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百科 » 為什麼微信能打破固話思維

為什麼微信能打破固話思維

發布時間: 2022-09-10 00:22:18

1. 微信的成功經驗是什麼 在其他同類產品上加以創新而成功

一、微信成功的幾點啟示

第一,有效利用既有優勢資源,是微信迅速打開市場局面的基礎。騰訊自馬化騰創立起,已在網路即時通訊這一領域深耕十餘年,擁有廣為人知的以企鵝形象為標志的QQ品牌,其用戶規模、用戶黏性、產品質量、技術水平、品牌認知度等都處於行業領先,特別是QQ的數億用戶數,使騰訊擁有了極為可觀的市場資源和品牌號召力,形成了它業務拓展的重要平台,微信快速發展也是充分利用這一既有優勢的結果。微信個人用戶中,很大一部分是QQ原有用戶,由於微信與QQ互補性很強,很多用戶都是同時使用兩種產品,QQ用戶可以平滑過渡到微信,二者的結合使微信用戶增長很快;同時,微信用戶通過導入QQ好友和手機聯系人,熟人間互相推介和影響,用人際傳播的方式使很多原本不了解微信的人也成為用戶,這種「病毒營銷」手段快速擴大了用戶群。龐大的QQ用戶對微信快速打開市場功不可沒,這也是它能夠超越米聊、易信、來往等同類產品的重要基礎,當然,在利用原有用戶資源的同時,微信並不是QQ用戶的簡單平移,而是重建新的關系網,建立了一個更加穩定、更加活躍、更適用於移動應用的關系網路。

第二,靈活的內部創新機制,是微信這一新業務孵化成功的內生動力。由於智能終端的普及以及物聯技術的發展,未來的互聯網發展趨勢將是人聯網、物聯網乃至交互聯網,而將移動通信與互聯網結合起來的移動互聯網成為目前發展最快、市場潛力最大、前景最誘人的業務領域。騰訊以其敏銳的商業嗅覺准確把握了這一趨勢,順勢推出微信,成為移動互聯網領域人際交互的重要載體。在各種APP應用中,微信成了裝機必備,微信用戶數幾乎可以等同於智能手機的出貨量(2013年底國內智能手機用戶約5億,據IDC統計)。能及時抓住機遇,是騰訊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與新業務孵化能力的體現。「微信之父」張小龍受到小米手機推出的「米聊」的啟發,致信馬化騰要求開發一款類似產品,馬化騰給予了充分授權以及人、財、物資源的足夠支持,最終使微信從一個初步構想發展為成功的產品。與張小龍領銜的微信開發團隊並行的,其實還有一個手機QQ團隊,最終在競爭中處於下風。馬化騰意在通過內部競爭,激發創新活力,把結果交由市場裁決,能者勝出,適者生存。可以說,騰訊構建的創新機制,包括組織的靈活性、用人機制、創新文化、市場化的資源配置等,是微信成功的重要內生動力。還有一點,微信完全是由騰訊自主開發的,基於以往的經驗和技術基礎,開發團隊更能做出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這跟運營商曾經推出的完全交給第三方公司開發的同質業務大為不同。

第三,對產品的精益求精,是微信俘獲用戶青睞的關鍵。科技不斷發展,帶來的是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以更快捷、更方便、更個性為特徵的產品品質與用戶體驗,是互聯網產品成敗攸關的核心因素。好的產品背後是對人性的洞察和藝術修養,也需要哲學思維為基礎,真正成功的工程師絕不只是技術匠人,而更像是喬布斯那樣的「哲學家」和「藝術家」。用過微信的人都能感受到,微信在產品品質上下了很大功夫,無論是功能還是細節都有可圈可點之處,這些特色也成了吸引用戶的基礎。在不斷推出的新版本中,每次都有功能的擴充或者效果的改進。在用戶體驗上,微信明顯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盡可能滿足應用移動化和快捷化的要求,在美學理念上充分考慮設備條件和使用環境的特點,採取簡約主義「少即是美」的風格。比如微信創造性地使用了二維碼這一工具,省去了用戶登錄帳號時手動輸入的麻煩,也為賬號推廣帶來了不少便利,對微信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一切都凝聚著微信團隊的敬業精神、專業主義和職業態度,為了開發出好的產品,他們常常為一個按鈕的顏色、為像素的細微差別反復測試、討論多日,秉承著「極客精神」,在產品開發上精益求精,專注細致,執著乃至偏執。產品品質與用戶體驗決定著互聯網產品的生存期限,縱觀騰訊的每一款產品,基本上都能穩定在既定水準上,在穩定性上做得很好,產品落地和迭代速度比較快,這與其對產品的重視是分不開的。而其他很多模仿國外應用的公司,產品常常大起大落,缺乏足夠的技術磨合,自然難以招徠消費者的青睞。近幾年,企業界流行一句話:「一流企業賣標准,二流企業賣品牌,三流企業賣技術,四流企業賣產品」。高談闊論之下,似乎賣產品成了不入流的事。豈不知,產品是一切的基礎,不管是有形的實物還是無形的服務,如果連產品都做不好,在競爭不完全、信息不對稱時尚可唬弄顧客,在市場充分競爭的條件下,怎麼可能占據顧客的心智空間和有限的注意力,贏得生存發展?還要盲目追求品牌和標准,豈不是捨本逐末?

