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為什麼會掌握時間
㈠ 時間永恆,為什麼生物生命的時間是有限的
因為大部分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而人類有些細胞是不可再生的,當有些細胞死亡的時候,人的生命也將結束,生物死亡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被其他的生物吃掉,有的則因為沾染疾病。不論什麼原因,對生物本身來講,都是「體細胞」的死亡。體細胞指的是除精子、卵子這樣的生殖細胞以外的所有細胞。一個成人體內平均有60萬億個體細胞。如果這些細胞全部陣亡,人的生命也就無從談起了。
人體內同時存在著年卡細胞和計次卡細胞。對人體來說,至關重要的是年卡細胞的死亡。因為腦神經細胞和心血管細胞直接關繫到人的生死。不過對計次卡細胞的死亡也不能掉以輕心,皮膚細胞頻繁分裂,太早完成使命的話,同樣可以導致個體的死亡。不是所有的生物體內都同時擁有年卡細胞和計次卡細胞。比如昆蟲(僅限發育成熟的成年昆蟲)體內只有年卡細胞。正是因為細胞無法分裂,所以昆蟲受傷之後根本不會自我癒合渦蟲等分裂能力超強的生物體內只有計次卡細胞。因此被截成幾段之後仍然能夠安然無恙。不過計次卡並不是無限使用的,使用次數到達一定程度之後,該生物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㈡ 為什麼生物存在生物鍾
人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是在生物鍾的支配下進行的,就如同植物到季節就開花,動物到了周期就要產卵一樣。生物鍾運轉正常,身體就健康、抗衰、延壽,相反,亂了生物鍾,運轉不正常,就容易得病、早衰、折壽。因此,精心呵護和保護生物鍾,使其不受干擾和磨損,就成為我們生活中至關重要的內容,也是自我保健的核心。
保護生物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規律自己的生活,按時作息,平衡飲食,積極鍛煉,並且形成"制度",常年堅持,雷打不動,節假日也不例外。
人類在生活過程中,有許多生理現象都要受到自身存在的一種與時間因素有關的物質所控制。這種物質與日常的鍾表有著類似的作用,被稱為「生物鍾」。
自有生物以來,太陽升落所因起的光照變化,和生物體內的生命活動建立了同步關系,長期的進化,生物就按太陽出沒的規律形成了體內的活動規律,由生物鍾來控制。人體生物鍾是一種復雜的生理過程,由松果體來「指揮」。松果體是腦內一個碗豆大的腺體,分泌的激素叫松果體素(也叫褪黑激素)。
已經發現,一個人的體溫在清晨2-6時最低,下午5-6時偏高。癌細胞生長也是有規律的,在生長速度最快的時候做放射治療,最容易殺死癌細胞。此外,血糖含量、基礎代謝率、經絡電勢等等,也都隨著晝夜更替而出現有規律的變化,隨著生物鍾運轉。
生物鍾紊亂,松果體素極度減少和喪失正常節律,將牽動體內許多生理功能的紊亂,出現睡眠障礙、內分泌失調、免疫功能下降,損害健康甚至發生疾病。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遵循晝夜規律、季節規律,力求避免或減少對生物鍾的干擾。生活起居有規律,按工作勞動時間作息,定時合理飲食,克服自身干擾生物鍾正常運轉的不健康行為習慣,順乎自然保持健康。
㈢ 生物鍾為何會這么准,可以精確到秒,剛睡醒
生物鍾是指人的一切生活習慣,作息時間。每個人如果天天早上五點起床,那他在五點左右絕對能醒,這是很正常的,所以每個人都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息時間,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只有保持好的習慣,生物鍾才能正常,身體才會健康。但是現在絕大多數孩子,尤其是上高中的孩子,學習壓力大,每天晚上最早也要到十二點左右才能睡,出現嚴重的睡眠不足,近視眼的比例極高,所以家長們要督孩子不要熬夜,十一點半左右睡,否則既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又會影響第二天的聽課效率,不能晚上不睡覺硬熬。現在的很多大學生也是這樣,經過艱苦的高考後進入大學,沒了家長和老師的監督,一下就會放鬆,沉迷於游戲,晚上不睡覺,早上不起床,所以家長要經常給孩子敲敲警鍾,鼓勵孩子要以學習為重,其實大學也有很多人在努力,奮發圖強,要讓孩子知道現在社會上的競爭壓力,這樣他才能學以致用。現在很多中年人由於競爭壓力大,也會經常熬夜,沒有良好的生物鍾,嚴重的話會引起神經衰弱,所以平時要加強鍛煉,平時盡量少熬夜,保持良好的生物鍾。
