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它是什麼時候流傳的
1:過年放鞭炮在我國有兩千多年歷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

5:春節放鞭炮,作為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的習俗,歷史悠久,這種活動,雖然可以給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但放鞭炮釋放的煙塵,濺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引起火災,我國許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煙花爆竹的規定,現在任未解除。
(1)正月16晚上為什麼還要放鞭炮擴展閱讀:
(1)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春節是中國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農歷正月初一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農歷的正月初一現在定名為春節。
(2)除夕——古代有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夕」,所以每年的臘月三十,大家為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爆竹與門前掛紅布條,一起守歲等待「除夕」的鍾聲,放爆竹,貼門聯。
(3)爆竹——自從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爆竹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中國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做成「編炮」(鞭炮)。
Ⅱ 大年初一的晚上十二點為什麼都要放鞭炮啊
為了驅趕年獸,放鞭炮的習俗的起源:傳說,古時侯有一很兇惡的動物叫"年"。每當除夕的夜晚,"年"都要出來到處為非做,殘害百姓。為了能平安度過"年"這一關,人們在除夕那天晚上都不敢睡覺。
大家圍著一堆火,吃喝閑談,不時將竹子投入火中燃燒.竹子在火堆里發出響亮的爆裂聲,嚇得"年"遠遠地躲起來,在也不敢進村來殘害百姓了。所以,現在的人們還常常把鞭炮叫"爆竹"。等到大年初一清晨,人們都慶幸自己度過了"年"關,紛紛互相道賀.新的一年就這樣開始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以及浙江溫州等地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其生產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燃放爆竹已成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漢族和少數民族節慶娛樂都以放爆竹來慶祝,流行於全國各地。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糧食入倉、考取功名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Ⅲ 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
放鞭炮的歷史由來很久,在古籍中有這樣的解釋:「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說是初一放爆竹是為了驅趕惡鬼,但這是迷信的說法。
我們把時間再往前推移,可以看到古人在深山露宿時會點燃篝火,保暖也能驅趕野獸。但有些野獸不怕火,卻怕聲音,所以人們會把竹子放在火里燒,讓竹子爆裂的聲音嚇走怪獸。
這種舉動會給人帶來安全,也是爆竹的來源。後來時間流轉,被驅趕的野獸就在傳說里變成了叫「年」的怪獸,燃放爆竹似乎更有了神聖感。
到了唐朝有個叫李田的人發明了硝石爆竹,後來民間又發明了火葯,做成了「爆仗」,到宋代人們用紙筒和麻,將火葯串編在一起,這就成了鞭炮。
現在人們雖然都不再相信有惡鬼、「年」這些的存在,但過年放鞭炮已經成為我們的習慣。這樣做更多的是慶祝節日,營造熱鬧喜慶的氛圍。除了過年,婚嫁、升學、開業這些喜慶的事也會燃放鞭炮表示慶賀。
Ⅳ 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
鞭炮起源至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
關於春節放鞭炮,是因為下邊的這個傳說:
據說鞭炮起源於爆竹。自古以來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很久以前,每年農歷除夕的晚上會出現一種叫「年」的猛獸,為了嚇退這種猛獸,人們就在家門口燃燒竹節(或者用紅色的物品貼在房外),由於竹腔內的空氣受熱膨脹,使得竹腔爆裂,從而發出巨響,藉此驅趕年獸。隨著火葯的發明,火葯爆竹取代了過去的竹節爆竹。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不信,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穿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漢族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Ⅳ 過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
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壯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莊里為非作歹,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衣服嚇跑了。到了另一處,又被燈光嚇得抱頭鼠竄。
