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學軟體工程
❶ 為什麼要學軟體工程及項目管理
管理學認為,過程管理是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一系列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活動。所有的工作都是通過「過程」來實現的。因此,項目管理中的PDCA循環也是一個過程管理,控制好PDCA循環中的每一個過程,就能為成本管理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管理學還認為,管理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賴於不斷的學習。因而,只有在建築施工企業掌握了較低水平的管理技能後,才有可能掌握更高一級的管理技能。因此,切合實際的項目管理方法才是更可取的。 PDCA循環講求的是計劃、執行、檢查和處理的全過程管理。要作到對工程項目成本的實時監控,就需要隨時了解項目的進展情況,也就是項目在什麼時間實施了哪些工序,以及這些工序實施的同一時間的匯總。這需要有對項目工序的細化、明確的進度計劃。在對項目的實際進展進行監控的同時,還需要比照事先制定的計劃或預算與之進行對比,及時反饋,以便隨時找出偏差,予以即時糾正,保障項目發展符合目標方向。這一過程從原理上講是簡單的,但過程式控制制卻不好做。原因就是在不同的時段不同的節點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統計數據量太大,不是人們想想就能實現的。它需要在前期的切合實際的方案指引下,制訂出切合實際的計劃,並將其掛接到各個工序或節點上,與實際的情況進行對比。這樣的工作,不僅需要現代化的工具輔助,而且需要各部門的通力合作,這不僅在思想水平上達到就可以了的,更需要有一個整合的工具。 2、項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統對成本管理的便利性 施工項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統利用計算機的快速計算統計功能,較好地解決了項目實施過程中過程管理的問題。通過信息系統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實現各業務口工作的順利交接,提高了項目部各部門的合作水平和工作效率。隨著當前市場需求的進一步明朗,施工項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統在不斷完善自身的同時,也為建築行業的發展指明了一個方向。符合建築企業項目管理方向的產品和服務是有生命力的,對建築市場項目管理方向的研究也成為必然。 3、項目成本管理信息化建設需要以創新精神進行業務流程再造(BPR) 管理信息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套全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引人,對每個員工的工作方法都將產生巨大的沖擊,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因此,管理信息化的推進只能循序漸進,不可一蹴而就。管理信息化建設需要以創新精神不斷對企業業務流程再造,使企業及員工逐步適應管理信息化帶來的沖擊。 施工企業傳統的業務流程被分割為一段段分裂的環節,每一環節關心的焦點僅僅是單個任務和工作,而不是整個系統的全局最優,存在管理混亂和許多重復無效的業務流程。在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中如果僅僅用計算機系統去模擬原手工管理系統,進行原有業務系統的電子化,並不能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 BPR是根據信息技術的特點,對在手工方式下形成的業務流程進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再設計,需要突破傳統的思維方式、管理方法、組織機構,對原有業務流程進行整合。BRP是提高企業項目運行效率的重要途徑,是企業實現管理創新不可逾越的階段,是一次深刻的管理基礎變革,是一個管理創新的過程。只有這種「脫胎換骨」式的改革才可以使企業對項目的管理徹底擺脫困境,重獲新生。管理信息系統體現了先進的管理思想,BPR正是貫穿於管理信息系統自始至終的思想精髓,把管理信息系統可以看作是BPR實現過程中的一種手段。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❷ 我為什麼要選擇軟體工程 英語作文
