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立秋了白天時間縮短了
㈠ 立秋過後是不是白天的日子就短一點啦
立秋後還要熱多久
秋季是夏季與冬季的過渡季節。立秋後,進入秋季,太陽的直射點從11°32′N南移到5°57′N。隨著太陽直射點南移,白天時間縮短,日照時數日趨減少,給予北半球的光和熱一天天減少。太陽輻射的減弱,使地面在白天能得到的熱量漸漸減少。而夜晚延長,地表向太空輻射的熱量反而增多。由於地面吸收的熱量漸漸少於地面散失的熱量,氣溫開始出現由高轉低的趨勢。
民間有「立秋3日涼風至」的說法,按照歷年來的經驗來看,立秋後天氣還會熱上一段時間,不長。一般有立秋後還有18天地火的說法,過了18天,開始早晚比較涼快兒,那時的天氣才比7月份要舒適一些。但立秋後大部分地區仍以晴、陰相間的天氣為主,降雨天氣不明顯,氣溫仍可達到31-33℃,日平均氣溫仍屬偏高狀態,天氣依然「悶熱」,由於早晚和午間的溫差變大,一早一晚人們的體感溫度將比前幾日偏低一些。
立秋過後,我國白天有時依然會有35攝氏度左右的氣溫,仍會感到悶熱。真正涼爽一般要到9月上旬的白露前後。這是相對於南方的天氣來說。其實每年立秋都會熱幾天,但氣溫日較差增大,晝暖夜涼,這個氣溫環境對農作物體內干物質的製造和積累十分有利,其他農作物也大都如此,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天不熱,莊稼怎麼成熟呢」!其實立秋並不是說天氣會很涼爽。
立秋後會出現秋老虎天氣。秋老虎是我國民間指立秋以後短期回熱天氣。一般發生在8、9月之交,持續日數約7-15天。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該高壓控制下晴朗少雲,日射強烈,氣溫回升。這種回熱天氣歐洲稱之為「老婦夏」天氣,北美人稱之為「印第安夏」天氣。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秋老虎」的表現略有所不同,如華南的秋老虎要比長江流域的來得遲,一般推遲2-4個節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時間有長有短,半個月至二個月不等;有時秋老虎來了去,去了又回頭。「秋老虎」天氣,雖然氣溫較高,但總的來說空氣乾燥,陽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熱,不至於熱得喘不過氣來。
㈡ 立秋後為什麼比立秋前還熱
立秋之後更熱了,那是因為秋老虎來了。
有句老話說的好,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說的就是立秋之後更熱的情況,對於今年有些地區暑天不太熱的情況,秋後就要算賬了,秋老虎要來了。
立秋後,進入秋季,太陽的直射點從11°32′N南移到5°57′N。隨著太陽直射點南移,白天時間縮短,日照時數日趨減少,給予北半球的光和熱一天天減少。太陽輻射的減弱,使地面在白天能得到的熱量漸漸減少。
而夜晚延長,地表向太空輻射的熱量反而增多。由於地面吸收的熱量漸漸少於地面散失的熱量,氣溫開始出現由高轉低的趨勢。
㈢ 秋天來了、為什麼會越來越來冷
因為濕度等趨於下降或減少,所以秋天來了會越來越冷。
秋季,是「春夏秋冬」四季之一。在我國,傳統上是以二十四節氣的「立秋」作為秋季的起點。進入秋季,意味著降雨、濕度等趨於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中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
根據近代學者的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其指標是平均氣溫低於10℃的時期為冬季,高於22℃時期為夏季,10~22℃期間分別為春、秋季。
季節變化:
現我國劃分四季常根據氣溫變化劃分,採用的是近代學者張寶堃的「候平均氣溫」劃分。按候平均氣溫法,判定入秋主要有兩個標准。
一是:連續五天日平均氣溫介於10℃-22℃即可視為入秋,成為「簡標」;二是:連續5組滑動平均氣溫低於22℃。一組滑動均溫指當天均溫加上前四天均溫除以5,得出5天滑動平均氣溫,進入秋季,意味著炎熱天氣已過去,開始涼爽。
㈣ 想問下:二十四節氣中哪個白天時間最短,為什麼
我國的農歷二十四節氣中,就是在冬至的白天時間最短。
作為一個天文類節氣,冬至也叫「夜長至」、「晝短至」。冬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冬至點),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中國就是屬於北半球)最為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天越短。
㈤ 立秋後天氣有什麼變化
主要的變化就是天氣逐漸轉涼,早晚溫差較大,以及會出現秋老虎天氣。
民間有「立秋3日涼風至」的說法,但立秋後大部分地區仍以晴、陰相間的天氣為主,降雨天氣不明顯,氣溫仍可達到31-33℃,日平均氣溫仍屬偏高狀態,天氣依然「悶熱」。但是,由於早晚和午間的溫差變大,一早一晚人們的體感溫度將比前幾日偏低一些。
立秋後會出現秋老虎天氣。秋老虎是我國民間指立秋以後短期回熱天氣。一般發生在8、9月之交,持續日數約7-15天。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該高壓控制下晴朗少雲,日射強烈,氣溫回升。這種回熱天氣歐洲稱之為「老婦夏」天氣,北美人稱之為「印第安夏」天氣。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秋老虎」的表現略有所不同,如華南的秋老虎要比長江流域的來得遲,一般推遲2-4個節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時間有長有短,半個月至二個月不等;有時秋老虎來了去,去了又回頭。「秋老虎」天氣,雖然氣溫較高,但總的來說空氣乾燥,陽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熱,不至於熱得喘不過氣來。
