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其他國產手機有晶元
A. 手機廠商紛紛開始自主研發晶元,此舉的背後有哪些原因
現在市場上的手機廠商競爭越來越激烈,用戶在選擇手機或者電子用品的時候,也非常注重晶元的設計。但是在之前擁有自主研發晶元的大公司主要就是蘋果、三星和華為,現在的手機廠商之所以紛紛的開始自主研發晶元了,一方面是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另一方面也是打破上游的壟斷,自己有了自己的晶元,才能夠和其他公司勢均力敵,自己采購晶元的成本也會降低。
在眾多的手機廠商中,像是蘋果,三星和華為這樣的大廠家,在晶元研究能力上算是非常厲害的,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晶元。但是像OPPO vivo和小米這種,還有待進步,其他的手機品牌更不用說。如果自己研發了晶元的話,就能夠掌握核心科技,不僅能夠取得供應鏈上面的優勢,還能夠大大的降低之前采購晶元的成本,以後生產出來的產品性價比也會更高,廠家也會獲得更多的利潤。
B. 為何國產手機廠商喜歡用高通晶元,而不用華為和三星晶元
在如今的手機晶元領域,幾乎可以說只剩下五個玩家,分別是高通、海思、三星、聯發科、蘋果。對手機較為了解的朋友應該都發現了這個規律,那就是現在的國產手機廠商除了華為手機搭載自家的海思麒麟,三星也是搭載自家的處理器之外,其他手機廠商幾乎都是在用高通晶元,只有少部分還在用聯發科。所以很多朋友也都好奇,為什麼國產手機廠商不適用華為和三星的晶元,下面就給大家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3、為什麼都在用高通晶元?
在5G技術之前,高通幾乎壟斷了通信基帶,在技術這一塊一直都是老大哥,對於其他晶元公司來說有很多優勢,而且產品也十分具有競爭力。高通的產能許多來說十分強大,能夠對外供給非常對的晶元,所以各大沒有實力研發晶元的手機廠商購買高通晶元是非常理智的選擇。
C. 為什麼華為的晶元只有華為手機用
這個問題一定就會牽扯到華為的海思麒麟晶元(以下簡稱麒麟)和國外晶元了。
● 有人會說,麒麟不過是arm架構隨便改改,比不過國外晶元,其他廠商不用。
● 也有人會說,麒麟是華為的備胎,美國制裁才轉正,備胎就好不到哪裡去。
數智風認為:華為的麒麟晶元只用在華為手機上,有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華為的麒麟晶元確實是用ARM的架構來做設計的。開始之初也確實是備胎。但絕對不是隨便改改,而是經過精心研究,把ARM的架構吃透,根據功能需要重新設計。
其次,那既然是精心設計,為什麼沒有給其他廠商用呢?原因也很簡單,正是因為晶元源於ARM,還沒有高於ARM,並且在外的名聲都是備胎。華為只有在自己的產品上去實踐,讓大家真正的體驗到華為麒麟晶元的好處,才會慢慢樹立口碑,才會享譽全球。別的廠商才會有信心使用麒麟晶元。
最後,用於手機的麒麟只是華為海思晶元的一部分。海思晶元很早就用於華為的路由器、交換機。相當於華為已經在網路設備經過檢驗了很久。手機還在不斷迭代升級。正好趕上美國制裁華為,華為也是迫不得已就乾脆轉正了麒麟晶元。所以,現在自己的手機上使用。等將來麒麟晶元成熟了並有名譽了,各個手機廠家也會找華為,華為自然也會推給各個廠家。
麒麟晶元雖然現在性能、續航都已經非常不錯,SOC的基帶也做的不錯了。但是以下兩個方面和國際巨頭還存在比較大的差別:
①、在顯卡GPU方面,還不如市面上高通、三星、蘋果。
②、生態方面,華為HMS 也還未普及,HMS上的生態APP數量也還遠遠不夠。