我是一個大二的學生,學的專業是軟體工程。再讀林銳的這本《軟體工程思想》之前,我學習了C和C++的一些編程知識,但是我卻一直很迷惑於一個問題:到底軟體工程是什麼,有什麼用,我畢業之後是做些什麼工作。直到今天我學習了現代軟體工程,並在老師的直到下閱讀了這本《軟體工程思想》,讓我有種眼前豁然開朗的感覺,對軟體工程有了一定的認識,也讓我對軟體工程的一些具體的工作等有了一定的認識。 本文來自讀後感吧
《軟體工程思想》我想之所以命名為思想,是因為在這本書中雖然並沒有該我們提供可以學習的一些具體的知識,但卻用作者特有的帶點幽默感的語言給了我們一個軟體工程的基本框架,讓我對軟體工程的各個方面有了個清晰的認識,這對我以後的學習和工作都很有用。 本文來自讀後感吧
軟體工程主要講的是軟體開發的道理,我讀這本書是能充分的感受到作者在學習過程中的那種成功和失敗的經驗,這本書中寫的作者的一些新的和體會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感悟的。一般我在閱讀相類似這樣的書的時候,都有一種暈暈沉沉的感覺,總是看了前面的一小部分,極少有看完的,擔當我在讀林銳的《軟體工程思想》時,我居然一個人就這么窩在寢室里花了一天的時間看完,當時我自己都有一種恍然的感覺,沒想過自己可以看完,當時老師說的時候就在想怎麼可能看完,但事實證明我是錯的。我不僅看了,對其中林銳所說的一些話還很有感觸,讀這本書就好像我在吃我特別喜歡的
❸ 軟體工程專業為什麼有的學費貴,有的學費是正常的 軟體工程專業學費高低學習後的效果一樣嗎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❹ 軟體工程專業課程軟體工程專業主要學什麼
軟體工程專業課程為:《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現代操作系統》、《軟體項目管理》、《軟體體系結構》、《軟體工程概論》、《程序設計語言》、《軟體工程概論》、《資料庫原理與實現技術》、《計算機安全》、《數據結構》、《編譯原理》、《建模語言》、《軟體工程》等。同時,各個行業幾乎都有計算機軟體的應用,比如工業,農業,銀行,航空,政府部門等。這些應用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使得人們的工作更加高效,同時提高了生活質量。
❺ 機械學生為什麼學軟體工程
proe、auto cad這些都是計算機輔助設計方面的,在很大一部分情況下能夠滿足設計的要求,但是在有些情況下,機械設計方面還要許多特殊的要求,這就必須要求機械方面的學生有對軟體進行二次開發的基礎,而且機械方面不僅僅用這些軟體,還要用到其他的軟體,比如說數控機床裡面的數控系統,產品數據管理中的TEAM CENTER等軟體,我們就學過數控系統的編程基礎包括裡面的演算法,我還有幾個學長在學習後者二次開發,我同學也有幾個在做後者的二次開發,如果沒有一定得軟體編程基礎是不能完成的
❻ 為什麼需要軟體工程理論
�匭路⑾秩砑�こ痰謀局省�acobson等撰寫了三篇文章詳細闡述Semat思想,本刊將陸續刊載,本文是其中第二篇。
這種行為可以從很多地方看出來,很多團隊草率地丟棄昂貴的過程和工具的投資,甚至在嘗試它們之前。每個項目都採用新方法。每次工作發生變化,在手頭真正的工作取得進展前,他們必須學習新方法。這是沒有效率的,人們不能從經驗中學習,因為他們永遠從頭開始。底線是,沒有什麼新事物能夠被適當地固定下來即使經過幾種現代軟體開發趨勢,最流行的軟體開發方法仍然是規范型的瀑布開發或自由hacking。作為一個行業,我們沒有什麼真正可以堅守的東西,而且一切似乎沒有什麼變化。
最新橫掃行業的趨勢是敏捷。現在,我們可以很明確地說,敏捷運動對軟體產業做出了非常積極的 [1] 貢獻。它提醒我們,軟體開發中,人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事實上,這不是什麼新觀念,但這是重要的,而且這一點似乎被以前更加技術導向的趨勢所忽視,比如說面向對象和Java編程。通過展現一系列優點,敏捷宣言創造了某種強健和適應力強的東西,可以抵擋下一次趨勢帶來的變革風浪。[2]許多聲稱支持敏捷哲學的敏捷方法,卻沒能做到這一點,這是非常讓人遺憾的。對一項將人的價值放在過程和工具之上的運動來說,這確實帶給了我們很多新的過程和工具。其中的大部分已經顯示出效率,通過將團隊帶回到之前完成的開發軟體工作。但在重新聚焦到這上面之前,許多人已經迷失或迷茫,因為將新術語引入舊事物後,讓人覺得這一切似乎是全新的。這個對舊思想的不斷重新包裝和品牌重樹讓軟體開發團隊的工作方式劇烈搖擺。對他們的工作和產品任意命名,而不是讓人們遠離浪費時間的工作,將精力重新聚焦在對高質量軟體的開發上。
即使有些方法能夠像敏捷哲學一樣正確、有益,但相關的信息可能會在搖擺和炒作中丟失。我們已經開始看到對敏捷的反彈,我們擔心的是利益將會丟失,當早期使用者投入下一個趨勢,而晚期大眾則重新主張自己的權利,拒絕採納這些顯然不再流行的東西。
有可能會發生的事情是,我們增加更多時髦的詞彙和相互沖突的名詞,最終為這一切喧囂所累!
