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米脂小米為什麼這么受歡迎
❶ 黃小米哪裡產的好吃
1、陝北米脂小米
米脂縣,因其盛產的小米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雖不及山珍海味貴,米脂的小米卻最養人。既入得了皇宮,又下得了民間,飢時可充飢,患疾可醫疾。
在米脂,幾乎每家每戶都保存著石碾子,在穀子脫殼前,小米經過晾曬、碾壓、翻騰,把小米中的雜質處理干凈,才碾制出新鮮小米,營養保留度是機器碾制小米的1—2倍。
經沸鍋熬煮,冷卻一會,即可凝脂三層,輕輕地嘬上一口,稠厚而又柔滑的米油帶著一股小米特有的香氣,從口中滑入胃部。
婦女產後坐月子用它來調理身子也非常棒,一月下來,產婦基本能還原閉悔差如初,青春風韻不減。而且熬出的濃脂細汁給寶寶喝,不稀不稠,不是奶水,勝轎皮似奶水。
米脂小米,稠厚如脂,回味悠長前搏,擁有3層米油的米脂小米,作為每日的早餐,一個人應該可以喝上半年。
2、山西沁州黃小米
沁州黃小米是山西沁縣的地方名產,原名"糙谷"或"爬山糙",清康熙皇帝御賜"沁州黃",以皇家貢米而久負盛名,系山西小米的代表,享有"天下米王"和"國米"之尊號。
由於土壤的原因,沁州黃小米顆粒較小,熬出來的粥特別軟爛,沒有顆粒感。特別適合當寶寶的輔食,老人吃起來也很容易消化。
沁州黃的小米是金黃色的,粥的顏色是淡黃色的,熬煮40分鍾就能熬出層層米油,喝起來十分香甜。
3、河北蔚縣桃花小米
桃花米歷史悠久,相傳自唐代武則天後,地方官每年都要將上好的桃花米奉獻皇上,故有「貢米」之稱。
蔚縣小米不僅僅熬出粥來好喝,單將其燜成小米干飯,散而不澀,聚而不粘,脹性強而香味濃,愈嚼愈甜香。熬成稀飯,米粒似珠,米湯如乳,上有一層油皮,營養豐富而又易於消化,是蔚縣群眾的日常主食。
4、東北小米
東北黑土地,那可是「插根掃帚都能發芽」的好地方,尤其是用本地水源澆灌出來的,各個顆粒飽滿又大,吃在嘴裡滿口留香,說不出的好吃!
5、山東省濟南市章丘縣的龍山米
龍山米是龍山「三珍」之一,人們稱它為「龍米」。和其他小米的區別是,龍山米在生長的過程中,葉子會在陰天的時候捲曲,看起來就像是乾旱缺水的樣子,龍山米適合主城稀飯,煮好會有一層黃亮的米油,種植歷史也是非常久遠了,春秋時期就有種植。
❷ 米脂小米是什麼小米他主要生長在什麼地方
米脂小米,是陝北黃土高原米脂縣的一種特產。它色澤金黃,顆粒渾圓,晶瑩明亮,質粘味香,儲存數年,米質 不變;燜成干飯,香甜松軟,越嚼越香,回味無窮;煮成稀飯,粘糯爽口 ,清香四溢,飯湯表面有一層明亮的米脂油。米脂小米,因其質優,譽滿 全國,為我國「四大著名小米」之一。四大著名小米為山東「龍山小米」、山 西「沁州黃小米」、山東「金鄉金穀米」、陝西「米脂小米」。曾是上繳封建王 朝的貢品。
米脂小米營養豐富。據測定,蛋白質含量達11.2%~13.4%,脂 肪含量4.5%,比普通小米高1%~3%。所含蛋白質、脂肪均高於大米、 麵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含量豐富而比例協調。如賴氨酸0.22%~5.24%,蛋氨酸0.4%,色氨酸0.25 %,亮氨酸1.87%,蘇氨酸、異亮氨酸及纈氨酸等含量在0.42%~2.88%之間。維生素的含量亦較豐富,而 粗纖維的含量又是幾種主要糧食作物中最低的。為產婦、幼兒及老人的滋補佳品。
小米不及珍饈值貴,卻居在五穀之首。世間多有飲食禁忌,唯小米與人相伴甚宜。飢時可充飢,患疾可醫疾 ,冬能暖身,夏能去暑。入宮為皇家膳食,入獄及囚徒茶飯。從不因附高而兀傲,也不因渺小而自卑。穀子渾身 是寶,米粒養人,稷飼家畜,糠喂家禽。陝北農家院里「人歡馬叫,雞鴨成群」的熱鬧景象,幾乎由穀子一物營造 而成。
小米盛產於陝北,尤以米脂為甚。已故著名作家柳青就在米脂寫過長篇小說《種谷記》。米脂小米僅用涼水 淘洗時,便可看出油脂似的汁液,再經沸鍋熬煎,盛碗里即刻凝脂一層,且不說張口品嘗,僅此一見,足可令人 垂涎三尺,浮想聯翩。據縣志記載:「以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故名。」
