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信息 » 小米港股為什麼下跌

小米港股為什麼下跌

發布時間: 2023-05-31 23:49:18

Ⅰ 小米在港股暫停交易,背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2020年12月2日,小米集團發布公告稱,將會在香港暫停交易,小米屌絲事件就已經引發了廣大關注,現在在香港暫停交易,也是引發了許多人的熱議,人們都很好奇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也有人指出,這次事件是跟小米所發要增發股權的事情相關,小米將增發十億股權,這的確是一個很大的數量。小米辛辛苦苦走過了十年,成為互聯網中的佼佼者,希望小米在某些方面能夠越做越好,不要傷了老粉絲的心。

Ⅱ 標普道瓊斯指數將剔除「小米」等公司,此舉對小米公司股票有影響嗎

這是對小米公司的股票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股票一開盤小米的股價就遭到了嚴重的影響,小米集團港股開盤就跌了1.38%。

但是從長遠利益來講,也能夠從另一個角度逼迫小米公司就此加大科技研發的力度,能夠在一個月的時間內自己公司的晶元來能夠讓自己的手機換上自己的晶元,從此以後就可以投向自主研發的道路,不但需要看這些發達國家的臉色,就不需要再過度擔心晶元問題,導致手機生產能力跟不上去了,所以說對於我們國家的高科技企業來說,我們要提前做好相應的准備,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企業發展的核心位置上來,只有把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提高以後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硬實力,才能使自己的股價變得更加堅挺。

Ⅲ 小米香港股價

今天早上,小米正式在香港上市,股票代碼:01810,發行價17港元,凈籌資239.75億港元,收到約10.35億股認購申請,超額認購約9.5倍。


小米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在香港交易所致辭,表示,八年前用互聯網做手機這樣瘋狂的想法,幾乎沒人敢相信。小米的第一個產品MIUI第一版只有100名用戶,從這100名用戶到現在月活躍用戶1.9億人,只有在米粉的支持下,才鑄造了今天的小米。在致辭期間,雷軍一度情緒激動、哽咽。


不過,從香港交易所顯示的數據來看,小米開盤價為16.6港元,較17港元的發行價下跌了2.35%,慘遭破發。按照開盤價計算,小米集團市值達473.26億美元,成功超過網易。對此,雷軍表示因為最近大勢不好,短期股價不是最重要的,長期價格是最重要的,要調整形態,把公司做好。


小米上市後,雷軍持股量占已發行股本約29.40%,持有投票權約54.74%。現在,雷軍的實時財富達到139.14億美元。另外,有業內人士表示,小米上市10個交易日後將被納入恆生綜合指數,創下港股最快記錄。

Ⅳ 小米市值出現大幅縮水怎麼回事 雷軍的承諾是否能夠兌現

作為香港市場中第一家同股不同權的上市公司——小米,它的上市引起了各界媒體和相關投資者的關注。2018年7月9日,小米風風光光的在香港交易所的主板上市了。但是,如今三個月過去了,小米在資本市場中的表現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們一塊看一下。

自從7月份上市到如今,小米相對於最高價的市值已經出現了2000億港元的縮水。許多的投資者感嘆:真是跌慘了。在7月9日小米上市的時候,發行價為17港元,上市之後股價一度沖到了22.2港元。就在投資者對小米充滿了希望的時候,小米的股價就像一個泄了氣的氣球一樣。一路的下滑,直到昨天的收盤價為12.66港元,市值為2858億港元。

不知道看到這里,作為小米董事長的雷軍會作何感想。當初曾經誇下海口說:「上市首日買入小米的投資者能夠賺一倍。」在此時來看,雷軍又要食言了。

股票的價格是市場給出的,股價的跌跌不休。也引起了許多券商和機構的關注。最近作為美國知名投資銀行的摩根大通就下調了對小米的估值,將小米的目標價格下調至18港元,並將第三季度的盈利調低了6%。

