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為什麼愛吃小米飯
Ⅰ 紅軍在延安都吃什麼
紅軍到達延安後,完全不用吃樹皮草根了,吃的以小米為主,五穀雜糧都有,甚至還有麥粉。自力更生,能實現自給自足了。
Ⅱ 每天吃小米飯好么
既然長期小米,那還不如每次各種穀物加一點,小米在各種雜糧中價格算貴的,既然吃的起小米,還不如各種米(薏米,黑米,普通米,玉米,綠豆,高粱,小麥仁,蕎麥仁等等一起煮算了),我長那麼吃,各種營養均衡嗎,就是貴了點,不過你該吃的起,小米可比這種吃法貴啊
Ⅲ 關於延安
延安市位於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介於北緯35°21′~37°31′,東經107°41′~110°31′之間。北接榆林市,南連咸陽、銅川、渭南市,東隔黃河與山西省臨汾、呂梁地區相望,西依子午嶺與甘肅省慶。陽地區為鄰全市總面積37037平方公里,共轄1區12縣、196個鄉鎮、3426個行政村,總人口193.88萬,其中農業人口154.1萬,人口密度52/平方公里。屬內陸乾旱半乾旱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年均無霜期170天,年均氣溫7.7℃—10.6℃,年均日照數2300—2700小時,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
歷史沿革
延安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軒轅黃帝的陵寢就安卧在延安境內的橋山之巔,被炎黃 子孫尊稱為「人文初祖」。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延安以其「邊陲之郡」、「五路襟喉」的特殊戰略地位,吳起、蒙恬、范仲淹、沈括等許多中國古代名將在此大展文韜武略,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悲壯史劇。
二十世紀上半葉,延安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民族英雄劉志丹、謝子長創立的陝北革命根據地,成為中央紅軍長途征戰的落腳點。從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總後方,十三年間,這里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特別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親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珍貴財富,已經成為全國人民團結一致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精神支柱。1982年延安市被國務院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11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延安地區,設立地級延安市。
人文自然資源
延安自然、人文資源豐富,具有很大的經濟發展潛力。全市土地總面積5556萬畝,人均29畝,且土層深厚、適生作物眾多、發展林果業和畜牧業的前景十分廣闊。在廣袤黃土的深處,蘊藏了十分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探明石油儲量4.3億噸,煤炭儲量71億噸,天然氣33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萬噸,為延安工業經濟的騰飛提供了十分優越的條件。
歷史的潮汐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延安豐厚的人文旅遊資源,掩映在蒼松翠柏中的軒轅黃帝陵,是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民族聖地,雄奇壯美的壺口瀑布,象徵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永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北宋時期開鑿的清涼山萬佛洞和鍾山石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特別是歷時千年開鑿的鍾山石窟,專家們稱它完全可以和敦煌相媲美。
舉世聞名的棗園、楊家嶺、王家坪等一大批革命舊址,吸引了國內外的遊客。這一孔孔土窯洞、石窯洞和低矮瓦房,曾是指揮千軍馬的司令部。
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孕育了韻味淳厚的黃土風情文化。粗獷豪放的延安腰鼓,高亢激越的陝北民歌,古樸精美的民間剪紙,熱烈歡快的陝北大秧歌,無不寄託著延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Ⅳ <<延安,我把你追尋>>一文為什麼有這嗎大的吸引力
延安古稱延州,歷來是陝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城區處於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匯之處的位置,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塞上咽喉」、「軍事重鎮」之稱,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延安之名,始出於隋。1937年,中共中央進駐,同年設延安市,為陝甘寧邊區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稱縣,1972年,再設市至今,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市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天然次生林163萬畝,木材蓄積量308萬立方米;以甘草、五加皮、寄生、牛蒡子、柴胡為主的中葯材近200種;有豹、狼、石雞、杜鵑等獸類、鳥類100餘種;而且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適生作物品種多,具有發展種植業、畜牧業、林果業的良好條件。除小麥、玉米、穀子、蕎麥、黃豆、綠豆、紅豆等糧食作物外,還盛產烤煙、蔬菜、花生、瓜類、薯類等經濟作物。