第四,對市場變動的快速反應與及時調整,是微信節節勝利的有力推手。騰訊為人稱道也為人詬病的一點就是它的模仿能力,它的很多產品都是在借鑒、模仿、改造其他產品的基礎上推出的。在知識產權保護極不完善的商業環境中,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成本太高,甚至誰創新誰死,出現所謂的「降維競爭」和「逆淘汰」現象。如果摒除簡單的道德譴責,客觀來講,在某種意義上,騰訊這樣的公司實際上在為中國企業找尋創新的可能性,從「試對」「試錯」正反兩面探索知識產權保護的邊界。不難看到,盡管騰訊的一些產品在思路上借鑒了別人,但產品本身已經做了很大改進,雖然是模仿,但總能抓住產品的精髓,往往比初創公司做得更好。微信的模仿對象包括米聊、kik以及Color等,從每個產品上借鑒一些優點,博採眾長、融會貫通,通過一系列的「微創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其成功之道在於組織扁平化和信息傳遞無障礙,敏捷的市場反應,應對有方以及很強的執行力。最近十分火爆的「新年紅包」就是一例,此前一些競爭對手已經推出了同類產品,微信團隊在此基礎上改良創新,僅用了十幾天就推出「新年紅包」,利用春節這一有利時間窗口,以小博大,以快打快,取得奇效。騰訊顯然「醉翁之意不在酒」,由於使用「新年紅包」需要與銀行卡綁定,其劍指的是移動支付這一巨大市場,騰訊為此曾拿出5億元發展「滴滴打車」,收效並不明顯,而「新年紅包」用極小的成本就獲得了千萬級的用戶數,在移動支付領域占據了重要一席,不得不佩服騰訊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以及對中國社會人情世故的洞察,背後則是一整套成熟的商業邏輯體系的支撐。在電商平台這一領域也是如此,騰訊通過微信偶然闖入,但一旦發現機會,反應極為迅速。盡管與阿里巴巴的系列產品相比,微信賬號的消費應用情境有限,與移動支付間還存在著「情境隔離」,但騰訊依其「破壞性創新」能力,完全有可能打破固有格局,重塑業界生態,值得期待。

第五,資源配置的系統性與協同性,是微信形成良好業務生態的重要保障。微信的成長得益於騰訊的發展基礎、寬松環境和資源傾斜,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內部合理的資源配置、業務組合帶來的系統性和協同性,在QQ、微信兩大主力產品以及郵箱、游戲、財付通、微博、瀏覽器、新聞等眾多功能之間生成了有機的業務生態鏈和價值鏈,形成了相互增值、協同促進的產品集群。在這過程中,騰訊注意利用自己強大的用戶資源來整合業務和強化新業務,這一點與湖南衛視各個節目互相營銷、資源互用有異曲同工之妙。

