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小米為什麼利潤虧損
❶ 小米產品質量真心垃圾,企業經營常年虧損,為什麼這樣的企業都可以市值千億美元,IPO啊
關於你說的幾點,
一,產品質量垃圾,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機生產商,如果僅僅憑借垃圾產品能做到,只能說千千萬萬的小米用戶智商堪憂,那麼你覺得是這千千萬萬的人有問題,還是水軍有問題。
二,常年虧損,2017年小米財報是盈利接近200億,不知道你常年虧損的結論出處是哪裡?
三,估值七百億美金不是媒體喊的,不是散戶說的,而是大資金財團以及保薦機構認可的,第一批買入的是他們而不是在網上的鍵盤黑,那麼不管七百億還是千億,合不合理跟我們有什麼關系?
❷ 小米為什麼跌得那麼厲害
小米股票跌的原因是因為自身研發費用比較低,可持續性的增長潛力不足,簡而言之就是公司估值太貴,需要用下跌來使其公司估值合理。小米公司所構築的小米生態鏈技術含量比較低,在面對華為、蘋果等一些大廠商的時候產品除了價格外並無新的競爭力,這就導致了銷售利潤不高,自然利潤受限,增長潛力不足。
【拓展資料】
作為一家國內頂尖的科技公司,和華為相比,小米在研發費用上差了一大截。並且尤為關鍵的是,小米的忠實顧客都是一批追求性價比的人,小米一漲價那麼就意味著這批客戶會轉投別的廠商,不漲價那麼利潤率不高。若是消費升級的浪潮一出現,那麼小米公司因為其研發力的薄弱而核心競爭力不強,所以產品賣不出去導致銷量減少,利潤減少。
在當前的國內市場,整個智能手機廠商形成了華為,OPPO,VIVO,小米的穩定格局,但是華為的優勢已經越來越明顯。從原來的四強爭霸變成了如今的一超三強,華為有自主研發的晶元以及長期在通信領域紮根所積累的技術壁壘,這種領先優勢是其他三家短時間難以趕上的,並且尤為關鍵的是小米線下渠道非常薄弱。小米的手機一直追求極致性價比,因此沒有多餘的利潤能分給中間商,這樣就沒辦法在銷量上形成突破。
在國外市場,雖然小米連續8個季度是在印度的手機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但是它的市佔率是在下滑的。這主要是因為小米在印度市場是以中低端手機為主力機型,而印度市場在用戶規模大幅度提升之後同樣進入了消費升級階段,中高端機型的份額比重在快速的提升。而這部分高端市場是由蘋果,三星,以及國內的oneplus所牢牢把持。從市場端來說,小米當前的現狀是不太理想的,傳統的手機業務前景堪憂,所以當前它更加像一個手機製造廠而不是一個手機研發大廠。這樣的定位,導致小米公司的估值只能適用於製造行業(5-15)附近的估值而不是科技行業數百的估值,所以當前小米的下跌過程就是其殺估值的過程。
總而言之,小米公司還是一個發展的非常快的公司的,前不久還是能和格力電器這一製造業龍頭公司打個賭,但是一個科技公司和一個製造業公司相對比而不是和行業內其他手機商做對比,這是有點讓人質疑的。
❸ IPO申請文件,但千億背後仍有三大歷史問題沒
「小米上市」對於外界而言,沒有驚喜沒有意外。但是對於小米來說,恐怕是今年最重要的一件事了。
今天,關於小米正式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請文件,獲得了中信里昂、高盛與摩根士丹利的聯合保薦,有望成為港交所「同股不同權」第一股,這條消息引發了業界的熱議。
雖然具體上市的時間,並沒有得到小米的確認。但是從各種消息來看,小米掛牌上市也就在6月底至7月這段時間了。
小米利用「同股不同權」打頭陣,預計集資至少100億美元(785億港元),成為今年集資最大新股。在香港上市後,會考慮以CDR(中國預托證券)在內地上市。
從2010年4月1日到2018年5月1日,共向超過5500名員工(董事和高管除外)授出但未行權股份2.22億股,行權價為0-3.44美元,歸屬期為1至10年。而根據小米今天在香港提交的招股書,5500員工分得500億股權,人均近1000萬,上市半年後解禁。
疑問一
虧損如何解讀?
