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計算機軟體由私營企業提供
⑴ 求文檔: 19課奇妙的國際互聯網
中文名稱:網際網路英文名稱:Internet定義1:在全球范圍,由採用TCP/IP協議族的眾多計算機網相互連接而成的最大的開放式計算機網路。其前身是美國的阿帕網(ARPAnet)。應用學科: 通信科技(一級學科);通信網路(二級學科)定義2:世界范圍內網路和網關的集合體,使用通用的TCP/IP協議簇進行相互通信,是一個開放的網路系統。有三層結構特徵:用戶驅動網;區域網;骨幹網。應用學科: 資源科技(一級學科);資源信息學(二級學科)基本介紹
計算機網路只是傳播信息的載體,而INTERNET的優越性和實用性則在於本身。網際網路最高層域名分為機構性域名和地理性域名兩大類,目前主要有14 種機構性域名。
它連接著所有的計算機,人們可以從互聯網上找到不同的信息,有數百萬對人們有用的信息,你可以用搜索引擎來找到你所需的信息。搜索引擎幫助我們更快更容易的找到信息,只需輸入一個或幾個關鍵詞,搜索引擎會找到所有符合要求的網頁,你只 網際網路示意圖需要點擊這些網頁。
英文介紹
The Internet is an intern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It connects computer networks all over the world.People can get different kinds of information from it.There are millions of websites on the Internet.There is a lot of useful information on the websites.You can use search engines to find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Search engines help us find information quickly and easily.Type in a keyword or keywords and the search engine will give you a list of suitable websites to look at.
編輯本段
溯源
TCP/IP
網際網路是Internet的中文譯名,它起源於美國的五角大樓,它的前身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主持研製的ARPAnet。
20世紀50年代末,正處於冷戰時期。當時美國軍方為了自己的計算機網路在受到襲擊時 關於網際網路的技術資料,即使部分網路被摧毀,其餘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聯系,便由美國國防部的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設了一個軍用網,叫做「阿帕網」(ARPAnet)。阿帕網於1969年正式啟用,當時僅連接了4台計算機,供科學家們進行計算機聯網實驗用。這就是網際網路的前身。
到70年代,ARPAnet已經有了好幾十個計算機網路,但是每個網路只能在網路內部的計算機之間互聯通信,不同計算機網路之間仍然不能互通。為此, ARPA又設立了新的研究項目,支持學術界和工業界進行有關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內容就是想用一種新的方法將不同的計算機區域網互聯,形成「互聯網」。研究人員稱之為「internetwork」,簡稱「Internet」。這個名詞就一直沿用到現在。
在研究實現互聯的過程中,計算機軟體起了主要的作用。1974年,出現了連接分組網路的協議,其中就包括了TCP/IP——著名的網際互聯協議IP和傳輸控制協議TCP。這兩個協議相互配合,其中,IP是基本的通信協議,TCP是幫助IP實現可靠傳輸的協議。
TCP/IP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開放性,即TCP/IP的規范和Internet的技術都是公開的。目的就是使任何廠家生產的計算機都能相互通信,使Internet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這正是後來Internet得到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ARPA在1982年接受了TCP/IP,選定Internet為主要的計算機通信系統,並把其它的軍用計算機網路都轉換到TCP/IP。1983年,ARPAnet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軍用,稱為MILNET;另一部分仍稱ARPAnet,供民用。
發展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組織(NSF)將分布在美國各地的5個為科研教育服務的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並支持地區網路,形成NSFnet。1988 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NSFnet主幹網利用了在ARPAnet中已證明是非常成功的TCP/IP技術,准許各大學、政府或私人科研機構的網路加入。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從軍用轉向民用。
Internet的發展引起了商家的極大興趣。1992年,美國IBM、MCI、MERIT三家公司聯合組建了一個高級網路服務公司(ANS),建立了一個新的網路,叫做ANSnet,成為Internet的另一個主幹網。它與NSFnet不同,NSFnet是由國家出資建立的,而ANSnet則是ANS 公司所有,從而使Internet開始走向商業化。
