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信息 » 為什麼小米是第一軍糧

為什麼小米是第一軍糧

發布時間: 2022-04-11 14:28:02

⑴ 古代士兵行兵打仗的時候,一般都吃的都是什麼食物

古代士兵行兵打戰的時候都是有隨軍的糧食的,最早是小米,那個時候叫做粟米。後來南方的稻子,麥子生產量大了以後,慢慢的大米取代了粟米,而干糧一般是鍋盔(一種很硬的餅)還有饅頭。

我國歷史悠久,不同的時代,還有不同的軍隊,行軍打戰的吃食也都是不同的,因為行軍打戰不比平時,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打戰的時候,有時候糧草會提前運送,也有時候,糧草會隨軍出行,畢竟每一次戰爭需要的人馬數量是很龐大的,而且要想打好戰,首先要保證體力的,糧食是根本。

至於蔬菜或者肉食就不用想了,有時候會有一些腌製品,畢竟蔬菜不好保鮮。而肉類里牛馬肉不可能,不管牛還是馬都是戰略物資,那麼可能就是一些雞鴨魚肉類,不過估計是很少可以吃到肉的。

⑵ 中國古代士兵一人一天吃多少軍糧

根據居延漢簡記載,士兵一個月的口糧大約3石3斗左右,古代北方在宋以前,仍然是以粟為主,再加上一些野菜熬制的湯,條件很是艱苦,除了高級將領外,很少有肉食,除非殺馬,這也導致,士兵需要通過大量的食物來維持一天的消耗(不能與現代相比,畢竟現代食物油性充足,人體需求的熱量很容易滿足,所以吃的少)。根據漢代一石(這里是容量單位,不是重量單位)約盛27市斤計算,3石3斗(1石10斗)約89斤多,以一月30天算,相當於每天3斤粟,如果僅僅以重量相比的話,相當於一天大約12個饅頭(饅頭重量大約120克),由於漢代仍然是吃兩頓,所以每頓相當於6個饅頭的量,當然這其中的熱量應該遠遠低於後世!相較於現代,一天12個饅頭,對於體力勞動者來說並不是奇怪的事!所以居延漢簡的描述應該是符合那個年代的,並沒有誇大,所以古代士兵一天口糧基本在3斤左右,千萬不要用現代眼光去衡量!他們可不會頓頓有肉蛋!對於那些估計士兵口糧低於3斤的,那就是相當於皇帝差餓兵,不打仗還好,一旦打仗容易出現嘩變!

⑶ 為何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裡面的「糧」「草」分別指什麼

一場戰爭的成敗後勤保障十分重要,必要的糧草供給不能保證,戰役很難取得勝利。智慧絕倫的諸葛亮在率領蜀軍攻打魏國時就因為糧草耗盡束手無策,無獨有偶,乾隆皇帝在平定準噶爾時耗費三年時間,最終也是因為糧草問題前功盡棄。

由此可見,糧草在一場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南皮縣志·風土志下·歌謠》中就有記載“兵馬不動,糧草先行。年年防歉,夜夜防賊。”古人深諳此道,歷朝歷代都將糧草視之珍重,朱元璋在打下江山後就將負責後勤保障的李善長立為首功之臣,劉邦建漢,一是將解決後顧之憂的蕭何視為第一功臣。

若是沒有糧草,無論智謀如何高明,戰術多麼出其不意,都是很難取勝的。那麼“兵馬不動,糧草先行”其中的“糧草”究竟具體指的是什麼呢?在古代戰爭中占據了什麼樣的地位?下面就細細道來。

一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 各歷史時期的糧草都是哪些

自古以來,以農業發展為核心的封建王朝皆將“民以食為天”奉為圭臬,那麼在面對“兵者,國之大事,不可察也”的情形,我們都是將怎樣的"食"作為軍備的呢?事實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行軍打仗需要的糧草供給都是不同的,這具體都是由當時的經濟情況來決定的。

古代打仗屬於冷兵器正面戰場廝殺,大型的戰役人員可達十萬以上,再加上數量驚人的戰馬,面對如此龐大的隊伍,糧草問題顯得十分關鍵。稍有閃失就會影響士氣,最終導致戰役功虧一簣。