2. 為什麼微信會火起來——讀《引爆點

最近在閱讀《引爆點--如何製造流行》。該書裡面陳述了,一樣東西流行起來,需要滿足三個條件:個別人物法則。包括聯系員、內行及推銷者。聯系員是那些人脈很廣泛,活躍在各行各業的人物,他們會幫我們把准備流行起來的事情傳播開來。而內行則是那種對流行的物體很了解及熟悉的人物,他們對事情或者物品的推薦或介紹很是讓人信服。而要製造流行,則是要說服人們為流行付出一些努力:使用某產品或者去做某件事。這時候,就是需要推銷員的人物了。他們會幫我們游說人們。個別人物法則中還提及到了一個理論:神奇的六步分離法。這與六度人脈理論是類似的。六步分離法,則是強調,大千世界,我們就是通過那麼幾個個別人物來與世界聯系起來的。世界的很多信息、事情都是途徑這幾個人的口進入到我們的耳朵中的。正是這么幾個人,把世界與我們緊密地聯系起來了。附著力法則。這是指流行物體或者事件本身就具備了讓人過目不忘的因素。在個別人物法則中,強調更多的是,如何把需要流行的信息傳達到大眾的耳朵里。我們在現實工作中也是這樣,我們常常會花很多時間很多力量去做一些事情,希望把我們的產品信息傳達到用戶那裡。然而,我們往往忽略了,如何讓用戶在接受到信息那一刻,讓信息就深深留在他的腦海里,而不是左耳進右耳出。而觀察市面上很多流行的事物,會發現,附著力是產生流行,特別是持久流行的最重要的因素。下面談微信為什麼會火起來會重點談下這些點。環境威力法則。流行對於環境的改變是很敏感的。紐約地鐵上塗鴉會影響到整個城市的犯罪率、溫度的微弱變化會引發一場病毒的流行,這些都說明了環境對於流行事物是有影響的。再如,跟風、隨大流這就是一個個通俗易懂的環境影響流行的例子。互聯網產品的流行,環境對流行本身事件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影響用戶心理而起到效果的。環境對用戶會有微暗示的作用,這種心理作用會影響用戶的選擇及判斷。 微信,一個神奇的產品,從上線到用戶數突破1億僅用了433天,究竟是什麼引爆了微信,讓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流行起來,用戶數呈直線上漲?來,設想一個很普通的場景: 在公車、地鐵上,當一個非微信的用戶看見很多人在對著手機傻乎乎地說話時,會有什麼發生呢?此時,環境會給這個用戶一些微暗示:"大家都這樣,他們是傻的么?還是他們在用什麼軟體呢?這個軟體會是怎樣的呢?"回頭他會去跟別人說起地鐵公交上這個讓他疑惑的現象,此時,他周圍的個別人物,會給他解釋介紹甚至推薦微信時,他就會嘗試性地去使用下微信,這是重要的一步!當他願意去嘗試後,此時,微信的附著力法則起作用了。微信的附著力會讓用戶對這個軟體產生了深刻的印象。於是,這位用戶成為了一位活躍的用戶。他發現微信的確不錯,於是把它繼續推薦出去,此時,他也成為了一位推銷員的角色。慢慢地,個別人物法則起到的口碑作用越來越大,微信的用戶群也會越來越多,最後,引爆流行。 下面來看下微信的發展史: 由微信的發展史來看,微信的引爆點無非以下幾點:語音功能、LBS查找附近人、搖一搖、二維碼。這些都是微信的附著力。 學以致用,嘗試下用引爆點中的三個流行因素來闡述下微信火起來的原因:1、環境。這里的環境包括好幾點:技術環境:微信的附著力,語音及LBS查找附近人,二維碼,這些功能背後所隱藏的技術都是近幾年穩定並流行起來。這些技術的成熟,讓這些功能能夠更穩定更成熟地展現在用戶面前。讓用戶用起來的時候更爽。而智能機的爆發,push機制,後台運行,讓這些功能可以更穩定更人性化地應用在移動終端上。這也是為什麼微信出現後,會擠壓運營商的簡訊生存空間。社會環境:Kik,what's app這些產品的出現,讓語音功能逐漸為社會所知,大家對其有一定的心理接受程度。而陌陌,line,bump的出現,讓LBS逐漸應用到互聯網產品上。這些產品對社會環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的同時為微信的出生創造了一個溫室,讓微信不會摸著石頭過河。有著這些產品做先鋒,社會環境也會發生變化,不會抗拒這些產品的出現。用戶環境:近年來,思想的開放,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讓用戶不再懼怕與陌生人進入自己的真實生活中。生活的壓力,人際關系的復雜,也讓用戶產生找陌生人吐露心聲的需求。這就是為什麼微信LBS功能會成為用戶數增長的一個引爆點。2、個別人物法則。先談談微信中的個別人物具體由哪些人。其中肯定少不了所謂的行業人士。當微信出來時,有很多行業人士發表了很多長篇大論對它進行了點評,並分析了微信對騰訊的戰略方面的影響。這些人可以說是內行,他們的言論會在圈內掀起一陣流行,很多行業從業者都會追尋他們的言論,開始嘗試去使用和關注微信。中堅力量是誰呢?是那些毫不起眼的用戶。他們很多人在微信流行潮中擔任著聯系員及推銷員的角色。他們是很龐大的力量。在很多時候,我們在做推廣時,我們希望借用明星效應,來影響群眾的選擇。這是一種方式。不過,最有效最有力量的方式還是,通過用戶身邊周圍親密的朋友,也就是「六步分離法」中提及的那幾個別人物來影響用戶,這才是真正有效的。微信的真正流行,最好的推廣方式就是口碑相傳,靠著聯系員及推銷員的自願介紹及推薦,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微信周圍。3、產品附著力。微信的附著力,不言而喻。在最初的時候,米聊與其不分上下,當出了LBS查找附近聯系人後,快速遠遠地將米聊拋遠了。這也是微信的一個引爆點。當微信推出了該功能後,微信的用戶數急劇上漲,很多用戶就是沖著這點泡妞來了。為什麼查找附近聯系人上了之後,微信火起來了?微信本來就是一款社交類產品,社交類產品,什麼最重要?人!只有有了人,才能聊起來,才能社交起來。要知道,很多社交類產品活不下去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人氣。而微信引進陌生人關系鏈進來後,大大拓展了其關系鏈。而這種獨特的找好友方式,也讓很多用戶嘗鮮而來到微信。當用戶願意去用了產品之後,用戶在微信裡面又發現了微信的另一大附著力:語音!之前都是靠文字,打字進行非同步溝通,早就有人抱怨打字累了。而現在語音的出現,大大降低了溝通的成本。這進一步將用戶留在了產品裡面。不難發現,微信的幾個附著力都是分了好幾個版本出來,這是導致微信持續流行的一個重要原因。每一個附著力引起了一陣小流行,而當小流行疊加起來後,就會引爆更大的流行。 正如前面設想的場景一樣,微信的引爆流行,在這幾種因素的作用下,不斷變大變強。於是,歷時433天,用戶突破了1億! 以上僅是一介草民的小小見解,可能還只是停留在很表面的分析。各位看客看看也就散了吧。

