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為什麼改革要用四十年的時間

為什麼改革要用四十年的時間

發布時間: 2022-01-29 17:36:03

1. 新中國初期進行土地改革的原因開始和結束的時間、標志

新中國實施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土地改革開始於1950年到1952基本完成。

開始的標志是1950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

性質:土地改革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徹底鏟除封建剝削制度的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是我國民主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就提出了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領導了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新中國成立前,佔全國面積約三分之一的東北、華北等老解放區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

第一次土地改革運動是指新中國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區開展的土地制度改革斗爭。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解放戰爭過程中,東北、華北等老解放區(約有1.6億人口)已經實行了土地改革,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

新中國成立後,廣大新解放區則尚未實行土地改革。為了徹底實行土地改革,1950年1月24日,中共中央發出指示,開始在新解放區實行土改運動的准備工作。

(1)為什麼改革要用四十年的時間擴展閱讀

土地改革的基本內容,是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把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同時,採取保護民族工商業的政策。

為了深入地發動群眾,各地政府都派出土改工作團深入農村,發動農民群眾,建立農會,組織農民向封建地主階級開展斗爭,建立了城鄉最廣泛的反封建統一戰線。

到1952年底,除西藏等少數地區外,土地改革在全國農村勝利完成。加上老解放區土地改革,全國大約有3億多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分得了大約7億畝土地和其他一些生產資料。

土地改革的勝利,徹底消滅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農業生產力,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條件。

從「大鍋飯」到「大包干」,土地所有權歸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歸農戶,這是所有權和使用權在土地上的第一次分離,也是農村人地關系的一次重大轉變,更是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經營體制的一次重要創新。這次變革,為深化農村改革積累了經驗。

1984年,我國基本完成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自此,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正式確立。但改革的步伐並未停止。農村土地承包制度在改革開放中不斷調整完善。

2002年,這一制度終於形成立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明確「國家依法保護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土地改革

2. 我們已經進行了四十年的改革,為什麼要深化

四十年的改革,自古語都說深化改革樹民新風,打黑掃黃,助和諧。

3. 1.改革開放的意義(我國為什麼要堅持改革開放)2.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騰飛的表

改革開放的意義: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影響: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堅持改革開放的原因:1.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發展的大好局面。2.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中華民族實現復興的強大而持久的動力源。3.要在新的實踐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不斷...4.改革開放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前進的成功之路。

4. 為什麼說中國改革開放40年,改變了中國,也影響了世界

一、首先,改革開放完成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不斷侵略和瓜分中國,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苦鬥爭建立了新中國。中華民族從此重新站了起來並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過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現代化歷程。

二、其次,改革開放完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在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讓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與時代特徵結合起來。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我們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三、最後,中國人民迎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改善。

(4)為什麼改革要用四十年的時間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40年,中國貧困人口按照國際貧困線的標准脫貧,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率先復甦,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將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給世界提供了一條不同於西方現代化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其他期望得到發展並保持獨立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5. 改革開放是什麼時候

改革開放是指1978年以來,我國的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進行的探索和創新,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其最終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讓中國實現現代化,讓中華民族實現偉大的復興,找到一條適合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是一個組合詞。按照字面的解釋,「改革」是指對現有體制的改良和變革,是把事物中舊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適應客觀情況的。「開放」與「封閉」相對,是指解除封鎖、禁令、限制等,形成同外界的聯系。然而,對於當代中國而言,「改革開放」絕不是兩個詞彙的簡單疊加和組合,而是在特定階段、特定空間、特定語境下的特定概念。

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2]
在社會主義改革的浪潮中,中國是最早提出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國家之一。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黨和國家領導層就在實踐中初步意識到了傳統體制的弊端,萌發了要變革傳統體制的念頭,並且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末期和60 年代初期,進行過經濟體制改革的探索和嘗試。但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改革,還是從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中國近30年的改革開放,從總體上看,大致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試驗階段———從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發表。

這一階段的基本特點是:以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大討論為契機,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思想解放運動,這場關於實踐標準的大討論,沖破了教條主義的藩籬,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中國改革的興起作了思想准備。改革首先在農村開始實施並取得了顯著成果。在城市從擴大企業自主權入手,進行了綜合和專項改革試點,取得了初步成效,積累了有益經驗。農村改革和擴大企業自主權的結晶是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企業承包制。這兩種新體制的理論基礎就是「兩權分離」說,即所有權和經營權可以分離。