所以,華為還需要繼續迭代更新自己的晶元,直到它可以全面對抗國際巨頭。到時候相信很多手機廠商就會主動找華為合作,用麒麟晶元。
補充一點:目前視頻監控領域,智能攝像機,海康已經在用海思晶元(雖然不是手機端的麒麟,但也證明了海思晶元的成功已經在擴大)。
麒麟晶元華為只用在自己手機上,只是因為晶元還不夠強大,名譽還不夠響亮。華為只有用自己手機來實踐。用自己的手機產品告訴全世界,華為的海思晶元是OK的。當晶元已經足夠抗衡國際巨頭了,我估計華為也就功成身退了,轉入高端的晶元研發,打造國產生態,不再角力成品終端設備。
這是企業階段性發展策略,為何只有自己手機用,有幾個原因。
一:這屬於自研技術,最好的技術和應用一定是先應用到自己的生態里,華為也好,還是蘋果也好,都是這樣的路徑。現在就給小米等品牌供貨,可能會阻斷自己的成長,為他人做嫁衣。
二:從產能角度看,也是受到華為沒有完全開放技術,所以在代工廠的選擇上,也是有限性,代工廠的產能也僅能滿足華為需求。
三:從技術成熟度和成本角度看,海思,麒麟等晶元上市沒幾年,還沒有大規模得到市場的驗證其穩定性,可靠性,安全性,這就導致成本未必比高通低,所以華為在拿自己的手機作為練兵場,只有性能、安全等技術指標全部達到同類晶元同級水平後,包括成本降低,才可能給其它企業供貨。
首先我們要知道麒麟晶元是華為自主研發的一款CPU,只用在自己的手機上,並不對外銷售,那麼有些人可能會有疑問,目前CUP市場被國外壟斷,作為國產的cup。
美國對我國實行技術封鎖,當國產手機買不到高通、聯發科等晶元時,或者萬一我國公民像薩德事件一樣集體抵制美貨時,華為再把自己的麒麟晶元拿出來賣,這個可能性還是有的。
其實如果華為麒麟晶元足夠強大,完全可以靠出售晶元給國產其它手機廠家,自己就靠晶元賺錢,但是目前的華為手機板塊應該還是主要以手機業務為主,所以必須牢牢控制自己的麒麟晶元,保持優勢,事實也證明有自主研發晶元的華為比國產其它廠商有明顯的優勢。
日前華為相關領導已經確認華為開發晶元只是為了實現自身產品的差異化,和降低自身產品的價格,暫時不會考慮向國產的小米、OPPO、vivo等國產手機廠商提供麒麟晶元。
總的來說,華為實力越來越強,將來也有可能超過其他廠商,技術成熟產能上去後,外賣麒麟也是肯定的事情,不過外賣晶元也是有好有壞,大家作為看客,拭目以待就好。
第一:麒麟晶元是華為/榮耀手機的核心競爭力
幾乎所有的安卓機都在使用高通的晶元,聯發科和三星的晶元很少見,華為的麒麟晶元在產品布局和單體差異化上做的特別棒,比如麒麟810/820/985/990,遍布低端、中端、中高端和高端晶元領域,每一個晶元都比同級的高通晶元有競爭力,如果提供晶元給其他廠商,那華為/榮耀手機將會損失一項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麒麟820/985/990都是集成5G基帶的晶元,跟高通晶元最大的差異化就是技術上的高低之分,如果驍龍865是集成5G基帶的晶元,我不認為它的性能可以超過麒麟990。
第二:麒麟晶元的成本問題。
麒麟晶元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巨額的研發成本,我認為同級的麒麟晶元成本不會低於驍龍晶元,甚至會更貴一些,假設華為開放麒麟晶元,把麒麟晶元售賣給其他廠商,如果價格沒有優勢,其他廠商也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合作夥伴(高通),這樣將會讓麒麟晶元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