1995年4月30日,NSFnet正式宣布停止運作。而此時Internet的骨幹網已經覆蓋了全球91個國家,主機已超過400萬台。在最近幾年,網際網路更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很快就達到了今天的規模。網際網路的產生 信息資源共享的理想 對於網際網路產生的確切時間,目前存在不同說法。一些人認為,1972年ARPAnet 實 驗性連網的成功標志著網際網路的誕生。另一些人則將1993年所有與ARPAnet連接的網路實現向TCP/IP的轉換作 為網際網路產生的時間。但是無論如何,網際網路的產生不是一個孤立偶然的現象,它是人類對信息資源共享理想 不斷追求的一個必然結果,因此關於網際網路的起源還可以追溯到更早一些時候。近幾十年來,人類在這方面取 得的一個又一個重要進展為網際網路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例如,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將人類傳播信息 的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開啟了利用衛星進行通信的新時代。70年代,微型計算機的出現,預示著信息 技術的普及成為可能;激光和光纖技術的利用,使信息的處理和傳播由「點」擴展到「面」。而近十多年來計 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結合,尤其是網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更大范圍的網路互聯和信息資源共享。據文獻記載,最早提出關於通過網路進行信息交流設想的人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J. C. R. 利克利德。② 他於1962年8月在《聯機人機通信》一文③中提出了「巨型網路」的概念,設想每個人可以通過一個全球范圍內 相互連接的設施,在任何地點迅速獲得數據和信息。這個網路概念就其精神實質來說,很像今天的網際網路。利 克利德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後改為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的第一任領導。他的繼任者B. 泰 勒和L. G. 羅伯茨深信這一網路概念的重要性, 並為這一網路概念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貢獻。包交換理論 網際網路的發展是以早期的包交換(packet-switching)及相關技術的研究為起點的。美國麻 省理工學院的L. 克萊因羅克於1961年發表了第一篇關於包交換理論的論文,並於1964年出版了關於這個理論 的第一本書。包交換主要指在通信網路中將較長的信息分割成若干信息包傳送。每一個包就像一個信封,其中 有要傳送的信息和需要送達目的地的地址,此外還有一個代表這個包在整個信息流中的位置的號碼。任何包如 果丟失或被阻塞,可以重新發送。當所有的包都抵達目的地時,接收機就將這些數字數據塊重新組合成完整的 信息。這個稱為「包交換」的網路可以使多台計算機使用相同的通信線路,也可以使一個數據流越過擁擠的線 路,通過其他路徑快速傳遞。這個利用信息包而不是線路進行通信的理論的提出,是向網路技術方向邁出的重 要一步。另一個重要發展是使計算機能夠互相傳遞信息。無獨有偶,幾乎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包交換理論研究(1961—1967)同時,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19 64—1967)也進行了同類研究,而且彼此是在不知道對方研究的情況下進行的。軍用計算機網路ARPAnet 網際網路是在軍用計算機網路ARPAnet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ARPAnet是計算機網路 最早和最典型的例子, 是一個由美國國防部的研究人員和一些大學於60年代末共同開發的實驗性網路。④美國 國防部當時出於軍事防禦戰略的考慮,認為一個集中式管理的網路十分脆弱,經不起核戰爭等突發事件的破壞 ,需要建立一個可以不依靠單一「中央控制計算機」操縱的巨大網路,使整個通信系統不會因網路中的某一部 分遭到破壞而停止運行。更重要的是,這個網路是自主的和自動調節的計算機互聯網,它允許使用不同存儲技 術、不同操作系統的計算機互聯。為此美國國防部向當時的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提供經費從事這項研究,這 促使ARPAnet從理論研究進入實驗聯網。ARPAnet的進一步發展是由於從事這項研究的人發現,它提供了非常便 捷的通信渠道。這個網路最初只連接了4台主機。1970年網路工作小組(NWG)在S. 克羅克的領導下完成了最初的ARPAnet 主機對主機通信協議, 稱為網路控制協議(NCP)。1972年,B.卡恩在國際計算機通信大會(ICCC )上成功地 組織了一次大型的ARPAnet演示, 這是這個新網路技術首次公開露面。⑤同年,以V. 瑟夫為首的互聯網工作組 (INWG)宣告成立,其目的是建立互聯網通信協議。關於開放的網路結構的思想是B. 卡恩於1973 年到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後不久提出來的,該研究計 劃在當時被稱為「互聯網研究計劃」。為了適應開放的網路結構環境的需要,V. 瑟夫與B. 卡恩共同開發了TC P/IP協議,並於1974年正式提出。當ARPAnet由實驗性網路發展成實用性網路時, 其運行管理於1975年移交給國防通信局(DCA)。1982年, 國防通信局和高級研究計劃局作出決定,將TCP/IP,即傳輸控制協議和網路互聯協議作為ARPAnet通信協議。這是首次明確「網際網路」是一個互聯的網路集合。⑥ ARPAnet在其發展的最初10年裡,主要用於促進電子郵件發展、 支持在線討論組、允許訪問遠距離資料庫 和支持政府機構、公司和大學間的文件傳遞。1990年ARPAnet在完成其歷史使命後停止運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網NSFnet 在整個70年代,盡管軍用計算機網路ARPAnet將其觸角伸進了美國的一些主要 大學, 但是由於技術和經費等方面的原因,這個網路並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興趣。