從總體上看,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的初步探索和思想准備階段,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指導思想上的三個轉變:即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轉變到開放,從固守陳規轉變到大膽改革。實施這三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戰略轉變,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以此為標志,中國進入了以改革、開放、發展和思想解放為鮮明特色的新的歷史時期。

第二階段:以城市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階段———從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決議》。這一時期,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從經濟領域擴展到政治領域、科技、教育及其他社會生活領域。改革的深度和廣度都較前一時期有顯著進展,故稱之為全面改革的探索階段。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這是一個有關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這個文件的公布和實施,表明中國共產黨對改革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其最重要的認識成果,就是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一新論斷,首次把社會主義與商品經濟結合起來。從而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標志著中國改革正在走向深入。

———1987年10月,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三大。這次大會有兩個突出貢獻:一是比較系統地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明確概括和全面闡發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二是闡述了政治體制改革的方針、內容和實施方案。從而把政治體制改革提到了議事日程。

第三階段: 總結經驗、整頓調整階段———從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的決策到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談話的發表。

與其他國家的改革一樣,中國的改革開放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中國在改革進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是物價波動較大,市場秩序混亂,重復建設比較嚴重等。針對這種情況, 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於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目的是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調整完善政策,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這段歷程,從實踐上看,是整頓調整時期,從理論上看,是總結改革經驗時期,以便確立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確保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能夠順利穩妥地向前推進。

第四階段:整體推進,重點攻堅,以創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為核心內容的綜合改革階段———從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巡談話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召開。

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時發表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要思想理論問題,特別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問題。談話圍繞「抓住時機,加快發展」這一主題,從理論上對諸如社會主義本質、判斷是非得失的三個「有利於」標准、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計劃與市場都是手段、「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問題,進行了深刻的闡述和概括,深化了對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鄧小平南巡談話是新一輪改革潮的理論准備和思想動員,也為同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作了直接的思想理論准備。這是標志鄧小平理論走向成熟的代表作,是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推進到新階段的宣言書。

199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這次大會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決策:一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二是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是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同時,十四大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歸結為九個方面,指出這一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頒發,它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的一個重大戰略決策,是實現從舊經濟體制向新經濟體制過渡的宏偉藍圖,其意義在於把鄧小平南方講話的思想和中共「十四大」精神,轉化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行動綱領。其中最突出的貢獻,就是提出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是發展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

1997年9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對改革過程中人們關注的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論問題作出了明確回答,有許多新的思想和觀點,在理論上作出了新的貢獻,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鄭重提出「鄧小平理論」這個更加鮮明簡潔的概念,作出了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這樣一個重要判斷,把鄧小平理論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道作為黨的行動指南寫入黨章。毫無疑問,以黨章的形式確立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這在黨的歷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第二,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把黨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一系列方針政策,置於更扎實的理論基礎之上。為排除各種干擾,澄清種種疑惑,提供了新的理論武器。

第三,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方面有一系列創新,如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新論斷;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提出了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原則等。其中最突出的是,提出「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膽利用。要努力尋找能夠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公有制實現形式。」①這是思想上的又一次大解放,是對傳統經濟理論的一個突破,為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特別是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指明了方向,解除了束縛,對我國改革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第四,把政治體制改革再次提到議事日程。第一次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鄭重提出,這在政治體制改革總體思路上是一個突破性進展,對於中國政治發展意義重大而深遠。

2001年7月,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系統總結了中國共產黨80年奮斗的歷史經驗,順應時代發展的進步潮流,在事關黨和國家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上進行了理論創新。這種理論創新主要表現在:一是闡述了「三個代表」思想的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二是提出了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的執政黨建設新思路;三是作出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社會階層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重要論斷;四是提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這些新思想和新思路,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論基礎。

2002年11月,中共召開十六大,這次大會確立了「三個代表」思想的指導地位;提出用20年時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目標;特別是提出要借鑒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對於今後推進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意義尤其重大而深遠。

第五階段: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基本內容的制度創新階段———從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召開至今。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召開十六屆三中全會,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這個決定的發表,對於全面推進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特殊的意義。這種特殊意義,集中到一點,就是標志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發展階段的突出特點是:制度創新。特別是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核心內容的制度創新。這次會議的突出貢獻是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要點有四個:一是強調發展的全面性,即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全面進步;二是強調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即城鄉協調、區域協調、經濟社會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協調、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協調;三是強調可持續發展,即要使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和人口相適應;四是突出以人為本,即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是為了提高人的生活水平,改善人的生存環境,提升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把以人為本作為發展觀的核心,作為黨的執政理念,其意義重大而深遠。