在港股市場的表現固然不佳,但是,小米必然少不了自己的營銷。在10月9日,作為小米董事長的雷軍就在微博上炫耀稱,小米8旗艦版的出貨量已經超過了600萬台。但是,針對這一消息,摩根大通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小米的出貨量並不會出現太大的提升。因為目前的中國市場正處於4G到5G過渡的階段,對手機的需求量不會出現明顯的上升。

其次,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小米為了出貨量,把自己的利潤降到了最低。因此,這樣很難幫助小米實現較高的利潤。在互聯網的服務方面,小米網路游戲的轉化能力又較差,同樣也難以幫助小米實現業績的增長。

如今,小米的產品可以說讓消費者看得眼花繚亂。手機、電視、無人機、平衡車、台燈、插排等,凡是與人們生活有關的,小米幾乎都會有所涉及。甚至目前的小米已經跨界到服裝貿易和食品類的領域,讓許多的人感到匪夷所思。我們到底把小米看做手機製造商呢?還是一家電商平台呢?作為外人的我們已經越來越看不懂小米了。

當然,我們不需要看懂小米。因為這都是小米每一步的戰略。我們也希望小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夠看清對方,看清自己。明確自己的目標,把自己的產品做好。讓自己的業績能夠得到更快的增長。到那時,小米的股價翻倍也將會成為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Ⅳ 為什麼小米虧損這么多

為什麼財報看起來虧損?
小米的盈利增長也頗具戲劇性,2015 年是小米業務發展較好的一年,但當年小米並未實現盈利,而是虧損約 3.03 億元。
到了被稱作小米「問題之年」的2016年,反而實現了凈利潤 18.9 億元。到了 2017 年,小米的凈利潤達到 53.6 億元,綜合利潤率 4.7%,毛利率為 13.2%。
從 2013 年的 1.31% 到 2017 年的 13.2%,小米的毛利率幾乎翻了 13 倍。但為什麼還會出現巨額虧損呢?小米財報看起來虧損主要原因是——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虧損。
1、優先股導致虧損的原因:
由於小米在香港上市,採用的國際財務報告准則(IFRS),不同於美國會計准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是將普通股價值與轉換價之間的差額計為虧損。
小米的優先股以公允價值計入負債,且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當小米估值提高,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越大,會計上的負債越來越大,資不抵債,自然導致累計虧損1290億。不過這種「虧損額」越大,說明公司被大家認可的價值越高。
2、虧損額並不影響上市經營: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小米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分別為88億元、25億元及541億元。
在IPO成功後,優先股轉換為普通股,優先股的賬面價值轉換為股本金和股本溢價,賬面虧損額「消失」,所以這個並不影響企業上市經營。
2015年,小米找投資人借了1個億,資產負債表上體現的是 1個億的現金資產,和價值1個億的優先股負債。
2017年時,1個億的現金資產還是1個億,但由於小米估值提升,1個億的優先股負債就變成3個億了。此時就多產生了2億負債,體現到損益表上就是2億虧損。
但是,如果2018年投資人把優先股轉成普通股,3個億的負債,就都變成3個億的所有者權益,變成凈資產了,此時就會盈利。
所以,如果不計算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話,其實小米是盈利53.6億,看起來的虧損只是一次性並表造成的,可參考港股上市的美圖。

Ⅵ 小米市值一夜蒸發4000億,有哪些原因

就在昨日,1月27日消息,小米集團港股盤大跌超5%報16.5港元/股,總市值4100港元,刷新了一年來最低紀錄,同時再次跌破發行價。

全球資本市場的」一夜驚魂「,讓很多人徹夜難眠,大多數都未能避免大反彈,多家機構認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俄羅斯、烏克蘭的局勢,俄方表示,烏克蘭軍隊在頓巴斯地區大規模集結,准備發動襲擊,受此影響,美東時間周一當天的黃金和原油價格明顯波動,A股市場中的黃金板塊成了當天少數翻紅的板塊,而在全球資本流動加快的背景下,A股和美股存在著一定的共同弱化的風險。

華夏基金認為,從全球范圍看,投資者開始遵循避險原則,地區危機正在影響農產品、工業金屬、股票等資產價格,對A股市場風險造成負面沖擊。

有專家認為,春節還有幾天要到了,情緒因素還會影響市場表現,但未來隨著各種政策、指標等穩定下來,市場也有望修復,會迎來一段時間的穩增長,各位投資者怎麼看?