網際網路的真正發展是從80年 代中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利用ARPAnet網的技術建立NSFnet網開始。大約在1984年,國家科學基金會 在美國政府的一些主要研究機構的要求下,接替高級計劃研究局進行網路擴建工作。NSFnet最初由5個相互連接 的超級計算機中心組成, 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與美國主要地區和各主要大學及研究機構聯網。到1986年,NSFnet初步形成了一個由骨幹網、區域網和校園網組成的三級網路、1984—1989年,NSFnet經 歷了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與此同時,開始向商業和更廣闊的領域擴展,並陸續與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聯網。到90年代初,NSFnet轉變為由私營企業經營,但是美國政府仍然支持這個網路的發展。1992年,幾個網際網路組 織合並,成立網際網路協會ISOC。至此為止,這個網路從軍用通信網路起步,通過NSFnet進而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學術研究和教育網路,並開始向更廣闊的領域和更廣大的區域擴展,這是網際網路發展進程中的第二個重要里程碑。⑦ 萬維網 在90年代,超文本標識語言(HTML),即一個可以獲得網際網路的圖像信息的超文本網際網路協議被 採用,使每一個人可以產生自己的圖像頁面(網址),然後成為一個巨大的虛擬超文本網路的組成部分。這個 增強型的網際網路又被非正式地稱為萬維網,與此同時產生了數量龐大的新用戶群。於是,許多人用「網際網路」 一詞指這個網路的物理結構,包括連接所有事物的客戶機、伺服器和電話線;而用「萬維網」一詞指利用這個 網路可以訪問的所有網站和信息。美國政府除了支持國家科學基金會建立主幹網NSFnet外,還陸續出台和落實了其它幾項政策,它們對今日 網際網路的形成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995年10月24日,聯邦網路委員會(FNC )通過了 一項決議,對網際網路作出了這樣的界定:「網際網路」是全球性信息系統,(1)在邏輯上由一個以網際互聯協議 (IP )及其延伸的協議為基礎的全球唯一的地址空間連接起來;(2 )能夠支持使用傳輸控制協議和國際互聯 協議(TCP/IP)及其延伸協議,或其他IP 兼容協議的通信;(3 )藉助通信和相關基礎設施公開或不公開地 提供利用或獲取高層次服務的機會。⑧這也許是迄今對網際網路作出的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發展
層次
Internet起源於美國、現在已連通全世界的一個超級計算機互聯網路。Internet在美國分為三個層次:底層為大學校園網或企業網,上一層為地區網,最高層為全國主幹網,如國家自 然科學基金網NSFnet(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etwork)等主幹網,它們連通了美國東西海岸,並通過海底電纜或衛星通信等手段連接到世界各國。
發展迅速
Internet是近幾年來最活躍的領域和最熱門的話題。而且發展勢頭迅猛。成為一種不可抗拒的潮流。根據有關資料表明:到1996年上半年為止,Internet已連接5萬多個網路,500萬台計算機, 擁有5000萬個用戶。據預測,到2000年,Internet將連接100萬個網路,1億台計算機,擁有10億個用戶。
特點
Internet之所以獲得如此迅猛的發展,主要歸功於如下的特點:
(1)它是一個全球計算機互聯網路。
(2)它是一個巨大的信息資料。
(3)最重要的是Internet是一個大家庭,有幾千萬人參與,共同享用著人類自己創造的財富( 即資源)。
編輯本段
關鍵性技術
萬維網WWW
萬維網(World Wide Web,簡稱WWW)是Internet上集文本、聲音、圖像、視頻等多媒體信息於一身的全球信息資源網路,是Internet上的重要組成部分。瀏覽器(Browser)是用戶通向WWW的橋梁和獲取WWW信息的窗口,通過瀏覽器,用戶可以在浩瀚的Internet海洋中漫遊,搜索和瀏覽自己感興趣的所有信息。
WWW的網頁文件是超文件標記語言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編寫,並在超文件傳輸協議HTTP(Hype Text Transmission Protocol)支持下運行的。超文本中不僅含有文本信息,還包括圖形、聲音、圖像、視頻等多媒體信息(故超文本又稱超媒體),更重要的是超文本中隱含著指向其它超文本的鏈接,這種鏈接稱為超鏈(Hyper Links)。利用超文本,用戶能輕松地從一個網頁鏈接到其它相關內容的網頁上,而不必關心這些網頁分散在何處的主機中。
HTML並不是一種一般意義上的程序設計語言,它將專用的標記嵌入文檔中,對一段文本的語義進行描述,經解釋後產生多媒體效果,並可提供文本的超鏈。
WWW瀏覽器是一個客戶端的程序,其主要功能是使用戶獲取Internet上的各種資源。常用的瀏覽器Microsoft的Internet Explorer(IE)和Netvigator/Communicator。SUN公司也開發了一個用Java編寫的瀏覽器HotJava。Java是一種新型的、獨立於各種操作系統和平台的動態解釋性語言,Java使瀏覽器具有了動畫效果,為連機用戶提供了實時交互功能。目前常用的瀏覽器均支持Java。
電子郵件E-mail
E-mail是Internet上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服務。用戶只要能與Internet連接,具有能收發電子郵件的程序及個人的E-mail地址,就可以與Internet上具有E-mail所有用戶方便、快速、經濟地交換電子郵件可以在兩個用戶間交換,也可以向多個用戶發送同一封郵件,或將收到的郵件轉發給其它用戶。電子郵件中除文本外,還可包含聲音、圖像、應用程序等各類計算機文件。此外,用戶還可以郵件方式在網上訂閱電子雜志、獲取所需文件、參與有關的公告和討論組,甚至還可瀏覽WWW資源。
