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idc為什麼這么好
㈠ 小米的成功絕非偶然,IDC公布智能可穿戴數據報告,小米成績不俗
根據小米官方微博發布的消息,截至2019年9月底,小米IoT平台連接的IoT設備數超過了2.13億台(其中不包含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其中擁有5個以上已連接設備的用戶已超過了350萬人。可想而知小米loT平台的成功。
IDC公布了2019年全球可穿戴市場報告,小米以4170萬台的出貨量,成為全球第二大、國內第一大智能可穿戴品牌。
小米公司成立之初僅僅是智能手機業務,後來小米通過智能手機為媒介,同時又大力發展小米自己的智能硬體,形成小米獨有的智能生態鏈(音響、加濕器、、空氣凈化器等),這使得小米形成了固定的客戶群體,品牌效應非常顯著,所以才成就了今天的小米。
㈡ 小米為什麼要做雲服務
對於目前的雲計算市場,雷軍表示中國的雲服務市場還處於相對早期的階段,大爆發還沒開始。無論哪一家的體量,跟 AWS 都沒法比,差的也不是一個數量級,所以對中國的雲服務上來說,現在的發展才剛剛開始,不應該談如何分蛋糕,而是怎麼共同把蛋糕做大。
如今,中國市場雲服務非常好的機會在於,"新基建" 正在加速推進,這讓處於數字經濟基礎位置的雲行業迎來發展風口。IDC 中國區助理副總裁武連峰在公開演講中曾表示,雲計算已經成為關鍵數字基礎設施的重要部分,未來要把高技術的雲計算回歸成傳統的產業,未來不上雲就是落後的,上雲是傳統企業的標配。
IDC 的《中國雲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預測,2023 年中國雲計算產脊廳猜業規模將超過 3000 億人民幣,其中,中國政府和企業上雲率將超過 60%,全站自主可控計算平台將成為政府和大型企業的主流IT基礎設施。
研究機構 Gartner 給出預測,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在 2022 年有望突破 5400 億美元,並依然保持 15% 以上的規模增速。
據了解,此次金山雲 IPO 所募集到的資金,50% 將用於升級和拓展基礎架構,25% 將用於技術和產品研發,15% 將用於拓展生態系統和擴大國際影響力,10% 則用於補充公司營運資金。
"ALL in 雲服務是正確的,因為只有』向死而生』的決心和勇氣,只有 ALL in,才有機會勝出。" 雷軍在發給金山全員信中提到。
IPO 收割機 坐擁四家上市公司
金山雲的上市如此備受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被櫻型稱為 "IPO 收割機" 的雷軍。
今晚又是雷軍的一個高光時刻,這是繼 2007 年赴港上市的金山軟體、2018 年赴港上市的小米集團、2019 年科創板上市的金山辦公之後,雷軍執掌的第四家上市公司。
而雷軍也表示,金山雲上市對其來說是 "夢想成真"。"因為 8 年前決定做雲服務時,其實冒了巨大的風險,但今天公司上市,就意味著 8 年前的戰略決定取得了階段伏銷性的成功,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當然,作為投資人,雷軍持股的上市公司還有很多。比如九號智能、獵豹移動、石頭科技、方邦股份、歡聚時代、聚辰股份、晶晨股份和樂鑫科技等等。
據投資界不完全統計,2018 年小米或順為資本投資過的公司有 8 家 IPO,而在 2019 年包括金山辦公在內,雷軍可能在科創板收獲了 8 家 IPO。
在非上市公司方面