Ⅶ 小米之痛 沒有風口只有現實

編者按

馬雲說,風口來時,如果豬都能飛起來,那麼當風口過了,摔死的一定是豬。

這句話很應和雷軍當初的豪言,也很適合現在的小米,靠風口來維系企業運轉一定不是長久之計。

當發家「王牌」之性價比模式成為小米的痼疾,多元化、層級化、雙品牌、AIOT…飲下何種良葯才能不作痛?

系列報道(一 )

5G風口 小米能祭出新「王牌」么?

2018年的手機行業在凜冽寒風中瑟瑟發抖,中小手機廠商或倒閉或於夾縫中艱難求存,市場趨於飽和之下、智能手機更新換代頻率的降低讓2019年手機市場充滿挑戰,調研機構TrendForce的報告顯示,今年預計智能手機產量14.1億台,比2018年下降3.3%,如果情況繼續惡化則下降比例將擴大至5%。

如此嚴峻形勢下,不少研究機構或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行業的下降趨勢或延續至今年5G的到來。眾手機企業也將5G作為「救命稻草」紛紛展開布局,而「熱搜」體制的小米自然也不例外,在展示了折疊屏工程機的同時,小米也正式啟動「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並將其作為小米未來五年的核心戰略。

「凋零」的手機市場需要「生機」

無論是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還是全球智能手機市場,2018年的日子都不太好過。

中國信通院發布的《2018年12月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 》顯示,2018年全年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 4.14億部,同比下降 15.6%;其中,智能手機出貨量 3.90 億部,同比下降 15.5% 。

IDC的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數據顯示,2018年整體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共計為14.049億台,年同比下滑4.1%。Strategy Analytics的數據也顯示,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14.297億台,同比下滑5%,智能手機行業首次出現全年下滑。對此,IDC分析,2018年智能手機市場並沒有看到很多積極的活動跡象,這其中有幾個因素,包括手機延長更換周期、增加滲透率。許多大市場,政治和經濟出現的不確定性,以及不斷上升的產品價格導致消費者的挫敗感增加。

「受宏觀經濟環境與手機同質化兩大因素影響,現階段智能手機行業形勢不容樂觀。」手機行業分析人士楊博丞告訴中國家電網,「 手機同質化太過嚴重,無論是小米華為還是OPPO vivo,雖然說一直都在發新機,但他們的產品區別並沒有特別明顯。

在市場疲軟的大環境下,技術進步變得越來越不明顯,廠商們從營銷角度出發挖空心思激發購買沖動,但產品創新力卻不足以支撐用戶購買力,用戶需求只能如涓涓細流,不斷收窄。過去一年,產能3600萬部/年的天津三星被曝關廠停工、活在倒閉破產傳聞中的錘子 科技 已出售部分專利、昔日國產手機巨頭金立遭遇破產、越走越偏的魅族手機銷量慘淡、同樣不堪銷量重壓的美圖「嫁」給了小米、小米進入資本市場後大起大落、蘋果在高售價風波中訂單大幅削減、樂視風波後未能再煥生機的酷派面臨著「退市」風險、淪落至邊緣地帶的聯想僅剩下0.4%國內市場份額、而被聯想收購後的摩托羅拉甚至已經從消費者的選購列表中消失,中國手機市場「百花齊放」的黃金時代在大浪淘沙中一去不返。

智能手機尋著家電行業的發展軌跡,開始進入寡頭時代。國內某手機廠商負責人表示,整個手機行業處於跌宕起伏的階段,在市場相對飽和時期份額會向少數廠商集中。對於破局之策他提到了5G,「5G技術的到來,可能會有所改變。有些廠商現在看起來很好,可能很快掉隊,有的公司因為有創新技術,可能很快發展起來。」

「由於國內智能手機市場飽和,換機周期延長,智能手機的發展經歷了數次『換機潮』。」有業內人士從換代需求的角度進行分析,每一次的「換機潮」都伴隨著一項解決消費者使用痛點的技術應用。「在5G手機商用前,手機銷量下滑趨勢仍將延續。」