收發電子郵件必須有相應的軟體支持。常用的收發電子郵件的軟體有Exchange、Outlook Express等,這些軟體提供郵件的接收、編輯、發送及管理功能。大多數Internet瀏覽器也都包含收發電子郵件的功能,如Internet Explorer和Navigator/Communicator。
郵件伺服器使用的協議有簡單郵件轉輸協議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電子郵件擴充協議MIME(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s)和郵局協議POP(Post Office Protocol)。POP服務需由一個郵件伺服器來提供,用戶必須在該郵件伺服器上取得賬號才可能使用這種服務。目前使用得較普遍的POP協議為第3版,故又稱為POP3協議。
Usenet
Usenet是一個由眾多趣味相投的用戶共同組織起來的各種專題討論組的集合。通常也將之稱為全球性的電子公告板系統(BBS)。Usenet用於發布公告、新聞、評論及各種文章供網上用戶使用和討論。討論內容按不同的專題分類組織,每一類為一個專題組,稱為新聞組,其內部還可以分出更多的子專題。
Usenet的每個新聞都由一個區分類型的標記引導,每個新聞組圍繞一個主題,如comp.(計算機方面的內容)、news.(Usenet本身的新聞與信息)、rec.(體育、藝術及娛樂活動)、sci.(科學枝術)、soc.(社會問題)、talk.(討論交流)、misc.(其它雜項話題)、biz.(商業方面問題)等。
用戶除了可以選擇參加感興趣的專題小組外,也可以自己開設新的專題組。只要有人參加,該專題組就可一直存在下去;若一段時間無人參加,則這個專題組便會被自動刪除。
文件傳輸FTP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協議是Internet上文件傳輸的基礎,通常所說的FTP是基於該協議的一種服務。FTP文件傳輸服務允許Internet上的用戶將一台計算機上的文件傳輸到另一台上,幾乎所有類型的文件,包括文本文件、二進制可執行文件、聲音文件、圖像文件、數據壓縮文件等,都可以用FTP傳送。
FTP實際上是一套文件傳輸服務軟體,它以文件傳輸為界面,使用簡單的get或put命令進行文件的下載或上傳,如同在Internet上執行文件復制命令一樣。大多數FTP伺服器主機都採用Unix操作系統,但普通用戶通過Windows95或Windows 98也能方便地使用FTP。
FTP最大的特點是用戶可以使用Internet上眾多的匿名FTP伺服器。所謂匿名伺服器,指的是不需要專門的用戶名和口令就可進入的系統。用戶連接匿名FTP伺服器時,都可以用「anonymous」(匿名)作為用戶名、以自己的E-mail地址作為口令登錄。登錄成功後,用戶便可以從匿名伺服器上下載文件。匿名伺服器的標准目錄為pub,用戶通常可以訪問該目錄下所有子目錄中的文件。考慮到安全問題,大多數匿名伺服器不允許用戶上傳文件。
遠程登陸Telnet
Telnet是Internet遠程登陸服務的一個協議,該協議定義了遠程登錄用戶與伺服器交互的方式。Telnet允許用戶在一台連網的計算機上登錄到一個遠程分時系統中,然後像使用自己的計算機一樣使用該遠程系統。
要使用遠程登錄服務,必須在本地計算機上啟動一個客戶應用程序,指定遠程計算機的名字,並通過Internet與之建立連接。一旦連接成功,本地計算機就像通常的終端一樣,直接訪問遠程計算機系統的資源。遠程登錄軟體允許用戶直接與遠程計算機交互,通過鍵盤或滑鼠操作,客戶應用程序將有關的信息發送給遠程計算機,再由伺服器將輸出結果返回給用戶。用戶退出遠程登錄後,用戶的鍵盤、顯示控制權又回到本地計算機。一般用戶可以通過Windows的Telnet客戶程序進行遠程登錄。
編輯本段
協議
有關互聯網的協議可以分為3層:
最底層
最底層的是IP協議,是用於報文交換網路的一種面向數據的協議,這一協議定義了數據包在網際傳送時的格式。目前使用最多的是IPv4版本,這一版本中用32位定義IP地址,盡管地址總數達到43億,但是仍然不能滿足現今全球網路飛速發展的需求,因此IPv6版本應運而生。在IPv6版本中,IP地址共有128位,「幾乎可以為地球上每一粒沙子分配一個IPv6地址」。IPv6目前並沒有普及,許多互聯網服務提供商並不支持IPv6協議的連接。但是,可以預見,將來在IPv6的幫助下,任何家用電器都有可能連入互聯網。
上一層
上一層是UDP協議和TCP協議,它們用於控制數據流的傳輸。UDP是一種不可靠的數據流傳輸協議,僅為網路層和應用層之間提供簡單的介面。而TCP協議則具有高的可靠性,通過為數據報加入額外信息,並提供重發機制,它能夠保證數據不丟包、沒有冗餘包以及保證數據報的順序。對於一些需要高可靠性的應用,可以選擇TCP協議;而相反,對於性能優先考慮的應用如流媒體等,則可以選擇UDP協議。
最頂層
最頂層的是一些應用層協議,這些協議定義了一些用於通用應用的數據報結構,其中包括:
DNS:域名服務;
FTP:服務使用的是文件傳輸協議;
HTTP:所有的Web頁面服務都是使用的超級文本傳輸協議;
POP3:郵局協議;
SMTP:簡單郵件傳輸協議;
Telnet:遠程登陸等。
編輯本段
現狀
發展
近十年來,隨著社會科技,文化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網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大發展,隨著人類社會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人們對信息的意識,對開發和使用信息資源的重視越來越加強,這些都強烈刺激了ARPAnet和NSFnet的發展,使聯入這兩個網路的主機和用戶數目急劇增加,1988年,由NSFnet連接的計算機數就猛增到56000台,此後每年更以2到3倍的驚人速度向前發展,1994年,Internet上的主機數目達到了320萬台,連接了世界上的35000個計算機網路。現在,Internet上已經擁有5000多萬個用戶,每月仍以10-15%的數目向前增長,專家預測,到1998年,Internet 上的用戶將突破1億,到2000年,全世界將有100多萬個網路,1億台主機和超過10億的用戶。