㈢ 豪擲8000萬建廠,小米到底看中了越南的什麼
雖然是去越南生產製造手機上,但並非小米親身結局,只是由一家稱為光弘科技(DBG)的電子製造企業代工生產。
智能手機在中國的下降趨勢特別是在顯著。在今年的一季度,全世界智能手機銷售量同比減少11%(Canalys),而中國下降了29.2%(中國信通院)。
調研機構StrategyAnalytics稱,中國客戶的均值換置手機周期時間為28月,在2017年,另一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的資料顯示,那時候人們的換置手機周期是22月,不經意間得多大半年。
不論是新冠疫情造成原料價格升高、消費者購買需求降低,或是手機上創新能力不夠激起不了大家的購買慾望,或是只是是由於玩了十多年智能手機,玩懂了,總而言之導致了一個結論:4月份「年青人為什麼不願換手機了」、「你有多久沒有換手機了」登上熱搜。
現如今再想撬起中國總量升級換代難度系數很大,不如協助第三世界國家提升一下智能手機覆蓋率。
因此小米一面在中國看準蘋果公司,鉚足了勁高檔,另一面又門把掏向第三世界。在這兒,小米不但能直接把創立前十年在中國的經歷拷貝以往,現如今從印度、阿根廷到現今越南,連工廠都搬了以往。
㈣ 為什麼小米應該自己造處理器晶元
不僅僅因為晶元屬於高精尖的技術,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一般廠商根本難以掌握核心技術,而且在講究用戶體驗的當下,晶元似乎並不那麼重要,筆者對此深以為然。
不過這個觀點可能適合大部分國產廠商,對於小米卻不合適。小米已經是國內手機體量數一數二的廠商,在國際排名上也能進入前五。IDC統計的2015年第二季度手機出貨量排行中,前四分別是三星、蘋果、華為、小米,這其中只有小米是沒有自主晶元的。這或多或少暗示著,要鞏固如此大體量的產品規模,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是十分有必要的。晶元是手機的核心部件,如果總是被人揪著七寸,高出貨量的地位很難保障。
況且如今小米有錢有資源,缺的就是技術(可以挖人可以買),自己做晶元並不是一件不可企及的事。本文就從產品和市場來淺薄分析下,為什麼小米要自己造晶元。
一:搶旗艦晶元首發,高性價比的玩法不靈了
曾經小米橫空出世的首要因素,就是能拿到高通最新款的旗艦處理器(或許和高通投資小米有關),再配以遠低於同配置產品的價格,一炮而紅,小米將這一玩法持續了好幾代產品,但在後續幾款旗艦手機上,這種玩法漸漸失效。
首先在晶元上,由於友商逐漸了解了小米的打法,逐漸快速跟進,加上高通並不願意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於是在小米3代的時候,高通驍龍800版本的小米3直到2013年底才交貨,比英偉達版本的晚了將近4個月,而且金立已經搶先1個月發布了搭載驍龍800的手機ELIFEE7,使得小米手機3首發的希望落空。
再等到驍龍801的時候,vivo、錘子、一加都提前搶在了小米4之前發布了新機,而後者的賣點也轉移到金屬做工上去,後來的小米Note情況也是如此。友商們的快速跟進,以及上游供應鏈不願意偏袒小米,使得小米在晶元上喪失了優勢。
其次在性價比上,小米也不再具備優勢,隨著魅族發布的魅藍品牌,錘子推出堅果,酷派推出大神,一大波互聯網手機都可以做到同等配置相似的價格,甚至比小米更低。還記得6月9號周鴻禕宣布大神F1 Plus以及大神F1 2GB內存版分別以399元和499元阻擊紅米2A的事么?後者在前一天宣布499的「無敵價」,緊接著就被周鴻禕打臉,人家配置不比你差價格還比你低,營銷手段更狠,怎麼搞?