再說,秋季是夏季與冬季的過渡季節。立秋後,進入秋季,太陽的直射點從11°32′N南移到5°57′N。隨著太陽直射點南移,白天時間縮短,日照時數日趨減少,給予北半球的光和熱一天天減少。太陽輻射的減弱,使地面在白天能得到的熱量漸漸減少。而夜晚延長,地表向太空輻射的熱量反而增多。由於地面吸收的熱量漸漸少於地面散失的熱量,氣溫開始出現由高轉低的趨勢。
㈥ 立秋天氣有什麼變化
主要的變化就是天氣逐漸轉涼,早晚溫差較大,以及會出現秋老虎天氣。
民間有「立秋3日涼風至」的說法,但立秋後大部分地區仍以晴、陰相間的天氣為主,降雨天氣不明顯,氣溫仍可達到31-33℃,日平均氣溫仍屬偏高狀態,天氣依然「悶熱」。但是,由於早晚和午間的溫差變大,一早一晚人們的體感溫度將比前幾日偏低一些。
立秋後會出現秋老虎天氣。秋老虎是我國民間指立秋以後短期回熱天氣。一般發生在8、9月之交,持續日數約7-15天。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該高壓控制下晴朗少雲,日射強烈,氣溫回升。這種回熱天氣歐洲稱之為「老婦夏」天氣,北美人稱之為「印第安夏」天氣。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秋老虎」的表現略有所不同,如華南的秋老虎要比長江流域的來得遲,一般推遲2-4個節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時間有長有短,半個月至二個月不等;有時秋老虎來了去,去了又回頭。「秋老虎」天氣,雖然氣溫較高,但總的來說空氣乾燥,陽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熱,不至於熱得喘不過氣來。
再說,秋季是夏季與冬季的過渡季節。立秋後,進入秋季,太陽的直射點從11°32′N南移到5°57′N。隨著太陽直射點南移,白天時間縮短,日照時數日趨減少,給予北半球的光和熱一天天減少。太陽輻射的減弱,使地面在白天能得到的熱量漸漸減少。而夜晚延長,地表向太空輻射的熱量反而增多。由於地面吸收的熱量漸漸少於地面散失的熱量,氣溫開始出現由高轉低的趨勢。
㈦ 立秋之後為啥還是白天長
立秋不是秋分,在秋分之前,太陽還是直射的北半球,所以,現在還是晝長夜短。在夏至到冬至的這六個月時間內,太陽由北回歸線向南回歸線移動,在此期間,北半球的晝長逐漸變短。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立秋時,北斗指向西南。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立秋時,北斗指向西南。太陽黃經為135°。於公歷8月07-09日交節。在立秋節氣期間,太陽從巨蟹座運行到獅子座(黃經135°)。
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到了。因此,在立秋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
㈧ 立秋以後,白天為什麼變短
因為秋分(9月23日前後)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0°),此後繼續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23°26′S)上,在此之後向北移動。
春分,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此後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歸線。夏至,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此後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
根據開普勒定律,地球是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公轉的,太陽在橢圓的一個焦點上,這樣就出現了近日點和遠日點,以太陽為焦點,地球運動單位時間掃過的面積相等。北半球七月以後是遠日點,晝長夜短,而南半球相反。
(8)為什麼立秋了白天時間縮短了擴展閱讀
按照以上觀點,全球共存在6種季節組合類型:
全年皆夏(全年各月平均氣溫都在22 °C以上,主要分布於赤道附近地區); 全年皆冬(全年各月平均氣溫都在10 °C以下,主要分布於兩極地區); 長夏無冬(全年不存在平均氣溫在10 °C以下的月份,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
長冬無夏(全年不存在平均氣溫在22 °C以上的月份,主要分布在南北極圈附近); 四季分明(主要分布於中緯度地區的大陸上,以中國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最為典型); 四季如春(全年各月平均氣溫都在10 ~22 °C之間,主要分布於低緯度的高原地區,以及中緯度地區的海洋上)。
現今通用以天文季節與氣候季節相結合來劃分四季。 即3、4、5月為春季,6、7、8月為夏季,9、10、11月為秋季,12、1、2月為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