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所以那段時間被稱為什麼

所以那段時間被稱為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03 01:19:17

❶ 我國古代的時間稱呼有什麼來歷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
晝夜時辰

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春分以後,日照北半球漸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晝長,南半球則相反
;秋分以後,日照南半球漸多,故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乃相反。

晝夜的劃分方法

中國傳統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下四刻。這樣,每個時辰相
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如巳時相當於9時到11時。那時候,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
用漏壺(計時工具)滴水測時。但這不是最早的測時法。在這以前,如下表的俗稱所反
映的情況。表內的俗稱,是指十二時辰在古代的一種通俗叫法。這種俗稱,就是中國古
人藉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來計時的。「雞鳴」「人定」,藉助於半夜雞叫和人入
夜睡覺的特徵。「食時」「晡時」,藉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
出以後,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日昳(太陽偏西)以後,日
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晡時」。其餘八個時間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徵來命名的。
由於季節的不同,具體的時間差竟達兩小時,因此後來被十二地支計時所替代。

另外,中國古代還有報更(又叫打更)的計時法。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於現代的
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
,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在歐美國家,以一晝夜分為24小時,每小時分為四刻,又可分為60分,每分為60秒
計算。由於計時器即鍾表僅有12小時,只合一晝夜之半,於是以上午下午來辨別,以夜
12時(下午24時)正,為0時,夜(上午)1時為1時,以正午12時為12時,下午1時為13
時,下午6時為18時,下午11時為23時。

晝夜的起訖時間,有兩種不同的演算法,歐美的24小時自0時算起,即自夜12時起算。
在夜12時以前為前一日,夜12時以後為次日。中國的十二時辰以子時為首,以夜晚11時
起至夜1時為子時,在夜11時以前為前一日,夜11時以後為次日。

古時辰 子時 丑時 寅時 卯時 辰時 巳時
俗稱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今時間 23 - 1時 1 - 3時 3 - 5時 5 - 7時 7 - 9時 9 - 11時

古時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時 23時 0時 1時 2時 3時 4時 5時 6時 7時 8時 9時 10時

古時辰 午時 未時 申時 酉時 戌時 亥時
俗稱 日中 日昳 晡食 日入 黃昏 人定
今時間 11 - 13時 13 - 15時 15 - 17時 17 - 19時 19 - 21時 21 - 23時
古時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時 11時 12時 13時 14時 15時 16時 17時 18時 19時 20時 21時 22時

時辰
中國古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個小時。時辰用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第一個時辰是子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

時辰

子時 二十三點到一點
丑時 一點到三點
寅時 三點到五點
卯時 五點到七點
辰時 七點到九點
巳時 九點到十一點
午時 十一點到十三點
未時 十三點到十五點
申時 十五點到十七點
酉時 十七點到十九點
戌時 十九點到二十一點
亥時 二十一點到二十三點

循環使用,一周期為12個。經常與天干配合使用,60個為一周期。可用於記錄年、月、日、時辰。所謂「生辰八字」即出生時刻年月日和時辰的干支,共8個字,因以得名。

紀年時,每個地支對應一個屬相,也叫生肖。

紀月時,每個地支對應二十四節氣自某節氣(非中氣)至下次節氣,以交節時間決定起始的一個月期間,不是農歷某月初一至月底。許多歷書註明某陰歷月對應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對應。

紀時時,每個地支對應固定的一段時間(時辰)。中國古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個小時。每個時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第一個時辰是子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必須注意的是子時分為0時到1時的早子時和23時到24時的晚子時。