對於小米上市,一直有個未解之謎:小米的巨額負債究竟是怎麼回事?
據招股書披露,小米2015年至2017年收入分別為668.11億元、684.34.億元和1146.25億元,2017年同比增長67.5%;經營利潤為13.73億元、37.85億元和122.15億元,2017年同比增長222.7%。
不過,招股書有兩項數據值得注意:第一、2015年至2017年,小米集團分別產生虧損人民幣76億元、利潤人民幣491.6百萬元及虧損人民幣439億元;
第二、截止2017年12月31日,由於就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產生大額公允價值虧損,小米集團有凈負債人民幣1272億元及累積虧損人民幣1290億元。
首先,我們得弄清楚一點。扣除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和向員工發放股份等因素,小米2015年小米凈虧損3.0億元、2016年凈利潤19.0億元,2017年凈利潤53.6億元。
實際上,「優先股公允價值虧損」並非真的虧損,在小米正式上市後,此前所產生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將會轉換成普通股,由債券轉為股權,因此不會發生任何公允價值虧損。
針對小米招股書中出現負債、虧損等關鍵數據,和港股實行的國際會計准則有很大的關系,即部分負債(計入「虧損」)來自於「可轉換優先股」的發行。
互聯網公司通常會有多輪融資發行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比如美圖。2016年美圖上市時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其超過60億的巨額虧損一度引來廣泛關注和質疑。其實其中一大部分虧損數字是優先股公允價值提升帶來。
在國際會計准則下,這種優先股會體現為『對股東的負債』,其公允價值的上升會記錄於公司賬面的虧損。但實際上,公司並未沒有這樣的虧損發生,對公司實際運營也沒有影響,這筆所謂的『負債』數字在上市那一刻就會消失。」
小米在招股說明書中也解釋道,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於合並資產負債表指定為負債,而公允價值增加於合並損益表確認為公允價值虧損。由於所有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將於後轉換成普通股,因此不會產生任何公允價值虧損。
也就是說,隨著小米公司的不斷增值,優先股也不斷增值,而這些增值的部分,在財務裡面就記為了虧損。2017年的虧損是由於港交所對於優先股權益的計算規則所致,並非實際虧損。
疑問二
最掙錢和最值錢業務會否影響估值?
既然小米事實上並沒有虧損,那它又是靠什麼掙錢的呢?
小米2015年至2017年總收入分別為668.11億元、684.34.億元和1146.25億元,2017年同比增長67.5%。
從15年到17年,小米海外收入猛增,分別是40.5億元、91.5億元、320.8億元。截至今年3月,小米手機用戶每天使用時間約4.5小時,MIUI月活用戶超過1.9億。不管是用戶規模、活躍度和使用時長等指標均達到國際一流互聯網公司水平。
數據顯示,智能手機占總收入比在2015年達80.4%、2016年達71.3%、2017年達70.3%。另外,因毛利率較高,互聯網服務已成為小米盈利的重要來源,但互聯網服務部分佔總收入比仍然比較低。
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占總收入比分別達到4.9%、9.6%、8.6%,該部分收入主要來自於廣告服務及互聯網增值服務(主要包括游戲)。