㈣ 為什麼人的生物鍾那麼准
生物鍾也叫生物節律、生物韻律,指的是生物體隨時間作周期變化的包括生理、行為及形態結構等現象。科學家發現,生物鍾是多種多樣的。就人體而言,已發現一百多種。生物鍾對人健康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整個人類都是按以一晝夜為周期進行作息,人體的生理指標,如體溫、血壓、脈搏;人的體力、情緒、智力和婦女的月經周期;體內的信號,如腦電波、心電波、經絡電位、體電磁場的變化,等等,都會隨著晝夜變化作周期性變化。沒有人否認這一系列的現象與人的健康毫無關系。科學發現,生物鍾紊亂的時候,人類甚至所有生命就容易生病、衰老或死亡。有的人的生物鍾幾十年都是相對穩定的,他的健康狀況是良好的,而生物鍾表一旦被打破,較長處於紊亂狀態,就產生各種各樣的不適或疾病,有的甚至危及生命。據說,歐洲名酒棗威士忌的商標是一長壽老人的頭像,這老人活了152歲。當時,英國國王想見這位長壽老人,就請他到皇宮來吃喝玩樂,以示隆重款待,誰知,由於生活規律被突然改變,一周後老人不治死去。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一些健康老人,幾十年如一日,終日勞作,越顯健康,有一天,由於兒女的孝順,讓他休息「享清福」,結果不是周身不舒服,就是一病不起。有的剛退下來的老人,身體狀況反而不如上班的時候,都是與生物鍾突然改變有關。我們認為,年輕人要及早認識、發現和掌握自己的生物鍾,然後、逐步順應它,使之發揮良性效果。老年人要對幾十年形成的生物鍾要保養好,不要輕易改變它,免得引起生物鍾紊亂而影響身心健康。孝順的兒女們,也不要輕易讓老人遷就你們的「孝心」。據調查,在一家叫老人保健康復中心裡,好幾個九旬老人在家的時候身體狀況、精神狀態都很正常,兒女送他們到中心是讓他們得到良好的醫療保障,但結果,這幾個老人都是不到半月,「無疾」而終。這與老人的生物鍾被改變有無關系,我們無法深究 。不過,我們相信,認識生物鍾、掌握生物鍾、順應生物鍾對維護和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是有幫助的。
如何調整生物鍾?
在冬季,人們的食慾多有增加,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冬季人體需要更多的熱量,這是由於人體的「激素鍾」在寒冷的氣候下,運轉有所改變造成的。
科學研究發現,冬天的寒冷影響著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使人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從而促進和加速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類熱源營養素的分解,以增強機體的禦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因此,冬天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對於體質偏弱而無嚴重疾病的人來說,可以根據自己身體的實際情況,適當選用一些葯食兩用的食品,如紅棗、芡實、薏苡仁、花生仁、核桃仁、黑芝麻、蓮子、山葯、扁豆、桂圓、山楂、飴糖等,再配合營養豐富的食品,就可達到禦寒進補的目的。
對於肥胖的人來說,冬季是減輕體重、控制肥胖的大好時機。此時,肥胖者晚餐應少吃,並安排得清淡一些。由於晚間人體攝入的營養素易轉化成脂肪而儲存,同時,晚間活動量小,如果晚餐豐盛則易引起血脂升高,並易沉積於血管壁上,為動脈硬化埋下隱患。
婦女在冬季應增加無機鹽和維生素的攝入,尤其是鈣和鐵應有充分的供應。老人和兒童及體質虛弱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生理耐寒能力差,寒冷對他們是很大的威脅,尤其需要優質蛋白質。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者應保持合理的比例,三者應分別佔13%-15%、25%-35%、60%-70%為宜。
