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中國王朝時間為什麼不算長

中國王朝時間為什麼不算長

發布時間: 2022-01-30 18:45:59

A. 為什麼周王朝是中國歷史持續時間最長的王朝

周王朝存續時間久的原因很多,包括初期的聖賢治國、較為適宜的禮儀制度等等,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周王朝實行的分茅列土的封建的分封制度:周王室把整個王朝管轄的地方分封給很多大大小小的諸侯,建立諸侯國,而周王室直接管制的面積僅及王室附近的一片區域。西周階段,周王朝這種管控較為鬆散的分封等級制度以及相配套的禮樂等制度較好的得到推行,故當時的社會和整個王朝從橫縱兩個層面都運轉的比較有序,周王室在此期間存續了近400年。公元前771年,外族犬戎攻破鎬京,平王東遷洛邑,周王朝進入被後史稱之為的「東周」階段。此階段,禮崩樂壞,周王室長期羸弱,諸侯強勢而爭霸。期間由於各諸侯國受周王室轄制很小,故與周王室的矛盾也小。周王室與眾諸侯二者之間的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或者說權力斗爭不是當時主要的矛盾,當時主要矛盾是各諸侯之間的平級爭霸、兼並的較量。且各主要諸侯之間的力量在較長的時間里(在秦獨大之前)大體均衡,相互牽制。在此情況下,哪一個諸侯國都無力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推翻周王朝。當然從另一角度上看,周王室轄制面積有限,推翻王室實際意義也不大。此外,當時各諸侯之間在爭霸的同時,為了佔領道義上的高地,一些時候還去(至少在表面上)尊同周王室,如齊桓公的「尊王攘夷」之說。如此周王室在這種力量相對平衡的情況下又存續了500多年,隨成為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王朝。

B. 為什麼在我國歷史上,完成大統一的王朝存在的時間都不長

為什麼歷史上會出現「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趨勢呢?

第一次注意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應該是在讀三國的時候,不過那時對這句話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字面上,看看一些史實,好像也很有道理,後來對這句話偶爾也會引用,但從未做過深入的思考,最近我對這句話又作了一些思考,有一些淺見和大家交流。

我認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對一些歷史現象的歸納和描述,還談不上是理論和規律。相同的現象可以用不同的理論來解釋,從而揭示的「規律」也就不同;而真理(客觀規律)應該是唯一的,因此如何分析和解釋這種現象,就非常重要。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種對一定歷史現象的描述大膽擴展開來,甚至據此進行推演未來,是很冒險的,必須透過現象,把握其中的規律,這樣我們「推演未來」時膽子才能大一些。(之所以沒有底氣十足,是因為我們對客觀規律的把握只能慢慢逼近,甚至只能是自以為慢慢逼近)

我想嘗試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分析「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現象:

1、從社會資源配置的角度

資源配置,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國家的分合、政權的更替應該是屬於上層建築的變化,其根本上是由社會的經濟關系決定的。社會整體的資源(廣義)和人類的需求相比是相對稀缺的(這也是經濟學存在的前提),因此爭奪資源、佔有資源就成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必然現象,人類的發展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也是一部尋求資源合理配置的歷史。
分久必合:相互分裂的一些小國家,各自佔有的資源多寡不一,相互間存在競爭的內在要求,富者欲更富,貧者不甘於貧,於是紛爭頓起,弱肉強食,最後強者一統天下。另外在國家之間也存在合作的需求,每個國家都有一套體制來配置自己的資源、保護自己的資源,有很多時候是出於無奈,比如國防,如果彼此合作統一,在國防方面的資源佔用就可以削減,資源的整體配置會更優,於是相互合作的需求就產生了。
合久必分:一個統一的國家內部,利益的分配、資源的配置並不平衡,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為佔有盡可能多的資源而產生沖突,沖突激化到一定程度,分裂就成為必然。

2、從管理的角度

國家的分合、政權的更替直接的表現為管理階層、管理群體的變化,管理的失當導致權利的喪失。得人心者得天下,和現代管理理論所強調的人本原理是血脈相通的。
合久必分:一套管理體制,就意味著一套資源配置方案,既得利益階層不願放棄自己的利益,不願主動改變已有的管理體制,因此管理體制就會趨於僵化。社會生產的進步,社會資源的變化,社會需求的變化,社會外部環境的變化,都需要管理者及時做出反應,在管理上做出調整適應這種變化,如果不能,則各種管理問題就會層出不窮,直至管理失控,被更替或分裂。如果管理階層能及時變革,順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順應民心,則往往會出現盛世,分的階段就被延緩。另外,管理者本身的素質對管理的成敗非常關鍵,由於不願放棄既得利益而產生的世襲制,導致了管理者素質的不確定性,龍不一定生龍,鳳不一定生鳳,一旦某個「龍子」不能勝任,則政權的危機就會凸顯出來,即使在眾多「龍子」間選優也無濟於事。這種管理者素質的不確定性增加了「分」在時機上的偶然性。統一後管理難度的加大,也構成「分」的誘因。
分久必合:管理的實質是對各種社會資源的優化組合,提升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分裂的狀態,資源無法整合,比如一個水系的合理利用等,相互資源互補也存在很多障礙,因此相互間有統合的需求。有分裂,就有分歧,就有紛爭,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人民有安定的需求,也渴望統一。各個分裂實體的發展不均衡,為統一提供了契機。

