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舊時結婚時間為什麼時辰

舊時結婚時間為什麼時辰

發布時間: 2022-05-14 04:03:36

❶ 古代是什麼時辰舉行婚禮呀!

由古至今,婚嫁都是人間大事。但是,我是最近才知道對婚嫁古今有不同的態度。 周代專員掌做媒 周禮中有記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一個「令」字,就有「令」的執行者。(但是也有例外,仲春時節的男女相會,「奔者不禁」。周朝的法規習俗竟然並不受制於春天這個特殊時節,可見,當時的人還保有相當的動物性,國法要服從於「春天」。)從周時到春秋都有專門做媒的官吏,官名「媒氏」,專職負責使男人有妻子,女人有丈夫,向他們配給田宅,以使其能安身成家。當時的男人結婚三年後才可以被國家徵用外出作戰或做工,叫「赴國役」。 今天人們的婚嫁是喜事,遠古時候卻恰好相反。迎親只能在夜裏,車馬服飾都必須是黑色。起源於古人引陰氣入家門,黑色是配合著陰的。黑夜黑馬黑車黑衣人,車前置兩枚火燭,在那種銀河當頭的黑夜裏試探前行,就是去娶親的了。 娶親之家三日不奏樂 按《禮記》中記錄,嫁走了女兒的人家,三個晚上不熄滅火燭,似乎女兒還能回來,似乎女兒還能看到娘家的光。而娶了新人的男家,三天內不能有絲竹樂器的響聲。婚嫁是一件哀痛的事兒。現代女人出嫁有哭的,有依依惜別的,多數只是做姿態。終究習俗變了,嫁人是張燈結綵浩浩盪盪歡天喜地的事情。而古人說,「昏事不賀,人之序也」,不對婚禮表示祝賀,居然曾經是規矩道理。婚事,當時寫成「昏事」,看起來有點古怪。雖然知道古人「昏」和「婚」通用,還是看著不好。到了漢朝,有皇帝詔書說,禁止民間嫁娶備酒食相賀。按漢律,禁止三人以上結群喝酒,但可以印證,民間嫁娶已經飲酒聚眾慶賀了。由周到漢的大約千年裏,娶親已經從只能趁黑夜裏進行的壞事變成了好事,由漢到今天,再沒變過。 《呂氏春秋》中說新娶來的婦人要「煙視媚行」,煙一樣的視線,縹緲不定,嫵媚地走路,大約是絕不能快步如飛,要忸怩細瑣要徐徐而行。那尺度一定很難把握。 三十不嫁要受罰 古時候婦女出嫁年齡,在漢代有嚴格規定,十五歲到三十歲為界線,過三十還獨身在娘家,就罰「五算」,合當時的六百錢。據說,罰款不重,只是懲治遲遲不嫁的女人對風俗的挑戰。 有一種被古人稱作「姆」的女人,類似現在的保姆。專指婦人到了五十歲,還沒有生下孩子,被男家廢出,按規定也不能再嫁。如果這婦人能奉行「婦道」,才有資格給別人的孩子做保姆。 漢時候,有叫王吉的人,居住在長安,房東家有一棵大棗樹,王吉的妻子隨手摘一顆棗給王吉嘗,王吉當即廢掉了這個妻子,因她偷盜。元朝規定廢妻有七條:無子,淫佚,不事公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任何一條都可以發休書廢掉妻子。由於女人的命運不能自保,她們只能暗藏心機,私自積蓄,以防萬一。 沒事兒亂看歷史,看到的是做女人的千萬難處。

❷ 古人結婚的時候為何都是在黃昏時期,有什麼意義嗎

因為古代的婚是黃昏的昏。

總的來說,婚禮習俗還是非常的博大精深的。我的說法也不過是其中的一種,只能作為參考。到了現代,我們更喜歡白天中午的時候結婚,反而認為黃昏結婚都是二婚。當然了,在古代和二婚可沒有關系,明媒正娶的媳婦兒可都得在黃昏行婚禮,才能夠得到上天的保佑與祝福呢。說白了,意義的好與壞,都是人的想法所賦予的,本身黃昏或是中午或是早上其實真的沒有任何的區別。