林占財在《森林的遠征》中就提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自古以來用兵的老規矩,若是你們缺少糧食如何去遠征。”


事實就是如此,沒有糧草的戰爭幾乎無戰勝的可能性。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我們大多把戰敗的原因歸在趙括的“紙上談兵”,但其實究其根本趙軍的後方供給才是主要戰敗原因。戰役進行前期,趙王換掉主軍將領廉頗就是意識到長時間的拖延戰術是沒有取勝可能的,主張“速戰速決”的趙括更適合主將領。後面戰敗也是因為趙軍糧草被斷,軍中士氣不振才導致的。

古代戰爭中常常採取的“圍城”戰術也是針對“糧草”,被圍困的城池大多也會因為斷糧而投降。諸如此類因“糧草”問題而直接導致戰爭成敗的戰役數不勝數,著名的夷陵之戰讓蜀國從此“家”道中落,諸葛亮堪堪用盡五年時間才得以扭轉局勢。曹操發家致富的官渡之戰就是因為曹操燒掉袁紹囤積在烏巢的糧草,一舉便奠定了自己北方霸主的地位。

二 、作為古代戰爭“兵馬”的後勤保障

“糧草先行”在古代戰爭中具有絕對的戰略意義,糧草供應是後勤保障中最主要的中心環節。“小米”是幾千年來主要的軍糧,即便後期軍糧中加入了煎餅,饅頭等,但是主要的軍糧依舊是“小米”。小米成為古代軍糧的主力軍主要有兩方面因素,一是這種作物在古代中原地區是大規模種植的,且產量十分可觀,所以適用於大量的軍糧需求,二是古代戰爭持續時間長,戰線長,加上當時交通並不便利,行軍作戰在路上就要花上一年半載,真正作戰又要三年五載,因此軍糧就一定要保質期長,才能保證作戰需求。

戰馬在大多情況也吃“糧,但是也會吃“草”,為了使戰馬在戰場上體力旺盛,“草”一般都是多種草料混合而成,為了營養還會加上一些豆類。我們可以理解為現代給牲畜所吃的“混合飼料”。

當然,除了主要的“糧草”後勤保障,戰爭中的後勤軍需還有“水”,這也是後勤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古代邊塞作戰是常有的事,甚至中國古代戰爭百分之七十都屬於邊疆作戰。那麼此時就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像戈壁、荒漠這樣的地方,戰士們是如何解決飲水問題的?智慧的先輩們便事先“兵馬未動先挖井”,這樣就解決了大部分的用水問題。

除此之外,先輩們還運用智慧解決了一個重要的用“鹽”問題,他們製作出“醋布”,即用鹽或者醋長時間浸泡出的一種軍需用品,這成為古代有效的保留鹽醋的一種方法,為將士們的干糧添了一抹滋味,使用時只需剪下適量的一些布放在鍋中蒸煮就好了,完美解決了鹽醋運輸的問題。

三 “糧草”運輸及保存

《孫子兵法》有雲,“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

古代的後勤保障自然不可與現代同日而語,歷朝歷代的著名大將都將糧草看的十分重要。因此,對於糧草的保存也不得不視而重之。技術落後的古代究竟是如何儲存糧食的呢?“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大家對於這個詞一定不陌生,這其中便暗藏著儲存糧食的秘訣。

其實早在周朝之時,古人便開始研究這些了,當時糧草大都儲存在“國道”旁的糧庫里,一旦發生戰事就像“烽火狼煙”一般迅速傳達消息,迅速集結糧草以供戰事需要。除此之外,糧草在運往戰事前線之時,通常都會派出一些人提前出去打探情況,否則在運糧軍隊不明情況下很大可能會遇上敵軍搶奪物資。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運輸糧草的渠道,那便是“漕運”。“漕運”是後期才出現的,但一經出世便在運輸貨物中起著絕對重要的地位。“國之貧於師者,遠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因此在戍邊地區屯田成為解決糧草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不僅免除了運輸的麻煩,還能夠穩定軍糧來源。古語有雲,“食者,民之天,軍之命”,所以糧草的運輸顯得十分重要。《元史》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百里之內,供二萬人食,運糧者需三千多人”。可見運糧的確是一個關鍵的環節,正所謂“糧餉之道,勝敗攸關”。