很顯然,我們需要停止對流行和永遠令人失望的簡單答案的追逐,同時不能阻礙創新和新想法。為了做到這一點,人們需要停止對舊思想不斷重新包裝和品牌重樹。相反,他們應側重於幫助人們了解如何建立優秀的軟體。但我們如何才能重點推動這一變化?我們認為,這個理論就在眼前我們要做的只是抓住它。首先,我們應該從所有流行的方法、過程和實踐開始,並從中提煉出軟體工程的真理。然後,我們可以描述和捕捉一個最小集合的基本概念,以最小獨立過程的形式我們將這個本質物的最小集合稱之為內核。
然後以這個內核為出發點,我們可以分析現有的過程和方法,並確定它們所包含的實踐。從內核開始,我們可以找到一種描述實踐的方式,使它們能夠進行比較和結合。
現在所說的這種創造理論的方法本身並不是理論。這是我們已經做過的事情。通過研究一些方法,包括XP、Scrum和統一過程,我們的團隊已經確定了20多個內核元素,我們總是做的事情或產生的東西。從表面上看,在這些被研究的方法和我們的工作方式中,有可能會出現很大差異;但在實質上,它們有相同的DNA。舉例來說,你可以捕捉功能或用例或用戶故事的條件,你可以在沒有生命周期與統一過程的生命周期,甚至瀑布生命周期(就像有些人仍然在堅持的那樣)的情況下使用這些條件。這些方法肯定有一個共同基礎,能夠以小的簡單的內核要素集的形式被捕獲。
現在,還不能冒失地聲稱,我們的內核提供了必要的理論。需要有比我們更多、更大的頭腦來做到這一點。但是,我們會將它作為一項證據,證明它的能力和我們需要的理論就近在眼前。
許多大公司都有自己的方法或過程,也就是一系列標准方法,搭配自己對更具體業務的想法。這些過程通常要用一本厚書或網站來介紹,大量資金被投入到歸檔工作中。有時,人們被訓練使用這些過程,有時只是被簡單告知它們在哪兒。在現實中,過程常常被忽視;僅有的被實際使用的部分是,組織中形成了口頭傳統的那些。這被解釋成重新發現的自然法則:人們不看過程的書籍。新的思路引入到組織中,舊過程退出流行,而有關它們的書成為擺設。
在某些大公司甚至會出現多個過程。例如,大型系統集成商可能有十個或二十個不同的過程。有時它們很相似,但相似性背後隱藏著差異。
如果貴公司採用這種實踐觀,你就不需要因為一些新的性感的東西正成為流行,而拋棄整個工作方式。相反,你只需要對現有的工作方式進行改進,一次改進一個實踐。你甚至可以採取那些被其他公司使用的實踐,而不用丟掉似乎運作良好的現有實踐。作為開始,你需要將現在的工作方式看作一個實踐集合。然後尋找你的痛點,然後修補目前的工作方式,通過刪除沒用的實踐,代之以解決這些薄弱環節的實踐。一旦你理解了內核和它的使用,就很容易做到這一點。在具有多種不同工作方式的大型組織,你可以使用此方法先後改進每個工作方式,而不必強迫大家使用相同的方法或過程。
這種做法將使新實踐更容易被採納,而無須改變其他實踐。想像一下,幾年前,你已經引入了內核,並描述你的實踐。然後,你將能夠輕松引入Scrum,通過用Scrum取代項目管理中現有的實踐,而無須對其他實踐進行任何重大修改。展望未來,Scrum將很有可能被新的實踐代替,你將能夠很容易地做到這一點了。
如果我們的技術學院或大學教授學生軟體工程基礎知識,然後訓練學生在一系列良好的實踐中使用該基礎,那將是非常棒的。教育將會更合乎邏輯,因為它著重以獨特的想法,而不是特定的思想,來形成每個方法、過程或方法論。我相信學生們會喜歡的。這里也為相關研究留下了很多空間。記住Kurt Lewin的話:沒有什麼比一個好的理論更實用了。一個好的理論使得學習和開發你的知識更容易,而不會帶來過分的崇拜。這將是聰明的。大多數大學教授們在學術生涯中,從來沒有真正的機會來實踐大規模的軟體開發。但是他們仍然不得不教授軟體工程,這當然是不容易或者只是依葫蘆畫瓢。他們只能這樣做,因為這門課在課程表上,而不是因為他們確實有什麼可教的。他們沒有傳授理論,只是一套想法或一個特定的方法。當被問及此事時,一名成功的計算機科學家、教授軟體工程課程的教授說:令人驚訝的是,學生們喜歡沐浴在我們交給他們的爛泥塘里。我知道這么說並不嚴肅,但是可以肯定這位老師並不為他做的事情而感到自豪。