地支對應的生肖、紀月時對應的節氣時間段、近似農歷月份、近似陽歷月份、紀時的時刻、五行、陰陽列表如下。

地支 生肖 節氣時間段 近似陰歷月份 近似陽歷月份 時刻 五行 陰陽
子 鼠 大雪—小寒 十一月 12月 23時—1時 水 陽

牛 小寒—立春 十二月 1月 1時—3時 土 陰
寅 虎 立春—驚蟄 正月 2月 3時—5時 木 陽
卯 兔 驚蟄—清明 二月 3月 5時—7時 木 陰
辰 龍 清明—立夏 三月 4月 7時—9時 土 陽
巳 蛇 立夏—芒種 四月 5月 9時—11時 火 陰
午 馬 芒種—小暑 五月 6月 11時—13時 火 陽
未 羊 小暑—立秋 六月 7月 13時—15時 土 陰
申 猴 立秋—白露 七月 8月 15時—17時 金 陽
酉 雞 白露—寒露 八月 9月 17時—19時 金 陰
戌 狗 寒露—立冬 九月 10月 19時—21時 土 陽
亥 豬 立冬—大雪 十月 11月 21時—23時 水 陰

每年都有一個生肖,在該年出生的人就「屬」這個生肖。人的歲數是12的倍數即為本命年,因為當年的生肖和人的生肖相同。

[編輯]
組合
地支有六個組合,稱為「六合」,有四個由三個地支組成的局勢,稱為三合局和全會方局,這種地支組合之後,亦會變化成不同的五行,因此亦會產生不同的較應。地支除了會合化局之外,地支還有互相沖克及相刑,故此亦會產生不同的較應。

地支六合: 子丑合化土 寅亥合化木 卯戌合化火 辰酉合化金 巳申合化水 午未為陰陽中正合化土
地支三合: 申子辰合成水局 巳酉丑合成金局 寅午戌合成火局 亥卯未合成木局
地支三會: 亥子丑會北方水局 寅卯辰會東方木局 巳午未會南方火局 申酉戌會西方金局
地支相沖: 子午相沖 丑未相沖 寅申相沖 卯酉相沖 辰戌相沖 巳亥相沖
地支相破: 子酉相破 午卯相破 巳申相破 寅亥相破 辰丑相破 戌未相破
地支相害: 子未相害 丑午相害 寅巳相害 卯辰相害 申亥相害 酉戌相害
地支相刑:
寅刑巳 巳刑申 申刑寅 為無恩之刑
未刑丑 丑刑戌 戌刑未 為持勢之刑
子刑卯 卯刑子 為無禮之刑
辰刑辰 午刑午 酉刑酉 亥刑亥 為自刑之刑
[編輯]
其他用處
地支主要用來排序。

有些古代的典籍用地支來分章節,如《康熙字典》等。
西方數學剛傳入中國時,中國的數學家用天乾地支代表字母,十二地支分別代表k-v這12個字母,大寫字母用代表小寫字母的漢字加口字旁表示。

❷ 古代時間怎麼稱呼

古代時間稱呼:

子時:23時至01時;丑時:01時至03時,寅時:03時至05時;卯時:05時至07時;辰時:07時至09時;巳時:09 時至11時;午時:11時至13時;未時:13時至15時;申時:15時至17時;酉時:17是至19時;戌時:19時至21時;亥時:21時至23時。

一小時是半個時辰,一刻為十五分鍾。20點整是戌時;20點30分是戌時兩刻。

拓展資料:

1、十二時辰制。西周時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2、二十四時辰制。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

即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

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鍾,所以每更里的每點只佔24分鍾。

4、五時辰制。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5、百刻制。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明末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❸ 古代夜晚的時刻用那些詞語來描述,比如說什麼三更,子時之類的

古代夜晚的時刻常用:更。

每一更為一個時辰,與現在的兩個小時相對應。這種說法的起源在漢代,原因是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


(3)所以那段時間被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更」與現在的時間其對應如下:

一更天:戌時19:00-21:00;

二更天:亥時21:00-23:00;

三更天:子時23:00-01:00;

四更天:丑時01:00-03:00;