老人冬季宜常吃粗糧、雜糧和薯類。如玉米、蕎麥、燕麥、紅薯、馬鈴薯、羊奶、兔肉、動物肝、動物血、豆腐、芝麻醬、紅糖、蝦米、蝦皮以及帶色葉菜都適於冬季進食。
此外,冬季進補禦寒,調整飲食的同時,應進行耐寒力鍛煉從而增強適應能力。如忽略了人體本身的生理耐寒力,而一味依賴食物禦寒,過多地食用高熱能高脂肪的食物和酒類等,可造成和加重心血管病。而且,一冬下來,有可能多長出贅肉,會給原來就胖或心血管功能不佳者帶來許多不利影響。因此,冬天應堅持適當的體育運動,如太極拳、散步、打球等,這樣可促進新陳代謝,加快全身血液循環,增強胃腸道對營養的消化吸收,真正達到食而受益的目的
224》如何調整好生物鍾
經過長時間的復習備考,很多考生形成了晚睡的習慣。有些人甚至到了上午10∶00左右還懶洋洋的,興奮不起來。如果到了高考時還是處於這種生理狀態,就很不利,應該注意調整好自己的生物鍾。
人的生物鍾是長時間形成的一種生理反映。要想調整到最佳狀態,應該在考前半個月左右就著手進行。高考的第一場考試一般在上午9∶00開始。考生要想保證自己有充足的精力和適度的興奮狀態,就要完全按照高考期間的作息時間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逐步把生物鍾調整過來。
第一步是把晚睡的習慣改掉,第二天早上也不能睡懶覺。具體地說就是每天晚上一定要在22∶00以前入睡,第二天早上要在6∶00~6∶30左右起床。起床洗漱完畢後,活動一下身體,看幾頁復習資料,7∶30左右再吃早餐。這樣到9∶00左右整個人已經逐漸進入興奮狀態。為適應考試,考生在9∶00~11∶00之間可以自己找一些卷子試著做一做。這樣既能進行一下復習,又能體會適度緊張的感覺。
午飯後,考生也要按高考的需要休息一個小時左右再進行復習。從而使自己在每一場考試的時間里都處於適度的興奮中。
生物鍾又稱生理鍾。它是生物體內的一種無形的「時鍾」,實際上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它是由生物體內的時間結構序所決定。
㈤ 人類掌握生物的晝夜規律有何作用是為了研究什麼嗎
在常規條件下,人類生物鍾是相當精確的。常規條件指的是已經習慣的條件,新陳代謝實際上一直在進行。換言之,對於不一樣的人來說,時間應該是不一樣的,但是對於正常工作和休息的人來說,時間應該是11點左右。我想這段時間會因個人習慣的不同而不一樣。
總結,視交叉上核的神經元受到早晨第一縷光線的刺激,調整它們的手錶,然後發出命令:睡個好覺。外部細胞也做同樣的事情,調整他們的手錶,開始他們一天的工作。當細胞接收到白天的信號時,它們啟動了一系列的基因表達程序。這里主要有兩點:某些基因的表達在白天信號的引導下變得更占優勢,而夜晚基因的功能受到抑制;晝夜基因的交替變換並不總是完美的。總之,活的有機體不是機械的齒輪,當它們旋轉時,細胞之間的步調是不一致的。
㈥ 人類掌握生物的晝夜規律有何作用有什麼好處
生物鍾是一個轉錄因子互聯網,基本上存有於全部的機構中,並根據來源於人的大腦關鍵數字時鍾的神經細胞和生長激素數據信號與光線的周期時間同步,在一個約24鍾頭的周期時間內推動有節律的基因表述,進而預測分析和解決自然環境的轉變 。
生物鍾是基因和個人行為中間的聯絡的一個強大的例子,它也揭示了自然環境對基因表述的危害,主要表現了基因遺傳和外部要素的相互影響決策有機體外在的個人行為。
在白天黑夜節律個人行為層面,有一些動物實驗生物鍾突變體的基因型與多種多樣人們病症具備令人震驚的相似度。生物鍾基因的科學研究有利於對遺傳疾病的掌握。鍾基因基因突變可使人體白天黑夜周期時間增加或減少,進而導致人體與自然環境不可以同步,造成神經性疾病。生物鍾基因運行體制的深入分析,對揭示性命節律性活動的實質、生命的進化的分子結構基本和發展細胞生物學科學研究新的領域具備關鍵實際意義,能為保健醫療和農業生活實踐,給予新的理論來源。
㈦ 關於生物鍾和作息時間
生物鍾又稱生理鍾。它是生物體內的一種無形的「時鍾」,實際上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它是由生物體內的時間結構序所決定的。研究證明,合理的利用生物鍾,掌握最佳學習時間,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學習效率。
