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和空間為什麼是統一的
㈠ 相對論時間和空間怎麼統一的
統一直接表現在公式里,亦即時間與空間的相互制約關系。這種直接的量的相互關系就是兩者的統一,表現為空間的向度隨著速度的變化而變化,而速度此時不再用空間與時間的比率來計算,而是一個常量,即光速,這是光蘊含的深刻的時空性質。
㈡ 如何理解時間和空間是絕對和相對的統一
玩魔獸嗎?就是WARIII
可以把魔獸理解為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有它的空間(地圖),有它的時間(游戲時間)。
它的空間存在於電腦硬碟和內存里,這就是空間的絕對性,而在它那個世界的空間,在我們看來,是相對的。
時間的相對性就更好理解了,在我們這個世界,時間似乎一直平穩不斷地流逝著,可以看成是絕對的,而在游戲里的時間,因為可以存檔,所以可以理解為相對的。特別是,有時候顯卡不行,單位太多的話,還會「卡」,說明在我們看來,它的時間不夠平穩。可是,假如那裡面的游戲角色擁有意識的話,它會意識到它存在的時間和空間都是相對的嗎?它會想到我們這個世界嗎?我想它的感覺也是時間和空間是絕對的,平穩的。
即使有人意識到,在他們之外,還有我們這樣一個世界,他們也沒有辦法證明,這就是所謂的不可知論。同樣,在我們這個世界之外,是否還有更絕對的時間和空間,我們不知道,也無法知道。因為不可知,這就給宗教留下了存在的理由,雖然它們(宗教)也不過是獨斷論。
㈢ 馬克思主義哲學,時空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這句話什麼意思,我是理工男,從沒有學過這些東西,謝謝了
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
時間和空間作為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既有絕對性,又有相對性。
1、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
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是指它的客觀性和普遍性。時間和空間作為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任何物質都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之中,無一例外。這就表明,時間和空間的存在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物質及其運動的絕對性決定了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
2、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
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是指時間和空間的具體特性的條件性和可變性。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時間和空間的具體特性隨著物質形態的不同而不同。其次,時間和空間具體特性隨物質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
★批判唯心主義時空觀和形而上學時空觀。它們都認為時間和空間可以脫離運動著的物質而存在:
▲唯心主義時空觀(相對主義時空觀)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精神的產物、意識的表現。如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康德說,時間和空間是人們頭腦中固有的「先天形式」。人們利用這種先天形式去感知事物,使事物具有時間和空間。因此,他提出一個著名的格言:「人為自然界立法」。(評論:這個論斷在認識論領域所造成的震撼就如哥白尼在天文學領域造成的革命一樣大。唯物主義哲學家都主張認識應該與認識對象相一致,但康德反其道而行之,提出認識對象與認識相一致,從而在認識論上造成了一場「哥白尼革命」。)
▲形而上學時空觀認為,時間和空間可以獨立存在,與物質及其運動無關。牛頓(n)是這種觀點的典型代表。他提出了不依賴於物質及其運動的「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概念。牛頓說:
「絕對的、真正的和數學的時間自身在流逝著,而且由於其本性而均勻地、與任何其他外界事物無關地流逝著」;
「絕對的空間,就其本性而言,是與外界任何事物無關而永遠是相同的和不動的」。
㈣ 時間和空間的同一性
只要達到光速時間就會停止,只要時間一停止,那麼空間和時間的同一性就不難理解了!
