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為什麼能做科創板
『壹』 【研報】科創板 上市公司 石頭科技
石頭科技作為科創板上市公司,其業務發展具有以下幾個值得深入探討的方面:
核心業務與產品線:
- 石頭科技的核心業務圍繞智能掃地機器人展開,產品線包括石頭掃地機器人、米家系列以及小瓦掃地機器人。
- 展示了石頭科技在智能家居市場的多元化布局,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與小米的合作關系:
- 石頭科技與小米在股權架構上形成了一種合作模式,其中石頭負責設計和製造,小米負責產品的銷售。
- 兩家公司的利潤通過銷售分成共享,小米在銷售渠道上占據重要地位,其銷售份額占據石頭整體銷售的一半。
- 這種合作模式體現了小米生態鏈的強大影響力,同時也為石頭科技提供了穩定的銷售渠道。
市場競爭與佔有率:
- 根據光大證券的報告,米家和石頭的智能掃地機器人在線上市場的佔有率較高。
- 盡管米家的出貨量較大但客單價較低,石頭憑借高客單價實現了與米家相當的收入。
- 這體現了兩家公司在市場上的競爭與互補關系,共同推動了智能掃地機器人市場的發展。
供應鏈與核心供應商:
- 欣旺達是石頭科技的主要代工廠,反映了石頭科技對核心供應商的依賴。
- 這也揭示了小米生態鏈內的緊密合作,小米不僅面向消費者市場,也有可能通過采購支持生態鏈內其他中小企業的業務發展。
總結:石頭科技作為科創板上市公司,在智能家居領域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其與小米的深度合作、產品線的豐富以及在市場上的競爭與合作關系,都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石頭科技的業務發展,並為其未來的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持。
『貳』 小米投資人投資的目的是什麼
小米投資人投資的目的是增強業務。
一、小米投資主要是為了提升業務
5月20日,在小米集團第一季度財務報告溝通會上,小米, 周受資, CFO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小米的所有投資都是用小米賬戶里的錢以小米,的名義進行的。但是,小米不是投資公司,投資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自身業務,而重點是能夠帶動小米業務的投資。根據小米集團第一季度財務報告,截至2019年3月31日,其已投資超過270家公司,總賬面價值為人民幣290億元,同比增長28.6%。據周受資,介紹,華米科技不僅幫助小米製作了小米手環,而且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投資案例。具體來說,小米戰略投資部和小米產業投資部是主要負責的,但其他者的主要投資目標還是不一樣的。截至目前,已有100多家公司收到科創板的IPO申請。其中,小米投資的企業包括金山辦公室、九號機器人、羅博克、創鑫激光、方邦電子、陳菊半導體,其中有以雷軍為控制器的企業和以小米生態鏈為控制器的企業。
二、小米入股TCL背後的戰略目的是什麼
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TCL主業專注於面板業務,旗下華星光電子公司也是中國最大的面板廠商之一,這正是小米目前家電布局所需要的,TCL也一直有深度融入互聯網發展的戰略意圖。雙方的這種合作不謀而合。就小米而言,雖然手機業務是公眾最了解的地方,但根據之前在小米上市的招股書,我們可以看到,小米互聯網服務和新零售服務也佔了其營收的很大一部分。對於逐漸爆發的智能家居市場,雷軍顯然不想輕易錯過。
除了與TCL,達成戰略合作之外,小米之前還拉攏過瑞典傢具巨頭宜家。除了宜家智能照明產品,他們還將落戶小米物聯網平台,未來兩家公司還將開展進一步的戰略合作。最近,小米甚至開始投放空調、冰箱等傳統家電,似乎傳統家居產品將全面進入互聯網。
『叄』 小米15億元低調「造芯」設立玄戒技術 欲擺脫高通、聯發科
《科創板日報》(北京,記者 郭輝)訊, 小米造芯計劃日前又有了最新進展。
天眼查信息顯示,上海玄戒技術有限公司(下稱「玄戒技術」)近日成立,注冊資本為15億元人民幣,由X-Ring Limited全資控股。公司經營范圍包括集成電路晶元設計及服務,電子 科技 、通信 科技 、信息 科技 、半導體 科技 領域內的技術服務、技術開發等。
此番大手筆投資之所以被視為小米造芯計劃的重要一步,首先源自伴隨著玄戒技術工商主體設立,最先浮現出來的兩位公司關鍵人物,分別為執行董事、總經理、法定代表人曾學忠以及監事劉德,他們亦在小米集團擔任核心高管。
玄戒技術監事劉德現任小米 科技 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此外還擔任包括小米 汽車 有限公司在內的多家小米集團旗下企業的監事或法定代表人。
而曾學忠目前擔任小米集團高級副總裁、手機部總裁,在小米集團內部最新的人事變動是接替雷軍成為小米 科技 (武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兼總經理。
在2020年7月底,雷軍正式宣布曾學忠加入小米並負責手機業務,彼時小米集團還曾因召集到這樣一位重量級人物而引發公眾熱議。從過往履歷來看,中興時期的曾學忠負責過手機終端業務,且幫助中興手機一度取得國內市場份額前五、全球出貨量4800萬台的成績。
在2017年的特殊時間節點上,曾學忠加入紫光集團,歷任紫光股份總裁、展訊CEO。有不少分析認為,曾學忠當初加盟紫光的主要想法正是在半導體晶元領域大展中興期間的未盡宏圖。
如今曾學忠加入小米後即掌舵手機業務,並成為小米注資15億新成立公司玄戒技術的核心,有市場傳言稱小米此前的晶元業務團隊松果電子還將一並與玄戒技術做進一步整合。有半導體領域投資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長遠看小米晶元業務整合或協同是肯定會的,不過現在來看,玄戒技術的成立是有些過於低調了。
小米過去自研晶元業務的主體是松果電子,成立初期系小米全資子公司。在2017年2月,松果團隊發布了澎湃S1晶元,小米也被視為全球第四傢具備手機SoC晶元研發能力的手機品牌。
最終在2019年4月,松果電子分拆出南京大魚半導體,用於AI和IoT晶元與解決方案的技術研發並獨立融資,而其餘松果團隊將繼續專注手機SoC晶元和AI晶元領域。在分散投入的風險和成本的同時,也變相降低了目標研發難度。
今年4月份,小米松果電子發布首款ISP晶元澎湃C1,這是一顆小米自研的圖像信號處理晶元。區別於SoC晶元,ISP可獨立設置於主板,專用於手機影像處理。
前述電子行業分析師表示, 小米晶元團隊調整完成後重新選擇ISP晶元作為造芯切入點,原因首先在於做小規模晶元難度更低,這主要體現在對晶元製程先進性要求不高;其次,安卓生態晶元市場目前幾乎由高通驍龍、聯發科兩家獨霸,而國產手機廠商亟需藉助自研,在圖像和影像等方面打出差異化,進而打動消費者。
不過多位分析或投資人士均表示,當前市場對手機廠商紛紛入場造芯的態度和預期都過於樂觀 。「做晶元風險大、投入高。如果是要做7nm以下的晶元,十幾億可能還不夠,」該電子行業分析師表示,「目前來看想要取代高通,國內除了華為,其他手機廠商的技術儲備還有所欠缺」。
另外在技術人才方面,「海思晶元團隊7000人規模,而小米在今年6月份才被爆出打算重新招募團隊,與IP供應商進行授權談判。小米目前可能會繼續開發澎湃S2,但只是用在低端一點的手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