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向軟體架構師的方向努力
⑴ 我現在是在校大學生。學的軟體開發 我以後想做系統架構師就是走技術路線。 問一下前輩我要是往架構師方
首先架構師不是學出來的,是從程序員開始慢慢積累起來的、是高級程序員的升華,沒見過那個架構師不會寫程序。
其次,成為軟體高手甚至架構師,涉獵的知識越寬泛越好,因為您的架構可能會涉及不同語言、不同技術的框架。
再次,關於java c 還是.net、php問題,本就是見仁見智的,我個人更喜歡java和c語言
⑵ 如何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名系統軟體架構師!
在技術全面、成熟練達、洞察力強、經驗豐富,具備在缺乏完整信息、眾多問題交織一團、模糊和矛盾的情況下,軟體架構師能迅速抓住問題要害,並做出合理的關鍵決定的能力 l、具備戰略性和前瞻性思維能力,善於把握全局,能夠在更高抽象級別上進行思考。主要包括如下:
⒈對項目開發涉及的所有問題領域都有經驗,包括徹底地理解項目需求,開展分析設計之類軟體工程活動等
⒉具備領導素質,以在各小組之間推進技術工作,並在項目壓力下做出牢靠的關鍵決策;
⒊擁有優秀的溝通能力,用以進行說服、鼓勵和指導等活動,並贏得項目成員的信任;
⒋以目標導向和主動的方式來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關注項目結果,構架師應當是項目背後的技術推動力,而非構想者或夢想家(追求完美);
⒌精通構架設計的理論、實踐和工具,並掌握多種參考構架、主要的可重用構架機制和模式(例如J2EE架構等);
⒍具備系統設計員的所有技能,但涉及面更廣、抽象級別更高; 活動確定用例或需求的優先順序、進行構架分析、創建構架的概念驗證原型、評估構架的概念驗證原型的可行性、組織系統實施模型、描述系統分布結構、描述運行時刻構架、確定設計機制、確定設計元素、合並已有設計元素、構架文檔、參考構架、分析模型、設計模型、實施模型、部署模型、構架概念驗證原型、介面、事件、信號與協議等。
網上的,你看一下,你自己能做到其中多少???
⑶ 架構師的重要作用
軟體架構師在整個軟體開發過程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並隨著開發進程的推進而其職責或關注點不斷地變化,在需求階段,軟體架構師主要負責理解和管理非功能性系統需求,比如軟體的可維護性、性能、復用性、可靠性、有效性和可測試性等等,此外,架構師還要經常審查客戶及市場人員所提出的需求,確認開發團隊所提出的設計;在需求越來越明確後,架構師的關注點開始轉移到組織開發團隊成員和開發過程定義上;在軟體設計階段,架構師負責對整個軟體體系結構、關鍵構件、介面和開發政策的設計;在編碼階段,架構師則成為詳細設計者和代碼編寫者的顧問,並且經常性地要舉行一些技術研討會、技術培訓班等;隨著軟體開始測試、集成和交付,集成和測試支持將成為軟體架構師的工作重點;在軟體維護開始時,軟體架構師就開始為下一版本的產品是否應該增加新的功能模塊進行決策。
⑷ 如何成為軟體架構師
架構師首先必須具有豐富的開發經驗,是個技術主管。因為他必須清楚什麼是可以實現的,實現的方式有哪些,相應的難度怎麼樣,實現出來的系統面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等一系列指標。另外,需要對面向過程、面向對象、面向服務等設計理念有深刻的理解,可以快速的察覺出實現中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改進(重構)方案(也就是通常說的反模式)。這些都需要長期的開發實踐才能真正的體會到,單從書本上很難領會到,就算當時理解了也不一定能融會到實踐中去。在技術能力上,軟體架構師最重要也是最需要掌握的知識是構件通信機制方面的知識,包括進程內通信(對象訪問、函數調用、數據交換、線程同步等)以及進程外(包括跨計算機)的通信(如RMI、DCOM、Web Service)。在WEB應用大行其道的今天,開發者往往對伺服器間的通信關注的比較多,而對進程內的通信較少關注。進程外跨機器通信是構建分布式應用的基石,它是架構設計中的鳥瞰視圖;而進程內的通信是模塊實現的骨架,它是基石的基石。如果具體到一個基於.Net企業級架構設計,首先需要的是語言級別的認識,包括.NET的CLR、繼承特性、委託和事件處理等。