世界萬物「莫不相同」,它們有相同的本原,相互一致,相互依存,構成統一的整體;世界萬物又「莫不相異」,它們各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各有不同的運動和變化,使世界異彩紛呈、斑斕多姿。同與異是對立面的統一,「合異以為同,散同以為異」。
「同一論」既考察事物(系統)相同的一面,又考察事物(系統)不同的一面,「是描述、闡發事物(系統)同異關系的哲學理論」。同異關系是事物中最基本的關系,也是人們認識事物,建立邏輯系統的最基本依據。
(4)時間和空間為什麼是統一的擴展閱讀:
所謂「指稱」,弗雷格定義為「就是這個名稱所命名的對象本身。」以「對象本身」來解釋「指稱」,顯然也有含混性,它可以指思維中的對象本身,也可以指客觀世界的對象本身。既然弗雷格排斥思維中的對象,那就只能指客觀世界的對象。
唯物主義哲學承認有一個客觀的物質世界,但是也承認這個物質世界只有通過人的感覺才能被認識,「不通過人的感覺,我們就不能知道實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運動的任何形式」。
㈤ 時間和空間為什麼能結合在一起
你理解錯了:時空並不是時間加空間
時空
時空是四維的空間,上面的點是事件。
近代物理學認為,時間和空間不是獨立的、絕對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可變的,任何一方的變化都包含著對方的變化。因此把時間和空間統稱為時空,在概念上更加科學而完整。
P.S.上面提到的「空間」一詞其實不夠確切,時空(四維)與空間(三維)有著相差一個維度的區別,它們也不同於通常所說的希爾伯特空間。把宇宙看作四維時空,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它恰好可以全面地描述發生在我們能夠認知的三維空間中發生的一切事件。
時間
1.時間是對物體之間相對運動快慢的一種描述。
時間是運動、變化的表現形式,是世界和萬物的內在規定和組成部分,是具有客觀實在性同世界和萬物的其它組成部分處在對立統一關系中的「物」或物質。
時間是世界和萬物運動、變化的表現形式。
運動和變化只有在一定的時間段里才能發生,在一個固定的時間點上,世界和萬物就不會發生任何運動和變化。我們觀察世界和萬物的運動和變化,必須有一個特定的時間段作為觀察的條件,沒有一個特定的時間段作為觀察的條件,就不能發現任何運動和變化的特徵。
例如,飛矢不動。說的是用弓射出去的飛箭如果在一個時間點上它是固定不動的,只有在一個時間段里,箭矢才會從一個地點運動的另外一個地點。
例如,我們用照相機拍攝運動的物體。拍攝時照相機鏡頭快門開啟的時間越短,所得到的圖像越清晰,鏡頭快門開啟的時間越長,所得到的圖像越模糊。
時間是世界和萬物的內在規定和組成部分。
世界和萬物是由時間作為內在規定的世界和萬物,沒有時間規定的世界和萬物是不存在的,離開一定的時間,任何物體都不可能存在。
例如,一個人有生卒年月;一棵樹有生存年限;地球、太陽和銀河系也是存在於一定的時間段里的物體。超過了一定的時間段,人就不是現實的人,樹就不是現實的樹,地球、太陽和銀河系也就不是現實的地球、太陽和銀河系了。
時間是具有客觀實在性同世界和萬物的其他組成部分處在對立統一關系中的「物」或物質。
時間不同於運動和變化,運動和變化是時間的本質,時間是運動和變化的表現形式;時間也不同於數量,時間是數量的本質和內在規定,數量是時間的表現形式;人類發明和廣泛使用的鍾表是紀錄時間數量的工具,人們通過觀察記錄時間數量的鍾表指針的變化,就可以知道某一特定時間段的長短,知道某一時間的具體數量規定。
時間同運動和數量、同世界和萬物的其它組成部分是相互區別相互對立的。
時間同運動和數量、同其他組成世界和萬物的「物」或物質,都具有客觀實在性的共同本質,是統一世界裡的家庭成員。時間同運動和數量同組成世界和萬物的其他成員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他們是相互聯系相互統一的。
空間
空間可分為哲學的空間概念和數學的空間概念:
(1)哲學空間:三維的,具有容納物質存在與運動的屬性;
(2)數學空間:多維的,從點的零維到面的多維(線是一維的,平面是二維的,體是三維的,曲面是多維的)。
以目前人類的認知能力可感知的三維物理存在,其定義必須依靠一個或多個參照體系或參照物。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空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
例如數學上的原點與X、Y、Z三軸之間共同構成的關系。
隨著網路的發展