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分別為32.4億元、65.4億元、98.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74.7%。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毛利率分別為64.2%、64.4%、60.2%。
也就是說,小米最掙錢的業務是智能手機業務,最值錢的業務是互聯網服務。
從互聯網服務超過60%的毛利率看,顯然這一塊業務非常值得期待。然而,小米目前手機產品占營收70%以上,是主要收入來源。雖然雷軍稱小米的硬體凈利潤率永不超過5%,但是互聯網服務的客源也主要來自小米的硬體產品。
互聯網服務如雷軍所期待,成為小米估值的爆點。但智能手機業務的毛利不高,又是主要收入來源,又為市場所擔憂。
疑問三
「同股不同權」構架,雷軍表決權比例超過50%
從去年營收業績來看,小米應該是不缺錢的。急忙上市對於股東分紅和權利有所影響也是外界所關注的。
當前,小米的四位自然人股東分別是小米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聯合創始人、總裁林斌,聯合創始人、品牌戰略官黎萬強,聯合創始人、副總裁、生態鏈負責人劉德和聯合創始人、副總裁、MIUI 負責人洪峰。董事會主要成員為雷軍、林斌、黎萬強、許達來、劉芹。
具體數據上,雷軍持有31.4124%的股份、林斌持有13.3286%、黎萬強持3.2375%、黃江吉(已離職)持3.2375%、洪鋒持3.2207%、許達來持2.9312%、劉德持1.5494%、周光平持1.4317%(已離職)、王川(小米電視掌舵人)持1.1149%、晨興集團持股17.1931%,其他投資者持有21.3430%。
股權結構上,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雷軍持股比例為31.4%,如計入總股本ESOP員工持股計劃的期權池,則雷軍的持股比例為28%。通過雙重股權架構,雷軍的表決權比例超過50%,為小米集團控股股東。
按照港交所新政,小米董事長雷軍和小米總裁林斌擁有「超級投票權」的A類股票,相比普通股,投票權最高可達一股10票。而其他人持有的為B類股,每份可以投1票。對於保留事項,均按一股一票計算。
這就是所謂的「同股不同權」也叫AB股。不過,作為高投票權股票一般流通性較差,一旦流通出售,即從A類股轉為B類股。也就是說,通過雙重股權架構,雷軍的表決權比例超過50%,為小米集團控股股東。
如雷軍所說:「除了小米,還沒有任何一家手機公司,銷量下滑之後能夠成功逆轉。」小米的確成功從一家手機公司變成一家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
盡管這樣,千億收入的背後仍然存在很多歷史遺留問題,小米的征途確是星辰大海,現在剛剛才走出第一步。小米能否改變幾億人的生活,成為全球幾十億人生活的一部分,也令人充滿好奇~
❹ 小米的利潤這么低,它是怎麼活下來的
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比較。騰訊2018年網路廣告收入581億元,主要來自微信10億活躍用戶和QQ 8億活躍用戶接入的數十億智能設備。小米的101億元互聯網服務收入主要來自手機和全年銷售的數百萬台小米智能電視。就收入效率而言,騰訊已經完全被「打敗」!小米的互聯網服務主要包括手機廣告、游戲等,這些非硬體銷售收入為小米提供了大部分的利潤來源。
而在小米實體店裡面那些傘,螺絲刀,小東西都很好 但是雷軍是想做科技企業的,不是想做雜貨鋪。現在小米主要靠其他產品賺錢,手機的利潤反而是越做越薄了。這樣不利於小米手機的長遠發展。
小米在手機領域主要是靠拿別人剩下來的技術,天生比別人有價格競爭優勢。這就會陷入利潤越薄,越不願意投資搞研發,而越不願意投資研發新技術,產品就只能在中低端手機領域搞價格競爭,再加上小米利用自己的平台什麼都要賣。
❺ 為什麼小米的銷量這么好,凈利潤卻是負的
你好!