地處黃河中游的延安,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相傳人類始祖黃帝曾居住在這一帶,「三黃一聖」(黃帝陵廟、黃河壺口瀑布、黃土風情文化、革命聖地)享譽中外,為擴大對外開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全市有歷史文物保護景點848處,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個,石窟寺14處,有建於唐代的寶塔山等12處古建築,有革命舊址6處。目前可供游覽的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7處,年接待中外遊客70萬人次。近年來,大力開發旅遊業,恢復了摘星樓、烽火台、摩崖石刻等50多處景點,「天然公園」萬花山新增200畝牡丹,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萬花山「四山」森林覆蓋率達55.4%,被國家林業部批准建設國家級森林公園。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延安曾經是黨中央的所在地,物質生活十分艱苦,住的是土窯洞,吃的是小米飯,穿的是粗布衣,點的是小油燈。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間,日軍大舉「掃盪」,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自然災害的侵襲,使解放區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局面。但是,全國人民把希望寄託在延安,各地進步青年紛紛奔向延安。當時延安的生活很艱苦,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呢?因為延安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
Ⅳ 延安最著名的小吃是什麼
小吃:
碗坨
個坨
洋芋擦擦
剁蕎面
攪團
粉湯
擀麵皮
糕
煎餅
涼粉
Ⅵ 革命老前輩們在延安吃的是什麼
在延安的時候,國共合作,鬼子也沒有進攻陝西,還是比較安逸的,發送了大生產運動,南泥灣就是那個時候開發的。
吃的以小米為主,五穀雜糧都有,甚至還有麥粉。自力更生,能實現自給自足了。
Ⅶ 電影周恩來回延安中他們做的小米飯的小米是有功的什麼給我們啊
小米是有功的,小米滋養了我們。
影片中,周恩來總理捧起金黃的小米飯,想起當年初進延安時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頓小米飯,「延安的小米養育了中國革命」;登上寶塔山遠望清涼山,想起為掩護自己而犧牲的陳友才和小曹,託付延安幹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飽,與延安幹部舉杯為誓,要讓糧食產量翻一番,讓延安百姓過上好日子。
見到朝氣蓬勃的知青們,鼓勵大家紮根延安、建設好延安……飽滿的情感始終貫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動著劇情發展,影片淚點接二連三,深情畫面接踵不斷,以情感人成為本片最大的亮點,陝西本土實力演員演技爆發,與劉勁飆戲拋出顆顆「催淚彈」。
(7)延安為什麼愛吃小米飯擴展閱讀
電影《周恩來回延安》以周恩來總理的獨有視角為主線,用小角度展現了中國革命在延安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採用歷史閃回、時空交叉的表現手法,透過周恩來總理在延安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讓觀眾深刻領悟到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1973年6月,周恩來總理帶病陪同外賓到革命聖地延安參觀訪問。臨行前,毛澤東、朱德等同志紛紛請周恩來總理轉達對延安人民的問候。
飛機穿越雲層,周恩來總理透過舷窗望著陝北大地,1935年10月紅軍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等畫面浮現在眼前。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第一次回延安。走下飛機,時隔二十六年之後重回這片熱土,周恩來總理受到了延安各界群眾的熱烈歡迎。
Ⅷ 《回延安》表達了詩人怎麼樣的情感
《回延安》是一首表現特定時代情緒的抒情名篇。賀敬之是吃延安的小米飯長大的,對延安有著特殊的感情。詩篇由難忘的會見場景生發開去,將歷史和現實聯系起來,歌頌延安人和延安精神。詩作採用陝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寫成,令人耳目一新。
Ⅸ 詩人為何多次稱延安為母親
詩歌《回延安》中,作者賀敬之,多次把延安稱為母親因為,作者15歲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6歲到延安,可以說是吃延安的小米飯,喝延河水長大的,對延安有著特殊的感情。因此在作者心目中,延安就是養育自己的「母親」。
Ⅹ 「為什麼是「回」延安
《回延安》是一首採用民歌體形式寫成的激情澎湃的詩篇、詩人以赤子之心歌頌了養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