今天的Internet已不再是計算機人員和軍事部門進行科研的領域,而是變成了一個開發和使用信息資源的覆蓋全球的信息海洋。在Internet 上,按從事的業務分類包括了廣告公司,航空公司,農業生產公司,藝術,導航設備,書店,化工,通信,計算機,咨詢,娛樂,財貿,各類商店,旅館等等100多類,覆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構成了一個信息社會的縮影。1995年,Internet開始大規模應用在商業領域。當年,美國Internet業務的總營收額為10億美元,預計1996年將會達到18億美元。提供聯機服務的供應商也從原先象America Online和ProdigyService這樣的計算機公司發展到象AT&T、MCI、Pacific Bell等通信運營公司也參加進來。
由於商業應用產生的巨大需求,從數據機到諸如Web伺服器和瀏覽器的Internet 應用市場 都分外紅火。在Internet蓬勃發展的同時,其本身隨著用戶的需求的轉移也發生著產品結構上的變化。1994年,所有的Internet軟體幾乎全是TCP/IP協議包,那時人們需要的是能兼容TCP/IP協議的網路體系結構;如今Internet重心已轉向具體的應用,象利用WWW來做廣告或進行聯機貿易。Web是Internet上增長最快的應用,其用戶已從1994年的不到400萬激增至1995年的1000萬。Web站的數目1995年到三萬個。Internet已成為目前規模最大的國際性計算機網路。
現狀
今天,Internet已連接60,000多個網路,正式連接86個國家,電子信箱能通達150多個國家,有480多萬台主機通過它連接在一起,用戶有2500多萬,每天的信息流量達到萬億比特(terrabyte)以上,每月的電子信件突破10億封。同時,Internet的應用業滲透到了各個領域,從學術研究到股票交易、從學校教育到娛樂游戲、從聯機信息檢索到在線居家購物等,都有長足的進步。據統計,目前在Internet的域名分布中,.com--即商業所佔比例最大,為41%;.e--(科教)已退居二線,佔有30%分額。去年在Internet的成長中,商企界的成長佔了其中的75%。但是在亞洲一些國家裡,當局者卻試圖封鎖該國的網路與國際網連接,其封鎖網路技術超過發達國家。這無疑是開歷史的倒車。
編輯本段
未來
發展潛力巨大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Internet市場仍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未來其應用將涵蓋從辦公室共享信息到市場營銷、服務等廣泛領域。另外,Internet帶來的電子貿易正改變著現今商業活動的傳統模式,其提供的方便而廣泛的互連必將對未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帶來影響。
然而Internet也有其固有的缺點,如網路無整體規劃和設計,網路拓補結構不清晰以及容錯及可靠性能的缺乏,而這些對於商業領域的不少應用是至關重要的。安全性問題是困擾Internet用戶發展的另一主要因素。雖然現在已有不少的方案和協議來確保Internet網上的聯機商業交易的可靠進行,但真正適用並將主宰市場的技術和產品目前尚不明確。另外,Internet是一個無中心的網路。所有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Internet的發展,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Internet才能更好的發展。
未來的網際網路與現在的網際網路可大不一樣,它將會是一種可大可小的網際網路。當你想要把它帶在身邊時,你不用拎一個很大的背包把它裝進去,而是把它變小,放入自己的口袋中,隨時隨地可以拿出來,打開網際網路,這就能幫助你搜索你所需要的資料。
它不僅具有現在網際網路的功能,還增加了成千上萬種現在的網際網路所沒有的功能,比如像:可以隨處旅遊的「真實鏡」、可以打出五線譜並能演奏的「模擬琴」、可以讓圖畫變為實物的「馬良筆」,以及讓網際網路變為機器人的「轉變程序」等......對了,給大家說說「真實鏡」這個程序吧!打開網際網路,可以在桌面上看見一個鏡子的圖標,雙擊這個圖標你就可以看見一個全屏顯示的大鏡子,上面有文字提醒你:「把你想要去的國家或城市的名字打進鏡子里。」只要把你想去的地方的名字輸入進去,再單擊一下旁邊的「確定」鍵就可以了。此時你便會感覺身體輕飄飄的,雙腳離開了地面,迅速飛到想要去的地方。
奇特的功能
⑵ 程序是由程序員編寫的,軟體則是由計算機公司提供的對嗎
摘要 計算機軟體( Software,也稱軟體)是指計算機運行所需程序和程序有關的文檔,程序是計算任務的處理對象和處理規則的描述;文檔是為了便於了解程序所需的闡明性資料。程序必須裝入機器內部才能工作,文檔一般是給人看的,不一定裝入機器。
⑶ 越來越多的管理者使用計算機軟體,這將是決策更加合理,你是否同意,為什麼
不同意。使用計算機軟體只是一種工具、一種手段,有助於決策合理化,但決策是否合理,取決於很多因素,起關鍵作用的是決策者的素質和水平,如果決策者很差勁,再科學、再完善的計算機軟體,也不可能作出合理化決策。 決策者與計算機軟體的關系,如同昏君與良臣的關系,良臣的建議再好,昏君不採納也沒用。
⑷ 為什麼國防由公共部門提供,而計算機軟體由私營部門提供
公共物品是指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競用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來提供,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市場本身提供的公共物品通常將低於最優數量,即市場機制分配給公共物品生產的資源常常會不足。
由於公共物品不具備消費的競用性,任何一個消費者消費一單位公共物品的機會成本為零。這意味著,沒有任何消費者要為他所消費的公共物品去與其他任何人競爭。
因此,市場不再是競爭的。如果消費者認識到他自己消費的機會成本為零,他就會盡量少支付給生產者以換取消費公共物品的權利。