3. 微信對人際交流的利弊

有利則有弊,雖然微信對人際交往具有一定的正面影響,網路成癮必然伴有不同程度的人際關系障礙。一些人因為使用微信朋友圈,而冷落了現實中的親人,朋友。甚至發生家庭矛盾。微信所表現出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比如部分微信用戶使用虛假信息與他人交往,使得微信交友的真實性大打折扣,導致現實人際交往中對他人真誠性的懷疑和自身真誠性的缺乏,進而影響與他人建立和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

微信交往具有匿名性特點。網民以為對自己的言行無須承擔任何責任,他們往往在言語上非常直接坦率。當一個人的某種行為習慣養成之後,可能轉換成個人的人格特質。微信確實是方便了人與人間的聯系,這點不可否認。但是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它疏遠了人們之間的距離是事實。人世間的情感與溝通,我們還需要在現實中表達與抒發,面對著冰冷的屏幕,我們永遠也無法完全感受人世間一切感情。

大部分微信用戶不樂意使用微信與陌生人交流,原因是微信所提供的網路虛擬環境與現實環境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相對於現實環境來說,微信雖然提供了更為方便快捷的交友方式,但是虛擬網路環境容易存在信息虛假的問題。因此導致了眾多微信用戶對微信交友保持著一種謹慎的態度。

眾所周知,網路具有極強的誘惑力,令無數的微信用戶深陷其中,但有不少人因為上網造成自己與周圍的人關系淡化,甚至造成緊張氣氛。總的來說,網路現已和我們形影不離了。但我們畢竟是生活在現實的社會里,微信雖然為人們的交流提供了方便,但未必能使人心靈與心靈之間的距離更加接近。因此利用微信擴大我們的人際關系時,也不要忘了和自己身邊的人進行面對面,心貼心的交流。這樣才有益於我們身心的健康發展,才可以更加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 俄媒:手機成癮讓人思維固化,怎樣才能克服手機成癮問題

對於手機成癮導致的思維固化,已經是全球性的問題,想要克服 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自身的剋制力,畢竟手機只是一個電子產品,它不具有思維,不會像人一樣思考,它依賴的就是大數據,你使用手機時間越久大數據對你的分析就越詳細,所有所謂的遠離手機的方法其實就是讓我們自己主動擺脫手機的依賴性,擴展自己的興趣范圍,不要真的現網上所說的,要讓人控制手機,而不是讓手機控制人。

我個人正在實施的一個方法就是,給自己找點別的事,我安排了運動時間,有空整理自己的房間,養了幾盆花,和朋友約定經常一起去室外散步,大塊時間就去旅行,反正就是盡量讓自己少用手機,關閉所有推送,有事打電話,盡量不閑聊,慢慢的把玩手機的時間和頻率降低,逐漸養成不看手機的習慣

5. 微信傳播的六大特點

一、圈子化傳播

所謂朋友圈就是由微信通訊錄上的朋友組成的私密小群體,封閉式的朋友關系使得微信朋友圈的好友的關系也十分穩定,這也是微信不同於微博等新媒體的關鍵之處。每個人的朋友圈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交錯縱橫的,形成一種由點到面的傳播。「小世界」理論認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的距離不會超過六個,只要通過六個以內的人你就能夠認識這個陌生人。在微信傳播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而朋友圈之間是有交集的,通過這些交集的部分可以一定范圍內拓展自己的朋友圈,此時,作為傳播者已不是專業的媒體,而是每個操作微信的個體。

微信朋友圈中,傳播者既是編碼者也是解碼者,個人朋友圈的分享可以是自己生活的記錄,也可以是轉載的文字、圖片、視頻等,看到的人可以評論和點贊,但是這種互動只有整個圈子內都是好友才能互相看到對方的評論,這種「圈子化」傳播將每個人的圈子相連結成網狀,擴大了信息傳播的范圍和影響。

二、精準化傳播

立足於社交、通信、平台多重角色於一身的微信,改變了人們的通信方式、社交方式,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也受到了一定影響。隨著微信功能的健全,尤其是2012年8月微信公眾平台的開通,更是改變了微信的傳播屬性,使微信成為了信息的發布平台。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媒體紛紛創建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使得微信具有了新聞傳播的功能。

微信公眾號推送模式為強制性推送,並且後台可以將不同的用戶分組推送和按地域推送,從微信公眾平台發出的信息到達的都是主動關注了此微信公眾號的用戶,使信息實現了更加精準的傳播。微信信息傳播的到達率高,幾乎接近100%。如「央視新聞」公眾號對「雅安5.9地震」的信息傳播效果顯著。在早上8點16分發布了地震的文字新聞消息;緊接著在上午9點9分發布了圖文信息,內容豐富,涵蓋了地震方方面面的消息;其後,在10點22分發布微信徵集地震現場情況的內容;隨後在12點47分發布了李克強總理前往災區現場和最新的災區情況。經過以上信息的推送之後,用戶已經知曉了災區的大概情況。「央視新聞」公眾號精準化地向用戶推送信息在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中占據優勢。不管是媒體、企業還是個人來說,可以通過微信平台實現精準的信息推送,這樣一是方便了用戶,二是避免了資源浪費,信息傳播的效果明顯。