2004年3月召開的十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值得關注的是:一是把保護私有財產寫入了憲法;二是把保障人權寫入了憲法。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根據我國改革和發展的實際狀況,提出了要注重社會公正,協調社會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路。

2007年10月的黨的十七大報告認真回顧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系統論述了我國改革開放的目的以及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概述了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鮮明地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號召全黨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進取,繼續推進改革開放。

2008年2月,中共十七屆二中全會提出了《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和《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明確了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剛剛閉幕的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批准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這標志著新一輪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開始啟動。這既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這些新思想的提出和一系列重大舉措的實施,表明中國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中心,相應改革政治體制和法律體制階段。中國經濟改革所面臨的任務已經不可能僅在經濟領域解決,必須著力解決舊體制遺留的深層體制矛盾,必須在政治體制方面做出創新。

這一階段改革開放的突出特點,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進行的,改革開放的設計和實施,要遵循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特別是以人為本與統籌兼顧的原則。

綜上所述,中國改革經過近30 年的奮力推進,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應該說改革的理論准備越來越充分,改革思路越來越明確,改革經驗也越來越豐富,這就為今後改革的深入推進提供了比較扎實的基礎。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其關鍵問題主要集中在六個方面:一是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關系;二是公有經濟與非公有經濟的關系;三是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的關系;四是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五是黨與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六是人治與法治問題。經過近30年的改革開放,計劃經濟體制已經被沖破,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確立;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已經在實踐中全面推行;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正在按照市場經濟規則進行調整;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這表明,傳統社會主義觀念已經被沖破,中國改革已經走上了市場經濟的不歸路。

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2]
中國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實踐,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歸納起來,可以列舉許多條,擇其要點,主要有以下十條:

(一)改革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現實社會主義不改革沒有出路

實踐中的社會主義不改革沒有出路,若不顧客觀條件變化和人類歷史的發展潮流,固守特殊條件下形成的僵化體制,只能把社會主義引向死胡同,葬送活生生的社會主義事業。相反,如果借改革之機,企圖從根本上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全面走向資本主義,也難以找到出路。這是中國改革的首要經驗。

這個基本結論,已經得到社會主義國家改革實踐的證實。在社會主義改革浪潮湧來時,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大體上有三種情況:一是忌諱改革,拒絕改革,固守已經弊端叢生、僵化過時的體制不放,導致矛盾越積越深,困難越積累越大,最後引發全社會的危機,被人民所唾棄。二是積極地進行改革,也曾一度出現繁榮局面。但當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在外有壓力內有困難的情況下,把改革變為「改向」,根本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取消共產黨的領導,實行所謂「休克療法」,企圖在短時間內全盤照搬歐美的政治經濟模式,結果經濟滑坡,社會動亂,國家解體,民族分裂。三是既積極推進改革開放,又注意把握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始終把發展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作為改革的起點和歸宿,從而帶動了經濟發展,促進了社會進步,政治穩定,國家繁榮,得到人民的真誠擁護,也贏得了世界的信賴和好評。這方面的代表就是中國,這一點已經得到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高度贊賞。

(二)解放思想是改革開放的前提,要不斷解放思想,不斷清除思想障礙

事實證明,任何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一種精神力量作為支柱,沒有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都是難以生存的。對於一個正在實施現代化戰略的發展中國家,有一種精神力量作為民族的凝聚力,就顯得更加重要。一個在精神上空虛的民族是不可能真正振興的。

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東方大國,進行這樣一項前無古人的改革開放事業,沒有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沒有一股積極進取、艱苦創業、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是難以想像的。這就必須解放思想,開動腦筋,放開手腳,大膽創新。從歷史上看,任何一次社會變革,無不以思想解放為先導,改革的深化也有賴於思想的進一步解放。其實,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解放思想,不斷開拓創新的歷史。改革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解放思想,不斷大膽探索,不斷開拓創新的過程。改革每前進一步,就要消除一個思想障礙,每消除一個思想障礙,改革就前進一步。這些思想障礙,主要是「左」的障礙,即某些傳統的社會主義觀念。農村改革之初,有人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說成是搞資本主義復辟;特區剛建立時,也有人說,特區除了五星紅旗是社會主義外,其餘全是資本主義;長期以來,市場經濟被視為洪水猛獸,被斥之為社會主義的異端;還有些人認為,非公有制經濟是資本主義土壤,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就是搞資本主義,就是所謂的私有化。