比如同級別的驍龍晶元600元,麒麟晶元800元,友商選擇麒麟晶元的概率將會大大降低,除非麒麟晶元的價格跟驍龍差不多,不然麒麟晶元將會很尷尬,對自身的口碑會有影響。
第三:麒麟晶元的產能問題。
麒麟晶元的成品需要國外企業的支持,能保住如今的產能已經實屬不易,如果加大產量,容易重蹈覆轍(被卡脖子)。
華為受到的打壓太多,高處不勝寒正是如此,為了避免類似的事件發生,華為正在逐漸把核心供應鏈和代工廠轉回國內,做真正「中國製造」的手機,如今一切還不成熟,所以不能做太冒險的事。
由於華為的5G技術和晶元技術業界領先,並非泛泛之輩,受到的關注特別多,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所以很多舉動也都是無奈之舉,等到華為可以完全把控自己的產品了,公開晶元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華為之所以花費巨資研發晶元,主要是擺脫海外的壟斷,並且和對手形成差異化的競爭。自從麒麟晶元推出之後,華為使用高通、聯發科的晶元就少了很多,基本都是在低端機型使用高通的處理器,高端手機全部改用自主研發的麒麟處理器,而且隨著麒麟處理器的不斷強大,供貨的慢慢完善,估計以後華為的手機會全部使用麒麟處理器,就像蘋果公司一樣,在處理器方面不依賴別人,實現自給自足。這也是從戰略安全形度考慮。
第一 產能不足,畢竟核心技術還受制於台積電;第二 性價比不一定比高通好;第三 ,這是華為核心競爭力的一環,暫時也不想與人分享。
華為作為一個通訊技術起家的公司,目前看來在晶元的規劃設計上面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尤其是麒麟處理器,從去年開始有了質的飛躍。最新晶元960已經能夠和驍龍821分庭抗禮,某些方面如通信能力和功耗控制上甚至更優,堪稱進步神速。華為和三星一樣即生產手機同時也在製造晶元,為什麼沒有像三星一樣給別的廠家供貨呢?其中的原因其實挺復雜的。下面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首先,最大的問題就是目前麒麟處理器的成本太高,導致麒麟處理器價格居高不下, 也就是性價比比較低,其他手機廠商實在不敢選擇麒麟處理器。如果不是華為自家使用,利用華為的整體質量和品牌推廣,根本就賣不出去。華為也有過用高通處理器的想法,但還是在自家的麒麟上面堅持了下來,從麒麟920開始初見起色,到後來抓住了驍龍810發熱嚴重的空擋機會,得到了大躍進似的發展才有了今天。但目前相比高通和聯發科,華為晶元的成本依然比較高,如果外售並沒有價格競爭力。
其次就是麒麟處理器供貨不足,產量上不來,就算有廠商享用麒麟處理器,華為也很難提供充足的貨源。華為如今的晶元技術雖然給力,但是並不是自己生產,有實力的代工廠商不外乎三星和台積電兩家,找三星代工是不可能的,只能依靠台積電。可是相對於台積電另外的大客戶聯發科與蘋果而言,華為還「太年輕」,所以台積電會將大多數的產能留給高通、蘋果和聯發科,這樣也導致了華為能夠從台積電那裡得到的產能只夠自己用而已。
其實,總的來說,要不要把自己的處理器外銷給其他廠商,這件事本身就有好有壞。賣貴了別人肯定不買,賣便宜了沖擊自己的銷量。更害怕別人直接把自己的高端晶元用在低端機上,沖擊自己的手機利潤。但其實外售晶元一定是華為的夢想,只是目前的條件還遠未成熟,為了擴大自身市場,以後華為必然會逐步外售晶元,大家拭目以待就好了。
好幾個原因:1產能,華為手機銷量太多,本身就可能不夠用;2差異化,特別是在某些部門,對信息安全要求高,產品自主可控;3底層硬體邏輯不一樣,給其他手機品牌,還需要進行培訓可能存在技術泄密等。