可以預見,接下來的5G時代必然成為全球智能手機的競爭焦點,無論行業或企業,都希望5G作為一個新的風口,給智能手機市場帶來活力。這對小米來說自然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說,小米對5G技術的期待值不低於任何一家手機企業,畢竟這家才上市半年多的公司,市值已經累計蒸發千億多,正急切盼望在資本市場找回「自信」。

「低迷」的小米需要新「王牌」

性價比與飢餓營銷是小米自創立以來一直所獨有的「優勢」,多少手機品牌曾試圖模仿,卻從未超越。這一優勢讓小米在手機市場中占據了一定的份額,也助力小米成功港股上市。但上市後的小米,交出的答卷卻並不理想,股價一跌再跌,市值不斷蒸發,處境堪憂。

以最初17港元/股的發行定價來看,小米最初市值543億美元。7月9日小米上市首日,開盤價16.6港元,較發行價下跌2.35%,市值約520億美元。雖然上市之初,德意志資本、麥格理、光大證券、西南證券等券商機構均在研報中曾給予小米「增持」、「買入」評級,目標價在19.6 -30.3港元/股之間,但資本市場卻並不這么認為。

在上市次日有過開盤17港元/股、收盤19港元/股的「乍暖還寒」後,低走的主旋律幾乎從未動搖,去年10月30日跌至11.4港元/股。到了年初1月8日,小米股價自開盤後幾乎一路下跌,盤中一度下跌7.83%,截至收盤報11.1港元,全天大跌7.5%,較發行價跌去34.7%,成交10.34億港元,市值跌至338億美元左右。

1月9日,小米30億股解禁,開盤股價為10.64港元/股,再次大跌逾5%,市值也縮水至330億美元左右。自解禁以來,小米的股價更是不斷下探,1月16日報收9.7港元/股,較前一日下跌2.61%。至此,小米的股價較半年內的最高點跌幅已超55%,市值累計蒸發超過1500億港元。

經歷過1月16日的最低谷,自1月17日開始,小米分別於1月18日、1月21日、1月22日三次回購股票,耗資總計近2億港元,回購近2000萬股,試圖穩定股價。但在業內人士來看,這也只是短時間對股價構成支撐,在全球智能手機進入負增長時代,股價「風雨飄搖」中的小米未來業績仍然呈下行趨勢。

性價比是一把雙刃劍,於小米而言,也正應了那句「成也蕭何敗蕭何」。

伴隨消費升級步伐加快,中高端手機市場崛起,並在蕭條的大環境中行情走俏,除蘋果、三星之外,華為、oppo等旗艦機型沖擊中高端市場格局,並留下了自己不可撼動的地位足跡。當然,這些跟小米是無甚關系的,雖然出貨量也在世界前五之列,但小米的銷量更多來自於印度、越南等符合其性價比定位的中低端海外市場。小米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小米手機海外市場出貨量增長了60%,收入220億元,占據小米總收入近4成多。

沒有高端「代表作」是小米的痼疾,所以它開始「蓄謀」高端路線以期擠入「上流」市場。《2018年小米中期報告》顯示,2018年度小米在國內的戰略重點是進軍高端智能手機市場。第二季度,小米在中國大陸地區智能手機的平均售價同比增長超過25%;第四季度,小米推出了高端市場試水作MIX系列的第三款產品MIX 3,但很顯然收效甚微。

小米一直在走比較保守的中規中矩路線 」,楊博丞說,即使目前售價最高的MIX 3,其實也就是一個全面屏+滑蓋,「發布後外界有很多聲音說它是一種倒退,並沒有做成那種不是滑蓋的全面屏。」

數據顯示,2018年9月底,小米的庫存相比6月底增加了22%,相比2017年12月更是大增62%。另有IDC報告顯示,小米2018年第四季度國內出貨量1030萬台,同比2017年第四季度大降34.9%,對比同期華為23.3%的增量,小米競爭壓力空前。Strategy Analytics總監隋倩分析認為,由於庫存積壓,以及面臨來自華為和Realme等中國和印度等主要地區的激烈的價格競爭,小米的增長在去年最後幾個月大幅下降。他直言「小米在2019年面臨更加艱難的局面,如果增長繼續下滑,可能難以維持利潤。」

