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為什麼陰歷時間向後退了

為什麼陰歷時間向後退了

發布時間: 2022-01-30 01:45:46

『壹』 為什麼陰歷比陽歷計算時間准呢

農歷19年七閏,一閏一個月。陽歷(西方日歷)四年一閏,一閏一天,你說哪個准?

『貳』 為什麼陰歷要比陽歷的生日晚

說明你是在農歷潤年的閏月之後一段時間內出生的。
公歷是太陽歷,一年十二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一年365天,因為地球繞太陽旋轉一周的實際時間大約是365.25日,所以公歷每四年一閏,閏月設置在二月,平年二月28天,閏年二月29天。

農歷屬於太陰歷,它的紀月法以月相為標准, 以月亮從朔到上弦、望、下弦再到朔的一個朔望月為一個月. 推算農歷先推算二十四節氣和定朔 (推算日月黃經相等的時刻——朔), 朔所在某日,即為初一,從朔到朔為一個月, 相距29日的為小月, 30日為大月. 月從中氣得名, 月內有某中氣的即為某月份, 如含有中氣"雨水"即為農歷正月. 無中氣為閏月, 閏月無名, 取用前月名, 如四月後的閏月為 "閏四月", 如此使農歷年與回歸年的差距隨時得到調正. 在農歷中, 平年12個月, 日數為354或355日; 閏年13個月, 日數為383或384日.

平年,農歷日期比公歷日期的差異越來越大,農歷閏年閏月後,往往農歷的日期比公歷的早,以後逐漸接近,再後又逐漸拉大距離。

『叄』 每次月經都往後退一個禮拜左右,但這個又後退了差不多十天是陰歷二月十四來的,那要在什麼時候同房能懷…

排卵期的計算方法如下: 一是宮頸粘液法,在醫院婦科,通過檢查宮頸粘液來判斷是否處於排卵期。 二是基礎體溫法:每天早晨醒後測量體溫,一般情況下,月經前半段時間體溫較低,到達排卵期時更低,排卵後會逐漸上升。 三是經期推演算法。許多女性不知道自己的排卵期到底是哪一天,利用下面公式,經過一段時間的測試,很容易計算出來的。計算公式為: 排卵期第一天:月經周期天數減去18天 排卵期最後一天:月經周期天數減去11天正確的掌握排卵期,對於年輕女性來說很重要:想懷孕的,在排卵期的第一天開始,保持兩天做愛一次的頻率,堅持幾個月,如無特殊情況,一般會懷孕的。而不想懷孕的女性,則需要錯過這幾天過性生活,這時候,排卵期就會被稱為另外一個名詞:危險期。

『肆』 為什麼陰歷和陽歷會差那麼多,相差的幾天跑哪去了

沒有差別啊 只是時間錯開了而已 一年不管是陰歷還是陽歷都是365天的啊

『伍』 陰歷時間差和陽歷時間差為什麼不一致

因為農歷和陽歷計算方法不同。

農歷是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以夏歷(陰歷)為基礎,融合陽歷成分而成的一種歷法

而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太陽歷的歷年近似等於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

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歷就是一種陽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歷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5)為什麼陰歷時間向後退了擴展閱讀:

中華農歷是陰陽合歷,月亮歷(陰歷)論初一十五,天乾地支是論太陽與地球關系,是陽歷,二十四節氣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內容。

干支歷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它由紀日開始。干支紀日早在商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春秋戰國時期已採用十二辰紀月,而十二辰加時制度至遲西漢時已被採用。

西漢末至今,一直用干支來紀年。唐以後,五代歷書月名開始注以干支,北宋時又將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干支注記,干支歷日趨完整。2000年來中國干支紀時與歷法數序紀時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統。

實際上中歷干支紀時系統是中國特有的陽歷歷法體系。又稱為節氣歷。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年長即回歸年,一節一中為一月。在節氣歷中年月日全由太陽視運動決定而與太陰月相無關。

但它又與通常的陽歷(如公歷)不同,後者月長是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涉。所以它是有中國特色的陽歷。干支歷依舊流行於大部分萬年歷、歷書中,用於象數、風水和命理學中。