因為華為海思晶元只是華為內部使用,並沒有對外銷售。但未來這種模式可能會改變,現在的華為海思晶元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熟,光5G手機晶元就有好多款,如:麒麟990集成5G基帶,麒麟985集成5G基帶,麒麟820集成5G基帶等中高端移動SOC。華為也對外透露未來可能會給其他友商供應晶元。
因為自研的麒麟晶元是華為手機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都知道蘋果手機體驗好,一方面是因為A系列晶元本身性能強大,還有就是蘋果能根據自家IOS系統的特點因地制宜的拿自己的晶元來適配,所以華為擁有自主研發的麒麟,能夠最大限度的根據自家手機的特點進行優化定製,比如華為最新的P20擁有很強的拍照功能,離不開華為對麒麟970的ISP圖像感測器的優化,同時華為還能把自家成熟的基帶技術融入麒麟晶元,這些都是麒麟晶元和華為手機保持對競爭對手的優勢所在。
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總是最安全的,萬一高通和聯發科不給供貨晶元或者產能不足,很多手機廠商就得乾瞪眼,而華為嚴格控制住麒麟晶元就相對安全多了,同時也降低了對其他晶元廠商的依賴。
如果換個思維,華為打算出售麒麟970給友商使用,但是價格怎麼定呢?如果定的較高,保證利潤率,但是麒麟970的整體性能還是明顯不如高通驍龍845,如果定的較低,利潤得不到保障,再說還有價格更便宜的聯發科在那裡,很難競爭的過。
如果說其他手機廠商低價買進了麒麟970,那麼很可能會有不少搭載麒麟970的國產手機賣到1000多元,這樣就會嚴重影響到華為自家手機的銷量,畢竟華為現在搭載麒麟970的手機至少也在2000元以上,因為出售晶元而讓其他廠商拉低麒麟的定位,並影響自家手機銷售的事華為肯定不會干。
華為即使想敞開了供應,能否有足夠的產能也很難說,畢竟華為目前的手機已經在國內外全面鋪開,在國內更是數一數二,如果再開始對其他手機廠商供應晶元的話,恐怕很難滿足需求,至少也是一件很操心的事情,不如把這些精力投入到研發當中。
就在近日的華為分析師大會上,華為已經明確表示麒麟晶元不對外銷售,其實主要還是為了保持自身手機的競爭力,再直白點就是為了保持利潤。當然我們不排除未來的華為有可能會出售麒麟晶元,但我想那一天麒麟晶元應該有足夠的實力躋身於最強手機晶元之列。
D. 為什麼只有華為手機缺晶元,其他國產手機不缺呢
現如今,我們都知道,承載手機「生命力」的硬體配置就是手機處理器。手機處理器的性能高低就直接影響了手機的流暢度。 然而,眾觀當前的手機市場,我們可以發現,國產手機中大部分搭載的都是國外的高通驍龍晶元,只有華為自家搭載的是自家的麒麟處理器。那麼,手機CPU真的這么難造嗎,為何現在只有華為研發出自家晶元,其他手機品牌為何不研發呢?
現如今,華為麒麟晶元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想必也會對其他手機品牌造成一定的影響。對此,小編由衷的希望,在今後手機的發展上,各大手機廠商能夠注意到這一點。畢竟單靠華為麒麟處理器並不能撐起國內手機品牌的「一片天」,在今後的手機發展上,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才是標志手機品牌影響力的標准,對此,你們怎麼看待呢?歡迎留下你們的想法。
E. 5G技術是華為的,為什麼其它國產手機品牌也有5G技術
5G標准制定者是高通,話語權也是高通的。如果5G技術是華為的為什麼華為P50手機是4G版的?
5g技術是華為的??你是不是對技術理解有點問題??
宇宙都是華為的!
如果5G是華為壟斷的,那可以說其他國產廠商為什麼也有5G技術?像外國的蘋果,三星也有5G技術,那是為什麼呢?