如果所有消費者均這樣行事,則消費者們支付的數量將不足以彌補公共物品的生產成本。結果便是低於最優數量的產出,甚至是零產出。
從社會整體角度而言,公共物品由私人來提供,會造成社會整體帕累托低效率,不利於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公共物品的生產和消費問題不能由市場上的個人決策來解決。
因此,必須由政府來承擔其提供公共物品的任務。
(4)為什麼計算機軟體由私營企業提供擴展閱讀:
公共物品不能由私營部門通過市場提供而必須由公共部門以非市場方式提供的物品或勞務。公共物品具有三個方面的特性:
①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個社會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聯合消費的特點。全社會的人可以共同享用,而不能將其分割為若幹部分,分別歸屬於某些個人、家庭或企業。
②消費的不排他性。即某個人、家庭或企業對公共物品的享用並不影響、妨礙其他人、家庭或企業同時享用,公共物品是指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競用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來提供,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市場本身提供的公共物品通常將低於最優數量,即市場機制分配給公共物品生產的資源常常會不足。
由於公共物品不具備消費的競用性,任何一個消費者消費一單位公共物品的機會成本為零。這意味著,沒有任何消費者要為他所消費的公共物品去與其他任何人競爭。
因此,市場不再是競爭的。如果消費者認識到他自己消費的機會成本為零,他就會盡量少支付給生產者以換取消費公共物品的權利。
如果所有消費者均這樣行事,則消費者們支付的數量將不足以彌補公共物品的生產成本。結果便是低於最優數量的產出,甚至是零產出。
從社會整體角度而言,公共物品由私人來提供,會造成社會整體帕累托低效率,不利於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公共物品的生產和消費問題不能由市場上的個人決策來解決。
因此,必須由政府來承擔其提供公共物品的任務。
(4)為什麼計算機軟體由私營企業提供擴展閱讀:
公共物品不能由私營部門通過市場提供而必須由公共部門以非市場方式提供的物品或勞務。公共物品具有三個方面的特性:
①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個社會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聯合消費的特點。全社會的人可以共同享用,而不能將其分割為若幹部分,分別歸屬於某些個人、家庭或企業。
②消費的不排他性。即某個人、家庭或企業對公共物品的享用並不影響、妨礙其他人、家庭或企業同時享用,
③受益的不可阻止性。即在技術上沒有辦法將拒絕為之付款的個人、家庭或企業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圍之外。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公共物品
③受益的不可阻止性。即在技術上沒有辦法將拒絕為之付款的個人、家庭或企業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圍之外。
⑸ 網際網路程立有幾個階段
網際網路是「Internet」的中文譯名,它起源於美國的五角大樓,它的前身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主持研製的ARPAnet。
20世紀50年代末,正處於冷戰時期。當時美國軍方為了自己的計算機網路在受到襲擊時 關於網際網路的技術資料,即使部分網路被摧毀,其餘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聯系,便由美國國防部的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設了一個軍用網,叫做「阿帕網」(ARPAnet)。阿帕網於1969年正式啟用,當時僅連接了4台計算機,供科學家們進行計算機聯網實驗用。這就是網際網路的前身。
到70年代,ARPAnet已經有了好幾十個計算機網路,但是每個網路只能在網路內部的計算機之間互聯通信,不同計算機網路之間仍然不能互通。為此, ARPA又設立了新的研究項目,支持學術界和工業界進行有關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內容就是想用一種新的方法將不同的計算機區域網互聯,形成「互聯網」。研究人員稱之為「internetwork」,簡稱「Internet」。這個名詞就一直沿用到現在。
在研究實現互聯的過程中,計算機軟體起了主要的作用。1974年,出現了連接分組網路的協議,其中就包括了TCP/IP——著名的網際互聯協議IP和傳輸控制協議TCP。這兩個協議相互配合,其中,IP是基本的通信協議,TCP是幫助IP實現可靠傳輸的協議。
TCP/IP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開放性,即TCP/IP的規范和Internet的技術都是公開的。目的就是使任何廠家生產的計算機都能相互通信,使Internet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這正是後來Internet得到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ARPA在1982年接受了TCP/IP,選定Internet為主要的計算機通信系統,並把其它的軍用計算機網路都轉換到TCP/IP。1983年,ARPAnet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軍用,稱為MILNET;另一部分仍稱ARPAnet,供民用。