人們把存放已製作好的網站的地方叫做「空間」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的理論對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圖書館學界基礎理論建樹,曾有過重要的影響,而九十年代初托夫勒的《大趨勢》對整個信息界的撞擊,人們至今還記憶猶新。而今,當我們站在新世紀的起點上,企盼著新的更高層次的信息理論的出現。近年來,國外有不少理論研究顯示了一定的成熟度,其中三個空間的理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三個空間是指網路空間(Cyberspace)、信息空間(Infosphere)和思想空間(Noosphere)。美國海軍研究生院的約翰·阿奎那(John Arquilla)與其合作者們自1991年開始進行了關於未來軍事事件、社會矛盾及犯罪、信息策略等研究,並陸續發表了一系列的報告與著作,如1996年的《網路戰爭的來臨》、1999年的《歷數新的邊界》、1999年的《思想政治的出現》、即將出版的《戰爭中信息作用的轉換》等。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的出現》一書中,阿奎那等全面地概述其理論基礎:三個空間的理論,為這一研究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1 網路空間(cyberspace)
這是三個概念中最常用的一個,指全球范圍的網際網路系統、通訊基礎設施、在線會議體系、資料庫等一般稱作網路的信息系統。該術語最多的是指網際網路,但也可用來指具體的有范圍的電子信息環境,如一個公司、某武裝部隊、某政府和其他機構組織等的信息系統。
該術語可用於解釋信息的電子存貯和信息流、該信息系統的服務商和用戶、及其與之相連為一個領域和系統使之成為如同政治學、經濟學那樣明確的特徵的技術。理想的是,隨著技術的進步,用戶應該能夠通過硬體軟體進入並運作這一網路空間。
網路空間發展最快、是世界上勢力與所有權范圍最新的領地。無論在哪一個國家,都是當前最大的項目之一,網路空間這一術語也成為最流行的詞彙之一。
該術語比信息空間和思想空間具有更趨向於技術的一面。但在這個術語里,人們看到網路似乎比看到技術更多些,從William Gibson 1984年用Cyber-punk來說明交感幻覺(Gibson,1984),直到如今人們用Cyberspace用於說明建設創造思想的全球模型,加強人們精神上的聯合,這種觀點實際上預示著網路空間與思想空間的部份重合。
網路空間比信息空間或思想空間更受限制些,表現在其主要表示網路(這一似虛而實的事物)。但有些定義也跨出了網際網路的范疇,如那些與網路空間有關的,影響重要基礎設施的公共電話網、電力網、石油天然氣管道、遠程通訊系統、金融票據交換、航空控制系統、鐵路編組系統、公交調度系統、廣播電視系統、軍事和其他政府安全系統等。策略性的信息戰爭大部份在於保證國內的網路安全,並發展對系統里其他勢力弱小的國家的剝削能力(Arquilla,1999)。
2 信息空間(infosphere)
明確了網路空間概念在空間和技術上的局限性後,一些分析家提出信息空間的概念。這兩個術語間的區別並不十分清楚,常被交替使用。如最近有人定義:信息空間是將世界通訊以網路、資料庫、信息源連接到廣大的、內聯的、參差不齊的電子交流系統的捷徑,信息空間有著將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知識集中到一起(Vlahos,1998)的潛力。然而這從某種角度上看不正是網路空間的定義嗎?
實際上,信息空間比網路空間要大得多,它可以包括後者的全部內容再加上可能沒有被包括進網路信息系統的內容。在民用范圍內這經常包括廣播、印刷等媒體以及一些機構,如公共圖書館等,其中還有相當部份信息內容還沒有被電子化。在軍事范圍內,信息空間還可能包括命令、控制、通訊、諜報、監視、偵察系統——這些戰場之外、但與戰爭相關的軍事信息環境(Aquilla,1999)。
像網路空間一樣,信息空間正作為真正的全球信息基礎和環境在顯現出來,傳統的對空間和時間的認識在這里已不能說明問題。該術語因其聚焦於信息環境廣義地定義,而不是僅考慮基於計算機技術和設施,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論優勢;同時又因其是人物空間的中介,即信息空間是基於信息的一個明確的領域,但又與我們同時所居住的地球的其他部份密切相關,因此而受到人們的青睞。
法國哲學家Paul Virilio也曾提及信息空間這一概念:信息空間,信息所處的領域,將會將其強加於地理空間。我們將會生活在一個縮小了的世界上,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能力將把我們的世界擠壓到所剩無幾。事實上,已經出現了速度污染,使我們的世界減小到零。在最近的將來,人們將會感到被圈在一個小環境內,他們會覺得被快速傳播的信息的力量關在這個已到忍受到極限的世界上。如果讓我來提供一個結論性的想法,那麼內聯互動對真實世界就像放射性對大氣層一樣(Der Derian,1996)。
3 思想空間(Noosphere)
到目前為止,最抽象而又最不受青睞的就數思想空間了。該詞源自於希臘語noos,意為思想,由法國神學家和科學家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在1925年首創,並通過50和60年代他去世後出版的著作而傳播開來。依據他的觀點,世界首先進化出地理空間,然後生物空間。由於人們得以在世界范圍內聯系交流,於是世界開始出現思想空間,他將此描述成許多形式,如跨全球的思想領地、思想線路、巨大的思想機器、充滿纖維與網路的思想外殼、流浪(游移不定)的意識等。