2019年華為以及國內其他廠商在旁邊預熱的第1波5G手機,2020年國內5G手機發展元年,華為,小米,OPPO, vivo,中興,魅族等手機廠商開始發布5G手機。
華為使用自主研發的麒麟5G處理器,麒麟990,麒麟9000 ,麒麟820等,使用集成5G基帶,手機主板內搭的射頻天線,一夜之間,集成5G處理器成為為 number one。而國內其他廠商則是使用了高通的外掛5G處理器,使用高通驍龍865,855plus,並且外掛驍龍X55基帶,手機搭載射頻天線,從而實現5G網路。反正大概都是這么個意思,集成基帶的處理器發熱機功耗低,同一時間的驍龍外掛5G處理器發熱高,功耗大。
國內其他廠商使用的是高通的5G晶元解決方案,使用的並不是華為的5G處理器,雖說也有華為的專利,但是華為也在5G你使用了高通的專利,誰也離不開誰,誰也缺少不了誰。
從現在趨勢上來看,華為P50系列不能使用5G網路,因為美國限制了華為和5G有關的業務都被針對了,而且是專項禁令,各大供應商都不能給華為提供和5G相關的元器件。
換句話說就是華為有5G技術,你也用5G專利,但是我美國不給你生產5G晶元和5G有關的元器件,你也照樣用不了5G網路。
5G手機是搭載5G處理器以及其他方案的整合,從而實現5G網路,每家廠商都有自己的5G解決方案,但都不是最好的,國內5G還是要看華為的,如今華為沒有5G晶元可用, P50系列還購買了4G版本的高通驍龍888處理器。
5G處理器也只有那幾家,華為(麒麟),高通,蘋果,三星(獵戶座),聯發科,紫光展銳,英特爾,諾基亞,博通,愛立信等等,所以說知道為什麼其他廠商也有5G了嗎。
什麼時候5G技術成華為的啦?華為自己說的還是你自己嚇猜的?請提問者先自己學習一下什麼是5G技術?5G技術有那些標准?這些標准組織是誰?然後再提問好嘛?
誰說5G技術是華為的?華為只佔一小部分實用專利,所以被人同祥可以制裁華為,而華為沒有還手之力,所以華為離開了其它公司的5G專利技術,就會玩死自己。
至於國內外其它品牌的5G技術,其本上是買的成品5G商品技術,5G晶元,若5G晶元含有其它公司的專利技術,都是由設計晶元的公司付專利費,然後將成本加入到晶元的成本中。
所以那些吹虛華為沒有收友商的專利費,是種人慈,請問?友商直接用了華為的專利技術嗎?華為有什麼資格去收人家的專利費?
5G不是華為的,是數十個企業一起研發的,而華為只是其中一個而已,其他國產手機當然也能參與研發,只要你有實力的資格。
5G技術並不是只有一項專利,整個5G技術是由大大小小的幾百上千項專利組成的,專利來源於全世界的通信廠商和手機廠商,華為或許在里邊占據了較高的話語權,但是並不代表這項技術是華為的,
5G技術和把別人的5G產品用在自家的手機上不是一個概念吧?
使用5G技術都是需要向專利擁有者付錢認可的,這樣就出現了專利擁有者之間的相互授權使用交易,5G技術核心專利華為為主,但是因聯想投票的原因一票之差而沒有成為主導者,華為5G晶元生產被邪惡極端勢力封殺。
F. 拍照手機為什麼都要搞自研晶元
近幾年,影像功能已經成了手機廠商最著重發展的領域之一,超大底、潛望式超長焦、億級像素、長焦微距……各項規格是越來越高,但手機廠商在影像道路上並未就此滿足。
對於手機攝影的未來,許多人都傾向於認為是計算攝影,而計算攝影的終點或許就是自研ISP晶元,除了蘋果、三星、谷歌之外,我們也高興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國產手機廠商在朝著自研ISP發展。
為什麼手機廠商紛紛開始自研ISP晶元?有什麼用?這里就來一起探討一下。
自研ISP成就了華為手機?
