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機為什麼每天6點半響
A. 用慢悠悠造句子二年級
【慢悠悠】二年級造句
1, 放學了,明明背著書包哼著小曲兒,慢悠悠往家走。
2, 隨著下課鈴聲響起,同學們慢悠悠站起身,紛紛走向操場。
3, 話劇圓滿結束以後,蘭蘭背著書包慢悠悠的往家走。
4, 歡歡慢悠悠的走到操場,懶惰的走著,似是散步。
5, 同學們慢悠悠地走到了操場,聊天的聊天,玩的玩。
6, 寺廟前,一口深井,一棵老樹,一個慢悠悠掃著地的僧人。
7, 風兒四處慢悠悠的轉著,輕柔地撫摸著每朵花。
8, 一隻蝗蟲在草坪上慢悠悠地爬著。
9, 紅紅抓著馬繩,馬兒載著她慢悠悠的在草原上散著步。
10, 鵝毛大雪紛紛揚揚的慢悠悠地從空中飄落而下。
11, 春天來了,冰凍的小河在陽光下慢悠悠地流淌著。。
12, 過了很長時間,公交車終於慢悠悠地開了過來。
13, 牛牛做事很慢,給人一種慢悠悠不樂意的感覺。
14, 纜車慢悠悠地往上走,嵐嵐坐在裡面有點害怕,生怕會掉下去。
15, 拿著掃把的晶晶,慢慢悠悠的掃著,直到鈴響。
16, 老師請白博凱上去抽獎,他慢悠悠走到台前。
17, 一隻飛蛾慢悠悠地飛著,正要經過螳螂面前。
18, 雲朵聞到了,變得輕飄飄的在空中慢悠悠地盪著。
19, 靜靜獨自一人背著馬頭琴,慢悠悠地走在去琴班的路上。
20, 小金魚在淺淺的水裡慢悠悠地爬來爬去,好自在呀。
拼音:
[ màn yōu yōu ]
基本解釋
慢慢悠悠,形容緩慢。
出處: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二十章:「『我,不行了……』他捉住 生寶 的手以後,重新慢悠悠地說。」 魏巍 《東方》第一部第一章:「花軲轆馬車慢悠悠地走著。」
近義詞:
慢吞吞、慢騰騰
反義詞:
火急火燎
B. 作文六百字開封的民族習俗
社交禮儀食俗
南部待客用茶,中北部地區不產茶葉,城市居民待客用的茶葉是從市場
上買來的。農村中招待客人也說喝茶,實際上喝的不是用茶葉泡的茶。有糖
的人家,碗里放些白糖,用水沖給客人喝,叫糖茶。比較尊貴或遠道來的客
人,主人家便趕忙給打(煮)荷包蛋吃,叫做雞蛋「茶」。這種荷包蛋不能
只打兩個,因為犯了「二蛋」的忌諱,不禮貌,一般是打三個或五個,這才
顯得待客厚道。飯後若飲茶也很有講究,如果客人想繼續喝茶,則要保留杯
中的殘茶,主人將繼續倒水;如果客人不想再喝,就將杯中殘茶潑掉,主人
就不再倒水了。平日喝開水也是如此,不少外鄉人因不知此俗,往往弄得欲
喝不能。
中原人民凡遇紅白喜事都要宴請親朋。宴席上很講究座次,上席(即首
席)要給長者或最尊貴的客人坐。一般北方為上席,但要坐得稍偏一些,因
正北方是老天爺的位置,要留出來,東方為二席,其餘為下席。有的看桌子
縫,橫向桌縫的內側為上席,左為二席。也有看廚房坐向的,廚房門所對的
右側為上席。還有看椅子距牆遠近的,距牆近的一方為上,遠的為下等等。
入席前,飯桌上要先擺上酒盅和筷子,筷子要放到酒盅的右側。客人坐定後,
依次上菜。每一道菜都要先放到上席的面前,爾後依次從上席往下輪。菜餚
一般呈三角形擺放,最後擺成一朵花。每道菜上席賓客動筷後,其他人才能
動筷。豫南地區,客人用完飯後放碗時,須雙手將筷子橫平托起,環視席間
並說:「諸位請慢吃。」爾後將筷子放在左手一側,以示吃飽(現在已不大