一天中什麼時候人的記憶力最好呢?什麼時候才是最佳學習時間呢?據生理學家研究,人的大腦在一天中有一定的活動規律:
6—8點:機體休息完畢並進入如興奮狀態,肝臟已將體內的毒素全部排凈,頭腦清醒,大腦記憶力強,此時進入第一次最佳記憶期。
8—9點:神經興奮性提高,記憶仍保持最佳狀態,心臟開足馬力工作,精力旺盛,大腦具有嚴謹、周密的思考能力,可以安排難度大的攻堅內容。
10—11點:身心處於積極狀態,熱情將持續到午飯,人體處於第一次最佳狀態。此時為內向性格者創造力最旺盛時刻,任何工作都能勝任,此時虛度實在可惜。
12點:人體的全部精力都已調動起來。全身總動員,需進餐。此時對酒精仍敏感。午餐時一桌酒席後,對下半天的工作會受到重大影響。
13—14點:午飯後,精神睏倦,白天第一階段的興奮期已過,精力消退,進入24小時周期中的第二低潮階段,此時反應遲緩,有些疲勞,宜適當休息,最好午睡半到一小時。
15—16點:身體重新改善,感覺器官此時尤其敏感,精神抖擻,試驗表明,此時長期記憶效果非常好,可以合理安排一些需「永久記憶」的內容記憶。工作能力逐漸恢復,是外向性格者分析和創造最旺盛的時刻,可以持續數小時。
17—18點:工作效率更高,體力活動的體力和耐力達一天中的最高峰時期,試驗顯示,這段時間是完成復雜計算和比較消耗腦力作業的好時期。
19—20點:體內能量消耗,情緒不穩,應休息。
20—21點:大腦又開始活躍,反應迅速,記憶力特別好,直到臨睡前為一天中最佳的記憶時期(也是最高效的)。
22—24點:睡意降臨,人體准備休息,細胞修復工作開始。
據此,大家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表。然而,正如安東尼羅賓德所說:「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個人生物鍾是一樣的」,每個人的最佳學習時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要掌握自己的「黃金時間」進行合理的安排,以便提高學習效率。
一天中的最佳學習時間
一個人在一天的不同時期,大腦活動的效率是不同的,學習時間的最佳選擇應該是一天中大腦最清醒的時侯。
生理學家研究認為,一天之內有4個學習的高效期。如果你使用得當,可以輕松自如地掌握、消化、鞏固知識。
1.清晨起床後。清晨6~7時,此時剛結束睡眠,大腦經過一夜的休息,消除了前一天的疲勞,腦神經處於活動狀態,沒有新的記憶干擾。此刻學習一些難記憶而必須記憶的東西較為適宜。例如語言、定律、事件等的記憶和儲存。有時即使強記不住,大聲念上幾遍,記熟的可能性強於其他時侯。這是第一個記憶高峰。
2.上午8點~10點是第二個學習高效期。體內腎上腺等激素分泌旺盛,精力充沛,大腦具有嚴謹而周密的思考能力、認知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此刻是攻克難題的大好時機,應當把握戰機,充分利用大腦興奮來攻關。
3.第三個學習高效期是下午6點~8點,這段時間是人腦記憶的又一個高峰期,在相當一部分人中,記憶效果要超過6~7時。這是因為,大腦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節奏性,使人在睡眠以前有一個超常的興奮過程。不少人利用這段時間來回顧、復習全天學過的東西,加深印象,分門別類,歸納整理。也是整理筆記的黃金時機。
4.入睡前一小時是學習與記憶的第四個高峰期。利用這段時間來加深印象,特別對一些難以記憶的東西加以復習,則不易遺忘。剛進入睡眠1~2小時內。這時大腦一般不再接受新的信息,臨睡時接受到的信息印像相對較深刻。不少事實證明,某些所謂「夢中得啟示」的科學發現,大多是在這段時間內產生的。有人認為這段時間是「靈感思維」比較集中的時間。但是必須注意:用腦過度,身心疲憊的人,多半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除以上一般性的學習時間規律外,對於不同的人來講,還有自己獨特的生理時鍾。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我們要善於發現並充分利用自己獨特的最佳時間段。同時,要養成在固定的時間進行學習的習慣。
㈧ 為何動物們的作息始終那麼有規律
最初的地球生命很簡單,十分缺乏運動的能力,也缺少相互吞噬的能力,所以那時的生物缺乏明顯的活動規律,隨著生物進化越來做復雜,生存競爭的關系使動物有較為明顯的活動規律。