三、信息傳播的便捷性、私密性和有選擇性

由於微信屬於騰訊公司,微信可以藉助騰訊之前推出的QQ社交平台,與QQ平台實現互聯互通。也就是說,微信可以利用QQ用戶群體,而它又藉助於智能手機移動終端,使其在信息傳播中具有優勢。微信主打語音聊天 ,操作簡單,它的用戶群體更加多元化,下至小學初中的學生,上至中老年人,都可以利用語音功能實現聊天,迎合了大部分人對於信息交流的要求。

微信與騰訊QQ、微博相比較可以看出,信息交流的雙方關系更為親密,也就是大部分學者所認為的微信是「強關系鏈接網」。在微信中分享的信息,需要相互關注後才能看到。在微博中,關注同一事件的個人是可以互相看到評論的,而在微信中須互為好友才可以看到互相的評論,這使得人與人之間傳播的信息隱私化了。

「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媒介接觸的行為是有著某種特定需求和動機的人使用媒介並得到滿足的過程。」用戶在朋友圈分享內容既是分享日常生活的過程,也是分享思想、看法的過程。約哈里窗戶理論認為:「對個人而言,其認識世界的知識基本上是由四部分組成的:即公開、盲點、隱私、隱藏潛能。」這四部分不是一成不變,而是一直變化的。通過搜索附近加好友的人,一般較少地或有選擇地分享隱私,而對密友則是無話不談,相較就可以發現傳播內容是根據關系的親疏選擇分享不同的內容,體現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選擇性。

四、信息窄化、片面化傳播

在信息大爆炸時期,信息的來源不再局限於專業的機構和媒體記者,各種新型社交平台和普通人成為信息的重要來源渠道。信息傳播越來越去中心化,信息繭房有了形成的基礎。「信息繭房」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會被自己興趣的東西所吸引,從而將自己束縛在一定的領域,而躲避那些不感興趣的東西,長此以往會形成個人繭房。信息繭房效應在微信中比其他新媒介表現得尤為突出,這主要是因為微信的功能設置和信息傳播的私密性。一方面,微信用戶可以通過關注微信公眾號的方式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用戶有了更大的選擇權的自由度,當用戶在自由選擇信息的時候,信息傳播的窄化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對微信傳播來說,每個人的密友也就幾個,大多數屬於不常聯系的人,這就使得信息繭房映射到交際領域形成定向化的人際交往,從而增加了信息傳播的局限性,同時,微信傳播固有的私密性又會加深這種定向化,使得個人越來越習慣於蜷縮在自己的小圈子,不利於信息的平衡和真實。雖然現代人身處信息全面、多元化的時代,但是人們對信息的選擇呈現出窄化趨向。

微信用戶呈現的信息多是個人日常生活的記錄和感受,以文字、圖片、視頻的形式出現,這些內容具有碎片化的特點,由於受個人心情、習慣的影響,發表的內容往往不夠客觀,呈現一定的片面性。

五、偏人際化傳播

微信好友是經過雙方同意後進行交流的,具有圈子性傳播特點。同樣屬於微傳播的微博和微信是不同的,當發送一條信息時,不管是否是好友,微博用戶都能看到並進行評論和轉發。微博用戶可以不互相認識,它構建的是一個弱關系網路,只要關注就可以看到對方發送的信息。

