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信息 » 華米為什麼退出小米生態鏈

華米為什麼退出小米生態鏈

發布時間: 2023-07-09 23:34:31

Ⅰ 為什麼華米的手錶不叫小米手錶了

簡而言之,華米不是小米,也不隸屬於小米管轄,而是一個擁有自主發展勸的公司。
詳細點說,由於小米名氣大,但是涉及很多產品沒有研發能力,於是找到像華米這樣的企業,合作生產一款產品,以小米的品牌上市。實際上就是貼牌小米,其實技術、研發全是華米自己承擔。雙方各取所需,華米需要小米的品牌效應增加銷量,小米也需要華米這樣的生態企業來擴大自己的產品線,互利共贏!
等華米打開知名度了,也就是翅膀硬了,自然單飛,這是任何小企業發展壯大之路上的必經之路,不奇怪!
很高興為你作答,如果滿意,請隨手採納,謝謝!

Ⅱ 為何小米生態鏈企業都努力去小米化呢

過度依賴小米的弊端

小米在2014年成為國產第一、全球第三大手機企業之後,表示要投資100家企業,將小米手機取得成功的模式復制,以取得更大的成功,隨後在數年時間其投資的企業就近百家,這些企業均被成為小米生態鏈企業。藉助小米品牌的聲譽以及小米在互聯網渠道的優勢,多家小米生態鏈企業迅速發展,更有數家企業年營收迅速從零增加至超過十億元,這無疑進一步提升了小米的名聲,但是隨著小米生態鏈企業的成功,一些質疑也伴隨而來,擔憂它們過於依賴小米將難以持續發展壯大。

以小米生態鏈企業的典範--華米為例,2015年、2016年來自小米的收入占其營收的比例超過九成,而凈利潤分別為-0.38億元、0.24億元,到2017年、2018年來自小米的收入佔比降低到八成以下,其凈利潤分別提升至2.305億元、4.748億元,華米也不忌言凈利潤的增長主要是由於自有品牌Amazfit業務發展所取得。對比之下,可以看出華米雖然依賴小米貢獻了大部分收入,但是小米方面帶來的凈利潤較低,而它在2017年、2018年取得凈利潤的大幅增長主要來自於拓展自有品牌業務。已申請在科創板上市的石頭科技同樣顯示出類似的情況,2016年其營收主要依靠小米而凈利潤為虧損1123萬元,到2018年其自有品牌業務營收佔比超過五成,凈利潤也迅速提升至3.08億元。

小米對生態鏈企業並不擁有控制權,這些生態鏈企業的創始人得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企業,最終它們取得較為豐厚的利潤回報而小米自身手機業務利潤低微,柏穎科技認為或許這才是正確的道路。小米生態鏈企業通過發展自有品牌業務,堅持獲得合理的利潤方式值得小米手機思考,硬體業務不賺錢給並非長久之道,小米手機或許也應該改變自己的經營理念,否則繼續目前這種手機業務經營一遇阻滯就進行企業經營架構調整的方式未必能真正挽救小米手機。

Ⅲ 為何小米生態鏈企業都努力去小米化

小米生態鏈企業發展起來之後,努力去小米化,更多是為了企業自身的發展,能夠以自身獨立的品牌去發展,而不是「靠著大樹好乘涼」,我覺得這是小米生態鏈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走的路。比如北京石頭 科技 股份公司(石頭掃地機器人),自由品牌整體營收已經超過了五成。

早在2014年,小米當時成為國產第一、全球第三手機企業之後,開始將小米手機取得成功模式進行復制,在接下來的數年時間里,小米投在了數百家企業,這些企業就是「小米生態鏈企業」。

藉助小米品牌影響力和互聯網渠道的優勢,多家小米生態鏈企業迅速發展,比如我們熟知的華米、紫米、綠米等等,有些企業的年營收超過了十億元,進一步提升了小米的名聲,我家現在就有很多小米的智能家居產品。

從石頭 科技 、華米 科技 等這些企業的發展來看,小米生態鏈企業為其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小米的「低利潤,薄利多銷」的策略,可能並不利於企業的發展。只有不斷的靠研發提升創新能力,才能形成競爭力。單單靠「小米」的品牌形象,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很可能會遇到瓶頸,導致「舉步不前」。

