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人入股小米
1. 小米科技為什麼要入股美的集團
你好,這是企業投資,也有戰略合作。美的是家電企業,小米是互聯網公司,二者合作符合互聯網+國家戰略,美的可以開發智能家電,小米可以進軍家電行業。
2. 小米為什麼選擇港交所上市
7月8日報道,「前幾年沒有讓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是個很重大的錯誤。」這段感慨來自於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
19年前,馬雲帶著50萬在香港注冊了阿里巴巴,2013年,為了能讓阿里巴巴在港交所順利上市,他在大陸與香港兩地之間輾轉周旋,多次表明阿里「合夥人制度」的立場。最終,港交所堅持不改變制度,阿里與港交所的這場博弈最終沒能和解,當時的阿里巴巴集團CEO陸兆禧表示,今天的香港市場,對新興企業的治理結構創新,還需要時間研究和消化,阿里決定不選擇在香港上市。
一年後,馬雲帶著團隊遠赴美國紐交所上市,並創造了當年最大IPO,目前市值已超過4000億美元。
如今,意識到「傳統」時代已經成為歷史一筆的港交所,從去年開始著手IPO改革,對科技企業在港股上市的限制放寬。近日,小米向港交所遞交IPO,搭上改革後的第一班車,有消息稱,螞蟻金服、美團等公司也將在港上市。
2013年9月27日更新的,由港交所及香港證監會刊發的《海外公司聯合政策聲明》里,明文規定並限制了一點:「業務重心」位於大中華區內的公司,如果想申請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這在當時是被禁止的。
之後,港交所在一份「概念文件」中表示,如果這項政策不改,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只能在港交所申請雙重第一上市,而不可以選擇第二上市。
而這次,港交所公布的將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的標准:相關公司需在包括紐交所、納斯達克以及倫交所等地最近至少兩個財年有良好的合規記錄,在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時,預期市值最低100億港元。
這項標準的修改,主要目的便是吸引已經在國際上市的大型科技創新產業公司。
港交所提供的一組數據,也比較有意思。
過去10年在港上市的新經濟行業公司僅佔香港證券市場總市值的3%,而納斯達克、紐交所以及倫交所這一比例分別為60%、47%和14%。其中制葯、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佔1%,軟體與服務佔比9%,若拋開騰訊的因素,軟體與服務同樣僅佔比1%。
看到這組數據,好像能理解港交所為什麼要這么「拚命」吸引科技公司到他那去上市了。目前發展最快的幾個行業,在港交所的佔比是在太低,和國際市場相比,其比例更是遠低他們。
然而,港交所的這次如意算盤,不知道能不能打響了。如果CDR(中國預托證券)正式公布啟動,香港作為第二上市的吸引力可能會大打折扣。
除了港交所的三項新吸引政策外,近期,各大證券交易所們也都頻頻有新的動作。Spotify在紐交所直接上市,納斯達克也表達了「選擇合適時機對上市要求進行適當修改」的態度。
3. 小米正式被移出美國制裁清單,這對國企有哪些意義
5月12號小米公司已經與美國國防部達成和解,將被移除所謂的黑名單。但是同時與華為和中興相比,小米又是幸運的,雖然在資本市場上受挫,但是在業務上並未遭受到真正打擊。所以能夠被移出清單是好事,祝福小米,希望能夠繼續加油。
4. 小米的最大控股人是哪國的
最大股東是雷軍
小米的股份構成就需要從小米的創業歷史開始了
小米號稱八大創始人,其中的七位:雷軍、林斌(原Google中國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周光平(原摩托羅拉中心高級總監,主持設計「明」系列手機)、劉德(原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黎萬強(原金山詞霸總經理)、黃江吉(原微軟中國工程院開發總監)以及洪峰(原Google中國高級產品經理)。
另外一個人是王川,多看創始人,也是雷軍天使的項目,專注於改良Kindle的閱讀系統,創立多看之前開發了一套被國內大部分KTV採用的點播系統,所以對於開發Linux系統以及Android很有心得,在多看的時候就著手開發電視盒子——小米盒子的雛形。