3、從系統優化的角度

人類社會是一個復雜大系統,由很多的子系統構成。由於人類具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每一個有人類參與其中的系統就變得異常復雜。
分久必合:人類系統有一個自優化的過程,每一個分裂的小國家可以看作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其系統內部可以不斷的優化。一個封閉的系統的演變會伴隨著熵增的過程,最終走向消亡,改變著這種結局的唯一辦法就是創新,通過從系統外部吸收新的物質、能量、信息等,來改變系統。因此系統間的溝通和交流就必不可少,國家和國家之間也是這樣,這就需要打破系統間的障礙和屏障,統一到一個更高層次的系統當中。局部的優化最終要走向整體的優化。
合久必分:整體的優化不意味著每個局部的優化,為了追求整體的優化,必然要犧牲一部分局部的優化。因此各個子系統的發展就會不均衡,這也是必然。另外各個子系統自優化的努力也會破壞整體的優化,導致各子系統間的失衡加劇,最終誘發大系統分裂。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其內在的道理,規律和現象之間的關系很復雜,我們不能機械的由現象去推演天下事,而應該努力去把握其規律,順應客觀規律。
「合」應該是我們的目標,而「分」則是世界的現狀。人類就是在無數的分分合合中摸索前行!

C.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比較混亂的時期,為什麼當時沒有一個王朝時間存在的很長、

你所說的時間 具體應該是 在西晉統一中國後。作為中國五大帝統(5個漢人建立的王朝 漢 晉 唐 宋 明)之一,由於其統治者本身的問題。導致了 之後的 五胡亂華。

北方當時基本是被異族統治的。人口減少上千萬。作為少數民族統治人口眾多的漢族,採取了相當殘酷的措施。其次北方的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由於沒有實行文治,基本上是拳頭大的說話,導致大量的國家在第一代後就被別的國家或者自己的將軍滅亡。
你所說的王猛 確實是一個良相,在他在世的時候,後秦基本統一了北方,可是他死之後,苻堅南侵,肥水兵敗,後秦馬上土崩瓦加(這個就是純粹的人治,一人而興國,人死而國除。主要就是沒相應的制度)

至於慕容恪,作為一個軍事家和政治家 他確實有作為,但是就是他聯合諸胡 滅亡了冉閔的魏國——北方漢人最後的希望。
至於慕容垂,在前燕時就大展才能,之後前燕滅亡 ,他投靠後秦,在肥水 之後又舉起 大雁的旗幟,再次復興了燕國。可惜人力不能勝天,由於其內斗 外加北魏的進攻,其病死後不久 燕國也就完蛋了

D. 為什麼在南京定都的朝代時間都不長

首先,中國社會是農耕文明,當然是在農業最發達的地方,西安有關中平原;洛陽和開封在華北平原;北京的定都最初是因為元朝要兼顧蒙古的草原和統治漢人,最後的清朝也是要顧著自己的沈陽老家,不能跑太遠了;對於在南宋以後南方的經濟比北方發達,但是不符合中國帝王的坐北朝南的感覺。
其次,歷史原因才是比較實際的,首先宋以前社會文明的中心都在中原之地,而明朝的遷都也是因為明成祖的在南京沒有根基,還是回燕京能夠保住自己多來的寶座,太平天國根基不穩,中華民國階級不獨立,革命不成功。
第三,中國人對於老祖宗的信仰是比較強烈的,社會輿論也把建都南京、杭州的稱之為偏安,建都中原的才是歷史上的正統。
我的個人觀點,僅當參考,呵呵,

E. 中國的朝代存在時間為什麼基本上一個比一個短

不講那麼多大道理,一個比喻吧:你五歲的時候給你一個蘋果,你很高興;你十五歲的時候,只給你一個蘋果,你會想要兩個,甚至三個;你二十五歲的時候,估計就會打算怎麼把那個蘋果園拿過來;哈哈,你想想,越往後的蘋果園主,肯定越不好乾啊。
一句話:人類社會也像一個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最後長大,對外界的需求以及這種自我意識都在象身體一樣生長,這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我們的社會也由以前的君主專制變到現在的所謂「人民當家做主」,雖然只是一種口號,但這樣的口號在上千年的黑暗時代是不可能發出一點聲音的,現在畢竟有了點響聲了,哈哈。
其實,歷史上好像夏朝的時間最長,假如現在的社會還用夏朝那一套來管理,肯定早就崩了。
哈哈哈,就這么多了。

F.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一些朝代存在的時間不超過三百年呢

中國古代的朝代中,超過三百年的,確實很少,也就是周朝、漢朝、宋朝(當然了,這里所說的朝代,是指在二十五史范圍內的朝代,不包括周邊的少數民族及其他一些中華民族的邊沿國家建立的朝代。另外,夏、商國家的格局還沒有定型,也不考慮進去)。為什麼超過三百年的朝代很少呢?