根據Taihhard的說法,思想的力量多年來已經創造和發展了部份思想空間,最後終將取得其全球的存在,其各種各樣的部件正在融合。不久以後,一個合成體系將呈現出來。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人們的意識與精神活動將無需確定的范圍,但又不喪失個人的特徵。再認識充分些,思想空間將把人類提高到一個更高、更新的進化階段,人們由集體的心理和精神的合成力量所驅動,由一種對道德和法律的虔誠所驅動。當然,這種過渡也許不那麼簡單順利,或許要依靠某種全球的震動或者是某種啟示以成為思想空間最終的融合特徵。
盡管這一概念基本上是精神的,遠不如網路空間或信息空間的技術性強,但Teilhard已經把不斷加強的通訊交流歸結為一個因素。在他的時代還沒有類似網際網路的媒體存在。然而,50年代的廣播和電視媒體促使了這種全球意識思想的產生。他期待驚人的電子計算機給人類以新的思想工具。他的預測與如今的網際網路竟不謀而合。
很少有政府或商界人士有興趣促進全球思想空間的構築,除了在有限的范圍,如國際法、政治或經濟理論界的研究人員。促進全球思想空間實現的動力更可能是來自那些非政府組織的活動家,或其他民間社會的成員,如教學、學校等,或那些獻身於信息交流自由和倫理價值規范傳播的個人。我們相信,現在是到了政府與商界開始往這一方向轉移注意力的時候了,尤其是因為在信息時代強權將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國家政府和商業市場人員與民間社會活動家的合作力量。
4 三個空間之間的關系
所有三個領域都還在發展中且繼續維持著這一狀態。三者都在世界范圍內很快地擴展,但都還分裂成更小的組成空間,其中有的空間在世界某些地區發展得更快些。盡管三個空間都在均衡發展,但仍繼續其間的交叉覆蓋。網路空間將維持最小的部份;居於其他兩個空間之內的信息空間次之;而思想空間則將三個空間全部包括在內。見下圖。其中某一空間發展時,其他也都在發展,盡管不必要平衡進行。
三個空間示意圖
附圖
本圖錄自Arquilla,John and Ronfeldt,David.The emergence of noopolitik:Toward an American information strategy.Santa Monica:RAND,1999,p16
三個理論一個都不能忽視,但人們對它們各自的傾向性的認識是不同的。三個空間都有技術、組織和思想層次,但這些層次及其作用卻不盡相同。更進一步說,每個空間都有其內在的特性。在三個空間中,網路空間最具技術性,而思想空間則最具觀念性。當人們考慮網路空間時,跳入其腦海的首先是連接了網際網路的計算機屏幕,而其內容無關緊要。當人們考慮信息空間時其圖像可能是通過衛星轉播的電視節目。當人們考慮思想空間時,其腦海中形成的圖像不會是什麼技術,卻可能是涉及文化倫理的什麼觀點,其內容應該是文化的。
當我們討論網路空間的延伸趨向於技術性時,討論信息空間則經常強調通訊交流的動力以及對其的思考,相比而言,討論到思想空間的未來時,似乎一定是哲學方面的,盡管兩者之間少有聯系,或相距甚遠。
雖然每一個領域的運用都是獨立的,但討論時都很可能岔到另一個空間的方向上去。因此,許多對網路空間的討論可能很大程度上轉移到思想空間去。如通過網路空間和信息空間討論分析信息戰爭的軍事分析家們爭辯說,信息戰爭實際上是關於人們智力、精神的戰爭,是侵犯到人們的觀念、認知領域的戰爭。一方面有相當多的關於網路黑客的討論,而同時在美國又有觀念被黑客入侵的個案,如對手、操縱者通過廣播媒體或網際網路傳播其聲明或公告。同時,擁護思想空間理論的哲人們亦注意到該理論的發展,還得依靠這已在世界范圍內被普遍認可了的、聯網了的信息和通訊系統的傳播。
但無論如何,思想空間仍然是最具思想性的空間,因此具有相對的優勢。無論從哪個角度說,三個空間都基於信息而存在,從最小的數據單元到知識、智慧的高級形式,而這些都屬於信息處理系統。然而,由於思想空間比其他兩個空間更具思想性,而不是技術性,又被認為更具信息結構處理的特徵。思想空間,如同腦袋,是信息處理和信息結構系統,這是一個重要的定義。處理的觀點聚焦於系統中信息的輸入輸出的傳輸,而結構的觀點則注重於一個組織、一個系統本身的目標、價值、實踐,是從所處地位、身份、意義、目的等方面對一個組織成員們的影響,而不是考慮在某時某信息是否處理了。處理的觀點趨向於以技術作為評價的因素,而結構的觀點則更包容了人的因素和思想的投入。人們應該如同關注信息處理一樣開始關注信息結構的動態。思想空間概念的引進將能幫助信息決策者們聚集於信息結構的作用。
總的來說,信息革命對當今世界的整合和分散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這些都通過三個空間進行,盡管最後的也許是最適合用來解釋的。思想空間是一個知識與智慧的領域,這是范圍最大的一個空間,最大的空間意味著可以更好地進行策略性思考和計劃。思想空間代表著擴大了的信息領域,那裡更強調理念與組織,當然也不忽視技術。分析家和策略家傾向於思想的作用、價值和認知而不是網際網路的設計,或者說他們更注重信息結構,而不是信息處理,或者用本文的語言來說是更樂意接受思想空間概念。果真到了這時,這個新的概念就到了成熟的時候了。
編輯者:tonny_2006
生存的范圍,交流的平台.