小米在2010年創立時,規模是含7位合夥人的14人團隊,就是「上樑山喝小米粥」的14個人。王川是後來被小米收購成為合夥人及重要一支。按照小米團隊扁平化的思路,團隊僅為三層:合夥人、核心管理層及基層員工。
因為沒有任何公開資料,只能根據坊間傳聞及行業慣例得到一些信息。最初雷軍的股份在40%左右,其餘的合夥人在5%左右,留給員工的期權池在10-20%。所以看到雷軍的股份是其餘任何一位合夥人的5-10倍之間,甚至超過其餘合夥人的總和。
創立小米時,雷軍的身家在幾十億人民幣左右,遠超其餘所有人的總和,是其餘任何一個合夥人的10-100倍甚至更多。
因為雷軍在當時已經名滿天下,不僅是成功的職業經理人+半創業人(做過金山的CEO),還是成功的創業人(和陳年一起倒騰了卓越並成功在2004年賣給Amazon,估價為7500萬美元),還是成功的天使投資人(投資估值曾高達30億美元的凡客,後來上市的YY和獵豹等等,以及若干沒上市的明星項目)。
5. 李嘉誠馬雲馬化騰集體大手筆入股小米,小米真的會成下一個騰訊嗎
多家媒體報道,華人首富李嘉誠大手筆認購小米股票,據悉花費了3000萬美元。而阿里巴巴集團馬雲、騰訊馬化騰也都買入了小米的股票,金額也都是大手筆的千萬起步。還有知名天使投資人蔡文勝也買進了不少小米股票。
這雖然只是一個假設,但是,商界的發展總是變幻莫測的,華人首富也有看走眼的時候,當年若不賣騰訊股票,又將會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6. 小米合夥人的背景都那麼厲害,但為什麼雷軍可以擁有最多股份
當時,馬雲和馬化騰都在尋找雷軍的投資。小米成立前,雷軍在經濟上是自由的。其他幾位聯合創始人在財力、能力和人脈方面都與雷軍相去甚遠。
因此,雷軍對搭檔有很多選擇,但他的搭檔沒有很多選擇。雷軍是給機會的人,夥伴是抓住機會的人。雷軍可以再選擇六個搭檔做小米。離開雷軍的那六個夥伴不敢保證做小米。
7. 華為,小米是不是老外控股
那些嘴上說愛國,黑華為的某些牌子的粉絲,請他們查一下自己品牌的注冊地,看看是不是我們國家的[呲牙]華為注冊地是在中國,沒有在開曼群島等地方注冊利用漏洞來逃稅避稅!華為創始人和最大股東任正非是中國國籍!華為90%以上的股票分紅都分給了員工!華為沒有被外資投資參股,賺的利潤沒有被外資分走!華為是中國唯一一個和愛立信、思科、蘋果、三星、朗訊、高通等國際科技巨頭剛正面的公司!
8. 美國為什麼死守華為,卻放過小米
3月13日,從美國那邊傳來了一個好消息,美國一聯邦法官當地時間 12 日就小米公司起訴美國防部一案發出初步禁制令,禁止美國國防部將小米列為所謂「與中國軍方相關企業」政策的生效或實施。
美國人放小米一馬,當然是好事。
我們不妨深究,美國為什麼會放過小米?畢竟,都是被制裁,華為與小米,可謂「同人不同命」。(具體可參見上一篇文章《 拜登終於對華為下手了,穩住不要慌 》)
是因為良心發現?這個選項可以首先排除掉。
是因為美國的三權分立原則,司法有相當獨立性?這個有一些道理,但絕對不是主要原因。要知道, 同樣被制裁的華為可沒少在美國打官司。目前來看,也沒看到美國的哪個法院放過華為了。
立法、行政、司法的獨立性,更多是對國內而言,都是為美國利益服務的。如果涉及到美國與他國的利益,無論哪個部門都絕對會「槍口一致對外」。
事實上,美國的法院與行政機構相互配合,幫助美國企業侵犯他國利益的經典案例比比皆是。以至於業界都有一個專有名詞來描述美國司法與行政的「狼狽為奸」行為——長臂管轄。
別說中國,就是美國盟友,在利益面前都得靠邊站。一個經典案例就是法國的阿爾斯通,抓人、威脅、低價收購,這些伎倆一樣沒落下。以至於當事人雷德里克·皮耶魯齊還專門出版了《美國陷阱》一書,來進行血淚控訴。
所以,美國放過小米,並不是良心發現,也不是所謂的司法獨立。要分析其中的原因,還是得從利益鏈條下手。 打擊華為,放過小米,是美國利益的最優選擇。
從美國對華為和小米截然不同的態度,我們可以窺見美國的「套路」: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美國手裡,在戰略技術領域美國必須要領先一代,如果中國有超越美國的潛力,就必須全力打壓;在非核心領域,美國自己「吃肉」,允許中國「喝點湯」。此外,美國與中國合作賺錢,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美國要有對產業鏈的掌控力,也就是美國隨時能夠卡中國的「脖子」。
我們來分析這這個問題,美國為什麼允許中國「喝湯」?
