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相機噪點多為什麼
❶ 手機相機噪點多為什麼
1、數碼成像的畫質純凈度(噪點程度)有三項技術決定,一是感測器光電轉換技術(ADC技術),二是感測器信噪比技術(SNR技術),三是圖像處理器技術;
2、光電轉化技術。感測器的工作原理是將鏡頭採得的光元素轉化為電信號,感測器的電壓、電流、溫度、壓力等技術都關繫到探測到的信號,然後通過ADC(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意為模數轉換器)把模擬信號轉化為數字信號。這些信號被送到放大器中進行放大時,如果信號質量不高(雜訊多,即噪點多),經過放大的噪點就更為明顯。現在數碼成像的ADC技術基本進入瓶頸,難以有本質的突破,一些高端相機採用了感測器銅連工藝替代鋁連工藝、無晶元技術等一些先進技術,使得ADC技術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只屬於小修小補,並沒有質的突破,而手機感測器出於成本的考慮,基本沒有輸入新技術。手機感測器的ADC技術弱後,導致了成像的噪點更多;
3、信噪比技術。在光電轉換技術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影響畫質純凈度的核心就是信噪比技術,即SNR技術(signal to noise ratio,意為信噪比)。信噪比的核心是感測器光電轉換信號中的有效成成分與無效雜訊的功率之比,也叫訊噪比,單位是dB。影響信噪比最核心是感測器單位面積上的像素密度。通俗第說,感測器的總像素關繫到輸出畫幅的尺寸,像素越高可以放大的尺寸也越大,但在感測器面積相同時,像素越少,像素密度越低,單個像素點的面積越大,單個像素點的感光性能(光敏性)就越好,或者相同像素總數下,感測器面積越大,單個像素點的面積也越大,單個像素點的感光性能也就越好。單個像素的光敏性越好,光電轉換時必然產生的噪點也越少,噪點總數自然也有越少。當然,像素密度過低,雖然控噪更好,但捕捉細節的能力會下降,故平衡是最重要的。現在手機感測器最大面積的是1英寸感測器(松下CM1,號稱最強拍照手機),比較好的拍照手機使用1/2.3英寸感測器(相同於最基礎的卡片機),大多是手機採用1/3英寸感測器,而手機廠商為了迎合消費者,在感測器面積不變的前提下,一味增加像素總數,因為消費者錯誤地相信高像素等於高畫質,導致感測器的像素密度極高,單個像素點的面積極小,像素光敏性很弱,信噪比極差,噪點不多才怪;
4、圖像處理器技術。圖像處理器的原理是將感測器生成的電信號轉化為電子文檔,對成像的色彩、銳度等進行整合,其中也涉及到噪點的控制。相機的處理器都是獨立的硬體,高端相機還採用雙處理器結構,而手機的處理器都是集成的,任何集成的電子元件的性能都不如獨立的電子元件的性能,雖然優點是不佔據空間,對便攜性有幫助;
5、手機對於數碼成像的三大核心部件(模數轉換、信噪比、處理器)的核心技術都比較弱,故而成像的噪點多也就成為理所當然了。
❷ 晚上用手機拍照噪點多怎麼辦啊
先說主要結論:相片噪點的產生,主要和ISO有關系。拍照時,ISO的值越小,畫面的質感越好,ISO的值越大,越容易產生噪點。不管是手機拍照,還是相機拍照,都遵循這一原則。
ISO值不同,畫質不同
使用手機拍照時,打開專業模式或是手動模式,其中有一個參數是ISO。
上圖第1個圖標代表測光模式,第2個是感光度ISO,S代錶快門時間,Ev代表曝光補償,AF代表對焦模式,WB代表白平衡。這些參數都是可以隨需要來調節的。
下面,我用華為手機的專業模式給大家拍兩張照片,請大家感受一下。在保證正常曝光的情況下,選擇不同的ISO來拍照。一張用ISO50,另一張用ISO3200。是不是很明顯,第二張照片的畫質比第一張差了許多,噪點增加了許多。所以在有選擇的情況下,我們盡量用低 ISO來進行拍照。那麼高ISO是干什麼用的呢?高ISO主要是用來縮短曝光時間的,比如在光線不佳的傍晚,夜間,你沒有三腳架來固定手機,只好提高ISO來縮短曝光時間,以免長時間曝光時,手機晃動,拍出的畫面模糊。
晚上拍照,如何避免相片噪點增多?
現在回答題主的問題。晚上拍照時,照片的噪點增多,十有八九是因為用了全自動拍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傻瓜模式。這里,我們先了解一下曝光三要素,光圈、快門、感光度。光圈決定進光的速度,快門決定進光的時間,感光度決定接受光線的快慢。夜晚的時候,照明度比較低,為了保證手持拍照不模糊,手機的全自動拍照模式會提高感光度來幫助拍出一張曝光正常的照片。感光度的提高犧牲了畫質,但是縮短了相機的曝光時間。
要想保證畫質,方法也很簡單。
1、使用全自動拍照模式時,只要保證被攝物體有足夠的亮度,相機就會以低ISO來進行拍照。比如在白天,就算用全自動模式拍照,相片的畫質也很細膩。
2、使用專業模式拍照,自己設置ISo的參數。如果是夜晚或是光線不足時,不提高ISO的值,為了獲得足夠的曝光量,相機的曝光時間會延長。為了獲得清晰的照片,請使用三腳架來固定手機。下面這張照片就是用50的ISO拍攝的,是不是沒有噪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