小米生態鏈的企業顯然明白上述道理,所以就不難理解,小米生態鏈企業去小米化的行為,均是為了自身品牌的發展。

我們拿一款最簡單的小米生態鏈的產品,小米白酒:谷小酒。這款品牌從發布之初就和小米有了說不清的關系,比如它的創始人就是前小米高級品牌公關總監劉飛。後來,成立了谷小酒,依託於小米有品銷售,其實就是小米生態鏈中的一款產品。

確實,這款產品如果沒有小米的話,可能我們很難知道它,它應該算是小米生態鏈中的重要一環,就拿江小白,這款不知名的酒廠,一個好的營銷,一個好的名字,成了網紅白酒。

其實,小米生態鏈的很多產品,可能是不知名的企業,進入小米生態鏈,它們可能有著好的質量,但是沒有好的名聲,如今進入小米生態鏈中,反而有了名氣,成了生態鏈的一環。

那麼,有企業想擺脫小米生態鏈嗎?我覺得有。2013年底,小米開啟生態鏈計劃,它的計劃是「五年內投資100家生態鏈企業」,更為主要的是,依託了小米生態鏈的企業發展也不差,比如華米 科技 ,成為了小米生態鏈企業中第一家上市企業;截至2018年8月22日,小米已經投資了220家公司,其中100家是生態鏈企業。

實際上,有些企業想擺脫是正常的,因為它們依據小米生態鏈能夠快速發展,可是也局限於在此,比如說小米生態鏈制約著它們的發展,它們想大規模擴張難;而且,它們必須依據小米的銷售路徑銷售,這也帶來了非常不好的制約!

不過,短期內企業想擺脫的可能性不大,不過在後期小米估計也會改變合作方式。

首先,這個問題出的有點問題。小米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大的物聯網企業。很多人把小米當手機廠商看,是絕對的誤判。小米模式應該是發展越來越好。很多企業都想加入小米生態鏈,小米生態鏈目前發展到第一階段,通過手機,操作系統(MIUI),米家APP,把家用電器全部聯到手機的米家APP里。

任何客戶通過手機都可以遠程式控制制米家上的電子產品。從入戶的門鈴,門鎖,攝像頭,報警器,以及家裡面的各種電器:電視,音響,投影,空調,冰箱,洗衣機,電水壺,電磁爐,熱水器,凈水器,空氣凈化器,電加熱,加濕器,電飯煲,台燈,開關,燈泡,電動車,電動滑板車,平衡車,……吃穿住行的各種日用品應有盡有,小米商城的東西比京東更有保證,比淘寶強得更多。品牌的統一設計,整體規劃,統一的連接APP,省了很多事。

第二階段,應該是工業4.0,對生態鏈企業的改造。

第三階段是開放物聯網API介面,讓更多的非小米生態鏈企業產品融入到米家APP中。

第四階段,數據運營。(數據價值的真正變現)

第五階段……

因為小米是半個互聯網公司,而小米生態鏈不是。

互聯網公司,賣硬體完全可以不賺錢,只要能靠「良心」硬體吸引流量,再用廣告或者P2P割韭菜就行了。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很多人把小米和小米生態鏈當成一體的了。但事實上,雙方只不過是相互利用的獨立關系。

一體和相互獨立的區別在哪裡,就在於軟體願不願意反哺硬體。

事實上,你可以把小米的硬體部門想像成獨立的「生態鏈」公司。那麼他們和真正的生態鏈公司的差別就在於,小米實際上在不斷給他們輸血,但是沒有給生態鏈輸血,相反,小米還要從生態鏈身上抽血。

這這場合作中,小米是主體,生態鏈需要小米的聲譽背書,好賣出產品。所以他們的產品和售價都必須配合小米自家產品的定位。

前面說了,小米自家硬體產品可以不賺錢,可以靠整個集團反哺,生態鏈行嗎?