可見,不解放思想,不沖破傳統觀念,不打破思想枷鎖,不拋棄「左」的教條,改革就無從談起。

(三)改革的著眼點和落腳點,都要放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強國富民上

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後,之所以還要進行被鄧小平稱之為「第二次革命」的改革,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國形成了權力過分集中,所有制結構單一的計劃經濟體制,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發展,妨礙了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壓抑了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本來應該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失去了活力。改革的實質和目的,就是為了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相應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盡快實現國家的現代化。

在推進中國改革的過程中,鄧小平始終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盡可能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把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衡量改革成敗和判斷是非得失的標准;把改革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始終放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正是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盡可能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中心內容的改革實踐,動員最廣泛的人民群眾直接參與,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重新煥發出了蓬勃生機,生產力獲得巨大進步,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解決或緩解了多年積累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我們完全有理由這樣說,三十年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在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是一次偉大的轉折,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中國社會主義的命運。若沒有1978年的歷史性轉折,中國社會主義的前途將不堪設想。

(四)改革的實施要遵循從易到難,由點到面,逐步深化的漸進過程

當代中國是被「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巨大歷史災難逼上改革之路的。歷史沒有給我們進行改革准備的充裕時間。因此,改革之初,我國改革開放的領航人就反復強調要摸著石頭過河,要從中國實際出發,大膽探索,注重實效,邊實踐,邊總結經驗。改革之初只是確定一個大致的思路:這就是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根本任務,以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出發點。具體改革方略是:先從比較容易推進並能較快取得成效的領域入手,即首先從農村改革入手,然後推進到城市改革,同時先從經濟體制改革開始然後推進到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並且先通過試點,取得經驗,再逐步推開。即自上而下,從小到大,從易到難,考慮各方面的承受程度,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積少成多,逐步推進。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在漸進過程中,經過反復考慮,反復比較,並經過多年的思考試驗後才逐步形成的。現在大家都知道,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這一目標的確立,經歷了長達14年激烈的爭論,其爭論的激烈程度,在中國發展史上是罕見的。直到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著名的南方談話,才把這場爭論畫了一個句號。這種「摸著石頭過河」,邊實踐,邊總結,在改革實踐中逐步確立改革目標的做法,有利於改革的穩步推進,逐步深入,同時又防止出現大的挫折。

在實施改革的過程中,要注意各個領域改革的相互配合。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要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正如鄧小平所說,中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取決於政治體制改革。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五)以開放帶動改革,改革促進開放

中國改革的一個特點,是改革和開放同時並舉。以開放帶動改革,以改革促進開放。改革和開放,就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成為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

中國的改革之所以必須與開放緊密結合,是因為在生產社會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國的發展都離不開世界。歷史一再證明,閉關自守,只能導致落後。落後就要挨打。中國吃過這個苦頭。正如鄧小平所說: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之後變得落後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我們吃過這個苦頭,我們的老祖宗吃過這個苦頭。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後,愚昧無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是對外開放的,不過那時只能是對蘇聯東歐的開放。以後關起門來,影響了中國發展。中國要獲得發展,不開放不行,這是一個大政策。

中國的改革是全方位的,中國的開放也是全面的。是向全世界的開放,是對所有類型的國家開放。其中主要是對西方發達國家的開放。「我們吸收外資、引進技術等等主要從那裡來」,因為對外開放的實質就是要吸收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切成果,特別是當今世界上西方發達國家的文明成果。以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我們的對外開放,包括兩個開放,一個是對外開放,一個是對內開放。對內開放就是改革。對內開放,就是打破地區壁壘,實現社會主義統一大市場,這是建立市場經濟的基本條件之一。這就需要對現行體制進行根本變革。不實施改革,開放也難以實施,中國也就發展不起來。而開放的實行,特別是對外開放又勢必推動國內的體制改革。因此,改革與開放是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的。

(六)要正確處理發展、改革與穩定之間的關系

中國的改革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大膽開拓,又要步子穩妥,還要方式適當。特別要注意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之間的關系。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史上,急躁冒進沒有一次不是以失敗而告終,在社會主義改革史上,急躁冒進也沒有一次成功的先例。在穩定中尋求發展,在發展中尋求穩定,這是戰後以來很多發展中國家經過長期經濟建設獲得的寶貴經驗,也是一些後來居上的國家成功之要旨。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來說,在穩定中推進改革,在穩定中尋求發展,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國經濟建設的主要教訓就是急躁冒進。形勢不好時,頭腦還比較冷靜,形勢一好,頭腦就發熱。這種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急躁冒進,曾經給我國社會帶來巨大災難。這方面的教訓要牢牢記住。