雷軍顯然已經意識到了小米模式下的諸多問題,春節前夕,小米對外宣布將紅米品牌正式獨立,定位「極致性價比,主攻電商市場」,而小米旗艦機則專注於智能手機高端市場。2月20日,小米9發布,雷軍稱「這可能是小米手機最後一次定價在3000以內。」誠然,他似乎也認為2999元的價格並不符合人們對高端市場的高溢價印象。

在將「性價比」託付給紅米的同時,小米也對曾經引以為傲的扁平化管理作出了告別,在近日正式推行一項針對內部員工的層級改革,將公司員工的管理層級細化為專員、經理、總監、副總裁及以上,並配上與華為類似的13至23個等級評定。專員級別為13級左右,經理為16級到17級左右,總監為19級到20級左右,副總裁為22級。對此改革措施,外界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從長遠來看,小米將紅米獨立,進一步細分了低端與中高度市場,管理模式從扁平化到層級化的轉變,有利於小米在國內手機市場的長足可持續發展;但也有人擔心小米在建立職級體系後會喪失其扁平化管理的優勢。

「紅米Redmi」品牌獨立發布會上,雷軍曾說:「創辦小米前我是華為鐵桿粉,任正非很多講話我都會背了,我也多次跟大家講國產品牌要團結,槍口抬高一尺。」可見無論外界看法如何,作為「華為鐵桿粉」的雷軍正驅使小米加緊向華為學習卻是既定事實。除了學習華為消費者業務的多品牌、多產品線、多渠道管理經驗之外,更在學習華為成熟的管理經驗。這對於成立8年員工數已達2萬的小米來說,也實為一個新的征程。

「手機+AIoT」能成為下一個籌碼么?

雷軍說,當前全球手機市場正在經歷階段性的低潮,會延續到5G真正大規模商用的來臨,而小米已經做好了打持久戰的准備。「我們也會在質量、創新、交付等方面繼續勤練內功、夯實基礎,為5G的春天做好扎實的准備。」

在內部管理改革之外,欲搭乘5G順風車的小米,在5G春天來臨之前主動出擊了。

1月11日,小米年會,雷軍正式宣布並啟動了自2019年起的小米未來五年核心戰略,也即 「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未來5年,小米將在AIoT領域持續投入超過100億元。」這一戰略在1月17日的回購股份公告中也有體現,小米公告稱,在互聯網商業模式及「手機+AIoT」雙引擎策略的推動下,公司以股份回購表達對當下及長期業務前景充滿信心。

「手機+AIoT」雙引擎,其中手機是一道過不去的檻兒,按雷軍的說法,「手機業務始終占穩全球第一陣營就是勝利」,但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 小米目前的全球第一陣營,更多是靠低端紅米手機在海外市場的銷量撐腰,定位中高端的小米手機功勞幾無。 也許有人會以2月26日「小米9首銷日53秒售罄」的記錄來進行反駁,誠然,這確實反映出小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消費者的追捧,但從外界反饋來看,誰又能說這不是其一貫的高性價比+飢餓營銷策略?說回海外市場低價策略的全球第一陣營話題,小米這種低價模式固然會在短時間內帶來出貨量的激增,但與蘋果、三星、華為等高端定位的品牌相比,小米的利潤率則明顯不足,從長遠角度來看,如果小米的雙品牌戰略與管理模式改革進展順利且行之有效還好說,如若不然,目前這樣的增量市場又能維持多久?