所謂ISP,即Image Signal Processor(圖像信號處理器)的縮寫,在相機系統中,光有鏡頭和圖像處理器捕捉的原始數字圖像還不夠,它們還需要輸出到ISP,經過演算法處理,最後才是我們看見的照片。
也就是說,我們按下快門後的那一系列圖片銳化、降噪、色彩優化、多幀合成等機內處理,全都是在ISP中處理完成的。顯然對於最終的成像效果,ISP發揮了關鍵一步的作用。
鑒於ISP的重要性,現在各家處理器廠商也會提供內置ISP,例如高通驍龍888處理器內置的Spectra 580 ISP,能以每秒處理27億像素的速度拍攝照片和視頻,而內置ISP還能降低開發難度和成本,那手機廠商為什麼還要自研ISP呢?
其實原因還是很容易想到的,內置ISP是封裝在處理器內部的,可供調教的條件也是固定的,不利於實現產品的差異化優勢,你能擁有的性能特性,別人也能買到。
自2015年,華為海思麒麟950便首次商用了自研ISP技術,搭載該晶元的華為Mate8的拍攝能力明顯上了一個台階,或許就是自研ISP優勢的最好證明。
到了麒麟9000搭載最新的ISP 6.0,支持四流水線並行,比高通的三重並行更高,帶來的是靜態照片和視頻處理能力的同步提升。
有人說,投入6億人民幣組建300人的頂尖專家團隊,歷時3年研發出的ISP,才有了如今華為手機拍照水平趕超蘋果三星,這話或許不假。不過,在華為晶元受限之後,其他國產廠商如今一頭扎進自研ISP,能夠復制華為的成功嗎?
小米、OPPO紛紛跟進
此前,小米的自研ISP晶元澎湃C1已經發布,小米MIX Fold則是首款使用這枚晶元的手機。按照小米的說法,澎湃C1具備了雙濾波器,能夠進行高低頻並行處理,數字信號處理效率提升100%。能夠實現更快且更精準的AF對焦性能、AWB白平衡演算法、AE曝光策略。
簡單來理解,就是小米把ISP中關於對焦、白平衡、曝光的三部分單獨拿出來自己做了提升,並放在了澎湃C1里。
雖然小米MIX Fold並未有明顯的畫質提升,但其長焦微距鏡頭所實現的自動對焦切換,這其中應該就有澎湃C1的功能。
如今有了自研IPS的晶元基礎,小米的自研拍照演算法也可以更好的應用,這應該也是小米自研ISP晶元的目標了。
去年,OPPO向歐盟知識產權局申請了OPPO M1的商標,結合目前的消息來看,OPPO M1很可能就是其首枚自研晶元的名字,而它同樣是一枚ISP晶元。
對於在「造芯領域」還是新人的小米、OPPO而言,想一下子鼓搗出旗艦處理器自然不大現實,轉而從對手機拍照功能非常重要的ISP下手,不失為明智之舉。
一般來說,無論是使用外置自研ISP還是內置ISP,都需要工程師去仔細調整各個處理參數,因此理論上手機廠商自研ISP,可以更好地根據不同手機和應用場景來做更具針對性和深入化的參數調校,獲得更好的圖像質量效果。
或許數年後,廠商自研ISP足以讓各安卓手機廠商擁有自己更系統化的色彩風格和拍攝功能,大家比拼的其實就是更深層次的優化能力了。
最具性價比的造芯之路
說到底,對於想要自研晶元的手機廠商來說,ISP是一個極好的起點:一方面,它的開發難度相比CPU、GPU等模塊來說相對更低,而重要性又很高,可以幫助實現拍照質量的差異化。因此,ISP可以說是投入和風險較小,而潛在的回報又較大,自研晶元入門的理想之選。
當然,即使是自研ISP晶元,也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涉及資金、技術、市場等各個方面。要知道,華為的ISP晶元也是經歷過多年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國產新軍OPPO、小米,更加需要堅持積累和研發,才能夠實現目標。
最後,在手機影像軍備競賽愈演愈烈的今天,自研ISP晶元或許會是今後手機廠商影像實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當圖像感測器、鏡頭都來自相同供應商時,自研的ISP實力,自然就成了各自決定最終成像效果的唯一變數,屆時誰會是真正的手機影像第一或許就能見分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