這里所說的穩中求進,是就改革和建設的指導思想而言,關鍵是要處理好發展、改革和穩定之間的關系。穩定是前提,發展是目的,改革是途徑和動力。

我們所尋求的穩定,不是停滯的穩定,而是動態的穩定,是發展中的穩定。是為了獲得發展所需要的社會環境。這里,騎自行車原理會給我們一些啟示。自行車騎得太快,易栽跟頭,若騎得太慢或者不動,最終也會摔下來。只有保持一個合適的速度,才能穩步前進。

中國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中國改革的領導核心清醒地認識和把握了改革、發展和穩定之間的內在聯系。這就是:發展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是改革和穩定的目的;改革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是發展和穩定的重要保證;穩定是改革和發展的基礎,社會不穩定,就什麼事也做不成。

(七)正確處理破和立的關系,盡可能縮短新舊體制之間的過渡時期,把新舊體制轉軌期間所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改革,是新舊體制的一種轉換,無疑是一個破舊立新的過程。既然如此,改革就要破字當頭,敢於革除和擯棄種種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管理體制和規章制度。但破只是手段,立才是目的。破要服從立,服務於立。即使破,也有不同的破法。大致來說,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先破後立;二是邊破邊立;三是先立後破。具體採取哪種方式,要視其具體情況。鑒於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歷史經驗,還是先立後破為好。新的體制建立起來了,舊體制不攻自破,新的機制運轉起來了,舊的機制自然會退出歷史舞台。某些國家全盤否定原有體制,搞什麼「休克療法」,盲目照搬某種模式,在一定時期內搞成沒有商品的商品經濟,沒有市場的市場調節,沒有資本家的資本主義。舊的體制和聯系破壞了,新的體制和機制又沒有建立起來,必然導致混亂和無序,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危機。我國前些年社會生活中出現的經濟過熱、宏觀失控和某些秩序混亂等社會問題,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於沒有處理好破與立的關系。舊的體制和運行機制破壞了,新的體制和運行機制又未能及時地建立並正常地運轉起來,留下了一系列的權力真空、政策真空和法規真空,被一些人鑽了空子,導致諸如社會分配不公、腐敗現象滋長、社會秩序混亂等一系列困擾我國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以至於不得不花很大的氣力進行治理整頓。

當前,中國改革已進入攻堅階段,新舊體制

6. 改革開放40年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2018年,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40周年。40年前,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一文。這篇被從哲學專刊撤下,復又經過其作者與中央黨校職員多重切磋打磨,且經過精心編輯、以「本報特約評論員」名義發表在頭版的文章,已經不是一篇學術性的討論哲學的文章。而這篇文章發表後產生的石破天驚般的效應,也說明了其所具有的巨大沖擊力遠不限於學術界乃至思想界,而是波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所有方面。以這篇文章破冰開道,中國的思想解放拉開了序幕。思想解放,是去除精神桎梏的利器,是實事求是的鋪路機。正是40年前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其後幾個月召開的、標志著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做了精神上和社會心理上的准備,並為其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40年前開始的、在當時風騷獨具、引領了世界潮流的改革開放,之所以將中國帶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其定數正來自十一屆三中全會。正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路線,做出了「把全黨工作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在《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中明確肯定和支持了正在進行著的農村生產制度變革,並以此為標志開始實施改革開放的國策。其後40年,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淵源於這個轉折了中國命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7. 四十年改革開放中國有了哪些變化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40周年,4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擴大,人民安居樂業,經濟增長下行中保持就業穩定,減貧成就巨大,現行標准下的貧困人口即將全部脫貧,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勞動力素質顯著提高。
改革開放40年來的變化有哪些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40周年,4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擴大,人民安居樂業,經濟增長下行中保持就業穩定,減貧成就巨大,現行標准下的貧困人口即將全部脫貧,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勞動力素質顯著提高。

生活水平

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年均實際增長8.5%。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322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18倍,年均實際增長7.8%。40年間,我國居民用31年時間實現人均收入跨萬元大關,用5年時間實現人均收入跨2萬元大關,目前正向人均收入3萬元大關邁進。這些數據足以說明,中國的中等收入人群正在不斷擴大,貧富差距正在逐漸縮小,大部分人已經實現了小康生活。