然後是常用解決方案的認識,包括ASP.NET Web Service、.NET Remoting、企業服務組件等。總之,豐富的開發實踐經驗有助於避免架構師紙上談兵式的高來高去,給代碼編寫人員帶來實實在在的可行性。其次,具有足夠的行業業務知識和商業頭腦也是很重要的。行業業務知識的足夠把握可以給架構師更多的擁抱變化的能力,可以在系統設計的時候留出一些擴展的餘地來適應可能來臨的需求變化。有經驗的設計人員可能都碰到過這樣的事,一廂情願的保留介面在需求變化中的命中率非常低。也就是說,在系統設計之初為擴展性留下來的系統介面沒能在需求變化的洪流中發揮真正的作用,因為需求的變化並沒有按照預想的方向進行,到最後還是不得不為變化的業務重新設計系統。這就是因為對業務知識的理解和對市場或者商業的判斷沒有達到一個實用的、可以為架構擴展性服務的水平。再次,架構設計師對人的關注必須提升到架構設計之初來納入考慮的范圍,包括溝通以及對人員素質的判斷。軟體過程是團隊協作共同構建系統的過程,溝通能力是將整個過程中多條開發線粘合在一起的膠水。大家都應該碰到過事後說「原來是這樣啊,我不知道啊」或者某個開發人員突然高聲呼喊「為什麼這里的數據沒有了」之類的。溝通的目的就是盡量避免多條開發線的混亂,讓系統構建過程可以有條理的高效進行。另外,對人的關注還表現在對團隊成員的素質判斷上,比如哪些開發人員對哪些技術更熟悉,或者哪些開發人員容易拖進度等。只有合理的使用人力資源,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情才能讓整個軟體過程更加高效。架構師應時刻注意新軟體設計和開發方面的發展情況,並不斷探索更有效的新方法、開發語言、設計模式和開發平台不斷很快地升級,軟體架構師需要吸收這些新技術新知識,並將它們用於軟體系統開發工作中。但對新技術的探索應該在一個理性的范圍內進行,不能盲目的跟風。解決方案提供商永遠都希望你能使用它提供的最新技術,而且它們在推廣自己的解決方案的時候往往是以自己的產品為中心,容易給人錯覺。比如資料庫,往往讓人覺得它什麼都能做,只要有了它其它什麼都不重要了。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對於小型應用可以將許多業務邏輯用script的方式放入資料庫中,但很少看到大型應用採用這樣的做法。對於新東西需要以一種比較的觀點來判斷,包括橫向的比較和縱向的比較,最後得出一些性能、可移植性以及可升級等指標。另外,新入行的開發人員往往關心新技術動向而忽略了技術的歷史,而從DOS時代一路殺過來的開發者就對現在的技術體系有較全面的把握。
⑸ 軟體行業里常說的「架構」,究竟是什麼東西
一直以來,在軟體行業,對於什麼是架構,都有很多的爭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甚至於很多架構師一說架構,就開始談論什麼應用架構、硬體架構、數據架構等等。我曾經也到處尋找過架構的定義,請教過很多人,結果發現,沒有大家都認可的定義。套用一句關於 big data 流行的笑話,放在架構上也適用:
Architecture is like teenage sex,everybody talks about it,nobody really knows what is it。
事實上,架構在軟體發明時的 N 多年以前,就已經存在了,這個詞最早是跟隨著建築出現的。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從源頭開始,把架構這個概念先討論清楚,只有這樣,軟體行業架構的討論才有意義。
什麼是架構?
架構的英文是 Architecture,在 Wikipedia 上,架構是這樣定義的:
Architecture (Latin architectura, from the Greek ἀρχιτέκτων arkhitekton」 architect」, from ἀρχι- 「chief」 and τέκτων 「builder」) is both the process and the proct of planning, designing, and constructing buildings and other physical structures。
從這個定義上看,架構好像是一個過程,也不是很清晰。為了講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會產生架構。
為什麼會產生架構?