❸ 古人的婚禮一般都在什麼時間舉行為什麼選這樣的時間

人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燭夜」就是其中之一。古時候,「洞房花燭夜」有「小登科」之稱,與金榜題名相媲美,對於一個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時刻,因此結婚的情況下,各種事情都需要考慮周到,尤其是選擇結婚日期,古代人有特別大的講究。

古時候大家講究天時地利,常常用陰陽解釋天地萬物,男性屬陽,女性屬陰,而傍晚恰好是陽陰更替的情況下,男女結合也恰好暗合了陽陰更替之義,那樣就不容易違反天和,因此結婚後雙方都是會幸福。並且在古代人來看,婚禮並不是單純的兩個人感情的保障,其中最首要的還是政治倫理行為,兩個人一旦融合,便會將2個不一樣的家庭和家族聯絡在一起,產生了一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勢,與此同時兩個人聯姻還可以發展壯大各自的家族勢力,因此古時候王室貴族們都特別的注重家族聯姻。

❹ 古人舉行婚禮時,一般在一天中的什麼時候呢


❺ 古代人結婚,要把婚禮選在黃昏之時,這是為什麼

古代對於時間、吉時都是有莫名的信奉的。影視劇中常常聽說的「吉時已到」,然後才開始執行相關事宜。可見古人對於時間是十分看重的。尤其是一些重大事件更是注重時間。而古代的婚禮舉行時間也十分有講究。

最早的婚禮其實是冷冷清清就舉辦了的,那時的統治者是不願意讓百姓大操大辦,不能太熱鬧了。是說婚禮是一個嚴肅的事情,是要在莊重安靜的氛圍中舉行的。到了漢朝,漢宣帝看不下去了,覺得結婚應該是喜慶的事情,就該熱熱鬧鬧。於是才有了後來的一些列熱鬧的婚禮禮制。

❻ 請問一般古人的婚禮在什麼時間舉行

結婚是我是我們人生當中的一件大事,但是在什麼時候舉行婚禮是有很多的講究的,我們包括到現在很多地方的習俗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我家鄉的規矩是這個樣子的,早上8:00左右男方就會出發迎娶女方,在10:00左右就會把她娶回去,然後再舉辦婚禮。最晚是不能超過12點的,因為這樣會被大家說是不吉利。

以前在古代的時候,大部分的都是這樣的一個時間點舉行婚禮,只不過隨著後來民族的融合就會出現了很多的形式,現在有很多的地方在頭婚的時候,就會選擇在上午進行,而二婚就會選擇下午。其實對於這個東西,我覺得也沒有什麼好爭論的,因為每個地方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我們沒有必要去過多的討論,只要尊重當地的一個風俗習慣就可以了,畢竟每個地方習俗都不一樣。

❼ 如今結婚都在中午,而古代卻選擇黃昏之時,這是為何

我們都知道在現在的時候人們結婚會選擇在上午或者選擇在中午,因為我們現在的人都認為上午和中午才是好時候,如果過了中午,其實好時辰已經過去了,結婚就不適合了,一般的人們都不會選擇在黃昏的時候結婚,但是在我國古代的時候,恰恰和我們現在的結婚習慣是相反的。

在晚上的時候結婚,我覺得古代的時候講究親戚這種關系,他們認為親戚非常重要,所以在晚上結婚的時候,也可以把親戚請到自己家一起熱鬧熱鬧,我覺得這也是非常不錯的一種行為。我覺得現在人結婚可能就是缺少了一種人情味,選擇在中午結婚可能就沒有晚上結婚那麼有感覺了。