6. 為什麼說微信朋友圈會拉低中國人的整體智商

互聯網是一個入口。以前人們上網,年輕人上騰訊,看新聞的人要上新浪,玩游戲的人喜歡上網易,新上網的人則喜歡玩搜狐。但是從2011年騰訊的微信的出現到現在,人們越來越偏愛於微信,導致入口變得越來越窄,使得人們每天接觸的新聞(甚至不是新聞只是雞湯),長期保持在那幾個微信公眾號小編的水平上。你甚至沒有時間去買一份當地的晚報看看,甚至再沒有興趣打開電視坐在電視機前看看各個領域的新聞,每天接收到的「新聞」都是微信公眾號小編給你推送的、在朋友圈傳來傳奇的那四、五條,大家關心的、談論的話題都一樣,導致信息趨同。
傳統時代,人們都說「謠言止於智者」「三個臭皮匠湊成一個諸葛亮」,但是微信出現之後,謠言並沒有止於「智者」,朋友圈裡反而出現了很多似是而非的東西,有很多的謠言在傳;在微信時代,三個臭皮匠湊成之後,不僅沒有出現「諸葛亮」,整體的智商反而比一個臭皮匠的智商還低。
微信是一個強關系應用,就是說微信上互相加為朋友的人、互相認識的人,至少都是你通信錄上的人。你為什麼會成為一個群?是因為有人把你拉進來,你們有共同的朋友,有交集才能成一個群。中國人歷來講朋友的朋友是朋友。而中國人是一個面子社會,敢於當面指出別人錯誤的,是我們的童年時代,我們稱之為「國王的新衣」,只有在安徒生童話里的小孩才有這種勇敢。微信就像一個秀場一樣,當領導在上面引了首唐詩秀他的才藝的時候,其實他引的是宋詞,但是你不僅點贊,還會轉。這就是娛樂化社會,大家抱著好玩的態度去面對,好玩的態度就消解了人們對真相的追尋。熟人社會會進一步強化威權的力量,讓人們不敢也不願去質疑有社交優勢的人。在微信朋友圈收獲點贊數量最多的往往是擁有一定資源的甲方,這也會造成新的社交不平等。在微信時代,人們會發現很多的信息,比方說走失的小孩,一百個信息里頭可能有99%是假的,只要打個電話就能核實,但是人們為什麼不去核實,因為人們的思維變得簡單了,尤其是看到好友轉了的時候。
互聯網時代還有另一個特點就是你把你的大腦思考讓渡給別人。中國人每天摸手機的次數達到一百五十次。睡醒時第一個摸的和臨睡前最後一個摸的都是手機,這也源於手機的及時反潰由於微信的出現,使人們平均的睡眠時間減少了40分鍾,現在誰能保證在卧室里不放手機。因為有海量的信息,而且及時反饋,你可以進入到所有朋友的卧室,現在男朋友女朋友甚至你的女神,你心儀的女同學,雖然她老公就在旁邊,因為有微信的出現,她老公睡在她旁邊不妨礙你跟她對話。
微博時代,是一種廣場效應。當你在廣場上傳了個似是而非的東西的時候,會有謠言粉碎機出現。當你在廣場上發這樣一首諸如「XXX吸毒被抓」的時事藏頭詩的時候,很快有專家學者會告訴你說,沒有這回事兒。因為微博是一個廣場人的社會,是陌生人的世界,任何人都出來喊那麼一嗓子,這個時候謠言很快就被粉碎了。
微信時代,因為全都是熟人,或者半生不熟的人,它進入了一個強關系社會。這個時候,各種各樣的謠言也反而「不脛而走」,謠言不是變少了,反而是變多了。按理說在強關系社會,出於互相的信任,人們不會傳播謠言,因為這有損於自己的信用。事實上卻截然相反,謠言反而更厲害了。
趨同就是大家的信息來源單一,單一來源之後就會造成這種謠言的流行。很多人每天用的時長和頻率最多的就是微信,有的人甚至每天只看微信一個應用,甚至也只關注了有限的幾個公眾號,這就導致了趨同現象——大家智商的水平會等同於微信公眾號小編的水平,因為大家每天看的都是微信與朋友圈裡那幾篇類似的文章。所以說微信會拉低中國人整體的智商。信息趨同了之後,當大家都面對同樣的信息,有時候就會做出同樣的判斷,從而放大一些事件的影響力,最終造成恐慌。
要想根治這個低智商或者說破解謠言,只有一個工具,兩個字:「透明」。當你把所有的東西全都透明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可能日本海嘯的時候,核污染不會蔓延到中國的近海來。我們國家的鹽因為大多數的是井鹽,這個時候可能消費者就會覺得中國的鹽和日本的核污染沒有關系。
當然這個過程你就會發現互聯網是把雙刃劍,它還有好的一面,就是想粉碎謠言也變得非常容易,而不會像傳統社會那樣一個謠言會流傳很久,所以就變成了一個「瞬間謠言」,但是瞬間謠言的殺傷力也會非常的強大。那麼在這個時候就要呼籲大家要提防這種低智商社會的來臨,我們還是要提倡獨立思考,明辨是非,哪怕是熟人說的事,哪怕是權威說的事,哪怕你的領導你的老闆說的事。我們以前講「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就是要多打幾個問號,這樣才能夠提高整個社會的智商,明辨是非。
互聯網推動了進步,但是當你過於沉溺微信、沉溺與朋友圈的時候,就導致了一種社交變窄。當你的朋友圈裡面,天天都在傳一些似是而非的心靈雞湯,都在傳似是而非的謠言,動不動今天救狗,明天找孩子,後天又說哪的水不能喝了,你就會陷入到一種精神焦慮,我們稱之為:互聯網焦慮。所以到一定的時候,你是不是該清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了?
當然,世界潮流,浩浩盪盪;順之者昌,逆之則亡。微信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手機APP,拒絕使用微信肯定是不現實的。但是當互聯網的入口越來越窄的時候,一定要記住微信不是你生活的全部,互聯網浩如煙海,但是人人都需要導航。讀萬卷書時間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師傅引路,我們知道學海無涯苦作舟,但同樣的,我們要找到指路明燈。
其實微信最可怕的是帶來一個人雲亦雲的社會,微信建立起了一個強關系社會,中國人的面子問題反而會加劇謠言的流行。這時,我們應該做到「吾愛吾友,吾更愛真理」,不要再盲目的點贊。點贊沒有問題,但是點贊的同時需要給予善意的提醒,當然這需要技巧。
總之,我們不能靠微信來了解社會,也不能靠它來管理,更不能靠它來學習,微信只是一個工具,是打開世界的一扇窗口,而非這個世界的全部。

7. 微信為什麼能如此成功

1、微信操作簡單

和QQ相比,微信要更加簡單快捷,雖然兩者都是聊天工具,但是和微信相比,QQ顯得更加復雜,也是因為這個原因,QQ的用戶主要是年輕人。微信因為操作簡單,所以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人,都很容易上手,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微信的用戶才會快速增長,最後發展成今天的樣子。