時人講究包含結構,一會子這好,一會子那劣,而米脂人深諳小米具有別物不可替代的好處,任憑潮起潮落 ,不為潮流所動,照例餐餐不離小米,使得後生體魄健壯,姑娘婀娜多姿。便是對即將分娩的孕婦,也犯不著東 采西購,一是街上各類營養品假冒偽劣過逾,防不勝防,一旦誤用,反倒壞事;二是捨不得放棄小米這一天然補 品。只要備有扁豆米湯喝,一月下來,產婦就能還原如初,青春風韻不減,尚增了幾分新的嫵媚。即逢母親缺煮 成汁,濃脂細汁,不稀不稠,不是奶水,勝似奶水。
有一種叫「糨糨」的乳食,是米脂人幼時誰都不曾離開過的。它由小米浸泡後磨成小米粉,然後熬成的麵糊兒 ,嬰兒吃過「糨糨」,一天變一模樣,半月後會露出笑臉,過百天開始咿呀學語,到周歲即刻能挪步走運了。
自幼受小米滋潤的米脂兒女,也自帶幾分聰穎:從文者文墨精深,習武者武藝高超,古出農民起義領袖,近 有世紀40年代中葉,為民族抗日運動輸送學子500餘人。這些人身在異鄉,免不了牽掛故土,家鄉父老常把小米 當作托情物,輾轉送去。劇作家阿英先生考試說:「李自成在北京登基之後,面對皇家膳食,依舊眷戀家鄉的小 米。」
外埠人稱之為粥的,米脂人叫作「熬米湯」,這是小米最為普通的一種吃法,烹飪簡單,熬淘方便,一年四季 ,老少皆宜。飢時當飯吃,渴時能解渴。家常便飯是它,款待客人也是它。當年有一批「下放幹部」來到米脂,飲 食起居不大習慣,依據自己固有的粗細觀念,把小米視為粗糧,不曾端碗,先下結論。當地又不產大米白面,在 理想受挫、又無可口食物入口的情況下,精神肉體兩消瘦。農人看他們情緒低落,水米不進,擔心逼出亂子,上 門送米湯不說,還得規勸半天。這一勸幾乎改變了他們的命運,起初只是勉強嘗嘗,後來竟然越吃越香,不需再 送,有時自學找上門要「米湯」喝了。
干飯為小米的另一種吃法,尤宜於上山勞作的男人。一碗下肚,整日不飢,忙碌一天,絲毫不覺疲憊。農家 婦人教會「下放幹部」蒸干飯,又幫他們蒸饃、炸米糕、滾米茶、撈米飯,直到熟練為止。至於那些釀米酒、蒸米 黃兒,不是配料考究,便是製作精細,曉得他們一時三刻也不到家,通常請到自己家裡管待。這些「下放幹部」, 無一日能離開小米,幾年下來,不但毫無衰老痕跡,反倒個個面如塗脂般好年。家眷前來探望時,幾乎不能相信 。驚奇之餘,私下一打聽,才知道全是小米的功勞。索性不回都市,就地安下家來,開始生兒育女了。現在米脂 各行各業外籍人士比比皆是,多半是當年戀著小米不肯離開的「下放幹部」。時光荏苒,他們早已變成地道的米脂 人了。他們受小米養育,受純朴民風熏陶,自帶異域文化精華,與土著人一道同創業績,為米脂歷史人文景觀增 添了新的光環。
從城北郭興庄麻土坪出土的「碳化米粒」算起,米脂種植穀子至少有四五千年的歷史。農人以谷為本,輩輩耕 種,代代改良,據80年代初期調查顯示,縣內所種穀子品種在80種開外。東鄉水土相宜,西區鋤務精細,無論品 種如何繁雜,總離不開軟硬兩種類別。硬有硬的作法,軟有軟的好處。硬米適宜「熬米湯」、「蒸干飯」、「撈撈飯」 ,顆粒不及稻米大,味甜且香,耐飽『軟米通常用來「炸油糕」、「蒸棗糕」、「包粽子」、「燜燜飯」,軟嫩爽口。
洋縣人自稱黑米為古時貢品,眼下又有黑米酒行世,把廣告做得沸沸揚揚。傳說米脂小米在宋、金現代也被 古至今不事張揚,將聖跡丟得不知去向。此傳說到底可靠與否,史無記載,不足掛齒。但毛澤東於1947年帶領「 亞洲部」浩浩盪盪開進城南楊家溝,一住就是四個月,寫出許多著名文章,開過不少重要會議,「打土豪、分田地」 ,「領導人民鬧翻身」。米脂百姓感激他,把小米一擔一擔挑著送去。毛澤東既受感動,也受啟發,發出了「小米加 步槍」的動員令。人民軍隊深受鼓舞,如虎添翼,到末了居然把「飛機加大炮」給趕走了。
80年代,陝西農科院在米脂設立「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研究所」,匯集眾多農業專家學者,以科學整治河山,積 極推廣世界農業先進技術。小米非但未遭淘汰,反受到科學的洗禮,結合本地土壤,培植出更新的品種,為米脂 小米再增榮耀。以現代的品味,激勵米脂 人民開創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