❽ 古代結婚都是晚上嗎

古代婚禮時間是白天還是晚上

古時候的婚禮是:晨迎昏行,早上男方去女方家迎娶新娘,黃昏舉行婚禮儀式。「婚」字,拆開為「女」「昏」,其中「昏」即黃昏時刻

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所以會在黃昏行娶妻之禮,故而得名。古代人們舉行婚禮大約要經過六道程序,它分別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迎親等。其一,納采,即相當於現代的求婚。由男方托媒人向女方發出求婚的意向,若女方同意議婚,男家則請媒人攜禮物去女方家正式行聘。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不僅男方要設宴款待媒人,而且女方也要以酒熱情招待媒人,以促進雙方的「天作之合」。

在古代,媒人帶往女方的禮物,因地位、身份不同也有所不同。西周之前,公卿用「羊羔」,大夫用「雁」,士用「雉」,西周以後均用「雁」。漢代以後,又用「酒」其二,問名,這是訂婚程序的開始。由媒人到女方家問清女方的名氏、排行、出生年月日,然後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學說,與男方的生辰八字相對照,如果相剋,便就此作罷,如果是相生便開始進入「納吉」程序。

其三,納吉,就是男女雙方兩家正式確定婚姻關系。這時正式交換「婚帖」,要擺宴設席,宴請女方的主婚人。其四,納征,就是男女兩家締結婚約之後,男家往女家送聘禮,稱為「納幣」、「大聘」和過大禮等。只有這項程序完畢後,男方才可以將女方娶過來。據史書記載,納征的禮物越來越繁雜,愈演愈烈,以至於在南北朝時期出現了「近世嫁娶,遂有賣女納財,買婦輸絹,比量父祖,計較錙銖,責多還少,市井無異。

或猥婿在門,或傲婦擅室,貪榮求利,反招羞恥,可不慎歟」的局面,這就是封建時代買賣婚姻結下的惡果。其五,請期,就是男家送聘禮後和女方確定合婚的日期(結婚日期)。確定日期後,要准備禮物請媒人通報女方,民間叫做「提日子」、「送日子」、「探話」,在請期程序中,以「占卜」的迷信方式選擇適當的迎娶吉日,舉行合婚儀式的最佳時辰以及合適的迎親送親人選。

最後是迎親,又稱之為「娶親」,是整個婚姻禮俗最熱鬧、最隆重、最繁縟瑣細的部分。在古時,一般要用三天的時間;第一天早上,男家要祭拜祖宗神位,到黃昏時分迎娶新娘進家,所以稱為「昏」,這是「陽往陰來」、「迎陰氣人家宜於夜」。迎親隊伍回到男方家中後,便進入了結婚的最高潮——拜天地,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

❾ 古人的婚禮在什麼時間舉行,為什麼

古往今來,男女的嫁娶一直是人生最大的喜事,這不但代表了兩性的結合,也是兩個家族的牽手和認同。所以在我國古代有很多結婚的禮節講究,這些往往比現代人結婚的彩禮,婚宴還要復雜的多。那麼古人結婚是不是像現代人結婚一樣選擇在白天結婚呢?其實不是的,古人的婚宴准備時間很長所以不太可能青天白日就把婚結了的。具體的講究有以下幾個方面:

三、讓新娘好好與家人道別

俗話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所以一旦結婚後女子回娘家探望的機會就不太多了。如果太早舉行婚禮,難免會讓新娘家裡感到非常難過,也會給新娘留下遺憾。所以說選擇在黃昏結婚可以讓新娘有機會把該說的話在家裡好好說完,這樣也能少一些悲傷,多一點結婚的喜慶。最後,無論選擇是在什麼時候結婚,結婚都是一件值得高興的大事,所以給新娘多一點時間准備也有利於兩家人以後的和諧氛圍。