優先股的問題,互聯網公司通常會有多輪融資發行了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在國際會計准則下,這種優先股會體現為「對股東的負債」,其公允價值的上升會記錄於公司賬面的虧損,但實際上公司並未沒有這樣的虧損發生,對公司實際運營也沒有影響,這筆所謂的「負債」數字在上市那一刻就會消失。這種虧損的數字越大,其實越說明這家公司的被大家認可的價值高。
實際小米是盈利的。這是會計上的問題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❻ 小米一年賣出1億部手機,董事長獲得近百億獎金,為何公司卻虧損76億元
說起手機市場,這些年大熱的品牌賺得盆滿缽余。手機品牌也非常喜歡找代言人,比如說藍綠大軍都會找當紅的一些明星來代言,但是具體手機好不好用也只有用過的人才最有發言權。這些年國產機中的佼佼者少不了華為、小米的身影,他們似乎已經成為了國產手機的代表,越老越多的人放棄了蘋果,選擇使用國產機。
❼ 小米為什麼虧損那麼大
5月2日,小米提交招股書,正式申請在香港上市,中信里昂證券、高盛、摩根士丹利擔任聯席保薦人。
根據招股書草擬本數據,小米2017年收入1146億元,經營利潤122.16億元;2016年收入684億元,經營利潤為37.85億元;2015年收入668億元,經營利潤為13.73億元。
但有一項數據值得注意,招股書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由於就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產生大額公允價值虧損,小米集團有凈負債人民幣1272億元及累積虧損人民幣1290億元,對此我們該如何理解呢?
原來,這其中牽涉到優先股公允減值變虧損的概念,也就是說小米招股書中的累計虧損,包括了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而優先股是相對於普通股而言的,主要指在利潤分紅及剩餘財產分配的權利方面,優先於普通股。
據了解,優先股對應的公允價值在公司的高速發展過程中,會產生了大量價值的增值,因為股東沒有退出,這部分對股東而言是賬面「浮盈」的價值增長部分,在IPO之前就被計為公司對股東的負債,IPO之後優先股轉為普通股,這部分虧損就消失不再計入報表。
對此,見智研究所的數據分析師就對全天候科技解釋稱,「很多公司在上市前都會發行可轉化優先股進行境外融資。這些可轉換優先股可以在公司上市完成後按照約定的比例轉換為普通股,其約定價格往往大幅低於上市後的每股發行價。」
值得注意的是,在會計計量上,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要求將普通股價值與轉換價之間的差額計為虧損,這也是很多公司賬面出現由可轉換優先股造成巨額虧損的原因。
如果對此你還不理解,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假如一開始公司制定的上市轉股價是10港元,後來因為公司股價漲到了20港元,報表上就會計提每股10港元的虧損,不過實際這一部分虧損對於公司經營是沒有影響的。
而實際上,這種虧損一般只會出現在以國際會計准則(IFRS)匯報的公司, 美國會計准則(US GAAP)對可轉換優先股處理跟IFRS不同,小米的招股書中的財務報表,採用的恰恰就是國際財務報告准則(IFRS)。
總而言之,小米上市後可轉換優先股將全部轉換為普通股,這一「虧損」不會再出現在當期的利潤表上,不過資產負債表上權益部分的累計虧損將會保留,影響後續分紅的能力。
再回到小米的招股書上,我們可以看到,截止到2017年12月份期間,小米的累計累計虧損約為1290億,但如果扣除優先股公允價值和股權激勵,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投資公允價值的增益,及收購導致的無形資產攤銷,小米於2016年及2017年經調整非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利潤分別為人民幣18.969億人民幣及人民幣53.6億元人民幣。
實際上,小米這種可轉換優先股的設置,被很多的上市公司所採用,也被業內人士解讀是一種股權保護方法,即先是以公允價值當作負債的形式,一旦遇到有人惡意收購,馬上可以轉化為股權。
在此之前美圖赴港交所上市的時候也曾遭遇類似的質疑,當時美圖招股書上顯示其截止2016年6月30日累計虧損為63.6億元,但是這其中同樣牽涉到了優先股公允減值變虧損的概念。
此前根據媒體的報道,保薦機構給小米IPO定價基本確定在1000億美元以上,爭1200億美元,基石投資者定價在800億美元以上。
而據專業人士表示,通常公司上市之前估值漲的越多,公允價值帶來的虧損就會越大,根據保薦而優先股公允價值虧損並非真的虧損,是把投資人的增值算進去了。所以,和通常意義實際的虧損不同,這類 「虧損」越大,說明公司的發展越好,價值提升越大。全天候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