於是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放鞭炮、掛紅燈,院子里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聲音。所以過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春節自古以來就有著放鞭炮的傳統,放鞭炮,讓春節更加熱鬧,有著濃濃的年味,還寓意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嚮往。放鞭炮有著辭舊迎新之說,寓意對新的一年的美好嚮往。
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鞭炮,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這聲聲爆竹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Ⅵ 為什麼正月十六家家戶戶要點火
正月十六各地習俗:石家莊等地:烤火正月十六烤火祛病的習俗多集中北方一代。民間有烤火祛、家道興旺的說法。北方不少地方都有正月十六「燒柏林、烤百病」的習俗。清朝《大同縣志》記載:「元旦,家家鑿炭伐薪壘壘高起,狀若小浮圖。及時發之,名曰旺火。」 河北石家莊、保定一帶有正月十六日「烤百靈火」的習俗。也叫「烤柏齡火」或「烤百齡火」。稱「烤柏齡,去百病」,可去災除病、延年益壽、長命百歲。這一帶習慣上稱柏樹為柏齡樹、百齡樹、百靈樹,烤百靈火時主要是用柏樹的樹枝點火。正月十五、十六兩天,家家戶戶開始准備柏樹枝,原來都是到墓地附近柏樹多的地方采折,現在一般是到集市上購買。正月十六晚飯後,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家門前堆起柏樹枝,燃起熊熊的火焰。火堆燃得越旺,寓意今年的日子也就過得越好。烤火時,大人小孩要在火堆上跨越,全家人互相祝願長壽百歲。有些老人還要在火里烤一些食物,說是吃了可以免災去病。這時,整個大街、村子上空,都會同時燃放鞭炮、焰火,一時間煙霧迷漫,到處散發著濃重的柏樹香味。稱作百靈火的地方,據說還有這一天烤火十分靈驗、包治百病、百試百靈的意思。烤完百靈火,就象徵著年過完了,大家該盤算著干什麼了,意味著新的一年真正開始了。河北邢台、邯鄲一帶正月十六有烤「大門火」(也叫雜病火、大明火)的習俗。吃罷晚飯,家家戶戶都在自家門前點起一堆大火。燃燒物多是自家的草墩子、破篦子、舊笤帚、爛家什,但必不可少的是柏樹枝。其寓意為燒掉舊的,換上新的,辭舊迎新。燒柏樹枝有去百病、驅百邪的意思。除祛病迎新的寓意外,烤火還有祈求人丁興旺的涵義。人們說,「燒個墩兒養個孫兒,燒個篦兒養個妮兒」。如果家裡兒媳婦懷孕,老婆婆一定會懷著自己的心願,在火堆里燒想燒的東西。山東、河南交界的農村,每年正月十六晚上,各家都會點燃篝火,燃燒柏樹枝條。孩子們會高唱「前烤烤,後烤烤,身上百病都烤掉;前烤烤,後烤烤,絆倒拾個大元寶。」的民謠。人們圍攏在火堆旁,將全身烤遍,以期新的一年裡祛除百病,平安健康。河北東光:走百遍,去百病二郎崗位於河北東光縣,二郎崗永清觀是北方歷史上著名的道教宮觀。據《東光縣志》記載,二郎崗又名「護邑嶺」,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李政捐資興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李義又加以修繕。永清觀歷經200餘年,兵燹災害,風雨剝蝕,殿宇瀕臨傾頹。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邑人馬永圖增屋建宇,廣植松柏,永清觀始為壯觀,庄鵬舉為此撰寫碑文以示紀念。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是二郎崗廟會,俗稱「走百遍」、「去百病」,屆時,十里八鄉的民間花會競相登崗,觀者摩肩接踵,盛況空前。在正月十六晚間,婦女們成群結隊出遊,頭前一人舉香開道,其他婦女隨後,謂之「走百病」。河北井陘涇縣:轉黃河河北井陘縣一帶有正月十六「轉黃河」的習俗。該縣南王莊、蘆庄、胡家灘等村都有專門的組織「黃河會」,會內有會田十多畝供大家輪流耕種,輪到誰家種會田時,這一年就由誰家主持操辦黃河會。十六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白天黑夜都要去「轉黃河」。操辦的人會布置由人群組成的「黃河陣」,人們扶老攜幼、魚貫而入。據說,誰能從陣內轉出,這一年就可以消災除病。在東王莊一帶,也有叫「游百病」的。人們在遊走路上佩戴柏枝,故意讓柏枝掖掉,稱作「板(扔)百病」。河北滄州:溜百病河北滄州一帶有正月十六「遛百病」的習俗。每到正月十六晚上,人們傾城而出,成群結隊,手挽手、肩並肩地出門觀花燈、放焰火、走橋頭、丟葯渣,俗稱「遛百病」,也稱走百病、丟百病、走三橋、摸釘。可以說是萬人空巷。溜百病這一習俗早在明朝就盛行於京城,最初僅限於婦女。萬曆年間《宛暑雜記》一書中描述:「正月十六夜,婦女群游祈免災咎,前令一人持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橋之處,三五相率一過,取渡厄之意。或雲經歲令無百病,暗中舉手摸城門釘一,摸中者,以為吉兆。是夜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俱不閉,任民往來。廠衛校尉巡守達旦」。所以市民為了新的一年沒有病災,都會參加這個活動。帶上一分、兩分、五分、一角、五角、一元不同面值的硬幣。每經過一個十字路口就會扔起個硬幣。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大家相互撿別人撒出去錢。這種形式被稱為「撿福」預示著新的一年會有好的福氣。
Ⅶ 正月16怎麼還有人放鞭炮
尾炮
過年結余的
或新年開張營業
Ⅷ 正月十六放炮嗎為什麼啊有什麼講究嗎
你可以放炮,喜歡放就放,沒有講究的。過完十五就過完年了
Ⅸ 春節為什麼都要放鞭炮
1.過年放鞭炮是一種習俗,是為了慶祝新年。放鞭炮是給春節增加更濃厚的「年味」,圖個熱鬧,也是為了送舊一年,迎接新一年。過年不僅放鞭炮,還會放煙花,都是為了「過年」。

這就是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