從AIoT布局來看,AIoT指AI+IoT,即人工智慧技術與物聯網在實際應用中的落地融合,這是5G時代被業界最為認可的兩大應用場景,隨著該新概念被不斷超熱,從BAT到AI行業的獨角獸,都不約而同地官宣了AIoT戰略。不過小米的AIoT似乎有所不同,雷軍表示,對於小米而言,AIoT就是「All in IoT」。

客觀來講,小米在IoT是有一定優勢的。2013年,小米以手機為中心孵化出生態鏈,經過多年發展小米在IoT布局上已經有領先一步的趨勢,截至2018年11月,小米IoT平台已連接1.32億台智能設備(不含手機和筆記本電腦),支持超2000款設備,號稱「全球最大的消費物聯網平台」。年初,小米戰略入股TCL,為即將布局大家電業務在供應鏈、代工產能等方面已經開始提前布局。

不過有意思的是,雷布斯說著「All in IoT」,小米對外放出的口號卻是AI+IoT,那小米在AI的布局優勢是什麼呢?小愛同學?楊博丞認為,小愛同學更多是通過語音交互去實現IOT的鏈接,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現階段的小愛同學還在獲取大量的數據,通過大數據去分析判斷一個人的行為習慣,進而提升用戶體驗。

如果「手機+AIoT」是小米為5G時代所籌備的核心戰略性「王牌」,那麼無論是作為一家雷軍定位的「互聯網公司」,還是作為一家資本市場評定的「硬體公司」,有生態缺核心技術的小米,距離祭出這張牌,似乎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Ⅷ 小米股票發行價

小米股票發行價為:港股: 17港元 ,位於17至22港元招股區間低端。 小米集團(1810HK)於2018年7月9日在港交所上市,發行價為17港元,期間最高曾達到22.2港元。
而且,小米自打上市以來股價就一直屬於下跌狀態,甚至剛發行就直接破發,但是時隔了兩年後的現在,小米的股價處於抑制在上漲的狀態,7月9號在向更正式掛牌上市,成為了一家上市公司,在開盤之初就慘遭破發,相比發行價直接下跌了2.35%達到了16.6港元,且在兩年間頻繁下跌,而最近小米又重回發行價,小米的股價也迎來了回暖。小米在疫情發生後的3月19日觸達9.2港元底部,自6月30日收盤12.84港元以來,小米連續8個交易日累計漲幅超30%。
另外,跌破發行價最大的因素是手機市場小米的表現並不好,占據大部分營收的手機硬體業務拖累了股價。當時小米9等新機的市場表現很一般,小米MIX AlphaPPT發布一年後也沒了消息,米家都撤下了展示櫃。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國內智能機市場整體低迷,但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的統計指出,雖然第一季度全球手機市場受到疫情影響整體下滑,但小米逆勢增長,且出貨量在全球五大廠商中同比增速最快。
拓展資料:此前,中信證券上調了小米目標價至36港元,這是小米上市以來,獲得的全市場最高目標價。以小米目前的增長趨勢來看,躋身萬億市值俱樂部不是問題。小米股價漲3.92%報價34.5港元,目前總市值為8674.71億港元。至此,小米股價較發行價17港元已翻倍,實現了上市承諾。小米更新的招股書顯示,其向全球發售21.8億股(其中包括14.34億股新B類股份和7.45億股銷售股份),發售結構為95%國際發售(20.7億股),5%香港公開發售(1.09億股),發行價格區間為17港元-22港元。

熱點內容
狗被關著晚上一直叫為什麼 發布:2025-04-16 17:03:41 瀏覽:805
為什麼有的東西叫包團 發布:2025-04-16 16:40:01 瀏覽:407
幻塔為什麼顯示軟體包出現問題 發布:2025-04-16 16:29:38 瀏覽:768
為什麼有的淘寶店評論不讓發圖 發布:2025-04-16 16:23:52 瀏覽:25
為什麼躺的時間長後背疼 發布:2025-04-16 16:14:14 瀏覽:923
為什麼國產電視劇都不是蘋果手機 發布:2025-04-16 16:13:31 瀏覽:312
為什麼小孩眼睛很白 發布:2025-04-16 16:13:31 瀏覽:155
為什麼皮鞋穿著走路時間長了 發布:2025-04-16 16:13:22 瀏覽:904
用電腦釘釘上課為什麼沒有聲音 發布:2025-04-16 16:11:05 瀏覽:814
為什麼有人說我眼睛看起來很壞 發布:2025-04-16 16:00:20 瀏覽: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