想像一下,在最早期,每個人都完全獨立生活,衣、食、住、行等等全部都自己搞定,整個人類都是獨立的個體,不相往來。為了解決人類的延續的問題,自然而然就有男女群居出現,這個時候就出現了分工了,男性和女性所做的事情就會有一定的分工,可是人每天生活的基本需求沒有發生變化,還是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須品。
但是一旦多人分工配合作為生存的整體,力量就顯得強大多了,所以也自然的形成了族群:有些人種田厲害,有些人製作工具厲害,有些地方適合產出糧食,有些地方適合產出棉花等,就自然形成了人的分群,地域的分群。當分工發生後,實際上每個人的生產力都得到了提高,因為做的都是每個人擅長的事情。
整個人群的生產力和抵抗環境的能力都得到了增強。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的能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並且因為人的結構的限制,人同時只能專心做好一件事情,這樣不得已就導致了分工的產生。既然分工發生了,原來由一個人干生存所必需的所有的事情,就變成了很多不同分工的角色合作完成這些事情,這些人必須要通過某些機制合在一起,讓每個人完成生存所必需的事情,這實際上也導致了交易的發生(交易這部分就不在這里展開了,有機會再討論)。
在每個人都必須自己完成所有生活必須品的生產的時候,是沒有架構的(當然在個人來講,同一時刻只能做有限的事情,在時間上還是可能會產生架構的)。一旦產生的分工,就把所有的事情,切分成由不同角色的人來完成,最後再通過交易,使得每個個體都擁有生活必須品,而不需要每個個體做所有的事情,只需要每個個體做好自己擅長的事情,並具備一定的交易能力即可。
這實際上就形成了社會的架構。那麼怎麼定義架構呢?以上面這個例子為例,把一個整體(完成人類生存的所有工作)切分成不同的部分(分工),由不同角色來完成這些分工,並通過建立不同部分相互溝通的機制,使得這些部分能夠有機的結合為一個整體,並完成這個整體所需要的所有活動,這就是架構。由以上的例子,也可以歸納出架構產生的動力:
必須由人執行的工作(不需要人介入,就意味著不需要改造,也就不需要架構了)
每個人的能力有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個人的產出受限於最短板,並且由於人的結構限制,同時只能專注於做好一件事情,比如雖然有兩隻眼睛,但是只能同時專注於一件事物,有兩只手,無法同時做不同的事情。ps. 雖然有少部分人可以左手畫圓右手畫框,但是不是普遍現象)
每個人的時間有限(為了減少時間的投入,必然會導致把工作分解出去,給擅長於這些工作的角色來完成,見 2,從而縮短時間)
人對目標系統有更高的要求(如果滿足於現狀,也就不需要進行架構了)
目標系統的復雜性使得單個人完成這個系統,滿足條件 2,3(如果個人就可以完成系統的提高,也不需要別的人參與,也就不需要架構的涉及,只是工匠,並且一般這個工作對時間的要求也不迫切。當足夠熟練之後,也會有一定的架構思考,但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提高質量,提高個人的時間效率)
有人可能會挑戰說,如果一個人對目標系統進行分解,比如某人建一棟房子,自己采購材料,自己搭建,難道也不算架構嘛?如果對於時間不敏感的話,是會出現這個情況的,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並不必然導致架構的發生。如果有足夠的自覺,以及足夠的熟練的話,也會產生架構的思考,因為這樣對於提高生產力是有幫助的,可以縮短建造的時間,並會提高房子的質量。事實上建築的架構就是在長期進行這些活動後,積累下來的實踐。
當這 5 個條件同時成立,一定會產生架構。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架構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由懵懵懂懂的,被動的去認識這個世界,變成主動的去認識,並以更高的效率去改造這個世界的方法。以下我們再拿建築來舉例加強一下理解。