空間可分為絕對的與相對的,真實的與表象的,以及數學的與普通的。
絕對空間:其自身特性與一切外在事物無關,處處均勻,永不移動。相對空間是一些可以在絕對空間中運動的結構,或是對絕對空間的量度,我們通過它與物體的相對位置感知它,它一般被當做不可移動空間,如地表以下、大氣中或天空中的空間,都是以其與地球的相互關系確定的。絕對空間與相對空間在形狀大小上相同,但在數值上並不總是相同。
㈥ 如何理解愛因斯坦相對論揭示時間,空間 物質及其運動的統一性
狹義相對論】
光速是一個恆定的常量(3*10^8m/s),所有物體的速度不能超過光速。
1、一個物體的時間不是恆定的,速度越快,它的時間越慢。之所以我們平時感覺不出來,是因為速度不夠快,這個時間變慢的效應很不明顯。一個實際的應用是,我們全球用的GPS衛星給我們提供了精準的時間,這些衛星在高速的繞地球飛行,飛得快,時間就變慢了,它需要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斷的矯正自己的時間。前幾年很火的一部電影《星際穿越》,裡面的老爹飛躍星際,在黑洞裡面尋找奧秘,最後回來的時候,老爹還是那個老爹,她的女兒卻已經變成一個老太太。
2、一個物體的空間不是恆定的,速度越快,它的長度就越短(延運動的方向)。我記得小時候看過一本書,裡面畫了一張圖,假設一個人騎著自行車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路上騎著,這個人在沿著騎行道路的方向上,空間就變短,也就是說這個人看起來變得更瘦了。
3、相對論把質量守恆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合二為一,經典的公式E=mc^2,。以前一直納悶這個公式怎麼來的,甚至懷疑是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其實不然,這個公式是在前人科學家的研究基礎之上逐步推導出來的,甚是美妙,讓人嘆服。
【廣義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討論的是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下的情況;廣義相對論,討論的是加速運動下的情況。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與它們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廣義相對論,簡單理解就是,宇宙空間中的物體在它周圍會造成一個空間的扭曲,質量越大,空間扭曲越厲害。地球之所以繞著太陽轉,並不是由於萬有引力,而是太陽把周圍的空間扭曲了,地球是沿著扭曲的空間做運動。好比一個彈簧床,一個很重的東西壓在中間,床上東西都會朝中間滾動,這個力不是萬有引力,而是空間扭曲的結果,往中間滾動的運動還是遵守基本的力和運動規律。
相對來講,廣義相對論比牛頓的萬有引力,更能解釋一些事情。如果萬有引力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那麼如果一個行星受到一點外力,距離拉近了一點,那麼萬有引力就更強了,這樣會打破平衡更有力的把雙方拉近,距離越近力越強,力越強距離越拉近,直到行星墜入到恆星,反之亦然,有一個向外的力,會最終導致行星飛離恆星。而廣義相對論認為沒有萬有引力,只是一個空間的扭曲,無論怎樣受力,它都在這個扭曲的空間裡面按照現有的規律運動。
通過推導,光線在加速運動參照系或者「引力場」中是延曲線傳播的,並且計算出光線在經過太陽的曲率是1.7角秒,後來英國科學家在一次日全食中驗證了愛因斯坦的這個推論。
㈦ 為什麼說相對論證明了時間和空間的絕對和相對統一
因為根據相對論,可以知道大質量(要很大很大才行,地球?不行,太陽?也不是很理想,那麼只好用黑洞了)的物體會對周圍的空間結構產生影響,會將周圍的空間結構扭曲,三維空間如何扭曲呢?只好在四維空間裡面扭曲.那麼四維空間是什麼?長,寬,高,時間.