發展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組織(NSF)將分布在美國各地的5個為科研教育服務的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並支持地區網路,形成SNSFnet。1988 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NSFnet主幹網利用了在ARPAnet中已證明是非常成功的TCP/IP技術,准許各大學、政府或私人科研機構的網路加入。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從軍用轉向民用。
Internet的發展引起了商家的極大興趣。1992年,美國IBM、MCI、MERIT三家公司聯合組建了一個高級網路服務公司(SNS),建立了一個新的網路,叫做SNSnet,成為Internet的另一個主幹網。它與SNSFnet不同,NSFnet是由國家出資建立的,而SNSnet則是SNS 公司所有,從而使Internet開始走向商業化。
1995年4月30日,SNSFnet正式宣布停止運作。而此時Internet的骨幹網已經覆蓋了全球91個國家,主機已超過400萬台。在最近幾年,網際網路更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很快就達到了今天的規模。網際網路的產生 信息資源共享的理想 對於網際網路產生的確切時間,目前存在不同說法。一些人認為,1972年ARPAnet 實 驗性連網的成功標志著網際網路的誕生。另一些人則將1993年所有與ARPAnet連接的網路實現向TCP/IP的轉換作 為網際網路產生的時間。但是無論如何,網際網路的產生不是一個孤立偶然的現象,它是人類對信息資源共享理想 不斷追求的一個必然結果,因此關於網際網路的起源還可以追溯到更早一些時候。近幾十年來,人類在這方面取 得的一個又一個重要進展為網際網路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例如,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將人類傳播信息 的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開啟了利用衛星進行通信的新時代。70年代,微型計算機的出現,預示著信息 技術的普及成為可能;激光和光纖技術的利用,使信息的處理和傳播由「點」擴展到「面」。而近十多年來計 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結合,尤其是網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更大范圍的網路互聯和信息資源共享。據文獻記載,最早提出關於通過網路進行信息交流設想的人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J. C. R. 利克利德。② 他於1962年8月在《聯機人機通信》一文③中提出了「巨型網路」的概念,設想每個人可以通過一個全球范圍內 相互連接的設施,在任何地點迅速獲得數據和信息。這個網路概念就其精神實質來說,很像今天的網際網路。利 克利德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後改為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的第一任領導。他的繼任者B. 泰 勒和L. G. 羅伯茨深信這一網路概念的重要性, 並為這一網路概念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貢獻。包交換理論 網際網路的發展是以早期的包交換(packet-switching)及相關技術的研究為起點的。美國麻 省理工學院的L. 克萊因羅克於1961年發表了第一篇關於包交換理論的論文,並於1964年出版了關於這個理論 的第一本書。包交換主要指在通信網路中將較長的信息分割成若干信息包傳送。每一個包就像一個信封,其中 有要傳送的信息和需要送達目的地的地址,此外還有一個代表這個包在整個信息流中的位置的號碼。任何包如 果丟失或被阻塞,可以重新發送。當所有的包都抵達目的地時,接收機就將這些數字數據塊重新組合成完整的 信息。這個稱為「包交換」的網路可以使多台計算機使用相同的通信線路,也可以使一個數據流越過擁擠的線 路,通過其他路徑快速傳遞。這個利用信息包而不是線路進行通信的理論的提出,是向網路技術方向邁出的重 要一步。另一個重要發展是使計算機能夠互相傳遞信息。無獨有偶,幾乎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包交換理論研究(1961—1967)同時,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19 64—1967)也進行了同類研究,而且彼此是在不知道對方研究的情況下進行的。軍用計算機網路ARPAnet 網際網路是在軍用計算機網路ARPAnet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ARPAnet是計算機網路 最早和最典型的例子, 是一個由美國國防部的研究人員和一些大學於60年代末共同開發的實驗性網路。④美國 國防部當時出於軍事防禦戰略的考慮,認為一個集中式管理的網路十分脆弱,經不起核戰爭等突發事件的破壞 ,需要建立一個可以不依靠單一「中央控制計算機」操縱的巨大網路,使整個通信系統不會因網路中的某一部 分遭到破壞而停止運行。更重要的是,這個網路是自主的和自動調節的計算機互聯網,它允許使用不同存儲技 術、不同操作系統的計算機互聯。為此美國國防部向當時的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提供經費從事這項研究,這 促使ARPAnet從理論研究進入實驗聯網。ARPAnet的進一步發展是由於從事這項研究的人發現,它提供了非常便 捷的通信渠道。這個網路最初只連接了4台主機。1970年網路工作小組(NWG)在S. 克羅克的領導下完成了最初的ARPAnet 主機對主機通信協議, 稱為網路控制協議(NCP)。1972年,B.卡恩在國際計算機通信大會(ICCC )上成功地 組織了一次大型的ARPAnet演示, 這是這個新網路技術首次公開露面。⑤同年,以V. 