最開始人類是住在山洞裡,住在樹上的,主要是為了躲避其他猛獸的攻擊,以及減少自然環境的變化,對人類生存的挑戰。為了完成這些目標,人類開始學會在平地上用樹木和樹葉來建立隔離空間的設施,這就是建築的開始。但是完全隔離也有很多壞處,慢慢就產生了門窗等設施。
建築的本質就是從自然環境中,劃出一塊獨占的空間,但是仍然能夠通過門窗等和自然環境保持溝通。這個時候架構就已經開始了。對地球上的空間進行切分,並通過門窗,地基等,保持和地球以及空間的有機的溝通。當人類開始學會用火之後,茅棚裡面自然而然慢慢就會被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來燒飯,一部分用來生活。當人的排泄慢慢移入到室內後,洗手間也就慢慢的出現了。這就是建築內部的空間切分。
這個時候人們對建築的需求也就慢慢的越來越多,空間的切分也會變成很多種,組合的方式也會有很多種,比如每個人住的房子,群居所產生的宗教性質的房子,集體活動的房子等等。這個時候人們就開始有意識的去設計房子,架構師就慢慢的出現了。一切都是為了滿足人的越來越高的需求,提升質量,減少時間,更有效率的切分空間,並且讓空間之間更加有機的進行溝通。這就是建築的架構以及建築的架構的演變
總結一下,什麼是架構,就是:
根據要解決的問題,對目標系統的邊界進行界定。
並對目標系統按某個原則的進行切分。切分的原則,要便於不同的角色,對切分出來的部分,並行或串列開展工作,一般並行才能減少時間。
並對這些切分出來的部分,設立溝通機制。
根據 3,使得這些部分之間能夠進行有機的聯系,合並組裝成為一個整體,完成目標系統的所有工作。
同樣這個思考可以展開到其他的行業,比如企業的架構,國家的架構,組織架構,音樂架構,色彩架構,軟體架構等等。套用三國演義的一句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架構實際上就是指人們根據自己對世界的認識,為解決某個問題,主動地、有目的地去識別問題,並進行分解、合並,解決這個問題的實踐活動。架構的產出物,自然就是對問題的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案:包括拆分的原則以及理由,溝通合並的原則以及理由,以及拆分,拆分出來的各個部分和合並所對應的角色和所需要的核心能力等。
望採納!
⑹ 我是一名java程序員,想在幾年內成為一個架構師,我應該怎麼做看什麼書注重些什麼東西,請高手指點一二
小蔡:我感悟到的就是因為對軟體行業不了解,所以缺少一根結實的線將自己與夢想有序地串聯起來,因此很難深刻體會到目標在自己掌控下掙扎時的力量。那麼,通 常程序員如何對自
小蔡:「我感悟到的就是因為對軟體行業不了解,所以缺少一根結實的線將自己與夢想有序地串聯起來,因此很難深刻體會到目標在自己掌控下掙扎時的力量。那麼,通 常程序員如何對自己的角色做分析呢?」
銳哥順手在紙上畫了幾個圖,說:「確切地說,你應該問程序員通常的發展路線是怎樣 的?你們可以看看這個圖(如圖3-1所示),當一個初步的職業規劃方案已經成型時,如果制訂者目前已在一個軟體公司工作,那麼,對他來說進一步的提升非常 重要。首先要做的則是進行角色分析,反思一下這個職業環境對個人的要求和期望是什麼,如何使自己在單位中脫穎而出。
圖3-1
「通常,軟體技術人員的職業發展有幾個選擇:專注於技術,成為技術專家;轉型到技術 型銷售、技術支持等;隨著技術成長,從技術性管理到高級管理。這是大家都看得清楚的方向,也都在向這些方向的金字塔尖努力。
「就像烹飪魚一樣,每一個階段目標都需要你進行角色分析,找出這一角色需要的『配 料』,當你注意收集技術、素養等相關『配料』後,就會成功烹飪出你所需要的目標魚。前提是你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就好比黃瓜種子是不可能培育成西 瓜一樣。」