講究放筷子的位置了,多以語言代替)。陪客須等所有的客人吃飽後,才能
放筷子。
各地宴席的豐簡,根據具體的經濟條件而定。中、東部地區將席面分為
「水席」和「參席」兩種。水席的酒菜多是四葷四素,飯菜十大碗,一碗一
碗陸續上。十大碗又稱為「十大件」,一般由魚、雞、牛肉、羊肉、豬肉等
料做成。
以海參領頭的席叫「參席」,酒菜要有六葷六素,飯菜要多至十幾道或
二十幾道。豫南一帶的喜宴多以紅色粉絲點綴,頭道菜必須上魚,以示吉祥
如意;喪事宴多有色粉絲這道菜,頭碗菜必須上雞,以示哀思。無論紅白宴
席,壓桌菜均是丸子,以示事情圓滿告成。中部地區喜事宴的頭道菜飯是油
炸糖包,以示生活甜如蜜,壓桌菜是雞湯。宴席無論好壞,禁忌八碗七盤或
單數(過去說只有吹響器的才吃七個盤子八個碗)。燒大腸忌甜(因甜與「填」
諧音,含有罵人之意)。
開封等地的宴席上,如果有魚,上菜時必須將魚頭對著長者或客人。魚
頭對著誰,誰要飲酒三杯,然後大家方可動筷吃魚,在豫南等地,有「魚不
讓背」之俗。就是宴席上,魚背不能對著客人,而要將魚腹對著客人才合乎
禮儀。這和一個歷史故事有關。相傳春秋時,吳國的姬僚竊取了王位,史稱
王僚。他終日擔心姬光(王僚的近族兄弟)要向他爭奪王位,於是總想找個
機會除掉姬光。而姬光也看出了王僚的險惡用心,時刻謹慎地侍奉王僚。表
面上他對王僚十分尊敬。暗地裡想殺死王僚以取而代之。一天,姬光趁著王
僚的兩個弟弟和兒子都在楚國打仗的機會,請王僚過府吃魚。姬光事先與勇
士專諸密謀停當,將一把短劍藏於魚腹之中。專諸將魚獻到王僚面前,為了
不使王僚看到魚腹中的秘密,特將魚背朝著王僚。當王僚拿起筷子夾食時,
專諸猛地從魚腹中抓起短劍,將王僚當場刺死。從此以後,人們請客吃魚,
就將魚腹朝向客人,以表示誠意。
「割完麥子打罷場,小兩口雙雙去看娘。」在河南農村,每年麥收後,
出嫁的婦女都要帶點心同丈夫一起回娘家去。中年夫婦往往不帶點心,而是
用籃子裝上雪白的新麥面饅頭回娘家孝敬父母。一般的人家要給爹娘送14
至16 個,大伯和叔叔家各2 至4 個,這表示他家豐收了,並沒有忘記娘家的
親人。臨回,娘家還要讓閨女帶回2 至4 個饅頭,叫「壓盒」,表示來回都
不空,兩家都富有。
豫北農村,至今還保留著一種「送羊」的風俗。民間流傳有「收罷麥子
打罷場,婦女們籃去看娘,看娘不光為看娘,還為給孩子去要羊」。在這
里,閨女饅頭去看娘,一是表示孝敬,二是給娘家送羊的信號。五月里閨
女看了娘,進入六月,舅舅就該給外甥「送羊」了。所以,一進入六月,鄉
間道上就又熱鬧起來了,男男女女的送羊人,有的籃子,有的抬食盒,有
的步行,有的駕車,歡聲笑語不斷。說「送羊」,實際上是送一種做成羊形
的麵食。婚後的第一次送羊最為隆重。用白面製成羊形麵食24 個(其中大、
中、小各八個),其他的小飛禽走獸數量不等。用食盒抬著,上插鮮花,蓋
著紅布,送到男家。主家要設宴三頓招待「送羊」人。第一頓有雞蛋、花生
米、芹菜、豆腐、酒等(取吉、生、勤、福、久之意);第二頓有白饃和涼
菜;第三頓是水餃、雞蛋和豆腐湯。
「送羊」習俗的起源也十分有趣。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夫妻,年過半百