瑟夫為首的互聯網工作組 (INWG)宣告成立,其目的是建立互聯網通信協議。關於開放的網路結構的思想是B. 卡恩於1973 年到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後不久提出來的,該研究計 劃在當時被稱為「互聯網研究計劃」。為了適應開放的網路結構環境的需要,V. 瑟夫與B. 卡恩共同開發了TC P/IP協議,並於1974年正式提出。當ARPAnet由實驗性網路發展成實用性網路時, 其運行管理於1975年移交給國防通信局(DCA)。1982年, 國防通信局和高級研究計劃局作出決定,將TCP/IP,即傳輸控制協議和網路互聯協議作為ARPAnet通信協議。這是首次明確「網際網路」是一個互聯的網路集合。⑥ ARPAnet在其發展的最初10年裡,主要用於促進電子郵件發展、 支持在線討論組、允許訪問遠距離資料庫 和支持政府機構、公司和大學間的文件傳遞。1990年ARPAnet在完成其歷史使命後停止運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網NSFnet 在整個70年代,盡管軍用計算機網路ARPAnet將其觸角伸進了美國的一些主要 大學, 但是由於技術和經費等方面的原因,這個網路並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興趣。網際網路的真正發展是從80年 代中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利用ARPAnet網的技術建立NSFnet網開始。大約在1984年,國家科學基金會 在美國政府的一些主要研究機構的要求下,接替高級計劃研究局進行網路擴建工作。NSFnet最初由5個相互連接 的超級計算機中心組成, 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與美國主要地區和各主要大學及研究機構聯網。到1986年,NSFnet初步形成了一個由骨幹網、區域網和校園網組成的三級網路、1984—1989年,NSFnet經 歷了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與此同時,開始向商業和更廣闊的領域擴展,並陸續與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聯網。到90年代初,NSFnet轉變為由私營企業經營,但是美國政府仍然支持這個網路的發展。1992年,幾個網際網路組 織合並,成立網際網路協會ISOC。至此為止,這個網路從軍用通信網路起步,通過NSFnet進而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學術研究和教育網路,並開始向更廣闊的領域和更廣大的區域擴展,這是網際網路發展進程中的第二個重要里程碑。⑦ 萬維網 在90年代,超文本標識語言(HTML),即一個可以獲得網際網路的圖像信息的超文本網際網路協議被 採用,使每一個人可以產生自己的圖像頁面(網址),然後成為一個巨大的虛擬超文本網路的組成部分。這個 增強型的網際網路又被非正式地稱為萬維網,與此同時產生了數量龐大的新用戶群。於是,許多人用「網際網路」 一詞指這個網路的物理結構,包括連接所有事物的客戶機、伺服器和電話線;而用「萬維網」一詞指利用這個 網路可以訪問的所有網站和信息。美國政府除了支持國家科學基金會建立主幹網NSFnet外,還陸續出台和落實了其它幾項政策,它們對今日 網際網路的形成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995年10月24日,聯邦網路委員會(FNC )通過了 一項決議,對網際網路作出了這樣的界定:「網際網路」是全球性信息系統,(1)在邏輯上由一個以網際互聯協議 (IP )及其延伸的協議為基礎的全球唯一的地址空間連接起來;(2 )能夠支持使用傳輸控制協議和國際互聯 協議(TCP/IP)及其延伸協議,或其他IP 兼容協議的通信;(3 )藉助通信和相關基礎設施公開或不公開地 提供利用或獲取高層次服務的機會。⑧這也許是迄今對網際網路作出的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發展
層次
Internet起源於美國、現在已連通全世界的一個超級計算機互聯網路。Internet在美國分為三個層次:底層為大學校園網或企業網,上一層為地區網,最高層為全國主幹網,如國家自 然科學基金網NSFnet(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etwork)等主幹網,它們連通了美國東西海岸,並通過海底電纜或衛星通信等手段連接到世界各國。
⑹ 為什麼要採用著作權法保護計算機軟體
計算機軟體其實被很多相關法律所保護。其中包括著作權法,專利法,甚至還有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但是其中專利法當中計算機軟體是否是可專利的對象,學界存疑,因為其無法被固定在一個具體的物體上。而且採用專利保護策略,其申請周期長,保護期限也長,申請成本大,不符合計算機軟體盈利的周期和金額。
至於著作權法,在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中明確將其納入,同時在著作權法文本中也有提及。它能保護計算機軟體不被模仿,而且規定著作權行使的時候不侵犯既存權利,很大程度上是計算機軟體保護訴求的全部內容。
此外,著作權要求作品具有獨創性(獨創性的內涵學界無定論,有人說是獨立創作,有人說是作者的個性情感,有人說是要有最低限度的創造性),不論如何界定都與人們對計算機軟體的傳統要大致契合。
⑺ 為什麼計算機軟體是指為了得到某種結果而可以由計算機等具有信息處理能力的裝置執行的代碼化指令序列
1.計算機程序又稱「計算機軟體」,是指為了得到某種結果而可以由計算機等具有信息處理能力的裝置執行的代碼化指令序列.
2.或者可以被自動轉換成代碼化指令序列的符號化指令序列或者符號化語句序列 。
3.隨著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導致產生了專門提供計算機所需軟體的新興工業部門及新型商品——計算機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