歡迎在點擊右上角關註:「太平洋電腦網」,不定時放送福利哦。

小米和這些企業都想去小米化,這對於他們來說非常有必要性

小米生態鏈是一系列的企業給小米生產周邊的產品,其中包括耳機、移動電源、台燈等等產品。

小米的生態鏈企業得益於小米的品牌和小米品牌,以相當低的價格大規模的出貨,佔領了市場。

這讓小米的生態圈豐富起來,同時也使得這些企業得意快速的成長。

這些企業都不是小米的,只不過是小米有投資,還加入了小米的生態圈而已。

正是這些企業加入了小米的生態圈讓這些企業成長起來了。

如果只是給小米生產產品的話,會有相當大的風險。

因為小米的產品溢價不高,只能降低產品成本,賺的錢真的不多,無法發展壯大;

如果小米的品牌出現什麼問題,那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了。

同時,小米是這些公司的投資者,如果這些公司通過去小米化,發展自己的品牌賺錢,它也會獲得分成。

所以,這些企業去小米化也是正常的事情。

去小米化不是找死嗎?很多人並不理解小米生態鏈的模式,小米的模式是獨一無二的!小米自己的子品牌就不用多說了,不可能去小米化,其他小米投資或者合作的都是相對小的公司,小米生態的理念就是創造更多的小米,所以性價比都很高,華為生態的模式就是與行業巨頭合作!小米公司對於進入小米有品的產品有嚴格的把控,雖然不一定都好用,但是絕對差不到哪裡去!

部分和小米合作的公司本身就是上市公司,小米只是與他們合作,他們的產品可以用自己的品牌和渠道進行出售,很多小米有品的品牌都有自己的線下店,小米有品只是他們多一個渠道而已,小米和小米生態的大多數公司都不是控股關系,而且雖然小米手機的口碑褒貶不一,但是小米生態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企業想要進入小米生態,誰會去小米化?

我倒覺得小米生態鏈的企業沒有都努力去小米化啊,背靠大樹好乘涼,小米就是這樣的大樹。目前就生態鏈而言,小米雖然做的有些雜,但是國內我覺得的確沒有比小米生態鏈做的更好的。華為現在也不行,遠不如小米,不知道以後怎麼樣

所以我也不知道這個結論怎麼來的,我猜測一下,是不是小米生態鏈的企業都在努力上市的原因,才有這樣的想法?

我們知道小米生態鏈的企業華米 科技 和雲米 科技 已經在納斯達克上市了,對此,雷軍也表示非常的開心,小米持有雲米 科技 的16.3%的股權,這比生意小米還是賺大發的。所以我覺得小米不會對小米生態鏈的企業上市有任何的看法,因為這些生態鏈的企業都是小米投資的企業,上市對小米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做企業最終目的除了「為人民服務」,就是賺錢,小米生態鏈的企業也是一樣。小米生態鏈我覺得是目前中國最成功的生態體系也是投資體系。小米實際上通過生態鏈可以選擇並投資很多有潛力的企業,這是雙贏。所以我一直覺得我們國家IT企業,除了騰訊系、阿里系還有小米系

對於生態鏈的企業而言,小米具有很好的品牌效應,同時小米也有自己的高端銷售平台「小米有品」,小米的粉絲又都是死忠粉。因此能加入小米生態鏈,一方面是能夠通過小米的投資緩解自己的資金壓力,另一方面對自己的銷售會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尤其是在小米有品眾籌的企業,這點的優勢對企業開創初期非常重要

所以基於這些原因,小米生態鏈的企業說要去小米化,這個是企業做大的必然過程,但是不代表能夠拋棄小米。一旦企業的銷售到了足以上創業板或者納斯達克的地步,肯定就會獨立上市,生態鏈企業有了自己的品牌價值。而此時的小米更多的是投資股東的概念,這些是小米和生態鏈企業都期待的雙贏,並不存在去小米化,孩子長大總是要放手的,但是不意味著孩子沒了娘