才得一子,十分嬌慣溺愛。兒子長大成人以後依舊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不忠不孝,惹得老兩口經常傷心落淚。孩子的舅舅知道這事以後,就牽著一
只老羊和兩只小羊羔來到他家,用「羔羊跪乳」教訓外甥。從此,那孩子非
常孝順父母。母親很感激孩子的舅舅,收過麥,便帶上孩子,著滿籃饅頭,
給娘家行禮。這事傳開以後,人們便紛紛仿效,送羊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起初,人們送的都是真羊,後來就漸漸用面羊代替現在,人們除送面羊以外,
還增加了各種各樣面制的飛禽走獸和花鳥蟲魚,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食品工
藝。「送羊」季節,是婦女們大顯身手的時候,看誰家給外甥做的面羊好。
「妗妗(舅母)不倒,送羊不了」。久而久之,在豫北出現了許多做「羊」
的能工巧匠。她們做出的面羊和各種各樣的面制動物,千姿百態,乖巧可愛。
2.婚姻食俗
婚宴是最隆重的宴席,要舉行三天。迎娶當天,男方要設宴招待女方的
送客和「歪脖客」(抬嫁妝的);第二天宴請媒人和送禮客;第三天,新娘
回門,女方要宴請新郎。男方設的婚宴上,女方的主送客(一般是新娘的哥
哥)要坐上座,男方不分老幼都為陪客。開宴前,端盤子的先端出「封子」,
分放在歪脖客的面前,每人一包,三五元不等,這算是男方對抬嫁妝的人一
路辛苦的酬謝。女方的主送客也拿出「封子」送給端盤子的人和廚師,也有
酬勞之意,俗稱「下廚禮」(第三天回門,新郎也要送「下廚禮」)。酒菜
上齊(多為六葷六素,加果碟),在場者站起,端起第一杯酒,陪客中的長
者用中指蘸酒在桌上點三下或將杯中酒倒在地上一點兒,以示先敬天、敬地、
敬祖先,然後一飲而盡。客人也都像主人那樣,這叫主不端,客下飲。宴請
媒人時,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糖醋熘(或清蒸)鯉魚,取鯉魚跳龍
門之意。俗說媒人吃了魚尾巴,嘴快腿勤。宴間酒過三巡,新郎新娘由司儀
領著(新郎執酒壺,新娘端酒杯,司儀提酒瓶)「看菜」。名為「看菜」,
實力敬酒。自長輩開始,每人喝新娘三杯酒,誰都不能推辭不喝。豫中地區
的婚宴,客人們一般都不讓蘋上完,當菜上到十之七八時,客人就要謝絕上
菜,以示禮貌,也圖個「富足有餘」。如果等雞蛋湯一端上桌,說明菜已上
完。雞蛋湯戲稱「滾蛋湯」,「沒趣湯」。雞蛋湯一端上來,客人們一般不
喝,就是說不能自討沒趣。
豫東虞城等地辦婚宴,還有一件有趣的事:第三天回門(也稱「認親」)
的新郎,在酒足飯飽以後,趁人不備,要偷岳家宴桌上的一雙筷子和一個「花
子」(岳家准備好的專門讓偷的小花饃),藏在袖筒或衣袋內帶回家去。女
方家就是有人發現,也視而不見。筷子,就是快得貴子之意;花子,是祝願
生孩子要花著生,男孩、女孩都有。這不過是新郎或者說是男女雙方的一種
美好的願望罷了。
3.生育食俗
產婦的飲食與禁忌:婦女生孩子是一件大事,飲食極為講究,禁忌頗多。
將臨產的婦女,一般都要多吃些大肉、雞蛋等滋補身體。孕婦禁食驢肉、免
肉。俗說吃驢肉會延長孕期,吃了兔肉將來生下的孩子會是豁嘴。有些地方
還禁食魚和辣椒。傳說吃了魚肉,生下的孩子身上會長魚鱗相(蟒皮);吃
了辣椒,孩子將來要得「爛紅眼病」等。
在虞城等地,臨產前,孕婦的母親要上米、糖之類的禮物去看望臨產