『陸』 為什麼農歷時間跟陽歷時間老對不上

農歷有閏月 陽歷有的時候366天 一般都是 19年 一個輪回 你19周歲的時候 應該就對上了

『柒』 萬年歷上陽歷月份與時間調准了,為什麼陰歷年份與其不相符合呢

如果陽歷月份與時間都調准,而且陰歷不符的主要原因有兩種:
1、顯示陰歷的LED數碼管出現的斷筆的情況,導致其年份不符合;
2、時控晶元裡面的萬年歷程序出現了問題,這是系統所造成的。
無論哪種情況,返回原廠家比較好。

『捌』 中國的農歷是怎樣來的,為何每年都是往後退呢

我國的歷法在幾千年的過程中,不斷改進、充實、完善,逐漸演變為現在所用的農歷。農歷實質上就是一種陰陽歷,以月亮運動周期為主,同時兼顧地球繞太陽運動的周期。

二十四節氣

節氣就實質而言是屬於陽歷范疇,從天文學意義來講,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黃道)360度,以春分點為0點,分為二十四等分點,兩等分點相隔15度,每個等分點設有專名,含有氣候變化、物候特點、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二十四節氣即立春、雨水、驚蜇、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順屬,逢單的均為「節氣」,通常簡稱為「節」,逢雙的則為「中氣」,簡稱為「氣」,合稱為「節氣」。現在一般統稱為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在我國是逐漸確立完善起來的。我國周朝和春秋時代是用「土圭」測日影的方法來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土圭測影,就是利用直立的桿子在正午時測量日影的長短。秦朝《呂氏春秋》的《十二紀》中所記載的節氣已增加為八個,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還有一些記載是有關驚蜇、雨水、小暑、白露、霜降等節氣的萌芽:一月「蟄蟲始振」,二月「始雨水」,五月「小暑至」,七月「白露降」,九月「霜始降」。到了漢朝《淮南子·天文訓》中已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與今天的完全一樣。

我國民間有一首歌訣: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這一歌訣是人們為了記憶二十四節氣的順序,各取一字綴聯而成的。
農歷的歷月長度是以朔望月為準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彌補,使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

農歷固定地把朔的時刻所在日子作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謂「朔」,從天文學上講,它有一個確定的時刻,也就是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同的那一瞬間。(太陽和月亮黃經的計算十分繁瑣和復雜,這里就不予介紹了)

至於定農歷日歷中月份名稱的根據,則是由「中氣」來決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為二月;以含「穀雨」的月份為三月;以含「小滿」的月份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為六月;以含「處暑」的月份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為十二月。(沒有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上月的閏月)

農歷的歷年長度是以回歸年為準的,但一個回歸年比12個朔望月的日數多,而比13個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學家在編制農歷時,為使一個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義,即初一是無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圓月,就以朔望月為主,同時兼顧季節時令,採用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在農歷十九年中,有十二個平年,為一平年十二個月;有七個閏年,每一閏年十三個月。

為什麼採取「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呢? 一個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個回歸年有12.368個朔望月,0.368小數部分的漸進分數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個閏月,或每三年加一個閏月,或每八年加三個閏月……經過推算,十九年加七個閏月比較合適。因為十九個回歸年=6939.6018日,而十九個農歷年(加七個閏月後)共有235個朔望月,等於6939.6910日,這樣二者就差不多了。

七個閏月安插到十九年當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講究的。農歷閏月的安插,自古以來完全是人為的規定,歷代對閏月的安插也不盡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閏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漢初把閏月放在九月之後,叫做「後九月」。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閏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後又規定「不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前一個月的閏月」,直到現在仍沿用這個規定。

為什麼有的月份會沒有中氣呢? 節氣與節氣或中氣與中氣相隔時間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歸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個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節氣或中氣在農歷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遲,到一定時候,中氣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個中氣移到另一個月的月初,這樣中間這個月就沒有中氣,而只剩一個節氣了。

上面講過,古人在編制農歷時,以十二個中氣作為十二個月的標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標志,春分是二月的標志,穀雨是三月的標志……把沒有中氣的月份作為閏月就使得歷月名稱與中氣一一對應起來,從而保持了原有中氣的標志。

從十九年七閏來說,在十九個回歸年中有228個節氣和228個中氣, 而農歷十九年有235個朔望月,顯然有七個月沒有節氣和七個月沒有中氣,這樣把沒有中氣的月份定為閏月,也就很自然了。