中美之間是屬於典型的競合關系,既有戰略競爭,也有合作。事實上,在與中國的合作中,美國是佔了很大便宜的。
把低端製造業轉移到中國,可以大幅度降低商品成本。 正是因為中國製造,美國商場里才能充斥著各種質優價廉的商品,這降低了普通美國人的生活成本,也有助於美國控制通脹。
另一方面,中國辛苦賺來的外匯,大部分都買美國國債了。也就是說,中國從商品貿易中賺的錢通過金融市場又借給美國了。
美國國債收益率可不高,這筆生意對美國而言非常劃算。
此外,對於大量美國企業而言,中國都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市場。蘋果、高通、英特爾等,哪個公司離得開中國?美國要真的完全與中國脫鉤,這些企業完全退出中國市場,那他們營收會降低一大截,市值也會降低一大截。
以高通為例,小米是高通的一大客戶,每年從小米身上賺的錢得有幾十億。如果退出中國市場,高通基本就廢了。
日本以前經常談論所謂的「雁陣模型」,也就是在亞洲當中,日本當頭雁,吃肉,其他國家跟著喝點湯。
事實上, 在美國人的心中也有個雁陣模型:美國掌握核心技術,掌握大部分利潤,同時美國對於產業鏈具有控制能力;歐洲、日本、韓國這些美國盟友,占據產業鏈中部,比如日本、韓國的存儲,台灣的半導體製造;中國進行低價值的組裝,從事中低端製造。
手機產業鏈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蘋果、高通、谷歌安卓掌握上游研發,通過品牌溢價收割大部分利潤;韓國通過存儲、屏幕,中國台灣省通過晶元製造占據中間利潤;中國大陸最好就安安心心的當組裝廠,啥事沒有。
小米手機的晶元用的是高通,操作系統用的安卓。無論是晶元、操作系統,短期來看小米都看不到自研替代的希望。 某種程度上,小米就是一個升級版的聯想,你看到過美國打壓聯想么?
在手機產業鏈上,放小米一馬,並不會對美國造成多少傷害,他們依然可以占據利潤大頭,並且對手機產業鏈依然有強大的控制力。 只要晶元還是高通,操作系統還是安卓,那什麼時候收拾小米,不就是美國一句話的事情么?
至於華為,完全不符合美國的「雁陣模型」,是無論如何也要嚴防死守的。華為的5G已經超越了美國,並且華為有自己的晶元,還在做自己的操作系統,這在美國看來是屬於嚴重越級行為,是絕對不能忍受的。
作為「頭雁」,一旦其他人威脅了他的位置,美國就要重新調整「雁陣」布局,來消除威脅。一個典型操作就是在半導體領域,美國打壓日本,扶持韓國和中國台灣省。因為,相對於日本而言,韓國和中國台灣省的威脅更小,更好掌控,不會「功高震主」。
對華為和小米的不同行為,反應的是美國重構「雁陣」的策略。
除了小米和華為,在中芯國際身上也可以窺見美國的這一策略。對中芯國際,美國可謂「一松一緊」:放鬆了對14nm以上技術的限制,一個典型例子就是中芯國際終於買到阿斯麥的光刻機了。但只是深紫外線光刻技術的DUV,極紫外線光刻技術的EUV中芯國際是買不到的。
美國要把中國大陸的晶元製造工藝鎖死在7nm (有點類似劉慈欣小說《三體》中,三體人放在地球上的「智子」,用於鎖死地球的 科技 進展), 7nm以上你敞開了發展,7nm以下你想都不要想。
綜上,這屆美國政府沒有上屆那麼極端,他們的策略很清楚,會在部分領域與中國合作一起賺錢,但前提是美國要「吃肉」,並且美國要對產業鏈有掌控力,這樣他們才有「安全感」。對於5G、人工智慧、量子計算這種核心前沿領域,美國是絕對不會放鬆管制的。
清楚了美國的「套路」,我們就可以預測下美國接下來對一眾中國企業不同的策略。面對中國的 科技 企業,上一屆美國政府可謂「眉毛鬍子一把抓」,大量中國企業、高校、研究機構都上了其制裁名單。這一屆政府,在制裁中國企業方面會明顯的分化,策略性更強。誰會被繼續制裁,誰會被放一馬,大體上符合上面分析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