衣食住行

改革開放前,生活條件差,買布靠布票,吃飯靠糧票和油票,住的是土磚房,交通靠步行。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收入增加,市場商品的逐漸豐富,人們開始舒適的穿衣體驗,吃上也開始講科學、講精細、求營養、高質量。市場上豐富的肉、蛋、魚、鮮菜、瓜果四季常有,大家也都住上了高樓大廈和新房子,用上了現代化的傢具,出行方式的選擇也多了很多種,公交,地鐵,私家車,高鐵飛機等等,不管是去哪兒,總能在24小時到達。

體育發展

1978年改革開放開啟了體育新的時期,明確了新時期的發展目標、政策措施和戰略思想,中國體育開始回到社會主義體育發展的正確軌道。79年恢復了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80年首次參加冬奧會。

2018年,受惠於國家一系列重大改革政策和發展成果所帶來的無限活力和巨大動力,中國體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運動員共獲得奧運冠軍237個;獲得世界冠軍3319個,佔新中國成立以來總數的99%以上;創超世界紀錄1125次,佔新中國成立以來總數的86.4%。

8. 2021為什麼是改革開放40年

2021是改革開放43年。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9.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成就

一、經濟躍上新台階

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斷提高。2017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9660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增長22.8倍,年均實際增長8.5%。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由1978年的200美元提高到2016年的8250美元,超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在世界銀行公布的217個國家(地區)中排名上升到第95位。

2、財政實力顯著增強。1978年,國家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1132億元,2017年達到172567億元,1979年至2017年年均增長13.8%。

3、經濟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1978年,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5%左右,比1978年提高13個百分點左右。

4、外匯儲備大幅增長。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2017年末外匯儲備余額達31399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位。

5、城鎮化穩步推進。2017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8.52%,比1978年末上升40.6個百分點;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42.35%,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差距縮小到16.17個百分點。

參考資料改革開放四十年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10. 結合改革開放 40 多年的光輝歷程,談談為什麼改革開放是我國的 強國之路

時間無窮長,但總有特殊的時間節點帶給人們前行的力量;未來無窮遠,當改革的步伐一步步延伸到遠方,一切努力便有了非比尋常的意義。

「改革開放是我們必須始終堅守的正確之路、強國之路、堅定不移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就能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宣言」再出重磅之作《改革開放天地寬》。揆諸40年來風雲變遷,再沒有其他任何事情,能如中國的改革開放一樣,深刻影響了中國和世界歷史進程,「宣言」文章從人民生活躍進新天地、強國復興打開新天地、社會主義展現新天地三個維度,對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中國、深刻影響世界的重大意義高屋建瓴作出總結,為我們更好地回顧過去、理解當下、擘劃未來提供了重要參照。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這是中國上上下下的共識,也是中國過去、現在和未來乘勢而上開拓新功的方法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新的現代化時間表,新征程上,任務需要改革開放來落實,險灘需要改革開放來跨越,願景需要改革開放來實現。改革到了一個新的重要關頭,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一點都不亞於改革開放之初。然而在中國的改革詞典里,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開放,始終是攻堅克難、乘勢而上的法寶。正如「宣言」文章所指出的,改革開放,對於無限接近偉大夢想的當代中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惟有迎難而上,向荊棘挺進,一覽無限風光。

熱點內容
為什麼一到晚上wifi不行 發布:2024-09-20 20:10:02 瀏覽:204
已婚女人為什麼找已婚男人借錢 發布:2024-09-20 20:08:25 瀏覽:224
手機為什麼會成功 發布:2024-09-20 19:46:30 瀏覽:628
微信名為什麼會變微信號 發布:2024-09-20 19:32:16 瀏覽:297
為什麼華為手機不能發送圖片 發布:2024-09-20 19:23:32 瀏覽:245
電腦文件為什麼都變成只讀 發布:2024-09-20 19:23:22 瀏覽:560
為什麼電腦沒聲放不了視頻了 發布:2024-09-20 19:03:40 瀏覽:303
淘寶客服為什麼會很忙 發布:2024-09-20 18:52:08 瀏覽:7
駕校的車掛擋方式為什麼不一樣 發布:2024-09-20 18:42:23 瀏覽:378
為什麼游戲掛了一段時間就掉線 發布:2024-09-20 18:11:51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