農歷月的大小很不規則,有時連續兩個、三個、四個大月或連續兩個三個小月,歷年的長短也不一樣,而且差距很大。節氣和中氣,在農歷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穩定,而且日期變動的范圍很大。這樣看來,農歷似乎顯得十分復雜。其實。農歷還是有一定循環規律的:由於十九個回歸年的日數與十九個農歷年的日數差不多相等,就使農歷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農歷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陽歷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節氣和中氣日期大體上是重復的,個別的相差一、兩天。相隔十九年閏月的月份重復或者相差一個月。

干支紀法

干支就字面意義來說,就相當於樹乾和枝葉。我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干相連叫天干,地和支相連叫地支,合起來叫天乾地支,簡稱干支。

天干有十個,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們按照一定的順序而不重復地搭配起來,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對,叫做六十甲子。

我國古人用這六十對干支來表示年、月、日、時的序號,周而復始,不斷循環,這就是干支紀法。

傳說黃帝時代的大臣大撓「深五行之情,占年綱所建,於是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謂之枝,干支相配以成六旬。」這只是一個傳說,干支到底是誰最先創立的,現在還沒有證實,不過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干支的象形文字,說明早在殷代已經使用干支紀法了。

『玖』 為什麼農歷會差一天

農歷為陰陽合歷,一年的天數並不固定,平年是354或355天,而有閏月的年份則為384天

人類的生活與生產總離不開時間與空間,自己怎樣才能記住,向別人怎樣才能表達清楚以至准確地記錄某一事件,某一現象,都須要有一種固定的方法,這就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問題。

人們最容易觀察到的是日出、日沒、晝夜循環構成的一天,再長一些是月亮圓缺循環不已的月,更長一些是寒暑季節循環變化的年。經過長期的觀察,人們發現月亮圓缺循環一次(朔望月)大約是三十天或二十九天,季節循環一次(回歸年)大約是365或366天。

年、月、日都是周而復始循環不己,本來是無所謂頭和尾的,但人們為了方便總不能不給它規定出一個開頭之處。各民族、各地區、各時代,有不同的規定,於是就產生了互相換算年首、月首的問題。

日的開頭有從天明、平旦開始,從日落開始,從夜半子時開始等幾種計演算法。

月的開頭有從月圓開始和從新月出現開始等幾種計演算法。

年的開頭有從晝夜長度由長變短的冬至開始,和晝夜長度相等的春分開始,和從其他的標志開始等多種計演算法。
最令人頭痛的問題是一個朔望月不是三十天整,而是二十九天半還多一點。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不能把一天分為兩半,使它的上一半屬於上一個月,同一天的下半天屬於下一個月,那樣太不方便了。一年365天如果規定為十二個朔望月,共354天,則還剩下十一天,朔望月29.5309天和回歸年365.2422天之間沒有一個公倍數,不能形成周期,顧此失彼,怎麼辦?

正是由於對這幾個問題處理的方法不同,在世界上有過干差萬別,各種各樣的歷法。歸納起來不外三種:陰歷、陽歷、陰陽合歷。前兩者只顧一頭,第三種是兩頭兼顧。
先說陰歷,它是單純根據月亮圓缺的周期制定的。所謂「單純」就是它只顧月亮這一頭,不管由太陽與地球的關系而產生的氣候冷熱等季節變化。月亮又叫做「太陰」所以這一類歷法叫做「太陰歷」,簡稱為陰歷。當月亮和太陽正好分處於地球兩邊的時候,柔和的月光通宵達旦地照耀著酣睡的大地,這個月亮最圓的時刻叫做「滿月」,也叫做「望」。由於月亮是時刻都在運動著的;所以嚴格地說來,真正的「望」只是極短暫的一瞬間,一剎那,一般人是觀察不到那樣的細微變化的,通常就把包括真正的「望」這一天全天叫做「望」日,或者簡稱為「望」,這是一種最容易觀察到,最顯著的—種天象。與此相反,當月亮正處在太陽與地球中間的那一天,人們根本無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點形象,這一天就叫做「朔」,在天文學則是指月亮的黃道經度和太陽的黃道經度正正相符合的那一瞬間。天文學家把月相變化的周期,即從朔到朔或從望到望的時間長度叫做「朔望月」,藏歷中稱之為tshes-zla,也可譯為「太陰月」。多年的觀測表明朔望月的長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的平均長度為29天12小時44分,即29.5306日,這是制定歷法非常重要的一個數據,必須牢牢記住。初步可暫時粗略地記為二十九天半。