五更天:寅時03:00-05:00。

❹ 我國古代時辰的別稱

古代十二時辰

1、子時:夜半,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1時)。

2、丑時:雞鳴,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1時至3時)。

3、寅時:平旦,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3時至5時)。

4、卯時:日出,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5時至7時)。

5、辰時:食時,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7時至9時)。

6、巳時:隅中,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9 時至11時)。

7、午時:日中,(11時至13時)。

8、未時:日昳,太陽偏西為日跌。(13時至15時)。

9、申時:哺時,(15食至17時)。

10、酉時:日入,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是至19時)。

11、戌時:黃昏,此時太陽已經落山,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12、亥時:人定,此時夜色已深,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

(4)所以那段時間被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十時辰制

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

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鍾,所以每更里的每點只佔24分鍾。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

十五時辰制

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❺ 中國古時是怎麼計時的如五更是什麼時候

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中國古代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一天的時間,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分為上四刻、下四刻。這樣,每個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如巳時相當於9時到11時。那時候,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用漏壺滴水測時。但這不是最早的測時法。在這以前,如下表的俗稱所反映的情況。表內的俗稱,是指十二時辰在古代的一種通俗叫法。這種俗稱,就是中國古人藉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來計時的。「雞鳴」「人定」,藉助於半夜雞叫和人入夜睡覺的特徵。「食時」「晡時」,藉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曰兩餐,早飯在曰出以後,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曰昳」(太陽偏西)以後,曰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晡時」。其餘八個時間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徵來命名的。由於季節的不同,具體的時間差竟達兩小時,因此後來被十二地支計時所替代。

另外,中國古代還有報更(又叫打更)的計時法。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於現代的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十二時辰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❻ 為什麼將周以後,秦之前的那段時期稱為春秋戰國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後史學家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為止(也有學者認為應到《左傳》記載之終(前468年)、三家滅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晉(前403年)),稱為「春秋時期」。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政治上,各種改革,變法連接不斷,而成功進行變法的國家則強大起來,通過這種政治變革,奴隸制度最終消亡,新興的封建制度逐漸確立起來
戰國(前476年,一說前453年或前403年~前221年)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
東周在戰國後期(前256年)即已被秦國滅亡,所以戰國時代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春秋時代已稱王),周王權威進一步受損。
戰國時代及之前的春秋時代,都是後世史家對東周這段歷史時期的再次劃分,「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觀點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補充。在前403年之前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和前403年三家分晉。目前,《史記》的觀點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歷史事件而得到多數採納。而在戰國時期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前221年)

❼ 古代對時間的美稱是什麼

時光、時期、歲月、韶華、光陰、時刻等。

舉例詳解:

光陰,漢語詞彙。拼音:guāng yīn 釋義:明亮與陰暗,白晝與黑夜。指日月(時間)的推移。

歲月,通常用來指時間,尤其是過去的日子。常用來形容一段歷史時期,也用來形容一段生活經歷,還經常用來承載人們的感情。它是世間萬象的載體,可以容納世間一切酸甜苦辣。

古代中國人的時間觀相關:

在古代,光陰表示時間。時間是人根據物質運動來劃分的,不是本來就有的,宇宙中的「時」本來是沒有間的。

物質運動需要耗費「時」,但是如果不把「時」分割成間,我們的思維就無法識別「時」,我們之所以能思考,是因為思維能對物質世界命名,物為實,思為虛,思命物以虛名,為思所用。沒有進行分割過的「時」,無法被命名,無法進行區分,只有分割成「時間」後,才能被思維所用,因為分割後可以命名了。

比如我們把地球繞太陽一周的運動過程劃分為一年,地球自轉一圈的運動過程劃分為一日,這樣的劃分便於思維使用數字元號來計算。如果你不是生活在地球上,絕對不會以地球的運動過程來分割時。

所以,時間不過是人為了便於思維思考這個宇宙,而對物質運動進行的一種劃分,是人定的規則,而並非什麼自然規則。間是人為的劃分,怎麼分都可以。

時間是一種客觀存在。時間的概念是人類認識、歸納、描述自然的結果。在古中國,其本意原指四季更替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輪回,《說文解字》曰:時,四時也;《管子·山權數》說:時者,所以記歲也。