(宋朝軍隊)

衰敗期。進入衰敗期的王朝,常常會有一些辦法延續王朝命運。比如出現中興之主,進行改革和修復,這樣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很多超過兩百年的王朝,在衰敗期間,都有好幾次中興的時候。不過,漢朝、宋朝、周朝卻還有個特別的地方,就是他們實行了遷都。不管是什麼原因遷都,他們通過遷都後,確實也實現了國家超過三百年。

滅亡期。王朝滅亡的原因,都是差不多的。一是國內土地兼並嚴重、自然災害嚴重,階級矛盾加劇,農民起來造反。一是外族入侵。或者是兩者內外夾攻,王朝因此走向滅亡。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大致可以看出,為什麼有些朝代長,有朝代短了。


G.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王朝是周王朝

因為周王朝採取了分封制,把利益最大的分攤了出去。
大家應該知道,矛盾的產生往往是由於利益的分割不均或者分割引起的沖突。商滅夏,源自商王朝的擴張引起了夏的敵視,而夏王朝對整個部落聯盟制的破壞和專制使得許多聯盟成員選擇了商王朝來重新劃分國家利益。(夏王朝是聯盟制的奴隸制王朝,和我們熟悉的周一樣,大臣是有自己的領土和部屬的),商滅了夏,只是把夏的中心地域占為己有,剩下的平分給了盟友。
周有了不同,武王伐紂成功、以及周公平定東方叛亂之後,大部分獨立的部落要麼消亡、要麼誠服後被削弱。太公帶著自己的部族到了東夷人的故地震懾東夷殘余,周公的長子抵達魯國依靠泰山監視齊國,成周、曹國、衛國成犄角之勢,震懾殷商子孫宋國的同時支援了東部的魯國,召公被封到北疆,抵禦著箕子朝鮮的可能的反撲。幾乎所有的王室成員都被派遣到戰略的要地,剩下的才是伐紂的盟友、最後才是臣服的敵對部族。
所以西周不同於夏商的是它不僅僅是奪取了舊盟主的財產,還近一步的蠶食了原本按照習俗要分給盟友的土地。所以,西周時期的王室就算衰落,也不是一個可以小覷的勢力。但是他又建立了嚴謹的禮制並不停的擴張、分封,不斷擴大自己的版圖和權威,也在不斷的讓奴隸主們消化著新得的利益。(這點和納粹的做法相似,通過從外部獲取土地而緩解國內的利益分割矛盾)
東周時期王室之所以被架空,原因有三:1,申侯起兵聯合犬戎殺了天子,周部落的精兵和族人死傷慘重,勢力大跌2,西周故地被犬戎蠶食,平王把它劃給了秦國,自己龜縮到成周一帶3鄭國的崛起,不僅擊敗了天子的聯軍而且和周天子互換質子,擊垮了周的禮制根基
東周的歷史,不過是一群原本老實巴交的臣子,在發現了原本讓他們瑟瑟發抖的君王實際上只剩下一副空架子之後,開始逐步的試探、維護、再試探、安心、開始挑釁、開始蔑視、開始挾持、開始利用,最後滅之的漫長過程。
周王朝是中國歷史大轉型的時代,它送走了奴隸制迎來了封建制,中國人在慢慢地摸索發展的階段里,留給了後人一個中國最長的王朝。

H. 為什麼一統天下的朝代維持的時間都不長

前者是以為打平了天下就萬事無憂了
君臨天下,誰敢不從
結果被隱藏的力量給打翻了

後者是有了前車之鑒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I. 中國那一朝代時間是長

中國時間最長的朝代是周朝。
周朝(前1123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周朝共傳30代37王,共計867年,周朝於公元前1123年建立,也就是武王伐紂的那一年。
周朝分為「西周」(前1123年-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洛邑(成周),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周朝是中國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常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
在滅商之前,周人源自華夏民族,因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擾,周人的首領古公亶父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今陝西岐山縣東北)下的平原定居下來。生活於渭河流域(陝西關中地區),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後稷」,《說文》雲「黃帝居姬水,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周朝行分封制,周王為「天下之主」,即天子。

熱點內容
奶白手機殼為什麼會變紅 發布:2024-11-15 06:29:12 瀏覽:773
為什麼剛洗紋身顏色更深了 發布:2024-11-15 06:29:10 瀏覽:855
為什麼別人發微信沒有聲音就震動 發布:2024-11-15 06:28:38 瀏覽:479
西峽恆大為什麼全款那麼便宜 發布:2024-11-15 06:22:01 瀏覽:337
為什麼胖人穿裙子不好看 發布:2024-11-15 06:06:59 瀏覽:174
為什麼南極人的內褲這么便宜 發布:2024-11-15 06:06:25 瀏覽:715
極兔下單為什麼沒有具體時間 發布:2024-11-15 05:39:58 瀏覽:682
為什麼耳朵和鼻子晚上有蚊子 發布:2024-11-15 05:25:28 瀏覽:605
為什麼陝西人眼睛小 發布:2024-11-15 05:22:19 瀏覽:4
男人為什麼喜歡仰望自己的女人 發布:2024-11-15 05:12:32 瀏覽: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