2、騰訊的引流

騰訊的引流也非常關鍵,如果當初不是騰訊把用戶輸送到微信上,或許現在微信也不一定有這樣成功,當初為了讓微信成長起來,騰訊把QQ的流量放在了微信上面。

3、微信強大功能

微信強大功能也是微信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如果微信沒有微信紅包、小程序等功能,或許微信的用戶數量會少很多,而在這些功能出現之後,微信的用戶也變得更加穩定。

8. 怎麼打破固化思維

轉摘:所謂思維定勢,就是按照積累的思維活動經驗和已有的思維規律,在反復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維路線、方式、程序、模式(在感性認識階段也稱作「刻板印象」)。思維定勢對問題解決有積極的一面,它能夠讓人們一旦形成某種思維定勢後,在條件不變時,可迅速地感知對象,產生聯想。在遇到同類問題時,思維定勢將使人們輕車熟路、得心應手。但也有消極的一面,它容易使我們產生思想上的惰性,養成一種呆板、機械、千篇一律的解題習慣。當新舊問題形似質異時,思維定勢往往會使解題者產生錯誤的思維導向,妨礙對新問題的解決。因此,積極尋找消極思維定勢的原因和對策,才能有助於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本文就學生學習中常見的幾種思維定勢現象談談教學時處理的一些思考及對策。一、生活概念的干擾日常生活與數學是兩個既相互交叉又各自的系統。學生因其思維特點往往易受詞的生活意義的影響,如果詞的生活意義與幾何概念的科學意義一致,將有利於概念的形成,反之則起負遷移作用。如《角的認識》,孩子們往往將角理解為牆角、桌角、羊角等物體的形狀,甚至有時僅僅理解為一個點。問題對策:針對上述情況,一方面我們要充分挖掘數學與生活的共通之處,促進學生經驗的擴充;另一方面我們又要深入數學與生活的差異之處,實現學生經驗的改造與重組。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在第一時間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深刻的概念。如《角的認識》,我們不能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應首先出示三角尺、剪刀、扇面等實物或圖片,問學生這些物體上有沒有角,但不要求學生指出來。因為學生有可能只指出剪刀、三角尺的尖,容易以訛傳訛。教師這時示範正確指角的方法,並在電腦中強化演示指角的方法。接著,讓學生模仿教師的指法,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並指名學生上台指角,便於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不斷強化學生對角的認識。最後,教師再讓學生放開手腳找一找、指一指生活中的角,進而使學生意識到數學中的角與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角是不一樣的。二、已有經驗的干擾從思維過程的大腦皮層活動情況來看,定勢的影響是一種習慣性的神經,即前次的思維活動對後次的思維活動有指引性的影響。所以,當新問題相對於舊問題其相似性起主導作用時,由舊問題求解所形成的思維定勢往往有助於新問題的解決;而當新問題相對於舊問題其差異性起主導作用時,由舊問題的求解所形成的思維定勢則往往有礙於新問題的解決。小學生受年齡和認知心理的局限,對數學的本質屬性理解不深,容易被非本質屬性所迷惑。受已有知識經驗的限制,對新知識容易產生思維障礙。如在三年級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後一般會研究:「用24米長的籬笆圍長方形或正方形菜地,怎樣圍菜地最大?」通過列舉、計算學生不難發現,在周長相等的情況下,圍成的長方形長和寬的差距越小,就越大。如果把問題改成:「用24米長的籬笆靠牆圍長方形或正方形,怎樣圍最大?」學生因為有了上一題的經驗,都會不假思索地認為圍成邊長是8米的正方形最大。再如,六年級解決有關分數的實際問題:「一塊地3公頃,種白菜用去,還剩下幾公頃?」學生的答案中常常會出現「3-」的算式,這是受整數應用題中求「剩餘的=總共的-用去的」解題思路的影響。問題對策:小學生的思維正處於初步發展時期,其思維的片斷性、具體性更容易使其產生思維定勢。在上述兩個問題中,思維定勢使學生難以擺脫前攝抑制的干擾,使之不能順利地按照正確思路和方法去問題、解決問題。而且思維定勢使舊思路暢通,保留在大腦皮層中的舊痕跡十分深刻,如若沒有強烈的持續的新來加以切斷,新思路就難以形成和發展,使必須用新思路加以解決的問題無法順利得到解決。鑒於以上,我認為要避免學生產生以上錯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採用題組比較和正誤比較法,幫助學生覺察到錯誤所在。通過反面例子的對比,不僅可以提醒學生應該注意的地方,而且可以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如在講解「一塊地3公頃,種白菜用去,還剩下幾公頃」此類問題時,可以出示下面兩題組織學生討論,找出兩題的異同點,避免不該發生的錯誤。「(1)一塊地3公頃,種白菜用去,還剩下幾公頃?(2)一塊地3公頃,種白菜用去公頃,還剩下幾公頃?」通過比較學生很容易就會發現,兩題雖都有,但第一個表示的是白菜地和這塊地之間的關系,而第二個帶有單位名稱「公頃」表示的是具體的大小,很容易就把原來容易混淆的知識分辨得一清二楚。用籬笆圍長、正方形的問題,首先可以引導學生逐一列舉長和寬,進而在比較中發現當長是12米、寬是6米時最大;其次,可以將牆看成一面鏡子,這樣鏡外與鏡內的長方形就「圍」成了一個大長方形,它的周長是48米,只有當它圍成正方形時,鏡外長方形的才最大。在這里,我們一方面通過列舉,讓學生對數據進行比較;另一方面通過構造封閉圖形,對下面兩圖進行觀察,使學生對「當周長相等時,圍成的正方形最大」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三、思維惰性的干擾小學生學習數學時普遍存在思維惰性。小學生思維惰性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沿用一種習慣、常見的方法去解答不同的題目。例如,在五年級上冊學習完梯形的計算後一般都會練習如下思考題:已知梯形上底是6,下底是10,高是8,求陰影部分的。大部分學生的列式都是:(6+10)×8÷2-10×8÷2,只有少數學生會想到只要用:6×8÷2。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沿用陰影部分=整體-空白部分這一思維方法,形成了思維惰性,從而想不到陰影部分是個三角形,只需用三角形計算公式就可以求陰影部分。問題對策:針對這樣的現象,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鼓勵學生多思、多想、善思、會想。如教學上題時,可在學生思考出第一種方法後加以啟發:「有沒有不同的方法?」「為什麼可以這么做?」讓學生轉變思維方向,從而尋求出更為簡便的方法。平時也要經常進行一題多解的訓練。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時,要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比較,可以通分比較、化成小數比較、畫圖比較、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數比較、找標准比較等。教師只要在平時教學中有意識地訓練,就肯定可以克服學生思維的依賴性、呆板性、懶惰性,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四、解題程式化的干擾面對概念、法則、公式等所謂的一些「死知識」,我們習以為常地認為只有把它們訓練扎實,學生才會運用起來得心應手。其實不然,過於頻繁的訓練往往會使解題過於程式化,從而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如在學習了五年級「圓的計算公式」後一般會練習如下思考題:已知圓內最大正方形的是10平方厘米,求這個圓的是多少平方厘米?學生對這道題進行思考以後,紛紛表示此題好像不好解答,原因就是受常規計算圓的影響,已經初步形成要求圓就要知道它的半徑,所以當無法求出半徑的長度時,學生就束手無策了。這樣的思維定勢嚴重地束縛了學生思維的擴展。問題對策:要避免這樣的現象,首先要注意別讓程式化的解題思路固化學生的思維。教學時,不要過分單純地訓練學生用「要求什麼,必須知道什麼,什麼已知,什麼未知,所以我們要先求出什麼……」表述解題思路。雖說這樣的訓練能夠較好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如果過分強調,則不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除了讓學生掌握一般的思考過程之外,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遇到問題用常規方法無法解答時,要學會變換角度思考問題,養成從多方面尋求解法的良好思維習慣,從而達到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目的。以上題為例,我們可以先從教學圓的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入手,先讓學生猜測圓的與半徑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引導學生觀察右圖:如果以圓的半徑為邊長畫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如何表示?(半徑的平方)那麼,這個圓的大約是這個正方形的多少倍呢?通過數方格的方法初步發現是3倍多一些的關系,再通過將圓剪拼成長方形得出公式,從而發現圓的是r2的π倍。如果新授時注意強調了這兩者間的,那麼在教學上題時就可以抓住時機問學生:「不用半徑,能不能求出圓的?」引導學生認真思考正方形的和圓的之間的關系,從而讓學生打破常規思維程序,從舊思路、舊方法中省悟過來,轉移到新的思維中。總之,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只有在平時的新授和復習教學中注意「活」,強調「變」,注重「新」,避免學生產生消極思維定勢,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才會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9. 在眾多的社交軟體中,為什麼微信能脫穎而出微信的優勢都有哪些