控制不了上游晶元,小米在晶元上不佔優勢,產品和營銷的打法變得很被動。
二:小米需要靠低端產品走量,但競爭優勢保不住
小米如今的商業模式已經非常清晰了,拼的是用戶量,靠軟體和服務賺錢,將硬體產品互聯網化,基於此,手機出貨量成為構建這一商業模式的基礎,要提升出貨量,顯然要靠低端來走量。小米宣稱今年目標出貨量是1億,據傳小米內部的目標是1.3億。今年上半年小米出貨量為3470萬台,Q3小米出貨量為1850萬台,較Q2的2000萬台出現了下滑,小米今年達到8000萬台應該不是問題,但要完成1億甚至更高的銷量恐怕難以實現。
所以,小米聯手聯芯的意義在於,聯芯可以幫助小米在低端市場沖量,目前紅米系列最低端售價為599元人民幣,更低的還有499或399,這個價位正好和聯芯之前的定位相符,小米肯定希望藉助聯芯的晶元提升小米低端手機的市場競爭力,小米此前推出的紅米2A就是採用聯芯的處理器。
自己設計晶元的好處是,可以壓低產品售價。同樣的性能,用高通晶元的賣1000元,只有50元的利潤,而自己的晶元就可以有200元的利潤,如果保持50元的利潤,那麼價格可以比對手低150元。
除此在外,自主晶元可以在整合設計上有更多優勢,加強某一方面的性能。比如蘋果的指紋識別和A8的融合使得iPhone解鎖體驗更為流暢,3d touch也是一樣,但這些特性在安卓手機上比蘋果相去甚遠,根源就在於硬體和軟體的分裂,自己設計晶元可以很大程度解決這個問題。另外,華為海思在基帶和SOC上的開發使得華為手機在信號和續航方面的表現更為出眾,這些特性對於小米手機日後往高端走有很大幫助。
三:由於低價策略,小米和高通、聯發科的關系漸行漸遠
小米屢屢將高通、聯發科的高端晶元用在低價手機上,給友商的產品策略造成很大沖擊,使得高通、聯發科在其他廠商面前難堪,這已經成為行業內公開的秘密。從小米3開始,高通就不再配合小米的旗艦處理器首發策略,轉而支持其他廠商。聯發科也是如此,聯發科本想依靠紅米仿照之前小米在高通、英偉達平台的「高大上」宣傳案例,擺脫「山寨」形象。不過紅米將首發的MT6589-Turbo平台,一上市就打上了799元「入門級」標簽,導致被其他國產手機廠商在中高端平台全部棄用。
高通以前的策略是扶植小廠商,博弈大廠商。隨著小米已經成長為巨頭,高通已經開始轉向扶持更小的合作夥伴。聯發科雖然沒有限制對紅米的MT6589-Turbo供貨,但在後來的產品中,其首發合作方已換成了華為、TCL。
缺乏了晶元商的支持,小米必須看人臉色行事,這對於龐大體量的小米來說,稍有差池便會付出沉重代價。
四:華為榜樣的力量,激勵小米造晶元
華為手機今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海思處理器不遺餘力的研發,這不亞於蘋果A系列處理器對於iPhone的重要性。
其實最開始,海思和華為手機走過了一段比較艱難的時期。在長達2年的時間裡面,華為頂著外界的嘲諷堅持使用K3V2處理器,甚至犧牲了自己的高端手機,影響了華為手機的競爭力,但任正非對海思要錢給錢、要人給人不余遺力的支持起到了關鍵作用,海思一直到2014年才爆發出能量,麒麟920晶元在SOC和基帶上的突破讓華為手機在性能和網路連接性上取得了領先。得益於晶元端的突破,華為智能手機很快在銷量上迎頭趕上,與三星、蘋果並駕齊驅。
不可忽略的是,華為在網路端多年的技術累積,才使得華為有研發海思的資本,以及3G升級4G帶來的時間窗口,技術力量和時間將會是小米研發晶元最大的攔路虎。
五:小米智能家居、IOT領域的布局
智能家居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未來每一個硬體都有可能聯網,這將產生大量的計算和通訊需求,小米此時進入晶元研發,將會是一個較為理想的時間窗口。誠如程貴鋒那篇文章所說,在LTE-Cat1等低速物聯網晶元仍然有大量機會,小米可以提前布局。
對於小米來說,智能家居是並行於智能手機的另一大核心業務,如果有自己設計的晶元,未來小米在智能家居、IOT領域將會有決定性的競爭力。
如今的小米已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巨頭,背負銷量增長停滯的壓力將迫使小米找尋突破口,自己設計晶元是一塊極難啃的骨頭,但小米終究要啃。小米能否快速趕上,將是未來構建小米帝國的一個核心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