銳哥繼續說:「這歸根結底,都是以技術為基礎。在扎實的技術基礎上(高級軟體工程 師),如果有著比較強的抽象設計能力,又打算專注於技術開發,架構師是個好的選擇;如果性格更適合做管理,情商能力突出,技術型管理應該是下一步的方向。 這種發展規劃屬於『瘸腿走路』的類型,各有側重主攻發展的職業方向,也是目前一般程序員普遍採用的發展路線規劃。」
小蔡認真地看著圖說:「程序員職業規劃還有這么多學問!我看到每個角色配合的學歷, 那麼學歷和認證證書真的很重要嗎?還有必要花錢參加社會技術培訓嗎?」
銳哥:「決勝點在於長期的點滴積累,認證證書、成績、豐富的經歷是求職的表面文章, 在目前軟體行業里不是很看中這個,真正的『內功』是需要規劃的。至於培訓,我倒是很建議直接加入軟體公司,你就會學到很多實際的東西。不過,學歷教育雖然 在職業生涯里不是主要的,但是隨著職位的提升卻有很重要的意義,能輔助拓展你的職業發展空間,而不是以此為阻礙從而失去更多的機會。 」
「已經工作兩年以上的程序員可以有幾種基本的職業規劃:技術專家、軟體架構師、實施 顧問或銷售。其中程序員最主要的發展方向是資深技術專家,無論是Java、.NET還是資料庫領域,都要首先成為專家,然後才可能繼續發展為架構師。盡管 架構師的職位可以工作一輩子,待遇也非常好,對於科班出身的程序員最為適合,但這種工作職位非常有限,因為在中國目前的IT行業,架構師需要的條件比較復 雜,而且需求量也比較少,這也是我國軟體行業走向國際並有待成熟的因素之一。」
大熊指著另外一張圖說:「這個是綜合才能型發展路線圖(如圖3-2所示),我聽說目 前國內缺乏的是管理能力和專業知識技能並駕齊驅的IT人才。是不是指著這種復合型人才?」
圖3-2
銳哥說:「是的,特別是懂得運用目標管理技術的項目管理人才,既掌握核心技術又有全局掌控能 力的項目管理人才,非常難找。我建議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首先是要專,只有在技術方向上做得比較深入,才能適當做工作調整,把自己轉變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然後,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自己做軟體架構師還是高級的顧問銷售,另外一部分人可 能就會走向管理,這和個人性格與情商有關。軟體優秀的管理者都必須懂得技術,掌握核心技能的人才向管理崗位轉型有很大的優勢,因而提升管理能力成了轉型的 關鍵。譬如,當唐駿還是微軟一名普通程序員時,就從公司發展的角度考慮,向老闆提議開發了中文版Windows,最終使他從幾萬名工程師中脫穎而出,成為 部門經理。正如他所說,雖然是程序員,但自己不能只把自己當程序員,你可以為老闆和公司著想。
「調查研究後,帶著解決方案去找老闆,就會得到老闆的重視和信任,所以一定要增強工 作主動性和參與性。無論是軟體開發還是項目管理,國內員工大多隻是做好份內事或完成交派任務,很少能主動發現問題。其實,只有擁有更高眼界,才能謀取大發 展。
「總之,程序員要根據本身的基本素質、技術能力選擇開發層次,由低到高,逐步發展。 也是一名程序員本身具備相應素質的循序漸進的發展軌跡,包括很強的技術背景和綜合管理才能等素養,這也就是所謂『兩條腿走路』的職業規劃發展路線。」
小蔡:「原來技術轉型還有這么多學問,受益匪淺。我打個比方,如果只是一名程序員, 但仍需要站在項目經理的層面上看自己的工作,這樣才能更好地合作,融入團隊中,並且鍛煉自己的思想境界,從而提高自己。」
銳哥:「小蔡說得是。另外,在未來發展上首先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研究方向,在學習 技術的同時還要為以後做准備,做好以後的技術轉型。廣度和深度是相對的,先廣還是先深實質上從某種意義來說取決你的工作性質,如果你是從事單一工作的,多 半你會短暫先深,因為這是你立足的根本;而如果你選擇的職業是綜合性的,比如管理、講師等,那麼你必然要先有廣度才可以,但一段時間後,你都要轉入深度, 只有你在某一方面或領域有一定的深度後,你才能繼續尋求廣度,否則,你將什麼都會,但什麼都不精,這樣的人在市場上是最難以立足的。」