的閨女,謂之「送飽米」,實際上這是對有恐懼心理的孕婦的一種安慰。如
果到了產期還未生產,孕婦的母親還要再次去探望。這次去一定要帶去一點
面條,做熟後讓孕婦吃,這叫「催生面」。
嬰兒落地後,產婦就吃煮雞蛋或荷包蛋。林縣等地農村還要讓產婦喝艾
水,並用艾水洗產婦的手心。俗說這可以避風寒,健筋骨。南陽等地吃米花
(爆米花加紅糖,甲沸水沖後食)。襄城等地產婦只吃荷包蛋,不吃煮雞蛋。
荷包蛋放紅糖是產婦「月子」內的主食,每天要吃五六頓。剛生產過的產婦,
一般還都要在荷包蛋里放點米酒(用小米加曲發酵而成,電叫黃酒,在婦女
懷孕後期就制好的),吃起來味道酸甜,略帶酒香,可以驅寒活血。產婦未
滿月,除雞蛋外也吃些稀飯(麵疙瘩)、面條等易消化的流質食品。農村產
婦在月子里禁食肉類和水果(凡樹上生長的都在禁食之列),還禁食五香調
料和燒糊的稀飯。待別是糊飯、芹菜和花椒,絕對不可吃,說吃了就會回奶。
另外,豫北一些地區,如果家裡有產婦,一個月內忌燒干鍋,做飯也不準油
炸和烹炒,認為如要這樣嬰兒身上會起泡。若必須這樣做飯時,可以在鍋台
上放碗涼水,這樣就算「破了」。
吃喜面和送米面:吃喜面的風俗主要流行於河雨中部。舊時吃喜面條的
范圍僅限於親朋好友,而且是生了男孩才吃,生女孩一般不吃。現在,生男
生女都為「大喜」,形成了:「一家得子,全村吃面」的風俗。嬰兒出生第
三天中午,得子之家即通知全村各家各戶(每戶派一到二人,多為老年婦女
和小孩)去吃喜面條。面條都是擀成的,用大鍋煮熟後撈出,再用涼水拔過,
然後澆上臊子(多為蘿卜丁、豆腐丁、肉丁摻和熬成)。不管大人小孩,像
在自己家裡吃飯一樣,自己動手,吃多少撈多少。吃喜面的人進進出出,絡
繹不絕,多者可達幾百口人。去吃喜面條,手不能空著,一般都帶點紅糖或
雞蛋,也有送小孩衣、帽、布料和錢的。
吃喜面條的當天,得子之家要派人到小孩老娘(姥姥)家裡報喜,去時
帶點油饃和點心一類的東西,當面議定送米面的日期。一般是男孩在第9 天、
女孩在第12 天,外婆家親友將小米、白面、雞蛋、紅糖、掛面、衣服、布料、
玩具等物用食盒抬上或裝在籃子里用車推上,熱熱鬧鬧去送米面。得子之家
要設宴款待來送木面的客人。
有些人家為顯示娘家的「勢力」,往往借送米面之機,跟去很多的人。
因此,民間有「娶得起媳婦待不起米面客」的說法。
開封一帶生孩子的人家不吃喜面條。送米面(或其他賀禮)都在第9 天,
俗稱「做九」。鄰居好友為產婦饋送禮品,沒有時間規定,只要是在一月之
內就可以。主人要為饋送禮品的親友回敬煮熟的雞蛋。雞蛋塗以紅色,視親
疏遠近、禮品厚薄,送6 至10 個不等,以示喜慶,俗稱「紅喜蛋」。報喜是
在生產的當天,如為男孩要煮雞蛋6 到8 個(必須是雙數),染紅後在一端
塗以黑點,表示「大喜」;若得女孩,雞蛋僅染紅色,5 至7 個(必須是單
數),表示「小喜」,由女婿親自送往岳父家。「做九」時,岳家送的生雞
蛋,男孩塗黑點、女孩則無。其餘的米、面等賀禮須用紅紙封裹。得子之家
要大宴賓客,熱鬧一場。
4.壽誕食俗
小兒過生日,要為其煮雞蛋,全家人都吃面條,俗稱「嚼災」。
六十六,娘吃閨女一塊肉。祝壽,是兒女孝敬長輩的一種表達方式。祝
壽的方法和送給老人的壽禮也是多種多樣的。河南農村,大都是把慶壽叫「做
生兒」。自古以來,不分貧富之家,在老人壽辰之時,都要慶賀。民間有不
到花甲不慶壽之說,即60 歲以後才可以慶壽。每逢慶壽,除自家所有成員聚