⑷ 古代行軍打仗為什麼多以小米為軍糧

今人往往用「小米加步槍」形容戰時條件之艱苦,殊不知,這種不起眼的,甚至有些寒酸
的「粗糧」,卻穩居古代軍糧「頭把交椅」達千年之久。為什麼偏偏是小米呢?這與古人的活動
范圍密切相關。隋唐以前,中國的經濟中心都在黃河流域,而當地恰是粟米的傳統主
產區。
此外,粟米在軍中長盛不衰還得益於其良好的存儲性。考古人員在發掘隋代含嘉倉遺址
時發現,其中1 處糧窖中竟保存有已經炭化的穀子(粟)50 萬斤,這應當是尚未來得及消
耗的余糧。

⑸ 古代糧草是什麼食物

古代軍糧以小米為主,這是因為小米在中國的種植歷史悠久。中國生命的起源在長江黃河流域,這片局域大多是水稻大米或者粟米的產地,在古時候水稻難以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所以大部分人們種植的都是小米,而且小米的營養價值和所含的能量更多,所以小米成為人們的主要食物,也成為軍隊糧草的主體。

小米

糧草中的糧我們知道指的是小米,那麼草指的是什麼?因為軍隊中不只有人,還有無數的戰馬,草就是普通喂馬的草料,除了草料之外還有很多方便生火做飯的柴火,這些基本就是糧草中草的主體。

當然除了主食之外,軍隊為了保持戰鬥力還需要很多其他的食物。古時候肉類的飲食要比主食種類更多,烹飪手法更多,但在軍隊中為了保持肉的新鮮、士兵的健康,是不會攜帶生肉作為軍糧的,基本都是事先制好的肉乾。這些肉乾可以保持士兵的能量補給,還可以豐富戰士的口味,還方便攜帶,肉乾成為很多軍隊的必備。

⑹ 在戰爭年代,國家最緊缺的東西是什麼東西呢

糧草,是指糧秣、草料等軍需物資,軍事用語,指運輸部隊攜帶的軍械、糧草、被、服等物資,後擴用於社會方面。而糧食的種類並不是單純的米,古代人主要以麵食為主,易於儲存和攜帶,簡單加工後就變成了所謂的“干糧”,隨身攜帶一部分,運輸一部分。

通過這種模式進入軍隊的士兵自然不用每天辛苦勞作,他們只需在沙場上為國奮戰即可。可是,“募兵制”招來的士兵們雖然打仗不含糊,但他們也要承擔起養家糊口的重任。朝廷必須向他們按時支付糧餉,否則,他們就會臨陣倒戈。這些士兵不僅要耗費國家的糧食,還要耗費國家的錢財。

因此,除非萬不得已,古代的王朝是非常不願意發動戰爭的。

⑺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代士兵打仗攜帶什麼口糧

一直來都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足可見在戰爭當中,糧草的地位和作用是多麼的高。

我們現代的軍隊伙食都已經比較好了,平時訓練有相當科學的配比的大鍋飯,戰時有高科技含量的壓縮餅干。

但是在古代的軍隊裡面並沒有那麼好的條件,科技和生產力水平都達不到,那他們的伙食自然也是很差的。作為要上戰場打仗的士兵最起碼得吃飽飯才能打仗,不吃飽飯就等於拖著身體上去送死。

古代士兵的口糧按照我們現在來看是極度不均衡的,但是也是也沒有辦法的事情。

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以主食為主的,像蔬菜、水果、肉蛋等等大部分情況下幾乎都是沒有的,但是偶爾還是要補充一下振奮士兵士氣的。我們來看一下古代的士兵們到底吃的是什麼?