大熊:「這張程序員發展路線圖挺有意思,國際人才型(如圖3-3所示),一定要求外 語口語流利吧?」
圖3-3
銳哥:「是的。如果說前面『兩條腿走路』要求的綜合能力成分多,隨著國際化相互聯系 越來越緊密,那麼國際化人才可以說是當前更為便捷的程序員職業規劃發展之路。目前,國際化軟體項目經理是人才市場上炙手可熱的人才,有豐富經驗、外語口語 好的軟體項目經理是搶手的香餑餑,供不應求,薪水自然也是水漲船高。最重要的是,一個優秀的項目經理可以在這個崗位上長久工作下去,並且有向高層進一步提 升的可能。外語好、技術又好的程序員發展路線很廣,是目前國內外軟體企業需要的熱點人才。」
小蔡:「銳哥跟我們說了這么多,感覺對程序員、對軟體行業的整體發展路線清晰了很 多,但是我該用什麼方法進行選擇呢?」
銳哥:「要想正確地選擇,你得必須充分地了解、分析自己,你要學會SWOT職業規劃 自我分析法。」
總結與提升
成功與失敗的區別在於,成功者選擇了正確而失敗者選擇了錯誤。因此,我們常常能夠看 到一些天賦相差無幾的人,由於選擇了不同的方向,人生卻迥然相異。選擇正確的方向尤為重要,希望不同的程序員根據自己不同的優勢和特點能畫出適合自己的程 序員職業規劃圖。
軟體開發也是有層次區別的,比如,按層次從高到低通常可分為:
系統開發:如操作系統、資料庫系統、伺服器系統開發;
專業開發:如網路安全、游戲、人工智慧開發;
應用開發:如MIS、BI、ERP等系統開發;
普通開發:如網站、簡單應用系統開發。
不同的層次,難度系數不一樣,對技術要求、個人素質要求也不一樣。要成為系統開發 者、專業開發者、高級應用開發者,需要有很高的專業知識和很強的邏輯、抽象、空間思維能力,這就要求具有很好的基礎,同時具有較大的提升潛力。而要成為簡 單開發者和初級應用開發者則相對容易些,正是這樣,才使很多人走上了軟體開發的道路。
⑺ 如何成為一名架構師
軟體架構師是軟體行業中一種新興職業,工作職責是在一個軟體項目開發過程中,將客戶的需求轉換為規范的開發計劃及文本,並制定這個項目的總體架構,指導整個開發團隊完成這個計劃。架構師的主要任務不是從事具體的軟體程序的編寫,而是從事更高層次的開發構架工作。
架構師不是通過理論學習可以搞出來的,不過不學習相關知識那肯定是不行的。總結架構師自我培養過程大致如下,僅供參考。
1、架構師胚胎(程序員)
學習的知識是語言基礎、設計基礎、通信基礎等,應該在大學完成,內容包括java、c、c++、uml、RUP、XML、socket通信(通信協議)--學習搭建應用系統所必須的原材料。
2、架構師萌芽(高級程序員)
學習分布式系統、組建等內容,可以在大學或第一年工作時間接觸,包括分布式系統原理、ejb、corba、com/com+、webservice(研究生可以研究網路計算機、高性能並發處理等內容)
3、架構師幼苗(設計師)
應該在掌握上述基礎之上,結合實際項目經驗,透徹領會應用設計模式,內容包括設計模式(c++版本、java版本)、ejb設計模式、J2EE構架、UDDI、軟體設計模式等。在此期間,最好能夠了解軟體工程在實際項目中的應用以及小組開發、團隊管理。
4、軟體架構師的正式成型在於機遇、個人努力和天賦。
⑻ 軟體架構師的培養
軟體架構師一般都是具備計算機科學或軟體工程的知識,由程序員做起,然後再慢慢發展為架構師的。在國內,很多大學目前還沒有設立軟體架構的學位課程,雖然IT業界對設計和架構的興趣日漸高漲,但各學校還是無法在課程中增加相應的內容來體現這一趨勢。從這個方面來說,學校教育已經遠遠落後於產業發展。因此,促進和發展軟體架構學課程的任務將落在現在的軟體架構師身上。目前的軟體架構師應該幫助各大院校建立相關課程體系,一旦教育課程建立起來,知識體將不僅通過新畢業生的工作成果來得到擴展,同時也會從適合軟體架構的教育研究和出版物中得到擴展[28]。