微信簡便,易懂易學,縮短了與人交流的距離,不受時間拖延,隨時隨地信手拈來就可與之交流,傳遞信息,無時差之誤,更方便還可組建不同感知群共同訴說,圖,像,聲同步,可謂隨心所欲的搭訕,而且文,像,聲,可保留可刪除,極大方便了人與人的接觸,老少咸宜,深受社會人的歡迎。

熱點內容
鐵東西發黑後為什麼會變紅 發布:2024-11-02 23:57:53 瀏覽:346
為什麼一難過對甲亢不好 發布:2024-11-02 23:49:28 瀏覽:136
盧修斯馬爾福為什麼只要一個孩子 發布:2024-11-02 23:48:27 瀏覽:68
為什麼晚上喝酒白天要抽煙 發布:2024-11-02 23:39:27 瀏覽:336
為什麼牛皮癬一到晚上就特別癢 發布:2024-11-02 23:38:48 瀏覽:709
土著人為什麼在臉上塗東西 發布:2024-11-02 23:34:26 瀏覽:138
為什麼起床時間比較早 發布:2024-11-02 22:35:10 瀏覽:436
為什麼微博找不到群 發布:2024-11-02 22:35:03 瀏覽:882
蘋果為什麼變成咖啡色 發布:2024-11-02 22:34:59 瀏覽:740
ipad為什麼不顯示軟體電池使用 發布:2024-11-02 22:24:03 瀏覽: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