早期農業不發達,漁獵為主

在中國早期的時候,農業並不發達,僅有的那一點點的糧食都是供給達官貴族等有錢、有地位的人食用,連一般的百姓都見不到糧食,更別說支撐龐大的軍隊口糧了。所以早期的古代軍隊打仗和游牧民族差不多,就是打到哪兒就搶奪哪裡的資源。

蒙古軍隊還會將風干牛肉研磨成粉末,這樣可以進一步節約空間,水泡可食。

他們的軍糧可是中原軍隊的士兵可望而不可即的,這也是蒙古人作戰兇猛的原因之一,因為軍糧又扛餓,能量又足,有大量的蛋白質和礦物質。

古人也很早就認識到礦物質對於人體的重要性,古代有俗語“三天不喝鹹菜湯,覺得兩腳晃當當。”

最主要的補充就是食鹽,所以以鹽為主的鹹菜和醬菜是中國古代士兵最主要的副食。

醬菜和鹹菜既含有大量的鹽分,又可以調味使得難以下咽的干糧容易吃下去,還便於儲存,是軍隊最好的輔菜了。

早在唐朝以前吃小米菜粥的時候就會將鹹菜或者醬菜加進去,還可能會有臘肉(情況極其的少)。到了後來唐朝軍糧出現燒餅,醬菜和鹹菜則更加的重要了,基本上成為和干糧一樣地位的軍糧,一般配合運輸、攜帶。

前面說了部分朝代的軍糧分配,其實不完全,漢代的時候的軍糧分配每兩石的糧食會配備兩斗的醬,這是綁定的。

在明朝的時候有圈圈餅還有泡飯,士兵們會將豆豉摻雜大量的食鹽搗碎成為泥巴狀,然後用手團成餅狀曬干。每次吃飯的時候掰開一小點點就可以當做菜來使用了,因為很咸所以很下飯還有獨特的醬香味。

雖然中國人進入了農業社會擺脫了游牧和漁獵,但是不代表士兵們都是死的,有機會的時候他們依然還是會出去打獵和打漁。從前面可以看出來,中國古代軍糧當中基本上沒有禽肉蛋奶,所以捕獵在古代的軍隊當中相當的普遍。

軍糧當中除了有糧食、醬還有鹽,那你難道不會發問“我打仗帶鹽幹嘛?又不能直接吃?不是有醬嗎?”。這里的鹽就是用來打獵過後腌制咸魚、鹹肉的。

不僅僅是禽肉蛋奶,蔬菜水果也基本沒有,因為沒辦法長途運輸,所以採集蔬菜、水果、蘑菇什麼的士兵們也會干,反正身在貧瘠之地缺食少糧的不放過任何可以加餐的機會。

總結

從古代的士兵的伙食,可以看出來古代的士兵非常的慘,糧食基本上都是最差的還不管飽,基本上每頓只能吃干糧配大醬混個半飽。如果想要改善伙食,就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出去打獵、打漁和採集瓜果蔬菜。

古代各軍隊的作戰力和軍隊的軍糧有著密切的關系,基本上成正比,秦朝糧食充足軍隊作戰能力強,南宋後期拖欠邊關軍糧軍隊作戰能力弱,還有就是蒙古人打仗兇猛。

所以在古代邊關戰士都是最偉大的,干著最多的事情吃著最差的東西,很多時候甚至都沒有飯吃。

⑻ 古代士兵在行軍打仗的時候,士兵一般會吃什麼軍糧

古代人吃的食物自然是按朝代劃分的。朝代越晚,人們的生活水平就越高。在清朝中後期,人們的飲食水平其實很高,中國現代的很多菜系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由於清朝與現代接近,所以這個朝代要直接排除,今天的軍糧,主要是指元朝以前的軍糧。早在戰國時期,小米就是主食,但一般人也很難吃到。戰爭期間,軍隊對食物不講究。充其量,他的廚師把蔬菜和麵食混合起來,煮成像糊狀的東西給士兵吃。這樣的口糧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能安撫人心。