物體的運動狀態不是目前所理解的三維空間,其實還有在時間這個維度的位移,根據方程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所有物體具有的能量都是mC².
㈧ 為什麼時間和空間是連在一起的,不可分開的
1、時間和空間同屬於抽象事物,它們具有共同的來源,都是人們從具體事物之中分解和抽象出來的有關規定組成的認識對象。
2、時間和空間都是絕對抽象事物和相對抽象事物、元本體和元實體組成的對立統一體。
3、一般時間和一般空間是名稱不同,內涵和外延完全相同的同一個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
4、具體時間和具體空間都具有數量的規定性。具體時間和具體空間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
一個具體事物不僅同一定數量規定的具體時間段相聯系,而且也同一定數量規定的具體空間體相聯系。一定的具體時間段必定同一定的空間體相統一。具體時間離不開具體空間,具體空間也離不開具體時間。個別具體事物具有的時間和空間規定,可以用平面幾何學坐標繫上的一個坐標點來表示,時間和空間就是橫豎坐標軸,每個具體事物具有的時空規定坐標點同時空橫豎坐標軸具有垂直對應的關系。
時間和空間也具有不同的規定和特徵,它們是相互對立的不同認識對象。
1、時間和空間具有不同的數量單位。時間的單位是年、月、日、時、分、秒等,空間的單位是平方米、平方公里、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
2、時間和空間具有不同的維數特徵。時間的特徵是一維的,空間的特徵是三維的。
㈨ 時間是統一么
或許你會覺得,你現在看到的事物都是真實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從宏觀的宇宙來看,時間和空間是統一的。例如,一個天體距離地球4光年,這就意味著從地球發出的光需要經過4年的時間才能夠到達這個天體。那麼從天體看來,它所捕獲的來自地球的光線是4年前從地球發出的,因而在這個天體上看到的地球景象是4年前的地球景象。如果以地球時間作為基準,這個天體其實只生活在地球時間的「4年前」。距離造成了時間坐標的差異,這就是空間和時間的統一。你現在看到的事物,其實是這個事物在1/N秒前發出的光線,也就是1/N秒前的事物,只不過這個N的取值很大罷了。
需要說明的是,上面的例子是理想狀態下所作的假設;事實上,時空還受到引力場的影響,引力場的時空會膨脹,並由此產生紅移現象。
在計算機系統中,時間和空間也是統一的。在進行計算機軟體構架的時候,構架師需要認真地分析當前系統的使命關鍵性,並且要對系統的運行環境有深刻的了解。在硬體資源緊張的年代,軟體開發者需要仔細地分析程序的具體實現,以便能夠節約每一個位元組的內存空間;然而在如今硬體資源和技術成幾何級數增長的年代,硬體資源的緊張程度就不那麼明顯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系統是一個使命關鍵的系統,客戶對系統的響應能力和系統對數據的處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那麼我們可能就會偏向於「犧牲」一部分存儲空間去「贏得」時間效率,這種做法是合理的,當然,這里並不是說不顧一切地去濫用系統硬體資源,而是應該正當有效地利用,而且在使用了系統資源後,還是要記得「歸還」。畢竟好的系統還是應該既節約硬體資源的成本,又能夠高效地工作。
事實上,客觀世界的很多事物都是辯證統一的,不僅僅是這里例舉的時間與空間,在計算機系統中,硬體與軟體是統一的。它們之間的界面是程序員所能夠看到的界面,然而從系統分析師和構架師的角度來看計算機系統,其實硬體和軟體是沒有分別的,分析師和構架師應該更加去關心系統的哪些部分能夠由硬體去完成,而哪些部分可以用軟體去完成。
㈩ 如何理解時間和空間是一體的
沒有空間的物質也遇到同樣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物質在空間運動,即意味著在一定的時間里經過了一定空間,也意味著運動著的物質與物質之間的距離存在。同時,物質在空間的運動過程實際上就是我們講的時空,也是物質、空間和時間組成的統一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