既然投靠了小米,就不要在成功時背叛 。

投靠就是賣身,賣身卻不願意為小米戰斗,真不知是怎麼想的。

本身中國人喜歡質優價廉的東西。

卻不知道商家活下來靠的是利潤。

都希望別人奉獻,卻不願意自己付出,將來的結局是什麼都買不到。

小米希望生態鏈企業共同付出,大東亞共榮。

但沒有研發資金的生態鏈,不能自我供養。只靠創業當時的積累去繁衍。

大浪淘沙。生態鏈中的你,就是一粒沙。

小米能從沙里淘到金子。

你可能就是被篩下的廢沙。

下午看到一篇文章,寫伊麗莎白·奧爾森在漫威宇宙已經可謂第二女主了,她的紅女巫可謂名動天下,可以說,奧小妹再也不會被人稱為「奧爾森姐妹的小妹」了——奧小妹有兩個大名鼎鼎的雙胞胎姐姐,即姐姐阿什莉·奧爾森和妹妹瑪麗-凱特·奧爾森,這對堪稱印鈔機的姐妹從小就顯露潛質,9個月大時就開始上節目,6歲成為製片人,16歲以高身價加盟索尼,18歲就成為美國雙星 娛樂 集團公司的總裁,現在這對姐妹已經是大牌時裝設計師了,身價數億美元。當然,奧小妹從小就獲得雙胞胎姐姐的提攜和照料,小時候就邀請她一起上電視,長大後她的服飾自然由雙胞胎姐姐包了,奧小妹拍完《雙面瑪莎》後,在做宣發時,她就穿著姐姐設計的服裝,所以她很早一直都是「奧爾森姐妹的小妹」。但是,伊麗莎白奧爾森並不滿意永遠藏身在姐姐的光環之下,她當然希望能夠獨立自主,並且是強大的獨立自主,據說她們的父親一直非常鼓勵姐妹花經濟獨立,所以奧小妹後來走了一條和姐姐不同的道路,她主要學習表演,而沒有去跟著姐姐走 時尚 設計道路,《雙面瑪莎》、美版《老男孩》都證明了她的演技實力,後來在就開始在大片中出鏡,《哥斯拉》、《復聯2》,直至《復聯3》她的紅女巫一角已經是重要角色,她終於確立了自己好萊塢一、二線明星的地位,假如伊麗莎白·奧爾森從小一直跟在奧爾森姐妹後面亦步亦趨,她今天會怎麼樣?當然輕松很多,吃喝零花不愁,但「奧爾森姐妹的小妹」這個稱號也將伴隨她至今,她很難再獨立起來,更難以獨立強大,或者說她未來即便也能夠強大起來,也必定會被人認為是藉助兩個姐姐的實力強大,她不可能獲得今天人們所給予的尊敬——

小米那些生態鏈企業在稍微強大一點後,一個一個都開始走「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道路了,一個一個都開始去小米化,為什麼?因為它們都猶如當年的奧小妹。誰願意一直做奧爾森姐妹的小妹,而不願意做一個「紅女巫」奧小妹呢?

去小米化是聰明的表現,當人門心中小米理念越來越強的時候,小米就站在了風口浪尖,會造成人民零容忍賭。相反,往後退一步,做小米生態的整合者,藉助小米平台大量賣貨,而又有自己單獨的品牌,說白了就是在不影響銷量的前提下把小米品牌潛在的風險分攤下去

熱點內容
淘寶上同樣的商品為什麼比京東少 發布:2025-02-05 10:38:21 瀏覽:256
為什麼抖音上帶貨的比淘寶貴 發布:2025-02-05 10:38:20 瀏覽:698
系統映像有200g為什麼找不到 發布:2025-02-05 10:21:06 瀏覽:278
外賣為什麼湯粉類銷量不好 發布:2025-02-05 10:04:00 瀏覽:375
為什麼mp3文件會變0b 發布:2025-02-05 10:02:25 瀏覽:484
鋼筆為什麼越寫顏色越淡 發布:2025-02-05 09:53:58 瀏覽:139
為什麼報社女編輯找不到老公 發布:2025-02-05 09:49:42 瀏覽:385
為什麼用小米麵炸油酥 發布:2025-02-05 09:33:53 瀏覽:904
為什麼花唄可以買東西但是轉賬不了 發布:2025-02-05 09:33:52 瀏覽:805
為什麼不推出微信會員機制 發布:2025-02-05 09:33:49 瀏覽: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