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時間的概念涵蓋了一切有形與無形的運動,《孟子·篇敘》註:「謂時曰支幹五行相孤虛之屬也。」可見時是用來描述一切運動過程的統一屬性的,這就是時的內涵。由於古代人們研究的問題基本都是宏觀的、粗獷的、慢節奏的,所以只重視了「時」的問題。

後來因為研究快速的、瞬時性的對象需要,補充進了「間」的概念。於是,時間便涵蓋了運動過程的連續狀態和瞬時狀態,其內涵得到了最後的豐富和完善,「時間」一詞也就最後定型了。

❽ 在我國,有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被稱為激情燃燒的歲月是指什麼時期

我覺得應該是新中國剛成立那幾年,全國人民卯足了勁要大幹快上地建設新中國,那時人思想簡單,有信仰,人心齊,干什麼事都有盼頭

❾ 古代時間被分成多少個時辰,多有哪些

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時辰 相等於現在的時間 配上的動物及原因
子;zi (晚上 11 時正至凌晨 1 時正) 鼠 鼠在這時間最躍。
丑:chou (凌晨 1 時正至凌晨 3 時正) 牛 牛在這時候吃完草,准備耕田。
寅:yin (凌晨 3 時正至早上 5 時正) 虎 老虎在此時最猛。
卯:mao (早上 5 時正至早上 7 時正 )兔 月亮又稱玉兔,在這段時間還在天上。
辰: chen (早上 7 時正至上午 9 時正) 龍 相傳這是「群龍行雨」的時候
巳:si (上午 9 時正至上午11時正) 蛇 在這時候隱蔽在草叢中
午:wu (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 馬 這時候太陽最猛烈,相傳這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將會產生,而馬是陰類動物。
未:wei ( 下午 1 時正至下午 3 時正 ) 羊 羊在這段時間吃草
申:shen ( 下午 3 時正至下午 5 時正) 猴 猴子喜歡在這時候啼叫
酉:you (下午 5 時正至晚上 7 時正) 雞 雞於傍晚開始歸巢
戌:xu (晚上 7 時正至晚上 9 時正 ) 狗 狗開始守門口
亥:hai (晚上 9 時正至晚上 11 時正) 豬 夜深時分豬正在熟睡
寅吃卯糧釋義: 這一年吃了下一年的糧。比喻經濟困難,收入不夠支出,預先支用了以後的進項。比喻指經濟困難,入不敷出。 出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五回:「就是我們總爺也是寅吃卯糧,先缺後空

❿ 古代時間段的叫法

1、日

日是計量行星自轉一周的時間單位。口語中常俗稱天。

一個太陽日約等於24小時

一個恆星日等於23小時56分4.09894秒。

2、候

古代把五天稱為「一候」;

現氣象學上仍沿用:~溫(每五天的平均溫度);

全年有二十四節氣,七十二侯。

3、周

星期,又作周或禮拜,是古巴比倫人創造的一個時間單位,一個星期為七天。

星期的起源應該是連系著月亮的周期,因為七天大約是月亮一周的四份之一。

後來猶太人把它傳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傳到羅馬,公元3世紀以後,就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明朝末年,它也隨基督教傳入了中國,因而稱為禮拜。

在中國,可能是在8世紀時透過明教的傳入,使中國有了星期的觀念,並以「七曜」來分別命名。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

中國在民國成立後改稱星期,其中的「星」字便是指這七曜,但在日本、韓國和朝鮮仍沿用此名字。

4、旬

旬 ,本義是十日。旬的概念從夏朝開始已經存在,在甲骨文中就有旬字。中國古代天干紀日,每十日周而復始,稱一旬。因此專門用一個「旬」字來表示這個時間概念。

中國人仍然使用旬來表示十天這個時間。一月可以分為三旬,分別為上旬、中旬和下旬。同時旬也可以作為十歲講。如:八旬老者等。

5、月

月是歷法中的一個時間單位,照理說,他的長度應該與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自然軌道周期相當,但傳統上都是以月相變化的周期作為一個月的長度,也就是一個月(太陰月)的長度是會合月(朔望月),大約是29.53日。