會祝壽之外,女兒、女婿們都要用白面做成壽桃、壽魚前來慶賀。時近中午,
女兒和媳婦們就開始忙著和面擀麵條。人們都盡可能把面和得筋道些。把面
子切得又細又長,煮熟撈出,澆上一勺又香又軟的臊子,由晚輩雙手遞給老
人。這腕面稱為「長壽面」。而後就是祝酒,兒女子孫們歡聲笑語,熱鬧非
凡。
平時祝壽是吃長春面,而到了66、73、84 歲的父母。祝壽就特殊了。「六
十六,娘吃閨女一塊肉」。母親66 歲的生日,出嫁閨女給母親的壽禮,是一
塊肉。這塊肉象徵著女兒是娘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趁著六六大順之年,女
兒來報答母親養育之恩,償還母親一塊肉。買這塊肉時,一不能和賣肉的討
價還價,二是要一刀下來,有多少是多少,不添不去,不能計較斤兩,以表
示孝敬母親的誠意。賣肉的也都知道當地的風俗,只要聽說是給母親割壽肉
的,便主動選擇一塊最好的,一刀割下來一大塊,上秤稱了,哈哈一笑放到
你的籃子里,再多你也不能說不要。這個習俗是怎麼興起來的呢?相傳以前
有一位孝順的姑娘嫁到了遠方,多年沒見母親的面。母親66 歲生日這天,姑
娘特意割了一塊肉趕回娘家。大家一見她這么遠還帶來一塊肉給母親祝壽,
都誇她真是娘身上掉下來的肉,知道心疼娘。遠村近鄰出嫁的姑娘們知道了
這件事,也都學著做。「吃到閨女一塊肉,能活到百歲慶大壽。」當母親的
也都為能吃到閨女一塊肉而感到榮耀。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傳說老人到了這兩個年齡,就
是到了「難關」,是不祥之年。因此,河南的許多老年人們到了73 或84 歲
就忌諱,故意把73 歲說為74 歲;把84 歲說成85 歲,意即闖過了難關。做
兒女的要幫助老人度過難關,趁父母生日時,買條鯉魚,讓老人吃了。鯉魚
善「躥」,這一躥,老人就算過了難關,太平無事了。其他生日祝壽目的「面
魚」也有這種含義。
不管是什麼方式的祝壽,壽宴席上都不吃包子和餃子,意在害怕成為「氣
包」,平日在家裡多與
5.喪葬食俗
河南民間有「老人入土為安」之說,故而也稱之為「喜」。人死以後,
喪家很注意挖墓坑的土工門的飲食,農村有「半響一小飲,開飯頭把勺」的
規矩。林縣一帶,待墓道挖成時,女兒、兒媳要身穿重孝,攜帶著炊具到墓
地給土工們烙餅吃。埋葬那天,親朋好友前往奔喪,左鄰右舍也要送葬禮。
中午,喪家要治辦喪宴招待客人和前來幫忙的人們。喪宴一般沒有婚宴豐盛,
氣氛肅穆。雖也備有酒,但一般都是「悶喝」,從不猜拳行令。大多數人家,
除下酒的四葷四素菜以外,都是將肉、白菜、粉條等放在一起,用大鍋煮了,
一碗一碗端上,每人一碗。只要一桌坐夠八人就端菜,吃完就走,這叫「流
水席」。饃一般是烙饃或蒸饃,也有蒸花糕的。吃飯時,孝子由一位長輩領
著,向眾人一一叩頭謝恩,這時,客人要放下筷子,雙手將孝子扶起。
舊時的流水席,是富豪之家為了炫耀富貴,裝潢門面而特設的。喪事期
間,不論認識與否,只要坐夠八人就端上酒菜,此去彼來,川流不息。
老人去世,以三周年和十周年為大祭之日,屆時喪家一般都設比較豐盛
的宴席款待客人,並在死者神位或遺像前擺設供案(一般供有花饃、瓜果、
點心、煙、酒等),燃香焚紙錢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