要想突破這倆座大山實在太難了。可謂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商場如戰場,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好在現在微信還是國內社交軟體頭把交椅,不然騰訊市值必定縮水嚴重。未來的微信還能否在海外市場扳回一局?大家覺得呢?
⑼ 關於拼多多市值逼近兩千億美元一事,你有何看法
相信很多人都受到過拼多多的騷擾,很多人都在不得已之下下載了拼多多,很多人在下載了拼多多之後,只是幫別人砍價或者點紅包,卻從來沒有使用過,但是就是因為這些人的注冊,拼多多的使用用戶不斷的上升。而且由於經常需要打開屏幕多幫別人點紅包或者砍價,這些人也成了活躍用戶,但實際上並不賀襪活躍。拼多多市值逼近兩千億美元一事,都是歸功於拼多多的經營模式,他們把自己的各種活動和社交軟體聯系在一起,成為了一個社交購物的軟體,他們的市值是虛高的現象。接下來我就來談談我的觀點。
由於現在的返含資本,市場就看的是軟體的使用人數,軟體所帶來的流量決定它的市場價值的。所以在拼多多這樣的運行模式之下,拼多多的市場價值會一直很高,因為總有一小部分人在帶動著那一大部分人。
⑽ 微信「一哥」地位不穩阿里孵化的社交黑馬崛起,坐擁4億用戶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唯有變化才是始終不變的。當然也不能一味地隨波逐流,不僅要順應趨勢,更要借勢而起,才能成就自己。
拿互聯網來說,這20多年來,一批批的互聯網公司成立,也有不少的獨角獸公司倒在了融資路上,但是馬化騰創立的騰訊以及馬雲創立的阿里巴巴這兩家公司,無論在PC互聯網時代,還是移動互聯網浪潮中,都拿到了通往未來的船票。
其中對馬化騰的騰訊來說,最重要的當屬微信,正是微信奠定了騰訊移動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地位,也讓騰訊的市值超過5000億美元,成為全球前十的互聯網公司之一。
就連QQ都比不上微信的用戶量,巔峰時期的QQ擁有8億用戶, 但是如今的微信月活已經超過12億!
這意味著除了不會用手機的小孩子已經老人,基本上用智能手機的人都會安裝微信。
很多人也表示: 自己的手機可以沒有支付寶,沒有視頻APP,但是不能沒有微信。
當然社交領域也並非沒有挑戰,此前的陌陌就憑借陌生人社交,在社交市場取得一席之地。小米的米聊,阿里巴巴力推的來往,都曾經對社交領域市場進行過爭奪,但是遺憾的都以關停服務告終。
其中阿里巴巴的來往,當時可以說是傾盡了阿里的資源告銀,就連馬雲都帶頭宣傳,希望大家使用來往,但是最終卻還是失敗了。
但是還是同一批人,再次聚集到了阿里巴巴的公司起源地,湖畔別墅,這也是馬雲與18羅漢創立阿里巴巴的地方,經過潛心研發,成功孵化推出了一款社交APP, 那就是釘釘。
這一次,釘釘避開了微信擅長的個人社交領域,在企業社交領域深耕,最終形成了優勢。
不少人應該都有用過微信推出的企業微信,但是後來還是選擇了釘釘,一方面是微信在很多人看來是私人生活的溝通工具,不應該帶入生活,另外一方面則是釘釘本身在產品上的成功。
如今,阿里巴巴孵化的 釘釘的用戶量已經成功地突破了4億,入駐的企業以及學校數量更是高達1700萬家。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 超21萬所學校、700萬教師和1.4億學生 正在釘釘,這都是此前需要上網課,釘釘所取得的成果。
面對釘釘的快速崛起,微信的社交一哥地位也是有點不穩了,畢竟兩者都在社交領域發展,總會有遇到競爭的時候。
釘釘猶如一匹黑馬一般,打了騰訊悄山一個措手不及, 在騰訊還沒准啟友中備好的時候,已經悄然用戶破億,現在坐擁4億用戶的釘釘,已經成為和微信一樣的國民應用了。
曾經一度有一段時間, 釘釘在應用下載榜單中連續30天位居榜首 ,要知道,之前這個榜首一般都是微信。
實際上,騰訊最早是靠QQ起家,而QQ在達到8億多月活之後,開始了下滑,到了2021年,QQ的月活用戶為6億出頭,這意味著有2億的用戶流失,當然這不排除是轉移到了微信上面,因為微信的月活從9億增長到了12億。
但是這也意味著社交軟體市場不是一成不變的, 如果有新的產品出現,能夠符合用戶的習慣,獲得用戶的喜愛,那麼可能原來的市場老大的位置也就不穩了。
QQ是這樣被微信慢慢取代,那麼微信可能也會如此被新的社交APP取代。
如今的釘釘依然還在快速發展,再加上阿里巴巴孵化也給了足夠的資源,如今線上的企業和學校的用戶越來越多,這匹新的社交」黑馬「的未來,依然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