❿ 古人的婚禮在什麼時間舉行

在晚上。

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

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絳公服婚。女方則以禮衣或連裳嫁。

唐人承襲古人婚禮傳統,在晚上舉行婚禮。另一方面,北朝游牧胡俗仍然殘留,比如催婦上車、新婦乘馬鞍、戲新婿、婚禮用樂等。

隋唐時代的婚禮開始彩燈高掛,喜氣洋洋。

南宋、明朝的婚服形成了鳳冠霞披。

北朝隋唐以後的婚禮,由於滿清入關對漢人實行剃發易服,同時也接受了明朝遺臣金之俊的「十不從」建議,其中一條是「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即婚俗沿襲漢族傳統。所以清代的漢族婚禮服制仍和明代相同。

拓展資料:

婚禮,與出生(滿月)、成人禮、喪禮一起被稱為人生儀禮(rites of passage),即一個人在世間成長過程中的一系列儀式。不同民族的婚禮代表了不同民族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婚禮,在中國原為「昏禮」,是漢人一生禮儀——冠婚喪祭——中的一種,是屬於漢傳統文化精粹之一,婚聘之禮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文。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經有一套完整的「婚聘六禮」,婚禮是嘉禮的一種,載於儒教聖經《儀禮·士昏禮》《禮記·昏義》中,並且在《開皇律》《唐律》《宋刑統》《大明律》等歷朝法典中得到推廣,還通過吉凶賓軍嘉五禮的傳播影響了朝鮮、日本、越南等漢文化圈國家。

儒教婚禮儀式貫徹神道設教、天人合一的理念,對於婚姻、家庭的穩定、孝敬父母等傳統的繼承和發揚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正如《禮記》對貴族婚禮所做的規范化的表述: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周易.序卦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所謂神道設教,是指在時間、服飾、儀式上都要象天法地。儒教婚禮中,祖先崇拜和巫術觀念並存,鞏固男女性別角色及其社會責任。

西方的婚禮則是莊重嚴肅,《聖經》中說,在遠古時代,男子向女子求婚所用證物就是指環。九世紀時,教皇尼古拉一世頒布法令,規定男方贈送婚戒給女方是正式求婚不可缺少的程序。新娘禮服的色彩代表著傳統,也有其特定的含義,例如白色代表純潔的童貞。

由於古代歐洲一些國家是政教合一的國體,人們結婚必須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師的祈禱與祝福,這樣才能算正式的合法婚姻,所以,新娘穿上白色的典禮服向神表示真誠與純潔。 西方在19世紀以前,少女們出嫁時所穿的新娘禮服沒有統一顏色規格,直到1820年前後,白色才逐漸成為婚禮上廣為人用的禮服顏色。這是因為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在婚禮上穿了一身潔白雅緻的婚紗。從此,白色婚紗便成為一種正式的結婚禮服。

中西文化的差異表現在很多的方面,婚禮是其一。這主要是來自與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背景,在不同的思想和風俗的作用下,慢慢演化而成的。

參考資料:網路婚禮

熱點內容
為什麼淘寶上傳圖片亂序 發布:2025-04-04 22:54:51 瀏覽:421
小藍貓剛出生眼睛為什麼是黑色的 發布:2025-04-04 22:54:38 瀏覽:373
隔夜茶水擦眼睛為什麼會有眼屎 發布:2025-04-04 22:49:56 瀏覽:827
小米來電手電筒為什麼亮 發布:2025-04-04 22:44:05 瀏覽:161
volte高清通話關閉找不到為什麼 發布:2025-04-04 22:43:56 瀏覽:862
眼淚浸的眼睛疼是為什麼 發布:2025-04-04 22:43:09 瀏覽:170
wifi萬能鑰匙電腦版為什麼找不到 發布:2025-04-04 22:34:43 瀏覽:279
永強為什麼領養那麼大的孩子 發布:2025-04-04 22:34:34 瀏覽:606
二婚女人為什麼還要娶 發布:2025-04-04 22:29:28 瀏覽:425
替換文件為什麼一直無法完成 發布:2025-04-04 22:27:43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