��最典型的陰歷是伊斯蘭歷里用於歷史紀年和宗教祭祀的「月分歷」(區別於用於農業上的「宮分歷」)在我國古代把它叫做「回回歷」。它永遠固定地以十二個朔望月為一年,平均每個月為29.5日,十二個月共354日,閏年在年底增加十日為355日,不設閏月。

��另外,我們知道與人類,特別是處於地球的溫帶的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有密切關系的是春暖、夏熱、秋涼、冬冷的氣候變化。這種由春、夏、秋、冬四季循環所構成的年叫做「回歸年。」也就是太陽從最高到最低,再從最低回到最高的周期,它在天文學上嚴格的定義是:「平太陽連續兩次通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根據長期天文觀測的結果,知道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日,即365天5小時48分46秒,這是制定歷法時又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必須牢牢記住的粗略地可以記為365又四分之一天。古代的歷算家們所得到的數據不是一下子就達到這樣的精確程度,總是隨著歷法的發展,逐步向精確靠近的。

��由此可見,回歸年比太陰年(即伊斯蘭教的陰歷年)兩者相差十一天,經過十六、七年就會積累到一百八十天左右,也就是說冬天與夏天要顛倒過來。純粹的陰歷是不設置閏月的,而藏歷與農歷都有閏月,雖然平年也是354或355天,而有閏月的年份則為384天,因此不能說農歷是陰歷,藏歷也不是陰歷,而是陰陽合歷。

陽歷與公歷

��什麼是陽歷呢?它以太陽的視運動周期,也就是地球繞太陽運動周期為基礎的,因此叫做太陽歷,簡稱為陽歷。它的每一個歷年都近似於回歸年,每一個歷年中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的符合,例如春分點永遠在3月21或22日,不會有大的出入。由於一個回歸年的十二等分約為三十天半(30.4368日)近似二個朔望月,所以陽歷把一年也分為十二個月,實際上陽歷里所謂的「月」,只是個與朔望月無關的空名而已,與月亮圓缺的變化周期根本沒有什麼關系。根據陽歷的日期,我們無法知道月亮的朔望和上弦、下弦,但根據陽歷的月份卻可比陰陽合歷更准確地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

��現在世界各國的公歷就是陽歷的一種,所以把我們所說的公歷叫做陽歷不能算錯。不過要知道陽歷是個類名,不是專名,不能反回來說陽歷就是公歷。因為古埃及也用過太陽歷,古羅馬的儒略(Julian)歷和格里高(Gregorian)歷也都是陽歷。格里高歷(或稱格里歷)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公歷。「公歷」是我國人給起的名字,《漢英詞典》上沒有與之相應的英語詞,只有「格里歷」。公歷里雖然沒有二十四節的名稱,可是二十四節在陽歷里有固定的月、固定的日年與年之間最多相差一兩天,而在農歷和藏歷里某一節在月頭、月中、月尾都有可能,沒有固定的日期,因此說二十四節是陰歷的特徵是不對的,它應該屬於陰陽合歷的農歷和藏歷中的陽歷部分,因為它們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的,與太陽無關。

『拾』 陰歷和陽歷為什麼有一定的時間差

2種不同時間歷法~
時間差來至地球公轉~和自傳(補充還有2種歷法記錄方式計算方式不一樣)

熱點內容
小貓舔旁邊的東西為什麼 發布:2024-11-14 11:43:57 瀏覽:434
為什麼一個階段結局不一樣 發布:2024-11-14 11:42:41 瀏覽:581
蘋果手機發朋友圈視頻為什麼沒有用視頻號 發布:2024-11-14 11:42:33 瀏覽:594
雲手機連不上網是因為什麼 發布:2024-11-14 11:28:18 瀏覽:85
為什麼隔一段時間就會得濕疹 發布:2024-11-14 11:11:10 瀏覽:291
為什麼qq文件一發出去就失效 發布:2024-11-14 10:47:49 瀏覽:907
為什麼蘋果的香味能夠緩解壓力 發布:2024-11-14 10:40:33 瀏覽:2
為什麼su圖層都是一個顏色 發布:2024-11-14 10:38:53 瀏覽:307
西鐵城電波表為什麼顯示日本時間 發布:2024-11-14 10:37:11 瀏覽:605
為什麼備份的文件沒有了 發布:2024-11-14 10:34:40 瀏覽: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