太陽的活動是規律地,影響著大量動物的活動規律。動物沒有自己固定陽光或者化學物中的能量的能力,所以必須靠現成的動植物為食物,植物缺乏運動能力,一般只有被吃的份,只極少數動物進化出了捕食昆蟲或者小型哺乳動物的能力,一般是靠設下陷阱等待獵物上鉤。動物則都有一定的運動能力,而且動物體更復雜的話運動能力一般是更出色的,動物之間還因為能量攝入的關系形成了食物鏈食物網,形成了捕食關系,這造成了生物活動間變化。
而地球生命誕生到動物出現經歷了十分漫長的時間,最初的生物之間有偶然的碰撞導致的融合或者吞噬或者結合,多細胞生物就是這樣產生的,那時候的生物缺少活動時間上的規律,更多的是隨波逐流全屏偶然的相互作用。
㈨ 生物感知時間的現象
這是生物鍾現象
許多生物都存在著有趣的生物鍾現象。例如,在南美洲的瓜地馬拉有一種第納鳥,它每過30分鍾就會「嘰嘰喳喳」地叫上一陣子,而且誤差只有15秒,因此那裡的居民就用它們的叫聲來推算時間,稱為「鳥鍾」;在非洲的密林里有一種報時蟲,它每過一小時就變換一種顏色,在那裡生活的家家戶戶就把這種小蟲捉回家,看它變色以推算時間,稱為「蟲鍾」。
在植物中也有類似的例子。在南非有一種大葉樹,它的葉子每隔兩小時就翻動一次,因此當地居民稱其為「活樹鍾」;在南美洲的阿根廷,有一種野花能報時,每到初夏晚上8點左右便紛紛開放,被稱為「花鍾」。
不僅如此,微小的細菌也知道時間。據美國最新的《自然》雜志介紹,某些單細胞生物體內不僅存在生物鍾,而且這些生物鍾十分精確。
人體內的「隱性時鍾」
萬物之靈的人類,同樣受著生命節律的支配。什麼是人體生物鍾?有人把人體內的生物節律形象地比喻為「隱性時鍾」。科學家研究證實,每個人從他誕生之日直至生命終結,體內都存在著多種自然節律,如體力、智力、情緒、血壓、經期等,人們將這些自然節律稱作生物節律或生命節奏等。人體內存在一種決定人們睡眠和覺醒的生物種,生物鍾根據大腦的指令,調節全身各種器官以24小時為周期發揮作用。
早在19世紀末,科學家就注意到了生物體具有「生命節律」的現象。上世紀初,德國內科醫生威爾赫姆·弗里斯和一位奧地利心理學家赫爾曼·斯瓦波達,他們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揭開了其中的奧秘。原來,在病人的病症、情感以及行為的起伏中,存在著一個以23天為周期的體力盛衰和以28天為周期的情緒波動。大約過了20年,奧地利因斯布魯大學的阿爾弗雷特·泰爾其爾教授,在研究了數百名高中和大學學生的考試成績後,發現人的智力是以33天為波動周期的。於是,科學家們將體力、情緒與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節奏,繪制出了三條波浪形的人體生物節律曲線圖,被形象地喻為一曲優美的生命重奏。到了20世紀中葉,生物學家又根據生物體存在周期性循環節律活動的事實,創造了「生物鍾」一詞。
生物鍾:人的第三隻眼
生物鍾的位置到底在何處?傳統的觀點認為,生物鍾應該存在於大腦中,但對於具體位置的說法卻又各不相同。有人認為,生物鍾的確切位置在下丘腦前端,視交叉上核內,該核通過視網膜感受外界的光與暗,使之和體內的時鍾保持同一節奏。也有人認為,生物鍾現象與體內的褪黑素有密切的關系,由於褪黑素是由松果腺所分泌,因此生物鍾也應該位於松果體上。
後來產生了外界信息所導致的外源說、生物體內在因素決定的內源說和生物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綜合說等。
外源說認為,某些復雜的宇宙信息是控制生命節律現象的動因。美國學者弗蘭克布朗博士認為,人類對廣泛的外界信息,如電場變化、地磁變化、重力場變化、宇宙射線,其他行星運動周期、光的變化、月球引力等極為敏感,這些變化的周期性,引起了人的生命節律的周期性。
內源說認為,生命節律是由人體自身內在的因素決定的。對夜間活動的倉鼠的試驗表明,在外界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如在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的條件下,仍然有相似的節律。人在恆溫和與外界隔絕的地下,也表現出近似於24小時的節律,因此,人的生命節律是由人自身的因素造成的。
綜合說是人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