其實,最早的軍糧其實是粥,他們使用的炊具也不是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的大鐵鍋,而是陶器。除了自己的,也要找自己的。那是野外打獵,軍隊會去打獵,殺野味做食物。當然,在極端情況下,草根樹皮甚至是人都可以作為軍糧。如麻餅、茶葉、水等措施給士兵。行軍時,士兵們攜帶mi餅、雜糧餅、皺紋米、鹽和醬。明朝軍隊還發明了帶孔的燒餅,行軍時用繩子帶著,還有蒸飯和臘肉。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⑼ 在沒有罐頭壓縮食品的古代,將士們行軍打仗時都吃什麼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一句話就是說糧草在軍隊中的重要性。現代軍隊,很多士兵吃的東西都是罐頭和壓縮餅干。罐頭花樣豐富,有各式各樣的肉罐頭和水果罐頭,能為士兵提供營養。壓縮餅干能為士兵提供最基礎的體力。但是,在古代沒有現代先進的食品生產工業,士兵也很難吃到營養均衡搭配和精心鑽研的食物,在行軍打仗都到底吃什麼東西呢?我們做一一分解,接下來跟著趣歷史小編一起欣賞。

國家的糧食准備

古代政府也認識到,戰爭一直都是關乎到民族生死存亡和國計民生的大事情。因此,政府都會在戰爭之前做好各種充分准備,除了整衣備甲和士兵宣誓動員之外,那就是准備糧食。糧食的准備除了動用國家庫存之外,也會向全國徵收糧食,做好屯糧的工作。萬一持久戰打起來了,戰爭的前線需要大量軍糧不給,後方補給不上造成的兵敗或者兵變後果不是一般統治者能忍受的。

因此,曹操就發明了屯田制,強迫士兵去耕種田地。士兵在戰斗時候為兵,平時為農民,這樣起到自給自足的作用,能避免了糧食長途的運輸補給。對於一些戍邊軍隊,也能發揮良好的效果

但是,這一種還是比較少見。很多軍隊都還是需要劫掠、搶奪重要的糧食來補給,這也造成軍中飲食一直缺乏保障。尤其是打持久戰、戰事焦灼和戰爭不利的時候,更容易造成軍隊糧食供應不上,士兵們被餓死。當軍糧供給不足時候,只能有組織搶劫敵人,甚至搶劫老百姓,或者是人吃人,這在古代歷朝歷代都存在的。這也反映了戰爭的殘酷與血腥,所謂「一將功成白骨枯」!

⑽ 古代沒有罐頭壓縮食品,那行軍打仗都吃什麼呢

向全國徵收糧食,做好屯糧的工作。萬一持久戰打起來了,戰爭的前線需要大量軍糧不給,後方補給不上造成的兵敗或者兵變後果不是一般統治者能忍受的。

古人也想著伙食豐富,在行軍中也喜歡用小米煮粥。就是在小米粥里加入豆類、野菜、肉類熬成一碗肉粥。當時的粥非常稠,所以也就做“厚”。可以說,在古代菜粥或者肉粥,都是很高端的軍糧。肉類和蔬菜都是屬於軍官的專屬,普通士兵是沒辦法享受的。

如戰國時候的秦軍,爵位等級高低標准也直接絕對伙食標準的差異。三級爵位的下級軍官,伙食是醬半升、精米一斗、菜羹一盤。兩級爵位的軍官,吃的東西也只能是粗米,沒有爵位的普通士兵,也只能靠填報肚子為生。古代士兵除了小米粥之外,下飯東西都是鹽、鹹菜和醬,一般都還是定量供給。

熱點內容
天然的玉石顏色為什麼會變淺 發布:2025-01-11 01:29:37 瀏覽:286
下葬時間為什麼要放鞭 發布:2025-01-11 01:11:14 瀏覽:593
精神不好為什麼會影響胃 發布:2025-01-11 01:10:36 瀏覽:882
想分開一段時間冷靜為什麼 發布:2025-01-11 01:09:48 瀏覽:708
塑鋼泥為什麼這么便宜 發布:2025-01-11 00:55:58 瀏覽:266
為什麼網上很多漂亮的男生 發布:2025-01-11 00:50:15 瀏覽:528
為什麼不可以晚上放燈 發布:2025-01-11 00:47:32 瀏覽:312
為什麼電腦時間老是歸零 發布:2025-01-11 00:47:25 瀏覽:648
蘋果手機為什麼刷固件會失敗 發布:2025-01-11 00:38:16 瀏覽:663
為什麼牙臟東西會臭 發布:2025-01-11 00:36:50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