一個理論,將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局面。學生將學習軟體的基礎知識。他們將得到一種語言,來溝通軟體過程、實踐、模式,等等。可以想像,他們將會得到一種以內核為語法的語言和描述過程構成成分的時間的語言結構。這樣的語言需要是可執行的,這樣實踐才會變得生動。我說這些是為了表明這些實踐不僅是規范,而且也可執行。當一個項目進行時,這些實踐將開始運行,而且活動實例、工作產物,實例、技能角色將被真實物創造和填充。這些方面似乎能與實踐模式很好地吻合,有非常有趣的語義規則需要確定和定義。向學生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可以幫助他們了解軟體工程的基本原理。更不用說,為對實踐和理論感興趣的研究人員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回顧自己1987年後的職業生涯,許多人建議我寫一本有關方法論的書。當時Objectory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說用例、用例驅動的開發(這是一個測試驅動設計、合作、序列圖、組件和基於組件的開發)。其餘的大部分內容都沒什麼特別的。實施、單元測試、系統測試、性能測試、配置、規劃都是相當傳統的。當然,我有整個生命周期的經驗,但我不是所有事情的世界級專家。然而,為了寫書,我不得不包含整個生命周期的內容,即使其中很多不是我的專長。隨著我們尋找的新理論,沒有任何必要再說明不包含創新的內容。你不需要寫一本書來發布新想法,然後把軟體開發團隊需要做的一切都放進去,而只需要描述你的新實踐或新模式,也許第二天你就能向全世界發布了。全世界的任何好點子都可以貢獻出來並獲得成功。
終於,軟體團隊將能夠擺脫亦步亦趨地追隨潮流所造成的無休止的搖擺,成為嚴格意義上的軟體工程團隊。團隊在堅實的基礎上通過優秀的軟體開發實踐建設和擴展知識。這個基礎不會頻繁變化,不會強迫你一遍又一遍學習同樣的事情。它可以讓你通過自己的總結,而不是出席的課程來展示專業。它可以讓你輕松和無縫地引進新思路和新隊友,而不會造成性能驟降或精力浪費。團隊最終能夠不斷改進和適應他們的工作方式,迎接他們每天面對的挑戰。他們將能夠開發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以一種能夠讓他們順利地和來自不同背景、團隊和組織的其他人合作的方式,而不必一遍又一遍地重復學習同樣的事情了。
最後的話我們對軟體工程的了解缺乏一個基本理論。因此,我們不斷用略有不同的詞再造舊方法,掩蓋了真正的創新,同時讓拋棄舊的不好的部分,利用新的好的部分變得困難。該理論將幫助我們大大改進軟體工程教育。這將幫助我們在面對身邊涌現的新想法時的反應不那麼天真。最後,它也將幫助我們更快地接受新的思想。這一理論的真正受益者將是軟體行業,這一點已經在許多公司得到證明。我們將能夠方便地教育我們的人員,讓他們加快速度;改進我們生產產品的方式;系統地重新設計(比重構程度更強)我們的產品;不斷改進我們的工作方式。其結果將是更好的軟體、更快的速度和大幅降低的成本。正如上面提到的,我們需要齊心協力才能做到這一點。從Scott Ambler最近的一篇文章理論需要戰略中可以看到這種勢頭已經開始,但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我們已經證明它的有效性,但我們仍然要做許多工作才能建立一個公認的標准,必須在一組專家和權威之間建立共識才能完成這點。我們期待著與這些專家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