雖然大學要加強軟體架構學課程的建設,但是,軟體架構師的成長應該有一個實踐的教育過程,並不是簡單的學校的理論學習或者通過大型軟體公司的認證就能成為合格的軟體架構師。除了信息系統綜合知識在學校學習外,軟體架構師的大部分知識和經驗將來自實際開發工作。根據軟體架構師的任職條件,一名合格的軟體架構師的成長應該經歷8年以上的軟體項目開發實際工作經驗。一般需要經歷程序員、軟體設計師等階段,然後再發展成為軟體架構師。
當然,並不是每一位程序員經過8年後都可以成長為軟體架構師的。一個軟體工程師在充分掌握了軟體架構師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後,如何得到和利用機會、如何利用所掌握的技能進行應用系統的合理架構、如何不斷的抽象和總結自己的架構模式、如何深入行業成為能夠勝任分析、架構為一體的精英人才,這就在於機遇、個人的努力和天賦了。
就目前來看,國內軟體架構師的培養途徑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大學(軟體學院)教育方式,另一種是個人自我培養然後再進行相應的培訓和認證。但是,不管哪種方式都有其不足之處。
軟體學院的培養方式能夠系統的學習軟體架構師必需的知識體系,但是,軟體架構師不是簡單的通過理論學習就能夠培養出來的,軟體學院的學生可能缺乏必要的設計、開發經驗和相關的領域知識。盡管軟體學院也強調給予學生實踐的機會,但畢竟這種機會是有限的。有關「三分之一的師資來自企業」的規定,在部分軟體學院中也沒有得到真正落實,導致傳授給學生的還是一些純理論知識。
自我培養方式的主要對象是具有一定年限的軟體開發和設計人員,如Microsoft、IBM、Sun等公司的軟體架構師認證對學員的基礎並沒有具體的要求,只要交納規定的費用,然後進行幾天的集中培訓,通過考試就發給學員證書,甚至不需要考試就直接發放證書。這些開發人員在自我培養的過程中不一定能夠系統的學習軟體架構師的理論知識,他們只具有一定的開發和設計經驗,僅僅經過幾天的培訓,是不太可能培養出合格的軟體架構師的。而且,作為某個廠商的培訓和認證,其最終目的是培育自己的市場,培養一批忠誠的用戶,而不是為中國培養軟體架構師。因此,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和缺陷。 針對軟體架構師在軟體組織中的作用和其在國內的培養現狀,有分析家認為有必要將軟體架構師的教育、培訓和認證作為發展民族軟體產業的一個基本決策,制定詳細的軟體架構師培養方案。因此,提出以下一些關於軟體架構師培養的基該方法和途徑。
⑴確定軟體架構師在軟體組織中的職責和充當的角色,確定其相應的必須具備的知識體系,確定軟體架構師的職業及其相關制度,制定軟體架構師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
⑵堅持以大學教育為主(特別是各軟體學院在這方面可以大施身手),以項目實踐為輔的教育方針。大學可以聘請現有的軟體架構師擔任核心課程的講師,通過學校教育,系統學習軟體架構師所必需的知識體系;通過項目實踐使其具有初步的軟體開發和設計經驗,逐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軟體架構師。
⑶作位第2條的補充,聘請現有的軟體架構師,個人認為適合以講座的形式在學校開展。
⑷對國外一些大公司的軟體架構師的培訓和認證予以支持,但是在認證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原則。例如,在認證考試之前對考生的知識體系進行系統的測試和評估,在通過認證後的適當時間內進行重新認證和繼續教育。
⑸建立完善的軟體架構師教育和認證制度,使得通過認證的人員能夠在實際的軟體開發中成為稱職的和優秀的軟體架構師。並通過此制度能夠為國家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軟體架構師,解決當前軟體架構師急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