對出土文物符木的研究推斷,在舊石器時代的早期,人類就已經會依據月相來計算日子。迄今,會合月仍是許多歷法的基石。一年分為12個月;中國農歷一年也為12個月,農歷的閏年為13個月,多出的一個月稱為閏月。

6、度

人們俗稱的「季度」,就是把一年平均分成四份,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一年可以分為四個季度,每個季度歷時3個月。第一季度:1月-3月;第二季度:4月-6月;第三季度:7月-9月;第四季度:10月-12月。

7、年

年是與地球在軌道上繞太陽公轉有關事件再現之間的時間單位。

一般而言,年的長度取為太陽在天球上沿黃道從某一定標點再回到同一定標點所經歷的時間間隔。由於所選取的定標點不同,年的定義也不同,通常有:

近點年=365.25964日

恆星年=365.256363004個平太陽日(≈365日6時9分10秒)

回歸年(貝塞爾年)=365.242199174日(≈365日5小時48分45.5秒)

交點年=346.62003日(346日14小時52分52.9秒)

1984年起,天文學上採用儒略年(不可和歷法上的儒略歷相混淆)作為統一的年的時間單位,規定為365.2425日,與回歸年相比每3000年誤差1日。

現代公歷里,平年一年為365天(包含52周1天),閏年一年為366天(包含52周2天)。

8、年代

我們把一個世紀分為10個單位,1個單位10年,每10年叫做1個年代。同時年代也常適用於用公元紀年。一個世紀為100年,依次按每10年為一個歷史時期進行劃分為10個年代,依次分別叫做10年代,20年代,30年代......90年代,100年代。

9、世紀

一個世紀是一百年,通常是指連續的一百年。當用來計算日子時,世紀通常從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後一年開始,例如2000年或2001年。

這種奇數的紀年法來自於耶穌紀元後,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year of our lord),因此第一世紀從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而20世紀則從公元1901年到公元2000年,因此2001年是21世紀的第一年。

不過,有人將公元1世紀定為99年,而以後的世紀則為100年,如果按照這種定義的話,2000年則為21世紀的第一年。

10、千年

千年是跨越一千年的時間跨度。在陽歷中,如果一個年份可以被1000整除就被稱為千年(或者那個年份之後的一年),如2000年或2001年都可被認為是新千年。在2000年全球慶祝新千年到來時,就發生了有關到底2000年還是2001年才是新千年開始的爭論。

一派觀點認為,由於陽歷歷法從公元1年開始算起,因此公元1年至1000年是第一個千年,而第二個千年開始於1001年,這樣推算下去,2001年才是新千年的開始。

熱點內容
晚上刮大風為什麼鴿子全部死亡 發布:2024-11-20 20:20:41 瀏覽:976
晚上睡覺為什麼會麻牙 發布:2024-11-20 20:02:15 瀏覽:138
給孩子躺著餵奶為什麼會抖 發布:2024-11-20 19:53:20 瀏覽:737
為什麼開會時間很長 發布:2024-11-20 19:51:43 瀏覽:614
為什麼摸肚子的頭兔子老是閉眼睛 發布:2024-11-20 19:49:15 瀏覽:464
手機耳麥為什麼耳質不好 發布:2024-11-20 19:48:27 瀏覽:123
為什麼蘋果手機不能同時聽歌 發布:2024-11-20 19:42:24 瀏覽:819
為什麼吃不對東西就吐 發布:2024-11-20 19:33:26 瀏覽:773
平安傳為什麼找不到隱藏章節 發布:2024-11-20 19:33:18 瀏覽:190
微附件文件為什麼上傳不了 發布:2024-11-20 19:26:04 瀏覽:650